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计划范例

教育计划

教育计划范文1

关键词:教育计划;行政管理;作用

1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消除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与教学活动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方面。

1.1规范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

首先,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在规范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方面,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形式和内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对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流程的制定主要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无论是相关教育主管政府部门,还是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其具体的部门结构、人员设置、工作内容等等都是营销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的主要因素。同时,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很多教育工作流程中的环节设置并不合理,不但会降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还会阻碍教育改革工作的实施,例如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限制方面,一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限制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降低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由于本身受到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较大,很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都有着较强的相似性,不同部门之间会彼此借鉴,并且也会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

1.2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作用就在于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消除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必要环节,建立起更加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影响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导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目标。很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目标在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如相关教育政府部门维护教育工作秩序,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维护校园教学秩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缺失了教育目标的指导,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失去了目标性,而是在工作中按照既定的制度和流程来处理各种相关的事物。这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并不符合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难以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2当前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缺乏对于教育计划的重视、没有依据教育计划积极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整、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不强,以及阶段性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衔接不畅等等。

2.1缺乏对于教育计划的重视

在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普遍缺乏对于教育计划的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计划的应用作用和核心内涵,不重视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这是导致当前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完善教育计划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会制定工作计划,但是这种工作计划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统筹管理,因而并不能称之为教育计划,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性、规划性并不强。

2.2没有依据教育计划积极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整

已经提到过,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作用就在于能够为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调整提供依据,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来进行调整,能够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优化,消除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冲突。然而应当看到,在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很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开展中并没有依据计划计划积极的进行相应的调整,仍旧沿用传统的思路和模式,这就降低了教育计划的指导作用。

2.3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执行力不强

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缺乏较好的执行力,很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虽然应用了教育计划,但是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执行力不强,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教育计划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由于有着较强的目标性和完善的教学目标达成评估体系,因而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但是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本身目标是否达成并没有较好的直接评估手段,如果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估情况来进行判断,也难以直接评价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果。正是由于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有着这一应用特点,也使其执行力并不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很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依旧“我行我素”,不受到教育计划的协调和管理。

3关于完善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当前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1重视教育计划的应用

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应当重视教育计划的应用,正确认识到教育计划的作用以及核心内涵,促使教育计划能够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也应当树立科学的观念意识,正确看待教育行政管理的定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维护正常教育秩序的基础上,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和目标性,这对于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视教育计划的作用,首先便应当针对实际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制定整体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目标以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从配合教育活动开展的角度出发,优化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其次,应当加强对于相关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意识,使得其充分认识到教育计划的重要性。在一些重要教育计划的应用中,还应当针对具体的教育计划内容,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来进行培训,使得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能较好的认知教育计划的核心内涵。

3.2依据教育计划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应当依据教育计划对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积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促使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一些问题。依据教育计划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期的针对教育情况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成相应的教育目标。例如在工作计划制定方面,制订工作计划要调查实际情况,根据本部门且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做出的计划才会被很好执行。大型计划或工作方案一定要开好协调会,集思广益,方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各部门每月的工作计划应该拿到例会上进行公开讨论。目的有两个:其一,通过每个人的智慧检查方案的可行性;其二,每个部门的工作难免会涉及其他部门,通过讨论赢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同级其他部门的协作。修订后的工作计划应该有学校领导或科长或主任的审核与签字,并负责跟踪执行和检查。由此可见,依据教育加护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也主要是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调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计划和工作形式,同时在行政决策方面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教育计划能够在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方面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方面,充分发挥教育计划的指导性作用。

3.3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教育计划的执行力

要促进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还应当提升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执行力,仅仅制定教育计划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执行方面。针对当前教育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提升教育计划的执行力,首先便是应当建立起较好的目标达成评价体系,由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同教学目标之间有着很大区别,这就需要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来制定适宜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目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目标应当包含整体的工作目标和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在每个工作阶段完成后,依据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同相应的奖惩制度相挂钩,促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目标。然后对于教育行政管理的整体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经验教训总结,在下一阶段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进行相应的改进。其次,为了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教育计划执行力,还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监督控制。如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了某些部门存在教育计划执行不力的情况,应当及时的进行督促,要求其限时改正,这对于提升教育行政管理中教育计划的执行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结论

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消除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与教学活动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方面。从当前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缺乏对于教育计划的重视、没有依据教育计划积极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整、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不强,以及阶段性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衔接不畅等等。针对当前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重视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依据教育计划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积极的进行调整,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教育计划执行力,促进阶段性教育行政工作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陈金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贾东豪.我国高职教育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牛亚芳.高校行政管理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0.

[4]周荣超.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

教育计划范文2

首先,职业教育计划有利于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群体整体教育程度较低,其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比例很低,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就业领域多为收入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或餐饮服务行业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产业升级直接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构性失业也将不可避免。应对这种失业风险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不断积累的人力资本适应中国乃至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少数“精英人士”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突破职业瓶颈,实现职业地位的提升和向上的社会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职业教育计划有利于增强农民工职业稳定性、产业人才的培育和产业发展。多个区域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较强,而且教育程度越低,职业流动性越强,其职业满意度和职业投入度较低。短期来看,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很多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能够通过职业流动提高个人收入;长期来看,这既不利于个人技能获得、职业积累和实现定居城镇的意愿,也不利于产业人才梯队的培育和产业发展。职业教育能为农民工提供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有利于提升其职业自信和职业投入,也有利于其真正融入所在城镇,以城镇居民的身份定居其中。拥有稳定的员工,有利于企业师徒制的培养,对农民工个人技能获得和企业长远规划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最后,职业教育计划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要把“乡村振兴”这盘大棋走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乡村振兴不能依赖外来者,必须依靠“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这种乡土情感能够避免乡村发展中只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弊端。现在乡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源于乡村人才的流失,即乡村走出去的“农二代”大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和建设村庄的比例较低,一些返乡大学生也在实践层面遭遇到资金、创业环境和个人创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阻碍;另一方面源于乡村在地农民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欠缺。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村庄带头人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专业的技术能力。除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广泛需求外,乡村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业态,也在民俗旅游、电子商务、生态保护等方面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教育计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即服务,质量即生命,安全即根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对学前教育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的责任;坚持公益性,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普惠性,为适龄儿童创造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坚持改革创新,破除阻碍学前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坚持科学保教,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让的孩子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全面推进“中国桃都,美好”建设。

二、发展目标

㈠总目标

到年,全市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7%,公办及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和在园幼儿数均达到总数的90%以上。学前教育投入逐年增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4%。全面完成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所有中心幼儿园全部通过省统一认定;7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基本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率达3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专科及以上学历达50%;专业达标率、任职资格持证率分别达90%、30%;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劳动保障机制。

㈡年度发展目标

——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分别达96%、96.5%、97%,其中,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数和在园幼儿数分别占总数的86%、87%、90%以上。早期教育率分别达34%、35%、36%。

——新建、改扩建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处数分别为13处、16处、22处。

——年,镇完成中心幼儿园新建任务,街道办事处、老城街道办事处、镇通过省中心幼儿园认定;年,镇通过认定;年,镇完成中心幼儿园新建任务,镇通过认定。

——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0%、45%、50%;专业合格率分别达到80%、85%、90%。

三、主要政策措施

㈠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1、坚持分级管理,市级为主、市镇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幼儿园布局规划、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教师配备与保障、生均公用经费筹措等,负责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街镇人民政府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责任,负责建设并办好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并扶持村集体办园,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补助集体幼儿园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加强辖区内各类幼儿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2、实行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市镇两级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的原则,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园。卫生、编制、发展改革、财政、物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综治、公安、民政、工商、安监、质监、食监、药监、妇联、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管理学前教育工作。

3、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学前教育纳入街镇社区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重新优化调整学前教育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4、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与表彰奖励机制。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系列和相关部门工作考核,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定期对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办园水平等进行督导评估,并向社会公示。建立表彰奖励机制,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教师节表彰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比例。

㈡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学前教育。将幼儿园建设经费、教师工资等列入市、镇财政预算,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并做到逐年增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到4%以上。新增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公益金等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要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及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对城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等予以补助,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市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园长教师培训、家庭经济困难和孤残儿童资助等。对按照《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和《省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办园标准》新建、改造达标的幼儿园给予每所20万元的奖励。街镇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社区幼儿园建设、教师培训和待遇提高等。幼儿教师办理五险所缴纳费用,由街镇财政补贴50%。

2、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学前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和出资办园。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学前教育的资助与捐赠,按规定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标准化民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3、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公办性质幼儿园严格执行省市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根据办园成本核定收费标准,并报市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各类幼儿园不得在核定的收费标准外收取建园费或其它费用。

㈢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p#分页标题#e# 1、街镇政府集中办好中心幼儿园。要高度重视街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三年内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部通过省统一认定。切实发挥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可在村、社区或学校举办分园,也可以承办或联办幼儿园,实行人员、经费、教学等统一管理,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2、办好农村幼儿园。按照“一社区一园”和“覆盖人口5000人,服务半径1.5公里”的原则办好农村幼儿园,每一个社区或行政村都要落实相应的办园义务,基本满足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鼓励学校按照“园舍独立、经费独立、管理独立、人员独立”的原则附设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优质校舍和镇村闲置公共资源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形成以“街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社区和村集体办园为主体、公民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鼓励有条件的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创办分园或联合办园,输出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㈣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

1、加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建设城市幼儿园。建设用地采取划拨的方式供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区规划不予审批。要按照“每5000、10000人口分别规划建设1所规模6-8个班、12-15个班的幼儿园”的原则建设配套幼儿园,确保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幼儿园建成后,无偿交给教育部门作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管理使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出售、转让、抵押和改变用途。

2、多种形式发展城市学前教育。积极支持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举办幼儿园;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公民个人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城市居民子女和流动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㈤加快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1、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按照国家和地方公共资源的配置要求,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要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幼儿园布局、位置和具体建设指标等须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各级要按照布局规划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年度计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2、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幼儿园。要按照《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建设、改造幼儿园,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特别是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幼儿园,要限期进行改造,使其尽快达到标准。要按照“安全、节约、实用”的原则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新建园所,规划方案和建设图纸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新建幼儿园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级各类幼儿园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育教育工作要求,配足配齐各类保教设施,逐步使全市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要参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要求,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要将幼儿园建设、改造、维修等纳入中小学校安工程,建立园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保教设备使用培训、检测维修制度,严禁使用危房和不安全设施设备,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㈥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人员配置。按照省定标准,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市编制部门统一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将政府办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主要岗位的教职工列入事业单位编制。建立幼儿园公办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公办幼儿教师。中小学富余中青年教师通过转岗培训可调整到幼儿园任教。街镇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教师配备比例要达到50%以上。

2、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均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幼儿园必须择优聘用具有任职资格的工作人员,严把入口关,在岗尚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要限期取得任职资格。

3、加强干部教师培养培训。把幼儿园园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园长、教师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园长教师的全员培训和新教师上岗培训等工作,每五年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职业学校继续办好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学历班,扩大规模,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动员干部教师积极参加本、专科学历提高培训,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各级名园长、名教师培养,发挥其骨干、引领作用,带动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4、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体系。公办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工资水平,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城市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农村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逐步实现与公办幼儿教师同工同酬。落实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幼儿园教师职务岗位设置和评聘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培训进修、职称评聘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㈦强化学前教育管理

1、建立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准入及年检制度。按照省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对全市所有幼儿园逐一进行年检注册,对达不到标准的园所,坚决予以取缔。各级综治、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和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依法予以取缔,彻底杜绝无证非法办园。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核界定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的经营范围,防止无资质机构变相举办幼儿园。

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加强动态监管。实行信息年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招生情况、收费标准、人员资质及工资待遇等情况。

教育计划范文4

关键词:教学档案袋;职前教师教育;教师评价

近年来,教学档案袋在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计划和一线教师的工作中变得非常普及。美国很多职前教师教育计划已经转为表现本位的评价,使教学档案袋的使用更为普遍,可以用来评价师范生能否获得最初的教学认证。一些州也开始采用档案袋,并将学生的档案袋作为教师教育计划认证过程的一部分。此外,鉴于当前强调教师培养的反思性、分析性,教师教育者及相关教学人员也开始将教学档案袋作为一种工具,以促进教师的深刻反思和分析。在职前教师教育计划中,教学档案袋已经在多方面应用,如个体的成长、计划的持续和教学实习的准入以及整个教师教育计划。随着全国教师认证委员会在美国的出现,教学档案袋已成为评价获得认证的老教师的手段之一。一些州也开始使用档案袋来检验教师能否获得重新认可。

一、教学档案袋与专业发展

虽然现今教学档案袋很盛行,但是很少出现关于它的本质及在评价和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成果的系统性研究,缺少对于档案袋建构过程的研究。虽然许多学生发现,在创建教学档案袋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教育机智的价值,但另一些学生在该体验中却经历了挫折和困惑,认为它在实践环节毫无价值可言。由于对教学档案袋内涵的界定以及教学档案袋在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的实施状况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档案袋采取何种方式来评价并促进教师发展做一个清晰的梳理。倘若缺少对建构教学档案袋的特殊运用环境以及对建构教学档案袋的目的取向的理解,谈论运用教学档案袋的结果及影响就毫无意义。有学者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教学档案袋能够在各种特殊的情况下使用,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可能性。当研究员需要探索特殊环境下教学档案袋的应用效果时,这一模式可以被研究员用于描述教学档案袋在特殊环境下的使用效果。一个关于档案袋的实质及其应用质量的比较完整的表述,让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教学档案袋的更多了解。

二、教学档案袋目的和形态的多样性

我们关于教学档案袋多样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它指向不同的目的。几种不同种类的档案袋已经在一些文献中出现。例如,教学档案袋的一个目的是使实习教师对其教学进行探究并记录他们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历程。这种类型的档案袋通常被称为“学习型档案袋”,并在职前教师教育计划过程中使用。在当前教师教育领域标准本位的环境下,教学档案袋的另一大目的是评价师范生是否可以获得最初教学认证。这里的“证书档案袋”通常被用来决定实习教师是否已经达到了州层面规定的教学标准。然而,近年来教学档案袋的求职目的更为突出。目前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正在帮助他们的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准备“展示型”档案袋——当他们申请教学职位时可以作为他们最佳表现的文件。一些大学尝试将不同目的的档案整合到一个独立的教学档案袋,以分发给每位学生。教学档案袋多样性的另一个关键层面是由谁决定档案袋的内容。档案袋内容从个体教师收集的特殊的资料(有时候被称为“剪贴簿”档案袋)到教师教育者和评估人员决定的特殊证据——标准化的陈述材料为委员会的认证使用,都有涉及。Synder在1998年已经提出一个框架,用来描述教学档案袋包含的证据的多元化的来源。他们提出,实习教师档案袋包含的三种不同种类的证据:测试和测试类似的事件(由他人分配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观察(当他人在观察一个实习教师时的记录);表现型工作样品(实习教师工作的直接证据)。斯坦福的教师评估计划也形成了一个类似的框架,其内容包括:artifacts——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记录的文件;复制品(reproduction)——记录某人教学中典型事件的文件;证明(attestations)——由某人而非档案袋创建者准备的某人的教学文件dproductions——专门为反思性的档案袋准备的文件。在关于为学生如何构建教学档案袋以及教学档案袋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同的计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一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已经给予学生或者实习生在决定什么内容进入档案袋以很大的自由/弹性空间。大多数计划很可能是包含规定的证据和学生自己选择的证据。INTASC已经成为认证初任教师最广泛使用的一套标准,尽管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已经形成自身的教学标准。即使教师教育计划要求学生包含根据一套教学标准娴熟的证据,也存在很多不同。例如,好的教学植根于依据计划制定的不同标准,就像对不同证据的要求表明一套标准的掌握程度。一些计划鼓励实习教师最好作品的呈现与一套标准相关。其他计划可能被要求学生提供成长的证据,即比较少的教学范例包含在档案袋中。计划要求他们的学生将教学记录包含在教学档案袋中。教学记录是记录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课时和单元计划、学生作业的抽样、实习指导教师或者大学学监的观察记录及评价、学生教学日志的摘录、与学生父母的沟通、行动研究项目和学生代表的评价。通常,实习教师被敦促或者要求分析档案袋的每项内容,避免采用剪贴薄档案袋——重点放在陈述的形式和吸引力上而非作品的内核。档案袋在教师教育领域应用多样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实习教师在创建档案袋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的社会交流的性质和质量。已有人提出,在创建档案袋过程中,如果教师被赋予和其他老师定期交流的机会时,教学档案袋的价值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例如,当认识到教学档案袋对学校教师个体的反思和发展有潜在的价值时,有人会提出由教师个体准备的档案袋无论对改善教学还是评价学校教师,都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些档案袋的条目甚少或者不需要大学的支持。在创建档案袋的实践层面,一些地方实习教师主要依靠自己创建档案袋,一些学校重要人物和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也被融入档案袋创建过程。指导教师参与教育计划的一个常用的方式是举办实习教师的每周研讨会,检查并讨论哪些条目最终进入实习教师的档案袋。威斯康辛—麦迪逊教育学院的学生被要求把特别的档案袋带到研讨会。除了前期关于教学记录的集体讨论外,他们也有与指导者有关档案袋的个体会议。在关于实习指导教师如何参与档案袋过程的方式方面,计划之间不尽一致。有些指导教师甚少参与计划,有些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学生的档案袋创建。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小学指导教师参加的关于指导的课程中,时间花费主要在讨论档案袋在计划中运用的方式以及档案袋如何鼓励指导教师在实习生档案袋的创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教育计划中用来评价教学档案袋的标准可以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找到。在那里,实习教师的档案袋关注“为理解而教”。实习生被要求呈交两个条目以体现他们为教学做出的努力:既让学生理解,也促进学生的学习。条目之一必须是数学和文学方面的,另外一个可以由实习生自己选择。评价档案袋条目的标准包括: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明确和有价值,教学任务和活动是否适应教学目标的需求,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以及下一步是否有意义。

三、档案袋在教师教育领域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教学档案袋在用于评价和促进师范生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系列问题。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在目标上的经常性冲突。例如,科罗拉多州大学教学档案袋的分析报告指出,实习教师/师范生更多关注档案袋作为求职工具的用途,而教师教育者更关注使用档案袋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作出评价。师范生关注档案袋“展示型”的层面,并为未来的雇主提供良好的形象。师范生关注的目标与教师教育者利用档案袋来促进专业发展的目标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教师教育者与师范生之间紧张的关系。处理这种紧张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使用不同的档案袋来适应不同的目标。教学档案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与促进实习教师档案袋归属有关。若把档案袋创建的工作主要留给学生做,有时会产生在评价和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如关于教学的表层反思、教学评价依据的证据有限等。但是过分严格规定什么内容进入档案袋,对实习教师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实习教师如果没有档案袋的主人翁意识,就会倾向于将档案袋视为转移他们教学视线的内容。面临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教师教育者所要追寻的目标是寻求设定好的档案袋条目与学生自己决定条目之间的一种平衡。例如,Barton和Collins认为,结论最有效的档案袋是规定好的证据和自己选择证据的完美结合。此外,在指定条目时,他们发现指定形式(实验课的录像)比指定详细的内容更有效。尽管关于档案袋创建过程的研究已经在一些大学如科罗拉多州大学出现,但是关于师范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分享及讨论的档案袋团体的性质甚少有研究。尽管很明确的一点是,很多参与创建教学档案袋的师范生和老师声称,档案袋促使他们对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对这种反思的特性和质量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对教师反思和反思性教学进行研究的人大都同意反思本身未必是一个好事物,未必使一位教师自动成为好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档案袋不同使用条件下产生的反思的性质和质量。

四、结论

教育计划范文5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小学;信息技术

引言:

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能够有效的使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能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满足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求。{1}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计划,使小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热情,以此来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技术教育。本文基于以上观点,首先表明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其次提出生活化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此来不断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使我国的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适应社会的发展,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优秀。

一、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现阶段我国小学学校大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小学生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无法理解,不能够牢牢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定的错误,不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2、教师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够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未曾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过于传统,依旧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教育。{2}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较小所以无法接受大量的新知识,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所以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下降。3、未曾注重培养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国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忽略培养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将自身看做主体,忽略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小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不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因此导致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较差。

二、生活化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生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要求进行转变,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讲述信息技术,如进行《幻灯片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小学生提出将生活中的常见的电器做成图片,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将其制作成幻灯片播放,能够使小学生更容易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方法,从而使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兴趣,以此来锻炼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2、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建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能够有效的使小学生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如在进行图片制作时,教师可以创建一种生活情景,“小明的妈妈要过生日,希望同学们能够帮助小明同学制作一张电子生日贺卡”,然后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图片制作的讲解,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以此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3、开展生活化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还应积极开展生活化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指导小学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用用到生活中。{3}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解决,以此来达到现阶段教育部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4、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评价系统。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完善评价系统也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结束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布置作业,如在《认识鼠标》课程结束后,可要求小学生回到家中观察家中的鼠标,能够加深课堂中学习的印象,之后,教师通过询问小学生的观察情况,能够了解小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然后在课堂上对观察仔细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来促进小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使小学生们能够不断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技术学习素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国家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万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162-163.

[2]胡强.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74-75.

教育计划范文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演变,进而对英国研究性大学的国际化道路进行探索,并论述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旨在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从而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为发展高等教育服务。

关键词: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启示

一、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演变

1.殖民扩张时期。17-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号称“日不落帝国”。就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英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美国教育家阿斯巴特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几乎可以说是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知识殖民地。”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交流的特点主要以单向的教育输出为主,留学人数甚少。18世纪以后,随着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传教范围的日益扩大,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欧洲各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也逐渐的频繁起来,当时,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科技的领先地位,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众多的学者,这些学者学成回国后纷纷仿照英国大学的办学模式来创办新的大学。

2.二战后到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使得英国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下滑,为了增强其国际地位,英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看到了各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各国教育间的往来,但由于各国经济萧条,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下滑,英国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和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减少了许多公共教育资金。英国政府对留学生政策方面也有所调整,对欧盟外学生实行全额收费,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使许多留学生没有条件留学,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入低迷时期。经济的持续下滑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大幅度增加,把扩大海外招生作为解决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重要途径。《全球化和大学》一书的作者英国学者罗杰•金指出:“随着大学私有化的加剧,它的各项服务都被视为是可用来交换的,是替代逐渐减少的公共教育资金的一种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从海外市场的维度来分析国际化教育,通过招收全球各国付费学生作为其教育的‘出口’形式,或在国外建立一种教育上的商业伙伴关系,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加一种中间商的有效办法。”

3.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把管理商业的理念引入到管理高校上来,他们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而且把关注点投放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因为海外留学生可以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加强海外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对此,英国政府提出“无论任何领域的效率高低与顾客的选择成直接的正相关”,当然,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策略

1.政府部门的国际化策略。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积极参与和欧盟有关的国际化策略,而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高等教育的法律。196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罗宾斯报告》提出扩大本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并采取相应措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2009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目的在于提出要使英国大学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加强同世界其他大学的联系,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学者和管理者,以便提高国家竞争力。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国际学生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2.课程的国际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使学生更加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化环境,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英国高校融入了各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20世纪末,英国高校内设置的国际化的课程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加,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很多国际化的学科与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学、世界文化、国际金融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吸引了很多海外留学生。

3.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海外教育市场。欧洲国家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教育领域内,不同高校间互相承认学位的有效性以及支持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各个国家学习,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在发展本国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英国积极参与欧盟成员国共同拟定的高等教育计划和项目。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国际化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化水平不高,进程也很慢,在我国学生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留在国外发展,造成了人才外流的可怕现实,并且这种形势仍在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经济实力和科技上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选择定居于此,人才不断地涌入,而人才本身就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就在此不公平的竞争中陷入了劣势地位,恶性循环下就会不断地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导致国家和人才的两极分化。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中国的启示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前提,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英国政府正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本国带来的各种利益和好处,改变了以前的那种狭隘的教育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政府应高举高等教育改革大旗。

2.加强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大步迈进时,应该把课程国际化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课程内容和专业上体现国际化和全球化,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美国高等教育学专家伯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学科专业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就是在欺骗学生和反映一种愚蠢的、狭隘的沙文主义”。可见,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开设大量的关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化观点。我国高校应该在国际化课程上进行科学改革,设置一种专门为海外留学生开设的国际化课程。

3.注重和世界接轨,加强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我国高校必须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紧跟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关注世界最新动向,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同类科研领域的差距,通过同国外科研人员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培养我国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高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始终将高等院校国家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王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聂明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

[2](英)罗杰•金(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赵卫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83-88.

[4]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5]彭彬.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迪[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59-61.

[6]詹春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04):180-182.

[7]王羚伊.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及留学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7).

教育计划范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1绪论

“卓越教育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在卓越教育计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教师和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这就需要采用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与之对应,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育中,更需要借鉴和吸收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成果,在知识运用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影响阅读课堂教学的因素

阅读课堂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和人们掌握的各种知识。其次是语法知识、词汇掌握情况、阅读兴趣、阅读策略、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等,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具备好的阅读策略。卓越计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阅读,要求重视语言因素和超语言因素并存的应用,不能忽略单词和短语的解码能力、迅速扑捉关键信息以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性,强调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模式。

3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在卓越计划下联合起作用

在卓越计划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信息,而非视觉信息是在阅读过程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信息。[1]阅读心理学把非视觉信息形象地称之为“眼球后面的东西”,实际上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结构的总和即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所读材料内容的熟悉、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学生在看到文字符号时之所以能够理解其蕴含的意义,是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融会贯通的结果。在卓越计划的大学英语课堂中,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单位就越大,难度就越低,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多,知识多,阅读就快。阅读中非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否定了阅读只是同文字符号打交道,借助视觉进行活动的观点。它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大脑训练摆在眼睛训练之上,培养从意义上驾驭文字,从理解上驾驭视觉的高效率阅读技能。提示我们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英语教育中要处理语言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关系,既有形式到内容,由分析到综合的训练,又有由内容到形式,由综合到分析的训练。同时,一方面通过视觉信息的增加推动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促进非视觉信息的丰富。

4卓越计划下的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4.1略读

略读并不要求逐字逐句地阅读,只需选择每段的首、尾句,有时只需指出段落的主题句,抓住阐述主题的主要事实或细节即可。在采用这种策略过程中,学生可有意识地略过一些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对于一些细节或例子无需关注。

4.2寻读

寻读又称扫描或查读,即在文章中寻找某个特定的信息,在寻读之前要明察对象及特征,并输入大脑,以便在眼睛扫描时及时发现要查的对象。

4.3跳读

跳读的目的在于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准确定位详细而又明确的信息,尤其是在时间紧迫,不能进行通篇阅读,而对选择题中的几个选项又无法判定时采用此方法,对一些无关要紧的信息,可以省略不读。

4.4寻找主题句

理解文章的关键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而要想确定主题思想,就要确定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意识表达概括、句子结构简单、段落中的其它句子都用来解释和支持主题句所表述的中心思想的特点。其位置灵活,通常位于段首和段尾,或者同时出现在段首和段尾,也会出现在段中,甚至还会出现没有主题句的现象,此时的主题句暗含在整个段落之中。

4.5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要求学生以理解全文为基础,以各个信息为出发点,对文章逐层进行分析,最后准确地推断总结出文章的重点。直接推理判断要求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合理推断文章的结论。间接推理是一种含蓄的推理方式,要求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去推测和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来源等。

4.6推算数字

推算数字要求学生能够捕捉文中的数字信息,并以科学的原理为依据,掌握文章的大致含义,还需要运用一定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4.7信息转换

信息转换是采用表格、图画、小标题、流程图、条形统计图、地图、树形图等转换方式,将文中的形式信息转化成可见信息,从而加深印象,将信息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4.8猜测词义

陌生的单词和短语要结合上下文以及线索词来判断词义,利用线索词判断词义包括利用定义线索词、利用同义词线索词、利用反义词线索词、比较与对比线索词、利用重复线索词、利用预测性线索词等。

4.9运用标志词判断上下文逻辑关系

标志词是指导读者朝正确的思路进发的标志性词语,它就像指标、指示牌一样,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标志词有表时间顺序的标志词、表因果顺序的标志词、表转折的标志词、表举例的标志词、引导更多信息的标志词等。4.10阅读后策略阅读后阶段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活动包括复述、转述、填空、写作等。

5结语

总之,卓越计划的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计划范文8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历史逻辑;比较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怎样的时代意蕴?由哪些基本要素量组成?需要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笔者尝试从历史、比较、理论、实践等四个层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意蕴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求教各方。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逻辑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方式,内涵式发展如同高等教育自身一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学术界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在重要政策文件中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来,就赋予其特定的历史形态和丰富的时代意涵。有学者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后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选择发展方式的历史。”[2]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后发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曾经选择过的其他发展方式而言的。在“内涵式发展”概念正式提出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先后走过依附式发展、外延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等道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在这几种发展方式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的继承、反思、创新与超越,是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一是高等教育依附式发展。梅贻琦先生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客观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的是依附式发展道路,以模仿、跟踪西方教育强国为主。近代以降,无论是19世纪后半叶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民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美国化的改革”,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以苏为师”,以政府主导的“移植”“照搬”“套用”他国高等教育体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特征。特别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移植”“大调整”,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挥之不去的,至今仍留有较深的痕迹。依附式发展凸显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缺乏足够的自信,底气不足。二是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外延式发展阶段。外延式发展是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依靠“外部”力量“推动”或“拉动”(而非内部“催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更多地表现为工具价值理性(如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在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上表现为“外在性”“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色彩比较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表现为“外在化”,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和改造的客体,以无知、少知、浅知的形象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与注入,主体地位缺失,学生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无从谈起。三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曾经热衷于以转型为主要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并且“以跨越式作为制定激进政策的工具”。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跨越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割裂历史延续的,是一种跳跃性的发展方式。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我国只用八年时间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用了近三十年。马丁•特罗曾告诫世人,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在规模、高等教育观等十一个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3],对高校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来讲,面对这种“要求”,无论是政府、社会、受教育者还是高校、用人单位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幸福来得太早”,反而乱了正常发展节奏,结果陷入“跨越式陷阱”(如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下降等)中。正如阎凤桥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看,跨越式发展模式是以牺牲历史继承性和自洽性为代价的,容易产生知识创造和传递上的囫囵吞枣、食洋不化的问题。”[4]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考察,笔者发现自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以来,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谓道路曲折,教训深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还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发展重点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发展路径上,坚定走中国道路;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上,坚持开放办学,传播中国经验和中国主张,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与质量自觉。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比较逻辑

从比较的视角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认真梳理后发现,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没有“内涵式发展”的专门概念。张德祥和林杰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不是‘舶来品’,它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而创造的一个概念。”[5]尽管如此,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通过立法、增加经费投入、鼓励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等形式,使高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美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推进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家责任。美国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颁布了一系列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如《莫雷尔法案》(1861)、《孵育法案》(1887)、《退伍军人安置法案》(1944)、《国防教育法》(1958)、《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2006)。美国政府通过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引导着美国大学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办出特色。这一点正如吉尔曼所说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必须适宜于这里的人民,适宜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于这里新的社会和这里还未得到开发的资源的需要”[6]。正是在美国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下,使美国诞生了一批世界顶尖大学,成为世界头号高等教育强国。日本为建设强大国家,对高等教育一直坚持优先发展与重点发展的政策。二战以来,日本将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从1956年开始,历届日本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致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强调要根据日本经济发展需要,有秩序、按计划、分步骤地扩充高等教育规模、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各种人才。如1957年颁布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首次将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编入经济发展计划中,强调要重视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中期经济计划(1964-1986)》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日本经济发展培养规模宏大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日本在坚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同时,将建设重点大学作为赶超欧美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教育政策。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应当竭力充实高等教育的经济支撑,担负起未来高等教育的责任。国家今后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作用,应是把握未来高等教育的形势和发展方向,从‘制定高等教育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时代向‘未来发展方向提示与政策诱导’时代转移。”[7]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引下,日本先后实施了“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TOP30方案》、《21世纪COE计划》等重点大学建设政策,不但促进日本大学多样化发展,而且使日本形成一批世界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基地。20世纪60年代,德国为克服教育危机,大力建设实践性强、特色鲜明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破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为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展应用研究和高级应用教育的主要机构,在以下五个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一是在区域布局上,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文地理等情况,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宗旨;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能够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三是在专业设置上,基本集中在工程、经济和社会事业这三大领域,彰显应用性和实用性两大特色;四是在课程体系上,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侧重传授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重视方法和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五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产业和企业中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或兼职讲师。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尽管国外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内涵式发展”的专门概念,但这些强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西方高等教育强国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建设,避免了高校的同质化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了各个群体和阶层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既普及了高等教育,又做强了高等教育。这些都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上来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由多种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共同致力于“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优化和外部功能协调的有机统一”[8]。一般来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涉及质量、规模、结构、特色等要素。一是规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要素。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的首要特征是规模扩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内涵式发展不是对扩大规模的简单否定与抛弃,而是需要合理的规模。所谓“合理的规模”就是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都能承受、承载的规模,即从过去暴风骤雨式的“超常增长期”转向风和日丽的“正常增长期”,从而进入“常态增长期”,使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从宏观层面讲,我国已拥有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国家要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将发展的重点转移至质量上;从中观层面讲,各省(市、区)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本区域的高等教育规模(如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区还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需求和张力);从微观层面讲,高校内部要根据学生就业、创业的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合理设置学科与专业规模等。二是结构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支撑要素。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量相同的情况下,结构的改变往往导致性质的差异”[9]。结构的优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调整教育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求的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10]。“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11]。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革命”[12]。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此来“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从宏观上要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均衡配置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从中观上要优化高校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使各级各类高校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要优化高校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课程结构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三是特色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伯顿•克拉克认为:“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1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战国时代”。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浪潮中,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正面临重新“洗牌”,唯有树立“品牌”意识,方能继续生存,高校寻求“一招鲜吃遍天”将成为一种常态[14]。随着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买方市场”意味着受教育者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家长对高校、专业的精“挑”细“选”也将成为一种常态。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树立“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是要有特色”[15]的办学理念。四是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因为质量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通行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最坚实的“桥梁”,还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临门一脚”。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提高质量是各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16]。在经历“暴风骤雨”式的扩招运动后,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已成为社会各界心知肚明的事实。因此,无论是对于政府、社会、高校,还是受教者本人来讲,提高质量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宏观上的最高体现是能够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即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满意度与匹配度;在微观上的最高体现是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逻辑

诚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但不能以西方话语逻辑来解释中国高等教育),坚定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注入新活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来看,就是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逻辑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发力”,即政府积极推动是前提,高校自觉践行是关键。一是政府要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府办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国情,政府积极推动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首先,政府要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为应对大众化出现的质量问题,都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驾护航。因此,我国政府要针对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除了比较宏观的《高等教育法》以外,还需要制定“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财政”等领域的专门法律法规。其次,政府要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在发展理念上,政府要切实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在府际关系上,政府要主动走出“部门中心主义”,超越(政府)部门利益建立伙伴型的府际关系;在府校关系上,政府以立法、拨款、监督等为主要形式对高校进行间接领导与指导。最后,政府要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社会支持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来看,政府需要为高校提供“完整的社会支持”,即社会支持必须是“种类齐全”的,而非有所保留的;从各类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来看,政府需要为高校提供“和谐的社会支持”,即各种社会支持要避免各自为战、各执一词、互不配合的“支持乱象”,而要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相互推动;从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政府需要为高校提供“大致均衡的社会支持”,即促进区域之间相对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区域均衡发展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义之一。二是高校要自觉践行内涵式发展。首先,高校要遵循规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区与高校进行的。因此,高校需要从地区差异性和立校使命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正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办学资源等现实差异,走符合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次,高校要更新理念。在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上,以“为社会而学术”作为立校哲学,确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树立区域情怀,要面向区域、研究区域、融入区域、服务区域,既要尊“学”,也要崇“术”,自觉超越“学”与“术”的分野,走向“学”与“术”的融合。在探索“办成什么样的大学”的进程中,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坚持“行行出状元”“特色赢发展”的理念。国外一流大学成功经验的“他山之石”只能批判性借鉴,不可盲目全盘接受,更不可不加选择地进行移植与复制。在创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道路上,坚守大学自立,抛弃“等、靠、要”思想,主动盘活资源存量,用活资源现量,激活资源增量,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为内涵式发展积累资源,积聚能量。最后,高校要加强反思。高校要主动回应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现实存在的深层问题,以追求一流的学术水平作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主线,切实做到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以一流的本科教育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抓手和标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5.

[2]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3-8.

[3][日]天野郁夫.21世纪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7(5):1-7.

[4]阎凤桥.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制度逻辑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46-50.

[5]田建国.山东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75.

[6]张铁中.日本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05(10):16-17.

[7]瞿振元.高等教育强国:本质、要素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1-5.

[8]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1-5.

[9]杜玉波.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4-07-24(1).

[10][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89.

[10]张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其制度创新的多维视角[J].山东高等教育,20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