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例6篇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文1

一、农机维修工作现状

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全市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增加,尽管农机维修工作有了很大变化,但还不能与之匹配,没有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等级农机维修网点1729个,农机维修从业人员5045人。录入农机维修信息系统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1044个,获得省农机局命名的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5个(宁津、临邑、齐河各3个,陵县、武城、乐陵各2个),全市无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临邑、齐河、平原、乐陵、经济开发区五县区完成了2012年度任务指标。从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数量上看,好的县市区比如齐河、临邑、武城、宁津、乐陵等都达到了100个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监管和工作协调机制

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动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就业准入作用,造成很多农机维修网点“不准就入”。同时,多数县市区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又无专项经费支持,因而维修行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配备较少,监管手段与措施不强,难以实现有效的常态化管理。

2.自身实力较弱

多数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规模小、设备简陋,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仅以换件维修为主,急需升级改造。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陈旧,持有修理资格证书的较少。

3.网点布局不合理

多年来,我市农机维修服务市场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整体布局过于分散。农机维修行业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作业市场的发展。

三、对策

1.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业的监督管理

依据《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563号令)、《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57号令)、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第126号令)等法规,积极与工商、质量监督部门配合,结合冬春农闲,三夏、三秋农忙季节作业机具的检修,定期对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检查整治。重点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格、维修人员执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

2.做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及信息传报工作

必须将颁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作为网点开业的前置条件。对证照不齐的要及时督促办理相关证照,对有效期满的《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要及时审验换证,力争使每个农机维修网点证照齐全、合法规范经营。努力完成省局下达的核(换)发400个合格证的年度任务指标,年底全市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网点上传总数达到1400个。各县市区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维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维修网点档案、台账。今年,德州市农机局将组织有关科站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专项检查。在技术合格证书统计方面,省农机局以是否实现网络化管理为依据,各县市区要将核发的技术合格证书及时上传,以免统计遗漏。

3.大力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

由过去的重数量转向量质并举,重点是引导维修网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农机维修网点提档升级。2013年,德州市农机局拟命名二、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50个,争创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5个,实现五星级网点零的突破。拥有四星级网点的6个县市重视程度要提高,工作力度加大,积极争创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文2

工业光魔是电影视觉特效的先驱,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流程,改变了我们看电影的方式。今天,我们对不着痕迹的特效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于在电影中无心分辨何为虚幻、何为真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工业光魔和它的创造者们。

一切始于一个大杂烩的团队

工业光魔是带着使命而诞生的。当年,乔治·卢卡斯脑海中有一个新电影的雏形,用他的话说,他想拍一部有飞船飞来飞去的动作片,这就是后来叱咤影史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即使在造梦工厂的好莱坞,当时这样的想法也太出位了一点儿,因为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更何况很多大电影公司都裁撤了自己的视觉特效部门。

因为多数电影公司对于特效技术的进步还处于“等、靠、要”的阶段,卢卡斯决定做那个先驱者。他没用多少钱就从那些裁撤特效部门的电影公司手里买到了自己需要的设备,和制片人克里·库尔特(Garry Kurt),以及光学特效专家约翰·戴克斯特拉(John Dykstra)一起,于1975年在加州的一个厂房里成立了工业光魔。

约翰·戴克斯特拉主要负责领导技术团队,拉起了一个大杂烩的团队—有艺术学院的学生,有艺术家,有摄影技术工程师,还有机械工程师、模型制作者。就是这样一帮人开始了卢卡斯脑海中的星际旅程。作为工业光魔的第一位雇员,约翰回忆说,“当时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天真,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就开始做了,我们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卢卡斯和电影公司的支持。”

星战系列首部曲有365个镜头,特效制作的工作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的电影。在剧本的后三四十页里,每一页都是新的战斗特效镜头。“电影里描述的画面跟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这样的剧本会让任何电影公司老板、制片人,甚至导演望而却步。”约翰说。

为了实现《星球大战》中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场景,工业光魔需要改变传统的手工特效技术,创新的制作方式也由此出现:比如怪异外星生物的橡胶头套和定格动画的应用;艺术家们先在玻璃上画出场景素材,这些素材拍摄之后再与实拍素材相结合,增加场景的可视范围、提升实际效果;在蓝幕前拍摄制作精细的飞船模型,便于把它放到不同的场景中。这个时候的特效呈现还是建立在素材重合的基础之上,往往某一个环节的失误,尤其是爆炸场面,就会造成整个镜头的大返工。之后,约翰设计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设备——Dykstraflex,这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编写程序来控制动态的、可以精确重复的摄影机动作,这使得把大量元素混合到一个动态镜头中成为可能,解放了百多年来摄影机只能静止拍摄的束缚。在星球大战首部曲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工业光魔搬离了好莱坞,在北加州成立了电影制作中心,开始为星战系列的第二部《帝国反击战》忙碌。

工业光魔的工作者认为自己当时就像身处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能够把星战电影中的异想变成画面的人很少,而自己正在见证一个行业的新生。“工业光魔诞生在一场电影重生的戏码中,这是一场魔术,我们就是变魔术的人。归根结底,工业光魔就是为了维系一组核心的创意人才以及他们用武之地的高科技环境。”卢卡斯说。工业光魔并没有止步于对原有特效技术的改良和创造性发挥,卢卡斯开始思考,或许可以用电脑创造所有星战电影中出现的东西,用电脑剪辑、合成音乐等等,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卢卡斯在卢卡斯影业开创了电脑绘图部门,应用电脑技术创造曲线平滑的物体表面,并加入质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CG技术。

甲方变乙方的创新动力

工业光魔打开了影视圈以外的市场,成为第一个独立视觉效果工作室,而电影界也重新开始认识视觉导演的独特地位。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文3

“*”期间,是党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气象事业“*”以至更长远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出了任务。威海气象事业作为威海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公益事业,要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按照突出重点、现实与可行的原则,编制和实施好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气象事业的基础性、现实性、前瞻性作用和确保我市气象事业更快更好更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执行情况

(一)气象业务服务成效显著

1、大气探测监测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

“*”期间,我市在原有6个天气气象要素站,1个物候观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2部雷达卫星等观测站网组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的基础上,我市抓住2001年国务院批准大气监测自动化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了6个自动遥测气象站、1个紫外线强度观测站和1个闪电定位监测站与原有的观测站点共同构成了我市的新一代大气立体监测网络。

2、气象信息通信网络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

90年代后期,国家启动重点工程“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我市6个气象台站均建成了地球卫星接收站,20*年对地面气象通信网络进行升级,建成了市-县2MSDH宽带气象专用地面通信网络,进行大量省内外气象信息的交换,实现了省—市的可视化天气会商。20*年,在省局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已建网络资源,建设并开通了“威海兴农网”。

3、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市气象部门拥有设施较为完善和技术较先进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加工处理系统。该系统在防汛指挥、农时关键季节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年。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在全市开展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等级预报等工作。目前,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对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公众的服务以及对国防、科技、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海洋、盐业、民航、保险等各个部门。

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

威海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也是气象旱灾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但空中水资源较为丰富。据测算,每年流经威海的空中水资源尚不足5%转化为地面降水,仍有很大可开发利用潜力。我市自1996年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以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三市一区均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共有专用火箭发射装置4部、711雷达、闪电定位仪和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各一部。市人影办利用“3S”技术,根据我市气流运行特点和地理特征,绘制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射界图,确定了40多个安全作业点,配合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季节性人工增雨作业。依托气象业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监测预警和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全市共有31人从事人工影响作业工作,“*”期间,全市共进行火箭增雨作业22次,作业影响区内增加降水量6.95亿立方米,为全市抗旱减灾作出了积极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多年人影作业的效益评估表明: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与投入比超过40:1。

(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市局和所属五个基层台站设计完成了一流台站建设规划。*期间,全市基本建设总投资500多万元。其中,市局共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和700多平方米的业务科技楼,预报业务大平面达到27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电视预报虚拟演播室。所属文登局、乳山局、石岛台和成山头站均实现了台站的整体搬迁,荣成局的整体搬迁工程也正在运筹之中。截止到2005年,全市(包括市局)所有的基准(基本)站和县局都达到了省局制定的一流台站建设标准,基本达到了“一景、两化、三佳、四点”的效果。

(三)队伍机构得到改善

20*年底,全市气象职工总数为9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2001年的34%达到20*年底的43%。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1人。全市气象部门现在读气象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3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在资料同化、数值预报模式、专业服务技术等方面均有突破,达到了“*”规划的目标。

(四)依法行政得到加强

与市法制办、安全监督管理局及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认真落实<*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避雷设施安全性能检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10多个。组建了市县二级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全市共有行政执法人员17人。组织开展经常性执法、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各类气象违法案件,促进了气象法律制度落实。

(五)文明创建成果显著

至20*年底,市局及所属5个县站创建单位全部建成文明单位。其中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2个;市局连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和国家局命名为“全国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市局创建市直“巾帼文明服务示范岗”1个、市直文明科室1个;全市气象部门实现基本气象业务连续十三年达省定一级目标,年年获得全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优秀达标单位”,并多年被省局评为“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六)存在的不足

1、气象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观测能力和气象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气象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亟待加强,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人才队伍、管理队伍和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气象科技服务上,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基层台站尤为明显,有待进一步提高。

4、气象事业投入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仍有部分县站的基础设施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建设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5、拓展文明创建工作内涵,提高文明单位内在质量力度不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行业力度还要加大,打造创建品牌的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威海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和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提高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水平,切实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能力。以新思想、新思路、新目标、新作为,推动全市气象事业更快更好更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把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作为主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并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把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作为主线,要符合并体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3、把气象服务作为事业发展的宗旨,围绕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党组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体现出与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需求紧密结合。

4、把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体现出“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和“团结奋进,爱局如家,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局魂精神。

5、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站在全市气象行业的高度,编制发展规划,并体现出与威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紧密的衔接。

6、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服务的建设为重点,反映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服务体系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气象业务和服务体系

1、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地面、高空和海洋气象监测工程。

——“*”期间,要建设三个海岛自动气象站,加强海上大风监测,为拓展完善海洋气象服务打下基础;完成城市5公里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和乡镇20公里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为精细化预报和拓展领域提供信息支持,为半岛城市群建设提供更好的气象保障。

——在威海市中心建立气象自动站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系统,确保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由气象部门在第一时间、第一。

——争取与环保部门合作,做好空气质量预报;与地质部门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预报;与水利、民航、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率。

2、升级和优化气象监测信息数据传输及存储系统

——完善现有信息数据传输及存储工程

——建立与现有业务互联的新增业务传输及存储工程

——建立行业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的水平

——优化决策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优化海洋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森林火险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建立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程

(二)人工影响天气

1、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努力提高作业服务能力。

——完善监测系统,提高综合探测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依托我市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闪电定位仪等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引进先进的车载多普勒雷达,组建中尺度自动站网和闪电定位监测网;建设基于地面探测网、气象遥感卫星、雷达、双通道微波辐射仪和闪电定位仪等多种探测平台组成的立体监测系统,提高对空中云水分布信息的综合探测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

——引进先进的微型计算机机群,运行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云数值模式,完善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的科技水平。

——建立以等效雷达探测指标判断依据为基础的作业决策系统和效果评估系统;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和GPS技术的卫星定位和传输系统,提高指挥火箭增雨(雪)作业的保障能力。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系统建设,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范化发展。

——健全由市县两级政府直接领导、有关部门协同保障和气象主管机构归口业务管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人工影响天气设备(装备)购置、维持增雨作业和科技开发等所需经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3、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加强综合决策指挥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云降水物理、空中云水资源分析研究;作业条件、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研究。

——进行卫星遥感、等效多普勒天气雷达、雷电探测、GP风廓线仪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发。

——逐步开展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森林防火灭火等人工增雨(雪)和机场、高速公路消雾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到2010年,我市人工影响天气总体规划、科技水平及实现经济社会效益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气象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加强理论创新与技术开发,提高气象科学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水平。

——大力开展横向联合攻关,加快交叉学科领域技术进步,加强科研与业务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突出重点与优势,大力实施相关科学研究计划。

(四)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省气象局《关于实施三大战略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省局“6121”人才工程为重点,继续围绕“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切实贯彻落实《威海市气象局实施人才战略意见》。要大力加强局校合作,突出对高层次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历(位)教育工作,扩大培训渠道、增加培训投入、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培训的成效。

到2010年,队伍总量要严格控制在省局下达的控制数额内;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干部队伍;努力培养1-2名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数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气象科技骨干人才;形成能够应对服务需求和具有竞争力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人才工作机制实现新突破。人才引进更注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初步建立各类人才评价体系,人才成长环境有较大改善,分配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到2010年,具有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和硕士以上人员分别达到职工总数的80%、50%和10%,实现所属5个县局(台站)都拥有气象及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市局要拥有10名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工的专业结构以大气科学、电子专业为主,兼顾环境等交叉学科专业。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要力争有1名人选跻身中国气象局“32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科技业务骨干计划),3-5人作为第三层次(青年新秀计划)人选,并以他们为核心,努力形成市内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台站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新增业务和拓展领域的需要。

(五)气象依法行政。

——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气象法规体

系建设;

——增强与市法制办、消防局、建委、安监等法制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加大政策性措施的研究和实施工作,着力解决在贯彻实施《气象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六)基层台站建设和职工生活改善

——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和指导标准》进一步完善一流台站建设标准,充分体现气象台站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高科技化。

——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期间,荣成市气象局要实现局址的整体搬迁,

成山头气象站要完成高空探测站的搬迁。

(七)气象文化、气象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

1、确定气象文化和文明创建目标任务,打造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品工程。

“*”期间,石岛气象台和成山气象站要有一个单位建成“市级文明单位”;荣成局、文登局和乳山局要有一个单位建成“省级文明单位”,达到市级文明行业标准。

2、树立学习观念,创建“学习型”部门。形成创建“学习型”部门的有效机制,纳入目标考核和规划,努力实现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团结型、廉洁型、勤政型”党组和学习型单位的目标。

3、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继续抓好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不断总结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经验。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文4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发挥基层街道的职能作用,总结和发扬创卫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努力成为全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二、创建范围

全市10区120条街道是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的主体,各区人民政府和市、区各有关职能部门是推进创建活动的主要责任单位。县级市可参照各区的做法开展创建活动。

三、创建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我市实际,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确定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市民满意度等8个方面的创建标准。

(一)组织管理。街道创建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清晰、工作网络完善、资料收集齐全、组织协调有力、宣传氛围浓厚,辖内单位和居民对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的知晓率达95%以上。

(二)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辖内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落实政府关于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及设置烟草广告等法规规定,依法开展控烟工作;主要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开展控烟、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

(三)市容环境卫生。环卫设施设备完好,垃圾收集容器设置合理,做到定期清扫保洁、消杀,周围整洁无蝇;路面清扫保洁率达100%,粪便、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实现12小时动态保洁;公厕管理责任落实,达到卫生标准;垃圾收运车辆车容整洁,实行密闭化运输。市容环境整洁,路面平整,沟渠畅通,无污水坑洼;绿化、美化良好;街(巷)内乱搭建、乱堆放、乱拉挂、乱涂写、乱张贴、乱停放、乱堆挖以及随地吐痰现象得到控制;河涌、池塘无飘浮垃圾,周边环境清洁;公共场所和单位的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对责任区的知晓率达95%以上,沿街(巷)单位(店档)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保洁良好;临街(巷)楼房阳台整洁、规范;辖内无卫生死角,无违章饲养畜禽。肉菜市场管理制度完善,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保洁人员;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无占道经营和乱摆卖;给排水设施完善,环卫设施齐全,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厕和垃圾收集(运)点;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达标,食品摊档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建筑工地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文明施工达标率达100%。

(四)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街道有专(兼)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经费落实、责任到位,防害除害设施完善;病媒生物防制资料完整,监测数据可靠;鼠、蝇、蟑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蚊密度不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无与病媒生物有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辖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小于2%;计划免疫实行周门诊制度,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达100%;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不小于95%,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不小于95%。

(五)公共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对外经营单位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亮证经营率达100%;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五病”(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调离率达100%;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完备,室内外环境整洁,清洗、消毒、通风等各项卫生措施落实,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六)食品卫生。辖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含集体食堂)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亮证经营率达100%,无超范围经营;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100%建立食品采购索证和台帐登记制度,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五病”调离率达100%;餐具清洗、消毒、保洁及食品保藏等设备设施齐全,食品加工流程布局合理,操作规范,符合卫生要求;销售的定型包装食品标识齐全,无销售过期食品。

(七)单位和社区卫生。街道辖内单位和社区(含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区)积极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环境整洁,庭院绿化美化良好,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车辆按规定停放;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下水道通畅;环卫设施完善,厕所达到卫生标准,有专人负责保洁;室内卫生状况良好,楼道整洁,无乱堆、乱贴、乱画现象,门窗无破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实;无违章建筑,各类飘篷、招牌广告和防盗网设置整齐;辖内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合理,经营符合卫生及环保要求,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

(八)市民满意度。辖内居民对街容街貌、路面保洁、公共场所、公厕、饮食行业等方面卫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

四、创建程序

(一)暗访调研。街道提出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申请,经区爱卫办审核同意后报市爱卫办进入创建程序。市爱卫办在接到街道创建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依据创建标准对申请街道进行暗访调研。暗访调研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暗访结果。通过暗访调研的街道,可进入技术评估环节。未通过暗访调研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暗访调研;如仍未通过暗访调研,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二)技术评估。根据市爱卫办暗访调研结果,经过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创建街道可提出技术评估申请,经区爱卫办初评通过后报市爱卫办。市爱卫办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技术评估。创建街道在接受评估时,应提供依据创建标准所作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区爱卫办的初评意见。技术评估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评估结果。通过技术评估的街道,可进入考核鉴定环节。未通过技术评估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技术评估;如仍未通过技术评估,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三)考核鉴定。通过技术评估后,经过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创建街道可提出接受考核鉴定申请,经区爱卫办初评通过后报市爱卫办。市爱卫办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考核鉴定。考核鉴定结束当天,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鉴定结果。通过考核鉴定的街道,可进入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环节。未通过考核鉴定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考核鉴定。如仍未通过考核鉴定,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四)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市爱卫办将对通过考核鉴定、拟以市爱卫会名义命名为“*市星级卫生街道”的单位在市属媒体上进行不少于2周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报市爱卫会正式命名,并给予相应奖励。

五、制度保障

(一)申报制。“*市星级卫生街道”共分3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根据创建标准和程序要求,经各区爱卫办初步审核,各街道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市爱卫办提出创建申请(*年截止时间为8月30日)。为保证我市创卫工作的连续性,*年3月20日前已获“*市模范卫生街区”的街道,如申报一星级卫生街道,可不经过暗访调研,直接申请技术评估;如越级申报二星级及以上的卫生街道,仍按创建程序执行。

(二)晋级制。根据创建标准和程序要求,创建街道可以逐级或越级申报星级卫生街道。

(三)交叉考核问责制。由市爱卫会统筹、市爱卫办牵头组织实施,采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区循环交叉检查的模式,每半年对全市所有街道开展一次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情况大检查,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实行分项评分排序,经技术分析后通报全市,以此推进星级卫生街道的创建工作。凡巩固创卫成果措施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以及影响星级卫生街道创建工作的部门、单位,由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奖惩制。经市爱卫会命名为“*市星级卫生街道”的街道办事处可获得市级奖励(具体奖励标准由市爱卫办会同市财政局等单位研究确定)。市爱卫办每3年对星级卫生街道进行一次复评,同时开展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街道,将降级或撤销其“*市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五)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参与创建的街道主要领导一旦出现违纪等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市爱卫办将立即取消该街道的创建资格。

(六)《*市星级卫生街道考核评分标准》和《*市星级卫生街道考核命名办法》,由市爱卫办根据本方案中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的标准和程序另行制订。

六、责任分工

市爱卫会负责全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的统筹和协调,市爱卫办具体负责对创建街道实施暗访调研、技术评估、考核鉴定、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

各区爱卫办负责辖内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初评和申报,并根据全市统一安排,每半年组织辖内街道参加一次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情况大检查。

各街道办事处对本街道创建工作负总责,并按照考核验收标准和本地实际,分解任务,明确责任,逐项落实。

各区政府和区有关职能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推进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其中,各区政府为推进创建活动的牵头单位,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推进创建活动的责任单位。中心城区到2010年底要有90%以上的街道完成“*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城乡结合部到2012年底要有85%以上的街道完成“*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

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和参加各区街道创建活动,按照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的考核标准,按期完成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任务。组织和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巩固创卫成果、参加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的履责情况,并将其纳入干部考评,对于不履行职责或行政不作为的,要追究相应责任。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加大市容环境卫生的资金投入,按照提高资金利用效能、引导基层投入的原则,相应安排部分城市维护资金,促进创建街道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广泛发动。开展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延续,也是发挥街道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创卫成果、把民生问题解决在基层的重要载体。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泛宣传发动,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二)加强领导,明确标准。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强对街道创建活动的领导,明确创建标准、申报程序、考核办法,引导基层街道科学、依法和高效行政。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文5

关键词:激励机制 星级员工 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55-02

1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企业间的竞争已成为全方位综合实力较量,而人才竞争是核心竞争。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扎稳打,稳操胜券。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除了投入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和精细化经营管理外,人才培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保证。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永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五凤煤矿作为贵州一个外来煤矿,在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地方政府和同行业的一致认同,被毕节政府授予“毕节地区标杆煤业”称号。

2009年五凤煤矿响应集团公司号召开始实施大矿整合小矿的方针,面对公司快速全面地推进与发展,如何拥有一批有经验、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如何培育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五凤煤矿及时在培养学习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的管理上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实行“星级员工”激励机制,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2 “星级员工,’激励机制内涵

“星级员工”激励机制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本着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广大职工成才的宗旨;坚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水平,全面提高职工技术业务的原则;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营造学知识、学技术,争当学习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快速、稳定发展。五风煤矿通过制定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评定办法、标准和激励机制,全体员工参与,逐级推进,层层考核,最后评出技能精湛、工作积极主动、职业道德良好、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和宣传,对连续获得星级晋级和多次被评为五星级的员工进行建档管理,作为以后晋升和提干的参考依据。

2.1 主要做法

(1)范围:在册员工(除副科级以上人员)。

(2)考评原则:公正、公开、公平,成熟一个评选一个。

(3)奖励原则:“星级员工”考评小组对不同等级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评选实行月度考核,月度奖励。为保证质量,对“星级员工”人数进行适当控制:一星级占总人数的15%;二星级占总人数的10%;三星级占总人数的2%:四星级占总人数的0.5%;五星级占总人数的1‰。

(4)星级评定:一、二、三星级三个等级由各部室、区队自主认证,内部公开,接受监督;四、五星级由公司委托各部室、区队认证,填报四、五星级员工推荐表,公司考评办公室最终确认。

(5)公司考评办公室对“星级员工”活动开展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年终进行总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6)考评奖励。

1)考评办公室每月组织一次对各单位进行内部考核,接照理论业务知识、现场实际操作、工作业绩、安全管理与技术创新四个部分定级、奖励。星级员工奖励标准:一星级给予通报表彰,二星级给予证书表彰:三星级奖励100元/人月:四星级奖励200元/人月:五星级奖励400元/人月。

2)对获得二星级以上的管理技术人员颁发证书。年终总评获得四、五星级称号的职工,将在下一年内分别给予300元/人月和400元/人月的奖励。

3)只有获得星级称号的职工才能参与公司“每月一星”评比活动。区队班组内必须有获得星级称号的职工才能参与公司“月度红旗班组”评比。

(7)有以下情况之一不能参与评选星级员工

1)管理岗当月出勤少于21个,工人岗当月出勤少于25个不得参与星级管理技术人员考评;

2)不遵守制度和操作规程,当月三违及事故直接责任人和联保、互保人员不得参与星级管理技术人员考评;

3)2E程质量差,发生安全事故的;

4)月度内发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不良现象的;

5)不服从工作安排,作风散漫,不遵守劳动纪律的,发生旷工的。

(8)只有获得星级称号的职工才能参与公司评先、评优活动,星级活动成绩将作为公司选拔和重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2.2 考核方式

“星级员工”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理论业务知识、现场实际操作、工作业绩、安全管理与技术创新。

(1)理论业务知识考核(20分)

各部室、区队根据业务要求编制教学内容和试卷,每月对职工进行考核;根据情况可采取现场询问解答的方式进行理论业务考核,且现场询问解答的问题不应少于10个题目,并对询问的题目和解答情况作书面记录。

(2)现场实际操作考核(30分)

由各部室、区队自主进行现场实际操作考核,实际操作考核评委由考核办公室数据库随机抽取奇数管理技术人员组成,且本单位人员避嫌不作为评委主任,主要考核职工对岗位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

(3)工作业绩考核(30分)

各部室、区队对每一位员工每天的工作情况作书面记录。根据每位员工每日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准确度等日常工作情况和区队班组的书面记录情况,月末给每位员工打分考核。

(4)安全管理与技术创新考核(20分)

1)安全管理(10分)

各单位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合帐,制订安全管理细则,安全交接班及班前会记录。凡因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生三违或者发生事故,星级员工评选实行“一票否决”。

2)创新活动(10分)

针对研究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革新、五小、QQ、论文、合理化建议及职务专利的科技成果,查看员工科技成果书面材料和获奖证明。

(5)检查督察: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对各部室、区队内部考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及全过程监督。各部室、区队的星级员工考评坚持公正、公开、公平,评选资料健全并建档管理,对评选出的星级员工及时上墙,接受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

2.3 推行“星级员工”导师带徒机制

公司评选出的星级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区队一线的职工,绝大部分是通过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钻研业务技能,并且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不断加强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星级员工在班组里能起到标杆带头作用。因此,公司推行星级员工带徒机制,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制定详细计划,对徒弟的学习情况、技术掌握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反馈。星级员工导师带徒活动与徒弟的星级员工争创级别挂钩,导师奖励标准为徒弟星级奖励标准的50%,一师多徒,按最高标准执行。徒弟在星级争创活动中晋级,导师工资提高一个级别,徒弟在星级争创活动中退步或止步不前,导师工资则下调一级兑现,且终止导师带徒,取消津贴补助。推行星级员工导师带徒机制,充分发挥星级员工标杆作用,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星级员工活动中来,加快成长和成才速度。

2.4 奖励与宣传

在星级员工评选活动中,公司实行每月一评比,每月一表彰,及时兑现奖励,年底组织召开大型“星级员工”总结表彰会。公司“星级员工”分为区队选拔和公司选拔两部分,对每月评出的“星级员工”进行公示,各单位设专栏,公司设专栏和工会信息栏进行宣传,同时将四星级、五星级员工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

3 效果

五凤煤矿从今年3月份实施“星级员工”活动以来,先后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共评出五星级员工5人,四星级员工16人,三星级员工99人,二星级员工704人,一星级员工1320人,其中,五星级员工有3人担任部门负责人,四星级12人担任后备队干,多名员工担任班长,2人通过上级公司的技术比武,获得“优秀岗位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享受特殊补贴。

五凤煤矿先后托管黑桃煤矿和大竹林煤矿抽调大批管理和技术人员,及时推行星级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掀起了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的热潮,既为公司补充了新鲜血液,又培养大批优秀后备人才,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创业之星技术总监总结范文6

非常高兴,我有机会在今年的CIO年会上介绍一下信息化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应用。

我做关于信息化的演讲,开个玩笑,是不太适合的,因为我本身是“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和设计师。但是在1988年到2002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我承担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信息化总工程师的工作,所以也可以报告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嫦娥一号”卫星,然后谈一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

“嫦娥一号”卫星简介

“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在我国航天史上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作为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主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为完成我国的航天任务贡献了力量。

根据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总体规划,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主要目标是研制环月探测卫星,突破地月转移等环月飞行的关键技术,对月球进行环绕遥感探测,初步建立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工程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为月球探测贡献经验。科学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环境等。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质量约2350kg,干重为1150kg,推进剂1200kg,携带140kg的载荷,在距月面200km的极月圆轨道上,对月球及月球空间进行科学探测。卫星的寿命为一年。卫星物理上由9个分系统组成,可分为服务系统和载荷两大部分,服务系统包括结构、热控、制导等。

整个飞行过程分为7个阶段,射前准备、主动段、调相轨道、地月转移等等,到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它是10月24日由运载火箭送入到近地点200km、远地点51000km、倾角31度的地球椭圆轨道上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获得了月球图面的形象。

这实现了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多项新技术的突破,包括奔月轨道设计,卫星的制导、导航与控制、S波段定向天线、紫外月球敏感器等,实现了远距离测控通信、热控、供配电等。

有一段时间,网上有一个不负责任的消息,说卫星丢了。卫星没有丢,那是因为天体运行的规律,我们有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会看不到这个卫星,这不叫丢了,这是在我们的考虑之中的。正是因为这样,卫星系统具有非常高的自给自足的功能。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开展深空探测的开篇作。其意义重大,其研制的特点是性能高、交付周期短、首发成功。迫切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工作流程、改进研制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研制能力,重点要解决以下矛盾 。

第一,任务与能力之间的矛盾; 第二,产品性能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三,多学科交叉与专业分工之间的矛盾; 第四,系统高度集成性与研制单位地理分散性的矛盾。

“嫦娥一号”卫星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项目,有着技术上与管理上的多项创新点。我们仅用3年多的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且一次成功,运行到现在,没有任何细小的问题,这得益于多方面的贡献,其中,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因素。

在立项之初,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仿真手段,确立了合理的方案、优化的参数,特别是最优的轨道设计,这为顺利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复杂而逼真的数字环境模型,进行各项试验,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因为我们不可能先发卫星到月球上去实验一下,所有的试验全部要在地面上验证。我们进行了热试验、运行监控试验等等。

我们充分利用历史数据,通过数据重用和分析仿真减少了部分试验,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大家都知道,一个卫星上天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而逼真的实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现在用数据就可以进行了。

我们大量采用了改造和引进自动化研究的各种机械、电子、高频、无线等软件,保证了卫星产品设计一次到位的质量要求。

我们还采用了数字化的手段,完成了卫星的总体布局、总装设计和结构设计,取消了传统的实物模型装星,缩短了设计时间,提高了设计更改的快速反应。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

“嫦娥一号”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信息化使得我们可以用3年的时间,完成过去8~9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从下面的过程可以看出来, 数字化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流程。过去传统的流程需要20天,我们现在的流程1~2天就可以完成了。

数字化的设计、制造促进了流程的再造,实现了质量的提升。在卫星结构的研制中,广泛应用CAD/CAM/CAE技术,在各种工装与模具的设计中全面采用了三维设计,三/二维CAD出图率达到了100%。通过对重要、关键件的加工仿真,取消了零件的试切削,不仅缩短了加工周期,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加工质量,减少了差错。

用航天PDM软件/AVDIM进行工程电子文档包括报告、图纸、图表的流转、签署、分发和版本控制。我们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统一的桌面办公和近、远距视频交流环境,加速了研制部门、发射场、飞控中心间的信息流通,这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信息。

我们建立了以数字实物仿真为主的地面飞控决策支持系统,制定了应对策略,保证嫦娥奔月、环月的可靠性; 建立了动画视频显示系统,在实际飞行数据驱动下,形象逼真地展示了卫星飞行的全过程,方便全国人民观察、了解卫星的飞行过程。

在管理当中,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对航天产品的研制、工程管理和过程进行控制,是航天事业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卫星项目采用以总指挥与总设计师为主要责任人的两总管理体制,强调整体资源平衡下的综合协调,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与自下而上的产品汇总。在卫星型号研制中,全面推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依托AVIDM活动,建立贯穿决策层、职能管理层、项目经理、计划经理和项目参与人员的全员数字化管理环境,采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多级计划编制、下发、执行和控制跟踪,也是卫星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以项目计划为纽带的多系统信息集成,通过项目计划与财务、物资等信息关联,实现了对部门的计划执行、资源占用、经费开支等要素运行的监控,为综合管理提供及时、准确、量化的决策信息,提升了科研生产综合计划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