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业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创业文化论文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1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必须要加快转变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授课教师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全体教师都有关系,需要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并进行渗透教育。因此,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其次,转变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有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才算是创业,其实不然,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去偏远地区支援建设也是一种创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创业理念,树立“大创业观”。

二、培育创业文化,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浓厚的创业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付诸行动。那么,如何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呢?首先,开展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面向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普及大众化创业教育,让大家都能萌发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让他们具备“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以创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关于创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开展精英型创业教育,分层推进,实现创业教育的分层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高校要依托各种媒介,如校园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展板、海报等,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宣传媒介的重要作用,对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或是介绍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或是组织座谈会交流创业的体会,这样的宣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心理,保持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可以培育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高校创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三、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做好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创业意识,其中包括创业的激情和对商品交易的兴趣;二是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具体来讲,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开设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丰富相关内容。学校要开设相对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渗透与创业相关的内容,如法律、税收、风险管理、资源整合等。一方面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专业领域的创业人才,提升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和本专业结合实现“科技创业”。

四、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优秀教师队伍

要想搞好创业教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首先,对现有的创业教育教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这些培训包括创业理论培训、创业经验交流和创业模拟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参加座谈和培训,和学校教师交流创业经验,以便不断丰富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创业知识。其次,扩大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高校要多招聘一些优秀教师,充实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人士参与创业教育的授课,这些校外人士大约分为三类:一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二是掌握成功创业理论的政府官员或专家。三是与创业相关的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士的经验传授、理论指导,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创业的各个环节的理解。

五、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创业教育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事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健全的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使其有章可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如果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那么,很多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效可言,更不要说培养创业型人才了。所以,高校必须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首先,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创业教育活动有章可循,让教师根据规章制度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其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非常关键,它体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教育质量把好关,保证其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六、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还要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一种实践教育。因此,高校要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具体而丰富的创业知识。首先,高校要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创业教育形式:其一,学习借鉴创业经验。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或是为学生做创业报告。其二,依靠政府支持。学校可以出面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寻找适合学生创业的项目,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其次,高校要拓宽大学生创业实践渠道。其一,通过劳务服务、技术服务等增加创业经验。高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劳务服务来锻炼其创业心理品质,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技术服务,丰富人生阅历和创业经验,为以后的创业夯实基础。其二,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项目以及创业基地项目,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亲自参与经营管理,积累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同时,各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分享创业经验和体会,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七、结语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2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东方之林的肥沃土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文化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书写了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篇章,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等,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藏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铸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凝聚到为国家统一、繁荣和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上。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自信,利于形成共同的团队愿景,增强其创业团队的主体认同感和面对挫折、坚定信念的执著力。

(二)“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文化基础

古代圣贤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如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和为贵”思想,利于营造和谐和睦共处的人际关系;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应尊重历史自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和”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种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宽容的品格和智慧”。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形成凝心聚力的团队。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仅为赚钱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应合法创业、守法经营,守住道德的底线,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文化核心

“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一个人基本的五种道德,称为“五达德”。诚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邃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讲诚信、守诺言案例很多,宋就“以诚感人”、季礼“赠剑”、季布“一诺千金”就是典型例子。这样的文化思想精华对促进商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核心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经济交往中表现为重信守信,经营者除追求经济利益还应注重追求高尚的人格,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即为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一个企业的开发意味着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在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落后道德拥有市场,出现炫富、毒奶粉、小悦悦事件等大量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需要大学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做严守法律、恪守道德的良好公民。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使诚信教育贯穿始终“,民无信不立”“童叟无欺”等诚信观应成为当前经济模式下必须遵守的商业准则。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探索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模式等多样创业教育模式,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相对滞后,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意识淡薄,缺乏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原因是: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高

传统文化蕴藏着指导人们创业的价值追求、行为理念,也包含着对创业的巨大偏见,受传统“重士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典型表现是把“商业”列入“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在历代经济立法中,抑商政策是重要的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们认为“‘工商重则国贫’,工商是动乱的根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压制、限制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商业的认同感,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创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受很大限制,直接影响了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中国的几千年来是一个重人伦、重整体、人们习惯与在‘大我’,甚至‘无我’的集群化共同体中生活”,塑造了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同时也形成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害怕竞争的思想,创业所需的竞争、进取、开放、独立等品格失去了其生存的文化沃土。中国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人格养成、重书本知识轻综合素质等普遍教育行为,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挫伤,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自觉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发展、兼收并蓄是大学生创业与立身处世的根本。

(一)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

针对传统文化中“抑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理念,创业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完成从“天之骄子”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培养他们的创业动机、志向、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业愿望,把“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转变为“香饽饽”。“‘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隐含了一个道理:宽松的环境是创业活动的有效保障。”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提倡人人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倡导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和衷共济、发展共赢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和谐创业环境。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崇德尚学”道德养成的人文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等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能为当代大学创业实践提供学思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精神财富。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些思想以新的理解和内涵。

1.创新精神。

先秦时期众多文人学者以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睿智卓识,创立各自的思想、学说。形成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百家”学派,使先秦诸子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敢于创立自己的“学派”,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2.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竞争意识。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认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在中国历史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均充分反映了刚窘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努力、积极进取。

(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最先建构的学术宗旨和思想体系,他说“‘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作两件去做’,从而肯定它们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顺利克服那‘不善的念’”。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开,后逐渐演化为“知”指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强调“亲知”,即从“行”中,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知行合一”充分地解决创业活动何以可能的问题。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应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高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学院特色、创业特点的体现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成果孵化方式。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方式”;创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模拟等学习内容,开展自测训练和创业指导;培养创新力、行动领先、关系能力和把握机会与创造机遇的能力,学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学习如何制订创业计划书,加强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2.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个性,开发和释放各种潜能,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经典诵读、名著欣赏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评估等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水平,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业能力的场所,如创业实习基地、商业一条街和创业园等,让大学生体悟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组织学生参加“GYB”“SYB”等创业培训,带领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课题或协助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服务

1中国对大学生创业要求的紧迫性

随着中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几乎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受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大学生就业难度更是雪上加霜。高校创业教育状况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利用。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我们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培养,即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直接进行创业活动,但创业活动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资金的消耗,主要的风险有:①不知道选择哪些项目;②缺乏创业的经验和技能;③没有原始积累,缺乏资金。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真正向社会融资,有多少人敢给没有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投资。鉴于创业困难,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而选择打工,或者先打工,等有了经验再创业,问题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则社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必须要有部分大学生出来创业,才能缓解就业的困境。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1]。

2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让大学生在校园内以较低的成本创业,创业的服务对象应当是校园内的学生,而不应当是社会人员;创业应当尽量应用到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发挥学生专业的优势。要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计算机专业是比较合适的,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需求就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和服务,出售生活日用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学生本身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提升,而且计算机大学生在出售生活日用品方面并没有专业优势。大学生需要的服务比较的简单,其中有一条是电脑维修,而目前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又非常高,基本是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部分大学生还拥有不止一台计算机。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为高校的其他大学生提供计算机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包括计算机设备的维修、二手计算机的回收与销售、软件服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还可以为本校学生节省生活费,毕竟大学生的生活费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中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高等教育的融合,融合方式包括减少IT技术更新速度过快对学生研发的影响、课程和新技术的融合、跨专业融合团队的建立、在校生和初创企业的合作等[2]。

3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方法介绍

3.1大学生计算机维修创业

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维修创业有两种方法,一是维修学生的计算机,二是维修学校的计算机。维修学校的计算机难度较大,因为高校的计算机维修很多涉及教学科研设备,或者是行政办公用的计算机。教学用的计算机要求快速完成维修,否则会耽误教学,科研和行政用的计算机关系到一些保密事宜。所以大学生如果在高校创业,主要是维修学生的笔记本电脑。维修电脑首先要解决的是电池问题。笔记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身携带,而这项功能无疑跟电池有莫大的联系,如果没有电池,学生拿着的只是一块高科技的废品。现在的笔记本一般都使用锂离子电池,而镍氢电池和镍铬电池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区别就是锂离子电池的记忆效应明显比后两者少了。虽然锂离子电池的记忆不明显了,可以随便充放电,但是随意充放电还是会影响其寿命,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还是尽量避免随意充放电。对于笔记本电池的使用和保养的问题,一直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盲区。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自己电脑变慢的原因都不太了解,白白地让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贬值。对于新笔记本,前几次充电时,应该注意:尽量把笔记本电池电量用到不能开机的程度,但是不能用到一点不剩(就是彻底放电),然后在关机的状态(不要边用电脑边充电)下把电池电量完全充满,如此反复几次,电池就能发挥出最大的电量潜能了。当前,学生创业中对于笔记本电池的维修,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关联到在大学生涯中学习到的单片机、模拟电路等课程。下面举几个实际的计算机损坏案例做具体分析:①电脑开机后黑屏,电源指示亮,硬盘有工作时的响声,光驱上的指示灯常亮。开始怀疑是感染CIH病毒造成的,只好打开笔记本电脑,拆下BIOS芯片,重新写入BIOS程序,完成后开机,故障依旧。可见不是开机程序被CIH病毒改写造成的,这说明极有可能是硬件故障。那么能够造成开机无显示这样严重问题的硬件主要有三种,即CPU、主板和液晶屏。采取“替换试探法”,依次用好的硬件来代替测试,发现故障在于CPU损坏。换上一颗新的同型号CPU后,系统开机恢复正常,硬盘数据完好无损,故障解决。②笔记本电脑推动电源按钮,有时能正常开机,关机后短时间内可以再开机,时间一长(比如半天时间)就无法开机,此时供电指示灯亮,系统没有反应,必须使用冷启动Reset按钮,才能引导系统,这种情况在交流电供电和电池供电下都会遇到按照“由软到硬”的检查法,首先从有关电源管理方面的软件设置入手。在Win98的“控制面板”中检查“电源管理”各项设置,没有发现错误;再检查“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系统设备”下的“高级电源管理支持”,其驱动程序也安装正确。排除了Win98中有关电源方面设置错误的因素后,在开机时按“ESC”键,再按“F1”键进入系统BIOS,查看电源启动方面的设置,将“Power-upMode”一项由“Resume”改为“Boot”,屏蔽掉“PanelPowerOn/Off”。将“AutoPowerOn”一项设为“Disabled”,再开机故障依旧。由此断定是硬件故障,可能是电源模块内部接触不良,导致电压输出时有时无。果然不出所料,更换新的电源块后,系统开机一切正常,故障彻底排除。由此可见,创业中进行计算机的维修实际需要很深层次的知识功底和实战经验,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3.2二手计算机的回收与销售创业

对于家境一般的大学生,笔记本电脑会从大一用到大四;而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会定期更换笔记本电脑,可能只用一年就会更换,他们更换下来的笔记本电脑,对于一些家境一般的大学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所以回收大学生淘汰的笔记本电脑,再进行销售具有广阔的创业前景,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更加环保,避免浪费。对于计算机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问题,在当下这个计算机配件发展速度极快的革命时代,并不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只有两种处理计算机配件或整机的方法。第一种是把回收的还能利用的配件与新配件一起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台新的别的机器。可能原先的机器可以支持更高级的操作系统,那改装后的机器就退而求其次地去支持一些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操作系统。甚至可以把原先的一台电脑改装成多个单片机和模拟电路,进而做到最大化使用零件的功能。第二种就是把回收来的配件和整机卖到厂里,因为现在一般的店里不会大批回收旧配件,也不太可能对于这些配件进行很好的处理。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把它们投入厂里,回到最开始的配置电路工作,有些配件的重新加工不只是带来了环保和经济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技术上的升级。

3.3软件服务创业

大学生要进行软件服务,需要了解到几个维度。首先,大学生进行软件服务时,需要知道这款软件的受众面是谁,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是面向什么人群。需要了解和分析软件受众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创业在初始阶段缺乏资金和技术硬性支持,如果选错了方向或者对受众面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会浪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甚至功亏一篑。其次要了解的维度是如果确定了方向,在当前市场是否有很多高素质的竞争对手?如果要坚持竞争下去,什么可以让自己的企业脱颖而出?如果不去考虑这些问题,那即便是很好的软件,可能也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在进行软件服务时,应理性分析自己的编程水平,软件能够达到的水平,开发该类软件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服务器能容纳的人数以及在未来如果进行扩建,需要办到的事情。不应当像一个单纯的梦想家一样,走一步是一步,这样不仅是对财力精力人力的浪费,也是对自己想法和才华的浪费。在上述的准备工作都做好时,可以进行实际的工作,把想法付诸现实。而在实际进行软件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同时留意自己的服务质量是否符合当今社会标准和那些对于大学生软件服务持肯定态度的用户的意见。

3.4论文排版创业

大学生要毕业,都要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都有一定的格式,需要进行排版,排版需要用到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如果能为大学生提高论文排版服务,则能够大大缩短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时间,让他们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到涉及技术或者文字的方面,而不是在排版上浪费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创业中只能提供排版速度,而绝对不能借着排版的名义,从事的业务。大学生要进行排版创业,很通俗易懂且容易实现的一个方法就是设计PPT和一些汇报性质的文档的格式。在当今市场上,有很多制作关于PPT模板等内容的公司。大学生想要创业去和这些公司竞争,实在是异想天开。因此,不妨把重心转移到排版格式上。事实上,毕业论文之所以让很多学生头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论文的排版和格式要求以及导师的不断退回要求重改。那么大学生进行排版创业就可以根据这一条实际情况,制作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结构。举个例子,可以直接设计出能符合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要求的排版格式,在打开文档的时候就已经把字体、行距、页眉页脚等信息完善地符合设计要求。甚至可以写出一个小程序,一方面存放往年各大学校的毕业要求到数据库里,另一方面给用该小程序的学生提供一个用户接口,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直接查找到一些现成的模板和格式,从而减轻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试想一下,如果有了这样的功能,就算学生写的内容不好而被导师要求修改,这名学生也可以再访问这个小程序,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搜索并解决问题。

4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通过利用本专业知识在校园内进行创业,可以更加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方便本校学生,为将来走上社会就业增加砝码,对学生和社会都能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刘姬冰,刘雨桐,王东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8):5-6.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实验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所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院校,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上也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学业中个性发展的需求,根据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分层分类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这在教学管理中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纵观其他高校也有类似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目标导向为牵引,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建议。

二、问题的提出及探索

(一)实验班的教学管理问题

我们举办了一个面向全校、跨专业的实验班,学生来自9个二级学院18个专业共46人,教师也来自多个学院。实验班以“产教融合”、“案例教学”、“强化实践”为三大特色,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紧密结合中山本地产业特色和我校学科优势,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分为创新创业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创业体验等四个模块,并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除了学习并取得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外,其余可用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替换。课程可以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元化教育课程”互认学分;实验班的实践活动与本专业的实践学分可以互认;实验班的讲座每4次可记1个全校公选课学分,最高可记4学分;优良的实验班的创业总结材料,经创新创业学院批准,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参与答辩。教学方法上倡导“多元并重”,将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知名企业参观见习、上市公司高管授课、实战模拟结合,强调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校企互动。通过组织参加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生产管理实训、企业家讲座等学生参与度高和实践性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在实验班教学管理过程中,班级交叉于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实行专业导师制下的兴趣小组式的松散管理[1]。实验班开设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结合具体情况,以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为主,努力体现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2]。在组织教学时,因为实验班的学生既要完成原专业的课程学习,也要完成实验班的课程任务,老师也类似,这种情况对排课来说任务很是艰巨。为此,我们先是从校级教务系统中导出实验班涉及的师生课表,以Excel的格式处理,然后,利用VLOOKUP函数对这些数据中共同信息进行筛查,最后找出师生和场地都闲置的时段,并排设实验班的课程。VLOOKUP函数是Excel中的一个纵向查找函数,它可以用来核对数据,多个表格之间快速导入数据等,也可按列查找,最终返回该列所需查询列序所对应的值。如图1所示,是利用VLOOKUP函数在多个班级原始课表中查找实验课外时间的函数应用。经过优化后的排课管理,保障了实验班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以保证,且比预期效果有所提升。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毕业设计管理和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3]。我们对毕业设计进行了分层分类指导的改革方法。设计了三大类10种形式供学生组合选修,可以团队或个人完成。通过分阶段地引导和分流学生组合选做,做到真题真做,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如图2所示是学生选题情况分布图。1.建立学校、学院、系和校外专家四级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反馈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学校制定宏观的管理制度和改革指导意见;各教学单位成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专家)小组,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及各形式评价标准,并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开展一系列的自查、自评工作。学校及院系的分层次教学管理,明确定位,各负其责[4]。2.学校组建专家小组,采取普查与抽取相结合的方式,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检查,得出评价结果。试聘请校外专家评价,以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论文,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水平,也可以检验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3.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中确立“院领导、系(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全程管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前、初、中、末”期四个阶段开展检查,严格检查选题和开题情况、工作进度、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及答辩资格审查。4.各教学单位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三)基于分层优化策略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探索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一院一赛”为平台,遵循“结合专业,强化创新,提升实践,赛课结合”的原则,开展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活动,办好品牌竞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每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项目很多,抓哪些?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看比赛的参与者是谁?毫无疑问,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既然学生是主体,比赛的内容必然要围绕提升学生能力为前提进行设计,毕竟“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5]”。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选定“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三大赛事为重点项目。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科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不断扩大学科竞赛成果,扩宽学科竞赛覆盖面,全面提升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提出“学科竞赛学生层面社团化,学生自主学习,老生带新生;老师层面团队化,分工合作,有的放矢”的管理和运作理念,成立了电信科协。设立会长、若干个竞赛中心以及秘书部,每个竞赛中心设立理事长1名,常务理事多名,配一个指导教师团队(含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会员培训、竞赛指导、会员联络、选拔、发展规划、筹办比赛等具体事务,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协会采用会员登记制。会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竞赛中心进行登记,原则上鼓励学生一个人只归属一个竞赛中心,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酌情参加多个竞赛中心,会员期可以申请调换竞赛中心。申请调换竞赛中心,需要在秘书部履行登记转换手续。会员发展设立普通会员、高级会员、核心会员晋级途径;晋级条件为每个阶段完成要求课程和实践项目,并获得晋级证书。核心会员可以直接参与省赛、国赛,核心队员申请多个竞赛中心需经指导老师同意。科协每年通过科学并规范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推行“一院一赛”活动。通过班级→专业→系→学院→学校层层筛选和选拔,以使优秀的学生和作品脱颖而出,形成以高中年级学生为主力,低年级学生为后备,以老带新的竞赛队伍。每年组织校内选拔赛,使参赛同学锻炼、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推动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并且通过竞赛选拔优秀的学生组成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大赛。参加学科竞赛是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舞台[6],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努力,我院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成绩斐然,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以学生为中心是永恒的主旋律。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不管在理论授课、实践教学还是第二课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做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质量才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晶琦,杨健君,陈李胜,等.通信与电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5):155-156.

[2]邓广涛,崔志恒,赵俊伟,等.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49-352.

[3]周艳明,吴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4):113-116.

[4]吴琴,吴昕芸.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3(4):2-3.

[5]蒋西明,等.加强学科竞赛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29):22-25.

[6]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5):149-151.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高等工程教育;德国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学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基础上,2019年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一次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已逐步形成了若干具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2017年有接近九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毕业后创业的比例达到3.0%[3]。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机构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技能”。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在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实践创新培养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笔者结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期间的收获和体会,围绕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强国之一,这与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本科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分为两类大学,即综合性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这两类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各自有着不同的定位。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应用技术大学,如科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科技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大学文凭工程师(Diplom/TU)学位,学制一般是5年(也可根据个人情况延长到6~8年),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凭工程师(Diplom/FH)学位,学制通常为4年。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至今依然保留洪堡理念传统[4],就是把创业教育视作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该大学是德国著名理工类综合性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类大学,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涵盖了创新创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并尤为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德累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Diplom/TU学位课程为例,该学位课程学制为5年,共10学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参加工业和商业界在工程、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另外,其除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类科目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关于环境保护、技术影响评估、能源及原材料节约和管理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科目。课程设置以模块化为特点,其主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6门专业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共有12门必修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师工商管理、公司管理等课程,总开课数量达72门之多。主修课程由基础研究模块、准备模块、深度学习模块、技术选修模块、面向工作模块等若干研究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按照培养计划自由选择相关选修课程。相比综合性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具有显著的应用和职业导向特点,以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每门课程的理论∶练习∶实验的课时比例分配高达1∶1∶1[5-6]。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4%[7]。国内的本科院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85或211的院校,这类院校一般属于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另一类是指除第一类外的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相比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我国两类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划分上并不明显,尤其是985或211院校,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与普通本科类高校并无明显区别。实际上,对于985或211高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获取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第二类高校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的普通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8]。只有首先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二、基于“要求”和“推动”原则的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了“元培计划”,提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在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中推广。据统计,截至2011年,几乎所有的985高校,半数以上的211工程高校,和约20%的普通高校,都引入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9-10]。“大类招生”是指在高考录取时先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分流培养”是指经过1~2年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根据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继续学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职业发展定位等自由选择专业,突出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然而在分流培养方法方面,德国大学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却独具特色,体现了德国创新创业教育“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大学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要求原则”。所谓要求原则,就是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考核必须达到合格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而不能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是将学习不努力,或者不擅长学习该学科的学生加以淘汰,并初步挑选出在能力、兴趣和个人特质等方面与该专业匹配的学生,从而在专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培养。“要求原则”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独自应对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把握难度等级,随着学习的深入,将学习或者考试的难度逐渐提高,从而将学生的成绩拉开档次,并且限制学生参加补考的次数,最终将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学生淘汰。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在这一阶段的平均淘汰率近50%,个别专业的淘汰率则接近85%。但被淘汰的学生不会无学可上,这是由于学生修读的学分在不同专业之间或不同的学校之间可以通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已经修得的学分申请进入另外更为匹配的专业,或进入应用科技大学、专科大学、职业学校学习。经过大批的淘汰,留下来的学生将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推动原则”。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学习上的自由,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将知识进行转移应用的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视为合格。教师会布置与所学专业课相关的课题或项目,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开展相应的计算和验算等过程,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与同学相互讨论、进行现场调研和实践等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往往对课程的及格率有一定要求,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考试,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真正过关。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过程方面给予过多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管得多,放手少”,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将所学知识进行转移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大一和大二的学科基础课程考核,但在面临大二期末选择专业时,学生往往存在从众心理,选择热门专业,而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该专业认识不足。这除了造成学科专业生源不均衡外,对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值得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借鉴。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在分流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要求”与“推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也由资源转向创新,创新能力成为转型发展期的主要动力源,成为国家政策强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由于在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无疑会成为创新战略的实施高地;大学生处于人生黄金年龄阶段,有着系统深入的知识储备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和创新探索能力,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能否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意味着能否为国家创新人才库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能否在经济升级发展中持续注入创新元素、能否持续激发经济创新活力,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力量[1]。因此,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框架,与时俱进,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有力依托。目前针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多是从宏观视角,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角色和功能出发,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教育模式[3-4];通过分析创新能力构成,探讨高校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具体路径[5-7];或是从课程建设视角,构建包含基础和创业在内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教育等[8];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视角探讨创新能力,也更多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9]。目前创新教育存在与专业特点的结合不够紧密、不够系统性等问题。旅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塑造创新能力优势,基于项目运作打造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旅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1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条件

1.1有助于其在创新教育方面发挥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门槛相对不高[10],在日常教研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使学生对旅游产业发展保持高熟识度、敏感性和契合度,并从实体产业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良好条件。另外,开展创新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提升理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所学举一反三,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11],涉及到经济、管理、交通、历史文化、地理、景观设计、美学、社会学等多类学科,具有“厚基础”特点,在知识复合和学科交叉学习中获得多样化思维方式,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通过多学科融合能够发现更多的创新切入点,拥有多维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1.2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

目前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被列入国家专项规划,体现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旅游产业也因其无明显边界的综合属性,很多产业可以渗透或交叉[12],能够与文化创意、体育、医疗、农业、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成为各类社会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板块,也为高校旅管专业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另外,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有像宋城、长隆那种大手笔投资的旅游项目,也有像民宿、创意商店等小资本投入的微小企业,小资本投入能够使学生创新梦想照进现实,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仅仅开设一两门实验、实践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或者不同实践环节之间互不关联也无法实现期待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贯穿始终、分层次构成、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本文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面(基础、提升、综合和支持层面),每个层面分别由不同实验、实践和教学内容构成,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1基础层面

当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设置中的实验和实践学时有了明显增多,目的是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现实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础层面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在每门课程中的实验实践学时从事实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点问题处理。例如,饭店经营管理中的菜单设计、旅行社管理中的旅游线路设计、会展管理中的展销会可行性分析、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景区营销策划方案等,大多是针对在特定管理环节或经营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之后的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2提升层面

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在大二大三阶段进行,包括认知实习、景区调查、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旅游管理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有了相对丰富的积累,思考问题的视角更为多维和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集中实践环节,通过去旅游景区、饭店等地实地参观和调研以及在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等部门实习等,能够形成对旅游产业要素和实际经营的理性而全面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从产业实际运营中吸取营养,进一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地,最终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将环境分析、市场调研、战略制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效益分析等知识集成运用,可谓是下一阶段进行实际演练和综合应用的“彩排”和纸上模拟环节。

2.3综合层面

综合层面具体可分为3个模块,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进行实施。(1)各类创新实际操练课程模块。包括沙盘模拟、SYB创业课程以及VBSE虚拟仿真课程等,激发创新兴趣、进一步塑造创新思维、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能够明确认识和有效处理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13]。(2)竞赛模块。。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各级别旅游策划大赛、市场调研大赛、全国品牌大赛等,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进行聚焦,形成具体问题,构建团队,形成竞赛项目书,并通过大赛得以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包括知识运用和整合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文案撰写能力及答辩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非常系统的创新能力训练[14]。(3)毕业论文模块。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越来越强调调研报告类和实际应用型论文的数量和比重,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集成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创新思维的理性表达和独立探索能力,是创新教育成果的集中呈现环节。在新西兰奥克兰学习期间曾经阅读当地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名学生的选题是休闲吧经营,其中就饮品的类型和制作方法都事无巨细的进行了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部落到实处,毕业后直接可以走向社会以此创业,毕业论文环节可谓是创新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道程序。

2.4支持层面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支持创新教育构建了创新教育平台,如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校研企合作共建平台、项目孵化扶持平台等[15]。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利用学校创新教育平台,打造不同类型的校级实践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和专项扶持政策、资金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校级支持[16]。此外,校友计划也是不容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国外很多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的维护以及校友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巨大支持,而在我国对校友资源的关注程度还不够。校友对学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有反哺母校的积极性,在社会不同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对于经营管理都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见解。通过校友计划,形成校友数据库,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培训,或者开展双师制培养,形成导师团队,或者通过校友实现学生项目的市场嫁接,能给学生创新开辟不同的视角、提供不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标杆和参考。

3基于实训项目驱动和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项目运作可以成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旅游产业的实际经营运作接轨。(1)确立旅管专业实训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试点课程。在试点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为构建规范、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例如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以及会展管理等课程应用性强,项目切入点较多,可以作为项目运作的试点课程。(2)构建基于“实训项目驱动”的旅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专题作为讲授单元的理论授课模式。理论授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用。实训环节需要学生能够操作、清楚项目运作的具体流程,这都需要理论环节的铺垫。在理论授课中,内容上需要加入“项目实务专题”,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具体运作为内容,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②探索基于实训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实训项目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实训项目推动实践教学,构建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核心的项目运作主体;打造学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实验中心的项目运作平台;当地及校友资源打造旅游类精选实训项目;通过构建网站和协会等团体的“传、帮、带”打造实训项目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3)在实训项目开展基础上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在开展实训项目中,善于发现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推动学生“走出去”,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丰富学生在项目选择、项目可行性调研、项目具体运作等方面的实际运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孵化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孵化期,老师履行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的有利政策以及学校创新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建立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

4结语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育理念;三位一体;整体视角;顶层设计

一、研究概念解析

理念字面意为理性概念,在《辞海》中理念有两种解释: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思想,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被称为理念。在《新词语大词典》中认为理念是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从理念释义中可以看得出,理念不同于感性认知,是人类理性认知的成果,经历了从想法到思想的形成过程。环境设计是指在尊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重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运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对人类环境空间进行优化研究。本文中环境设计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实践能力、学识结构为主要内容,其中价值观包含环境设计学和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伦理价值,实践能力包含实践应用和业务能力,学识结构包含学术知识与学术修养。

二、中国近20年100篇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研究文献分析

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名称几经更名,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属于艺术学设计学专业类,被授予艺术学学位。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到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在60年的历史大背景下走过了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1]。环境设计教育理念多体现在实践项目中,梳理和归纳近年来环境设计教育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有助于学科建设。如维克多•马戈林(VictorMargolin)曾提到设计研究的核心课程建设需要对期刊论文搜集与整理,重新阐释和评估关键文献的研究,如同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和艺术史领域的学者所做工作一样[2]。本研究选择中国近20年来100篇讨论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的论文作为分析材料,包含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论文三种类型。

(一)题名中出现环境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情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明确界定和使用“环境设计”用语,如图1所示,自2011年开始题目中出现“环境设计”的论文增长较快,2013年开始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环境设计”从环境视觉艺术形式拓展到环境的生态、心理、文化、信息等领域。尤其是在2018年处于顶峰,正因为环境设计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更引起各学科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另外,题目中使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论文在2010年达到顶峰,在2018年也出现一次峰值,当“环境设计”得到关注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不曾缺席,这说明学者们并未完全放弃使用环境艺术设计,而且整体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态势起伏较多,但具有持续关注度。另外,以“环境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为题的论文关注热点不同:使用“环境艺术设计”作为题名的论文较多关注创新思维、审美文化、设计思维、视觉艺术、地方特色;使用“环境设计”作为关键题名的论文多关注知识交叉、协同创新、工程教育、创新能力、整体系统、实践应用。

(二)教育理念关注热点的归纳与分类

本文通过分析论文核心用语以找到研究者关注的热点,100篇论文包含205组关键词,如图2所示,一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环境设计教育关注的热点;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统一、市场需求等途径,强调设计的实践应用;三是形成了整体、综合、系统、多元、协同的认识方法;四是提出了可持续、价值观、本土化等思想观念。近20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知识结构、实践应用、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基于前文研究结论,结合图1所示“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题名出现的峰值年份,选择2006年、2010年、2013年、2016年、2018年5个峰值节点,从“知识结构、实践应用、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观察各时间节点的理念发展情况。如图3所示:一是知识结构方面不断丰富,逐渐关注多学科交叉、关联、协调以及智性教育,拓展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多维语境。2018年环境设计教育文献呈现更科学、更多元、更理性的视角,更侧重从整体视角构建教育教学模式,避免局限于已有的教育教学框架中。如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实践应用的目标不断明确,逐渐关注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居住需求等客观条件,运用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制、科研项目等方式;三是价值观念方面不断多元,形成具有不同视角的多维价值判断范畴。

(三)从教育理念关注热点看问题

一是环境设计专业界定与专业特色模糊。伴随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改造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专业招生规模随之扩大但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建设不完善。从“环境艺术设计”到“环境设计”用语的转变并不是学科内容的彻底转变,环境设计应避免在多元化研究方法的浪潮中迷失学科方向。二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过程和体系不完善。在教育传授者和组织者方面,现实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趋同化、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置不系统等。在教育接收者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专业能力、理论意识、创意思维以及科学理性思维的欠缺,在设计素养、文化素质、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加强。三是环境设计教育研究缺乏整体思维。环境设计具有“艺术”与“科学”双重含义,学者们基于理论研讨与教学实践提出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较多关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某一阶段特征或某一部分结论,缺少对环境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化和整体化认识。综上分析与讨论,环境设计的专业界定与未来发展、环境设计教育教学过程、环境设计的整体思维等问题都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作为顶层设计的教育理念不容忽视。

三、借鉴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前文通过分析中国近20年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理念的研究文献,归纳关注热点、主要内容及类别,“知识结构、实践应用、价值观念”共同构成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的框架。本文进一步借鉴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经验和优势,为环境设计教育理念的探讨提供实践依据。

(一)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概述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清华大学在2013年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确立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在《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清校发[2014]29号)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作为总体目标。在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将价值塑造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国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学为人并重的宗旨;其次是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是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学识基础。2017年,谢维和在“清华教育理念”系列报告会中,指出价值塑造是清华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定位,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价值塑造处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第一位。杨斌提出“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与清华大学办学传统一脉相承,并指出清华大学“三位一体”已得到广泛共识,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践行“三位一体”教学理念需要更加明晰其中价值、能力、知识的内涵,探索将理念在实际育人过程中落地和深入的途径和方式。

(二)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成果与实践经验

自2013年实行以来,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已经在多个学科取得有效教学成果,并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根据2018年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汇报会的内容,有11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验教学、教材建设、毕业设计、通识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教学成果和经验。以“创新创业、创新人才、体育教育、通识教育”实践经验为例,如表1所示,围绕产业与技术建设跨学科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如图5所示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框架,构建“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将“价值塑造”嵌入培养体系,构建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开发“4+2+2”教学模式,强化“引导”和“督促”,实现全方位体育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文理相长与通专融合探索创新融合教育。

四、构建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三位一体”模式已在多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成效,三位一体模式对环境设计教育具有借鉴作用。本文在借鉴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同时,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以及专业发展,从内涵、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一)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内涵

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是在尊重自然、人文、历史背景下,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任务,培养学生优化与改造人类空间环境的学识及专业能力,核心是对学生价值观念、专业能力、学识基础的培养。在以往环境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相关理念的提出与应用,如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教学、产业、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室制,“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强调实践与创新,强调社会项目的参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从学科结构关系层面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作为“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学科。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不仅以产业、市场、项目为导向,更侧重立足教育教学视角,重点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者、组织者、接收者。

(二)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内容

本文基于对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核心分析,借鉴各学科“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与成果,如图6所示,进一步探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学识传授”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关于价值塑造方面,主要通过人本教育、智性教育、教师素养提升、多元化教学资源、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情境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价值观念、职业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三个层面。人格价值观念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念有“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文价值观念有“传统文化思想、本土文化、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自然鉴赏”。关于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通过建设实践基地、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双导师制、教师实践、签约制、设计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有“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职业能力有“实践能力、技术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关于知识传授方面,主要通过整合学科资源、智慧教育、智性教育、科研项目、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素质、非线性课程、情境教学、互动型教学、个性化教学、认知主体主动构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厚基础、高文化素质、开阔视野。

(三)环境设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学识传授”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一是各部分的现实应用都与“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相契合,避免仅强调某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意义,而是以教育理念为主导,具有更包容、更多元化、更整体视角,对环境空间研究理念和方法进行思维升级;二是将价值塑造放在首位,价值塑造渗透进“能力培养与学识传授”过程中。价值塑造影响“能力培养、学识传授”的方向,价值塑造融贯于能力培养与学识传授过程中。学识传授是“价值塑造及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能力培养是环境设计教育的专业特点,能力培养是“价值塑造与学识传授”的落脚点。

五、总结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生物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科教育是关键。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能读写科技论文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物学科是一门由许多实验组成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的学科。除了开展一定的理论教学外,还开设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最终通过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的关键知识点。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探索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光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也要求他们学会阅读文献,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中获得最新最前沿科学信息,学会对知识的总结、筛选、查漏补缺,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提出创新思路,并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建立创新的方法或理论,才能实现创新。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实践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才能为以后的科学创新素养奠定基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科研和实践,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验课的意义

生物学科专业的实验课是实现对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应当引起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课动手操作,亲自去验证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应告知学生如何设立对照组,注意实验操作的严谨与准确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影响等,由此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其次,实验课需要成立若干小组,各成员协作完成,这对于促进团队分工和合作有切实的帮助,也是一个团队必备的合作精神。实验课也可以锻炼本科生的团队分工和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爱好,互相配合推进实验,快速准确、操作规范的完成实验。最后,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是最终获得准确可靠结果的重要前提。要不断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要同时进行动脑思考和动手锻炼等。

(二)撰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操作的系统总结,是本科生提升科技论文写作和阅读非常重要的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对本科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导致许多本科生撰写的实验报告格式不一,有的学生直接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完全照搬抄袭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结果只是把实验课程的结果简单复制、粘贴,就此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质量可想而知,实验课收获到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也大打折扣。这样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科技论文报告和文献格式的认知极为不利,直接导致许多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随意性、格式错误、逻辑性差,同时也助长了抄袭的不良风气。因此,建议针对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加强本科实验课锻炼,特别是要按照科技论文格式(题目、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课提升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于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利。

(三)实验教师的使命

实验教师通常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验课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应当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培养本科生开展生物相关实验课的浓厚兴趣,积极启发与调动本科生探索科学的热情,鼓励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得到科学、合理、客观、严谨的实验结果,提高实验课的价值与意义,切实培养高素质的生物专业本科生。对本科生为完成作业而抄袭实验报告指导书的现象,实验教师要严厉制止,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报告出现的撰写错误。对于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师要树立“科技创新思维始于实验课”的观念,肩负起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

三、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提升

许多本科生觉得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是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片面地认为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应该是研究生以后的事,从而忽视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部分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独立阅读文献很困难,有的甚至连中文文献也看不懂,常常不知所措和迷茫,更不要说撰写科技论文和提出创新严谨的科研实验设计方案。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如何快速把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阅读与写作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所述,生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来源于扎实的科学专业基础,起始于本科生实验课学习。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升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慧,邓屹洋.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42~43.

[2]成红,赵维.实施整合培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74~75.

[3]鲁钊阳.本科创业创新教育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6,(03):89~92.

[4]杨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现路径[J].智库时代,2019,(23):154~155.

[5]孙永正,勾丽,田甜.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15(05):106~110.

[6]石茶,王胜迎,宋建卫,等.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践行[J].高教学刊,2015,(16):29~30.

[7]李艳红,葛风伟,赵惠新.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03):93~96.

[8]雨茂.为什么本科论文抄袭难以避免[N].中国青年报,2016-04-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