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路径

【摘要】通过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路径,旨在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协同培养给予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美国经验;协同培养

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支撑点,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2016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示:“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远未达预期,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成功率仅2%-3%,与发达国家20%的成功率有明显差距,未来将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高校、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的协同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如何建立政府、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系统视域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问题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各类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日益增加,参与创业实践的在校大学生比例大幅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稳步上升。但相比于国外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协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构建这一系统过程中各协同培养主体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主体缺失,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培养主体,培养主体缺失导致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创新创业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高校决策层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择业观念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束缚,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新意识不强,第二,缺乏一套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教学不足,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显得不足,需要构建多样化的实践课程或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资源更好地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是师资较为薄弱,缺乏一支专业化、责任感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师资为校内教师,主要讲授教学中的理论部分,另一部分为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讲授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内容,对这部分师资高校管理较有难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主体间的交互不畅,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政校、校企、政企等连接上表现协同培养动能不足,合力效应不明显。主要体现如下:第一,政校协同培养方面。目前,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培养的结合度还不够高,高校专业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发挥作用,多数地方政府也未站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创新型人才的高度,有远见地制定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体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第二,企校协同培养方面,表现为高校与企业的联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尚未形成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共赢”格局。企业是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实践地,是高校实现由创新创业理论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转换的重要环节,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脱节,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成果“供给”与企业的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最后是政企协同培养方面,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缺乏建立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的协调机制,企业为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如各类实践平台构建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大大弱化了政府和企业联动所带来的协同培养效应。

二、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的成功经验

实践表明,一国或地区创新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与良好的创新创业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关联度极高,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协同培养为例,在美国的硅谷地区,区域内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群、以苹果、Facebook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群以及其它咨询与服务机构的协同合作,在美国政府创新创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创造了无数的商业奇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第一,重视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注重校园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培养。建立的斯坦福科技创业中心致力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业设想,并付诸实践。第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强大师资队伍。创业中心与专业学院共同开发创新创业相关的30余门课程,将各专业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既富有创业精神又对市场需求有敏锐的感知力,建立的导师关系制度非常有利于对具体创业项目的指导。第三,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各类实践平台。以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整合校内创新创业相关社团、协会等资源,为斯坦福大学师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共享平台资源优势作用。校外资源的整合,注重建立斯坦福校友联盟企业家团体,增进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机会,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关系的形成。第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模式。斯坦福大学、硅谷及政府的融合是官产学研结合的典范。这种官产学研的联合运营模式使在校大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匹配度大提高,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项目的有效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能力,这种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的项目与企业项目的有效对接和融合。而硅谷内的企业发展也得到了高校的人才、技术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员工也获得在高校进一步深造的便利,高校与企业形成多维度的共赢局面。

三、生态视域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协同培养路径选择

生态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探寻合理的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才能保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基本思路

1.强化高校在生态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的意识。高校作为生态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主体,不仅要注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内部资源。而且要强化对外部的联动作用,聚合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产生协同效应。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领会并践行,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创新型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2.树立生态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协同培养的理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过程涉及微观的教学活动、中观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等多层次因素,需要各主体与多种资源的协同合作,形成各要素之间的互联机制。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观,充分发挥生态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把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作为生态视域下创新创业系统的因子,通过协同整合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二)生态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高校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生态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探索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举措。主要从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的教学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服务支持平台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应尽可能拓宽师资引进渠道,结合本校实践情况,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积极引进具备产业背景校外导师如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人员等,也可以鼓励本校青年教师进入企业锻炼,确保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知识水平,无论在理论授课还是实践环节,能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讲解。第二,建设完善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开设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度高的课程,可考虑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企业项目相联系,建设具有实践的导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投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科技园、创业园等,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产生的创意能在提供的平台中得以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第三,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支持平台,一方面要完善校内管理服务体系,协调高校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关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平服务,形成高校各学院、部门积极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氛围。另外,高校还可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孵化空间等服务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完备的保障服务。第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体系,一方面借助于传统的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政府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与企业联手搭建各种创新创业组织服务机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2.探索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大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协同培养成功实践表明:高校、企业和政府协同培养,三者的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将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呈现良性上升式的互动发展。第一,做好顶层设计,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基金、金融税收政策以及社会保障政策。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需要平衡校内外各培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例如出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给予大学生创业孵化场建设的优先权,企业工商注册的咨询辅导权,贷款的财政贴息、税费减免以及社保补贴,对创业基金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支持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对教师而言,对创新创业教师创造、发明的激励政策,对高校产学研技术合作、转化的优惠政策。对企业而言,对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活动企业制定制度,如按照投入的规模大小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进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实践环节中的特有的作用,实现了“三方”的合作“共赢”。多个培养主体的合作势必产生集聚效应,不仅使高校、企业、政府的目标一致,而且增强了三方的相互合作实现“共赢”的理念。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共同谋求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学研的各类实践平台,通过这些形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和创意得以在实践中实现,并初步掌握商业运作程序,同时政府可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参与,另一方面,学校摒弃传统的被动思维方式,主动与企业展开多方面合作,如与企业签定人才定向培养的协定,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和良好创业职业素养高管做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之中。通过这些方式使企业认识到与高校和(或)政府的合作,不仅保持与政府、高校的良好交流,又使企业通过此形式获取更多的人力和政策资源,能够解决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甚至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是使企业保持其核心竞争地位的重要渠道,也是其获得利润有利途径,最终形成政府、高校和企业“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薛成龙等.“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2]张秀娥,张宝文,秦鹤.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7(5)

[3]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

[4]徐志怀.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机理及运行方式[J].教育评论,2016(6)

[5]胡家保.创新驱动视域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J].教育评论,2018(3)

作者:王爽英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