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改革创新

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改革创新

引言

安全教育工作的进行是高校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安全教育教学的推进,强调学生在安全教育中主要地位,帮助学生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意义

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而高校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举措。旨在维护高校正常学校秩序,保证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和日常授课等教学形式完善高校学生自身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及安全知识的相关内容。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激增,让各大高校认识到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尚未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程,缺乏专业系统安全教育

根据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状况发现一部分高校并未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让学生失去对安全教育的重要获取途径。高校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安全教育课程,才能有效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降低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维护校园和谐环境起到关键作用。而一些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未能及时更新安全教育知识,并且存在高校教师自身安全意识不高,缺少完善的安全教育内容等现象。除正常传授专业学科内容外,极少关心学生课下生活和安全问题。而高校自身对安全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够重视情况,仅仅依靠开学或发生重大事故后,由辅导员或学生会临时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安全教育内容进行简单讲解注意事项,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工作。

(二)安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高校对开展系统性安全教育活动尚未提到日程,对学生基础安全教育停留在发小册子自行学习阶段,缺乏对新发事故的补充和安全内容的更新改进。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对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等问题的思考和领悟,影响了学生对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内容形式单一,多以讲座为主,或通过班会、广播等形式传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高校设立保卫处,旨在维护学校校园和谐稳定、保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然而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保卫处作用,造成保卫处与学生缺乏沟通,未能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及时安全教育的职责。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一)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程,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维护校园环境和谐,是所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加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程是必经之路。通过安全教育选修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法律法规方面的普及,进行安全消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升自身安全防护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学习中,从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开展安全教育初衷是为了保护学校和学生安全。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提升安全教育内容质量。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邀请安全教育方面专家举行安全教育学习讲座、AR情境案例教学还有网上慕课案例等方式,通过真实案例反馈,引起学生重视。利用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防骗技巧、网络犯罪、电话诈骗常识、和高发性安全事故隐患处理等内容。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同时,分析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总结当下社会安全隐患,引起高校学生注意力,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全校参与安全教育计划,创建和谐学习生活环境

将高校保卫处的安保工作,加入到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来。通过安全制度的建立,保证保卫处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时,及时指正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注重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参加提升素质相关培训,切实负起安保责任,做好各项校园安保工作。同时培养全校师生安全防护意识,通过多媒体等教学用具的使用,帮助师生共同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危机情况的能力。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关系着高校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也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高层的日渐重视。在安全教育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校安全教育重视程度,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从而达到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和学校安保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詹伟峰.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探析——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J].教育评论,2017(11):66-70.

[2]沈海涛,李旭,王寅申.“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04):95-98+104.

作者:刘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