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问题分析2篇

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问题分析2篇

第一篇

一、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

案例教学模式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于1870年前后创立,最初运用于法律教育教学领域,后被拓展运用于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逐渐在我国获得运用和推广,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该模式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提供、设计特定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案例获得身临其境的感知和体验,并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其特点在于: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探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相关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就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施而言,一般由设置教学情境、案例介绍、互动讨论、总结归纳、反馈巩固等基本环节组成,教学活动不再是仅仅由教师控制的、单向的施教过程,而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良性互动过程。通过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以往“我教你学”的关系,而成为教学活动中共同的主体,都在建构或影响各自的认知结构,特别是教师通过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动态,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模式具有贴近实际、与当前大学生思维特征相适应、满足思政课功能与价值目标实现的优点,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课时多,学分多,教师投入多,但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独立思考,张扬个性,“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希望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得出结论。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则能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通过介绍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既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知行合一奠定基础。

二、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围绕教学内容,选取与之相关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案例选取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既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应体现代表性、启发性和典型性等基本原则。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案例选取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简单化、浅显化等倾向,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举例说明,一些教师甚至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原理+事例或故事”的固定程式,类似的案例设置不能揭示出所选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有甚者,为达到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的效果,一些缺乏思想、理论意蕴的日常生活事件成为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被泛化为事件、故事赏析。案例本应成为教学模式的媒介,应当起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实际上故事情节喧宾夺主,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反而被忽略了。如果只考虑趣味性,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忽视教学内容和目标,肯定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启发性,通过对代表性较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达到触类旁通,提高认识、分析类似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又不能过于简单,结论的得出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应体现启发性和疑难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投入,提升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很多教师倾向于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研讨,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确实有着明显的关联性,能够服务于教学目标。但典型案例往往又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学生可能在中学阶段学习中有所涉及,这就导致他们对部分案例有一定了解,但了解又不够深入。反复使用这些案例可能使学生产生重复感,感觉过于老套,难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多视角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挖掘出新的时代价值、意蕴,找到新的着力点,从而使典型案例能够“发新芽”。当然,除了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加工”外,立足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断充实和丰富案例素材是更为重要的途径,思政课教师不能停留在一些常用的、人们熟知的典型案例上,而是要多观察生活,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及各种值得记录下来的故事,搜索网上最新的案例资源,及时记录更新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在运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如何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尤为关键,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明确界定案例的功能,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传授的辩证统一。案例教学模式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途径,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媒介,是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渠道之一,对案例的剖析不能影响或冲淡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能替代必要的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的最终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开展不是越多越好,案例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脱离教学内容的、频繁地使用案例反而在实践中不能起到促进理论教学的作用。所以,案例教学必须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开,而不能泛化为简单的“举例教学”“,为案例而教学”。同时,应明确,案例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以弥补该模式的局限。案例往往存在个案的特殊性和情景的局限性等问题,即使学生有相当的学习能力,也难以保证可以从中准确、系统地发现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甚至可能诱导学生做出“过度化概括”。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能够驾驭、掌控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高度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思想动态,并能有效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的思考过程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保证不发生方向上的偏离。另一方面,教师的总结和点评至关重要,在案例讨论的环节结束后,教师需立足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讨论中出现的思想倾向和问题,从宏观上对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他们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系统的观点和认识,实现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

四、实现案例教学模式开放性与教学内容导向性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模式已经在思政课教学中获得广泛好评,但从总体上看,生搬硬套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案例教学理论和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移植”倾向、“拿来主义”依旧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彰显思政课案例教学价值存在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案例教学模式通用的、共性的特质未必能适应思政课的要求,思政课特殊的属性和价值功能决定了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学科中案例教学的经验、做法,这一问题集中反映在该模式的开放性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导向性的关系上。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保留不同见解,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很多情况下对案例的分析是多元的,而不去追求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和结论。但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系列课程,因此,教学内容必然带有明显的导向性,观点、结论应当符合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多元的。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将案例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多元性特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在设置教学情境、案例选取和呈现、组织讨论、总结点评等诸环节中,讨论和总结点评是两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开放式的,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同时又不是漫无边际的“放羊”式讨论,教师应注意避免随意引申、偏题,并启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讨论、探究。在最后的总结点评中,对讨论中出现的偏离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所偏颇的思想倾向,教师应态度鲜明地指出来并予以纠正。

作者:王燕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第二篇

一、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方面

当前,不少高校院校扩大了招生的力度,各班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大课堂授课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但不利于实施学生分组讨论,导致学生讨论不充分,浑水摸鱼的现象频发,极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高校院校并未足够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每学期初,各院校都会制订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固定的课时难以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正常使用。

2.案例资源方面

可适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匮乏,再加上高校院校缺乏专门负责收集和编写案例的人员,所以导致可使用的案例并不充足,教师不得不寻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案例,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又难以确保案例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热情。此外,有些案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案例与教学理论严重脱钩,针对性不强,导致“夹生”问题严重。

3.教师工作方面

一方面,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不仅备课时间增多,而且由于教学可用案例资源不足,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修改案例,并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翻阅相关材料,提前进行预习,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因教学技能不佳,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与实践,导致设置的教学案例不科学,课堂互动效果不佳、综合评价难等问题。

4.学生学习方面

有些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案例教学法,认为它与传统教学法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有些学生消极地应对课前预习及资料查阅等准备工作,参与讨论不积极,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案例教学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案例问题。

二、高校思政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教师精心选择合适案例

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注意所选案例与教材内容的关联,紧密结合思政理论知识。在案例编排方面,教师应从整体上阐述思政理论体系,为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课前进行教材预习

在课前,学生应预习书本知识,明确教学重点,记录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然后,教师再结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深入浅出地探索教材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互助协作的能力。

3.教师适当地引入案例

通常,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呈现案例;一是让学生直接阅读案例内容;二是教师叙述案例内容;三是借助多媒体呈现案例;四是利用辩论、采访、小品等活动形式引入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能否恰当地设置问题是关键。合理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进入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案例信息及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疑难问题,把案例、疑难、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加以科学引导

分析讨论环节属于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该环节注重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学生分组的基础上,各组学生之间应加强互动,针对案例及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挖掘其中隐藏的信息,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使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此外,师生也应加强互动,由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认识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有些学生只关注问题表面,有些学生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不重要的细节,帮助学生清除障碍,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问题。

5.教师综合评价与总结学生的反馈

学生分组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评价与总结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思路,规范学生的语言,启发他们自我归纳与总结,明确肯定各讨论小组的成绩,并分别给予赞扬和鼓励。对案例中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加以补充和讲解,或者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再次讨论,进行深入思考。

三、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实效性的探索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思政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他们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其次,充分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构建教学案例资源数据库,以便教师使用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第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问题,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效果;最后,教师应精心挑选案例,选择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的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挑选适当的时机引入案例,提高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作者:叶锦萍 廖凌燕 单位: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