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例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1

关键词:肉鸭;健康养殖;保健管理

肉鸭健康养殖内涵是以优质、高效、安全为目的,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建立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和谐发展的现代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涉及环境健康、肉鸭机体健康、产业链健康、产品健康和人类健康5个方面的健康要求[1]。发展肉鸭健康养殖,必须从氛围塑造、技术集成、设施改进、组织协调、保健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为肉鸭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健康养殖的核心体现与内在表现

1.1环境健康、生态友好

对一个养殖主体来说,环境因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突出。环境健康包括适合肉鸭养殖发展的社会氛围环境、便于防疫的周边环境、美丽洁净的场区环境、清新适宜的舍内环境与健康平衡的肠道微环境等内容,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生态关系的系统整体称为生态环境。生态养殖是一种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生态养殖包括:环境生态维护、养殖生态维护、生理生态维护。

1.2机体健康、生理稳态

机体健康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鸭只机体健全、活动正常、充满精神;二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生理稳态;三是肉鸭生长符合生长发育规律。三者相辅相成,是肉鸭正常生长与生命活动的内外在体现,内在决定外在,因此生理稳态可促使肉鸭更好地适应变化较大的外界环境。

1.3高品质与高效益

肉鸭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重点表现在养殖过程参数和目标参数的标准化、养殖环境优化、产品质量保证、资源精准对接与优化配置等方面,其具有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等特点。发展路径体现在环境友好(美丽)的鸭场建设、养殖过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原料鸭的质量可控、品种结构的优化配置、模式筛选适宜匹配、设施代表主流方向、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方面。

1.4产业链协同、全过程安全

健康养殖一定要建立好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的管理,真正做到无抗养殖;与此同时强化产业链的建设,肉鸭健康养殖与产业链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就没有肉鸭的健康养殖,做好产业链的产业布局,持续保证市场稳定,保证产品均衡上市,稳产有序。

2制约肉鸭健康养殖发展的因素

2.1健康养殖理念欠缺

许多养鸭户科学养殖意识差,不懂得如何管理鸭群、如何饲喂才能达到最高效益,不重视鸭只福利等。

2.2养殖设施设备陈旧老化

多数养鸭场户还处在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阶段,棚舍设施不仅简易,而且老旧,对鸭只生长的小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健康养殖的开展。

2.3集约化养殖密度过高

肉鸭高密度的养殖,使得养殖生态失调[2]。例如为了促进肉鸭快速生长繁殖,超量或滥用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抗生素、激素等,以致超过肉鸭的消化吸收能力,使得肉鸭光胚中残留量过高,影响鸭产品安全。

2.4养殖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多年的养殖积淀,粪污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不足,养殖环境中的水源和土壤有所污染。肉鸭养殖产生的恶臭气体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也有所影响。

2.5饲料配制不合理

不按照肉鸭的生理需要给料,不仅造成饲料利用率低,严重浪费饲料,而且影响鸭只生理稳态。

2.6疫病防控与保健体系不完善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和保健体系,疫病较多。

3肉鸭健康养殖的策略和路径

3.1改善养殖条件,实施生态养殖

因地制宜合理建场;改善棚舍设施,强化基础条件保障能力;细化环境维护与修复措施;尊重鸭只生物学习性,科学养殖;开发绿色生态型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无抗或减抗养殖等,建立生态养殖的基本要求。

3.2健全肉鸭健康养殖的保障制度

在分析以往养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完善肉鸭苗种引进标准要求与渠道网络;建立饲料购进与应用效果评价制度;针对当地疫情与周边疫情变化动态,制定好免疫程序与生物安全防控制度[3];满足肉鸭生物习性,逐步实行肉鸭福利化养殖;重视养殖过程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全过程实行清洁化生产;加强饲养人员的管理,精准饲养,应用保健管理技术,把各项制度落地落实落细。

4围绕健康养殖需实施的保健要求

4.1肉鸭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

肉鸭健康管理方案涉及肉鸭健康标准(精神状态、体壮、生理与生长指标、抗应激能力)、健康评价(肉鸭健康评价表、每天对肉鸭进行评估)、检测管理(抗体检测、生理生态监测、病原检测、免疫抑制病、蛋传疾病等)、亚健康解决方案(保健方案、各种应激预案、净化方案、营养方案)等内容。

1)明确肉鸭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外观评价(精神状态,眼睛、鼻、喙、羽毛、腿、翅、肛门是否正常,粪便形态与色质)、活动表现(动作姿态、呼吸、采食、饮水表现)、性能指标(体重、料量、周增重、死亡率、产蛋率、受精率、种蛋合格率、孵化率)、生理指标(心率、血项指标、内毒素)等,明确健康要求。

2)建立健康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包含日常惯性评估、定期全面评估和记录追溯评估3个方面,其中日常惯性评估在于坚持每日对肉鸭群体进行观察评估,在每天的不同时间节点对肉鸭进行适时观察,早上观察采食饮水状态及产蛋波动;白天观察肉鸭外观状态、活动和精神状态以及交配情况;晚间观察呼吸是否正常等。定期全面评估在于坚持对各个批次的肉鸭每周全面评估1次。全面评估包含机体状态评估、运动状态和性能指标评估3个方面,机体状态评估:如羽毛的光泽,眼睛是否清亮有神,粪便情况等。运动状态评估:运动是否灵活,是否有瘫痪,吃料饮水状态,交配状态等。性能指标评估:均匀度、生长速度、死淘率、抗体水平、种鸭产蛋率、受精率等指标的变化。记录追溯评估在于现场饲养管理者要制度性地全面记录肉鸭的生产情况,根据健康评估情况,填写健康评估表,供技术人员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健康评估表要妥善保管存档,便于及时分析成败得失和发现问题。

4.2监测管理与安全行为

1)强化健康理念和执行力:了解肉鸭疾病发生的原因比了解病毒、细菌本身更重要,因此要建立起肉鸭健康管理的理念,密切关注影响肉鸭健康的因素:了解温差(温度变化、高温和寒冷季节影响)、湿度(高湿)、空气质量、水质、饲料、垫料、天气变化(大风、大雾)与虫害兽害(蚊虫、老鼠、苍蝇)等各方面的细节情况,把握变化的形态和规律,建立消除影响因素的方案:在温差控制上舍内温差幅度小于2℃;保障舍内湿度在合理范围;保证鸭舍内空气质量,保证饲料清新、全价,防止霉变,做好场区驱虫、灭蝇灭鼠等工作,做到位的生物安全才是有效的生物安全。

2)强化肉鸭健康检测:实验室检测是养殖场管理的第三只眼睛,强化肉鸭健康检测十分必要,肉鸭健康检测包括常规抗体、免疫抑制情况、净化监测、生存环境及气载微生物含量检测等内容,减少风险危机。

3)强化清洁管理安全基础:清洁是健康养殖的基本要求,是生物安全防控的前提。清洁是全面的没有死角的卫生行为,包含场区、鸭舍内部、仓库、餐厅、宿舍、个人的卫生清洁以及病死肉鸭的无害化处理、肉鸭粪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强化清洁管理是最基本保健行为。

4)落细落实安全行为:一是坚持隔离原则。不消毒的任何物品不能进入养殖场,更不能直接接触肉鸭。二是强化消毒管理,关注消毒效果,做好消毒剂杀毒效果评估。

4.3保健方案的应用

1)环境拟态、适时适宜:养殖环境的营造与调控要根据鸭只生长阶段需求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情况做出及时的应对,雏鸭阶段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温湿度的稳控与调节是关键[4];要关注季节性变化规律对鸭只的影响,把握好温调节奏,帮助鸭群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2)模式匹配、福利舒适:在模式的构建上,一是利于环境维护与调控;二是利于鸭只生产性能的发挥;三是便于饲养人员的管理与操作;四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养殖环节的处理上,要充分考虑必要的鸭只福利,密度适宜,习性满足。在管理细节上,封闭静怡,避免应激,要研制集成现代肉鸭产业健康养殖模式[5]。

3)多层级净化、立体保障:要建立环境、疫病、饲料与压制机体消化道多层级的净化措施。在环境净化上采取封、消、检、管相结合的手段,防止外源病原体的侵入;在疫病净化上,以生产中严重危害鸭健康的鸭病毒性肝炎、副黏病毒、流感、鸭呼肠孤病毒、鸭瘟、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等疫病为重点,实用技术净化与区域联防联动净化,建立安全区;在饲料净化上,减少饲料霉菌及霉菌毒素对鸭只的不良影响,合理采用脱霉和抑霉技术措施,制定使用规范检测使用效果;在消化道净化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十分关键,主动梳理肠道环境,要筛选并利用微生态制剂加以调节,利用酸化剂,维持肠道的酸性环境,并做好必要的益生元等营养补充;开发利用小肽物质、植物提取物、酶制剂、矿物质等绿色饲料添加剂,预防肠道炎症;积极改善养殖管理环境、减少通风、水质、饲料、垫料带来的不良应激。

4)免疫周密、方案合理: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趋势,以及当地过往疫病发生状态,不同季节、不同周龄、不同品种肉鸭疫病流行情况和发生规律,母源抗体的水平,疫苗间免疫干扰与应激干扰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6],合理选择疫苗,对免疫效果进行实时监测监控,做好免疫后反应观察和抗体检测,并根据抗体保护力选择免疫频率适时补免。

5)优化检测、诊断及时:制度性地开展日常抗体检测活动,并根据抗体水平进行补免或强化免疫;结合周边疫病发生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异性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防患于未然;常态化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及时消毒灭源。对场内常见疾病,心中有数,诊断及时,并做好药敏筛选工作[7],检测与诊断紧密结合。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2

关键词:常规管理;差错管理;血站;质量管理;满意度

血站是无偿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临床用血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公益性卫生机构,血站的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献血者的献血意愿、献血反应的预防及血液的质量,因此提升血站的整体管理质量,有利于血站工作过程中减少失误的发生,进而保证血液样本的安全。常用的常规管理方法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对于差错事件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不利于血液质量的提升。任何一项工作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虽然不能完全规避,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提高防范意识可有效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差错管理是一种对常见差错事件的分析总结,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差错事件发生前进行积极的预防的管理模式。因此,研究旨在探讨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差错管理对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满意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该站收集的健康血液标本4896例,采供血工作人员54例,献血者108例,用血医院15例作为对照组,男3687例,女1209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63±6.22)岁;献血者100例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1~45岁,平均(31.78±5.84)岁。2021年7月~2021年12月该站收集的健康血液标本4896例,采供血工作人员54例,献血者108例,用血医院15例作为观察组,男3669例,女1227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2.75±6.26)岁;献血者100例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1~47岁,平均(31.81±5.87)岁。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经院内的医学伦理委员会部门许可,且所有献血者及用血医院均知晓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差错管理方法,具体方案如下(1)收集差错信息,分析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献血环节(献血的资料问题、生理状况、献血间隔期等)、血液保存环节(按照操作程序严格执行,避免出现血液质量问题)、内审环节、管理评审环节、检测血液环节及设备保养维修等环节。(2)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管理。将每个环节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和常见的差错类型告知相关工作人员,增强防范意识;并参照“一法两规”制定岗位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增强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安全质量意识。(3)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设计。根据血站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合理设计,制定招募血源、采集血液、检测血液、质量控制等各种流程。(4)对献血者进行加强管理。对献血者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详细介绍采血设备、采血耗材的安全性及采血过程;在采血过程中与献血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紧张情绪,放松肌肉,避免出现献血反应;在献血完成后详细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发放献血证和纪念品,提升献血者的荣誉感。(5)制定全面质量管理措施和奖惩措施。对血站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环境等进行详细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差错管理措施,总结极易出现的差错事件及相关环节,并填写差错报告,然后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出现差错事件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罚处理。

1.3观察指标。(1)相关指标:采用自制的评估量表对两组管理后的温湿度控制、设备维护保养、消毒效果3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每个方面总分25分,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好。(2)差错事件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在管理期间出现的意外伤害、服务投诉、异常血液报废等差错事件情况,并计算差错事件发生率=(意外伤害+服务投诉+异常血液报废)例数/总例数×100%。(3)调查情况:对献血反应、献血者的满意度、用血医院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进行调查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在管理期间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轻微出汗、眩晕、面色苍白或心率加快等症状为轻度,出现呕吐、心悸、血压下降、胸闷等症状为中度,出现抽搐、昏厥、意识模糊、心律不齐等为重度,并计算献血反应发生率=献血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献血者的满意度,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用血医院的满意度,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健康教育覆盖情况,包括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的健康教育及跟踪随访四个方面,分别评为完全覆盖、部分覆盖和无覆盖3个等级,健康教育覆盖率=(完全覆盖+部分覆盖)例数/总例数×100%。(4)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在管理期间解冻破袋、脂肪血、血液渗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解冻破袋+脂肪血+血液渗漏)例数/总例数×100%。(5)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质量管理水平,于管理后,对两组采供血工作人员的采供血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进行考试评估,总分分别为50分,评分越高,表明采供血工作人员对采供血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越好;采用自制的血站质量管理调查表评估两组的质量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血液的运输、发放、存贮、制备及采集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该调查表共计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相关指标管理后观察组温湿度控制、设备维护保养、消毒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差错事件比较管理期间观察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为0.71%,低于对照组的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调查情况管理后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1.11%;观察组的献血者的满意度、用血医院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分别为98.15%、100.00%、100.00%,高于对照组的89.81%、73.33%、9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管理期间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98%,低于对照组的1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质量管理水平管理后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质量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的用血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高质量血液的需求随之增加,血站作为采集血液、储存血液和提供血液的重要机构,血站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的安全和质量及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差错虽然不能完全消灭,但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致使差错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小,可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献血者的安全。常规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制定一定的管理措施,提升血站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但是不良事件及差错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无法保证血液的安全。温湿度控制、设备维护保养、消毒效果可有效反映血液的采集和储存的安全性,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估可反映血站管理的质量。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主要评估工作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反映血站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反映经血站质量管理的管理效果;质量管理评分通过对血液采集制备等每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反映管理方法对血站的管理效果。差错管理通过对差错事件进行详细评估和总结,对常见的差错事件和可能发生差错的环节进行加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改进的措施,进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主卦能动性,增强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确保血液质量,提升血站的整体管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观察组温湿度控制、设备维护保养、消毒效果评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质量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管理期间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差错管理可有效保证血液样本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强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提升血站管理质量,与王汲文研究结果一致。对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及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可反映管理方案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是否对提升血站管理质量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对献血者及用血医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可反映该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差错管理不仅对工作流程进行的优化设计,并且对献血者进行加强管理,提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体验感,增强荣誉感;同时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从根本上减少差错的发生,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及职业意识的加强,整体管理质量显著提高。研究结果显示,管理期间观察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和献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管理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满意度、用血医院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差错管理可有效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提升献血者及用血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与周奇研究结果一致。综上,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差错管理可有效保证血液样本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增强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提升献血者及用血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和血站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燕国秀.全面护理管理在血站成功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科学,2020,11(10):58-59.

[2]鲍琳,贺丽娜,周晓筱.血站差错管理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20(3):312-313.

[3]杨清红.研究细节管理对血站采血护理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9,20(10):177-178.

[4]徐燕青,徐桂清.细节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6):13-14,18.

[5]赵花兰,李海玲,刘薇.采供血服务中实施差错管理对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8,13(2):252-253,269.

[6]张晓娜,袁蕾,赵丙全.差错管理在血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3):157-158.

[7]王汲文.差错管理在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3):182-182.

[8]陆瑶,陆远,尤洁.差错管理在提高血站采供血服务水平及血液质量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6):125-127.

[9]房玉娟.采供血服务中实施差错管理对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289-290.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3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专项小组;护理管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1],是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卒中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2],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3]。VTE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中指出护士在VTE防治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我院于2015年起对住院患者实施规范的筛查和诊治,2019年起组建VTE防治护理专项小组,对VTE防治护理工作进行规范管理。通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院内VTE防治护理团队构建。1.1.1成立VTE防治护理专项小组专项小组设组长1名(护理部主任)、副组长2名(护理部副主任)及小组成员19名,为VTE高风险科室如骨科、血管外科、胸外科、呼吸科、产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肿瘤科等部门的护士长及骨干成员。1.1.2专项小组职责专项小组组长负责VTE专项工作小组的运行和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及跨部门沟通、协调等工作。副组长督促落实各项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协同小组成员提出改进建议。小组成员负责VTE实施方案的落实,VTE知识培训、质量检查、敏感指标监测以及疑难病例的多学科查房讨论。

1.2完善VTE防治护理程序。1.2.1VTE风险评估我院根据内、外科病情的特异性,依据2018版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1]推荐,外科手术患者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内科患者采用Padua评分表进行VTE风险评估。将风险评估表纳入医护电子病历系统中,患者入院、术前、术后返回病房、出院时完成风险评估,病情变化及时复评。建立VTE健康宣教和预防措施书写模板,规范记录。1.2.2落实VTE预防分层干预依据2018版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建议,根据风险程度确立VTE预防等级。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评分0~2分,危险等级为低危,机械预防;评分3~4分为中危,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评分≥5分为高危,药物预防或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Padua风险评估量表评分<4分为低危,早期活动;评分≥4分为高危,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

1.3构建VTE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医护合作VTE管理信息化平台,以网络信息化为中心,呈现护理入院评估直接关联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推送至医疗平台→医护界面同时提示预警→医生下达医嘱→护理平台选择预防措施并实施→护士再评估的循环反馈的医护合作过程,促进医护沟通,共同推进VTE防治工作的开展。

1.4VTE知识培训。举办VTE讲坛、继续教育学习班等,拓展VTE知识宣传以及获取途径。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宣教展板、梯度压力袜使用操作视频,建立钉钉学习平台供全院护士自主学习、巩固。组织多学科联合的情景模拟教学查房[5],提高护理人员对VTE防治的认知,在实际工作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变被动为主动。

1.5VTE防治质量监控。1.5.1制定VTE防治质量评价标准制定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袜、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考核评分标准,VTE防治专项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对全院进行质量检查,统计数据并分析反馈。1.5.2基于VTE敏感指标监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在专项小组组建初期(2019年4月24日),小组成员对全院患者进行VTE各项过程指标包括VTE评估及时率、VTE评估准确率、VTE预防措施执行率、VTE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基线调查。每病区抽查10例VTE高危患者(不足10例的病区按该病区的实际高危患者数计),通过现场查检、查看护理病历记录、与患者和家属访谈、知识问卷测试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知识问卷自行设计,涵盖VTE基本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三方面内容,共计10题,患者答对6题以上为知晓。VTE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高危患者对VTE知识知晓人数/同期抽查的VTE高危患者总人数×100%。通过各项指标资料收集、分析,拟定整改策略,至年底(2019年12月24日)再次对VTE各指标进行调查,观察经过干预后的VTE过程指标变化趋势,进行持续质量改进。VTE结果指标监测:建立上报流程,一旦发生VTE事件实时网络上报,专项小组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VTE发生率监测,VTE发生率=发生VTE人数/同期VTE高危患者数×100%。以2018年VTE发生率作为基线数据,分析原因找出改进关键点,观察经过干预后的2019年VTE发生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专项小组组建前后VTE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VTE风险评估准确率、VTE预防措施执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E风险评估及时率较组建前有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见表1。专项小组组建前后一年VTE发生率比较,2019年(0.046%,17/36681)较2018年(0.066%,21/31856)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8,P=0.278)。

3讨论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女23:2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2.35±6.74)岁,观察组男女24:19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3.05±5.72)岁。以上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同时存在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恶性肿瘤者;无法正常沟通者;精神疾病者;不可逆性并发症者;急性心肌梗死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采取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治疗,收治患者入院后,引导患者完成常规检查,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出院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采取CGA方式,内容如下:(1)成立CGA护理小组。CGA护理小组成员开展相关培训,全面了解CGA护理方法,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含基本资料、疾病评估结果、检查资料、综合评估手册、复诊记录、随访情况等。(2)护理措施。结合综合评估健康档案内容,分析相应问题,结合个体不同情况有针对性拟定护理措施。对于存在疼痛、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具体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告知患者按时复诊,定期随访,分析用药依从性不足的影响因素,让患者知晓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影响,适量运动,促进身体康复。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此次研究主要从患者掌握疾病健康知识、遵医嘱情况、生活方式等情况进行分析,满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高。(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三酰甘油(TG);氧化镁-过氧化物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软件包SPSS20.0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n)代表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代表计量资料,经(t)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依从性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TG、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老龄人口日趋上升,老年患者健康管理需求问题日益凸显。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时间较长,且同时存在各种基础疾病,伴有一些并发症,其病情相对复杂,各种疾病间相互影响,加上并未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对预后康复造成影响[2]。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TG、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加大患者意外拔管、不遵守医嘱等行为,易出现各种不良事件。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的健康管理方式,及时成立CGA护理小组,并不断学习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收治患者入院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及时开展健康教育,缓解患者陌生感,打消心中疑虑,强化患者保健康意识,引导患者及早适应角色,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3]。结合评估结果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加强沟通与交流,缓解心理压力;睡前给患者播放轻音乐,让其早睡早起,对于不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及时纠正,睡前减少饮水量,对于睡眠质量较差者可适量使用镇静药物;告知患者1个月后复诊,并定期随访,并将有关复诊资料记录至健康档案,从思想上引起患者重视程度,了解患者用药情况[4]。综上所述,给于老年综合评估的健康管理措施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自我护理效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丁瑞英.老年综合评估联合无陪护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7):235-237.

[2]庞建萍.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8):122-123.

[3]葛春阳,殷实,方中良,等.老年综合评估在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22(03):337-341.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5

一、有限空间的特征

《条例》所指“有限空间”是由于空间封闭的性质导致合理可预见特定风险的地点,包括任何舱室、储罐、大桶、筒仓、坑、沟、管道、下水道、烟道、井或其他类似空间。全封闭的有限空间很容易被识别,如下水道和用于储存化学品的密闭储罐。一些不是全封闭的空间则不太容易被识别,如顶部或侧面敞开的船舱、筒仓,空间较大的粮仓,汽车维修中心的喷漆空间等。还有些空间因其内部条件或封闭程度不断变化而演变成有限空间,如进行因为焊接、喷漆或使用化学品清洁等作业,逐步消耗氧气或增加污染物浓度,当氧气浓度和污染物浓度没有达到标准规定的安全水平,则该空间可以定义为有限空间。为此,《条例》规定“有限空间”应具备2个条件:一是必须形成基本封闭的空间(并非全部情况);二是必须存在或合理预见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风险。《条例》中“特定风险”指中毒、窒息、火灾、爆炸、淹溺、坍塌等。

二、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评估

《条例》规定,雇主应当对工人或受有限空间影响的人员所从事的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进入有限空间或者在该空间作业的风险,以及可能受作业活动影响的人员所面临的风险。在开展风险评估时的同时,应当征询员工及其代表的意见。应优先采取措施避免在有限空间作业,如果不得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则必须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制度。如果超过5人,则应将评估结果形成书面记录。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评估应由有资质的人员实施。评估人员应熟悉相关工艺、厂房和设备,具备必要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知晓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应由多人开展特定领域的风险评估,主要评估包括空间状况、内外部作业活动、作业人员能力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风险。

1-空间状况

空间状况评估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空间内过往存储物质可能产生的危害;二是空间内的残留物,包括化学残留物以及污垢、铁锈、淤泥等其他残留物存在的危害,以及污垢、污泥或动物粪便被扰动可能释放出的危险气体、烟雾或蒸气;三是邻近工厂、生产线、气体总管以及周围土地、土壤或地层释放出污染物的风险;四是空间内氧气浓度,如明显偏离正常浓度水平(氧气正常浓度水平即20.9%),应查清原因并评估安全风险;五是空间大小及布局对安全的影响,如偏僻或低洼的隔间等。

2-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作业活动产生的残留物、污染物会使空间更危险;二是外部焊接作业产生的废气进入有限空间时的风险;三是使用化学清洁剂与残留物发生反应释放的有毒气体;四是焊接产生的火花引燃空间内可燃气体、粉尘、塑料等;五是动火作业造成环境温度上升等。此外,空间附近的工艺过程和作业活动也需要纳入风险评估,评估外部液体、气体、蒸气和其他原材料等进入有限空间的风险。

3-作业人员能力

作业人员能力评估是对作业人员及受作业活动影响的人群进行全面评估,从人员体型、过往身体状况、职业禁忌证等方面评估作业人员是否适合进行有限空间作业。

4-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评估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及受影响的人群开展评估,确定所需的救援设备和措施,需要做出的应急救援安排。

三、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措施

为消除或控制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避免或减轻人员受到健康安全伤害,《条例》规定雇主应从建筑设计、空间结构改造以及修改操作规程、建立并实施安全工作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改造有限空间,尽可能减少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条例》规定:“除非不进入有限空间就无法合理完成任务,否则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目的进入有限空间”。雇主应采取多种措施消除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必要性,尽可能在不进入有限空间的条件下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具体包括:对有限空间设备设施实施技术改造,使工作任务能在有限空间外部完成。修改作业操作规程,禁止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例如,使用长柄工具或探头完成检测或采样;使用水枪、蒸气或内置清洁系统完成清洁、除垢任务;增设遥控旋转链枷装置、振动器和空气吹扫器等,处理粮仓结块或结拱;加装舷窗、观察镜或闭路电视系统等实施远程视频检查(RVI)等。二是从设计、建造等方面入手,避免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英国《工作场所健康安全法案》第6条规定:工作场所使用设备设施的相关设计者、制造商、进口商和供应商,有义务在合理可行的条件下,从设计和构造上确保设备设施安全,且没有健康安全风险。工程师、建造师、承包商以及建筑设计、建造或改造的人员应努力消除或减少人员进入有限空间的必要性。厂房和设备的设计、建造应充分考虑人员健康安全的需要,避免结构对人员健康安全构成风险,同时在有限空间设计阶段应考虑正常作业、清洁、检查和维护工作不会导致新的危害。三是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作业安全。《条例》规定:雇主应针对有限空间存在的特定风险,建立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有效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应采用书面形式,主要包括作业监督、人员能力、通信畅通、气体检测监测、气体吹扫、通风换气、清除残留物、管道隔离、机电设备隔离、工器具选择、个体防护设备和呼吸防护装备选择、安全通道、消防安全、照明器材、静电防范、救援设备、工作时间、严禁事项等内容。四是执行作业许可程序,确保安全措施落实。《条例》规定:如果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会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和健康,则需要申请作业许可证。作业许可证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许可证,是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的延伸。作业许可证本身并不能确保作业安全,不能取代其他的安全措施,但是有助于安全制度的落实,通过作业许可程序检查相应措施的落实情况。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包括进入空间的时间限制、气体检测的结果以及紧急情况所需的信息等重要信息。工作后,作业许可证应存档备查。五是制定紧急处置方案,降低救援人员风险。《条例》规定:除非已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否则任何人员均不得进入有限空间或者在有限空间内作业。雇主要根据有限空间性质、存在的风险及紧急救援需求,制定适当的应急处置方案。应急处置方案主要包括救援和复苏设备、发出警报和施救、保护救援人员、消防安全、工程控制、急救、公共紧急服务、培训等内容。

四、国内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全国工贸行业发生有限空间较大事故66起,共造成248人死亡。有研究表明工贸行业较大事故中有限空间事故占比接近50%。事故原因主要表现在对有限空间的风险认识不清、人员能力不足、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不高等方面。一是作业风险的辨识不足,安全措施未有效落实。国内部分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没有辨识或辨识不出来,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机械地套用标准和规范中已经列明的实体空间,缺少主动的辨识行为,当一些实体空间常规作业从来未出现风险时,就会放松管理,甚至不作为有限空间进行规范管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2020年4月23日,湖北省随州市某农牧企业发生一起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公司未将污水沟清理作为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将项目分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个人,未履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手续,致使进入污水沟作业的两人和一名参与施救的人员,吸入污水沟内硫化氢、氰化氢等高浓度混合型有毒有害气体,导致急性中毒死亡。2020年5月29日,云南省普洱市某水电站发生较大爆燃事故,事故直接原因是水电站冲砂作业扰动有压隧洞内淤泥,使得淤泥中的甲烷气体迅速释放出来,在洞内的气流带动下,迅速进入工作弧门室和闸门操作室,以及通风洞、交通洞,达到爆燃浓度,遇点火源引发爆燃。该起事故暴露出公司风险辨识评估不到位,对异常气候和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动态风险关注不够、辨识能力不足,未能辨识到泄洪冲沙作业使底部淤泥被扰动,释放出甲烷气体并扩散到交通洞、通风洞、泄洪冲砂洞等空间内,导致这些空间的状况发生了动态变化,逐步形成了具备爆燃的空间环境。二是作业人员缺少安全作业能力。《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工贸企业应当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同时规定了专项安全培训的内容。法规中规定,实施专项安全培训的主体是企业,但国内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开展培训的能力和师资。典型有限空间事故往往暴露出作业负责人对风险辨识不清,作业人员不具备安全作业能力,监护人员不清楚工作职责,救援人员不掌握应急处置方法等问题。例如,2019年2月15日,广东省东莞市某纸业公司发生较大中毒事故,公司环保部主任安排2名车间主任组织7名工人对污水调节池(事故应急池)进行清理作业,3名作业人员吸入硫化氢中毒晕倒,先后有6人下池施救,其中5人中毒,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2人受伤。如果在作业前、作业中及救援的整个过程,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作业能力,事故伤亡人数就不会如此严重。三是设备本质安全水平低。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场所较多,一些场所在设计阶段未考虑清洁、检查和维护等工作存在的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还有在厂房和设备的设计、选型上未充分考虑人员安全作业的需要,设备设施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大量封闭或半封闭的场所必须要人员进入才能完成工作,这也是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例如,2018年5月30日,湖南省岳阳市某食品公司发生较大中毒事故,2名作业人员清洗腌制池,发现抽水泵进水口被覆盖在腌制池边缘的塑料膜堵住,其中1名作业人员进入池内清理堵塞物时因吸入硫化氢中毒,2名救援人员在施救时也被毒倒,事故导致3人死亡。如果该公司腌制池在设计、建造阶段或设备设施安装、选型阶段,充分考虑人员进入有限空间的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五、经验借鉴与启示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6

关键词:帕金森病;健康行为;健康管理;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患者发病后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为以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僵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运动症状,及以感觉障碍、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为特征的非运动症状,疾病晚期患者常因丧失自理能力而长期卧床,并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窒息、褥疮等严重并发症。我国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2/10万和797/10万每年[1],目前PD尚不能彻底治愈,由于对复杂的用药方案及药物副作用的不了解以及患者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不足,P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并延缓疾病,维持身心健康而所采取的主动的行为方式,其主要是以健康为目的,关注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3]。有研究证明,有效的健康行为干预可提高PD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风险[4-6]。本文主要针对目前PD患者健康行为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及效果评价方法进行阐述,并为提高PD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延缓疾病进程、降低再入院率提供研究方向。

1管理方式

1.1多学科团队干预

我国对于PD患者的健康管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由神经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团队通过为PD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协助其完成由医院到家庭的过渡。谢萍等[7]通过多学科团队为PD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并对其认知、行为、心理、社会支持4个方面进行干预,有效的提高了PD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并减轻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柳欣等[8]通过开设帕金森病护理工作室,为居家PD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多学科协作的健康指导,在改善PD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1.2院外延续性健康管理

国外有研究表明居家PD患者每天需要倾注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穿衣、吃饭和走路等日常生活行为。NuttJG等[9]认为患者的年龄、症情的加重以及照顾者的压力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由于住院时间较长,住院期间出现的包括药物加减变化、医护或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当以及因住院导致的活动减少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成本,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随着P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增加,ShahgholiL等[10]通过研究发现,通过解决照护者的负担和需求、简化药物以及通过多学科健康管理方式为出院PD患者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以提高居家PD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居家PD患者再入院风险。在我国,针对PD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出院前和出院后2个干预阶段。出院前干预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预防跌倒等基础健康行为干预;针对PD患者在家庭护理阶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PDCA模式联合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对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分类管理等[6,11,12]。出院后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服用有关手机短信提醒、家庭访视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个案管理延伸护理、微信平台等[5,13-16],积极对居家PD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指导建议及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等。1.2.1电话随访与家访国外有学者提出出院PD患者引入家访方案,并有效改善居家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降低再入院风险。由医生、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家访小组对居家PD患者进行访视,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护理方案。Misra-HebertAD等[17]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出院后未参与家访患者与参与家访患者出现了药物使用及院外健康知识上的差距,且再入院率明显高于家访参与者。然而徐娇等[18]发现电话访问可能会出现因患者外出、更换电话号码等原因发生遗漏、拒接等问题,家庭访视则因存在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而造成医护人员成本耗费巨大。1.2.2信息化健康管理平台①健康行为管理应用程序: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移动医疗APP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干预管理,研究发现,全球有超五亿用户在使用移动医疗APP[19]。刘燕平等[20]通过家庭康复训练APP,有效的改善居家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日常生活行为能力。也有学者发现,虽然患者对健康管理APP的使用意愿强烈,但由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程序操作的复杂性等问题,其实际使用率却很低[21];②社交平台管理:除了移动医疗APP,也有医院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对居家PD患者进行健康行为干预。OrrJA等[22]研究显示,每周1次的短信服务可以提高居家PD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学者使用Facebook为居家PD患者解答在健康行为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惑[23]。曾昌琴等[24]发现应用微信群向居家PD患者及家属录制发送康复训练小视频,可以增强PD患者的康复自信及康复质量。因此,使用社交平台定期向居家PD患者及其照护者发送疾病相关知识,不仅满足了居家PD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并且使健康管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解决健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1.2.3社区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社区帕金森病的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是指针对已发生帕金森病的个体开展的以三甲医院为指导,社区管理为主体,家庭照护者协作的联合管理模式,是包括指导患者药物应用,加强肢体运动康复、心理康复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等多方面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由三甲医院专科医师深入到基层社区并给予社区保健医师规范化的治疗培训,从而使社区医师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预防指导,让家庭照护者积极参与进来,能明显降低帕金森病的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葛海洋研究显示[25],对老年PD患者分别于医院、社区和家庭3个阶段进行PD知识讲座、医患座谈会配合康复运动疗法等管理,发现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运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能力。

2干预内容

2.1合理用药指导

目前国内外PD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普遍偏低。由于药物的特殊性,服药剂量、时间及方法对药效有很大影响,复杂的用药方案常使居家PD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26],由此带来的自主停药、用药时间不当、忘记服药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临床病情的控制,并导致生活质量逐渐降低。因此,简化用药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居家PD患者进行用药行为管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提高服药依从性很有必要。

2.2康复训练指导

康复训练是临床上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根据大脑可塑理论,通过外部因素的持续刺激,可以促进病变脑部功能逐步重组,恢复局部功能。成红霞[27]及其团队通过对PD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及问题处理能力3个方面进行训练,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使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得到提高。杨桂芬基于太极拳而创立了PD康复操,以PD康复俱乐部为载体,由专职康复治疗师教授患者主动运动,通过对核心肌力训练锻炼了PD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提高独立行走及日常行为活动能力[28,29];患者在参与主动运动的同时,又加入了PD康复俱乐部,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使战胜疾病的信念更加坚定。

2.3生活方式指导

由于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高,PD患者的体质量与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同时与患者发生左旋多巴相关性运动障碍概率呈负相关[30,31]。因此,了解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居家PD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监测并采取早期营养干预对改善PD患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有很大帮助[32]。范怀敏等[33]通过低蛋白饮食对美多芭药物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后发现患者脑内左旋多巴含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显著提高药物疗效并提高日常行为生活能力。另外,PD患者常伴有严重便秘,任莉琼等[34]通过对患者饮食方式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为患者制订合理的运动方案并辅以腹部按摩、心理干预等措施,使患者便秘情况得到有效缓解。王严之等[35]发现益生菌可有效改善PD患者肛肠动力,有效减轻因便秘症状对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4心理引导

患者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疾病的进程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PD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及病情的反复性,患者常因此而抑郁、焦虑并失去治疗信心,导致疾病预后较差[36]。药物治疗辅以健康心理教育虽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治疗效果常不理想,无法达到患者的预期[37]。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构建慢性疾病患者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良好的心态以及健康的生存环境在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38]。侍相君等[39]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可有效缓患者解抑郁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高艳平[5]通过认知干预联合家属参与,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明确其心理症结,改善不良心境,引导其采取积极的自我心理控制,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等负性心理。

3健康行为的评价

目前评价PD健康行为水平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量表由于其简便客观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对PD患者健康管理水平的评价之中。UPDRS评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量表,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然而,由于量表评估耗时较长、评估者对现象观察的主观性以及评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40],给临床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动态带来影响。因此,有学者通过长时程可穿戴设备对居家PD患者运动症状[41,42],如运动迟缓、震颤症状、运动波动、异动症、步态障碍及非运动症状,如左旋多巴药物服用情况、药物反应等进行监测、评估[43-46]。无论是院内还是居家PD患者,都存在跌倒风险,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张睿等[47]通过自制跌倒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跌倒发生率。另外,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鼓励患者书写健康日记等措施也可动态监测评价患者健康行为情况。

4总结与展望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7

来自矿产业运营活动的环境风险及其对环境和地方社区的潜在影响可能对矿产企业产生诸多影响,例如:影响社区人群的健康、公众不满导致声誉受损、矿区关闭和复原导致成本消耗、矿区关闭后持续的遗留风险。为此,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编写了《工业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指导手册》。该手册概括了针对工业化学品的最优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包括评估化学品所使用的信息、方法和工具。

同时,该指导手册为评估人员提供了风险评估所需的必要信息,包括: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步骤;评估数据的要求;对数据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可靠性的评估方法;环境暴露的评估方法;环境效应的评估方法;具持久性的、生物累积性和有毒化学品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确定环境风险的特征和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等。

二、社区健康风险管理

社区健康风险通常与采矿或矿产加工过程中的大气、水或土地排放有关。在澳大利亚普遍存在社区健康问题的地方,矿业公司可能选择卫生资助计划或为偏远地区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来改善社区人群和矿业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为社区和矿业公司都带来了益处。为系统评估环境危害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编写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该指南提供了一种通用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各种环境健康危险,并明确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尤其是在确定一般人群、小团体或个人所面临的风险时融入了毒理学、流行病学、暴露评估方法和剂量反应评估方法。

三、风险沟通管理

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普遍认为自身有责任与员工和公众就风险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有效的风险沟通是建立社区信任、增加社区对采矿和矿产加工风险的了解,以及使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了解可能受到采矿和矿产加工活动影响的重要方式。

风险沟通过程必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倾听和讨论同等重要,基于这种互动才能充分发挥风险沟通的作用。对于已识别的重大风险,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选择必要的风险沟通方式尤为重要。这些沟通方式包括简单的员工会议、为了与大量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交流而制定的风险沟通计划等。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2004要求在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和整个过程中,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和协商,这些重要的沟通要素与整体的风险评估是密不可分的,对风险管理的全面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结束语

健康管理措施评估范文8

一、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简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道路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新时期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逐渐增多,而且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新时期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其中健康监测和评估管理系统就是其具体表现。在新时期由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其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促使其自身不断完善,为其发展保驾护航。这一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制度保障,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道路交通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大,其中对于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的需求更是如此。新时期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在调查分析之后,我对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现状作如下分析:

1.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交通的需求在不断地加大,在此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自然环境比较差的地区,在交通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其对于桥梁与隧道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取得了全面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相关专业的人才,为桥梁与隧道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总之,在新时期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其发展前途光明。

2.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分析之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建设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

在调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人为方面的原因,或者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在实践中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一些浪费的问题,既限制了工程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又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不高

工程建设在新时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时期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都不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既有主观人为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原因。

三、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介绍

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是新时期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使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实现全面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制度支持和保障。在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打了折扣。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原因,克服主观原因,尽全力解决客观原因,促使这一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为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四、完善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的具体措施

在实践中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系统的使用为整个工程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寻求正确的措施进行全面的完善,不断实现其全面发展。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在新时期要充分利用媒体设备优势,对新时期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介绍,使相关人员可以对其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从思想角度出发,扫清思想障碍,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为这一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扫清思想障碍,不断地提高该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比如说利用新时期的计算机网络、微信等通信工具,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建立相关公众号,资讯等等,从宣传入手,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

2.端正思想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要对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不断地从实践中入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努力提升其个人专业素质。此外要引导相关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可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来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建立交流模式,与其他单位进行人才交流,促使思想交流和碰撞,实现创新发展。

3.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

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实践出发对工程建设以及系统建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积极补充。同时要注意效率性,在实践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为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促使此系统作用得到全面的完善,其作用实现最大化。充分利用相关支持政策,为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促使其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4.吸收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

在新时期要充分借鉴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取经。从时展的过程中入手,不断对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比如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在整个实践中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利用,为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制度,比如说奖惩激励制度,利用这一制度,对相关人员形成激励和督促作用,促使相关人员端正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要对相关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使整个制度网络变得日趋完善,不断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大型桥梁与隧道工程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完善,为工程建设打下建设的基础。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