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总结范例

健康教育总结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1

本文就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主要思路展开论述,并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关键词:

高校;二级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工作站成员一般由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掌握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对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面对大学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困扰。结合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本着提升工作实效性的考虑,由二级工作站发起、指导各班级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某一阶段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设计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实施过程

1.完善组织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制,各二级工作站应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落实下去。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并调动各班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2.主题选定。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应该具体视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可以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平时观察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确定主题,主题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度,也要有助于班级团队的管理。

3.活动方案策划。

活动方案策划是以所选定的主题为核心,对班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份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策划应包括班会的目标、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活动方案策划中运用并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使班会目标集中、明确;使内容的选择切合主题;使形式活泼、独特,利于表现主题;使班会流程设计流畅、科学、合理。

4.活动开展。

活动开展主要就是在班级实现活动方案策划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环节的活动进行到位,比如一些心理游戏活动开展后一定要进一步挖掘、分享,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流程,要调动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领会主题的意义,实现真正的感悟和成长。

5.活动总结、评价。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后的感受、点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应该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客观,具体、个性,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评价更多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对班会主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化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在分享、探索等环节是否积极表达,也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满意度等措施来得到比较客观的反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项目实施要求

各二级工作站要使所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每一次班会的主题应当集中、具体。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来自各班同学学习、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能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大家体验到班级的友爱和温暖,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2.内容丰富,受益面广。

主题班会要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提高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对主题的相关认识到实践体验,各种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互动发酵,影响如涟漪发散。

3.形式多样,操作性强。

在主题班会中可以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头脑风暴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小测验等。心理研究表明:自身参与体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相互影响最大。所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鼓励他们通过活动探索自我。

4.准备充分,提升效果。

“凡事预则立”,要想成功地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会前期二级工作站辅导老师关于主题及方案策划的具体指导,到具体各环节班级心理委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任务分解、精心准备,都将为班会的成功召开做好铺垫。

三、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应用举例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沉迷手机,在很多场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的现象,某学院二级工作站组织2013级某专业开展了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会用时约1个小时,由七个环节组成,紧紧围绕主题,环环相扣。通过这次精选主题、科学设计、准备充分、高度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幸福有了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收起手机,多抬头看看世界,愿意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感受幸福。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四、结语

二级工作站结合所在院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并将它作为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规化形式和平台,既能缓解二级工作站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连续性,是符合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理想选择。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效果评价的量化、活动的连续性、推广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汪依桃 谢春艳 王金兰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学工处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2

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当地文化,重视人们应对问题的本土知识和技能,强调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借助外化的世界观将人和问题分开。心理健康工作者秉持“去中心化、有影响力”的定位,并以提问而非直接的指导或教育作为主要干预方法。介绍了提问模式和集体叙事实践方法等两种实践模式,并阐述了在灾后心理援助中如何使用提问模式和集体文件开展应用实践。在保持叙事世界观的基础上,有机地调整工作思路和干预方法来适应当地文化和人群特点,是本土化实践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本土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叙事治疗,叙事社区工作

以叙事治疗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流派,在家庭治疗、社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后现代的世界观、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创新[1-3]。本文以叙事治疗和叙事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从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实践模式及其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叙事治疗与叙事社区工作

叙事治疗是由家庭治疗大师MichaelWhite和DavidEpsto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叙事治疗的发展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密切相关[4]。叙事治疗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哲学,尤其受福柯和德里达等的思想影响深远。福柯关于“现代权力”、“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德里达关于“解构”的思想,是叙事治疗“解构”、“外化”、“似无还有”(absentbutimplicit)等治疗实践的理论源泉。除了后现代哲学外,布鲁纳的叙事心理学、梅尔霍夫的人类学、维高斯基的潜在发展区等思想,也是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发展出重写对话,重组会员,定义式仪式和鹰架对话等治疗实践。叙事治疗平等、开放、多元的治疗理念,对家庭治疗领域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创始人的社工背景,叙事治疗在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家庭治疗领域之外的实践。White在20世纪90年代同澳洲土著人社区合作,开创了叙事社区工作实践。叙事社区工作以叙事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引导社区人群总结他们应对特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反思应对方式背后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观、人生目标、希望或梦想等,并将其制作成社区文件,通过分享社区文件,促进人与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从叙事治疗和社区工作的视角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让个体努力去迎合或达到各种“客观科学”的、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帮助个体发展应对特定心理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协助其识别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和人生的特定目标、价值观,并按照这些目标、价值观积极主动地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人生。通过总结这些故事、经验和技能,并在特定人群中分享和传播,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围绕类似的价值观,促进不同人群和社区之间的联结。

2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

2.1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专家,都有从人生经历中发展出的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合作者和记录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双方一起合作的过程。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定位是“去中心化,有影响力”。White[5]9认为治疗师不是人们面对问题或困境该采取何种立场的作者(去中心化),但治疗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发挥影响力,引导人们决定立场,做出选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工作者不是处于中心位置,人们的人生经验和追求才是核心和方向。心理健康工作者通过提问、结构化的心理健康活动来发挥影响力,引导人们发展偏好的人生和更好地应对问题。

2.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转变———从专家知识转向本土知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经历了一场解释性转变(interpretiveturn),从外来专家为当地社群、个体做出解释转变为让社群、个体成为自己人生的解释者。这一解释性转变的实质是将重心从专家知识转向人们的本土知识(localknowledge)或内在知识(insiderknowledge)。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Epston认为:“内在知识是本土、特殊的,有时是独特的,因为它们常常来自于人们的想象和灵感。内在知识又是谦逊的,不寻求对‘觉知(knowing)’的垄断,而是支持许多不同种类和方式的‘觉知’。内在知识由故事承载,不提供宏大的知识体系。”[6]因此,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再是专家或“科学”的知识,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特定社区中人们的本土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建构和传播人们的本土知识,促使面临类似问题的人群可以从不同的本土知识中学习获益。心理健康工作者通过相互衔接的提问访谈或结构化的活动,帮助个体和社群从应对困境的特定经历中发展和总结本土知识。

2.3使用文件来记录和传播本土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治疗文件是叙事治疗的一大特色。治疗文件可以将人们在访谈中所发展出的本土知识,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促使这些知识能够不被遗忘,让人们可以带着这些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人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不同形式的文件来记录和传播人们的本土知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文件的形式包括:信件、声明书、应对手册、精心编辑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证书、贺卡等。制作文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心理健康工作者和人们核对文件的形式,在文件中如何记录特定的知识和经验,使文件以贴合人们经历和偏好的方式记录。文件记录的是人们自己关于知识和经验的语言,而不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在知情同意后,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使用这些文件帮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有时还可以通过使用某一社区人群的文件来帮助其他社区人群[7]。

2.4叙事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理解

2.4.1心理问题的产生

传统心理治疗流派从个体视角看待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叙事治疗的视角更为宏大,倾向于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的产生。叙事的这一视角主要受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关于现代权力理论的影响。Combs和Freedman[8]指出现代权力并非来自于一个中央权威,是由论述承载。现代权力诱导我们管理自己。我们倾向于努力履行主流论述,把我们同它们所视为好的、正常或成功的标准比较,并通过比较来评价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叙事治疗认为人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不能达到社会文化中所倡导的某些标准,从而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失败的。另一种情况是人们能够达到社会文化的某些标准,但达到标准的过程带来的影响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2.4.2外化理念

叙事治疗的外化理念认为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和问题是分开的。White[5]39指出外化对话把心理问题客体化(objectification)来对抗将人客体化的文化实践,这促使人们的身份认同与问题分离,问题也不再代表了人的本质。叙事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外化理念,在活动中促使人和问题分离。当人的身份认同不再被问题纠缠时,就会有更多的力量和知识来应对问题。

3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

根据叙事社区工作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包括两个阶段[9]:(1)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访谈特定人群的代表。这些代表了解该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访谈可以对该人群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双方也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后续活动的开展。(2)实践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同人群代表合作,以符合特定人群偏好的方式开展活动。实践阶段的方法有两大模式。

3.1提问模式

提问模式是由美国叙事治疗大师JillFreedman和GeneCombs[10]发展出的实践方法,通过大的提问和现场访谈的结合,来帮助人们分享和总结应对问题的知识和经验。通常一次活动持续1.5小时~2小时,设计1个~5个大的提问。这些提问通常比较笼统而宽泛,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回应。提问的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影响性提问,这类提问包括外化、寻找闪光事件、发展偏好故事、重组会员以及总结知识和技能的提问。另一类提问是反思性提问(reflectionquestions),这类提问往往是在影响性提问之后,邀请人们反思和学习彼此的经验,分享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促进社群内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例如,在一个影响性提问回答完后,可以问:“在刚刚的分享中,有没有谁的故事触动了你?对你有所启发或帮助?”在人们回答每个大的提问时,心理健康工作者都要对回答问题的人做简短的访谈,以便让对方的回答可以更丰富和更具体。访谈是围绕大的提问来设计,力求简洁、聚焦,不能偏离提问所涉及的范围。通过大的提问和现场访谈的结合,可以帮助人们分享应对问题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将知识和经验制作成文件,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3.2结构化集体活动模式

结构化集体活动模式主要参照集体叙事实践方法(collectivenarrativepracticemethodology)。Car-michael和Denborough[2]指出集体叙事实践方法通常以社区生活的日常仪式为基础。人们同自然、运动、歌曲或历史的特定联系都可以成为活动开展的起点。这一模式通常整合当地文化相关的隐喻或风俗习惯,包括生命树、生命风筝、爱与关怀之扇、人生菜谱等实践方法[11-14]。以人生菜谱为例,这一方法以菜谱为隐喻,帮助人们总结应对人生困境的知识和经验。人生菜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美食和记忆———探索积极的联结,引导人们谈论最喜欢的美食以及相关的记忆。这一部分注重引导人们分享关于美食的美好记忆,并让人们熟悉菜谱的形式。第二部分是人生菜谱,这一部分引导人们发展出自己的人生菜谱,这一菜谱并非是关于整个人生,而是针对特定的人生经历,引导人们总结蕴含在经历中的人生知识、生存技能和应对问题的方法。人生菜谱包括:原料、来源、做法、诀窍和仪式五个部分。例如,一个人要制作“走出困境”的人生菜谱,原料可能包括信心、勇气、坚韧、希望等。来源部分追溯这些原料在人生中的历史。做法是指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原料来走出困境。诀窍是指人们从走出困境这一经历的心得领悟等。仪式是如何分享人生菜谱,可以是一种庆祝活动,也可以是一种纪念仪式来表达我们对特定人物的感激。第三部分展示人生菜谱,这一部分引导成员分享和展示彼此的人生菜谱,可以将不同的菜谱组合成一本人生菜谱书,也可以颁发证书。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邀请重要人物参与,或者一起烹饪最喜欢的美食,同时分享自己的人生菜谱。

3.3制作和传播心理健康教育文件

在实践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专注于记录人们在活动中所分享的故事、知识和技能。记录的内容是人们讲述特定内容的原话,可以是一些关键词或特定的语句。在实践阶段结束时,双方一同合作将这些记录制作成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例如,针对厌学这一主题,可以制作“厌学应对手册”,在手册中总结特定人群应对厌学这一问题的故事、知识和应对方法;也可以参照White等[15]的做法,成立虚拟的“反对厌学协会”来颁发协会证书,在证书上注明个体应对厌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将实践阶段的视频资料编辑成一段“应对厌学”视频,得到使用许可后可在其他面临厌学问题的学生群体中播放这些视频资料,以启发这些群体发展自己的应对知识和技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形式的不同,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使用和传播这些文件,促进更多的人群获益。

4叙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

2016年7月,笔者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中科院心理所和江苏省心理学会组织的江苏省阜宁县龙卷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负责到受灾的村庄走访当地居民,评估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初到灾区,笔者被分配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向居民发放,资料上记录了如何应对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可以求助的机构和电话。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尽管非常科学,但却不涉及任何当地文化和本土知识,也看不到当地居民如何应对灾难的影响。叙事治疗创始人MichaelWhite曾指出:“没有人会被动接受创伤,人们总是在应对创伤,总是在采取行动来避免或减轻创伤的影响。这些应对和行动是由人们的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所塑造,反映出人们在人生中所重视珍惜的事物。”[16]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加贴合当地文化,凸显当地居民对灾难的应对和本土知识,笔者开始在走访中使用叙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以贴合当地文化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在走访当地村民时,并非采用正式的访谈形式,而是与村民进行“闲聊式”的对话。阜宁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与沿海大城市相比,当地农村居民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了解甚少。相对于沿海大城市邻里之间的疏远和隔离,当地农村居民更习惯于相互的走门串户闲聊。因此,根据这两个重要差异,走进村民的家中,进行“闲聊式”的对话,能更加贴合当地文化,村民在对话中也更轻松自在。还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村民当时的需求和日常安排。笔者曾计划使用提问模式开展一次社区集会来组织村民相互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但当时恰逢村民领取生活补助,忙于生产自救,因此活动未能成行。最终笔者改变计划,使用集体文件来走访村民,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2在走访中访谈和记录村民对风灾的应对

对话看似“闲聊”,但笔者通俗语句的背后是叙事治疗的专业提问。走访中,笔者会先了解村民当下的日常生活状况,饮食起居等,这个话题通常村民比较愿意交谈,也能让笔者了解村民当下的生活困难,并及时向有关机构汇报。交谈中,村民往往会谈到风灾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影响。笔者在这时就会用一些通俗的提问来了解村民如何应对这些影响。例如,当村民谈到有时夜里睡不着觉,感到害怕,笔者就会问:“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时,你怎么帮助自己呢?”然后通过一些澄清和总结,一字一句地复述和记录村民应对害怕的本土知识。当遇到一些健谈、喜欢分享的村民时,笔者会更主动地提问来邀请他们分享应对风灾影响的经验。例如,笔者会问:“你现在这样开朗乐观,看起来比其他人的状态都要好。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村民,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来?”然后通过一些细节性的提问,一条一条地记录和总结村民的经验。

4.3根据走访笔记制作应对风灾的集体文件

走访村民一段时间后,根据笔记上记录的本土知识,做一些简要分类和文字处理后,笔者制作了该村村民应对风灾的集体文件。这份集体文件反映的是当地村民如何应对风灾带来的影响,这些应对反映着当地村民的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除了笔者为了让语句更通顺,加入了一些辅助用语外,这份集体文件使用的都是当地村民的原话和关键词。用他们的语言来制作集体文件,体现的是“去中心化”的立场。

4.4使用集体文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3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2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界定不统一

第一,不同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千差万别,数据高低差距很大,使得部分理论知识没有相对准确的界定,部分理论内涵和概念模棱两可,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第二,各高校地区特色不同,教育目标也各不相同。部分高校侧重于大学生全身心综合素质的发展,授予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注重教学过程;而部分高校则侧重现实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出发,目的性显著。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方法不完善

第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结论不统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人数最低仅有4%,最高确达64%,中间还出现各种参差不齐的数据。这使得从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研究指导陷入困惑,不知应根据何组数据进行教育研究工作,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教育人员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不够透彻,对心理健康教育性质混淆不清,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指导教育混淆,制定出的教育方案也不够恰当准确,没能从根本上指导教育学生预防或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真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目的。第三,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心理辅导老师都是根据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咨询和帮助,往往容易忽视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治标不治本。所以,应对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策略也少之又少,应加以重视。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来发展道路不明确

由于调研数据和结论的不统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人员交流合作较少;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欠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工作相当不专业;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不积极配合研究等多方面的原因,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重障碍,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展望工作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3解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从存在问题着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案

针对已发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可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教育特色,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相互交流教学信息,分享学习资源,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从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课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学,多方面着手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印象。最后还需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更强的教育实力,更专业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3.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是由身边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应相应党的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多关怀,满足学生健康合理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避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危害。

4总结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现况;能力培训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建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并对其原有职责进行了整合。在当前全国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了解目前我国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情况,探索研究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模式,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于2016年开展了调查研究,为今后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北京、河北、安徽、陕西和甘肃5省/市的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和骨干134人。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结合区域(东中西部)、健康教育机构是否独立、卫生计生机构合并情况等因素,选择北京、河北、安徽、陕西和甘肃5省/市的卫生计生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调研。

1.2.2定性访谈

①主要采用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涵盖省、市、县三级,涉及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机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机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共31个,分别开展了个人访谈26次,小组访谈20组。②个人访谈对象主要为各省各级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小组访谈每组6~8人,主要为各省各级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业务骨干。③个人访谈内容包括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小组访谈内容包括项目地区健康教育队伍现状、目前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等,并针对参加访谈的基层计划生育人员,了解其对基层健康教育基本工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立即上手、经过培训可掌握、无法掌握),包括撰写工作方案、协调调查场所/活动现场、组织动员群众、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简单体检程序操作、填写健康教育工作/活动记录、撰写总结报告等技能。④每次访谈均由经过培训的、访谈经验丰富的调查人员主持,并配有2名记录员承担访谈记录工作。每次访谈持续30~40min,访谈结束后,对照两份记录将访谈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并按主题整理、归类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访谈134人,平均年龄为432岁,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26岁;男女性别比为1∶1;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居多;民族以汉族为主;从事健康教育或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平均147年,最长42年,最短05年;个人访谈对象职务/职称以中高级居多,包括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委分管健康教育的领导9人,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10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负责人7人,小组访谈对象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

2.2我国健康教育队伍现状

本次调研的项目地区中,2015年区县级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朝阳区020人/10万人,栾城区058人/10万人,汉滨区040人/10万人,泗县和敦煌市没有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详见表1。在对调研地区省、市、县(区)各级健康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骨干的定性访谈中,绝大多数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8/10)、所有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负责人(7/7)及大部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主要业务骨干(40/44)反映我国基层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严重短缺,这与基层越来越大的健康教育工作量和庞大的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严重不符。由于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受多头管理,疲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无法专心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3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调研中,绝大多数访谈对象(个人访谈:26/26;小组访谈:103/108)认为,计划生育队伍网底健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协调、组织、动员能力强,由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壮大健康教育人员队伍,更好的开展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基层计划生育人员本身对承担健康教育工作有较大的信心。绝大多数基层计划生育人员(26/27)认为,基层一些常用的健康教育技能与计划生育宣传手段是相通的,大部分可以立即上手或经过简单培训可掌握,如入户协调调查对象、协调调查场所、协调活动现场、组织动员群众、发放传播材料及登记、张贴/更换宣传栏、以及写黑板报/墙报/宣传标语等。

2.4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面临的机遇

2.4.1健全网络

计划生育队伍基层体系健全,县、乡、村、组都有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基层计划生育人员承担健康教育任务,可深入到每家每户,壮大健康教育队伍力量,完善现有的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4.2发挥专长

计划生育队伍擅长做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转岗后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推进健康教育工作。

2.4.3统筹资源

基层计划生育人员承担健康教育任务,可以借助计划生育系统现有的宣传平台和资源,扩大健康教育阵地,拓宽服务领域,宣传面更广、更深入。

2.4.4提供新的工作机遇

目前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量减少,赋予一部分基层计划生育人员健康教育的职责,为其提供了新的工作发展方向。

2.5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①计划生育人员原先是按照“生殖健康咨询师”等职称序列晋升,转岗后其职称序列如何评定。②赋予基层计划生育人员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能后,其工作量有所增加,如何平衡其待遇问题,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③转型是个长期磨合的过程,计划生育人员要经历认识转变、角色转变、工作熟悉等过程,因此短期内无法达到其健康教育的完全履职。④有些地区村(居)级的“健康教育指导员”与当地健康教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的专业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任务分工不明确,专业机构与健康指导员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尚未完善。

2.6目前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部分省份积极探索基层计划生育队伍向健康教育转型,主要有以下做法:①对县、乡级原有计划生育人员进行分流,计划生育技术性较强的人员分流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或妇幼保健机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员保留,并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承担健康教育职能,如甘肃省和陕西省。②将村(居)级卫生计划生育专干、育龄妇女小组长冠名“健康教育指导员”、“健康教育宣传员”或“健康管理员”等,承担社区的健康教育职责,如河北省。本次调研中,各地总结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如下:①加强组织领导,出台相关政策,是基层计划生育队伍顺利转型的第一要素。②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关键是理顺体制,对有关健康教育的职能、人员、编制、经费、补助等予以明确和落实,规范化管理,建立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否则,即使是挂了牌子,并不能真正承担起相应职责,不仅无法壮大健康教育力量,反而可能使得当地的健康教育工作断层或者脱节。

2.7基层计划生育人员转岗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结合专家讨论,对基层常用的25种健康教育工作技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针对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转岗健康教育培训,将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分为3类:一是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手的,二是经过系统培训后可承担的,三是即使培训也难以胜任的。详见表2。其中,经过系统培训后可承担的工作技能也是分层次的,有些是系统培训后即可承担的,如查阅资料、进行访谈记录等,有些则是系统培训后,需经过1~2年的实践方可熟练掌握的,如主持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健康教育资料的选择、搭配和简单加工,设计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教育评价等。

3讨论

当前形势下,健康教育、疾控、妇幼等卫生领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计划生育网络更好的开展工作[2-3]。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使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较强,且某些地区的探索转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出一些经验。充分发挥基层计划生育人员擅长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优势,使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健康教育任务,从而逐步壮大基层健康教育力量,进一步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是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贯彻《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等文件要求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计划生育网络体系优势明显,对目前尚不完善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①人员数量补充:我国健康教育专业网络基本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区)级,县(区)级以下没有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健康教育人员(编制)9092名[4]。《“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国卫宣传发〔2017〕2号)指出,2015年,我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配置率为067人/10万人,到2020年预计达到175人/10万人[5]。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数量存在严重缺口,离2020年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现象严重,尤其是基层健康教育人员数量不足,已不能满足基层群众越来越大的健康教育服务需求。相对地,我国的计划生育网络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底健全,覆盖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各级。2005年底统计显示[6],国家、省、地、县、乡级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509万人,总编制数423万个,另外,120万名村级管理员(服务员)和600万名村(居)民小组长承担村级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如此庞大完善的基层计划生育体系是开展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良好平台和强有力支持。②人员能力补充:计划生育人员组织动员能力强,善于协调和沟通,擅长做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这正是开展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很重要的能力之一,而这恰恰也是我们很多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所缺乏的能力。因此在健康教育工作领域内充分调动发挥计划生育队伍的能力优势,能够更好的推动和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但是,计划生育队伍人员大多不具备健康促进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尤其在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参差不齐,专业素质较弱。因此,对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生育队伍进行转岗能力培训是重中之重,应针对性的开发健康教育培训教材,选择经过培训能够掌握的健康教育技能作为主要培训内容,避免盲目的、没有针对性地将全部健康教育工作技能传授给计划生育转型人员。培训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加强理论与技能培训,注意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适宜性和针对性,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将其力所能及的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作为主要培训内容。②加强与上级健康教育机构或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联系,接受上级日常的业务指导,加强沟通和交流。③通过项目培训或进修来提升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在基层计划生育人员转岗初期及以后一段时期内,建议县(区)级健康教育工作以本级健康教育机构、疾控中心等相关人员为主,转岗计划生育人员为辅;乡(镇、街道)和村(居)级健康教育工作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的健康教育相关人员为主,转岗计划生育人员为辅。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建立基层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与转岗计划生育队伍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及指导培训机制,明确职责划分,根据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更好的推动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涤.“经济新常态”下的计划生育转型发展[J].人口与社会,2015,31(2):51-55.

[2]胡序怀,邵豪,吴露萍.计划生育队伍开展社区生殖健康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2):262-263.

[3]林社润,黄焕群.计划生育网络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10):286-287.

[4]李长宁,黄相刚.全国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5(5):78-81.

[5]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的通知(国卫宣传发〔2017〕2号)[EB/OL].(2017-01-11)[2017-05-10]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5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对4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重要性。结果通过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抗结核、降糖等对症治疗和护理后,45例患者血糖维持平稳,痰菌阳性者转为阴性,抗结核治疗效果明显,均由住院强化期治疗转为门诊继续治疗。结论通过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其相关知识的认知,使患者增强了自我护理能力,在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肺结核;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护士进行的、针对患者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对患者来说,通过护理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对疾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还能培养和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我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有4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除给予相对应的治疗与护理外,还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收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45例。其中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43例。其中入院后新发现糖尿病3例,余均为在患糖尿病的基础上感染肺结核。男38例,女7例,年龄16岁~82岁,平均年龄60岁。痰菌阳性者13例。45例患者中住院时间最长的为128d,最短的为11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者29例,小学及文盲16例。

1.2方法

均按抗结核联合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降血糖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其间严格按要求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药物的用法用量。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病区环境介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相关知识讲解、消毒隔离、饮食、运动及用药知识指导,心理疏导及患者出院后自我检测血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等。方式有口头讲解、图文宣传、视听教材和示范训练。

1.3结果

4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41例在住院期间血糖保持稳定,能给予个体化的抗结核治疗,4例经过多次调整降糖方案后血糖维持也较好,均在强化治疗后转入门诊继续治疗。

2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我科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数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感染肺结核,对肺结核的知识掌握较少。我们从患者入院时就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给予针对性护理健康教育,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及图文并茂的图解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并掌握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满足患者的求知欲,对于治疗与护理措施能理解、接受并能认真地予以配合。肺结核与糖尿病是目前临床较为难治疗的常见病,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及药物效果,更依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1],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是开展治疗与护理的前提和关键。

2.2有利于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消毒隔离、自我监测、预防并发症、心理调节及定期复查。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随时随地都在接触患者,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及与患者沟通时都可以把自我管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患者,并让患者熟练应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抗结核治疗是长期性的,大部分的康复治疗还需要患者在院外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可以使患者在院外的抗结核治疗更顺利地进行,还可减少因住院所产生的经济压力。

2.3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压力的困扰

肺结核与糖尿病都是较为难治的慢性病,治疗时间长且疗效不显著,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沮丧等不良心理。国内外许多临床专家均认为,患者情绪的好坏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可加强护患双方的了解,护士在做各种沟通、交流时可及时发现并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据有关专家介绍,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缓解或消除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配合治疗、增强疗效、促进康复的目的[2]。

2.4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是本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饮食的选择极为重要,既要保证营养的供给,还要控制好血糖。护士在为患者做护理健康教育时要说明饮食护理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让患者认识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使血糖控制平稳,而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愈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血糖能否被控制,治疗上必须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抗结核治疗[3]。要让患者掌握并遵守饮食护理的各项要求,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忌饮酒、暴饮暴食,将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到今后的治疗与生活中。

2.5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护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依赖于护士不断与患者的沟能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产生信任,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而我们及时且全面地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护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顾虑和疑问,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3总结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玉芳 单位: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

参考文献

[1]郑国琴,陆坚,林奕,等.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病人院外跟踪护理需求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1602-1603.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6

1.1临床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妇产科护理单元住院患者1286例。妇科886例,产科400例。年龄18~68岁,文化程度小学至大学本科。均具有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护理单元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1286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现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管理总结如下。

1.2方法

PDCA循环包含个阶段8个步骤。①计划:全面评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存在问题如下:护理人员宣教时间不足;地点内容局限;内容准备不充分;宣教方法单一;过度使用医学用语;患者接受能力差别大;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自动自发参加学习的意愿;很难集中患者集体健康教育讲座。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护士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够,观念不强;宣教时间选择不妥(下午4时);患者文化程度差异大;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②明确目标:健康教育率达98%;新住患者100%参加;对自己所患疾病了解并掌握自我干预保健措施。③计划及组织实施: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表。见附表。具体实施措施:患者入院后,白班(接待患者的)护理人员,热情主动接待患者,亲自送患者到病房,介绍“住院患者管理制度”、“陪护探视制度”;责任护师在24小时内介绍医院住院“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治疗护理工作程序;呼叫仪的使用及贵中物品保管等。72~96小时内介绍相关检查、治疗、用药知识、术前、术后宣教、产前、产后宣教、新生儿护理、消毒隔离、感染控制等;疾病重点:病因,临床症状、诱因等。1周内介绍自我护理知识和干预措施。在出院前12~24小时做好出院指导内容:出院带药后续治疗、适宜锻炼、饮食、休养环境、良好心态、伤口观察及再就诊医生复查、专科指导、个体指导等。检查处理:以问卷调查形式检查健康教育参加率和成效。通过汇总问卷调查表,结果:健康教育覆盖率94%;医院工作制度知晓率90%,陪护探视管理知晓度92%,相关疾病内容及饮食知晓率94%,疾病重点知晓率89%,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90%,出院指导内容知晓94%。整改措施: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想方设法激发患者自动自发参加健康教育。当日未完成的内容在次完成,不能下床的患者床旁宣教,重点内容重点讲解,可用书面材料的一对一形式宣教;在示教室及每个病房显目位置贴健康教育计划表温馨提示,内容为:宣教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宣教人等。出院患者集中健康教育指导。改进后再评估,将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并重新规划健康教育内容和程序。

2结果

通过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本妇科护理单元1286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5%,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达91.5%。通过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有效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参与率和学习成效,同时也提高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和重视度。

3讨论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这两者明显独立,心理健康教育执行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管理工作执行者是各个院系的辅导员。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两者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我将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总结可行性发展对策,并且加以详细阐述。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发展情况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国家根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做出明确指示,并且相继在2001年3月、2002年4月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标志着我们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起航。高职学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在心理疾患上不如本科院校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经验以及机制等方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现在:(1)心理健康中心师资力量薄弱,比如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数量不够,没有达到国家四千学生比一的比例要求;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没有心理学基础背景,仅仅考取了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者只有个别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各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由辅导员兼任,不具备任何心理工作的能力。(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只有课堂书本知识传授,缺乏团体辅导等内容,知识呈现形式像传统课程一样,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实际上心理健康课程与传统课程不一样,应该在课堂、实践和游戏三者中呈现。有的学校因为现实原因直接采用视频课程,让学生自行在网上学习而修习学分,就像学习选修课一样,使学生感受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3)心理健康中心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不够,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交谈中十分抵触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健康问题视为难言之隐,认为自己会受到同学、教师的歧视,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带有色眼镜看待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4)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自身发展有限,如果不换岗,在这个平台上就算工作几十年,依然是干事岗位,在职级上没有上升空间,所以人员难以长期稳定。

(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1)学生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者是跟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跟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可以在思想上、精神上引领学生。可现实的辅导员队伍里,有的不是共产党员,有的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有的甚至不具备教导能力。(2)学生管理理念陈旧,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一些辅导员的思想还停留在管理即是严管,让学生害怕,让学生服从,对学生从来没有好态度,一副管教的姿态,像管理小学生一样“严厉”,没有依着人本思想的高度,跟学生处在对立面。实际上高职大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学管队伍更应该从激发学生自主积极方面展开工作,从而实现大学生学生管理的效果。(3)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工作涉及的具体事务繁多而杂乱,关于学生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学管队伍完成。这就需要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度可依,才能使学生工作的管理有序进行。(4)生源复杂,质量降低,增加管理难度,近几年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思维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信心不够。

二、有机整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度,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还要优化校园教育环境,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打造育管结合的环境,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创造全新局面,很好的解决学生心理疾病问题,锻炼学生心理综合素质,维护校园稳定的同时,为高职院校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建立“育管结合”工作模式

1.实现“育管结合”模式,必须针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情况,扩大管理范畴,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以大学生心理调查资料为基础,加深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同时纳入学生管理范围之内,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学生面对多方面压力,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关注。时刻注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并且还要贯彻落实为学生服务的事项,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从学生心理教育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遵循院校规定,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打造“管理-教育-帮助-互助”的心理教育与学生管理系统,利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机配合学生管理工作。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在于学生管理队伍第一线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管理手段落实期间,高职院校制定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预警等机制,做到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人,仔细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尤其是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的细微问题,了解学生学习需求。针对心理问题的出现,制定咨询计划,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报告,鼓励学生更多的接触新鲜事物,及时与家长沟通,凝聚学生管理力量,实现真正的德育教育。3.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辅导的通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理念,从日常工作为主。比如学生寝室管理期间,更多观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情况,面对学生压力较大所出现的焦虑等情绪,适当加以疏导。培养学生新的生活兴趣,分散学生焦虑情绪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展开,引导学生转变过渡依赖教师、家长、同学等观念,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立等能力,同时增强学生责任感。举办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活动,在相互沟通中认识到心理问题,并且正确面对心理焦虑、消极等情绪,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端正自我心态,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构建“育管结合”网络,确保“育管结合”模式行之有效

1.领导干部加大学习育管知识的力度。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期间,需要贯彻落实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等都需要加大学习育管知识的力度,贯彻落实育管工作。组织学校全体干部,学习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相关文件,并且成立专题讲座,发放《青年政治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书籍,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高职院校领导到代表大学深入学习,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情况,总结更有效的管理与教育方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确保高职院校育管工作的顺利进行。2.重视任课教师育管知识的普及。提高教师的育管素质,通过加强各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积极与其他院校合作,教师彼此沟通交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心理咨询座谈会的机会。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主要组成人员,学校需要为其提供更多心理健康专业相关的书记,同时选择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传授更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还要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始终将自己保持在健康状态。面对教育工作投入更多工作热情与精力,详细了解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熟练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中,减少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失误。3.提高高职院校心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提高心理健康教师学历与专业水平。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业咨询师培训项目,传授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知识,提高心理教师综合教育素质。在此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知识的教育,集中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力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4.加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力度。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重视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心理教育考核,帮助其理清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脉络,制定与学生管理相符合的教育计划,提高学生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5.团结学生骨干力量参与培训。目前,我院的学生骨干力量(班委会、团支部的干部、寝室的干部、社团、协会干部、院系团学组织干部),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学生管理知识期间,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班级学生管理中,所隐藏的思想政治问题,或者通过对寝室生活的观察,总结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情况,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更多参考。当然学生部、团委等组织,针对学生管理骨干力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学生骨干的管理能力和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前提,确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机协调心理健康与学生管理,寻找有效契机加以结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管理质量,降低管理难度,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引导学生更健康的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苏伟,沈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研究与交流,2018(8):224.

[2]叶晓燕.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6):216.

[3]黄瑞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2018(8):118.

[4]刘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3):81-83.

[5]王崇峰.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7):239.

健康教育总结范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师生关系;课程体系;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产物,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1]。所以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有效教学是教育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何有效,怎么有效”这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

(一)发展性

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评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更多体现在发展性,而不是矫治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级学校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日常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多是以讲座、班会等形式存在,学校根据每学期师生的需要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频率,这些课是以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带着矫正性目的。这种倾向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具有积极的潜质,当面临问题时,个体有自我解决的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质,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形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中体验,并形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力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强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成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自我成长。教师所进行的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应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要讲授什么心理学知识,也不是要灌输给学生什么理念,它是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能够得到放松,并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我帮助与自我激励,并进而逐步成长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课看重的是所设立的情境能否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怎样,只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力量,才能用积极的行动改变自我,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性的重要体现方式。

(三)以学生为本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论是撰写教案还是实施教学,都要首先考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就是课堂上学生是否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选题的内容,还是课堂的形式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选择学生所需要的内容,符合其生理心理需求,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四)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进行有计划、有延伸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首先要有预设,但同时也有动态的生成。预设是一堂课质量的保证,教师如果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生成。而生成是一堂课的灵魂,如果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完全按预设来实施,则会阻止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缺乏活力,导致无法生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学生发挥其积极性,进行主动体验。因此,教师是否将预设和生成互相作用、形成合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大影响。

(五)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若想心理健康教学行之有效,需要学生融入课堂,愿意去体验、思考,有所思、所悟,从而促使其行为的改变。因此,让学生融入课堂非常重要,而学生融入课堂,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系的建立”在心理咨询中十分重要,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也特别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师生建立一种爱与信任的关系,能够促使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其内心最美的地方,进而探寻解决自己的困惑的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形成课程体系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取,每节课所要交流的内容都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来选定。目前,莆田第五中学主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的精神,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向,分别制定了高一和高二的课程教材,分成积极适应、积极情绪、快乐学习、和谐关系、积极品质、职业生涯规划六块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这些版块的设定已经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以及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感悟。比如,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因此学生在这个阶段有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这一阶段为学生选择积极、适应的话题非常有必要,可以真正地帮助学生走出这个阶段的困境,找到自我。然后,学生在经过一段的高中生活后,对高中学习有了很多体会,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关于学习的话题,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快乐学习”这个话题,将模块分为“我为什么学习”“我的聪明在哪里”“我为自己掌舵”“习惯的力量”“找到自己的独门秘籍”“过去不等于未来”“管理你的时间财富”“优化学习策略”“快乐记忆”。这些内容依次按照顺序,学生先从学习动机入手,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树立学习目标,进而培养自己养成学习习惯的意识,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管理时间的方法和记忆方法。快乐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当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那学生在这个阶段所碰到的学习困惑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案。

(二)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主体验

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2]。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够使学生放松,让教师引领其去体验和感受。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做好导入,好的导入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一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会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暖身操,提高课堂的气氛。比如,笔者在“积极适应”中用“老师说”这个活动进行导入,增加学生参与此课堂的积极性。有时笔者也会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花开应有时”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先引入《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在诙谐的画面与欢笑中就明白了青春年少对异性产生好感十分正常。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不断丰富教学手段[3]。比如,教师在“拥抱压力”团体心理辅导课上要让学生学会放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冥想练习。而冥想练习需要一种安静、放松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非常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放松。当优美的旋律伴随着教师柔和的指导语缓缓地在教室响起时,学生自然能感到放松。笔者在讲述“如何能让学生明白高中的恋情是脆弱的”这个话题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述了一个高中生早恋的故事,借助唯美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主人公从相遇到分手的过程,使其在故事中明白高中阶段的恋情很脆弱。

(四)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也十分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体验性、师生的互动性,任何模式都可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当然教学模式的灵活并非无章可循,是要建立在有模式基础上的灵活。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会以这样的模式开展教学:引入话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行为矫正—总结深化。笔者认为这个模式可作借鉴和参考,并不适合成为固定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应遵循“教无定法”的准则。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遍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教师只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有效性,才能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性的特点,以及从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丰富教育手段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等方式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不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思考与实践,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62-66.

[2]田静,陆春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