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论文范例

创业指导论文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会计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会计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比如除具备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题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所以,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一门职业基础能力的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

考虑到很多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模拟公司的组建过程及工作运行,将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工作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在“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六个项目之中。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依据课程内容源于职业生涯的原则,结合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点:如社交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态度与素养、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能力等。

2.内容的科学安排

为了科学安排上述知识点,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章节从前到后的讲解,将知识点的学习安排在六个项目之中,每项内容设有如下板块:第一,正能量分享。以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现出更自信、更有活力的自我。第二,教学做目标。通过目标的制订和工作任务的布置,先师生教学做,再学生独立做,并且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主动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外拓展。在每个项目完成的最后,提供有关高职类的实际材料,对所传授知识做有力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培养的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产品。六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项目一:走进高职校园。要让学生从走进校园就接受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本院的概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及能从事的相关职业。项目二: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走进校园开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项目三: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观;学会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学好职业技能。项目四:做好就业准备。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一环,就业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职业素质要求与工作职责;认识求职服务与求职安全。项目五:勇于推销自我。善于推销自我、勇于推销自我,是找到合适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推销自我的具体内容包括:掌握如何在面试中成功推销自己的方法;了解面试前应准备的必备材料;通过模拟面试熟悉面试过程,掌握面试技巧。项目六:模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追求的,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模拟自主创业的训练十分必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了解《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申请流程和优惠政策;认清创业的风险,使得创业不盲目;了解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哪些计划。

3.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以“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为主线,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由正能量分享、教学做目标、师生教学做、学生独立做、相关知识、典型案例和课外拓展组成。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知识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设置技能要求,做到知识够用,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并适当照顾其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体例设计上,采用引导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项目。这种体例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做合一。加入这些环节,旨在加深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拓展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该课程的可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做,教师引导教。

(2)教学过程举例。

以规划职业生涯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享正能量,讲述《改变人生的两小时》,通过小故事告诉学生:平庸与卓越,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或消极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如果想干一番事业,那就从现在做起利用零散的时间,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那样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二,任务布置:完成教材项目二中的任务2(职业生涯规划)和任务3(学业规划)。第三,各公司进行任务展示和抽查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PPT形式讲述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四,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对每组进行评讲,并且让各组选派学生代表结合会计专业的就业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第五,各小组通过评讲和自评后进行检查修订,写出本专业正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六,组织学生参与“你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仿真模拟的趣味小测试,测试学生自我对抗压力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效果。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人人参与,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争取达到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中学,在做中学,把乏味的知识融入到活动和游戏中。

(4)考核方式。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2

1.准人方案设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选课的学习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准人课程可以设置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准人标准为: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所有通识通修类课程。本院学生第二学期结束时须完成上述6J’丁专业准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外院系申请准人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至少取得4个准人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准出方案设置

准出标准为:首先必须修完下列基础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其次,完成全校通识通修类课程、准人课程、专业准出课程,并取得所有学分。

3.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应严格按照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复合类以及就业创业类这三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运作和施教。首先,认真培养从事本专业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为他们将来能成长为本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好准备。该类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推荐选学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并且鼓励选学一级学科选修课。其次,积极支持学生们从事跨学科的、跨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在他们完成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学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在选学过程中,系里将提供一定的专业咨询和指导。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育方案的设置,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课程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哲学、逻辑学等思维。课程包括学校统一安排全校公共课和文科公共基础课,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训、军事理论与军事高科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简明微积分、体育等。

2.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包括所在院系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公共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

3.开放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该模块的课程,应该在院系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自由选择搭配。课程包括政治学专业英语、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城市与社区管理、行政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务员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数字化政务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认同导论、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台港澳政治与行政、社会实践。跨专业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经济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在授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既要包括典型案例,也要包括由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后整理编写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品质。

2.2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低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物流学概论等。该类课程实践通常由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港口等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到课堂授课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职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对物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2.3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运输业务管理实验系统、仓储业务管理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港口集装箱堆场系统交互版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不出校门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亲身体验较为系统、逼真的物流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实验通常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岗位角色扮演,加深岗位体验,真实地体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

2.4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首先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策划、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等。为适应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物流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物流学、物流金融等需设置为双语课。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港口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国际物流系统、物流金融运营仿真实验系统、物流综合业务实验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前期所有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方案设计,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一般由学生利用暑期(通常为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到专业实训基地或自寻实习单位,完成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论文,总结梳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所学的技能与发现的物流管理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成论文。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这一论文可以继续完善深化为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学校可以形成制度,由同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2.5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既包括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讲授,也包括创业训练,后者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按项目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在第7学期末开始选题,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一般要求选题方向侧重于实践,要求学生结合大学期间的实训、实践与实习,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其目的性更强,与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学生毕业前强化其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注意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全过程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避免出现毕业实习失控的现象。

3保障措施

3.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发展进行转变,首先需要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保障强化。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进而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动态考核。

3.2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核心流程展开,并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提升实际操作和物流系统全面分析管理能力。同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金和场地,进行长期规划,也可以尝试多校合作共建共用物流管理实验室。

3.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

校内物流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其建设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并且更新的周期也比较慢。为了弥补其不足,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系规模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的物流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协商洽谈,找准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双赢”式校企合作。

3.4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师资建设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院校应该采取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走出去”是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指标;“请进来”是指聘请知名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入课堂,承担部分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辅导技能竞赛以及进行创业指导等工作。

3.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事前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师资力量、资源平台和教学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事中监控,将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检查中,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应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事后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3]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企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成为个人、企业和政府均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也设置了信息安全专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如信息安全模型设计(左高等,2016;林显宁,2017)[1-2]、区块链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丁庆洋等,2018;丁伟等,2018)[3-4]、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付淳川等,2017;高志方等,2017)等[5-6]。二是信息安全行为的研究,如信息安全管理投入意愿研究(朱光等,2018)[7]、信息安全违规行为研究(甄杰等,2018;房琦等,2016)[8-9]、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张晓娟、李贞贞,2018)[10]等。三是信息安全专业某门课程建设的研究,如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探索(孟魁等,2014;董飞、聂秀山,2015;吴淮等,2018)[11-13]、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吉星、王秉政,2010)[14]。四是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张焕国等(2004)在探讨了设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后,介绍了武汉大学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路和课程体系[15];张爱新等(2009)针对信息安全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特点,提出了分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理念,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16]。综观现有研究,尚缺乏对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比较研究。本文运用网络调查法和统计方法,比较研究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差异,以期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高校充实和完善其课程提供借鉴。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通过访问阳光高招网站获得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确定了调查高校;访问被调查高校开设信息安全学院主页,在其主页下的本科培养栏目获取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剔除无数据的985、211高校,共获得了16所样本高校数据,具体高校及所在学院见表1。从表1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主要设置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类学院。

二、信息安全专业学分要求比较

从样本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总学分看,总学分要求在145-193学分之间,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总学分要求最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必修课程学分由公共必修、学科基础必修和专业必修学分构成,样本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在89-137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湖南大学,要求最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从公共必修要求学分看,公共必修学分要求在28-69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求最高的是西北工业大学;从学科基础必修要求学分看,要求在27-58.5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中央财经大学,要求最高的是福州大学;从专业必修要求学分看,要求在5-41学分之间,专业必修要求最低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仅为5学分,要求最高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为41学分。从个性选修课程学分看,要求在28-69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福州大学,为14学分,要求最高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6学分,说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看,要求在8-54学分之间,要求最低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为8学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国矿业大学,54学分。

三、信息安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信息安全专业各样本高校共同必修课有14门,主要是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见表2)。共同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英语;共同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程序设计,但程序设计课程所用语言不尽相同,有开设C语言、C++、JAVA、面向对象、网络程序或汇编语言等程序设计课程。各样本高校的大部分必修课差异明显(见表3和表4):有重视数理基础的高校,以“11-西北工业大学”为典型,开设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离散数学、复变函数、数学分析、电路与电子学以及自动控制原理等;有偏向覆盖全方位信息安全课程的高校,以“2-福州大学”为典型,开设了信息内容安全、计算机取证、网络信息对抗与安全、信息隐藏技术、无线网络安全、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等;有仅注重数学基础和信息安全核心课程的高校,以“16-中央财经大学”为典型,除开设样本高校的共同必修课程外,必修课程仅开设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专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导论、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综合管理与审计以及信息安全综合实践课程。高校开设必修课程情况个别高校还开设了自身特有的必修课(见表4)。部分特有必修课程可能与高校的专长、历史和所在地区有关,典型的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的“普通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的“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和“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西北工业大学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新疆大学开设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海南大学开设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学校类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计公共学科基础专业小计个性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量子信息与安全导论”;部分特有必修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方向课的细化和深化,典型的有福州大学开设的“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的“软件构造”和“人工智能”、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IT前沿技术”和“PKI原理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开设的“可信计算”、西北工业大学开设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量子信息与安全导论”和海南大学开设的“数据科学导论”。

四、信息安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信息安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在计算机大类课程里选择,第一类是计算机大类里的基础选修课程,如“信息论与编码”、“组合数学”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第二类是信息安全类的细化课程,“移动终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和“无线网络安全”等;第三类是计算机大类里的前沿课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部分院校还开设了“英语类”和“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个别高校还开设了自身特有的选修课(见表6),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容错计算技术”和“信息系统容灾”等、福州大学开设了“组网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开设了“PKI原理与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软件逆向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量子力学”、新疆大学开设了“中西亚多语言信息处理”等。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在信息安全实践教学环节,包含了军事训练和思政课这类基础性实践环节,也包含了课程内的实验实践教学、信息安全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这类专业性实践环节,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均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类教学环节,包含了科技成果与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技能培训等,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高校还开设电子工艺或金工实习和大学物理实验,以培养学生现代化工程素质,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六、结论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论文改革;创新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规范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让学生获得如何学习和研究的本领[1]。本科论文的价值不仅是论文本身,更重要的是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2]。因此,毕业论文的价值不可忽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变化,很多高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为使大学生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等都进行大幅度的改革。JH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综合本科独立学院,自办学以来其毕业论文的形式一直仿照传统的模式进行,2016年根据现实需要正式出台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改革。笔者以JH学院论文改革为例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一、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

JH学院在“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改变原有毕业论文的单一模式,实现论文形式多样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17年正式开始改革,并且对相关创新型毕业论文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以经济类毕业论文为例,要求改革的比例不低于10%。

(一)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化指导,创新毕业论文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思维。对于经济类毕业论文,从原来传统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发展为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一是研究报告。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开展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二是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在第五学期后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并以JH学院为第一单位。三是学科竞赛成果。学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A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的科技作品及其成果总结;四是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申请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过审核结题的项目成果及总结报告;五是其他形式。经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它实践成果。在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主要以创新实践性论文为主,即研究报告、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等,统称为创新实践论文。

(二)增强学生专业方法的训练

一直以来,在传统学位论文模式以及传统专业课的教导下,学生对毕业论文改革并不完全理解和适应,并且对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学生对实践调查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比较陌生,原有的教学计划并未有此类课程。经济类专业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JH学院经济系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型论文,采取了一定的具体措施。首先,有经验的教师对系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并参与具体的调查实践,使得青年教师对此项指导任务理解更加深入;其次,完善原有教学计划,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增开《专业调研》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调研、撰写研究报告。

(三)差别化考核指导老师

为鼓励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改革推进的积极性,JH学院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差别化考核。传统毕业论文指导每篇折算6个课时,而对创新实践型毕业论文则折算为8课时/篇。对于这种差别化的考核是有必要的,创新型毕业论文在工作量上较传统学术论文大,不仅和传统模式的论文一样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搜集相关资料,而且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整理调查所获数据,这是创新型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JH学院对此考虑较为合理,对于指导教师本身来说,会对这一年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年底工作量考核会更有优势,增加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调研

毕业论文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挑战,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资料的梳理,需要实施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撰写调研报告,需要设计调查材料、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数据,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更是对今后学习工作的重要帮助。JH学院上至学院、下至系部和班级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鼓励学生展开社会实践,参与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对于学科技能竞赛获得名次的指导老师、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学生会获得素质考核加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排名。

二、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问题

随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毕业论文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趋势,然而,毕业论文的改革还处在探索过程中,JH学院在毕业论文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缺乏合理性

JH学院的选题模式是每个指导老师在学生选题前给出一些论文选题,然后综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对于毕业论文改革的执行,需要增加不同于传统学术论文的实践性论文或报告类的选题。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雷同。实践性论文的具体性,需要对具体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不同导师会给出同一类型的选题,例如“XX公司上市可行性分析”“XX公司进出口业务调查报告”等诸如此类大众化的题目。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公司不同研究报告内容就不会重复,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资料的不易获得性、知识的欠缺和思考的不成熟,因此很多内容都是借鉴其他资料,导致内容雷同,选题的大众化、相似性导致论文毫无特色。二是选题过大。部分年轻导师由于理论学术功底薄弱,给出的选题看起来“高大上”,学生在实践时却无法抓住重点,例如“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研究”,学生在实施调查时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只能就某一小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状况开展调查,因此所获得数据具有片面性,不能概括全国。对于此类过大的题目无论是传统学术型还是创新实践型毕业设计都不适宜本科生,会导致内容空洞无重点。

(二)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欠缺,如何开展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报告,缺乏规范、专业的训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可能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对于调查设计、调查具体过程指导难以提供高效的指导。另外,青年教师课题相对较少,难以将学生论文设计与课题结合,导师亲自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单打独斗,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学生研究问题能力较弱

学生在大学四年更多的是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并没有开设“科学研究训练”的相关课程,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时不会查找文献、搜集资料,只会简单地在百度上进行搜索,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查询资料、更不知道有专业的文献数据库。另外,学生对论文或研究报告中问题的陈述和论证不会运用数据或事实支撑,一方面不知道在哪能找到相关数据和事实,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弱,不会分析数据。目前,JH学院经还未开设《计量经济学》,学生更不会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这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中一个重大缺陷。

(四)论文改革比例相对不高

JH学院论文改革自2017年正式实施以来,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创新实践型论文指导和资料的搜集更为费时费力,更多的学生和导师还是倾向选择传统论文模式。因此,在2017年给定毕业论文选题时,很多导师并没有给出实践性论文选题。2009年四川大学初次进行论文改革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90%以上的学生仍选择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而且敢于“尝鲜”的同学是那些在平时的实践锻炼中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3]。JH学院经济系2017届有毕业生413人,仅17人是实践性论文,占比4.12%,远低于10%的要求。2018届毕业论文实施时,由于院、系领导的大力推进,指导教师在命题时会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论文选题,学生只能选择此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经济系2018届参加论文答辩的272名毕业生中,创新实践性论文为69篇,占论文总量的25.37%,上升非常明显。但如果是学生自己命题,结果肯定不会如此理想。

三、完善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毕业论文改革的呼声随着应试教育的推行早已有之,自2009年四川大学开启论文改革第一炮,已被广大高校接受并逐渐推广。然而,在论文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何顺利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课程培养计划,规范研究训练

调整本科课程培养计划,增加对学生进行相关规范训练的课程。例如,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科学研究基础训练》,通过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项目策划书的结构与写作步骤;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文献等资源,学会查阅文献、搜集二手数据等资料。大学二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大学三年级开设《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主要目的为,对于不同的题材论文(设计)撰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搜集数据,掌握问卷调查、体验调查等具体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带领学生实地开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

(二)实施专业化培训,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推进的具体实施中,创新实践性论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培训非常有必要,首先教师本人需要对研究报告、实践调查的具体过程、步骤非常清楚。相关部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给予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传授以及亲身参与的机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指导论文的水平,也是对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极大帮助。

(三)研究选题具体化,评估研究可行性

论文选题方面应该具体可操作,避免大而空、实践调查无从下手的论文选题。同时也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有些具体研究的数据获得也存在一定难度。例如,“XXX出口贸易调查研究”等这类具体的研究选题在撰写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数据,原因是有些企业不愿意向外界公布,而中途更换选题时间上又紧张,因此导致整个研究报告只能从整体上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数据和事例支撑。故在确定选题前要评估或者事先跟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沟通,确保研究的可行性。

(四)调整时间安排,提高论文质量

多数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开始于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末答辩结束。JH学院的论文时间安排也是如此,整体来看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应当非常充裕。然而,在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复试、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关键时期,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因此,毕业论文时间需要进行调整,一方面能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不分散学生找工作等求职精力。学校可以将论文选题、开题时间调整到第六学期中,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实践调查,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暑期实践要求,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为防止学生拖拉等情况出现,可在第七学期开学后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后再对论文修改,毕业前进行正式答辩。这样既能够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也能保证学生最后一学期与学校保持联系。

(五)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丰富毕业论文考核形式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对参与者以及获奖者给予不同的奖励措施,增强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竞赛,一方面能够获得项目设计规范训练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一定程度获奖作品可直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毕业考核。学生的付出能够一举多得,同时为毕业论文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毕业了论文(设计)的考核形式。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2]田洪,陈绍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系统及提高论文质量的创新着力点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2014(6):157-162.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测绘工程

引言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较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应用”的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本专业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为测绘工程拓展了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测绘工程应用创造了新场景[1]。

一、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强调课程讲授需有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教案、讲稿、课件、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作业练习、考试考查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要按复习引入、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程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属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尝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取实习实验、专题讲座、模拟实践、自学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坚持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及系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督促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讲授讲解、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自学、老师课后辅导、模拟实践、分组比赛、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着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大学更加注重课外学习的特点,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各科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布置参考书目,布置要访问的网站,要求学生看书、多访问网站,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补充和延伸。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布置有探究性的作业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运用实验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数字地形测量学中选择现实隧道控制测量案例、在海洋测绘学中引入沿海滩涂水下地形测量案例等作为课程学习的分析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测绘学的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测绘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上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本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比例达到100%。同时,鼓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海洋测量实验》等课程使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SPOC网络教学平台[2—3],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推广QQ、微信、博客、云班课、雨课堂、微弹幕等社交媒介平台教学互动,随时提问、随时答疑,增加师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8项校级教改课题,公开发表9篇教改论文,开展了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测绘工程专业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竞赛技能训练课表并积极实施,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测绘工程专业两个创业计划团队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同时,本专业教师除参与本科生教学外,还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四年来专任教师及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获得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竞赛各层次奖项多项。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教师指导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校级评比中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团队论文一等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测绘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实验训练“设计体系化、资源共享化、资料真实化、环境场景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建立以“双赢”“共振”为特征的校外实验基地,将市场、行业的积极要素与学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双赢”与“共振”。构建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渗透与互补为特点的“四个平台、五类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基础训练平台、课程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始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化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常态化。本专业重点抓好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指导、管理和实结等环节。其中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前要精心准备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及实习动员;实习指导工作包括怎样开展实习活动和成绩评定等;学生实习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实习纪律和实习任务等;实结包括学生小结、小组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和评优工作。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实施“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两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在实习成绩评定中贯彻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方针,既强调实习过程,也注重实习成效,将实习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纳入到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将实习实践过程视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一)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1.教学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一是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确保学期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在二级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检查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二级学院之间互查互评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结束时召开教学督导反馈会,将督导员和信息员的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反馈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进行整改。三是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学期结束,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学期结束工作会议、教学督导反馈会。期末考试期间,安排中层干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对教师监考情况、学生考风考纪以及考试环境等进行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考试成绩在提交教务系统之前,各二级学院对考试课程试卷的批阅质量安排人员开展专项检查。2.听课制度。为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在每学期负责对青年教师、拟评职称教师进行听课。为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分析,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10节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加以改进。《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对听课领导干部主体、听课范围、听课次数、听课方式、听课管理以及听课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3.激励与奖惩机制。学校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行奖励资助。如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奖项。同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凡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一律进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4.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网上评教、本学院同行教师互测、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三者构成,其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测评占10%、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占20%。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5.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做好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的培育工作,学校在每年秋季学期都会针对下一年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做专门的通知,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春季学期结束之前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委托督导组成员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实施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二)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有常态化监控机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规定》,并据此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为高效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本院建立“多环节运行机制”,其运行方式:一是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上评教、课程考核、专业满意度调查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定期进行评教、评管、评学并及时反馈。突出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及结果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报告。二是分析决策。根据质量标准对本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备经费等关键环节进行审定,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质量改进。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资源保障。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教务处、评估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析决策环节提出的改进方案相互协作,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五是跟踪监督。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效果跟踪监督,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改进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活动,具有系统的评价规程。一是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会通过推门听课方法,对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进行评价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二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师在职称晋升的前一年必须接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优秀等级。三是青年教师会讲竞赛制度、微课竞赛制度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比赛,确保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校实行常态化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网上评教、评学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评教、评学结果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和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努力,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成效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精干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地理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测绘工程实验室,不断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办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并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作为学科支撑,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海岸带测量测绘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文林,杨英,唐建军.试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184—185.

[2]夏秀芳,孔保华,崔立雪.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2020(4):14—17.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7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8

【关键词】预防医学;创新教育;教师素养;环节教学;人才培养

“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2010-2020年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要思想[1-2];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有机融合,从而塑造创新人格、唤醒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将创新活动特征赋予教育全过程,以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教育[3-4]。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特点将批判思维、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目标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能保障社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环节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环节教学是把课程的结构划分为若干个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实习环节,毕业论文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三主一核心”思想[5-6]。通过环节教学,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保持高热情、实现高效率。通过几年的环节教学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应用得当,学生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得到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模式[7-8]。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出的专业卫生人才应该适应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专业素养上应具备良好职业操守,掌握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三基”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工作。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构建的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也是预防医学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9-11]。在预防医学专业课中实践环节教学,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环节教学设计

2.1阶段性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环节夯实基础,培养批判思维:在理论课教学中,在坚持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将实时和经典案例与讲授重点内容相结合;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用已有知识分析案例,将案例中的疑问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和老师的良性互动,循序渐进解决问题,通过对知识的理解,选择性运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为进一步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12-13];在这一环节逐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会用基础知识。(2)实验教学环节形成创新思维:在实验课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通过案件设计或综合性案例的解决,让学生从被动的批判思维变成主动批判思维过程;在设计方案撰写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不同专业课知识,有选择性的用于方案的设计;比如毒理学实验《XX农药急性毒性的评价》,考核点主要包括毒理学知识半数致死剂量的实验设计,统计学的动物分组方法和结果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以及职业卫生关于农药的评价,三个主要知识点。通过综合性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能综合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课《某粉尘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价》,考核点主要包括识别出几种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有害因素的监测方法,职业危害,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四个知识点。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由批判思维逐步过渡到创新意识的形成。(3)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创新能力:在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为大学生设置相应的研究方向,由学生按照兴趣选择,并按要求完成相应工作,使学生在此阶段通过问题的解决,能合理的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专业中的专业课知识,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解决,并提出可靠、科学的措施或策略。这一环节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具体的实践逐步过渡成创新能力。

2.2环节教学实施效果考核方式

(1)学生成绩标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理论课通过课堂作业以及章节总结流程图来考核学生知识稳固水平和梳理能力;实验课通过验证性实验规范基本操作技术,设计性试验考核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考核学生技能和创新精神;期末考试试题中,开放性试题占30%,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标准:从立题、实施、撰写思路、撰写规范等环节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把握度。(3)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反馈通过此项教学模式的学习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的作用;一部分反馈对此项教学模式的建议。

3实践体会与反思

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环节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中心,通过具体的实践与完善,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不仅要准确的运用以教学为主的内部环境,还要充分使用学校提供平台的外部环境,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

3.1学校给予创新教育以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不仅要有宏观的政策支持,更要有微观的实施方案以及随处可见的文化环境。首先,学校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例如,在校园网络、标语口号、宣传栏、教室的布置等进行创新教育宣传,以及学生创新成果进行宣讲和展示,为大学生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求学现阶段的价值。其次,学校开设《创业基础》《第二课堂》选修课,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公选课,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校长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型竞赛、增加学生参加竞赛与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等,并给予经费支持,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展现提供了物质保障。从创新意识形成到创新精神实践都给予了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学生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能力得到锻炼,并且硕果累累。

3.2一线教师树立起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程环节教学体系改革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队伍应该是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对教师进行创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使其在教育理念上,在坚持优良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学生培养由“标准型”向“创新型”转变等等观念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听课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育、问题式教育,指导学生通过案例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学会自主研究与学习,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人[14];在教学内容上,在讲授理论课时,应注意知识的链接、延伸和外延,除了课堂讲解和补充之外,鼓励学生课下进行拓展阅读和自学;同时借助案例分析将各专业课相关知识进行链接和梳理,培养学生横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思维训练上,要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在尊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基础知识升华与创新。

3.3针对性地实践活动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学院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特点,设计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活动;例如在一年级时,开设专业启蒙课《预防医学导论》,通过讲述预防医学专业课简史,让学生对预防医学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兴趣;课程结束后,通过开展《预防医学论坛》,锻炼学生从预防医学角度对疾病的认知过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预防),通过此项活动在低年级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进入二年级,通过“大学生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根据主题(例如中国学生营养日,世界环境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例如宣讲团,社区实践),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团队精神的存在感。三年级专业课阶段,这个时期的重点,即要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将公共卫生思维,合理应用实际问题中,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夯实阶段;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比如在《环境卫生学》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首先认识某一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在实验课阶段,通过案例让学生通过不同环境(作业环境、生活环境)识别不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并提出控制和预防措施;在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学生根据带教老师和自己的思路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公共卫生知识和思想应用于实践,创新精神得到展现。与此同时,学生在学阶段,学院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宣讲团,大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学术研究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培养和实践创新精神。当然,在不同阶段,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引路,老师既要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创新教育,也要发掘学生的特点,差异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方向。通过几年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主持部级大学生创业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7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获得全国基础医学试验设计大赛二等奖等。

3.4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