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述(5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述(5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

【摘要】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在高校创新创业中还略微滞后,并且学生无法走出学校真正的接触到创新创业,就此事高校应全面树立“创新教育观”。使得全部学生将专业教育结合到创新创业中去。将学生发展广义创新创业和传统教育相结合,以明确二者的关系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构建相对实践的教学,确立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向并提升和整改传统教育。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体系,实现两者中和准确的融合。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思想变革;整体规划

2015年国务院颁行的明确指出“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滞后,应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现在这一教育观念滞后现象是我国一个显著且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的教育理念使创业教育无法实施,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发生了全新的需求。全新的中国社会教育体系下高校的学生,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下无法进行与过去所学相结合。导致高校学生进入社会没有实践经验无法更好得去适应社会。并且大发展下的今天高校创新创业是一项深度改革高等教育的起点,使人才不断的提高质量并以全新的思想去调整高校教育理念。充分的发现高校人才,使高校进行到实践发展到社会去。让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升自己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继而推动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观”

探索并积极的去构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从创业教育内涵和发展的角度去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学生怎样去创造一个企业或着经济实体,其根本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高整体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综合水平。1.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必须是面向学生,并且必须是面向学生开展的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面对小部分的“精英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这样方式的改变,是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只属于商学院或者经管学院学生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改变了创新创业教育满足部分学生创办企业或者经济实体的观念。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立足在专业的需要,还要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融合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把学生的实践、学习理论以及课余探索充分的链接起来,在充分借助外力推动,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并合力创造创新创业机制,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体系,使得学生做到创新创业不迷茫。2.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及整日思想得以发挥,同时融合过程中制定完整的全新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快速适应和快速发展。坚持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推举创业创新教育的改革。并且让种改革不光立足在高校教育在社会实践中也能充分的发挥。以这样的思想为中心促进学生们的教育发展,实现三个进步。学习进步、专业进步、社会进步。以吸引社会资源为高校学生打开大门。

二、构建改革教育思想实践相结合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从培养其开创精神,让学生们不在只局限于课堂,学生们大胆走出去把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不被困难所击退,并且适应社会的发展轨迹。让学生们在高校做到不与社会脱轨并与社会相联系。其教育思想就是要大胆创新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如何去获取社会信息。让学生们在全新的教育环境的创新得出思考。思想不再局限于有老师的课堂,而是在专业的领域中发展实践达到创新创业的目的。这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多密切注意学生专业的社会动向,根据社会改变实时为学生们讲解,让学生们把存在于课本的知识更加的“运动化”。并且积极的去合作企业让学生们实践走出课堂,避免在课堂所学知识只靠理论造成“纸上谈兵”。老师应该在在教学时应多举例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听课时多接触实践案例,为以后打基础。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多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程度。多加对学生创新辅导提升创新能力。课堂上多加指引学生实践导向,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位置,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想要去实践,开阔更多的眼界。在大时代的大数据的背景下学生们大部分都不满足现状都纷纷的去创业,高校把此两者结合会使学生毕业更加贴合社会,让学生们在传统教育下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使得两者碰撞出火花。让新时代的学生们更好的接受。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们的素质、学习能力、精神层次会更加的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规划

首先要确定教育的保障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们边学边干、以学习为促进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且确立实践导向根据专业教育所进行实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有效的接受。1.应该整改传统的试卷评测,让实践和试卷评测相互依靠。实践的比例大于试卷让学生们走进实践,充分的结合社会发展的进行让学生们的专业“有法可用”。知识的技能增长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都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行。在全新的教育体制下是否能接受,使学生们不在是传统的高校生毕业等于失业增加社会压力。这样做也同时增加学生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2.老师在此同时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去对待学生。避免让创新创业教育变成老师们的“功利场”,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下更加快的学习更加融合的接受。并且在足够的资源条件下,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创新的带领学生多去参观成熟的企业。让学生们结合社会企业发展现状来思考自己的专业未来。我们要强调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又要抓住其创新教育。这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同样适用与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也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方式的整改。做到创新教育与传统相遇相互结合、相互融合,以便于学生教育未来更好的整改发展所进行的铺垫。

四、结语

教师们多探究教育方法把解决问题的中心理论放在课堂,让学生们学习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创新创业的新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推行,并且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戏剧之家,2016,(04):202.

作者:赵恒 舒杨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创新是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基于麦肯锡7S模型,归纳出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具有专业化、国际化、共享化、市场化特征,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战略创新,以柔性、扁平、分权的机构设置实现结构创新,以推行学分制实现制度创新,以柔性化服务实现风格创新,以师生为本实现价值观创新,以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现人员创新,以开设网络创业课程实现技术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实施路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麦肯锡7S模型;管理创新;网络创业课程

一、引言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1】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崭新局面的客观要求。而做好管理创新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现状与国家提出的休学创业等改革的要求还不适应,【2】在战略、制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可以将麦肯锡7S模型引入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剖析7S模型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创新的特征,基于麦肯锡7S模型视角探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麦肯锡7S模型及其应用

(一)麦肯锡7S模型的理论概述

麦肯锡7S模型是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7S模型认为,企业的发展要受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共同的价值观(sharedvalues)、员工(staff)、技能(skill)等七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7S模型强调七个因素的协调统一、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企业管理中,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如图1所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时代,强调以人为中心、刚柔相济的人性化管理,同样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在管理创新中的必由之路。

(二)麦肯锡7S管理模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将麦肯锡7S模型应用到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中来,剖析高校创业教育7S模型中各要素的内涵,搭建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管理模式,寻求高校创业教育与管理的协同发展进步。

1.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麦肯锡7S模型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者根据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结合所具备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情况,为谋求高校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所进行的总体谋划,是战略决策的产物。它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制定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是高校创业教育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涉及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等多个内容。【3】

2.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高校创业教育运作流程、部门设置、职能划分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它是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构成形式,即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管理人员、职能机构设置、课程设置等组织要素有机组合的一种模式,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系统的框架。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本质上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战略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不同的高校创业教育战略需要与其匹配的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结构,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必须随着高校创业教育战略的调整而对应改变。

3.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制度

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战略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证,所以,在高校创业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制定与高校创业教育战略规划相一致的制度体系,要防止出现制度的不协调、不配套,更要避免出现背离高校创业教育战略的制度。高校创业教育制度运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相应的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结构来予以保障实施。

4.高校创业教育的风格

高校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做好日常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及实践等方面工作,还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勇于探索、敢于拼搏、富于冒险精神的创业环境和氛围。管理优秀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呈现出既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又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权的管理风格,既要让高校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大胆选择创业课程或创业实践,又要让学生能遵守高校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独特的管理风格。

5.高校创业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战略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高校领导及所有从事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都领会了高校创业教育战略并用其指导实际工作,战略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战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校领导层和具体从事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这个层面,而应该让执行战略的所有人员都充分了解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意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及激励作用,可以激发所有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的热情,统一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的思想,齐心协力为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而努力奋斗。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战略制定及准备实施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使得所有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都能够真正理解它,并用它指导自己开展创业教育工作。

6.高校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

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看作是高校创业教育一切活动的主体与前提。高校要配备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融指导、教育、咨询、援助为一体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4】并对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培养,根据管理人员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使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真正树立起与高校创业教育战略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工作作风。高校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的配备和培训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组织工作,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保障实施。

7.高校创业教育的技能

在执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求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与态度,还需要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在具备基础的有关创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从长期实践中通过培训和锻炼获得实践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互联网思维意识和能力,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技术。

三、麦肯锡7S模型下高校创业教育中管理的特征

(一)专业化管理

新形势下,高校创业教育不能拘泥于到底能培养多少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学生未来发展搭建平台,提升其在未来创办企业或从事某行业活动时做出创造性改变与突破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强调高校创业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等方面的服务,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必须与社会接轨才能谋求长远发展,它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与企业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主要是对人与创业教育资源的管理,在创业教育资源管理中,高校要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渠道,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社会化,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上,探索一条专业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二)国际化管理

高校创业教育国际化管理是7S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理念,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独特的管理思路。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升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辟了一个国际化新道路。国内高校要积极与国际顶尖机构或大学建立创业教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扎实知识储备的高水平人才。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教育投入力度,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鼓励高校学生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走出去,引进来”,在国际化发展中承担引领者的角色。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引入第三方教学评估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实践体验等方面不断改进,大力促进创业教育国际化。【5】同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凝练创业教育理念,彰显国家特色,将创业教育与国家“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对接。

(三)市场化管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企业、产业等多方面结构的优化。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实施力度,高校纷纷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实现学分制管理。要认识到,高校创业教育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影响的必然产物,也是受经济规律和市场行为影响的,所以,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除政府和学校的资金支持外,还应包括企业专项投资资金,此外,要增强银行贷款、公益基金、风险投资等对高校学生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度,有效破解资金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创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市场行为,而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逐渐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四)共享式管理

高校创业教育7S管理是对资源共享更深层次的诠释。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6】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并不只是高校自身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一种模式,它还应该包括社会、政府在内的所有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分布在高校、政府或是社会的创业教育的人才、信息、资金、实践基地等,只要能以某种形式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所用,都应该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管理体系中,成为高校创业教育7S管理的对象。

四、麦肯锡7S模型与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

(一)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战略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战略是用来指导全局工作,是决定全局命运的方针、方式和方法。高校创业教育战略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创业教育战略规划的前瞻性,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应包括战略规划的预见性、指导性、时代性三层内涵。麦肯锡7S模型的战略要素是要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长期规划,要充分预测到高校创业教育将来可能面临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同时,高校创业教育所制定的发展目标都要以战略为核心,用战略规划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二是高校创业教育战略规划的整体性,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战略规划时,要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来进行统筹安排,要服从学校发展大局和整体思路,不能脱离学校战略规划而另起炉灶。三是高校创业教育战略规划的灵活性,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适当调整和纠偏,保证高校创业教育战略与时俱进。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创新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可以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是指高校创业教育要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是将创业教育简单定位为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或培养创业家,而是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搭建平台,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一种长远规划,也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把握。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创业教育政策优化等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就是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无论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实践平台搭建都要以创新为导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塑造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多元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能简单地以培养多少个企业家或创业家来衡量,而是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创业教育绩效的重要指标。

(二)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柔性化、扁平化、分权化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是为创业教育战略服务的,不能随意套用其他高校现有的组织结构,应将创新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结构设置和调整的主题。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结构的最优组合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组织机构能以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并能随着高校创业教育战略的改变而调整组织结构的设置。鉴于此,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应表现为机构设置柔性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在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结构运行中,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设置柔性化表现为抽调学校各部门具有创业经历或创业理论知识的人员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组成、管理、工作时间的柔性化。高校创新教育管理中服务性管理工作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创业政策咨询与宣讲、创业教育课程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创业实践场地申请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校创业教育网上服务大厅,开展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工作,减少以往层层申报、审批的复杂程序,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创业教育服务。可以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办事服务大厅,实现一站式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改变以往层级制管理体制下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增大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是指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等学术性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会由紧密性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宽松的联合关系,实行教授治学和创业导师负责制。

(三)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制度创新:学分制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高校创业教育学分制就是指按照学校学分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学生自主选择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创业教育学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高校通过推行创业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整合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网络创业课程,允许学生采取灵活的方式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特质。【7】推行高校创业教育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创业教育课程或参与创业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四)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风格创新:服务柔性化我国高校行政化倾向明显,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过程常出现“官僚作风”,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将自身定位为权力的拥有者和支配者,管理过程中官本位思想浓重,服务意识淡薄,决策不够民主,忽视了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和管理人员权力来源和权力行使的宗旨,从而背离了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存在的基本价值。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高校创业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角色转换,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表现为“以学择教”的趋势,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高校就应该想方设法提供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学生身份由被迫接受创业教育者转变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可以自主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或者参加何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导师群体一般都是具备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希望自身获得他人的尊重或认可,自己指导的学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有较强的自尊心。这一群体本身比较受各高校欢迎与重视,校际之间流动性也较大。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身份的变化和创业教育导师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管理“官僚作风”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只有转变管理风格,切实树立为学生和创业教育教师服务的意识,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服务柔性化的风格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可以说,新形势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从实质上已经变为一种高校创业教育服务,尊重并满足高校师生的创业教育教学需求,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创业教育服务,搭建尽可能丰富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向高校创业教育服务人员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

(五)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价值观创新:以人为本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价值观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确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系统的灵魂。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价值观创新就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要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设计中体现从学生发展出发,要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要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总之,高校创业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高校创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二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要以教师为本,要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设计上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要增强创业教育导师的话语权,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实践平台搭建上听取创业教育导师的意见,重视全员参与,要在创业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上重视教授或创业导师的权威作用,鼓励广大教师踊跃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中来。

(六)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人员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去实现,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水平。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战略、组织结构、价值观、制度、风格、技术的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创新就是要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第一,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工作进行岗位分析,按照人岗匹配、能岗匹配原则,科学、合理选聘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第二,构建符合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需求的体系化制度环境,建立注重调动创业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能最大限度挖掘创业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潜能的人本主义激励机制;第三,重视对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与形式,同时,要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对考核优秀人员予以奖励,对不合格的进行处罚并重新进行二次培训。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造就一批理论素养高、服务意识强、管理能力突出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

(七)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技术创新:网络创业课程在传统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手段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所获取的信息大都是间接数据,数据的准确性难以考证,高校创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好高校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将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重大技术创新。建立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创业教育教师的PPT上传或下载,而是充分整合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师课件、创业案例、创业影像资料、创业网络模拟平台等。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只需提供课程提纲,其他内容都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网络空间获取,内容并非局限于某本教材,也不是多年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积累起来的课件,而是一个巨大的创业网络空间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调配出不同的课程组合。尤其是对尚无条件全面推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创业网络课程进行创业教育,解决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网络创业课程建立起来后,会有效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效率,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同时,可以有效监控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能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及时纠偏。

五、结语

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8】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麦肯锡7S模型理论支撑,剖析了麦肯锡7S管理模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提炼归纳出该模型下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共享化的特征,指出为使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取得成功,必须着眼全局,统筹谋划,各个要素要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使各个要素保持对社会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王志强,钟卫东.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46-52.

[2]谷学峰.高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4):60-64.

[3]徐英,白华.基于EFE和IFE矩阵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27-130.

[4]刘华超.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41-46.

[5]洪晓雪.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0):60-64.

[6]夏丹,陈翔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1):59-64.

[7]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105.

[8]任晓剑.当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9):40-44.

作者:郭瑞鹏 巩晶骐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不足及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毕业后不仅仅局限于在企业上班,还可以自主创业,从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课堂,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足;策略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增大,而失业率也会随之提高,在这种社会现状下,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专业能力缺乏,对自己的创业理念没有系统化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创业的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就应当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就应当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在知识以及专业能力这方面给予学生更好的创业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1.1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都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够全面,而且对于创新创业项目没有兴趣,这就使得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受到阻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鼓励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通过对不同自主创业人士的事例、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老师的指导分析,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基本意识,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许多就业压力大的大学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道路。

1.2为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创业人才

第一,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我国社会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大部分毕业生都仅仅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能力上有所缺乏。第二,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人数剧增,因此安置毕业生工作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所以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社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相关的人才,促进了我国的创新创业热潮。

1.3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虽然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意识,但是由于能力以及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缺乏,只是将自主创业停留在思想方面,难以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专业化创业教育就可以帮助学生将自主创业理念逐渐清晰化,使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通过教师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纠正自己在创业方面的错误做法,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足

2.1对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首先,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本质上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创业教育课堂所关联的学分很少,上课课时也不多。其次,学校安排的创业教育导师大多都是刚从业的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老师也是缺乏创业经验的,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就不够专业,这也表明了学校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最后,学校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比较贫瘠,上课模式也是照本宣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2.2缺乏创新创业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对创业教育课上的设置上严重不合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学校采取的是书写创业企划书以及企业管理流程等方式,对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教学,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也没有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其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并没有获取更多有效的实践经验,课程的学习在实际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

2.3创业师资队伍力量不够强大

创业教育课程大都是选修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需求就不是很大,所以学校在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上投入就不够。教师在创业经验以及专业能力上也许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并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对于教师创业教育能力的培训也没有做到位,使得学生创业教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并不能得到更好的创业经验分享。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策略

3.1改变学校的创业教育理念

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大学的创办者就应当及时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及时地转变传统的创业教育理念,依据大学生对专业以及创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提升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根据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进行创业教育,积极响应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提供模拟平台,以及相关的模拟数据,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做好基础设施的支持。

3.2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训练

想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思维能力。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模拟进行自主创业,学生之间组队、交流、合作、比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鼓励学生将可行的创业企划付诸行动。其次,学校还可以成立校内的创新创业俱乐部或者创业联盟,将已经创业的学生和准备创业的学生集合在一起,进行经验的分享以及创业活动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为学生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3.3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关指导

如果在校大学生存在自主创业念头、有自主创业计划的,但是在专业能力方面有所限制,那么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关于学生的创业企划书以及创业相关方面的问题,学校都可以帮助学生逐一解决,支持鼓励学生的创业行为,保证学生能够充分达到自己的创业目的。在学生的创业遇到资金等问题时,学校也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创业,为学生拨发创业资金,帮助学生完成创业。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及时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自主创业的活动,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思维。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用最先进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此外,学校应当及时改变创业教育理念,应当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跳出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创业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7(1):41.

[2]张姣姣.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与应对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6):66.

[3]邓青林.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22-23.

[4]张云鹏.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浅析[J].人间,2015,174(15):142.

[5]傅思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93-95.

作者:曲莉丽 单位: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研究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是评价高校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断拓宽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立项目化管理和全程跟踪指导的帮扶机制,以一站式教育服务基地为平台,培育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客,助推优秀创业项目落地,是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创业教育;社会适应;创业实践

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6〕11号)[2]等一系列文件。为促进和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高校大力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针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识比较薄弱,参与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创业项目社会适应性较差等情况,除了课堂教育,还应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吸引大学生关注、参与创新创业,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一)高度重视,培养目标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等就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方向、任务、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指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鼓励高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方向转变,加快对应用型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号召,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条件支持。包括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的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训、甚至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参加创新创业等。

(二)搭建校级创客教育平台,开展创业基本实践训练

目前,各高校几乎都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并依靠这些平台进行创业的基本实践训练。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青春”等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奖学金等,高校从项目指导、项目经费等方面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实践活动提供支持。通过合理分工、紧密协作,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符合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更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密切校地合作,促进优秀创业项目落地

我国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单位,一直在设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鼓励科研成果应用于创业实践,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主要做法包括:丰富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提高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校学生创业,拓宽资金渠道,为学生搭建与投资者沟通合作的桥梁,使好的创业项目得以运用并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最大困境:社会适应性不足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社会适应性不足表现

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及与低创业率。高校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期望通过大学生创业加速高校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已在高校普及,但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仍然较低。这与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在创业过程中没经验、缺资金,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等因素有关。[3]以课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校创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和创业实践的需求。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客教育成果不显著。面对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正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才刚起步,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在现有的创业教育体系下,很少大学生毕业后真正进行创业,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不多,创业教育的成效不明显。三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期待与制度供给不匹配。在“双创”热度的影响下,创业教育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创新创业被寄予厚望。由于高校教学第一课堂的限制,投资机构、创业孵化基地等这些社会力量难以走进课堂,走向学生。即使有些高校聘请了一批创业导师,但创业导师进入第一课堂进行教学的机会也非常少,未能真正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四是大学生创业项目数量增加但质量难以提升。高校现有的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未能有效实现帮扶与监管。[4]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分别从理论知识、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讲座、创业社团活动、创业实训等各方面,以各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作,不利于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在此情境下,各项目团队独立开展工作,不能形成规模和呼应,创业项目质量难以提升。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社会适应性不足的原因

一是创业意识薄弱导致创业率不高。为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扶持政策,各地都建立起创业孵化基地,但这些创业基地的在校大学生入驻率不高。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由于与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不足,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尚待提高。特别是西部地区创业教育起步晚,校内创业师资、场地、经费等资源有限,校外也没有形成浓郁的创业氛围。大部分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没有接触过创业实践,对创业较为陌生,创业意识较薄弱。二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导致改革成效有限。高校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目前高校中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与学科专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大学生创业类课程大多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由于创业类专业教师较少,创业类课程授课教师多由辅导员兼任。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科优势进行创业,失去自身专业优势。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创意与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开展。三是大学生创业帮扶机制不健全影响社会适应性。高校创业教育多为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对创业者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课程教育与讲座、培训等相对独立,未能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较弱。高校也没能把握住大学生创业过程的真实需求,创业者最需要的人才、资本、财税政策、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在现有创业教育中较少涉及,这导致大学生创业项目难以维持,难以走出校园。四是创业训练不足导致质量难以提升。理想的点子难以触摸现实的阳光是大学生创业中常遇到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社团中,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项目,项目数量增加但质量却没有提升,很多项目在参加比赛之后就停止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失败主要是项目本身准备不足,急于求成。创业项目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和测试,就匆忙投入运营。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由于社会经验有限、计划不周、经营不良、目标不明、用人不当等原因导致创业失败。

三、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项目化管理,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1.以竞赛为契机,立项管理,全程跟踪指导

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项目化立项管理,管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根据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学校创业教育方向的过程。竞赛是推动创业团队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出校门的有效手段。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在创业比赛中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培育和支持。在“互联网+”“创青春”等部级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从项目培育开始,学校对创业项目进行立项管理,阶段验收。强化参赛作品全过程管理,从校赛、省赛到国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为1—1.5年,从撰写创业计划书到建设创业团队、项目展示与答辩技巧等方面,指导老师都全程跟踪进行具体指导,学校管理部门也进行阶段性验收,对参赛作品反复修改的同时,也是促进创业项目发展和落地的过程。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学校在创业政策、实践指导、用房、用地以及其他硬件配套设施上给予全面支持,并建立创业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机制,从学生参与立项开始,到进入创业实践环节,再到最终成果的验收,学校进行全程跟踪指导。除了整合校内资源开展创业教育,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入外部资源,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社会化。

2.以实践为培育目标,注重过程管理,增强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监督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构建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发现优秀创业项目,帮助有潜质的创业项目落地发展。通过项目化管理,孵化优秀作品,通过创业比赛,登上省级、部级的平台,在校外专家、企业、新闻媒体等面前展示大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在各级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设置的展示洽谈环节,也将促成大学生与投资企业的对接。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创业初期,通过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平台,走进公众视野,凭借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从创业比赛中走出的项目,借助学校的平台与资源,在指导单位和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有效规避初创企业在市场上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困难,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创业项目参赛成绩和实践效果,是检验项目建设成果的有效指标。以促成项目孵化为目的开展活动,能有效帮扶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迈出创业步伐。如,2016年广西大学青年创业大赛立项支持了40个创业项目,给予每个项目启动资金和指导,最终在创业服务基地的帮助下,40个项目的设想都转化为商业计划书,部分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创业竞赛将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理论知识学习发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尽早关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社会适应性。因此,以比赛为契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立项管理,扎实做好参赛团队选拔培训工作,构建学校、全区、全国三级比赛机制,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优秀参赛项目组织和培育的常态化机制,有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建设一站式教育服务基地,打造创客教育新模式

1.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搭建校级创客教育平台

依托高校学科专业是大学生创业项目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在创业团队建设中,我们往往将团队成员按管理、技术、市场、财务等几个方面来划分,在商业计划书撰写和项目展示中,也需要文案、视频制作、讲演等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搭建校级创客教育平台,通过创业竞赛、创业培训、创业组队沙龙等活动,让各学院各专业的大学生聚集,为创业项目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大学生创业项目应紧密围绕团队核心成员的专业相关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来展开,利用在专业技术方面具有的独占性和先进性等,学生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和自主创新,为创业项目顺利融资进入市场打下基础。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刻苦研究,努力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用于创业实践。在第一课堂难以实现的创新成果转化,可以在校级创客教育平台上,通过创新创业类竞赛等活动,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致,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在拓展专业相关知识、锻炼和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联系在一起,努力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培育出创新创业意识强,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客。

2.凝聚社会资源,健全帮扶体系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帮扶体系,一是要引入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企业家拥有的丰富知识、独到的见解以及成功的创业历程,能够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创业热情。在丰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与政府、企业的创业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教育,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创业能力。二是解决创业师资不足的问题。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定时定点开展创业咨询,做到常态化。通过创业沙龙,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一对一交流,结对帮扶,以更贴合创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形式,有效解决创业师资缺乏的问题。三是创业团队需要充分整合各专业技能和资源,汇聚各类人才,才能立足市场。一个完整的创业团队要求跨学院、跨专业组队。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分享机制,更利于创业团队交流和吸纳人才。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在沙龙、研讨中认识和选拔适合团队发展的人才,并将适合的人才吸纳到团队中,共同创业。

3.一站式创业服务,推动成果转化

将创业教育课堂从高校教室延伸到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使创业教育走出教室,打破时间和单一授课教师的限制,打通校商市场。首先,将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建在高校内部、建在学生中间,方便更多的大学生走入中心,获取服务。参与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体验从构思到执行的创业过程,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逐步认知并熟悉市场运营规律,培养营销技能,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储备创业相关实践技能。其次,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应与创业类竞赛紧密结合,从服务对象中挑选出优秀的创业人才和出色的创业项目,在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诊断、孵化。最后,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能够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政府、企业、风险投资和公益组织等,为有创业意向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包括创业政策咨询、项目可行性分析、创业团队人才选拔、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投资和创业项目管理等服务,在丰富大学生创业理论的同时,提供创业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6-11-25.

[3]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9.

[4]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25.

作者:韦兴剑 沙建 单位:广西大学团委讲师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第五篇: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打造问题

摘要:从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差,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单一五个方面分析了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打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师双能;孵化基地

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的序幕。现阶段本科高等教育还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导致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渗透到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等方面,初步搭建了校内实习实训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是在各个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没有有效地把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相互结合,实现良性互动。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以创新为驱动,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的营造不断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的成功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一、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重点是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带动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同质化、大众化和办学特色空心化等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通过转型发展彻底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地方转型高校的改革和试点发展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群体之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殊途同归,都是通过思维模式转变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等形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打造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较差

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创新创意思维、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很多地方转型高校主要通过《创业基础》《创业与投资》《创业企业运营管理》等启蒙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对于创业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专业教育中只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程硬性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入专业教育。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知识,只是通过一些创新创业协会、成功创业毕业生的讲座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了解,学生对于团队管理、风险控制,甚至于国家、地方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都是一知半解。

2.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

高校与区域内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的优势更加明显,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财经类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性较差,未形成校政、校校和校企之间的协调发展。有些地方转型高校根据教育科学规划发展的要求和地方教育厅规定的基础上,匆忙之间利用校内闲置的教学楼挂牌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根据校内需求创办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导致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些咖啡店、蛋糕店等简单低级的形式,只是实现的创业,根本谈不上创新,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没有后续的发展或者进行转让,没有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平台的教育本质。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地方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欠缺,对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够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存在明显的缺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积累,比如财务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指导、管理不足等现象。地方转型高校的创业导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来源于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但是现阶段的创业类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评价标准、项目成功创业率都不是很高,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来源于高校委派教师参加各类创业类培训、SYB等培训,通过实验室模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极少数创业导师来源于企业和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

4.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和管理,自身的特色不是很明显,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大多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市场调研等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对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大赛、专业竞赛等方面来进行模拟锻炼,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不能大面积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仅依靠高校教师个人的关系来维持,导致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存在形式化现象,合作层次偏低,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顶岗实习主要是进行简单、低级的工作客服、市场调查等工作,不能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5.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单一

从2014年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提出,到现阶段各个地区以师范院校、示范专业等方式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现阶段各个转型高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体系还是依赖于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进行成绩的评价,通过学分、绩点等方式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和获得学位资格。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非考试类的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践课程教学重于形式和游戏等,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论转化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

转型高校应该在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坚持创新为驱动力,创新与专业相融合,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断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

地方转型高校必须根据企业或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毕业生、企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调整,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培养现在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地方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工作岗位需要,有目标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在学校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求,构建具有区域性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必须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基础课+专业课(选修+必修)、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意识启蒙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创业课程和拓展类创新创业课程等各类课程,让学生从创业意识、创业管理到创业实践等方面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2.学校、企业和政府协同育人,形成良性互动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文化氛围多方面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新大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渠道鼓励和扶持对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定位,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者,企业代表市场导向和创新的需求者,高校是创新的发源地和教育基地,只有实现校政、校企、校校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开展三方协同育人,校企协同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在政府有关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区域内的企业从自身科技创新的需要出发,联合对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和研究能力,通过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3.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双能性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交流等形式,从创新理论入手,逐步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100%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通过聘请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和创新创业导师等形式充实自身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教师队伍间的交流和研讨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创业导师在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讨、交流和模块化教学等方式,弥补教师自身的知识局限性,形成包括管理、财务、金融等全能型的师资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4.构建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实训可以通过利用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的形式来实现。通过企业家讲座+实验+实训的形式,开展实践类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通过与企业家的沟通,校内模拟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企业家讲座+比赛+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的阶梯递进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家讲座和比赛以第二课堂为主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通过进行滚动式的开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参加。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落实提供机会和平台,并逐渐纳入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确保其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循序渐进、一步一台阶,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教学系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递进。

5.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

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方式和方法,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保障创新创业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体现实践能力评价、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级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学校整体出发,结合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和专业特色,构建注重学生能力考核的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又可以保障实习和实训教学的质量。推行学分替代制度,如以创新创业学分替代课程学分,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替代毕业实习,以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等,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7):165-167.

[2]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

[3]黄本笑,黄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01).

[4]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作者:王玲 曹洪珍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