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析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提出大数据时代防范恶意信息的方法以及改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形势的措施,不断增强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抗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措施

一、大数据的特征与应用

大数据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bigdata。由著名信息处理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于2008年首次提出。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信息不断增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高效地寻找适合自身的有效信息,成为了互联网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大数据概念中提出了有效加工信息的基本原则(5V原则)。通过这一原则的运用,搜索系统可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提炼出相应的信息。这一原则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寻找到相关信息,同时可以帮助用户屏蔽掉有害信息。在互联时代,我国社会更加开放、多元,不同的意识形态逐渐进入到高校校园。高校是我国思想建设的传统阵地,保护高校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不良信息增多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众多不良信息渗透到我国的高校校园当中。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境外的反华势力,常常对我国的内部发展指手画脚,部分西方伪专家针对我国的发展常常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批评,一些西方媒体,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十分忌惮,因此在网络中时常出现攻击我国核心价值观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将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其次是部分反华势力与分裂势力不断联合,对一些具体事件不断歪曲,利用部分人的猎奇心理破坏社会团结。最后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使得网络环境受到影响。

(二)信息渠道难以监管

在互联网出现前,传统的信息渠道局限在报纸、电视等少数媒体之中,学生对于课堂的内容也极为信服,由于信息渠道有限,使得监管工作可以有效开展。由于互联网使用的便捷性,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从而增强了使用体验,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高校学子最为常用的信息平台。网络中的信息较为随意,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为监管工作制造了许多困难。首先,由于网络用户可自由表达相关观点,使得信息渠道过多,监管者常常难以对信息人全面的监督;其次,由于网络信息的庞大,监管工作难以对信息内容进行全面了解,这也使得不良信息难以得到全面的遏制;最后,由于对文学表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使得在监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

(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信息量较少,时代特点不够鲜明,使得学生常常感受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差异;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教师简单的讲解难以与网络中极具冲击力的表达方式相对比,使得学生常常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最后,学生在查阅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以自身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角色的定位使得学生难以调动自身的主观积极性,使得其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还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常采用较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与哲学专用名词,这些语言的应用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常用语差距较大,由于语言的距离感,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难以适应,并对相应的哲学概念失去兴趣。

(四)高校缺乏有效的治理

在我国的高校中,不良的网络信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但高校对于这一问题的管理显然不足。首先,管理难度较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通常是隐性存在,学校难以对其作出具体的判断;其次,高校的管理权限中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管理要求并不明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往往以教育说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劝告,但这样的方法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因此效果不佳,最后,高校之间对于不良信息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标准的混乱,使得在监管的过程中难以落实相关的政策。

三、在大数据时代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措施

(一)运用大数据系统进行信息处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境外势力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制造负面信息,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运用大数据工具对不良信息予以屏蔽。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统计系统可对海量的信息作出科学的分类,从而提升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应当对信息的来源地作出清晰的分类,对于恶性信息来源较多的地区给予重点关注。其次通过对敏感词汇的划分,对潜藏危险的信息予以捕捉,在通过与来源地分类的重合比对,将危险信息确定在较小的范围。最后可通过智能阅读系统,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排除使负面信息得以暴露。这样的方式将使信息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合理,并通过分析系统的使用明确管理标准,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使监管工作更为有效。

(二)对信息渠道进行有效评级

在网络的信息管理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渠道数量过多,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动态效应,使得对于网络信息渠道的监管极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监管者可运用大数据处理思维,对信息渠道进行评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传统观念,将媒体与自然人解释为信息渠道,并且应脱离工具的表面形式,将人作为评级对象。之后监管人员可运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对信息渠道进行分级,并对危险系数较高的信息渠道进行相应的处理。其次,监管工作在校园范围应当建立更具效果的防范识别系统,并邀请高校的学生组建信息管理小组,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使高校的信息渠道评级工作得以更为细化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可在高校内进行逆向追踪,通过对接受信息的分析,推导出学生受不良信息影响的程度,并由此入手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清界限,做好对学生的保护工作,并确保学生的生活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

(三)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针对课堂内容不丰富的问题,学校可通过分析将互联网中的热点话题提炼出来,再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住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对学生做出积极地引导,这样的过程可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次,针对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教师可转换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举办意识形态研讨会,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更加关注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吸引力。

(四)加强高校的内部治理

国内的高校对于意识形态的管理往往缺乏主动意识。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通过增强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使管理工作更加主动。首先,学校可通过讨论会和征文的活动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摸底,并针对摸底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善工作。如果意识形态问题较为严重,学校应当快速展开教育行动,通过邀请教育专家等形式对学生思想安全进行强化教育,同时对于网络信息应当增强管理。如果意识形态安全只是受到局部威胁,学校可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进行相关的教育,例如针对破坏和谐社会的信息,可组织学生参加共建和谐社会的活动,通过帮助困难群众和修理公共设施,使其理解共建社会的重要性。其次,如果学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较好,只是个别同学受到影响,学校可通过组建思想政治学习小组的方式,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去除掉不良信息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毒害。

参考文献:

[1]卢建有,臧宏.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67-70.

[2]李怀杰,吴满意,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5-79.

[3]张敏,王志刚.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观察,2016(7):65-67

作者:粘安庆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