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路径

摘要:近年来,以意识培养为基点,以能力提升为焦点,以环境认知为载体,以实践模拟为归属的“双创”教育蓬勃发展,“双创”教育正在与大学充分融合。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加大“双创”融合力度,科学构建分层分类的“双创”教育新体系以及加强与地方经济结合,从而实现“双创”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用教育;人才培育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蕴探赜

一是意识培养。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作为一种实用教育而存在,但仍离不开理论层面的支撑;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生态系统,不仅包含个体、高校,而且囊括了政府、企业、家庭等多个子系统。因此,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培养,进而为创新创业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助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二是能力提升。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助力创新创业的发展。一般而言,常态思维即习惯性思维,是个体解决问题的常用状态,长时间沉浸于常态思维中,必然导致思维固化。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必然要舍弃固化思维,引导自己从不同视野、角度思考和看待同一问题。另一方面,“四力”融合助推创新创业。所谓“四力”是指个体洞察力、领导力、决策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洞察力决定着个体是否能够发现机遇并及时抓住,领导力是团队协同合作的关键,决策力是审时度势、判断态势的着力点,组织协调能力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能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总之,能力提升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焦点所在,更是意识培育的深化阶段,应常抓不怠。三是环境认知。一方面,需要了解创业机会,加深对行业环境的认知,把控创业风险。另一方面,要熟知商业模式的开发、运作、设计规程。在对创业是否可行进行整体掌控之后,熟悉商业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为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良性运作,国家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了解政策导向和相关扶持力度是不断调整创新创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灯塔。四是实践模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是根本目标,推进创新创业活动实践进程,培育创新性发展人才方是核心指向。因此,应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拟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助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1]。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第一,功利化地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到位,忽略了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拓展新视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意识到,“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2]。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种“企业家精神”才是“双创”教育发力助推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边缘化。一方面,高校“双创”教育的受众过于狭窄,着重于少数有意愿参加大赛的大学生,或者少部分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理念的大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未能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学课程体系,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这种割裂的状态在机制上很难构建完整的“双创”教育体系。人们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当前“双创”教育在基础性人才培养上的缺失,而轻基础、重实践的失衡状态阻碍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双创”教育类课程,很多高校还开有必修课和网络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单独存在的,没有形成体系,在大学整体教学计划中没有得到更多的体现和支持。第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缺乏专业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双创”教育的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大多依托学校职能部门或学院,多为兼职管理,在与校内其他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校外企业合作过程中多有掣肘,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之策

第一,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的“双创”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校组织层面,而是高校内部和外部各组织和要素之间动态互动的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健全适合“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最后,建立高校与产业的合作关系。近期,鲲鹏产业学院与多个省份进行研究合作,打造产学研转创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高校与产业的研究合作正在逐步展开,在世界各国的创新系统中,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加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力度。对高校而言,基于学科基础的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专业教育偏重理论教学与基础研究,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逻辑主线。“双创”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则更侧重实践,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3]。与传统专业教育相比,“双创”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降低了课堂教学比重,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中,“双创”教育更注重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这个方面,“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差异性促使我们打破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应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解决产业发展的难题,重新整合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和改革教学模式,以社会实践为方法,走学科融合、专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从而推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第三,科学构建分层分类的“双创”教育新体系。高校“双创”教育以知识性和生产性为主要特性,在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进行通识教育的学习,在通识教育学习的基础上来启发他们的创业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形成高效的创业文化。我们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低年级的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为他们积攒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源;高年级的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可以拓展“双创”教育的深度。高校的“双创”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教育发展理念,不以创业成败论英雄,创业的过程、创业的经验、创业的收获都是重要的财富,创新思维同样是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每一位从业者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心态,创新与创业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发展、成功的根基。通过创客教育[4],开展众创空间、创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教育活动来培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通过创业活动模拟、实训课堂实践、孵化基地培养等方式来提升创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我们应通过设立特色学院、树立典型班级、加强创业课程等形式来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水平,在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认知水平、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细分。第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需求紧密结合。首先,高校要主动走出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配合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行业发展,形成“双创”教育的优势学科,与地方企业合作,实现高校和地方区域产业的有效衔接。其次,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大学担负着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双创”主体,通过“双创”教育,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产学研相结合来加速地方经济发力。最后,高校与地方政府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发挥技术人才的专业特长和能力,根据反馈及时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综上所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之后,“双创”教育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双创”教育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推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进程,满足个体多样化发展诉求,而且在推进学校变革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宋京双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