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探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共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校贯彻落实“双创”战略的生动实践。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标理念存在局限性、内生动力不足、实操平台短缺、保障机制匮乏等,应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健全课程体系、搭建实操平台、完善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育人共同体;机制

新时代,党和国家把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台了一揽子激励、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和举措。大学生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创业浪潮的生力军。2019年10月,教育部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这充分体现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必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汇集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业求生存、创业求发展的时代。创业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旨在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作为经济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无疑是响应国家号召、切实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创业的主要优势是自身的智力资源。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有助于创业青年学生瞄准高科技、高技术领域,努力用智力换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推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成就事业的新引擎。将创新创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青年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旨在培养既有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又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使得学生具有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的特点,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建设和国民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当代大学生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大学生+创新创业”两种力量的相加,不仅仅是“1+1”那么简单。青年学生是文明与进步的风向标,也是社会理想的实践者、创新重任的担当者,青年学生的梦想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必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短板

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新机制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没有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全面贯彻”的局面。目标理念存在局限性、内生动力不足、实操平台短缺、保障机制匮乏等问题是制约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成效发挥的主要因素。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理念存在局限性。其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培养理念存在局限性;其二,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存在局限性,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其三,高校的顶层设计即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局限性。从教师层面来讲,在国家“双创”政策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各大高校在短时间内开设了大量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许多授课教师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历,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创业指导培训,讲授的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很难获取与创新创业实际相关的经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处于虽然学习了相关课程却依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境地。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授课方式单调、课程师资薄弱、课程内容匮乏、课程体系单一。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所学到的多是理论知识,不足以指导学生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方式以选修课为主,还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与此同时,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需要提高。课程师资薄弱主要表现为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课程教学传授书面知识较多、分享实践经验较少。网络时代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变化,单调的授课方式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关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主动性下降、学习热情削减。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实操平台短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工厂。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实操平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主要是一种体验式、模拟式训练,属于第二课堂,其实践育人成效还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国内多数高校建立的创业基地平台在专业性和操作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二,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匮乏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不论是来自社会还是高校的支持,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原创成果的转化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有限的社会孵化平台很难服务于所有大学生的原创项目。因此,受场地、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高校成功建立社会化孵化平台的案例并不多。

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匮乏。首先,在我国当前的大学中,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资源十分有限,无法完全实现高校与行业或企业之间及时而准确的统一,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无法有效转化。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保障机制未能与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接轨,使得大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无法高度契合。再次,由于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体系以及教师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未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提升路线,也缺乏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动力,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化、全程化展开。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路径

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健全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完善保障机制入手,“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

1.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体系构建、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主导作工作探赜用。高校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时,要坚持培育创新精神这个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明确培养目标。第一,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底线,面向实际,结合校本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发展,建立各类专业创新专利权保护机制,加快推出新结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专业,关、停、并、转一批落后淘汰专业。第三,教师要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创新创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获得更加透彻的理解。

2.坚持全程育人,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第一课堂是结合专业教育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品质,使学生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高校要依托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界定和规范化的操作。第一,应重点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全面化、专业化改革,组织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第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可充分借鉴圆桌会议、MIT创业课程实验、斯坦福模拟商业谈判等新形式,结合相关创业知识的讲述,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自觉地克服创业困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第三,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结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推出一批可以共享的MOOC、SPOC等线上课程资源,并对线上课程学分予以认定。

3.坚持实践育人,搭建创新创业实操平台。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体验与能力提升的主渠道。一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系统助推创新创业的实践和教学,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定期对学生的项目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二要加强高校创业基地建设和高科技创业孵化器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通过聚集效应促进各类平台协同共享,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提高其创业成功率。通过孵化科技产品,加快项目转化,有效提升创业实操平台孵化成功率。三要举办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实践社团,定期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四要深入实施“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赛事,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发展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意识,磨炼创业能力。

4.坚持协同育人,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的要求,大力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厘清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三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吸收政府与企业的相关资源,促进社会需求与人才资源供给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一,应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创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创业学院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如市场的最新动态、国家的利好政策以及相关的改革重点等,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完善相关的业务办理制度。第二,应从不同渠道吸纳创新创业基金,给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公益组织以及社会机构来学校开设创业基金项目,通过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创业目标。第三,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现状,积极联合各地区组织机构推出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把握商机、甄别机遇。第四,应邀请知名校友、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教师,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作者:邓欢 严敏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