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外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外教育论文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师教育;中国哲学;教育精神

当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无法解决当代艺术进入校园课堂的问题时,或许可以借助哲学的方法与角度来支撑、推动问题。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是长年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学校、政府或教育部的“引进先进技术、智能设备解决方案”“当代教育技术研发”“优师计划”“教师轮岗”“互联网+”等,教师作为教学的最后一把手,自身也要有规划的进步。读到孟子的观点(虽也是从孔子发展而来的)《孟子•尽心上》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与《孟子•告子上》中称“性”为“天之所与我者”,结合孔子的“无所为而为”的天命观,笔者将其理解为:尽人力,方可知天命。可以通过简易的指引,引导二线城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尽可能地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与多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

1二线城市教师自我提升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从社会评价的视角发现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学校发展不均衡、师资配备不均衡、生源质量不均衡等现象,主因是教育路径依赖过强导致的教育政策绝对化、评价方式单一导致的学校发展同质化、地方举措不力导致的教育均衡表象化。在2021年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统计中,二线城市教育百佳县只占全国的19%,次于新一线的21%和三线至五线城市百佳县的54%。(旧一线城市因城市数量少所以占6%)二线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自我提升一方面响应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教育公平,培养更多地方人才,推动地区发展。

2孔孟观念结合,引申出“尽人力知天命”

“尽人力知天命”中的“天命”并非是神明或客观唯心主义崇拜,而是指集所有不可控的宇宙间的各种影响因素制约下的结果。“尽人力知天命”的观点是从孔子“无所为而为”开始的。表明只要去做了,就能达到“道”(道德),而结果相对便没那么重要了。孔子虽收徒多人,但在其生前并未达到举国、举民皆崇尚其观念、改变社会风气的结果。抛开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儒家“正名”理念中对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的观念,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影响。《孟子•尽心上》书中原本是探讨“道”与“内圣”的概念,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也可以理解为尽了恻隐之心或观照之心,实质上体现的是“尽力”。做到了“尽力”,而后才能了解一个人,或一个教师的品性,才能清楚同样处于发展阶段、同样教育资源下究竟有什么“天命”,能得什么结果。譬如云南山区的女校长张桂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凭个人努力突破了经济、教育资源差距的重重阻碍,设计了一套适应当地的综合体系,提高了当地的升学率。

3二线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缓解教育资源差距而进行的个人提升行为与活动

许多一线城市教师追随、赶超国际的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而二线城市中小学教师除了重点学校外,整体似乎没有明显地趋于“逆风翻盘”的趋势,或者尚未创造出令人满意、赞叹的教学成果。实际上有一些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中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有专门的教师培养方向的。一线任课教师的发展方案中可以结合高校教育系统的培养安排,综合提升一些教师的研究能力。当掌握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后,就会源源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

3.1美术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应每年通过知网、教育部文件与政府发布的新动态来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热点,多旁听美术教育相关的学术论坛

通过知网的数据统计文献,如《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2016—2020年)CSSCI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目前全国最主要的教育问题。旁听学术论坛、参与问答环节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

3.2美术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应多阅读专业文献与专业书籍,争取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得更深更精

并非因为许多中小学美术教育没有达到美术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就认为比较浅显。浅显易懂只是表述的方式与形式,而内容与深度从不应不提及、不探索。有了更清晰更丰富的逻辑脉络,学生就能听得更清楚、更知根知底,而非更不清楚。从具体实施而言,专业文献与书籍甚至可以定质与范围性定量。如《首都师范大学2021年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了解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知识及相关学术史,掌握美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这些正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民美术教师的特点。具体阅读书目可以按照中外美术史类、中外教育史类、中外教育哲学史类等来安排。根据不同教师的任课美术种类又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阅读文学作品、当代优秀艺术、民间美术等辅助学生的艺术表达;中学美术教师侧重美术史课,除美术史书籍外可以结合哲学史,甚至政治史的书籍来阅读。

3.3美术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应多进行教学统计,并且积极交流统计数据,也会发现一些地域性的、意想不到的启示

由教学统计可知,目前关于学生个人课堂体验应用最多的、最为便捷的仍是问卷调查法,对于学生成绩的统计也“历史悠久”,但更重要的不只是统计的方法,还对于问题思考的重要性。例如,2021年7月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青年教育论坛中各省的硕博生与副教授在设立统计问卷与数据的对比项上就别出心裁,各有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的雷浩老师针对“数字工具正向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问题,设定了八组数据的分析方式,如从文化背景、样本学段、样本性别、工具类型、学科领域、教师培训、干预时常与干预强度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考量该问题,由此得出了科学性相对更高的结果。

4“尽人力知天命”对于美术中小学教师个人发展方案的精神支撑作用

正如笔者在本文开篇提到的,区域教育资源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短期无法通过宏观调动或经济提升的直接手段来解决的。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或许并非每位教师都能勇往直前,这也十分正常。甚至有些教师会质疑,“既然现阶段资源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我还要去‘杯水车薪’吗?”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将有利于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绝不是徒劳的。因此现阶段面对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个人发展是有必要的。特别是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离一线城市较近,更能体现中小学美术教师个人发展的必要性。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部分人认为儒家著作均是孔子弟子及其他学者编写,所以也有他们的思想融入其中,故写为‘之一’),其人生经历更是充分体现了“尽人力知天命”的精神。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找到机会来改变时代与社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期间还被隐者嘲笑其“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最终他失败了,回到鲁国三年后便逝世了。可他在春秋时期留下的观念却能影响后面的诸多朝代,其积极思想甚至还能为今所用,可见“无所为而为”或“尽人力知天命”行为的作用。

5结语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2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单位开始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小学生由于受到的教育有限,思维能力也较弱,所以在开展小学教学时更应该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是小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兴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何意义

1.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人为地创设出和真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加入音乐,这不仅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还可以打动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更愿意主动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创设的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体验,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课堂氛围中逐渐提高想象力的创新力。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3.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入很多有意思的小游戏,学生在参与这些游戏的时候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相关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小游戏中学会合作交流。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印象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这些小游戏可以让班上的学生都爱上语文课,而且相互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关系,相互之间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1.做好情境导入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先要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多样的教学设备和方式来创设最好的情境。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可以适当加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有适当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重难点知识。2.做好情境分析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使用有关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直观感受,从而促进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并能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然后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还应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简化并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融入教学情境后能够更系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分析好情境,然后适当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情境。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很多时候难以理解遇到的新知识,若是继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很难,然后心中对语文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更好的体验。此外,这样还可以避免小学生对陌生知识产生不良情绪,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指出这是生活中极易被大家忽略的场景,然后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再带领学生感受、模仿这一场景,老师从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有更加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加深刻地学习课堂重难点知识。

三、结语

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受教育人群,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弱,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顺利掌握所需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积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学习语文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科,为以后的相关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群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222.

[2]刘秀媛,刘秀珍.试论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19):128-129.

[3]刘春梅.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24):265.

[4]张秀丽.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作者:王斌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黑石镇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语文提升个人修养,对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依旧运用单一沉闷讲授式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长期以往还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高效掌握知识。对此本文则从问题情境、故事情境以及信息技术情境等分析其具体应用,望给予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效课堂是各个学科教师不懈的追求,很多教师都选择在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借助情境教学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缜密问题情境,活跃学生语文思维

问题情境是很多语文教师普通应用的教学方法,并非简单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即可,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多种因素进行因材施教,由此达到提高教学目的效果。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应全面了解学生知识体系,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如果问题超过学生理解范围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先提出问题:“司马光如何从水缸中救出自己的小伙伴?”,学生翻阅课文后会得出:“捡起旁边的石头砸水缸”结论,虽然这种问题可以完成教学,但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对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石头过大,砸到水缸里就会伤及小伙伴该怎么办?”,学生之间就会针对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想出各种营救小伙伴方法,这种问题情境就可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故事情境即通过为学生讲解具有启发意义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出教学内容,因为小学阶段年龄和心理特征特征决定其喜爱听故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较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可以借助故事引入新课,即教师改编故事后使其适应所学教学内容。以《长城》一课为例,教师先在教学前说道:“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为大家讲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始皇征召大量劳力修建长城,其中孟姜女和范喜良刚结婚不足三日就被征发前往修建长城,不久之后孟姜女接到自己丈夫劳累致死的噩耗,她前往长城痛哭不止,最后将这段长城哭到崩塌,露出已事先埋葬在长城脚下范喜良的尸骸。”学生都被教师讲解的故事感到流泪,此时教师引入新课:“大家可以打开课本,和老师一起学习《长城》这篇课文”,通过故事展现万里长城是无数劳动人民运用辛勤的汗水堆砌出来的,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印象。其次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都具有一定深度,但小学生浅显的阅历根本无法准确理解,此时就可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经验的故事情境。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物质条件普遍较好,无法准确理解文中母亲给主人公的一元五角价值,此时教师就将作者生活背景作为故事引入,即作者梁晓声在写这篇文章处于60年代,更是自然灾害时期,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工人工资也不过20多元,可以说文中1.5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近半个月的生活费。当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就理解1.5元含义,更深刻理解文中母子之情。

三、创设信息技术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高速发展的经济无疑带动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不但在现实生活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校园成为教师最便利的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便利、直观形象以及交互科学等特点开展教学,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知识实物化和具体化,并搭配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从多方面刺激学生触觉、听觉和视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好奇心较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因而语文教师就可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情境全方位激发学生求知欲。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将迷人的桂林山水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先为学生出示中国地图,运用高科技动画技术凸显广西桂林在地图上具体位置,之后再出示一张写着“桂林山水甲天下”文字图片,详细讲解“甲”字,目的在于点名广西桂林优美风景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其独特才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再为学生播放一段配有舒缓音乐的视频,以深处桂林的假想式旅行引导学生感悟山清水秀的美景,这种教学方式瞬间渲染课堂气氛,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重要能为后续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延伸出的产物,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最重要能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龙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84-85.

[2]郭力敏.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00-100.

[3]代敏.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

作者:陈小宁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中心小学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适当引入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从情境教学角度入手,对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措施进行了适当分析,以便能够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用研究

小学是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古诗教学比重不断提升。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是现代古诗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古诗教学总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破解教学困局,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古诗词在教学创新与改革上,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很多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推进,缺乏进行教学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学有效性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开展古诗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下,很多学生重视自身答题能力的提升,对于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制约了古诗教学效率的提升[1]。对于学生参与古诗教学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既要从学生本身入手,也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当代教学的总体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例来说,在曹植的《七步诗》当中,诗人写下了千古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

二、让学生主导课堂,推动传统课堂升级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融入课堂讨论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学习计划还是内容,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际情况,整个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2]。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现代古诗教学开展的重要思想。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一旁,更多发挥引领者与帮助者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的总体质量。在开展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例如,在大家探讨对古诗理解的时候,要不断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忽视了古诗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爱表达自己对于古诗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提升教学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境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古诗知识的基础性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3]。因此,要营造有实践性、真实感的教学情境,探寻有效的古诗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看法与理解,在讨论中提升能力,这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弱化分数在学习评价中的比重。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评价体系中,分数是评价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4]。在讨论教学中,这样的评价方式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教学总体走向容易产生误导。基于此,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还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多元化能力纳入古诗评价指标中,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不断提高古诗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古诗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深入开展。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不管在模式与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需求与社会人才需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创新课堂讨论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现代化教育格局,提升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99.

[2]顾文海.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78.

[3]冯淑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8):68-69.

[4]刘宾.对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相关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9):264.

作者:崔剑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王庄第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教育改革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都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情境教学法概念以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具体提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的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文,且大多数为景物描写、描物抒情、情景交融的诗文。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单靠死记硬背,往往无法让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影响整体古诗教学。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帮助小学生抓住古诗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与古代诗人的共鸣,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游戏、实物、语言等创设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到该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效果,实现学生提升自我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可谓是现代化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互动互助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向其他领域进行延伸。

2.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真实的生活方式表达古诗所表达的内容,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启发,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自我的情感需求;同时,学生可以在古诗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意境美是古诗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古代诗人根据外界景物与自己内心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其往往具有较鲜明的画面感以及生动的人物感。通过一些特定的词句表现诗文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探究诗文深处的含义,对诗文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情境创设的切入点,以那些描绘性的诗句为例,通过有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到诗文意境当中,逐渐揭露出古诗的主体,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了发挥小学古诗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势,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引领。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特点,只有教师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才能给学生无限的熏陶。古诗建立在汉语之上,意境幽远、语言简练,如何通过古诗教学解放学生的心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自己对古诗中美的意境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向学生传达诗句的内涵,满足学生情感审美之需求。

3.从多个角度出发,发挥情境教学优势

在小学古诗课堂中,应该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文涵义,挖掘诗句中的美感。一方面,根据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与吟唱,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诗句语言的精准性,获得相关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图画、视频等展示诗文蕴含的意境,为学生创造更加直观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挖掘学生想象力,通过诗文中的某个关键字、词等,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结合古诗特征,丰富情境教学内容

景语是古诗描写中的主要手法,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抓住古诗音乐美、形象美以及意境美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最佳的真实情境,借景抒情,将古诗中的景语进行转化,让诗文中的中心思想情感更加表象化,引导学生以景入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同时紧扣心扉,实现提升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情境创设还应该包括游戏情境,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根据古诗设置游戏,包括诗句拼接、接龙等,兴趣使然更加能够让学生投入,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古诗文的信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故事教学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对情境教学法的引入,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古诗内容,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提升。情境展示给了学生美的意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加深,教学目的更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8):32-33.

[2]王永新.小学语文故事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21(9):255-256.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

本文首先阐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基本内容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接着对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简要论述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然后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识教育理念和教材评估理论结合起来,从六个方面构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材评估内容,并依据此内容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文学与艺术、家庭婚姻与友情、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念;《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教材分析与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必修性”,使其可以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门国际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材料。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写与评估是否应吸取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一话题近些年来在外语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在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指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接受的教育,类似于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朱自强(2009)认为,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李曼丽(1999)等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本研究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这一理念,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不同人持不同见解。例如,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应包括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另一部分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解、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对著名文学作品的学习。参考袁曦临(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华维芬(2010)对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基础性”和“必修性”的特点,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更具体地讲,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直接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材”这一主题的资料并不多。但“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硕果颇丰,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

1.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即对公外的教学研究。陈坚林、顾世民(2011)指出大学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同时要考虑其通识性。作者指出,通过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在工具性和通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大学英语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吴鼎民、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套车”的课程体系内容,即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综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马彦(2009)等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2.我国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实践研究,这里的外语专业主要指英语专业。陈雪芬(2010)认为,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作者指出,通识教育模式下外语教育的特点:博雅之师、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和博、专兼顾的课程内容体系。柴改英(2010)以浙江工商大学外语系为例,强调通识教育模式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界普遍认为,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外语专业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些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背景;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成果,为笔者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

二、《全新版大学英语》的相关研究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指狭义上的教材,即课程核心教科书,不包括试题集等。据此,大学英语教材,即高等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上大学英语课时统一使用的核心教学材料。

(二)教材评估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末,有关教材评估的研究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Seaton(1982)、VanEls(1984)、Cunningworth(1984)、Breen和Candlin(1987)、McDonough和Shaw(1993)都分别对教材评估的内容作了详细、广泛地探讨。我国学者对教材评估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95年,钱瑗介绍了HutchinsonandWaters的教材评估一栏表,引起我国外语界的关注。随后,胡壮麟(1995)、文秋芳(2002)、束定芳(2004)、庄智象(2006)、程晓堂(2011)、王守仁(2013)等学者,对教材评估作了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由于目前学界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材评估体系,因此,笔者尝试在整理、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及外语教材评估理论,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评估,期望所得结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三)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原因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种类众多,但在受师生欢迎度及教材编写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本研究确定,应选取著名出版社发行的、受师生广泛认可的、在各高校现行普遍使用的主流教材进行研究。关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笔者主要参考赵勇(2009)和裴光兰、李跃平(2011)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是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最终选择《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为研究对象。

(四)《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简介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该版本整个系列教材的主干课程。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讲,教材每册都有8个单元。每单元设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正、副课文各一篇文章。更详细地讲,每单元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课前自学:与主题相关的听力活动;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课堂实践: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的1-4册,基本结构相同,每册都由上述内容组成。

(五)《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较多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及对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柯彦玢(2002)以该系列教材的《阅读教程》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汤声平(2002)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李慧琴(2002)就《听说教程》的编写特点作了介绍,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提出一些建议。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版教材,以教材编写思想的引介为主,目的是向外界推行该教材。

2.关于教材中文化的研究。郑晓红(2009)从文化价值取向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该系列教材倡导个人主义、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等特点。此外,有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不同视角,综合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

3.关于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研究。毛立群(2004)对《综合教程》中课后练习题展开深入分析。张殿宇(2005)对《综合教程》中听说练习部分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针对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已有研究,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评价教材,这为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4.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大多是硕博论文。在梳理文献时,笔者发现,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多从教材的词汇、语法、语言技能、文章体裁、课后练习题等几个因素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5.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与其它版本大学英语教材的对比研究。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各套教材的优缺点,并为进一步完善教材提出修改意见。综上所述,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资料,较少从通识教育视角来分析与评价教材。由于通识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目前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因此,本研究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该套教材,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三、本研究采用的评估依据及研究思路

(一)评估依据

本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评估,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视,反映在大学英语教材上,就要在内容的编写上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要同时包含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2.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六个具体的方面: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

3.教材评估理论。本研究采用的教材评估理论有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中的内部评估,Breen和Candlind的教材评估理论中对学生的关注,及文秋芳(2002)、庄智象(2006)和王守仁(2013)等提出的外语教材的编写“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分析与评估。

(二)研究思路

依据通识教育的内容,本文首先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的64篇文章进行归类,接着分析教材在每一篇具体内容上的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修改建议。

四、研究结果

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选题广泛,涵盖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其中,在社会与文化、教育与心理这两方面内容所占比例最大。较之其它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该套教材对科普与环保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占比重占12.5%。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各占9.38%。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4篇文章,占6.25%。

(一)社会与文化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主要涉及:代沟问题;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如何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偏见的社会;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英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现代美国社会的安全问题;智能汽车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等。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内容选材广泛,话题多来源于现代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例如,“网络世界的利与弊”这一话题,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性,且贴近学生生活,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丰富其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编写,对其它国家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内容涉及较少,这是该套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科普与环保

在科普与环保方面,该套教材主要涉及:如何向公众传播基础的科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人类对动物的行为的理解及对动物的保护;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滥用化学药品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加强其环保意识,使他们客观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科普与环保内容,选题过于宏观,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克隆技术”、“全球变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主题,过于宏观,文章缺乏如何保护环境具体做法的学习。我们共处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政治与历史

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美国的民权运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故事;希特勒入侵前苏联的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时自然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等。该套教材中政治与历史内容是关于西方国家重大事件的描写,学生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但此方面的内容,话题不够广泛,只涉及几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历史与政治没有介绍,而且仅仅是对几个国家的重大事件的描写,对于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没有应有的概述,更没有我国当今的政治形势和国内重大事件的相关叙述。整体而言,教材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涵盖的知识有些单一,需要增加更多的相关内容。

(四)家庭、婚姻与友情

在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教材主要涉及: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拥有正确的爱情观;美国家庭生活的变化:工作方式、就餐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父子两代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小冲突等。这些话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友谊与爱情,对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来讲,是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于此内容的学习,将会投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总体来讲,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等优良品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编写特点,是该套教材的优点之一。

(五)文学与艺术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教材主要涉及:对短篇文学名作的欣赏;讲述感人故事;优美散文和旅行日志,以抒发对大自然美的赞赏之情等。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其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感悟人间的真善美。在第4册的相关文章中,编者将主题上升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至此,英语学科的通识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在1-4册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中,文学与艺术内容所占比例为6.25%,共有4篇文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该套教材每单元的课后练习和阅读练习中,都包含有相当量的文学与艺术内容,以“歌曲欣赏、幽默小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出现。所以整体来讲,教材的文学与艺术方面比重并不轻,但在内容上缺乏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这是教材有待完善之处。

(六)教育与心理

在教育与心理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做人要诚实正直;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遇到困难要奋发向上,积极乐观;要重视教育;学习中,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学会勤于动脑,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中、美各国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学会如何理财;“富有”的定义;要勤俭节约;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只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护世界和平。教材中教育与心理方面的内容,话题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因此,有关教育与心理方面内容的编写,是该套教材的突出优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分析与评估,从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总结出该套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性建议。

作者:于然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3]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4-19.

[4]陈雪芬.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摸式分析[J].教育评论,2010(1):143-145.

[5]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胡壮麟.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1):11-16.

[7]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柯彦玢.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的教学理念[J].外语界,2002(2):2-4.

[9]李慧琴.强调语篇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谈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编写构思[J].外语界,2002(1):7-10.

[10]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第二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思考

本文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围绕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延边大学目前设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定位和设置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GeneralEducation”一词的中国式解译,也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教育界同仁为了能够完全理解“GeneralEducation”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从美国相关著作和教学实践角度分别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通识教育被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一直未得到统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实践的演化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背景。在此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赋予较多的政治、经济功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普遍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渐大众化,以往的专业化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愈发突显,而通识教育的贯彻实施则可以弥补现今教育的这一不足,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完全的”学生。目前国内高校在各个专业均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从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还远没有达到“用通识教育来阐明学习共同科目的必要性”所要求的目的。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之路还很长,国家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反复提到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已充分突显出当前我们在教育环节上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步调一致,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通识教育更侧重于育人,这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身的回归。

一、高校设立通识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教育学者的重视和讨论的话题。李曼丽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后,给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概念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成果——人所应满足这个社会之需要的条件是先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的教育来培养来塑造。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外面的了解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交往也更加频繁,人们在比较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自身充分获得自尊心和自豪感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由此可见,教育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注重应试或专业教育而无视通识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这么简单。

二、通识教育课学生选课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选课的心理有如下几种: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主进行选课(约30~40%);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看课程介绍,他们更关注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选择易过的课程优先选报(约20~30%);集中选课,由班级几个人确定后,其他人集中跟随选报(约20%);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选课的最后阶段选课,就没有主观上的选择权了,只能从还未选满的课程中选课,也有少部分同学因自己喜欢的课已满额,而最终没有选上的现象时有发生(约3%);有的同学根据学长们的建议来选课,如有些同学考虑哪门课老师讲的好,哪门课程学分易得,哪门课程老师经常不来上课,哪门课程老师上课不经常点名等(约10%);随机选课,能选上的就上,而不把获取相应的知识作为最终目的(约7%)。可见,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选课心理我们一般是不易掌握的,具有不确定性。通识教育课设置及开课现状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在册的共有511门,其中多元文化特色类46门,人文科学类192门,社会科学类113门,自然科学类130门,教师教育类30门。每学期根据任课教师主观意愿自愿申请(通识教育必修课除外),再由学生在线选课。一般每学期申请通识教育课程的门数在70门左右,最后开课的课程为40~50门,从学生选课及开课实际情况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含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目前学校不对课程的数量及学科门类做出相关规定,只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应修的学分做了规定。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修。当前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容量为140人,一般多数情况超过100人,有些课程是满额的,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30人的则本学期此门课程不能开课。通识教育课程每学期开两次(前八周和后八周)集中上课。

三、目前通识教育课程上课形式及课堂现状

目前,通识教育课的上课形式基本上按传统上课模式来进行,即老师讲授为主,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会串插一些相关视频。通识教育课程均被安排在晚间(17:30~21:00)上课。从调查结果来看,上课学生以听课为主的人约1/5,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或看专业书籍的人约为1/2,看手机的人约为2/5~3/5。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出勤情况不易如实掌握,学生找人带课时有发生,很难控制。

1.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明确。施教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必然导致对所授课程的大纲内容(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及形式把握不到位,至使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和专业化,不利于学生理解,进而影响了课堂氛围,这必然致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授课专业化,形式单一。经常听到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到无耐,虽然对每一个讲授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但听者甚少,貌似对牛弹琴,久而久知,老师上课也没有了激情,效果不言而喻。大班授课,不利于教学形式改革的实施和管理。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一些有意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课堂容量也感到无力面对。教育教学主管者对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讲授者缺少引导和监管。首先,在教学的主管者应对学校的定位有明确的把握,并将这种思想纳入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中,然后对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或开展集中式的研讨,来强调和普及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的把握;其次,对任课教师提交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没有进行把关和认证;再次,在教学环节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检察等必要环节。

2.解决思路的探讨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意识,充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从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能够看出学校教育主管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又花大力气建设了几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而且类似的课程门数还在增加中,这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走向成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从运行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需要逐渐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课程设置门数和学科类别是十分充裕,当前需要提升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教学效果。对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内容有必要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使其能够符合通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内容讲授上适当增加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也会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做人,这就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了。但大多数课程在讲授内容和授课形式上与传统授课没有多少变化,这不能满足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在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领悟的同步性,所以这是急需改变和调整的。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基础上先去调整讲授内容,并逐步完善授课形式,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通识教育课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听课对象的巨大差异,对授课者在讲授形式上的要求明显要更具灵活性,对讲授内容要形象化、生动化和科普化。用通识教育的观念来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识教育”的观念是什么?这是所有施教者应最先思考的,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去组织相关的教学过程,回到具体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要先回答“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还是“人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社会需要通才,而目前我国高校把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或是理论上要培养通才,但结果却未能如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参加工作后被单位的认可度(社会需要的能力)却远不如那些在校时专业成绩平平而业务较强的学生。这些问题足以说明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定位上或是在教学环节上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我们过分地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亦或是在专业教育中缺少或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元素,没有让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让“教”与“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呈现出来。在学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较为容易地重新获得,但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领悟却不见得那么轻易的就能获取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感悟会让学生记住很久,有些甚至会影响他(她)日后的行为,这就是“教”与“育”的不同之处吧。

3.教学形式的革新

随着“e”时代和“划”时代的到来,普通高校的课堂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宁静和单调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再也不那么无聊而无趣了,“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扩大了我们获得知识的容量。学生对知识的索取形式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必将会促进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文字式、灌输式的说教效果满足不了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等碎片化的小微内容片段授课形式应运而生,已经让所有教学单位的教学环节不再寂静,虽然这种形式还不被众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可,但它所带来的冲击已是不可避免,网络在线课程的实现对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无疑创造了最佳的平台,它需要更多的相关教学形式的变革来适应这种与时俱进之产物的即定需求。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已经从我国的各个层次的办学单位蔚然成风,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尽快适应它并利用好这个工具,因势利导,改善目前在教学上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当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考核方法上与专业课有了较大的改进,即不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目前,以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较为普遍,偶有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线提交的。笔者认为,重视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核对通识教育类的课程更加合理而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平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缩小”现有课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全校学生完成并达到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从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角度讲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目前学校已是黔驴技穷,笔者认为,加快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校内网络在线课堂(当然我校的该平台还有部分功能没有升级,但这已不是技术问题了)讲授,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完全不用考虑人数问题。否则,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考虑目前课容量过大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应试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虽然在教育上投入了巨资,但收获的却不令社会满意,通识教育只从大学入手,不再是亡羊补牢这么简单而有效了,教育是长期和持续的事情,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来讲,要做的事情也远不止当前所做的形式多于内容这么浅偿则止,而是须要高度重视,切实谋划,注重实效地进行设置和建设,把通识教育真正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来,让教育得到真正的回归,大学输出的人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这才是未来教育的目的所在。

作者:宗云 梁成云 金大勇 王娟 朴春香 黄世臣 单位:龙井市第四中学 延边大学农学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延边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资助

第三篇:通识教育经验借鉴与启示

摘要:

通识教育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管理制度。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探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总结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进而指出对我国开展通识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借鉴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1.1哈佛早期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时值美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阶段,哈佛大学在全美首先推出了自由选修制度,从而形成了通识教育的雏形。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推行的主修与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主修学科和各专业领域内必须完成的通识课程体系。由此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雏形被基本建立起来,一直没用至今天。

1.2通识教育理论的确定

1943年由哈佛大学校长Conant抽调12名专家对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于1945年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确立。书中明确了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传统和促进人文素质的传递的基本观点。并且着重阐述了通识教育要培养人的4种能力,主要指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分辨价值能力。书中还系统的表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框架和课程教学方案。指出了6门通识课程,规定了学生要在6门课程中至少选修自然、社会和人文中的一门课程。该方案从问世后被自用了25年。这本书也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走向了成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里程碑。

1.3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为解决哈佛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和专门化等问题,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哈佛大学通过使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来代替上文提到的分类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对以往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此后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各模块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问题,但仍然对全世界的通识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直到2005年哈佛大学重新修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形成了《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最终明确了四种能力:让学生有处理作公民应当为的公共事务的能力,有理解自身文化价值信念的能力,有评估不同文化差异的能力和如何随着时代做出改变的能力。

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带来的经验

2.1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体系

哈佛大学生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历次修正都体现出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关注和关心学生可能在生活和实践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从而助于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而且,哈佛的通识教育还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使学生能从生理层次、精神层面、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使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和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从而使学生成为更完善的人。

2.2通识教育课程更灵活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学生的限制,不强调全体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统一性,而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首先,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中,每个领域里都有众多的科目可以满足该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取消了课程的单独分类,使学生更多情况下只要选择一门课程就可达到培养两种能力的要求,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其次,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学生虽然不再有专业免修的课程的权力,但是可以自主双向计算学分,每修一门课程都可以自主选择计算为专业课学分或通识课程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主修感兴趣的课程,又可以满足通识教育要求。

2.3通识课程与专业课融合度更高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逐渐打破了专业课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各学科与专业的教师可以在通识课程中合作,从而使大量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满足非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哈佛学生2014年的选课手册中就开设可替代通识教育的课程213门。新通识课程体系对各专业课程和知识进行了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实践性,又避免了按学科分类对学生的忽视,使跨学科学习知识的趋势得到极大的弘扬,建立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带来的启示

3.1指导我国通识教育目标的制定

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应当围绕合理的教育目标进行,从哈佛的经验来看,我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还不具备哈佛通识教育中如此明确的基础性、渐进式、综合性的通识教育目标。因此,我国通识教育应当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完善人格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确定,使通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识教育的目标还要追求大学教育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思维,使学生在经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后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2改进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国家、学校和学院通识课程三个不同的类别,分别对应着美国哈佛大学的分类必修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个类别。但是,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还没发展出哈佛大学如此科学和人性化的通识课程内容。首先,人文素质课程在我国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内容较为单一,孔孟之道,古典哲学等传统内容较多,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宇宙与生命进化,现代历史的思考等学科课程较少。其次,通识教育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开设开放式和创新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三,设置培养学生判断力和思维力的课程,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3.3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

哈佛大学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评估,培训通识课程教师,协调不同专业设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等工作。通识教育的管理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使通识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节约和优化了通识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我国高校也可借鉴哈佛通识教育的管理办法,成立必要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使通识教育从一般的教务管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高校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有效的参与通识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通识教育效率。

4结语

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在通识教育领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借鉴美国哈佛大学成熟的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刻把握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灵魂,对兼容多元的通识教育文化理论,促进我国通识教育蓬勃开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小莹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40.

[2]…张会杰,张树永.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03).

第四篇: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经典影片赏析

【摘要】

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

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赟《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许妍 霍畅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5-2016年度科研项目“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实践基础探索独立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SCWYGJ15_15

第五篇:大学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上的实现路径。

3.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大学精神的发端有赖于对新知的传授,新知即为创新,大学精神天然具有创新性。通识教育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深刻思考及理性批判,理性及批判亦为创新。

4.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之后便可以停滞不前,大学精神、通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需要对旧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理念予以批判、抛弃,取而代之以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理念和内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也就是离不开创新。

四、通识教育对创新培养的路径探索

好课程———坚守学术标准、学术理性的课程。通识教育,教育界对其的共识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还包括品格的塑造。个人将“全人教育”解读为灵魂教育,灵魂教育似乎更易于国人理解和接受,通识教育注重精神层面,强调读书和思考,精神涵养的熏陶和养成。通识课不是知识拼盘,不是知识概论,而是通过该课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人类世界的精髓,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科学的,这样的课程必须有学术深度,充满理性与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评论、批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老师———具备创新素养的好老师。一名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真正的好老师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识本身交给学生。好的老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在学问上精进钻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研究学术,与研究教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本分。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教育一方面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总结创新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寻找创新教学的规律,需要授课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教学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教学,促进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好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好学生。通识课的授课目标是学生,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的动机和欲望,创新能力无法将上述外化的条件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最近的一档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了》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量子物理学的演讲嘉宾就曾讲过,他现在招收博士生,最愁的不是他不知如何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丧失了对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兴趣。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兴趣,实际就是人本能的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发现新知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式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需要再培养起来,需要授课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引导力。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识课目标的达成,需要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良性互动,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学生在创新欲望的激励下作出创新成果,激励好老师进一步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好环境———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通识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通识课程所能单独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整个校园崇尚读书、乐于思考的校园文化。现在的校园受社会影响,过于功利化,对找工作有利的社团,大家愿意参加,纯精神领域的读书会之类的组织,很少有人问津。作为学校,不崇尚读书、不崇尚思考,是很可怕的,理性与批判的大学精神也很难养成。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文化赏析等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生活,让学生处处学创新,处处可创新。

作者:洪东冬 陈凤贵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4

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一种形式,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根基,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奇妙瑰宝。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一番。儒家的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其中,因材施教主要是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更多的是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另外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善,然后做到学思结合。孔子曾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都体现了学习与思考不可独立存在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更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各种情怀,在心灵方面上升一个层次。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纵观现代语文教学的方式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其发展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试的反复演练,应试教育深入人心,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改革举步维艰。然而在这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估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知识的“人文性”。虽然强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以提升升学率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学仍然急于求成,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因而在传统文化方面,教育工作者也是急得焦头烂额。而传统教育最为本真的一面也面临着即将渐渐淡化出学生们的脑海这一问题。众所周知,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其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过程。至于怎样使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笔者将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以下几点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部分也不算少,主要以诗歌、文言文的形式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许多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可一味地照本宣科,除了一定的“工具性”外,还应当更加重视“人文性”这一方面。事实上,传统文化延续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胜数的精华,其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有古诗词、国画、书法、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等等。同样,学生也会把兴趣放在自己所喜的部分,并发挥所长,而在无趣之处则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此,教师们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合理地营造教学氛围,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朗诵诗歌时,可以将不同版本的朗诵方式又或者是说唱表达展现给学生。同时教师们可以搜集相关的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让学生们课后阅读,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内容,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丰富课堂内容,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知心语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在大多数人的记忆当中,学习文言文就是要记牢重点词义,翻译重点句子,根本上还是为了考试而服务,枯燥无味,很难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情。因此,教师们可根据教材特点和自身经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然后从各书籍或者老一辈人的口中寻找他们所感兴趣且符合文章内容的小故事等等。并且可以开展一个课前五分钟分享所感的小活动,再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又如,教学山水游记类文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能变会动”的视频、音乐、图片等相互结合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古代圣贤的风雅情趣,道德情怀,以及祖国河山引人入胜的壮阔景观。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消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这种方式不得不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促使传统文化渗透学生心灵

为了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学校必须支持各位教师开展各种有趣的传统文本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将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地方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就此看来,老师们可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在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比如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与诗文朗诵会、话剧演出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应从旁协助学生,为学生出谋划策。需要注意,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应扮演的是指导者角色,而非事事亲力亲为,从而影响学生发挥创造力。此外,如果情况许可,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市区的博物馆、贤达故居、文化宫等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知识与亲身实践相互融汇印证,加深印象,获得体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良好状态。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当时的人文背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领略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发挥了学生们的才智和组织能力,又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若要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责无旁贷。教职工们应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这份工作,学生们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并学好这一门学问。无论如何,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发展需求是无法脱离关系的,因此,应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

[2]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

作者:戴琳 江嫦平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情感及学习态度上的培养往往存在教师忽视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本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及特性,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情感作出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思考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教学要求更加明确,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相应的知识及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及正确学习态度。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渗透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人教版为例,内容多数是鲁迅、杜甫、李白等文豪的文章诗歌,在这类文章诗歌中所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便利性,再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创造出更加带动学生情绪的情境,为语文教学活动营造出情感教育的氛围,从而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将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分析,结合自身所学及经验累积深刻感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或者作者情感表达上的看法,并且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者作者个人经历,作为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章情感的重要工具。或者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中最喜欢或感悟最深的一段内容,并说明其原因。

3对相应的文章或者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挖掘

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随着新课改进一步深入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文章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一特性也为语文情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前需要充分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及作者所要表达情感,只有教师深入剖析并感悟文章后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初中学生在学习文章和诗歌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经历、学识、眼界等方面的限制,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上较为单一。能够快速掌握的情感无外乎有三种:爱国情怀,比如《我的战友》一文;大自然情怀,如《斑羚飞渡》一文;或者是对生命的赞歌,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点破面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复杂情感因素。比如在《合欢树》的教学中,由史铁生在瘫痪之初所呈现的颓废及母亲的不放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悟珍惜眼前,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在此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出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因素,再结合写作背景,准确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线情感,防止出现相互冲突或者与文章意境不符的情况,避免影响教学的效果。

4让学生将情感赋予到相应的文章朗读当中

要带动学生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为学生营造相应的环境,让学生更快、更投入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敏感点。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在知识底蕴及眼界上的限制,因此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复杂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再加工,将文章最为美好、最具表现和感染力、最吸引学生的句子或者最丰富情感的地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对文章的学习中,找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教育意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丰富情感脉络,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能有效连接师生与教材,将语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充分体现出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充满趣味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故乡》中,文章开头就着重描写旧中国乡村的现状,同时表现出旧社会日益衰败下对普通民众的伤害的叹息,对这种现象的鄙夷和愤怒。在有感情的朗读当中,让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渲染下,深刻感悟到旧社会造成一片死寂,在愤怒同时,更是在文章末尾点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学生在对作者情感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潜在的斗志和勇气,让学生珍惜现有的安宁美好生活,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5为学生设定情境,在模拟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各类情感的敏锐度,除了有感情朗读文章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快速融入到文章情感感悟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提炼出文章所要蕴含的情感内容,引发学生对作者个人经历、写作时的状态及思想历程等进行透彻了解。结合文章生成背景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扮演教材中的角色,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揣摩出角色情感,并运用自己的理解将其演绎出来。教师在学生扮演中,充分聆听学生意见及观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体验,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以此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初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奠定基础。

6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连接小学与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其教学重心在于学生语文知识及学习能力、过程和技巧上的培养。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上需要加以升华。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将情感教育进行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其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性格上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8):180.

[2]陈应刚.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9):48.

[3]邹超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93-94.

作者:陈水丽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摘要:随着网络和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以往需要书写的书信、便条等等交流方式现在已经完全被短信、邮件等靠敲击键盘来完成的交流方式所取代。这一现象已经严重波及到学校。小学起始阶段学生写字的态度还好点,初中学生书写起来字迹潦草、结构随意、涂抹严重、别字连篇。广大中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此无不头疼不已。因为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字书写;能力提升;教学模式

1加强思想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

1.1写好汉字是交际的需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作为书面汉语的信息载体,其书写目的是记录和传达语言,具有社会交际的实用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写字同样如此,为了使汉字起到社会交际的作用,就要写得清楚端正,使人容易辨认。字是写给人家看的,就进而要求把字写的美观些。字写得美观,就具有供人欣赏的艺术性,因而具有实用和艺术二重性。我们今天学习写字的目的,不一定都要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端正、干净、容易认。假如写的字让人难以辨认,就起不到交际的作用。于人于己都不方便,影响办事效率,甚至出差错。此外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由此看来,学习写字对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来说都很有必要。1.2写好汉字是身体成长的需要:它可以促进智力发展,使手、眼、耳、脑的协调能力加强,使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许许多多老人把写字当做锻炼的手段。老一辈革命家说过:“写字是一种体力劳动。”常练字可以锻炼身体,调节精神,保持血液通畅,精力旺盛,有益于健康长寿。1.3写好汉字是陶冶性情的需要:写字到了书法的地步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交际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美、欣赏美的的活动。汉字匀称合理的结构,开张自如的笔画,书写者的审美感悟,使得汉字书法成为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练习写字既练字又练人,可以怡情养性,净心平气,逐渐免除性情急躁,粗枝大叶的毛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好字的道理,他们才会觉得写好字是有意义的。

2夯实语文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正确书写汉字

学生只有掌握一定量的汉字,才能在汉字书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把汉字写对,写好。要完成这项工作除了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多读书、多看报,遇到不懂的及时查字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实现对汉字的大量的积累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当前中考对识字的考察分值较低,新课程标准对此也较以往弱化了许多。

3加强写字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书写汉字的平台

3.1要转变应试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要转变一切以“升学”为中心的观念,要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写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因此,每周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写字,不要认为学生的字只要别人认得就行,写不写好没有多大关系。3.2要选好书写工具:好的书写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初中生在选择书写工具时应首选钢笔,并选择一些口碑好的墨水。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使用钢笔的方法。3.3要科学指导书写:上课时除了向学生讲清写字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应该加强具体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应做到:(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笔画的形态、书写的方法、笔画的位置、结构的搭配等。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力。(2)指导学生临摹。开始写字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写,可以先记住一笔写一笔,然后过渡到一个偏旁或字的局部,逐步提高记忆力。笔画基本到位时,先让学生记住一个字的外形结构,然后再记住一行或一段字。单个汉字写的比较规范时,可以让学生临摹书帖。应指导学生根据所临字帖的风格特点,自己创造新的作品。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引导他们大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让他们自主、自觉地正确地分析,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3)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写字姿势、执笔、用笔的方法等,并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典型问题,立即提出来进行讲解演示及时纠正。要将正确的写法与错误的写法加以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揣摩体会写字要领。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互教互学,互相对照检查并纠正书写错误。

4搞好课外活动,让部分学生提升书写水平有台阶

可以把班级里爱好书法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小组可以征订有关的书法报刊,每月还可以出版一份有关书法的手抄报。还可以交流一些书法知识典故。如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来龙去脉,古代书法家勤奋学书的趣闻、轶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练好字。这样,在兴趣小组的影响、熏陶下,班级的写字氛围会变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为写好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结语

学生功课多,时间紧,单单靠几节写字课和有限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而解决学生练字时间不够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生在大脑中确定“拿笔即练字”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每次作业都是练字的好机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规规矩矩地练,从小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久而久之,学生“提笔即练字”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参考文献

[1]李月英.不要忽略了老师的书写给学生的示范作用[J].新程教育(基础教育),2010(1):114.

[2]孙建荣.加强写字教育继承民族文化[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8(9):28-30.

[3]陈健开.初论三角构图法在汉字书写中的运用和原则[J].大众科技,2012(08)

作者:王智永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寺家庄镇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语文知识内涵的挖掘,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层面,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当前,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新课改提出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语文教育对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递进,其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初中语文没有发挥其人文学科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语文老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对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意义就在于其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应该优化原来的语文教学目标,将思维能力的锻炼加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当中,并制定合理的思维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根据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对原来的教学目标进行更改。例如,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缩写、扩写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其次,根据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即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思维转换能力时,可以适当进行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春》一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巧妙地使用了“钻”字眼。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词语好在哪里,作者这样用是想表达什么情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能将文章内容与情感表达进行转化,从而得出文章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2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有很多,例如观察法、联想与想象、比较与分类等,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对比法和想象法。(1)对比法。实际对比法一般是和观察法相互结合使用的,读者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两者的不同,继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需要通过这一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在《秋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秋天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描绘秋的写作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想象法。想象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形成新的形象。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诗句中的想象,感受一下如果自己在盛夏的晚上仰望天空,看到满天繁星将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3设计系列训练,形成良好思维方式:我们一般通过思维品质来衡量学生思维能力。而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设计“单元教学”对学生进行系列性训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老师通过设计系列教学,将这些思维能力的锻炼集中在同一模块,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本文中主要介绍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首先,深刻性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它是指对事物理解的深入程度,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性的锻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让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其二,要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形式让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并且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次,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以及对知识的迁徙能力。其一,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其二,改变原来教学方式,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再次,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敏捷度逐渐增强,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老师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3结语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22.

[2]刘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屠凤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130

作者:唐通 单位:四川省蓬安县罗家初级中学校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学生的叛逆心理容县出现的时期,而如果学生的叛逆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叛逆心理;疏导

?前言

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开始逐渐变强,其想要摆脱成人的监护的心理逐渐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因此,如何对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叛逆心理的定义

叛逆心理是学生的青少年阶段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指的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故意违背对方的要求,并且以与其要求相反的态度对待,或者做出与对方要求相反的言行的心理状态。

2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类型

2.1情景叛逆心理:情景叛逆心理指的是学生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产生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通常受到引导场合和时机的影响,比如引导场合不合适,或者引导不及时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当家长或者教师的主张与其自我主张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其叛逆心理出现,因此适时的引导对于避免或者缓解学生的叛逆心理非常重要。2.2自主叛逆心理:此种叛逆心理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学生内心感到压抑却没有合适的排解办法,这些压抑通常来自其对外界的不科学认识或者不满,比如家庭的严格管束使学生觉得压抑,或者是教师的不理解,或者是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都能够导致学生自主叛逆心理的出现。2.3信度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指的是学生根据对引导者的人格特征的判断而对引导者产生的不信任,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而对信息源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如果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讲解错误的现象,时间久了,即使教师讲的知识是正确的学生也会怀疑其正确性,导致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的不信任。

3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应坚持的原则

3.1有针对性的疏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其心理特征也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的叛逆心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其叛逆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时,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叛逆程度和表现形式而进行不同方式的疏导,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3.2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初一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接触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因此,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初二初三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自尊心也非常强,因此学生也比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判断,并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3.3科学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对于学生的叛逆心理的疏导都有帮助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科学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的叛逆心理渐渐的得到疏导,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快乐的成长和学习。3.4潜移默化的疏导: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最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因为太过直接的疏导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为学生并不愿意承认其自身存在着叛逆心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心理、品德和思想等进行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德和思想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疏导的对策

4.1利用课外活动进行疏导:课外活动是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的有效办法,因为相对于课堂学习来说,课外活动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宽松愉悦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最容易敞开心扉,能够正确对待教师的要求和教诲。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比如,定期组织诗朗诵比赛活动,鼓励每个学生都激励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拉进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4.2通过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疏导:传统的课堂模式下,语文教师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此种情况下最容易叛逆,因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语文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关于某个语文知识的观念和看法,并鼓励学生将其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并及时的表扬学生的勇敢行为,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激励的作用。在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自尊心能够得到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有利于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有效的疏导。4.3利用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疏导:通过学生的作文,语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叛逆心理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作文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动态,因此有利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及时适当的疏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定期的开展语文写作课,以定期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4.4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进行疏导:积极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有利于为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有利于语文教师的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当发现原本不爱听讲的学生最近听讲特别认真时,语文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语文教师的认可和尊敬,有利于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有效的疏导。

5结语

学生的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

参考文献

[1]王元喜.正视学生叛逆心理———跨越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观障碍[J].考试周刊,2011,89:72.

[2]窦庆龙.初中语文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4,32:104.

作者:马光业 单位:民勤县教育局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教学重要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何进兴教学模式的改进,拓展学生语文思维,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利用新手段新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水平

1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时,还是照本宣科的老一套模式,刻板无趣,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重复冗杂,在教学内容的量上不能做好科学规划,没有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布,导致教学内容不是容量过大无法吸收,就是容量过小浪费时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充分掌握,这两者都直接拉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的质量不过关,教学内容太简单或太复杂,缺乏关联性,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学习结果自然不尽人意;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没有考虑实情,没有结合实际。教学设计不具备科学性,尤其不能做到自然过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正因为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水平不足,让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无法真正的去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1]。

2新课标对当前初中语文数学的要求

2.1走出传统模式的框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的改变,在新的教学目标和过程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让学生自愿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敏感度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进行教学模式的突破,改变由传统模式带来的思维僵化以及刻板无趣。2.2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具备创新意识:重视课程最终效果和目标,给老师放权,增加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新课标侧重于对目标不同阶段的规划,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中间的手段与内容则没有强制性标准,赋予其自由性和灵活性。让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发言权,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加大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力。这也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新课改的魅力所在,能够更为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从自身出发,进行观念的转变,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局势。

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的建议

3.1较强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沟通:现在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和理论,只是在照本宣科而已,这种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只能说是汇报,并不能称之为交流。而没有交流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期望的。学生的思维过于稚嫩,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所有的结论和质疑的科学性都是不足的。在实际的教学授课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有极其积极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就了沟通的桥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造就了知识的桥梁。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无阻碍的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2]。3.2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语文作为文化教育最为重要的科目,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传统纸质教育的局限性,很多内容不能够具体的进行展现,学生用很难进行全面的接触和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无法掌握,甚至出现与现实环境脱节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合理的进行影视资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资料和内容的收集整理,将一些与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引入,更大程度的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展补充,构建高效立体的初中语文课堂。在学生对纯文字的学习方法已经丧失兴趣时,让影视资源出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丰富的影视内容和资源,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3]。我们知道意识的导向性对于人的行为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学生才会想要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增加沟通交流的欲望,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和谐。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结合发展,是对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极大提高,是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在另一方面,影视资源的应用也让师生之间能够增加更多的互动,更多的交流,让师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互动目标。3.3进行情景模式的应用:将课本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知识引入到一些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一些特定场景的构建,用这种特定的情景以及情节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传达,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在这种浓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行数学逻辑的建立。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融入自我,主动积极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狱中书简》,可以进行罗莎和其朋友的扮演,将书信中的内容进行朗诵,将一些情景进行还原,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在狱中的无奈,以及书信中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引发情感的共鸣[3]。

4结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破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刻板无趣,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是新时期教学环境下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采取新得教学工具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成为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在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延鑫.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聊城大学,2016.

[2]仲福丽.“五环三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姜宇飞.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张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中学

第七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初中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在其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情感方面的资源,因此新课改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非常重要,是促进语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言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情感教育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顺利,因为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下课堂氛围变得愉悦轻松,师生地位变得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的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下文中,笔者介绍了情感教育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情感教育介绍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知识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将自身掌握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生的目的。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虽然新课改大力倡导情感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情感教育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的渗透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充分的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不充分。再如,部分语文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只是走形式性,学生并未真正的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

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3.1学生因素。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学习因素、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属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3.2教材因素。语文教材中的主要观点、思想感情以及语言文字等都属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3.3教师因素。教师的对知识的传递能力、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属于教师产生的情感因素。

4新课改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其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情感教育下,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在情感教育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有利于培养师生情感。

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5.1语文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严厉的知识讲授者,学生惧怕教师,这样的教师脸色不符合情感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角色,并及时的转变角色。情感教育下,语文教师是学生信任的朋友,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知识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当学生情绪不佳时做学生的陪伴者并给予情感疏导,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的形成。5.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有效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探讨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5.3评价学生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变化,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情感教育下,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以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形成客观开朗的情感态度。教师要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的满足感激励其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观点。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最好不要直接说出,更不要在课堂上指出,而是要将其缺点的改正转化为教师对其寄予的希望,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寄托,以激励其朝着积极客观的方向发展。5.4利用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的举行写作联系课,选择一些包含有意义的浓重情感的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主旨大意练习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观点写有情感内容的作文。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其进行书信交流,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与其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又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书信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以疏导和鼓励激烈的文字进行回复,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5.5利用故事培养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选一些感人故事或者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书籍供学生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阅读了故事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故事的感染,所以教师要鼓励其在交流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想、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6结语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生为教育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之举。在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时,我们语文教师要明确并及时的转变自身的角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可以利用写作练习过故事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的研究进行情感教育的更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俊生.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0,12(4):43.

[2]杨绍军: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3]张胜华.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1(34):293.

[4]毛小全.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7,(9):18-20.

作者:贺映 单位:民勤县第五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情感教育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情感及审美能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功能,其中情感教育就是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情感教育理念,借助语文课程的优势功能,采取各种情感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仅仅将语文作为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工具,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情感教育的观点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要实施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健康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语文作为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需要老师们利用好。

1挖掘教材,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人文教育,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特性,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初衷。现行的语文教材挑选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案例,每篇课文对于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善于进行内容挖掘,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内容,让学生接受健康情感的洗礼,提升他们的健康情感素质。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材也在不断改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2运用作文,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体会与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情感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如此,单单的依靠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而是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接受到了学生的情感反馈,教师才能够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引导,提升情感教育的效率。而在这个过程在,作文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要求教师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认识水平。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些情感不会直接的表露出来,教师不能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来进行情感宣泄或者表达:让通过作文让老师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困惑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作文向教师反映。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途径,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一定的引导、分析,相信就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就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与学习认知。

3引导阅读,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效的阅读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语文课本中、阅读材料中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状况与生活认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能够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想的更深,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教育案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不但蕴涵各种语文教材中,也蕴涵在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中。开展广泛的大阅读活动,让学生不仅广泛阅读课内外各种书籍,也阅读生活、阅读实践。

4优化教学,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我们知道,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播放等途径来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让音乐、图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这些情感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情感感知,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旭民.论语文情感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左江红,邓湖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0).

[3]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06).

[4]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5

【摘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相当于教师的开场白,若设计得当,不仅可以在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教学内容上,还可以推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印象的改观,对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学实效的优化均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导语设计,并将教学内容作为依据,尽可能增强导语的吸引力。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提出了导语设计的几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

前言

作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导语设计关系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要想保证教学实效,教师就必须要做好导语设计,确保导语能够调动学生热情。然而,现阶段却依旧有很多教师对导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设计时缺乏综合考虑,致使导语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出于优化教学实效的考虑,广大教师有必要从创新理念开始,重新审视导语设计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有多种可行方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及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来讲,本文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价值比较高的方法主要有下述几种。

(一)设置悬念法

此种方法可利用人人皆有的好奇心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实践中需要教师以教学需要为依据有选择性的提出问题,即为学生学习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挑战,使他们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答案未知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行为也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变得积极主动,所以,设置悬念在教学中的引入,对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与学习态度的转变是很有益处的。以《少年闰土》为例,在这篇课文的导语设计中,教师就可采用设置悬念法。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之后为他们阅读文中对于闰土的描写,重点强调圆月、沙地、西瓜、项圈、钢叉、猹等词语。在闭上眼睛时,人的听觉会变得格外敏锐,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在教师阅读时,学生自己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生动鲜活的画面,少年闰土仿佛就近在眼前。其次,让学生睁开眼睛,教师提问:“你们脑海中出现的少年有什么特点?”

(二)温故知新法

此种方法也被称为过渡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的方式来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期待或引出新课,实践中需要教师把握好新旧知识的关联,灵活运用对比等方式,利用学生对旧知识的熟悉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至新知识上,进而达到“以旧启新”目的,为学生顺利理解新知识打下基础。比如,对于《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在设计时就可采用温故知新法。首先,教师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首诗是描写庐山的?哪位同学还记得?谁能完整的背下来?”在这个环节,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回忆起二年级下学期时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在学生背完之后,教师可说:“谁能归纳一下李白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其次,将话题引至新课上,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说:“谁能说一说苏轼笔下的庐山与李白写的庐山有何不同?”上述方法实际上是将《望庐山瀑布》作为了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帮助,更确切的说是利用了二者写的都是庐山这一点,将学生对前者的兴趣转移到了后者上,大大减轻了新课的陌生感。

(三)解题法

顾名思义,解题法指的就是教师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紧扣文章中心词进行导语设计,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方式来使他们理解题目内涵、领会文章主旨。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分解题目可以起到化简作用,使原本复杂的题目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逐词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他们分析能力的增强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分解题目有助于学生把握中心词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得刻板的文章题目变得生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考虑以解题法进行导语设计。第一步,现在黑板上写下“岛”,之后向学生提问:“岛是什么样子的?与陆地有什么区别?”在这个环节中,问题可激发兴趣,有助于小学生参与讨论。第二步,在“岛”旁边写上“群岛”,之后发问:“岛与群岛的差异在哪儿?”第三步,在“群岛”旁边写上“西沙群岛”,并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该群岛有所了解。第四步,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之后布置任务:“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五分钟后我找一位同学说一说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经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该群岛不仅风景优美,同时物产亦十分丰富,此时他们也就不难理解富饶的意思了。上述方法其实就是通过层层分解题目来达到化简目的,与小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规律相符,可在教学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目光,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总体而言,导语设计是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关联。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给予导语设计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三种导语设计方法,希望可为广大教师优化导语设计带去启示。

作者:孙林英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邹瑞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03):53-53.

[2]罗小平.案例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生活教育,2016,(12):21-24.

[3]韩秋秋.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6,(79):48-48.阅读写作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讨论学习

【摘要】

在当今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环境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大门”,帮助小学生建立感性思维,提高其沟通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还存在诸多矛盾和苦难,困扰着众多教学工作者。“自主讨论学习”模式的应用和开展,不但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对于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学习展开探讨,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讨论

前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将自己置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教师把所要陈述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全面灌输。但是,学生对这种课程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自主讨论的学习作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与“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老师作为教学主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很多教师在文本教学的过程中,多以自身的经验理论或老一辈所传授下来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对于新技术、新手段的利用,缺少变通。常常过度应用,反而产生反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的时候,就会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上面附有精彩的乌鸦喝水的搞笑漫画。通过动画演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若引用的比例不当,则会造成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漫画的搞笑词语上,而忽视对于阅读文本的真正解读。往往一课下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被“植入”的动态画面,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学生阅读兴趣偏低,缺少正确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并不是很强,很多学生会由于文字枯燥乏味,而对文本阅读产生排斥心理。即便初期有阅读下去的决心,却也会因为阅读方法不当,渐渐的失去阅读信心,导致阅读学习被“搁浅”。例如:朱自清的《春》,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难度较大,篇幅也略长。学生们乍一看上去,会产生茫然感,感觉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同时,此篇文章中所描绘的“春”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春”并非相同,容易造成学生缺失“背景感受”,心生疑惑,但却没有倾诉的渠道。久而久之,产生放弃阅读的想法[1]。

(三)知识点缺少相互联系

很多教师只知道“生搬硬套”,只注重书本理论,而不注重知识与问题之间的串联。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获取出现“断代”。问题答案无法实现全面化。例如:在讲《桂林山水》,教师只照着书本讲述概念上的桂林山水,却未能将“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的原因以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桂林山水就会越听越“糊涂”,导致学生热情的下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学习的研究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自身仅能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切勿以课堂的主宰者自居。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营造自主讨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引用多媒体课件中,应紧抓教学的目的,不得将大部分时间作为课件的演示,而忽视阅读内容的讲授。在学生开展讨论时,应积极引导,切勿偏离主题。同时,在遇到难以解决,或讨论双方争喋不休的情况时,应做好问题的疏导,以正确的立场介入讨论,注意言语得当,切勿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例如:《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中,精选几张梅花山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梅花山美吗?如果是你,你到梅花山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开展自主谈论3分钟,接着老师提问“大家向了解作者到梅花山都做了些什么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带入阅读教学。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讨论意识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能阅读文本,还要求学生能自主参与谈论,学习到文本阅读的真“内涵”。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仅盲目的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并以一定技巧,例如在文章开篇或文章结尾抓取文章中心思想,单一机械化的“死记硬背”这些中心思想,以理解全文的梗概,而学生自身的参与意识并未得到真正的激发,阅读教学的实际效率偏低。而自主谈论学习的融入,给小学文本阅读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自主谈论学习机制,给予学生自主发言、自主参与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对自主参与产生的荣誉感,拓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形成真正的自主讨论意识。

(三)谈论过程,讲求方式

在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时,教师应注意正确讨论方法的传授,以科学的讨论方法提升讨论的整体质量。在讨论中,不但要正确的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聆听别人的看法。以实现讨论结果的丰富化、具体化。此外,不在其他同学阐述观点时“插话”,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显著提升学生自身的“倾听”能力。教师在讨论结束后要对课前的任务进行提问,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了解。再找几名小组组长对讨论的内容加以总结,教师对其中错误的理解给予合理的纠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必要的一部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老师作为教学主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阅读兴趣偏低,缺少正确的方法,导致阅读内容失去联结。为此,我们必须及时找到应对之策。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收效良好的教学成效。

作者:毕长征 单位:甘井子区红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何晓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钟水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袁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讨论[J].语文天地,2014,33:55.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

在整个小学期间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去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快乐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阅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巧妙导入。例如,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导入,1.你们听说过听诊器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和作用?2.你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吗?3.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探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进行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加强阅读教学的感染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紧紧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置身于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教学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参与表演、学生自由讨论等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孟母教子》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初期,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关于“孟母教子”的内容之后,便安排学生自己编排课本剧,在编排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生活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事情。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一方面可以很快地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这样不但使教学氛围快乐有趣,也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学生在表演完之后,教师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表演的学生分别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地引导。

三、广泛阅读,拓展延伸阅读教学空间

阅读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不能仅靠课堂阅读,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还需要组织课外的拓展延伸,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这一不足,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阅读积累。只有通过这种课内课外阅读学习的相互结合,才能使学生逐步获取丰富的语言积累,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结合到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提高阅读的时效性。例如,在学习完《维生素C的故事》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延伸教学环节。如,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维生素C,还有哪些维生素呢?它们都有什么作用?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的素材,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表达出来,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不断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作者:严广东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

摘要: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是学习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知识传递,开拓学生视野以及锻炼学生开放式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逐渐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效性

1引言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就需要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小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和感官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和奠定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基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阅读教学的感染力有待提高

经教育专家与学者针对小学生的具体年龄段特征而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浅显易懂等特点,但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展示出来的效果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阅读出来的感染力存在千差万别。有的教师缺乏足够的感染力,一贯平淡、沉闷枯燥的阅读教学,阅读者与聆听着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例如,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教师在阅读这篇气势磅礴的课文的过程中若缺乏与之相符合的激情,阅读语调平平,语气、语态无变化,就会造成学生感受不到雅鲁藏布江峡谷的那种天地浩荡的气势,也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2缺乏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熟知课文内容及知识重点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小学生的年龄段特征使其具备追求新颖与富于变化的特点,所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缺乏突破创新,一直沿用原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认知变化适时转变,逐步形成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有的教师习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开始成效显著,一直采用就不在调动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3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不高

根据一到六年级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的教材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以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大众化或超范围、能力的教学,不能匹配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将会极大地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1优化、落实“读”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能力,教师应紧抓这一要点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首先,在学生深刻感悟、体验课文知识的基础上,给予正确、合理的朗读指导。课文阅读时提升学生感悟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阅读一篇课文也可以说是在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这种审美的热情会使得阅读成为一种心灵的体验,深入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之相互间产生共鸣。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要给予适当的感情煽动,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意愿,在阅读中学会深思,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极大的学习兴趣投入到语文课文的学习当中。其次,教师应有层次性的指导同一文章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逐步的推进。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在阅读时逐步的趋同,在加上合理的技巧才能将这篇文章深邃的精神表现出来。例如,某位老师在进行《燕子专列》的教学时,指名学生朗读描写贝蒂冒雪救小燕子情景的语句,教师在第一位学生读完后评价到“看得出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谁还试试”随后继续读的学生有了更明显的进步,教师随即评价到“我听出了你真有爱心,”接着有更多的同学开始踊跃举手,并且朗读的越来越好。学生在合理的指导中不断的进步,充满激励,更加热爱阅读。再次,恰当利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情境。多媒体的使用使得课堂上无法用语言述说的情境,运用制作出的课件能够创设出美轮美奂的情境,例如,王松舟《圆明园的毁灭》中一把火的镜头,陈冰冰老师《童年》中音乐的渲染,都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极致。

3.2拓宽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应拓宽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一,学会摘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引导他们养成随时记录精彩美妙的语句、片段的习惯,经常诵读并吸收内化,适当地学会运用。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书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的篇章就写写读书笔记、心得、随感等。第二,学会略读标记。略读是课外阅读的重要阅读方法之一。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并精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和自己学习有密切关系的章节,边读边想,同时,在文章的重点地方、以及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要做上标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只有将阅读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长期多练习,才能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与信息,养成读书即动笔墨的良好习惯,从读书中真正有所收获。第三,学会分享交流。培养学生阅读后的感悟分享,同学相互之间多交流心得、分享阅读感受,遇到的疑难问题多讨论解决,并且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知识竞赛,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并且也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

4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优化、落实“读”字,拓宽阅读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秀莲 单位:龙海市石码第二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毕银桧.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21.

[2]敖艳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4:47.

[3]付小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2.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运用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功效。

【关键词】

语文阅读;多媒体;实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媒体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适当应用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使枯燥的阅读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产生学习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近几年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小学生接触的事物少,视野还不够开阔,对课文中提及的很多事物,如《长城》《莫高窟》《兵马俑》《金字塔》一类的人文历史缺少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从多角度地引起学生对人文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感官兴奋,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让学生阅读《长城和运河》时,首先介绍长城的雄伟,阐述长城的建筑特点以及它的历史,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丛山峻岭中蜿蜒曲折、延绵无际的长城视频。让学生从“高山”“悬崖”“高大”“雄伟”中领悟出这项工程的“宏伟”和我们祖先的“伟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多媒体重放让学生跟着画面视觉阅读,让小学生的感官尽可能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多媒体存储容量大,真实画面趣味性强,能够让小学生的兴奋状态维持长久。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利用色彩、声音和感觉思维把沉闷的历史人文内容变成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课堂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多媒体配合下的阅读,会让学生变得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让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抓住阅读课文的主题,在快乐中轻松学习,无形中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提高阅读效率。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能使单调灌输式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将无声静止的授课变为声、动结合的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情境中。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将庐山各个景点的秀美风光向学生做简单介绍,最后用多媒体定格“庐山瀑布”,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古诗中的情景:“同学们,在庐山众多的风光中,最秀美壮观的就是‘庐山瀑布’在万丈青山的衬托下,银链般的飞流凭空直下,扬起阵阵水雾,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庐山瀑布’以它的秀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征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征服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下面我们就在庐山瀑布的美景中一起来阅读《望庐山瀑布》”。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这时的阅读就会起到超乎想象的效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易产生新奇感的特性,巧妙利用多媒体。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性让学生掌握阅读内容,把兴趣变成动力,让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边看边体会诗词的意境,即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还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切忌盲目使用,过分依赖,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用得过多学生也许会失去新奇感。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与教材相关材料的积累

多媒体内容的组织离不开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和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很少,需要大量素材辅助阅读。虽然有教学参考书,但内容也不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事情与我们所教内容是有关联的,需要平时对材料的积累,为以后多媒体的制作积累素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才能使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内容充实,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认识世界。在制作《虎门销烟》课件时,我把平时收集的中国近代史资料进行了细致的阅读,把和课本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图片加入课件中,让学生知道在“虎门销烟”前后的世界环境和我国的状况。介绍硝烟后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结局,我是这样展开的:“同学们阅读了《虎门销烟》,我们感觉正义得到伸张,民族气节得到发扬,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虎门销烟》的后果是什么吗?后果是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百年屈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上的应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内容适当,还不能过于复杂繁琐,要让学生易懂易学,有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适当地把辅助内容列为学生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开阔视野。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乐趣,也让小学语文阅读课有了新思维、新创新。但多媒体的应用,还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去探索,发挥优势,克服弊端,为语文课堂教学扬帆助力。

作者:魏卉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相对较难的教学内容,而且,阅读能力是会陪伴学生一生的,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老师们需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研究,他们希望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笔者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有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现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而且阅读教学是老师们花了很长时间在进行的一个教学内容,无论是课本教学,还是课外阅读的讲解,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阅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老师们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将在下文中谈论自己的见解。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但是绝大多数老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他们更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性认识,这样就使得老师变成课堂上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不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老师们的纯理论灌输教学很难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感性认识,好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让学生有情感的渗透。

(二)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通常采用的都是语言教学的方式,老师们会带领学生精读课文,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会去详细地理解,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一个问题,带领学生去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广泛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这种程序化的提问教学方式也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教学经验。

二、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重视朗读教学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去进行朗读,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听说能力,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可以是老师给学生范读,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普通话的标准性和自己的情感,老师也要组织学生自己朗读,分小组朗读等,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文本内容和文本中蕴含的感情。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范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把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在学生自己朗读完成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进入到阅读教学,老师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志愿军们曾经和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战争结束后,志愿军们要离开朝鲜,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时候,面对着来送别他们的朝鲜人民,每一个志愿军都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再见了,亲人”,就是这样一段简短的话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一起并肩抗战的视频、图片,老师们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音乐《志愿军战歌》,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志愿军们顽强战斗的精神,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这些资料,能够增加课堂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情感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情感的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多种情感,感受情感的熏陶,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此“亲人”非彼“亲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有一起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时候都没有落泪,但是在送别志愿军的时候就落泪了,因此老师们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结语

老师们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们需要重视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老师们也需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们还需要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作者:赵城秀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赖村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唐全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3).

[2]纪艳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散文百家:下,2015(4).

第七篇:小学语文导读式阅读教学应用

【摘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人们学习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正式接受阅读训练培养的启蒙阶段。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导读式阅读教学模式得以提出并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读式

阅读是当代人们需要具备的一项基础的学习技能。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阅读技能的掌握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内容。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导学阅读教育模式逐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运用并得以推广。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具体分析了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

一、导读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导读式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进行引导,学生循导学读。在接触文本内容时,老师依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对文本内容进行逐渐深入的解读和理解。导读式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中包括略读、精读等形式不一的阅读方法。在导读式阅读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阅读目的。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模式,或是针对同一篇阅读文本采用先略读后精读的模式,其目的也是为了更高效的完成阅读,实现自身最初的阅读目的。

二、导读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语思统一原则

在开展导读式教学时,既要让学生进行阅读又要让学生进行思考,这就是语思统一原则的内涵。一篇文章一定有其想要转达的内容,学生们应当在阅读对中其中所传达的内容有所感悟或了解。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坚持语思统一的原则,老师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更注重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二)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导学式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时,老师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论是阅读的过程还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们切忌以灌输的方式来取代学生自身的思考。

(三)以读为本原则

以读为本也是导读式教学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导读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效进行阅读。一些老师在开展导读式阅读时将过多的时间放置于引导的过程,这使得留给学生自发阅读的时间大大缩减,实际上这就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不良教学现象。

三、导读式阅读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引导预读

导学式阅读在开展的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展开的。引导学生预读课文即为导读式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即将要开展学习的文本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思考任务。首先在一篇文本当中学生们总会碰到不懂的字词或是成语等,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要培养起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预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字典以及网上检索等方式解决这类问题。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们需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即了解文章大意,学会给文章划分大致的段落,对文章整体的框架以及脉络都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部分学生可能在阅读完文本后会对文本的部分内容产生一定的疑惑,学生们可以就这些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在不能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在老师进行课堂讲解时学生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指导细读

指导细读是导读式阅读教学中相对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有效开展对于提升学生对阅读的深度理解以及掌握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指导细读的过程中,老师们应当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指导细读这一步骤通常是在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完成,这就对老师对于课堂时间的安排以及课堂时间的把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一篇学生已经大略了解的课文,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再仔细通读一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熟悉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增强对于课文自发的思考。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层次对文章进行解读,例如在一篇叙述的文本中,通常都会有事情的发展经过,同时作者的情感也会有一个不同层次的递进。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学生需要做到对故事以及情感的发展做到较好的理解和把控。引导学生分层次进行理解学习的目的也就在此。最后,对于文本的解读应当细化到段落当中运用得当的词句,通过对于词句的精读一方面学生能够从字眼中体味到笔者包含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词句的推敲也能够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这对于日后提高学生的写作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文本中的好词好句或是对于事物有一个细致入微的刻画或是在点滴之中渗入了笔者自身的情感,因而字词的解读对于文章的把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组织议读

组织议读也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重要导读的教学模式。在经过了略读以及精读的学习过程后,学生们对文章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就学习的文本组织议读。对待同一件事物一百个人眼中就会产生一百种不同的看法。课文的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因而展开议读即等同于全体同学共同对文章进行解剖探讨,各自不同的观点得以提出并加以探讨。这样的导读方式好处颇多:学生们可以在议读的过程中结合其他人的观点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思考;议读的模式遵循了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起到促进作用。完善课堂秩序对于议读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需要做到掌控好全局,有序的引导学生开展议读。同时在议读的结尾,老师可以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的梳理,并针对所学的文本进行总结和回顾。这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学生复习了所学的知识要点。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对于日后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大多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而这就需要老师充分掌握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导读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作者:林潇慧 王龙 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芦浦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2]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3]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被普及,我们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阅读兴趣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了强化阅读教学的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素质教育;学生;阅读能力;兴趣;小学语文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小学生的鉴赏水平

当下的语文阅读教育,过于重视程式化的教学,将一篇优美的语文课文完全肢解了。教师不带着学生去品读课文中的语言,不去领略文章中优美的情感表达,那么语文课文中的那份灵气也就不复存在了。当下的语文教师在分析小说时,一些教师对遣词造句的精华不去分析,而是过于强调文章的结构,将一些生硬的符号抽象地塞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这些乏味的知识讲解中,已经渐渐对原著的情节模糊,扑面而来的是一些无用的东西。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并无太大的优势。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来看,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深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教材课文之余,带领小学生去欣赏一些课外文学,促使学生了解更多题材的文学欣赏,了解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情感的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十分有帮助。所以,强化阅读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对一部作品的赏析,长此以往,学生会从中提炼出一些思想观念,进而使得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攀升。

(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方式影响,其中描写人物的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手法都会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更高的认知。再加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练习写作,会使得写作的水平渐渐提升,强化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语文词句训练

要想切实提升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首先,教师要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篇完整的文章离不开词、句,一篇文章需要数个段落组成,而段落也需要句子来构成,句子再细分,可以落在词这个单位上。所以,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词句教学。在具体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组成的方式方法,让他们理解如何用词句表达出最理想的效果,这样在阅读文章时,才能够将其中的情感准确的体会出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教师都不能敷衍了事,不要让学生简单地读几遍就完事,要根据知识点内容布置下去具体的作业,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草原》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考虑到文章对草原秀丽风光的描写,以及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时那种欣喜之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感,对文章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意愿决定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的内容,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在阅读教育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规划具体的阅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精髓,促使学生阅读水平逐渐提高。

(三)重视课外阅读引导

拓展课外阅读,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独立性,这也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对语文教学现有的漏洞进行弥补,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重视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知识,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去评判什么样的书值得读,什么样的书不值得读。鼓励学生去读一些有远见、有积极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的书。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听故事,且对这个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可以为小学生推荐一些历史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少儿科普类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摘抄名人名言,做一些阅读笔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大有裨益,同时在长期的累积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作用越来越重要。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见识面,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下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着诸多困扰,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创作更多有利的条件,积极钻研更多渠道,为学生打开阅读的新世界。

作者:苏宏标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灵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3]张丽君.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

第九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

良好的阅读方法对于小学生在语文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学校和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表现的过于功利,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本文重在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探究,以唤起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

语文阅读;小学生;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这一单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尤其是初学知识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以及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对语文阅读的理解也夹杂着过多的个人色彩,没有实实在在去为学生考虑。基于这些弊端,需要探究合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首要的是确定被阅读文章的内涵,再讨论阅读方法的教授。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前,要注重提醒学生自己去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才是运用一套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深或不理解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于功利

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为了考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日常阅读是为了平时考试能有优异的成绩,高年级的同学则是一直为了升学考试做准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更好回答问题,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还消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得不偿失。

(二)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

自主阅读的能力可以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提及的话题,却始终得不到贯彻。不是说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老师自身没有去执行。小学生的学习初期正是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的阶段,教师却对学生强制灌输自己对阅读的经验和理解,再加上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畏惧以及唯教师论,往往使学生认为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老师的认识是正确的。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定式,学生在阅读上将会更加依赖老师,而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阅读内容过于松散,以老师要求的为主

小学生阅读的文章通常是以老师要求的为主,内容过于松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又一问题所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缺陷从学生最初的学习阶段就能体现,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的任务就非常繁重,老师再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限制,增加了老师觉得应该阅读的文章,盲目扩充了阅读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感兴趣的就仔细阅读,不感兴趣的过一遍就好,这样就导致阅读的内容非常松散。学生平时的阅读也是以老师要求的为主,就不会主动去阅读自己爱看的书目,使得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

三、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教与学是两码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授知识中,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应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阅读,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取代老师就是权威的观念。在平时的阅读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只需讲授一些阅读的方法,告诉学生怎样去阅读以及更好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理解的能力

要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水平,需在平时的阅读中强调对文章内容能有多方面的理解,就像解习题时举一反三的能力。小学生的日常阅读和生活阅历都不够丰富,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对阅读多方面的理解。这时老师就应该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而不是仅仅依照参考资料来对文章进行讲解,需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多元思考的能力。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都过于刻板,小学生本就比初高中生缺少耐心,过于刻板的教学,只能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更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比如说增加一些竞赛的内容或者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讨论,然后分享讨论结果等。通过灵活教学的方式,带动课堂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枯燥乏味的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就需要担起教育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爱上阅读,语文成绩也能得到提升,可谓是一种双丰收。总之,小学生提高成绩和升学很重要,但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义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刘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吉埠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

[2]谢启华.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3]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4]徐光华.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第十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提出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分层教学,确保教学的全面性;优化阅读教学的步骤,确保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体验阅读,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把握文字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促进其良好语文素养的养成。我国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进而持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往往较少,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后指定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全面,教师仅重视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唯一答案,但是缺乏对学生独立的意见和看法进行鼓励和引导。所以,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特看法常常会被教师完全抹杀掉。第二,教师在安排学生合作探究时,一是容易过度放任学生,并不管理学生讨论以及合作的过程,只是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二是过度管理,课堂气氛较为严肃和紧张,缺乏探究合作的气氛,使得探究学习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难以获得良好的结果。第三,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训练并不到位,缺乏相应的指导过程。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比较独立,没有结合其他教学内容一起进行,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久而久之,就对阅读训练丧失了兴趣。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分层教学,确保教学的全面性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根据层次和阶段的不同,逐渐地提高难度。应用分层级教学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所需的知识内容,确保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新课改不断强调分层教学的重要性,目的是让低层次的学生能够弄懂知识点,让中层次的学生学好知识点,让高层次的学生乐于学习。事实上,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步骤,确保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想要确保阅读教学充分发挥效果,教师需要重视相关教学步骤的落实。第一,教师需要设定好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情况。第二,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关注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可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独创性。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行拓展联系。第三,教学策略需要根据教学情境来选择。教师需要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第四,教师需要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针对性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地鼓励和表扬。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水平,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三)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体验阅读,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进而加深阅读的相关体验,并且得出相应的思考和感悟。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韵律较强的文章,学生通过想象、吟诵以及朗读感受并且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以及思想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鼓励他们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使其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朗读属于具有个性并且融入理解和表达的一个综合的语文活动,不同的人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要加入鼓励的元素,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视角读解和体会课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有创意的、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语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突出自己个性的魅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的练习,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通过体验、构建、理解、创造获得了独特的精神体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活问题,并且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阅读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到有用的东西,并且喜欢上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车海霞 单位:甘肃省金塔县三合小学

参考文献:

[1]胡春林.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睛作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3):4.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

我国于2014年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决定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这就为培养外语型技术型人才提供契机。目前社会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中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各地的高职教育学校需要根据当地对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和技能,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日语人才,建立日语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规划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培养经验和完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现状,结合所任职的高等职业学院的经验,讨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方法,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日语;技能型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仅日企的数量不断上升,同时中日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积极地推动企业走出去,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是中国走出去的主要对象,所以对日人才是一个巨大的缺口[1]。在大连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上的诸多原因,与日本的关系比其他地区更为紧密。不仅在金融,制造业,尤其在软件服务行业中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不断增多,更为迫切地急需日语技能型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重担,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高素质和技能性强的日语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需要探讨的课题[2]。

一中国当今日语教育的现状

(一)日语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第一,虽然当今教育下培养了大量的日语人才,但是根据市场的调研,社会仍然缺少具有日语综合能力高并且兼备行动能力强的职业高素质的人才,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矛盾;第二,日语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涉及IT软件行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区域的日企;第三,国家对政府的支持力度欠缺,但是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语种教育,颁布计划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在师资、配套设施等方面加以资金支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第四,在具体的高职教育的课堂教育中,整体的教育水平与知识深度欠缺,而且过度重视日语教育而忽视综合能力以及日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培养[3]。

(二)日语人才所需的综合性能力较强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日语技术型人才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日语技术型人才需要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日语的掌握上,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的听说、翻译和读写知识以及良好的日语表达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相关的日语;在就业上,面对现代自动化时代,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对对外沟通,要兼学商务礼仪,做到与顾客良好沟通,达到理解明白客户的需求;因为学习日语主要针对于日企,那就需要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日企规范,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求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素养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抗压能力在紧张的职场中必不可少[4]。目前对日语技术型人员的标准的提高,结合现在的日语就业状况,高职教育的培养人才的任务任重道远。从其它的调研结果看来,无论是日企还是其它企业,对外招聘标准除了日语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兼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知识,反映出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特点。

(三)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

随着对日外包行业的不断扩大,大连地区的日语技术型人才的缺口十分庞大。虽然中日关系一直起起伏伏,当今也有一些日本企业暂停在中国的投资步伐,但是在我国的日企的数量并没有实质性地减少。展望未来,由于中日经济联系紧密、地理位置紧密以及全球局势的推动,中日经济合作的势头依然强劲,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大连华信软件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十年间培养了大批日语+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8%,就业势头良好,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日语技能型人才。从侧面反映了大连地区对日语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之巨大[5]。

二培养高职教育中日语技术型人才的方法

(一)高职教育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与市场需

求相适应,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方合作首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针对高职教师,为了能更好的获取最新的市场教育信息为培养日语人才提供不断更新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安排老师与相关企业签订学习协定,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市场信息,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事后书写报告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行这样的方法,不仅对高职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日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内涵修养的提高、知识界面的拓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然后,在学校方面,学校要与日语企业进行合作,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讨论,还可以聘其作为兼职教师。安排操作性较强和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例如日语实际锻炼、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对实习生的实习给予指导。这就会使学生接触到企业和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以实战模拟的形式提高日语的技能,同时还会让学生敏感捕捉日语企业发展的情况和动态,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提前规划;其次,针对于企业方面,相关日语企业要主动配合学校和学生,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提供帮助,做到双向交流。这样才能挑选适合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日语人才,间接有益于企业长远发展。只有政府、企业、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不断沟通合作中培养高素质日语人才,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二)重视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日企等企业所需要的日语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要有牢固的日语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工作态度和精神等软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去参观企业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发现总结能力,通过感染企业氛围学习敬业精神和忠诚意识;举办创新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举办团队比赛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意识;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探险活动或模拟企业活动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然后,采取学分和记录的学习体制,对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的内容进行记录并且计入综合成绩,这样的体制会使学生主动并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争取较高综合素质的评分;其次,要加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同时掌握一些日本礼仪,为学生以后与客户沟通提供方便[6]。

(三)加强高职校园建设

第一,制定并且完善学校制度和规章。在学校的管理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上,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重要保障,有效地减少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随意性,为培养日语人才和建立教育体系提供保障;第二,加大对学校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金,形成和巩固学校精神、风貌,观念价值。在加大对物质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精神建设,进行双向建设;第三,保持学校与外界社会和企业的交流和沟通。校园全面建设需要学生接触社会,不能仅仅只在学校的狭小范围,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思维。同时引进相关人士进行教育。

三总结

职业教育中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缓慢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现在职业教育中存在日语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日语人才所需的能力综合性不强、同时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本文提出对应的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解决方法:高职日语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方合作、重视高职教育中对日语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校园建设。

作者:高松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软件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坤.大连中等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J].教师,2014(14):32-33.

[2]王娟.浅谈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改革[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11):2-3.

[3]汪琪.中职类商务日语专业日文录入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41-42.

[4]郑佳.强化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法初探[J].华章,2013,5(10):98-99.

[5]王娟.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6(19):125.

[6]荣新星.新时期对高职日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才智,2015(35):250.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本土国际化探究

摘要

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解决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跨国国际化教育的问题,为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本土学生创造接受跨文化教育机会,培养高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介绍了我国在实施本土国际化方面的多种举措。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本土国际化;策略

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根据国际交流情况,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留学的学生;第二是走进来,到本国进行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第三类是在本国进行本土国际化课程学习的本土学生。本土国际化是指为暂时无法接受跨境教育的学生所提供的与课程、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相关的国际化活动或手段,强调培养本土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使本土学生不走出国门便可以接受国际化教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认为中国本土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低下,我国高校应该采取措施提升本土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本土学生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国际化水平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来说更低。中国要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彰显国际竞争力,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未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即“本土国际化”,满足本国和海外市场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只有实现了本土的国际化,才能有更好的基础“走出去”。所以提升高职院校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要选择。

1与课程有关的本土国际化策略

1.1国际课程体系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

高校能够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就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加明确提出:“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2016年2月,中国伟云东教育集团并购了法国德莫斯集团,实现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更多的接轨,并引入1500余门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北京德丰特教育公司联手德国手工业协会、德国柏林国学院等开展“2025中德职教合作项目”,针对中国职业院校工科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现状,采取“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共同培养”和“实训基地共建”等多种方式,从德国行动导向学教学方法到实训车间建设标准、建设方案、实训设备配置到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管理、师资培训、就业服务等全方位与中国职业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共同培养,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资格证书的引入方面,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与英国职业资格监管部门合作开展SQA-HND项目,促进中英两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合作。此外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在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方面与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引入了英国的护士培训资格证书、法国的物业管理资格证书、意大利的时装设计师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培训证书等。

1.2使用海外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暂时还没有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相关项目和政策,但是各省已经开始把建设双语教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认为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实现国际化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在四个专业中引进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并实施双语教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会计、计算机、国贸等多个专业采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授课。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中该校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由建设前的0门发展到目前的5门课。

1.3引进先进职业教育模式

目前国际上有四种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北美的CBE职业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1992年国家教委职教司把CBE引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仅两年的时间就有200多所学校进行CBE改革试验;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部推行的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试验;此外国内多所院校引入有TAFE模式,不管在教育理念的精髓、还是专业、课程、师资、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最成功的是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全面引入的北悉尼学院TAFE教育,最成功的关键是将TAFE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革,以适应本土学生的国际化需要。

1.4教学队伍的国际化

中国精品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提出了“三化”的要求,即“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在院校层面聘请外籍教师、开展讲座和短期交流;在国家层面实施中外教师进修和培训项目,制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浙江省是国际化开始较早,程度较高的省份,浙江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在高职领域,外国文教专家的比例由2008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2%,专任教师留学三个月以上的人员百分比由2008年的4.1%提高到2015年的6%,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由2008年的2%提高到3%等。

2与服务有关的本土国际化策略

2.1“本土国际化”的政策支撑服务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国际化环境下能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2015年10月,国务院总理在陪同德国总理考察合肥学院的时候强调,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中国愿意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理念,在工业4.0时代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路径规划。2015年,中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发展规划。国务院批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将中德产业园建立成为一个中德高端制造业项目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平台。由此看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化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发展趋势,也为能够接受跨国教育人数较少的高职提供了“本土国际化”的理念引领。

2.2“本土国际化”的资金支撑服务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为了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与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2000年中国职业教育与欧盟实现教育培训的项目合作,获取欧盟委员会151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151所中高职院校直接受益,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并且引入了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2002年前中国与世界银行签订《中国职业教育基础项目贷款协定》获取8000万美元的贷款,加上国内配套资金的补充,实际总投入达2.1亿美元,2010年山东省获取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美元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2012年6月世界银行投资5000万美金发展云南职业教育发展项目。

3与国际交流有关的策略

“十二五”期间,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师资素质,中央财政投入至少26亿元专项资金,选派4500人到国外进修或培训。由教育部批准,国家财政部专项支持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计划在5年内选派500名国家示范院校和省级重点高职院校领导去往国外发达国家,针对院校治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个月的学习和培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领导还可以参加国内外联合举办的“中澳职业技术研讨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讨会”以及“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等,了解国内外高职最新的动态,着眼于中国高职国际化的发展。截止至2013年底,已有554名高职院校领导参与培训。2012年国家开始启动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每年在各省分派培训指标,其中境外培训500人。

4结语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国际社会对于通晓国际准则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本土国际化策略的实施能够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掌握国际一线的专业发展形势,将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本土职业教育学生强化国际化意识,扩展国际化视野,提升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朱迎春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2016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R].2016.

[2]1500门职业教育课程引入中国[EB/OL].

[3]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3):28-29.

[4]李伶俐,罗尧成.高职教师国际化的问题分析及其改革思考[J].职业教育,2013,(1):15-17.

[5]林辉.高职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顶层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8-9.

[6]刘建同.关于世界银行两个职业教育项目贷款项目的回顾与总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0-23.

第三篇: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

摘要:

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医疗卫生专业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就国内医护类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容与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服务行业产业的基本功能。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遵循卫生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为满足人们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健康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开设护理学、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明确界定了护理学、药学、医学相关类专业在专科层次上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近十年来,全国高等卫生教育护理学、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从2005年的22.2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8.87万人[1],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有病无人医”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尽管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医护技术人员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尤其是2015年国家教育部对高职类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是,与社会发展、医疗科学技术进步和卫生健康需求相比,存在专业建设滞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建设打上“本科”烙印,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

以大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划分,按学科的特点构建医药学体系的专业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专业建设无法与产业形成有效对接,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才很难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

1.2专业设置口径过窄,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能力较弱

有些新专业的设置针对某个职业中的特定技能(比如药物制剂专业),使得人才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低、职业迁移能力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利。

1.3校企合作缺乏纽带,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不力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校企合作仍处在浅层次,医院、药厂、科研机构等部门不愿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与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缺失政府主导和政策保障,从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层面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1.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当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绝大多数教师是由本专业学生转变而来,基本没有医院或企业一线的完整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薄弱,不利于专业建设。

1.5医疗设备成本过高,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不齐

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实训基地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中职学校升格建成,实训基地建设底子薄,继续建设资金投入大,导致实训设施不足,校内基地建设层次不齐,实训课程无法落到实处。

2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对接产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护理学、医学专业(群)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以提高卫生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3.1对接岗位任务,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卫生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要结合医疗卫生行业医生、护士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为框架,兼顾学生的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参照护士、医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交流表达能力[2]。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突出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通过顶岗(跟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要做到从单项到综合、简单到复杂,且有一定的针对性。

3.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3]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卫生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探索以医疗卫生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形成专人管理、教师指导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完成简单的医疗医护实践锻炼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完成学生顶岗(跟岗)实训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般每个专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3~7个为宜。校外实训基地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建立校企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长期运行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

3.3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医疗卫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典型任务为导向,以护士、药剂师、医师具体任务为载体,明确相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确定学习领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通过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跟岗)训练,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使学生将知识内化,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

3.4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积极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以“专业教师进医院,专家学者进课堂”为途径,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学位进修、职业考证、医德建设等途径培养专任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实践技能过硬、基础理论扎实、能够带领完成医护卫生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统筹考虑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构建由校内专任教师、医院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

3.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管的长效机制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深度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技术攻关研究,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运行机制。优化校内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育适应卫生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卫生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理事会或职教集团为核心,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定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与长期合作医疗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内设立专家工作室,校外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制订标准与规则,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任务。

4结语

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教育,如何做好专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专业建设[4]。对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原因,专业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因此,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工作。

作者:王婧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莉娜,郭岩.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1):37-39.

[2]张雷.卫生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2014(9):249-250.

[3]文历阳.关于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1-3.

[4]杨玉南,周英,陈丽峰,等.构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5):667-668.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意义

【摘要】

文章从关键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关键能力;意义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就业这个重大的民生工程上,所以,职业教育要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而为明天工作的人一定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因为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实际工作中,高职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缺乏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关键能力”。在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当务之急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关键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关键能力”也被称为核心能力、通用能力,类似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对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简言之,它就是指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专业能力。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及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DieterMertens)先生于1974年在一篇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所谓“关键能力”,就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1],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关键能力”虽然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德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事物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做事能力和智力成熟度;二是社会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社会能力和社会成熟度;三是价值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个性能力和道德成熟度。英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的能力,即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人的认知能力、计算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我国劳动保障部制定了关键能力的八项内容。它们是“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2]不难看出,不论是哪种理解和定义,对于关键能力而言,其内容大同小异。“关键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是职业技能和知识潜能的升华和延伸,是从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和发展,是人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精神融入劳动者素质的集中体现。”[3]“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是为克服知识的不断更新或衰退而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4]这种能力之所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工作性质和工种以及人的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它具有“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但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却是统一的。其次,它具有“可迁移性”。随着工作环境和岗位的变化,该能力可以扩展到新的相关的工作领域。再次,它具有“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就会陪伴就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最后,它具有“发展性”。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对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

“关键能力”定义为人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片段化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拥有高技能的从业者。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英语教学中也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那么,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有什么意义呢?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能力”的范围很广,理解能力是其中之一。理解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因素之一,不仅是英语学习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必备能力。在英语课堂上,一个学生理解能力的好或差,对获取信息的量和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储备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获得独立人格的唯一途径,是发现、突破和创新的前提。“独立思考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做出正确决策或者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造能力,也不可能大有作为。”[5]教师要运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知识做基础。所以,英语课得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最后成为自己的财富。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就是自信的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学生通往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和未来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都非常重要。高职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做中学”,顾名思义,既需做,又需学。“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对“做中学”最好的阐述。学生时代获得这种能力并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是高职学生的强大优势。

(五)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目前,在各个企业招聘人员的要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条件中位列第二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可见,沟通能力对学生而言有多重要。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更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等,因为这些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学习引入,得到了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教育、保障职业发展的共识。它从一种思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当受教育者将这种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孔丽芳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64.

[2]范可旭.论高职外语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8-101.

[3]刘红英,汤海滨.浅谈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276-278.

[4]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5]葛杰.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60-6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GH16519。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思考

摘要:

本文对当前高职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目前高职教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编写团队、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传播手段和出版媒体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解决办法和途径,展望了高职教材在新时期的立体化、个性化、国际化、终身教育等几大趋势。

关键词:

教材出版;高职教育;高职教材

翻开我国近现代史,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戚相关,贯穿于国人振兴中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我国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截至2015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80所,在校生1007万人,高职教育规模世界第一。高职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在教材、教师及学生这三个重要环节上,其中教材的地位尤显重要,因为教材是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与媒介,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教育的质量。教材质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和国民经济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现状

首先,从宏观上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然已将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不得不承认职业教育水平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各种扶持手段、改革举措没能切实发挥有效的作用。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口号,仍无法避免高职院校的生源短缺和生源竞争问题。2014年,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者撤销专业点数量达到5269个。随着入学高峰的过去,以及许多地区、县市都办起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从饱和状态逐渐跌入低谷。“低计划完成率”“低报到率”“低分数”……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材建设情况。其次,就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本身而言,存在以下问题:(1)成体系、成规模的系列教材较少。许多教材由几校联合编写,各校教师就几本主干教材合编合用,或者是由科研经费补贴出版,甚至是教师个人出资出版,内容质量和出版水平都不是很高。(2)重复建设、同质化趋势严重。相同名称、相同课程的教材一出再出,互相抄袭的情况比比皆是,内容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无法保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维权官司屡见不鲜。(3)与产业融合的程度低,实用性不强。高职生从学校学得了知识技能,毕业之后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岗位,课堂知识和实际脱节,往往需要花大力气再拜师、再培训、再教育。高职教材应尤其重视实用性,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非常发达,而我国虽然有所涉足,但还远远不够。很多院校和教师的确意识到这个问题,市面上有的新版教材也试图在版面设计上、在内容构架上模仿国外教材先进的理念,这种邯郸学步方式,只是表面形式的改变,并未触及内在质量,实用性并未见明显提升,编写和出版理念急需深层次变革。从作者来说,学校给予教师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部分作者为了完成每年的科研指标而抄抄改改,匆匆成书。作者失去了主动性,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跟不上人才市场的变化、不符合实际需要。在教材编写上投入和产出的失衡也是作者没有动力的原因之一。编写教材一旦成了负担和任务,作者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出精品?浮躁之气弥漫,恶性循环加剧。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1)投入还是不投入,多投入还是少投入?出版社现在都是经营性单位,各家大学出版社也在前几年转企改制,独立核算。经营的风险不得不考虑,教材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此时要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不得不做财力的投入,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切入点和团队,不仅钱打水漂,更是人力、时间等资源的莫大浪费。(2)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教材更新升级节奏很快,出版社的策划能力正经受着考验。现用的教材在互联网手段的利用上明显不足,编辑的观念滞后、思维停留在文字和纸质书本上,此类教材时效短暂,将很快被淘汰。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材策划新模式已经脱颖而出,在新的层面展开了竞争。(3)优质的出版资源和具有实力的大型出版机构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然而,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高,编辑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往往不能在入行之初就享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随着互联网等新手段的介入,对编辑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要求有增无减,工作量陡然上升。受困于种种具体问题,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有的逃离北上广,有的转做他行。出版行业的人才队伍告急,如何留住人才,成了行业发展的矛盾,也成了高职教材建设的困惑。最后,教材评价是教材发展的生命线,虽然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1985年起步,几经完善、修订及应用,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且相对完善的高职教材评价体系,这一缺失扼制了高职教材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因而,从时代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什么样的教材是好教材”这一命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当前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相对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日趋完善的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考评,筛选优质品牌教材。

二、如何改进高职教材出版

优秀教材得以问世,一流的编写团队、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传播手段和出版媒体,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1.作者队伍

一套教材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要加入互联网思维,要与新产业高度融合,甚至是专业间的衔接和融合。这些都需要有灵魂人物的引领。系列教材应由行业专家领衔,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对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走向有明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能统领编写团队共同实现编写目标。

2.内容和手段

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立足“工匠精神”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研究:①结合自己学校和合作企业的特色,把实实在在的案例运用在教材中,实用性和个性化特点立即显现。②学习国外先进教材的教育思想和编写方法,引进教育资源、转化教学成果,不拘一格地为我所用。③把立体化思维和新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本内容,突出实训。传统的“教师”角色在实训中也许会化身为教练、裁判、助手……传统的教材也许会成为操作指南、评分表、经验分享的平台……总之,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媒介创新是提高教材内在质量的必然。

3.重视设计

设计一方面是指对纸本教材的封面、版面、配套产品等进行的“传统设计”,做出新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优化视觉效果;选用相对环保、低廉的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合理的定价来解决教材费用对学生的负担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对新媒体的“立体设计”,针对网站、教学平台、课件、微课进行视觉、听觉、行为方面的体验设计,与纸质书本相互辅助,避免把它们做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存在的摆设,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学习体验的过程,从“易接受、有意思、促提高”去考虑界面和互动的整体设计。这方面还是有许多文章可做。

4.重视修订

现用的教材一般2—3年要修订一次,个别热门专业甚至必须每年修订教材,才具有竞争力。策划编辑与作者要保持互动,一边准确地把握住行业动向,一边收集整理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地、有前瞻性地调整课本内容,跟上行业用人需求,也是顺应了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高度市场敏感性的特点。

5.对出版社提出的新要求

全国有近600家出版社,2015年有240余家在出版职业教育教材,约占四成。出版社涉足职教教材的积极性和对职教教材的关注度都呈上升趋势。(1)前期策划。策划编辑需要具有该学科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营销能力和灵敏的嗅觉、长远的眼光。当然,关键还是编辑要有超前的理念。教材出版后的评奖、宣传、申报基金等工作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应纳入策划的范畴,在前期就有所考虑和指向。(2)中期制作和内容质量的把握。文字编辑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甚至是引导和协助作者完成教材编写,确保原创的、有价值的、创新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装帧设计:除了在基本的纸质教材的封面和版式上做出特色,现在又增添了多媒体课件、网上互动课程等内容。如何与纸本衔接?如何体现交互的意义?往往对这些内容的设计含金量要高于纸质书本,需要美术编辑具备以上的综合设计能力。(3)后期推广和宣传。高职教材利用常规渠道进入新华书店或者馆配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唯有直接到达终端,才会有快速的订单反馈。网络时代一定不能忽视网络营销,线上线下的多重服务会为教材推广加分。客户的后期维护也要由推广人员负责,做到有跟踪、有售后。推广人员应深刻理解“立体化营销”的概念。(4)加大投入。虽然在各个专业板块的教材销售竞争已经让各家出版社的优劣势尽显,但是只要找准切入点,商机还是巨大的。出版社必须加大对高职教材出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和奖励机制,确保教材开发团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探索创新的动力。涉深者得蛟龙,涉浅者得鱼虾,出版社要有长远投资教材的战略眼光。

三、高职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趋势(数字化)

201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数字学习平台具有生动、共享、交互、学习自主、便捷、信息丰富等优势。基于自愿的主动式学习、知识的自我构建、自助式学习及快速反馈、智能化技术支持的虚拟教室的学习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2.个性化趋势(产学合作)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不少人在倡导个性化办学。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为本校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不同特色的教材”。校本教材隐含在职业院校的文化和经验之中,包括在学校发展中被师生、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以及传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随着产学融合的加深,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将由校企共同编制,结合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特点实现产学相长,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的转变,并由校企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的,校企文化交融,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学校引入企业的经营之道、管理办法、价值观等,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办学理念和教材建设中来。

3.国际化趋势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等时代需求,适应国际新技术、新模式、新兴业态发展,开发相关专业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高水平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引进教材的优点已被其内容和教学思路实践所验证,被广泛认可。也可以将教材引进与本土化结合,通过教育国际化途径,加强师生对外交流合作。在引进教材的使用中融入中国制造、设计和服务以及文化元素。还可以联合知名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共建教材,引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校际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4.打破“终结教育”的禁锢,构建通往“终身教育”的桥梁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生一样有机会继续深造,让学生有能力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高职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给广大高职生提供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平台,提供了升华自己的阶梯。

作者:陈杉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景超.高校创新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5).

[2]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教育理论,2015(2).

[3]张瑶祥.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现象分析[J].教育研究,2013(5).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7

【内容摘要】

阅读可以说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不同的审美取向,感受多种文学风格的文学魅力,塑造学生多元化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欣赏能力等等。个性化阅读作为新背景下的一种阅读手段,能够立足学生,引导学生个体融入阅读中,进而产生个性化的感受、理解等,值得教师不断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学生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理解本身底多元化趋向的,人物、时间、地点、心境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阅读感受是有着区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学生作为主体,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运用个性化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鼓励质疑,打开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

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这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需要是开放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阅读体验应该是个体性的。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为学生的阅读思维画好框架,固定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阅读感受的统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是不利于学生阅读技能提升和发展的。疑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阅读产生疑问,借助质疑来打开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促使学生完成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在学习《祝福》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主的阅读并分析祥林嫂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有个阅读重点,进而就重点产生系列的阅读体验、疑问等等。诸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祥林嫂的性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为什么后来会变成被鄙视、被愚弄的人呢?祥林嫂为什么不反抗呢?她怎么听不出来哪些话是骗她的呢?这个本身属于文章的一个难点,学生这样自己提出质疑来,笔者可以趁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笔者再就学生的个性观念进行总结: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女性本身没有社会地位,她的反抗谈不上是对命运的反抗,也说不上是某种反抗精神,她从婆家逃出,被绑再婚的撞桌子反抗等只是间接的讽刺封建礼教。

二、放手学生,引导学生产生个性化见解

鲁迅先生说过:“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阅读本身属于是学生的一个个体行为范畴,需要学生独立的对阅读进行理解、感悟等,教师是不能够替代学生完成的。新课改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而不能够越俎代庖。对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放手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飞自我的思绪,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教学内容时,笔者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由的对阅读文本进行阅读、分析,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体验等。学生通过阅读,纷纷开始评论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诸如:有的说“路瓦栽夫人太虚伪了,为了虚荣赔上了自己的大半辈子。”有的说“路瓦栽夫人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人的一个提醒: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只要通过努力一切都可以得到。只是过程是艰辛的。”等等,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是学生个体的一个阅读见解,是值得提倡的和鼓励的。

三、注重对话,深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实际上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有效的引导学生与多元之间的对话,进而产生的潜在的情感的一个交流和体验。对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话,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文本中去,进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如:在学习《雷雨》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采取师生对话,即:教师就阅读文本中的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感问题为着手点,即“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引导学生主动深入阅读文本,与之产生交流,诸如:学生将文本中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进行挑出,并结合全部进行分析、总结,总的归为两种,一是有感情,诸如:文章中说到的生了两个儿子,保留的一些生活习惯;二是没有感情,诸如:他对鲁侍萍的抛弃、30年后见到鲁侍萍的问话等。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生生对话,就自己的观念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笔者在揉和观点。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进而形成创造意义的阅读感受。

总的来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产生个性化理解、鉴赏的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最大限度的彰显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赖秀锦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宁师中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高中语文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尚德远.语文个性化教学建构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浅谈

【摘要】

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应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做到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掌握,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计划,既要做好文本阅读,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范围进行改进,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具体推荐阅读书目,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好跟踪服务,以期取得最佳阅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立足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互为有益的补充,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分析;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单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计划,既要做好文本阅读,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范围进行改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立足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互为有益的补充,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做到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做以下探讨:

一、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做到科学、合理地分析与掌握

现阶段,虽然经过多年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层次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各类问题,需要弄清楚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分数至上,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分数展开的功利性行为,把本该活泼生动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变成了生硬、死板、僵化的照本宣科。教学目标是达到什么样的平均分水平,教学方法是模拟训练,讲答题方法,分析如何写出最佳答案,如何揣摩出题者的心思,写出最标准的答案以获取高分。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能用固化的标准答案来衡量一篇文章,分析一段文字呢?语文天生美丽,阅读更应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充满艺术感的文化体验,可却被我们的拆解分析变成了一场师生之间的机械化运动,造成语文阅读课毫无美感可言。而学生的阅读基础也是十分的薄弱,只会咬文嚼字,不懂艺术欣赏,缺少回味品读。更可怜的是广大学子到了高中阶段还少得可怜的阅读量。有的学生甚至连书目都不通,即使想读书可不知道自己该读些什么书。有的学生干脆对读书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以期找到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做好文本阅读,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文本,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材文本大多是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研究筛选,论证后选择的篇章,具有课堂授课使用的典型性,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学习,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自主研读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大多数学生不通书目,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的情况,教师要给出辅导,向学生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具体推荐阅读书目,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好跟踪服务,以期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三、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更多的迷恋网络,缺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耐心和欣赏心境。为了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喜欢读纸质书籍,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班内读书较多的学生带领下,自发组织阅读兴趣小组,设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大家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拿到班级与大家分享,并定期展开阅读沟通会,谈谈自己读了哪本书,有什么感想,获得了哪些启发,有什么样的收获。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中,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不仅可以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涵咏性情,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可以通过创办阅读简报,专门发表学生撰写的读后感、好书推介类的文章等,以研促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阅读中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他们具备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终身受益。

总之,传统的灌输式和强化训练式的阅读教学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创新,以点带面,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作者:孙亮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家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13(1).

[2]张显东.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2008(18).

[3]袁玉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分析[J].教师通讯,2013(4).

[4]顾娟芬.体验阅读过程享受阅读乐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5]陈瑞鑫.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华章,2012(31).

第三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摘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就是阅读积累对于个体素养、个人气质形成的巨大作用。同时,在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广度、深度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探究了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阅读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性格特点,以此来进行自我的阅读理解。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和谐愉快的阅读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一、尊重阅读教学中的原始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整合不同类型的教材文章,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特殊阅读点进行积累,通过不同教材课文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比如,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课内的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老人与海》这篇课文其实有很多相关的电影,但是教师不能盲目地给学生播放电影,因为电影中的镜头和教材中的内容多少有些出入,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巩固书中贯彻的知识点的情况下就盲目地给学生传授课外知识,这只能使学生混淆知识点,把电影中的镜头和教材中的内容混合在一起,最后学生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他们应该学习的内容。

二、在巩固知识点后进行课外延伸

学习阅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想在阅读方面有所作为,积累是最稳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内的阅读积累,课外的阅读积累一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把课内阅读吃透了之后,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其进行对外的拓展阅读。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对课外教材也是有选择性的,盲目地选择是起不到正面影响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进行合理的筛选,以对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比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内的阅读知识,将文中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以及刑王二夫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好几个主角的形象以及性格特征做出详细分析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和体会《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所体现的社会现实和人物的悲惨命运,使学生能够吃透课内阅读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便要向课外阅读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渐渐地适用于高中课堂教学,像《红楼梦》这一类经典著作,在影视方面是不会有大改动的,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影视作品。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以及对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87版的红楼梦,这部影片是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和教材中的内容出入不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内的阅读积累,又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红楼梦》的内容,对这些课外内容进行积累,最终在阅读积累中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三、以学生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根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1.要想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那么单单依靠已有的教学资源是完全不够的。在没有创新的基础上,学生没有办法激发自我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便可以延伸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发的疑问,但是这些只是心中的疑问,学生只会把他埋藏在心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逐渐地形成一种不会探究问题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并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让班级中学生进行疑难解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语文个性化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少年闰土》的课后练习题,在完成课后的练习题之后便要求学生通过自由发言的模式进行问题教学。有的学生可能会很喜欢闰土这样一个乡村少年的形象,但是同时他们心理也会有疑问,现在很少有人还能像闰土一样,在家中守夜看着自家的果园。如果说,闰土是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少年,暑假的时候家里决定让他回去体验乡村生活,这时候的闰土还会像书中的那么单纯快乐与勇敢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的深思,同时有的学生也会结合自身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透彻的了解。不同的生活环境是不是可以造就不同性格的人呢?带着这么多的疑问,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析,课堂氛围变得越来越积极、活跃。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2.跟提出问题相辅相成的另一个教学模式便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现在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觉得只要是书中的内容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我只管记着,这样便逐渐演变成一种懒得思考的精神。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大存在,不是每个人对一篇阅读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学生就把自己的看法深埋心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勇敢地提出质疑,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是要在长久的积累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生和教师都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出不懈的努力,为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做出贡献。

作者:王江贤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渭南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娜.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2]杨小芳.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5).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又相互补充、相互依赖。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合理结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同时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对阅读的升华。如何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难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也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素养在教育行为学上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其中,读与写的关系尤为密切,是语文素养的源泉。为了更好地将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我们应当认清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程的现状,从现状中分析出问题所在,并不断改善相关问题。

1.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教师就会对学生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问题。然而这种“启发式”教学并没有达到读写相结合的目的,学生也没有对文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感受。(1)阅读教学中忽视写作素材的积累阅读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然而目前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完全分开,所看过的书籍也成为过眼云烟,并没有对阅读进行思考以及积累。学生应当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理念和思想,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2)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技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情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技能被严重忽视。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使阅读教学更倾向于应试化,教师对阅读的讲授也是就题讲题,使学生的写作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从阅读角度讲解文本,还应当牢牢抓住阅读与写作的联结点进行讲解。教师要不断加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意识,对教材进行研究并寻找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地方。

2.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考试前要求学生背诵作文,因此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写作感到厌烦。(1)写作教学忽略了内涵语言和内涵是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有很多学生只是达到了作文的立意要求,并没有从分析思考中得到个人的见解,得到的结论都是空洞乏味的,写作中并没用相关的事例进行论述。(2)写作教学忽略了情感表达在学习写作前,教师都会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讲解的写作技巧要求,不管学生是否有过切身的经历,都要按照要求去写作,从而使文章都是空话,写作训练也随之变成了技巧训练,并没有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要求。

二、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

让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与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素材,为写作增加动力。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最近看过的书籍以及自己对书籍的见解,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素材等,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促进后期写作教学工作的进行。在良好的读写环境下,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一个引导作用,当学生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帮助解决。同时,教师应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在写作教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动机明确的学生,写起文章得心应手;然而那些没有明确动机的学生,总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去想如何写作,最后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就随便写点来应付,写出来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以《感恩》为题的写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班级后面的黑板墙上设立优秀文章专栏,定期推荐学生优秀的文章,让那些没有写作动机的学生在读《感恩》的优秀作文时获得写作的灵感,促进学生自我创优的心理动机,同时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写作的动机及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到对每个同学兼顾,不能长时间只对一个人的文章进行推荐,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并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习积极性。

作者:路浩月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参考文献:

刘方英.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问题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7).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

摘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老师在给学生构建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基础上,把总的学习目标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要学习的内容精简、细化为一个个能让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从而通过完成这些小的任务来完成总体的学习目标。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模式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并说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评价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渐渐出现在课堂上,“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法更是应用广泛。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以“任务”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这种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下,通过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拥有的学习资源和所学知识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和互助能力,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导入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紧贴教材,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教师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氛围的感染之下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般老师先将任务引入,并展示给学生,大概介绍一下完成任务需要的主要知识点、相关要求以及实施任务的具体步骤等。任务的引入应该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特点,将多个小任务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阅读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素材体现在很多方面,老师可以根据文章脉络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所需材料。例如,图片、影音、图像、网络资料,还可以剪辑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等。其次,进行实训模拟环境设置。老师可以根据高中语文课文内容所需要的场景来创造一个模拟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阅读”课文,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理解知识和强化运用的目的。

二、实施任务,激发学生能动性

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施任务这一环节,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老师首先把具体的任务告诉学生,通过他们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知道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参考文章中的内容,但是不要照抄照搬,而应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资料的收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任务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参与到某一板块的任务当中。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通过查阅和搜集相关的资料,来确定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第二阶段,让他们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训练,比如,略读的方式训练、快读的方式训练、限时的阅读方式训练、跳读的方式训练等。可以由不同的文章进行简易分配,让学生的阅读由简到难,并在阅读过程中对相关的课文内容做好笔录,最后进行课文总结,写出相应的报告。第三阶段,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让每个小组进行竞争,每个小组先通过每个成员的交流,再从每个人的分论点中总结出总论点,然后其他小组对这一小组进行点评和给分,老师也点评并给分。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通过这种竞争给分制的方式鼓励并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每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学生体验到了满足感和快乐感,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三、评价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评价任务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后的步骤,也就是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做出总结和分析。这一步骤考核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技能和能力,同时这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一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发言来评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对他们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更正和讲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形成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的核心方法,它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通过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身份是观察员、指导者,对每个学生的细节进行仔细的琢磨,观察学生的探究方式是否正确,方向是否偏向并及时地进行指导。老师以“引”代“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生方面来看,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感,更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让他们更愿意走到学习中来。从老师方面来看,老师要牢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和引导为主,根据情况布置好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真正做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广泛地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何林 单位:江西省高安市高安三中

参考文献:

[1]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

[2]张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助学导思研究

摘要:

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弱化思维的现状,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它以“三助”为操作载体,以“确立目标,把握学习重点”;“导预学,让难点与教学对接;改问答,将讨论与分享结合”等为实施策略,促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

阅读教学;助学导思;策略研究

语文课总是以“听说读写练”为载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对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笔者认为除了这几项之外,至少还要增加一个学习元素,那就是“思”。而且要以“思”为核心来处理文本和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力!为了更好地履行这项使命,笔者提出了“基于思维力培养的高段阅读教学‘三三助学’的策略”,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实践。

一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1.依据课标,把握学习重点

笔者以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整体教学为例,说说分级教学目标的确立。(1)把握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些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要干什么和怎么样”,引领我们必须关注内容和形式的并行不悖,关注文体意识和表达技巧,直指学生的言语表达和言语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提炼单元目标。在本专题教学指导意见中,写着了解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本专题围绕一个“情”字,使学生感受、认识、理解丰富多彩的感情,专题分为“如诉如泣”和“执子之手”两个板块,分别对应亲情和爱情。基于此,笔者确定了单元教学的“纲”———在多样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读、鉴赏文本达情的肯綮处,体验亲情的潜沉弥久、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情感世界,习得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要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景物描写和事件叙述相融合的写作方法来寄托和暗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专题教学目标,做到了切入点小,更加聚焦,明晰具体,学习起来也就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远。(3)细分课时目标。基于上述教学目标,笔者研制了课时目标,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有所收获。①专题导读课。明确本专题的主题是“情”,课本内容是写亲情和爱情的,回忆曾经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如《背影》等,明确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深情的一种技巧。了解、想象、感受、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植敏感、丰富、多情、感恩的心灵,习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本专题的终极目标。②细品研读课《陈情表》,通过对关键词的研读,如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体会李密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特点。

2.根据文体,号准课文脉点

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挖掘出文本的独特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课学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获得。在教学《登高》一课时,笔者在抓“诗眼”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是“悲秋”的基础上,在品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采用“置身诗境”的想象法和诵读法来学习,笔者先抓住“落木萧萧”,要求联系杜甫此时此境的心情和遭遇来联想,问学生他会想到些什么?学生梳理出: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秋叶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我已经到了生命晚秋,不禁感慨生命的短暂。接着抓住“不尽长江”,让学生体会诗人想到了什么?学生梳理出:时间的无穷,永不停息,面对“滚滚”长江,怎能不无可奈何呢?带上这样的情感再次诵读。把这种感受送到心里去读一读……

3.依据学情,突破学习难点

学生思维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弱,教师选择的语言点要有丰实的内容,要能编制出恰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活动的形式要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教学《报任安书》时,笔者和学生说起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他们有的认同择生,有的认同择死,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学情,笔者让正方和反方的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在课后找出需要的资料,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最终理解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一致认为,择生还是择死,不看一时一地所受的屈辱,而要权衡各种利弊,最终由对社会、对后世的贡献和价值来决定。这样的学情捕捉、分析和设计,能减少盲目地教学行为,使课堂更具实效,更好地突破难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完善自己的思维,并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导引学生如何思考人生的心向和人生的路线,为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示范。

二助: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内化

1.导预学,让难点与教学对接

预学单能引导学生自学,体现了“先学”“还学”和“独学”的理念。通过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梳理,有机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笔者在授课之前,为学生设计了预学单,请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竟有20位学生问:当加西莫多受刑时,周围的群众为什么要诅咒他、嘲笑他,向他扔石子?针对此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教程:(1)看文章的结尾部分,群众怎样了?群众欢呼起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态度?(2)作者写群众前后态度的变化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由此看出,群众虽然愚昧、无知、冷酷,但人性尚未泯灭。处在黑暗中的中世纪的人们的人性期待唤醒。本案是以学前调查为操作载体的,通过对学情的梳理,找准学生自学的短板,加重了对这一问题的学习预设,思考了学生出现疑难情况的指导路径,设计了有逻辑递升意义的问题链,有针对性地突破学习难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及创作意图通过思维转化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

2.抓逻辑,将讨论与分享结合

新课标明确规定“培植高中生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只会举例不善阐述和分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这恐怕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忽视了从逻辑角度与写作思维去研究课文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六国论》时,注意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其论证过程的严密逻辑性,让学生讨论、交流,共享思维成果。(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点出原因。)(2)六国真的都是因为贿赂而灭亡的吗?(不是;韩魏楚因贿赂亡;齐燕赵则未见得。所以作者分类论证,两个分论点)。

3.学归纳,从零碎到逻辑整体

笔者经常引领学生进行整理,笔者认为,发现不是目的,能把心中那种朦胧、模糊、混沌的感受、经验和方法条分缕析地说出来,并形成有结构的言说,这才是切中肯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经历、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教师适时地提炼、引导和转折,从而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水平。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文章中作者在描写了项脊轩的美景后,就转而写悲情。如果仅仅让学生归纳情节,作者文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会被驱散。笔者和学生围绕“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哪些事情是令作者悲伤的?你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悲愁的?”展开了对话。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后,终于发现了文字后面隐藏的“泪点”:(1)家道中落,让人伤心;(2)功业未成,有负祖母,令人扼腕;(3)母亲的温暖,已然不在;(4)爱妻的早逝,物是人非。大家围绕这几个点,把它们连成一段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通过教师的提炼、引导、归纳,学生就将自己内心留存的体悟统统讲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编序,使之形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论说”体系。

三助: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1.主题探究,丰厚学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发展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此,笔者每学期都要确定一两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做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小论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习得知识由零碎趋向完整,对作品和写作的审视由孤立趋向联系,研究方法的运用由呆板趋向灵活。它摒弃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沉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趋向深层的鉴赏,体味文章阅读“多元包容”的特征。

2.拓展迁移,提升思维能力

所谓迁移拓展式思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进行较大的空间转换,在空间转换中延伸思考的空间,扩大思考的领域,丰富思考的内容,并在多边对话中借鉴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迁移拓展式思考中的“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者在课文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二是指课文所谈及的问题。而“彼”是指在另一空间范围内思考与“此”相似或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弥补学生情感和精神上的缺失。例如,我在教学《氓》时,设计了以下教程:(1)本诗中女主人公的初恋情怀是怎样的?(2)诗的最后一段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3)从开始时急切期盼到最后的悔恨失望,总体走势恰似一条抛物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同意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从文学、社会和现实三者联合起来考虑的。其间蕴藏着的丰富人文精神确实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使师与生、师生与作者、师生与文本多元解读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沟通对话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思维力培养的阅读教学的助学策略,要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为先导,以“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内化”为阵地,以“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为后续,如此三位一体的“助学导思”,才能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习得内化、进步提升。笔者永远记住汪潮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像我这样的人,也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我们要保证思考和表达的钟摆的平衡性,如此才不会有失偏颇地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笔者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将这种教育理念分娩于教育主体中,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在未来的表达情景中有话语权、有决策权、有力行权。笔者热切希望学生能在未来的交际情景中建构起个性化的慧心锦口的言语世界,走上言语表达的自我实现之路!

作者:刘坤 单位: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M].长春出版社,2013.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语文是学生用来听、说、读、写的必要工具,其中阅读是中心环节,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综合反映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从充分形成师生互动,分层设计阅读任务和努力培养阅读能力三个方面对于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互动;分层设计;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思想上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教学实践行为中,知识的单向灌输,死记硬背;方式的机械单调,一成不变;学习的沉闷被动,缺乏生机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创新教学成为主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教学”二字,既包含了教师的“教”,又包含了学生的“学”。这也就注定了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协调完成,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还是故步自封,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股脑儿地将阅读中的问题答案、中心思想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不仅学生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且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学习能力越来越弱,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永远是知识的“记事本”,分数的“制造机器”。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分层设计教学任务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设置统一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总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设计阅读任务。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目标就是要读懂。读懂主要包含了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虽然简单,但是会受到学生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选择不一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归纳,让学生的不同疑惑归集到一个或几个焦点上来,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甚至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再逐步解决,这就是阅读中讲究的“思路”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专注度、思考深化程度等都处在最佳的状态,得到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同时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奋发向上的、情绪激昂的,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易到难的,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也要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因此,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具有梯度性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积累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它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品鉴能力形成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积累阶段,学生要丰富包括语言材料方面的知识,如字音、字形、字意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句式结构、文本特征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情感方面的知识,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并吸收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为将来学习新的、更复杂的文本奠定基础;还包括积累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写作技巧等,这些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做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做有效的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才能应“源”而生,因此,在理解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联想和想象力。对于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判断句或者有限制、修饰成分的句子作为训练。如很多句子中都会出现“常常”“大多”这些词,如果去掉,会让整个句子绝对化,表意就会不准确;对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行训练。如为课文段落分层,为句子划分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列提纲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评鉴阶段

评鉴是对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评价和鉴赏,是阅读中相对较高层次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具体人物举动、故事情节、思想观点做出评价,或写成小议论文等,将存在争议的问题拿出来再讨论、再欣赏、再品味,提升学生的评鉴能力。

作者:唐柏树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城东校区

参考文献:

[1]丁佩芳.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2]彭小虎.有效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八篇:高中语文大阅读生本对话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难点和重点。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未停止教改探索之路,但也有困顿、迷惘,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漫漫之旅。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大阅读教学理念和策略,希望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高中语文大阅读并非灵丹妙药,但只要把握好大阅读的教改方向,势必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是指把握文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要回答两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和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把握文章作者如何展开思路,设计结构层次。在大阅读中,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读懂了整篇文章。把握整体文意和写作思路也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关注文章标题,分析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信息都汇集在标题中。通过关注标题,揭示文章意义;正确概括段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和写作内容;关注文章注释和写作时间,明确文章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课文的主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高中生受各类思想的影响,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这个问题,给予学生人生引导,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品质,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感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者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书71种,涉及数学、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作家”称号。罗素一生经历了多次婚姻变故,但罗素是真诚的,他一直在追求爱。罗素一生坚持为公众进行良知辩护,在1961年甚至因反战静坐而被监禁两个月。

二、重视技巧,奠定基础

文体写作技巧是语文工具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大阅读深化的基础,重视大阅读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大阅读深化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大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握文章体裁,梳理出不同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顺势而读。如小说有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如何渲染环境、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就是小说大阅读的重要基础,也是解读叙事类文体的重要流程。掌握文学技巧,主要是了解章法结构和修辞,解读作品的叙述逻辑顺序、辞章和文字美,看作品设计的用意。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是一种议论式随笔,开头总提文章主旨,中间三段进行具体阐述,在课文的最后再总结。在行文中,思路是这样的:总提人生追求,归纳作者的追求,明确作者“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对无穷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恰恰是这三种追求,使得作者执着而又痛苦;分述追求的理解,渴望爱情,因为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追求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因为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来人,全球性的贫穷、孤独和痛苦,最后表明态度,值得为之而活着。

三、巧用经典,培养能力

经典阅读,跨越古今中外,带领学生体验各种情感、思想、生命、人文内涵。通过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作品中词语、句子、思想和作者态度,通过整体把握经典,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作品,理解作品写作背景、思想倾向和主旨,分析作品结构,统领作品主题。然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品味作品,欣赏作品,判断作品价值。在《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中,分析三种追求的理由时,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名句,如追求爱情———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学生在课文理解中,讨论归纳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概括作者追求的原因,分析追求之间的内涵关系,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在课文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明确人生方向。“大阅读”以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大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重视技巧,奠定基础,巧用经典,培养能力,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强调学生阅读整体感悟和文化积淀,养成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阅读专家”。尽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课堂所教授的技巧,举一反三,合理运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好穿插经典,然后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来体验作品表达的感情。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运用。

作者:陈碧清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精读细品、圈点批注、深度对话的方式来了解文章的主旨,发挥想象力,拓展文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深入到文章的内部,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提高阅读能力。

一、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在深度阅读中,学生要善于筛选出文章的重要信息。通过快速浏览确认信息的检索区间,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提炼出要点信息。学生在总结概括文章的要点信息时,要用在原文中找到的对应语句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进而形成准确的认识,做到从文章出发,不主观臆断。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答非所问”“牵强附会”等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及思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把握文章的重点。学生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把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分开来,去掉无效信息,将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组织语言。

二、把握文本结构,概括中心意蕴

把握文章结构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写作特点,清楚文章的框架。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文章框架结构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寻找内容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章框架结构清晰了,学生在寻找关键信息和内容要点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有目的性的阅读会使学生更容易突破要点,形成主观的深刻认知,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意蕴是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阅读的重点。只有把握了中心思想,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点信息,对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态度进行准确把握。为了更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学生首先要抓关键部分。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那样会找不到内容要点和关键信息,进而导致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确或者是出现偏离。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都是要抓住的关键部分,可以说它们就是概括中心的要点信息,要特别关注。学生要善于从这些部分分解出要点,提炼出信息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其次是抓文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中心的时候也是有侧重点的,学生要明确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新闻类记叙文主要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些都是通过简单的记叙来实现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报告类的文章学生需要看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作者通过写作想要表明什么观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科普文章科学含量比较高,从记叙上语言比较正式、朴实,但是主旨会很明确,一般就是介绍什么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见解。学生只有了解了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在自主思考和阅读时才会轻松应对。不同的文体表达不同的思想,在概括这些要点信息时,学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要抓联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展开想象和创造,大胆地进行联想和猜测,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将文章运用的材料都联系起来,全面地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给文中内容正确定位,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三、做到“三问”,分析文本特征

在深度阅读中,学生要善于探究文本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此时学生要做到“三问”。也就是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生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重点是什么?头脑中有了这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来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具体特征。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就会思考作者如何介绍写作对象?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在探究为什么写时,学生可以思考某些表现手法为何这样运用,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因为这些都与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有关。当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后,对于文章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也就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学生在评价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时要注意抓住核心内容,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地考虑或者以偏概全,同时还要尊重事实,有理有据。评价时虽然可以发表不同见解,但决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评价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对文本进行全面、客观、恰当的评价。学生对于文章的评价要注意拓展开来,深度分析,要从具体事件、场景入手,由表及里,深入拓展,从而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总之,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学生要灵活使用阅读方法,从多角度来分析文章,形成个性化认识。学生的认识要以文本为依据,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归纳出文本的主旨,形成深刻认识。

作者:杜名义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情感教育缺失及改进

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会更注重学生的应试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阅读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只有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强调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建构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思维能力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与学生内心的情感领悟密不可分。因此,如何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提出了要求。但是在现实教学的操作中,面对分数等外部的压力,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少之又少,微乎其微了。阅读教学中以讲代读,肢解文本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经常把学生阅读的时间放到课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效果常常是得不到保障的。而在授课时,教师又只是围绕文本,结合教参,在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感受。由于学生没有阅读文本,或阅读的时间少,就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无法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这样下去就形成了教师一人主导课堂而教学主体的学生却成为了教学的附庸的局面。这将严重降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这种僵化的阅读满足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对作品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自然地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课文的分析方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经常会把一篇很有思想见地,饱含作者情感的课文肢解成字词、修辞、主旨等零散的知识点。最终,阅读材料不再是作者知识情感的载体,而成了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死板的教学模式和支离破碎的阅读作品是很难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我们过分功利化地强调学生阅读的应试水平的提高,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从而忽视了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以及对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忽视文章的整体意蕴,使阅读背离人文情怀、人文价值的初衷,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精神贫乏空虚,缺少独立的思维习惯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也离不开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的引导,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要用人类美好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怎样正确地进行阅读教学,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读”。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为指导阅读服务,重点是学生自己的“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感受文本,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使阅读训练达到我们期待的成果。在阅读教学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时的个性化的解读。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和体验,就会深入文本,对文本产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就会受到作品中正能量的影响,就能获得美的体验。我们要反复诵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中感受它的魅力。在已经粗知文意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整篇作品,抓住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动作、情节,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化抽象文字为真实感受。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权威解读,在同学间分享阅读感受,与学生全方位对话,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教师要多为学生推荐那些经典作品,抵制低俗读物。经典作品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它们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而低俗读物更多是一种快餐文化的产物,它们会让人意志消沉,精神麻痹。一个人最怕精神贫血,思想缺钙。只有肥沃的精神土壤,才能孕育出理想之花。那些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阅读,挖掘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课文不光是学习课文的知识点,也是在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伟人和英雄身上的正能量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完善、提升。

再次,教师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教育学生。于漪老师在《语文谈世录》中说:“教师要先进入角色,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要达成情感目标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情感就会不知不觉融入到所感知的文章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采用默读、朗读、讨论,甚至表演的方式阅读体会作品。在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三者的心灵碰撞中,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一切情感的发生都来自生活本身。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直观感受,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理解感受阅读材料至关重要。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所以他们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的途径很少。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这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阅读一些作品时,他们会产生经历、认知和情感上的隔膜。教师帮助学生开阔生活的眼界,把阅读经典作品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走出文本,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完成生命的体验。王国维说过:“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此。教育之事可分为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语文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牢牢抓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引导他们去追求美。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作者:赵振江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8

摘要: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阅读能力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又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阅读量

前言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关键,而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很难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课外阅读极大的弥补了课内教学环节的阅读量低的问题,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外阅读实践辅导,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在语文课堂拥有较为完成的阅读时间,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许不需要较为集中的阅读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并且零散的阅读时间也难以使得学生对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布置小型的图书阅读角。允许学生在家里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办黑板报、墙壁展等,将学生分组进行墙壁画的展示,可以有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感受自创一些阅读名言。使得班级始终充斥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暗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不断形成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历史人文“养料”的最佳渠道。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美好,从优美生动的故事中与文字作者心意相通。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时间活动,使得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

3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正规基础课堂的开端,在学前教育阶段并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突兀的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想要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而课内宝贵的教学实践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给学生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例如:略读法、精读法、笔记法等等。

3.1精读法。

首先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章的质量,选取最优秀、最值得阅读的文章,然后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描法、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剧情结构设计。将经典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就像人类咀嚼食物一样,细嚼慢咽,才有助于营养的消化,并且对于十分经典的段落要做到熟读成诵。

3.2略读法。

主要是指在学习的特定阶段为了快速完成某项任务,抑或快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大框,而采用的阅读方式,要求采取提炼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首先要翻看书籍的封面目录,优先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提炼关键词。对于不必要阅读的地方要一带而过,其他部分也要尽最大限度的加快阅读速度,争取做到一目十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资料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

3.3笔记法。

对于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记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经典的文段想要彻底的掌握与理解就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文段的标题目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布局结构。同时认真阅读作者的题记抑或前言,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举一反山、运用自如。并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4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4.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4.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

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之间交换相互之间的想法,也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彼此之间更多信息。

4.3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

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学习科目,学生务必在此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情况来有效的安排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桎梏,从“心”出发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做到情感阅读、趣味阅读。将原本属于课内的教学环节融入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丽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义民学校

参考文献

[1]范文洁.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黄杨.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导学,2013,19:41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第二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理念“自主阅读教学”的提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指明了道路。本文将对自主阅读的基本内容、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状况。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对策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应进行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举措使得自主阅读成为小学语文研究界的热点和焦点课题之一。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自主阅读教学的内涵,提出切实可行的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迫在眉睫。

1.自主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1.1自主阅读教学的内涵

自主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可以自主支配阅读的时间、过程等,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1.2自主阅读教学的特征

自主阅读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主体性。自主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2)过程性。自主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参与,通过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巩固学生对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掌握。(3)开放性。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摆脱了教材的限制,优化教学内容,而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扬个性。另外,自主阅读教学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

2.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1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我们身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在这里进行着碰撞和融合。因此,现代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教育正是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自主阅读教学以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为宗旨,关注民主化和多元化,创新性和开放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2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导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来源于课本知识;教学方法刻板,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缺乏对学生自主阅读与自我思考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弊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自主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致力于构建新的阅读教学,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尽快走出误区。

2.3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小学语文中实施自主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3.1激发自主阅读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缺乏阅读与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精心设计抒情色彩浓厚的导语,通过生动、流畅、优美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3.2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的一般方法如获取信息的阅读、欣赏性阅读、娱乐性阅读、精读与跳读等。其次,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通读、跳读等。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关注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

3.3强化语言训练与实践

语言训练与实践主要有朗读、读写结合、课外阅读、课外语文活动等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示范读、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选择;读写结合即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为写作积累素材,提供表情达意的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悟和应用能力。

4.总结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有利于摆脱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通过自主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掌握程度,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杨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金凤.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舞台[J].考试与评价.2013(11)

[2]金娥.引导自主阅读,增强“乐学”情感[J].内蒙古教育.2014(14)

[3]吴霞.用兴趣点燃自主阅读的火花[J].学苑教育.2014(16)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策略探讨

摘要:

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激发出来。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让他们自发的去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激发

阅读是小学生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认识许多在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汉字,又能培养良好的中文语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发的选择材料去阅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中文应用能力。

1示范朗读,以故事引发兴趣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用耳朵阅读》中写到他幼年经历时说,在年幼的岁月里,他并没有机会去读很多的书,而是经常在放牛的间隙溜出去去听邻村的说书先生讲评书、说故事,这些故事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些经历他称之为“用耳朵阅读”,正是这些故事激发了他最初对文学的热爱。可见阅读的兴趣对文学水平的成长多么重要,而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疯狂生长的阶段,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个良好的兴趣诱发因子,正如著名网络文学创作者“南派三叔”说的那样“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几乎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外祖母。”再一次印证了在年幼阶段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不管是用耳朵的阅读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我们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目的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喜欢上文学。比如在讲授小学五年级所学的《将相和》、《孔明智退司马懿》等课文之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泛读,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故事本身的情境中,当他们融入到故事中,他们就能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我们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调动他们这种天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

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至关重要。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会因为老师而爱上所学的科目。其次,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喜洋洋、美羊羊、熊大、熊二等等,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找朋友”“打靶开花”等游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交流了学生的情感,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抽象、晦涩的文章内容难以产生兴趣,为了增强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在《将相和》讲授过程中播放历史故事短片,在《小嘎子和胖墩子摔跤》讲授过程中引进生动的PPT;在《月光曲》讲授过程中带学生们听月光曲的录音等等。这样,学生在一幅幅精美的动态画、图片、视频中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兴趣,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

4启发诱导,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和动力,语文阅读又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着力去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选择难以适当的阅读材料,如果所选的阅读材料过难,会挫伤小学生的积极性;所选阅读材料过于简单又会使学生自信心膨胀,引发自负心理和浮躁的情绪。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切忌“揠苗助长”,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老师如果想要很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自身必须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知识面一定要广,要做到博览群书,定期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健康的作品。在讲授《南京长江大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草原》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跟祖国山河有关的作品,引发他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引起他们“想去那儿”的那种欲望,这样,学生们才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在讲授《新型玻璃》等课文时,要用一些跟科技有关的教具、短片等等去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讲授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引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学生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把著名的科学家当做自己的榜样,自发的去阅读科学有关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5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抓好阅读的落实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例如:读书沙龙、读书研讨会、作者见面会、好书介绍、读书交流会等等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有较强的求胜心理,因此可以举办读书比赛,定期公布读书册数排名等等;在班级里也可以设立读书角,大家把好书拿到一起互相交流,互相传阅,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量;设立班级主页,把学生的优质读后感放上去,定期评选优质读后感。这样做,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结束语阅读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语文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老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学生一定会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则有助于其养成阅读的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健康发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持续创新一定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张中旭 单位: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2]刘慧.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与探索[J].吉林教育,2006(9)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2008(2)

[4]胡振燕.有序•适度•高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育教学,2006(1)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地被淘汰,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了合作学习方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小学教师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小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做好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合作学习方法,从而促进了阅读教学的开展。

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以及爱好等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和人物描写有关系的文章《草房子》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桑桑、柳柳以及妈妈,进而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使其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小组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小组合作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实践,让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实现开展阅读教学的目标[1]。

1.2准确制定目标:

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只有在清晰的目标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不成熟,在很多方面其思维都受到了限制,此种情况就增加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准确的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开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文章。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故事类型文章《龟兔赛跑》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文章,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最后兔子却输了呢?当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遣一名代表来阐述整体的建议,在这个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2]。在小组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产生碰撞,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在最终达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得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3]。另外,小组讨论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确保阅读教学目标可以实现。

1.3实行适当的引导:

小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而且其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还有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让学生单独来理解一篇文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了合作学习方式。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阅读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若是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之间的观点能够趋向统一。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古诗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对诗篇进行阅读,然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到诗篇中,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根据相关的资料来对诗篇中描述的情境、诗篇的主要情感等进行分析,若是小组讨论偏离了正确的道路,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指明讨论的方向,进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篇内容以及情感[4]。

1.4开展分层评价: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课堂氛围就会是十分严肃的,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没有任何好处,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一个角色,既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等方式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确保合作学习中没有不足之处,其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显著[5]。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开展评价,比如说使用小组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部评价等,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还可以弥补自身中的不足,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逐渐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开展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亚杰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朝阳小学

参考文献

[1]韩素.探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4(10):56-56.

[2]林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196-196.

[3]李秀坤.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才智,2015(27):63.

[4]陈春梅.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1):14-14.

[5]姜翠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7):40

第五篇:解释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

解释学作为一种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的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论述以解释学为基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提出了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解释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前言

作为一种理解活动,阅读对一个人认知事物、审美体验以及情感陶冶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而本课题主要在解释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语文教师设计的问题较难,缺乏联系性

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对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上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尽管老师能够对设计问题的目的有一定的明确性,而且教学内容也没有偏差,但是有些老师对不能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另外,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合理的联系,与教学核心内容相脱离。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内涵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老师应该注重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另外,部分老师设计的辅助问题比较缺乏,或者多余,不能对教学的核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等[1]。

2)问题的设计缺乏依据,误用依据

根据调查研究,从目前的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时仅仅依靠教科书、课程标准等,缺乏对网络资料、教参等的参照,这使得一些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的依据,会造成老师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滥用依据的现象发生。因此,应该加强语文老师对课外资料的研究与学习,加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3)老师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小学语文老师解读与分析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现在有一部分老师的解读分析水平较低,这也与老师对课标与教科书的参悟不够,其次老师对阅读材料的语感也影响着阅读教学,语感强的老师能从材料中挖掘出重要知识点、矛盾点与空白点等,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解释学,又叫诠释学。广义上是指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结束的理论或哲学。而狭义是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以及哲学解释学等分支与学派等。它是关于与文本相关联的理解过程的理论,寻找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的有效解释回答何以可能的问题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解释学基础的引导下,就是要解读者应该对自身的“先见”抛开,对文本原始意义进行把握,对文本作者在文本中寄寓的意义进行追求,以此更好的进行文本欣赏,并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2]。另外,小学语文老师还应该积极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基本关系,由于学生个体不同,对文本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应该积极处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与技巧,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其次,还要把握好视野的有限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应该在了解小学生视野有限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能力;最后,还要处理好文本创造性与规定性的关系。对于阅读教学来讲,不仅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合理、规范的阅读方式与技巧进行阅读。由于文本留有空白让读者进行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来挖掘文本中隐含的深刻哲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3、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1)依托文本,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明确阅读理解的实质意义。并使学生懂得理解一定不是仅仅对他人原始意义的重新领悟,也不是对他人原本观念的重构,理解是在某种事情上与他人取得相互一致的意见,是相互的过程。而学生要想积极对阅读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就应该与文本或作者在一件事情上具有一致的想法,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对于文本来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与凝练,因此要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从文本或作者出发,创造性地阐释文本。所以,第一,从对文本的字、词、句、篇等出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联性,还要引导学生不要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断章取义与凭空想象是不可取的;第二,对阅读文本的时代背景进行追溯[3]。因为作者创造的时代背景对作者的文本写作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展现作品的审美取向、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第三,对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能够使学生对文本通过真实的创作背景以及自身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想象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2)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审美要求

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认知水平与能力有限,但是对于事物的理解有自身的审美标准。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欣赏要求与水平进行保护与尊重,对学生的视域结构进行充分考虑,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审美态度以及欣赏水平等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文本解读的重难点加以明确。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进行尊重,还要对学生之间对文本理解的共识加以尊重,但是也要注意对学生独特体验尊重的适度性,不要盲目促进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随心所欲。如果学生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下,对文本产生自身的见解比较正确,应该予以正确的评价与表扬;反之,对于误读与曲解文本内涵的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另外,还要学生的解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就会产生学生之间对文本解读的共性认识,而老师应该积极地尊重,这是由学生同一年龄段,学识与经历基本相似所决定的。所以,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扩展自己的视域,锻炼自身的阅读水平与思维能力。

3)讲究口语艺术,提高表达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的实际效果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这一观念对于阅读教学同样有指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用鲜明、生动、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讲授,是否能能够真正将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完整地解释、表达出来,必将影响教学的真实效果,良好的口语艺术及表达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描述或者复述的过程中,也应该将表达语言带上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是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地阐明事理;也可以是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可以是客观扼要、沉着冷静地叙述内容;也可以是富有情趣、风趣幽默地讲述情节……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但一定要带入独特的个人气质,其教学效果才更容易打入学生的内心,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更有效地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拓宽学生的视域,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视野范围是有限的,因此也就导致审美水平与能力具有一定的范围。而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注意难易程度,太难或太易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应该积极对学生的视域进行拓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水平[4]。具体来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与习惯,单纯从教科书以及少量的阅读材料中获取阅读资源是不够的,应该进行广泛阅读,提升自身的阅读视野,对古今中外的作品、名著等进行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以开阔;再有,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学生等进行交流,从而从交流中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的学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与感悟,达到阅读与生活的相互结合,从而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4、结论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发挥好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从文本中获得一定的哲理性知识。而在解释学的基础上,积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以学生本身的视域范围进行阅读教学,为防止学生陷入阅读误区,老师应该积极的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苏敏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55-56.

[2]赵建鼎.蜕变•简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渴望“简装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21-22.

[3]韦仲光.对藤县部分村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0,(03):36-37.

[4]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71-72.

第六篇:P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实践探索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同时承担着阅读命题的工作,包括单元阅读检测命题、日常阅读检测命题等等。但是我们发现,在林林总总的教师阅读命题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重视基础记忆而忽视了能力训练、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抛弃语文学科特点没有语文味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再结合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的特点,真的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更新命题理念,改变命题策略。

一、阅读命题应始于学段目标、基于学生生本

首先,PISA测试主要考察15岁左右义务教育后期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这就说明测试的范围是有规定的,标准是有要求的。同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也对每个学段明确了阅读目标,那么阅读命题首先应该紧扣目标,不超标、不降标。其次,PISA强调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国课改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阅读命题体现生本理念,就需要关注学生整体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命题。课标中提出的课程设计总思路也是如此: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再次,命题除了遵循学生对于趣味性的追求之外,还要有真正的收获和提升。PISA测试理念中讲究的就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体参与度和关注度。课标中也多次提到,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而兴趣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升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二、阅读命题应体现语文特点、注重能力取向

PISA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尤其是终身学习观的形成,学生阅读素养的检测也应当随之发生变化。简单讲,就是不仅仅考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能力,还需要考查其一生中在接触各种阅读材料、处于不同生活环境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小学中高段阅读命题中,也应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展现。

1.学法为先,以检测阅读学习方法立足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阅读成了每时每刻需要进行的事项,这就使我们的传统阅读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在平时的阅读训练尤其是阅读命题中适当增加材料数量,运用高效速读的多种方法,才能调控好注意力,提高阅读速度。阅读不仅要提速还必须讲求效果。尤其对小学高段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是需要精研细读才能深入理解并真正收获。那么,在高速之中相应要求正确率的提高,即检测阅读的效度。比如快速归纳段意、快速提炼中心、快速划分段落、快速理解文中句子、快速理解文中词语、快速理解写作特点等。最后在阅读测试中应追求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检测其语言综合运用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阅读命题需要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方法,给学生展示个性的题型舞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发挥主动性和个性。

2.学识为重,以落实文本知识内容支撑

在小学语文课内课外的阅读材料中,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识”无外乎文本内容、主题中心和表达方法。所以,首先,要在命题中把握好内容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不能泛泛无效或偏难怪异,而应是真正抓住要点、学生需要提升的重点。其次,母语教育要使学生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和动力,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教材文本的主题基础之上,作些情感的升华,体现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享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最后,还要关注高段学生对于文章表达、顺序和方法的领悟。这个关于文字“排列组合”的奥秘,也是课标在高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着重提出的一点。

3.学力为终,以评估学生阅读能力回归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PISA所测试的阅读素养主要就是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材料总体理解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释文本的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和评鉴欣赏能力。在命题中侧重如上能力的提升和训练,才是命题工作的最终回归。

(1)升级“总体理解”能力

“总体理解”其实就是目前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需要习得的重要能力,即把握文本整体内容。但不同的是,我们命题中出现的往往是类似一个片段、一篇文章的连续文本,PISA考查的是非连续文本的整体内容把握。此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图表构成文本。【分析思考】此题为2000年PISA阅读测试中的图表题,除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关于乍得湖中水牛、犀牛、河马等野生动物数量图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确立观点的能力。这样的命题升级,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总体理解”的能力。

(2)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也是阅读命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PISA测试的信息寻找题型中,常常会通过提示学生三个步骤的方法,获得正确信息:浏览搜寻—分类选择—辨别确定,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分析思考】在用于信息获取的评估文本中,往往会如上例所示,很多信息处于句子层面,或隐藏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句子、段落中。学生首先通过浏览文本,搜寻信息的基本元素:特征、时间、背景等;而当信息出现混淆的时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最后辨别确定正确信息。上题花蜜的三个主要来源,就是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甄别,才能排除错误信息获得正确答案。

(3)点睛“解释文本”能力

解释文本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各个文本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本逻辑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此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是目前小学阶段儿童普遍缺乏的一项能力,它的提升不仅是对阅读进行关键一步的扩展,更能使阅读者形成对文本更具体、更完整的理解。“解释文本”出现的形式可以是从文中推断含义,了解某一特定人物的情感或言行意图等。如在某些阅读题中会出现想象人物心理活动、推测事件发展结果等。多些这样的点睛之笔,就会教给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提高推断信息的能力。

(4)强调“思考判断”能力

思考文本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联系,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或评价文本观点内容。其实,很多阅读题中都会采用这样的命题方法,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中,可以是从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文本直接提供的观点进行论述,这些都是对“思考判断”能力的重要提升练习。如某些阅读题中会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先提取信息、了解观点及论据,而后将自己生活中与文本信息相联系的知识建构起来,来写写自己的观点。

(5)培养“评鉴欣赏”能力

PISA阅读测试中需要学生确定或评论文章的风格,以及作者的意图、态度。其实,这就是要求小学高段阅读检测中考查学生的“评鉴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大致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核心观点,而且还要能发现文本表达上的微小差别。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欣赏评鉴时能够选择文本重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在感受、理解作者观点再整合相关内容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命题应创设生活情境,强调内外兼修

1.选材追求生活链接,学以致用

在PISA阅读测试中,“阅读素养”被定义为“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这里的“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和课标中“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其实是同一个话题,意在阅读积累和理解向生活开放,在特定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么,命题材料的选择同样需要追求生活链接,学以致用。

(1)引入“非连续文本”,倡导应用性

目前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集中在以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散文类型上。此外,PISA还增加被称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包括:数据表格、图标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等,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分析思考】这样的测试完全有别于我们印象中的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题,而这样的题目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反观我们的阅读命题,文学性较强、侧重精神层面的题型完全占据卷面,部分课外阅读也是与学生课本配套的文本材料,离学生的实际应用比较遥远。

(2)实现“多元化检测”,追求生活性

按照PISA的观点,成人是在特定“背景”下来阅读文字材料,所以阅读素养测评提供的文本必须具备背景要素,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其检测材料包括:个人信件、小说、传记;规章、通知、布告、计划方案;课本、地图、纲要;手册、报告、说明书、备忘录;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内容。事实上,阅读练习和测试肯定不能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应该实实在在可以为生活所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所用。令人欣喜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及相关阅读测试中留言条、建议书、说明书等应用性材料已经有所增加并不断地改革变化。

2.形式倡导鲜活情趣,兴味盎然

虽同处于小学高段,但是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还多有不同,因此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所以在命题时,可以适度放开,尽量使形式新颖有创新,使文本情境更丰富,如此才能增强命题的趣味性、活泼性,适宜小学生完成阅读练习。【分析思考】古诗的考查不再是简单的默写,而是创设写作中的实际情境,这就是形式上的变化。同时,古诗和作文,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方面,在这样的命题中结合起来,成为学生真实可感的情境,就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经验,去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体裁形式的多样化,亦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往往不同的体裁,命题的策略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写人文本以提炼人物性格为重点,写景文本以感受景物特点为核心,记事文本则以理清脉络事件为要素;还有童话、寓言、诗歌、说明文等体裁,只有形式多变,才能产生丰富的命题内容,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命题形式,更具亲和力、生命力,也必定会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学习的快乐。

3.内容博采课内课外,融会贯通

PISA阅读测试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其实,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来也是人们提倡的阅读经验。课标中,对于每个学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其中小学高段学生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命题的理念也理应是内外兼修,融会贯通。选择适宜的、多元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交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检测出真正阅读水平的首要保障。将课内所学的内容主题、写作特点、文章体裁等,在PISA倡导的“阅读情境”特点下进行全面拓展,在命题中展示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的阅读成果、收获、策略,解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困难与疑问,真正厚积薄发。

四、结语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先进理念及做法,憧憬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能回归本真、承前继后,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素养提升和课堂的良好改革。

作者:张丽敏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大禹路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探讨和追求的目标。阅读是一种创造活动,又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由问题开始。注重师生、生生交往,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探讨的机会,灵活利用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

新课改的推进,对小学语文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好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在如下几点:

1发挥学生自主性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只是“满堂灌”,根据教学参考资料一路介绍,生硬分析作品,学生被动接受。新教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主导,注重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放开手,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在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中学会新知识,培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淡化过去那种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学生在一种自由的氛围学习,尽情地表达,能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活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要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情境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蕴含的情感。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走进文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理解文章,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课文是由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文中的关键句,有的揭示课题,有的点明中心,有的贯穿全文,有的凝聚情感,教师可以从句子切入指导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整体感知课文、深入探究课文、整体回顾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等学习环节。注重师生、生生交往,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探讨的机会,灵活利用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长处,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学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新学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要及时鼓励,予以肯定。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学生的自主学习,由问题开始。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整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发表见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文化宝库的知识没有穷尽,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性地阅读教学,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发现、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探究文章丰富内涵。学生积极表达,教师用心倾听,适时进行点拨。教师常常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独到的见解、幽默的语言所折服,真正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焕发出课堂的活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日积月累,语文知识一定会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导出学法。阅读课文有进度和略读。在精读课文教学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先设计好为题,学生根据思考题进行自读,结合已有的知识找到答案。然后教师检查自读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归纳出学习方法。同一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一篇精读课文,可以设计“四步阅读法”:初读知大意,再读理思路,细读抓重点,赏读品精华。指导学生边读边品赏,说说自己喜欢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学习文章的立意谋篇、写作特点,体会所表达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拘泥于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还培养了能力,受到审美教育。

5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工作,注重因材施教,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洪建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2]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04).

第八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为原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生态资源条件,建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小学生构建生态课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难以投入、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兴趣注意点,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学习,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关键词:

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作者:蔡卫芬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横涧小学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