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探讨(4篇)

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探讨(4篇)

第一篇: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探讨

摘要:

在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被普遍采用。案例内容陈旧、学生法律基础不足,以及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案例教学引入探究教学模式的微课,强调鼓励和引导学生锻炼其分析思考的能力。最后根据不同案例类型提出案例教学和微课结合的不同方式,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电子商务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子商务法;案例教学;微课

电子商务法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仅有的一门法学类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以后要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而是了解与电子商务活动有关的法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法守法,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要懂得利用有关法律解决问题。本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强,很多法律尚处于亟待完善阶段,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法律课程又存在一定理论专业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能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电子商务法的课程特点

知识涉及面广,更新快。电子商务法调整的是电子商务活动或行为的法律规范总和。电子商务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知识,电子商务法所涉及的知识除了上述外,还包括很多法律制度方面,因而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商务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子商务活动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国内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电子商务法教材编写又有滞后期,课程教学中需注意这点,及时关注新的问题以及补充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内容相对独立,实践性强。电子商务法解决关于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各章节之间理论内容逻辑联系不强,内容相对独立,基于此有教师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来讲授这门课程[1]。另一方面,所涉及理论都与实际电子商务活动紧密联系,如果没有电子商务实践的支撑,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物流快递法律学习中,学生只有对不同快递公司的不同快递服务有体验,才能更好理解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物流相关法律条款。在电子合同法律学习中,只有学生参与过不同模式的交易,才能对电子合同成立的相关法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学生法律基础不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开设中,电子书商务法是仅有的法律类课程。在上此课程时,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虽然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非常了解,但常因为法律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理解本课程学习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存在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补充法律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

2、电子商务法案例教学中引入微课必要性

大多数教师在电子商务法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但是课堂教学形式所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出现案例与理论脱节,无法通过案例分析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2.1电子商务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资源不足

选取案例一般源于教材、网络或报刊。现有的电子商务法教材中理论比例较重,案例设置较少。虽然有些教材有案例,但案例内容十分陈旧,往往是根据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所编写的案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法》第三版(张楚主编)一书中第1章的第1个案例,即某女大学生因购买假货状告某网络信息服务公司的案例发生时间是2000年,当前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已与当时完全不一样,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为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可能已不是问题。2011年出版的电子商务法的案例教材的《电子商务法案例评析》里面每章都编写了一些相关案例,但同样存在案例陈旧的问题[2]。如近几年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余额宝冲击、虚拟信用卡夭折、滴滴专车纷争等都没有成为与相关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并在上课时供学生使用。

(2)案例教学应用不当

采取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例举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多媒体案例教学。例举式案例教学由于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被认为与讲授式教学方式区别不大。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由于需要学生一定的法律基础,被认为不适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3]。讨论式教学是常采用的案例分析方式,使用过程中老师容易引导或者矫正学生思路,容易最后给出相应的标准答案,忽视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案例采用此种形式时,容易出现学生准备不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难以提出分析见解的情况。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时间难以把握,学生容易流于多媒体形式本身,对相关问题和知识重点的注意力难以维持。

(3)案例教学认识偏差

案例教学学时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讲授的学时。有的教师在强调案例教学时会忽视理论教学。由于电子商务法案例的专业性,如果学生不事先对相关基础法律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很难在案例分析时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深理解。以项目驱动来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需要注意这点。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时不仅需要突出启发与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微课形式,以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传递量,为实施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在案例教学实施中,也需穿插难以理解或容易出现错误认识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的理论讲解。

2.2探究教学模式下的微课

高等教育强调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4]。电子商务法由于课程性质,针对许多新出现的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更应鼓励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际上这也是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初衷。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而在创设情境和启发思考等环节,微课具有极大的优势[5]。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视频长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短小的教学主题,要求内容精简、主题突出,一般在讲相关理论时,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微课常采用问题式的、案例化的教学手段,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提供启发学生思考的真实情境,以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微视频外,微课平台还围绕相关教学主题提供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通过微课网络平台学习浏览已有的资源,并上传分享新的资源,能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微课平台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是教学的主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微课预习或者回顾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利用平台上更多的学习资料,以解决不同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不同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一种良好补充。针对微视频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在微课平台中自主探究并获取不同资源,学生可能针对同一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得到不同的结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从而更大程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这种讨论和互动也能在课外通过微课平台在更大的范围持续下去,对于课内讨论中不能深入展开的问题或者处于不断更新的问题,这种互动交流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

3、案例教学和微课的结合

针对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微课的特点,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和微课相结合,把案例教学中一些无法在课堂内完成的环节以微课为载体加以实施,使案例教学能够得到更充分地开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根据案例所涉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在微课的结合和应用上采取不同的方式。

3.1一般案例

一般案例篇幅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只提供了少量的核心关键数据资料,学生可以容易的知道所涉及的知识点,并能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到问题的答案。此案例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某个法律法规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有关的理论和知识对案例中所描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评价。此类型案例采用课堂讨论式和微课结合的方式,结合方案如图1所示。微课提供一个围绕某个知识主题的微视频,视频中介绍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一个案例情境,抛出相关问题,微视频在课堂开始时播放。根据案例的长度,小微型案例直接投影到多媒体课件上,中型案例需打印到一张A4纸上并分发给每个同学。然后指出参考的课本资料,根据案例大小留出相应的时间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学生发言回答案例中所提问题,老师围绕知识点进行适当点评,并对现实困境继续抛出一两个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拓展。

3.2综合案例

综合性篇幅较长,涉及知识点较多,案例中侧重设计丰富而复杂的情景信息,有些信息是有效的,而有些信息是干扰性的,学生需要自己从中提炼出关键点或者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从法律政策等不同方面提出应对的策略。这类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类案例往往不会像上述的一般案例中是已判决的电子商务法律案例,里面已有明确的判决结果,而你只需用找出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分析它。综合案例更适用于当前新出现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问题。结合当前出现的热点事件或典型问题,自己编写为综合案例并制作微视频,在案例讨论前放置于微课平台上。由于综合案例信息大,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事先准备,而且是针对新出现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一个学期的课程中综合案例分析设置2次左右即可,即教师编写准备的综合案例2个左右。教师在课前精心编写综合案例,注意时效性、典型性和可讨论性。案例讨论的问题最好处于电子商务法律空白,对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反映电子商务中的阴暗面,属于电子商务的“黑洞”,学生感同身受,最后能够与电子商务法中某几章的主题相关。如融合电子合同、物流快递服务和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案例,以“骗子总敲两次门”的法律案例为故事情境的基础,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符合案例的相关特点和要求。然后制作微视频,对情境主线进行描述,从而创设案例情境。然后串讲相关理论点,并附上详细的案例文档,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除了在微课平台上上传一些课外学习资料外,还提供相关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式。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团体协作研究,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回答学生在团队协作研究中的问题,注意回答的问题不涉及案例分析对象本身,更多关于团队协作、资料搜集方法和课堂汇报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将主要精力引导到案例分析和讨论本身上。以上环节都是在课堂实施之前进行。课堂实施环节中,教师先展示评分的方式和原则,采取一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同学打分的方式,并分发评分表。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轻松的氛围,通过激励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小组成员都能够参与汇报展示和相关问题回答,确定展示人员越多小组打分越高的原则。当每一个小组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均应给出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不涉及观点对错,而在于相关问题的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案例汇报内容的思考和总结。最后对得分最高的小组予以奖励。在课堂案例汇报结束后,对于其中一些没有深入展开的问题,学生能在课外通过微课平台继续讨论下去,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并与学生互动,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进行互动。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微课十分适合电子商务法的课程特点,符合电子商务法不断完善的现状。在课程案例教学中根据不同案例来设置与微课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作者:别黎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彭荣华,陈玲霞.基于项目驱动大案例教学模式的“电子商务法”课程标准的开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199-200.

[2]李晓秋.电子商务法案例评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胡治芳.“电子商务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73-74.

[4]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三:“探究性”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9):5-10.

[5]韩姗姗,王卫红,王春平,方赵林.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微课与课堂教学结合[J].计算机教育,2014(6):39-42.

第二篇: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案例教学

摘要:

高职院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抽象难学的课程。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使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本文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案例教学法;冶金专业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高职院校冶金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强、抽象难学的课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进行具体说明。

一、缺口效应

金属材料存在缺口的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力学性与没有缺口情况时是不一样的。金属缺口存在时,缺口处的受力状态会发生改变,使得金属材料变得脆弱,危及机械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为了将金属材料缺口效应讲明白,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准备了两张完全相同的塑料包装纸,其中一张塑料包装纸保持原样,用剪刀在另一张塑料包装纸剪一个小缺口。然后,笔者叫了一名学生上讲台以同样的路线撕裂塑料包装纸,在撕裂过程中,存在小缺口的塑料包装纸很容易撕裂,而另一种没有缺口的塑料包装纸则更难撕破,显示出有缺口的塑料包装纸力学性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外力集中于缺口位置,超过材料屈服强度而使塑性变化并开裂,这就是缺口效应。笔者通过这个形象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金属材料缺口效应。

二、疲劳现象

机械设备中结构零件有时破裂,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工作人员生命安全。许多造成破裂的机械零件是在循环变动载荷下运行的,例如齿轮和曲轴等。在运行过程中,这些机械构件在工作应力低于金属材料屈服强度时就出现破裂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疲劳现象。据统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破裂情况至少有八成是由于疲劳破裂引起的,而且疲劳破裂在发生前没有明显征兆,具有很大危害。学生很难理解金属材料的疲劳破裂问题。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准备了几根铁丝,让几个学生对铁丝反复弯折,在很短的时间铁丝就被折断,这是由于疲劳现象产生的断裂。机械结构零件材料表面存在缺陷问题时,例如划痕和裂纹等,这些地方应力出现了大于原先屈服点的情况。在循环变动载荷情况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产生疲劳裂纹,裂纹持续扩大,达到一个临界点后突然断裂。

三、金属同素异构现象

固态金属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存在一定的晶格情况。比如钛在882度以下时以六方晶格的形式存在,而在882度至熔点期间,钛以体心立方晶格存在。铁在912度以下是以体心立方晶格形态存在,912度至1394度期间以面心立方晶格形态存在,在1394度至熔点期间又以体心立方晶格形态存在。固态金属在不同温度情况下,会从一种晶格形态改变成另一种晶格存在形态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金属同素异构。为了让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固态金属存在热胀冷缩情况吗?学生一时不能做出最终正确判断。笔者先与学生进行了实验,课堂上准备了一条长为1.2米、直径1毫米的铁丝,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支架上,通电流后使铁丝慢慢加热。随着电流的增强,我们可以观察到铁丝由于受热出现膨胀,并逐渐下沉,而加热到使铁丝呈现出橙色时,我们反而能够观察到铁丝收缩的情况。相反,铁丝从高达1000℃条件下逐渐降温,降低到一定温度后铁丝反而伸长。总之,铁丝在加热时出现收缩,而在降温时出现伸长。这种情况的发生,显示出固态金属并不是完全“热胀冷缩”,而是由于金属同素异构现象的存在,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内部晶格发生了改变。

四、偏析现象

金属材料中化学成分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称为偏析现象。金属铸锭结晶过程中,不同部位结晶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在合金中低熔点的元素集中于最终结晶区,从而造成最终金属铸锭存在化学成分分布不均匀问题。学生对偏析现象不太理解。为此,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制作一支冰激凌,制作过程是把牛奶放在冰箱里冻结成块状即可,制作完成后自己亲自品尝味道。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描述一下牛奶冰激凌的味道,大多学生都认为刚开始品尝牛奶冰激凌时感觉很甜,到后面慢慢淡而无味,最后就是冰屑了。为什么要形成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水结晶的温度是零度,牛奶中的水以三种性质而存在,一种是游离水的形式存在,它不与其他物质结合,具有溶剂的功能,含量最多;第二种是溶解于蛋白质、乳糖等物质的水;第三种是结晶水。牛奶在冷冻过程中,最先结成冰块的是游离水,牛奶逐渐冻结,随着冷冻的时间的加长,由于游离水全部冻结成冰块,导致不结冰的蛋白质和乳糖等聚集于冰激凌的表面,从而使得冷冻的冰激凌存在口味变化的情况。通过这个课外实验,学生很容易明白偏析现象的发生原理。

作者:黄志兵 单位: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运输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摘要

《运输经济学》是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专业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是提高《运输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论述了案例教学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设计了《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并从“教与学”两方面对案例教学方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学生能力

将《运输经济学》作为核心专业课,已成为当前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中的共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现象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对日常生活中及专业领域的运输现象能够做出更深入的分析,进而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握运输业的发展趋势。《运输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握运输业的发展趋势,为以后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输经济学》课程性质决定了与其他应用性、操作性课程不同,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为提交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被作为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培训的基本教学模式,近年来,更是广泛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并显著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在认识案例教学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案例”的涵义。“案例”,又称“个案”,对其定义,学者多有不同意见。人们对案例的最普遍的定义为:案例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是在特定条件下,将某一事物遇到的特殊状况、处境、难题、事件或冲突等,以一种叙事文体方式来描述真实的情景再现,且尽量能把情境、参与者与情境实体做平衡与多重面向观点的呈现。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特征,具体表现在:

(1)优秀的案例教学可以直接给学生提供替代性经验,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实现的。

(2)为学生提供专家型的思考方式和处理真实问题的基本模型;

(3)以案例作为实际问题的原型,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大多数开设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运输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工作。2006,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学》获部级精品课程称号;2007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经济学》获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称号。就目前国内同类课程建设情况分析可知,本课程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和认可,并相继建成了精品课程,但是在课程体系,建设质量、特别是案例教学方面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分析

《运输经济学》课程体系重视将传统课程体系与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相结合,应根据各专业方向适当强化某一运输方式的内容,注重理论体系的深入和完整。本课程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注重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目前,《运输经济学》课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各知识体系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教学在《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有利于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教养性学习”。所谓“教养性学习”,是指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的状态中。

1.创设拟真情境,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多半是来自于交通运输生产、发展、规划、布局实际,设计运输企业、托运人、中介结构、政府主管部门等众多参与方,其间交织法规、效益、社会服务等诸多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系统。《运输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拟真环节,由学生扮演运输企业决策者、政府的管理者等相关角色,来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交通运输对于宏观社会经济和微观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而且通过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宏观决策能力,对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激励自主学习,扩充学生知识领域《运输经济学》课的案例常常包含着大量学生不太熟悉的行业惯例和背景知识,这可以激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通过信息检索,自主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理解和认识。

3.模拟角色转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完成两种角色转换。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则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一个自主学习者的角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靠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不断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包括共享资料、讨论甚至争论。在这个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仅提高学识和思维能力,并可学习竞争和合作的技能。

三、《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一)《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

《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按照难度和要求的不同共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由1-2项案例课构成。

(二)《运输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方式创新

1.教师“教”的方式创新

(1)“传统讲授式”。鉴于《运输经济学》的理论深度,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传统讲授式”主要针对本课程中“非案例分析”部分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本课程中具有“难度较大”、“重要性突出”、“理解困难”等特点的内容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讲授”为主。

(2)“启发引导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跨海大桥建设的运输经济分析”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发挥海港的工业区位”的角度去分析跨海大桥的作用;从“杭州湾大桥”、“粤港澳大桥”的“建设缘由”,“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等方面去分析我国“渤海湾跨海通道”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互动交流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交流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课堂PPT汇报”的形式在介绍完本人或本小组针对某一案例的具体观点后,回答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该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能提升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起到多重效果。(4)“个性辅导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帮助,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5]。本课程可通过评阅“案例分析报告”、“网络交流”、“个别谈话”等多种试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2.学生“学”的方式创新

(1)积极营造“学生互学”的环境。“学生互学”对于学生间取长补短,提高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效果;通过互学,学生主动获取所学知识,学习效率较高。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课程辩论”等形式,都有利于营造学生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互学”的实现。

(2)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习”。通过建设资料齐全的课程网站,汇集《运输经济学》学习、研究相关基本资料,便于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此外,通过完善网络交流平台,并扩大使用范围,积极吸引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他老师,甚至行业从业人员利用该平台进行交流、咨询,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四、结论

(1)《运输经济学》是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专业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是提高《运输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点。

(2)《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应结合知识体系,按照难度和要求的不同共分:应用型、解释型和综合分析型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由1-2项案例构成,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姚红光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勇.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J].交通高等研究,2006(1):21-22.

[2]桑青松,江芳,王贤进著.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4-26.

[4]郑金州.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4-35.

[5]靳玉乐主编.案例教学原理[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论析

摘要:

经济法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等.为此,所选取的案例应具备两个特点:一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二要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精选案例、丰富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有机融合这三种途径能够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有效途径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经济法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经济法集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于一体,对于培养兼具法律和经济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说,学好经济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从实用角度来说,学好经济法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诸如会计证考试、会计师考试、经济师考试等各种从业资格考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经济法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往大多采用理论讲授法,尽管也能收获一定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和前者相比较而言,效果略胜一筹.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吸收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大地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较好地实现学习经济法的各项目标.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为此,应积极总结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实施.

1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个舶来品,发起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一经传入中国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追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又称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最初传入我国时更多地被用在医学、工商管理等领域,近年来逐步在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中开展.总结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法对于经济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讲授法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即“填鸭式”,枯燥、单调,学生被动听课,教师主动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而且“讲授法这一教学方法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却是不合适的”[2].案例教学法则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因其注重师生间互动、全员参与、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案例、发表见解、开展辩论,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合作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均在此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满足,由此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1.2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在当今社会需要具备多种综合能力,诸如智商、情商、知识、沟通、表达等做人、做事、做学问诸多因素.首先,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发言等形式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案情的层层展开锻炼了逻辑理性思维,提高了思辨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高专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由于既缺乏法律基础知识,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因而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更难.经济法的案例是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一个案例往往反映了经济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法知识是如何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经济法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事半功倍的事情.最后,案例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法而言是一种动态、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前搜案例、课上讨论案例、课下总结案例,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寻找答案,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1.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懂法的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于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沟通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是应用型人才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案例教学法为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当一个案例展示以后,学生需要通过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来寻找案例所涉问题的解决之道,如此循环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合作交流的技巧,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逐渐学会了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包容他人,采纳别人意见,慢慢地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

1.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传统的教授法可能仅仅需要几本教科书就足够了,然而案例教学法却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成功地开展一节案例教学,除了对案例本身了如指掌外,还需要在与案例相关的前前后后程序上下功夫.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案例教学法对于案例的挑选和使用是非常严格的.教师不仅要储备丰富的经济和法律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储备大量的案例材料,有能力对案例进行高质量地甄选.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用“一碗水”满足学生所需的“一滴水”.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经济和法律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熟练地驾驭课堂,正确地引导和点评.这些无疑对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来说都是很大地锻炼和提升.

2案例的特点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案例教学法对于案例本身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挑剔的.这关系到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投大学生“所好”.

2.1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尴尬的现象,案例本身形象、生动,吸引人,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是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大相符,联系不密切,学生就会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要了解的知识点反而不能理解,案例讨论完以后,想要学习的知识点没有学到,反而增加了其他知识点的迷惑和不解,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也颇受影响.因此,所选取的案例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关联紧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案例的使用要能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

2.2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

经济法的理论知识对于既没有法律基础又没有社会经验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高大上”,学生感到高深莫测,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与自己的生活空间距离太远,甚至排斥、拒绝、厌恶.如今的大学生多是90后,甚至00后,思想新潮,喜欢新鲜事物,对于时下流行的事物接受得快,如果选取的案例年代久远,不入时,不入世,那么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事倍功半.然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却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很深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经济法“很难”“不懂”.笔者坚持长期使用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后,学生反馈不错,“能明白了”“没那么难了”.例如,“美味鸡爪”“卤猪蹄”等是很多大学生喜爱的零食.可是最近关于过期冷冻“鸡爪”“猪蹄”的话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新一轮的担忧.有的冷冻食品生产日期甚至在四五年前.“美味鸡爪”的零食还敢吃吗?这样的案例一经使用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作了一期这样的节目“冻品走私大案追踪”,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在播放视频之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两个问题进入情境,“本案例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信息?”“本案例反映了怎样的法律信息?”看完视频以后,教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慢慢地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提出疑问、寻找答案,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热烈讨论,争相发表观点,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类似这样的案例有很多,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经济法现象和事例的良好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3.1精选案例,做好案例的搜集与取舍

与经济法相关的案例数不胜数,如何在众多的案例中选取适合教学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这并不容易.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业余时间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哪些案例可以用,哪些案例不适合用.报纸、电视、网络等都是有效的手段.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经济与法》等栏目都是非常好的案例来源.身边的事情更是很好的素材.注意选取简单的、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课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商标争夺大战”案例能够使学生对于《商标法》这一节的知识较好地领会和掌握.王老吉和加多宝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饮料品牌,对于学生来说,喝哪一个品牌的饮料纯属喜好,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关于利益、信誉、名誉甚至输赢等的大事.两个品牌为什么会“打起来”?首先,这样的案例一经使用就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状态,融入课堂气氛当中,不至于感到茫然陌生.其次,本案涉及的“王老吉”商标到底归谁所有?“王老吉”商标本是广药集团的,加多宝集团是该商标的被许可人,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巨额营销,“王老吉”商标从价值寥寥飙至千亿之巨,此时,广药集团作为“王老吉”商标的所有人,可否无条件收回商标许可?商标在许可使用期间因被许可人的宣传推广所产生的增值价值,应如何分配?王老吉应如何应对此次商标大战,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教师可设计诸如此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针对性强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丰富案例教学法的形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例如课堂讨论法、教学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旁听庭审等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3].其中,教学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旁听庭审这3种形式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值得花大力气做实做好.1)课堂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课堂讨论案例环节.在讨论前教师要把问题抛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娴熟地驾驭课堂,把控讨论的时间和方向,不能让学生跑题,离开了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收场,圆满地结束课堂讨论,完成教学目标.2)旁听庭审法.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很好的形式.相对于坐在教室里学习,学生更喜欢到户外、校外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适合学生的、典型的简单案例,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的真实过程,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旁听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研讨,让学生对所见、所听、所想充分发表见解,联系书本知识表达看法,教师总结点评,这样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旁听庭审活动,经济法课程可以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模式,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渠道,与校外实践基地搭建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内外的通力合作下努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3)教学模拟法庭.旁听庭审是第一步,模拟法庭是第二步.模拟法庭更能凸显人才的应用型能力.在旁听庭审活动开展以后,教师可适时组织教学模拟法庭活动.这个活动比较难以开展,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能力的大考验.但是活动一旦举办成功,会给师生带来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因此,无论有多么费时费力费事,都值得认真去准备、去做好.模拟法庭给学生以实践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模拟亲身经历案件诉讼,强烈的融入感和角色参与感给学生以震撼,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其中,教师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场地的选择、案例的选取、角色的分配、台词的设计、学生的辅导、过程的把控、时间的掌握和场面的维持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辛苦付出.4)法律咨询.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真正到社会上为老百姓进行法律咨询不太现实.但是,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律咨询活动.这种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让学生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这同样也需要角色扮演.一些学生扮演法律工作者,一些学生扮演有法律疑难问题的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秩序地开展法律咨询模拟教学.当然咨询的法律知识都来源于经济法课本,不能脱离课本,天马行空,否则的话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脱离课本、脱离大纲的法律咨询活动会很不讨好,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颇受学生的欢迎.它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3案例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有机融合

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各具优势,各有千秋.案例教学法虽然灵活生动,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利用案例教学法,“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和案例教学的关系,关键是一要处理好所选案例与经济法原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案例的特殊性与原理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4],而对于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才能夯实基础.另外,理论讲授法能够使知识点形成系统化,有条理,有逻辑性,这也是案例教学法所不能完全实现的.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法,而忽略了理论讲授法.理论统领案例,案例支撑理论.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因其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了师生的人才培养意识,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经济法人才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法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为此,教师应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完善案例教学法,以推动经济法教学的蓬勃发展.

作者:张兰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56-57.

[2]刘晓善.财经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10):137-138.

[3]邓乐.浅谈案例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7-108.

[4]杨海涛.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