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范例

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养老;运动服务;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速度快、基数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使得老年人照料、医疗、福利负担愈加沉重。居家养老符合国情和人情,是社会和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逐渐形成“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述

1.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念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明确定义。本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满足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包括入户和户外服务[1]。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1.2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内容

凡是老年人在运动健康方面的需求都应成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运动健康指导、运动处方制定、体质监测、运动康复训练、养生保健指导、知识讲座、休闲娱乐、运动环境适老化改造、运动器材选购指导等,能够提供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机构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健身(健康)管理公司、康复保健机构、养老企业、志愿者服务机构等。

1.3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属性

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属于混合型服务产品,既具有公共服务产品属性又包含私人服务产品属性。一方面,公共服务可以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由政府供给,准公共服务由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等主体供给或者联合供给。另一方面,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包揽所有老年人的运动健康服务,不可能满足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专业需求,那么这部分服务就属于“私有”,主要由市场主体来承担,老年人或其家庭成员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所需服务。

2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背景

2.1老年人身心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岁,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超过1.8亿老年人罹患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病,比例高达75%,超过4900万老年人失能失智,相当多慢病、失能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4],运动健康服务有助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从生理方面重在阻止及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从心理方面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积极心态,改善孤独感、提升幸福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从社会方面能够维持和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交往能力。

2.2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前20年快速老龄化,随后是30年的加速老龄化,其后的5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将呈现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高水平、超级稳定状态,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5.2亿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39%[5]。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预计2015年至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等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增长18.91个百分点[6]。老龄化导致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加大,预计到2050年将达13万亿人民币[7]。

2.3养老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人口老龄化背后蕴藏着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空间,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8]。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2万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的支柱点[9]。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到33%[10],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老年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体育健身”列为鼓励发展行业,2020年2月,国家统计局颁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其中包含老年体育健身服务、老年养生保健服务、老年体育产品制造销售租赁等多种类别,为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打开了创新发展的天地。

3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主要模式

3.1社区平台模式

一是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模式。以上海社区“乐活空间”为代表,由政府提供场地、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投入管理,政府与市场深度合作。中心配备专业适老化健身器材,由运动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指导人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器械练习、团操课程、运动处方、慢病运动干预、知识讲座、文娱社交等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服务。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二种:社区居委会管理运营(公办公营)、专业化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目前中心由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人员、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健康管家等服务人员,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康复保健、娱乐休闲、知识讲座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

3.2企业运营模式

以老年运动康复企业、养老服务企业为代表,老年人或其家庭直接向企业购买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如熠腾健康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以直营(在社区自租场地开设运动康复训练课程)和入驻(与部分养老机构、社区中心合作实现课程进驻),针对中轻度失能老人,由运动指导师、康复理疗师等专业人员提供运动康复服务。又如青松康复护理集团、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针对失能失智、病后术后康复期、慢病及高龄等老年群体,由专业康复人员提供上门的运动康复服务。

3.3智慧服务模式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开展信息化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一是以“虚拟养老院”为代表,由政府统筹指导,企业进行运营,通过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的服务体系,实现对各类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由服务企业或机构派出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进行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以社区“智慧健康小屋”、“智慧康养小屋”为代表,如上海市卫健委、市体育局联合推进的“智慧健康小屋”,委托公办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或第三方社会机构运营,由具有健康服务技能的医务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测试、健康指导与宣教(包括开具运动处方,提供体育锻炼方法和指导视频,提供健身技能培训)等运动健康服务。再如江苏常州“智慧康养小屋”,以租赁方式或购买服务方式交给社区或机构运营,引用康复三级预防理论和智联网概念,将云系统、康复设备与用户智能互联,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训练、康复理疗等运动健康服务。

4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发展思路

供需匹配是构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亟须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促进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4.1构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体系

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紧密协作的多元化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主体,同时精确区分各主体之间的服务权限和职责范围。第一,政府起保障和引导支持作用,一方面,保障所有居家老年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运动健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引导支持和规范限制,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二,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及志愿者团队等,作为重要支撑来源,要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体现出志愿性和社会互惠的价值。第三,企业等市场主体要发挥资源配置高效的优势,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可选择的服务产品。第四,社区是老龄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起着组织者、协调者和联络者作用,除提供基本公共必要支持,还要进一步集结和优化多主体的资源,为社会多元主体提供服务平台。

4.2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有效服务需求

健康服务范文2

1.针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方法、效果评价、临床知识等在职教育。并通过外出学习、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理念、理论技能及服务礼仪的培训,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2.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本着以病人需求为出发点、以病人满意为目标,坚持“人人皆为健康教育员、时时皆为健康教育时机”的服务原则,营造满意服务。

3.医护人员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并通过他人良好的卫生行为表率影响受检人员的行为。

二、落实各健康教育环节的服务

1.候检教育

既要安定受检人员情绪,又要向受检人员传播一些卫生科学知识及自我保健措施。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宣传各种健康知识与理念,以内容的科学性、普及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吸引受检人员的关注。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深刻,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2.接检教育

接检教育是体检中心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个别谈话的互动方式,针对受检人员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并帮助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3.咨询教育

采取护患之间面对面讲话、电话、通信等形式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满足受检人员求医求药的需要,帮助受检人员了解健康评价的标准,分析目前的健康状况,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健康评价标准如下:

甲(健康):基本无疾病或亚临床疾病,身体健康者。

乙(基本健康):无器质性疾病,但有一项或几项临床指标临界,存在亚健康状况。

丙(健康欠佳):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或伴有相应后遗症,但仍能坚持工作者。

丁(健康状况差):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伴靶器官损害,功能失代偿者;恶性肿瘤或生活不能自理者。

4.健康处方:根据体检结果,主检时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

作用的语言文字,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总结

健康服务范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关注转向自我保健,产生对健康信息需求度逐年提高。卫生部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健康促进方式,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健康教育,但我国目前健康教育机构力量有限,健康教育专员匮乏,仅靠自身力量不能满足健康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外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牵头,对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实施社会性工程。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健康中国战略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目前我国健康信息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信息。研究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构建对更好地传播健康信息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概述

现代人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包括躯体、心灵与道德健康等。早期将健康信息内容局限于自我护理及对亲属护理、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疾病预防,关于人体生理结构功能相关信息等涵盖于健康信息范畴[1]。广义的健康信息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等,服务人群包括老年人等。公共图书馆是免费为区域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可为普通群众与特殊群体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按行政区划建立,省市县乡镇图书馆为公共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以图书馆员为纽带,通过运作关系形成有机统一体,环境资源是系统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用户类型较多,包括师生、普通公众等[2]。在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中利用信息交流渠道获取信息表现不同用户特征,体现在对健康信息服务需求多元化。公共图书馆通过建立与高校医学图书馆等联盟,公共图书馆提供健康信息资源特点是具有时效性。图书馆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对社会的作用涉及生活各领域。图书馆职能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图书馆侧重点不同,其基本职能包括对知识物质载体收集;加工整理信息物质载体。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是为满足公民健康信息需求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并非固定模式,呈现立体式拓展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循环模式。

二、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理论分析

信息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信息消费的基本阶段。信息需求具有层次性,韦尔认为人的等级位置决定信息寻求行为。潜在的信息需求是未满足的需求,某些信息对人的需求等级位置无关需求意愿会下降。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用户群信息需求出现综合化、多元化及权威化特点[3]。人们获取信息方式趋于电子化,实践中新问题出现会引起信息内容及获取途径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应加强纸质书籍在健康信息服务中作用。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条件,经过保障机制通过运作形成有机体。公共图书馆为市民服务,服务对象是普通居民,其知识结构等不同,可能包括专业人员。需求表现多样化,有些人偏重于电子信息资源,一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健康信息服务策略是把健康信息传播到需求者手中的方法,随着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完善,延伸服务方式可运用于健康信息服务中。图书馆健康信息资源应转化为电子信息,与其他专业图书馆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其他专业健康机构电子数据库资源;注意电子信息的维护更新,使需求者及时了解最新健康信息。公共图书馆要注意对馆藏纸质健康信息资源的维护[4]。健康信息官员是健康信息资源管理者,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如国外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管理员需经相关培训,熟悉相关医疗术语,担负向政府反馈公众关注的健康信息的职责。目前我国缺乏健康信息管理员,急需克服以往体系中的弊端,思考有效的策略符合公共文化惠及全民的要求。健康信息模式是对健康信息要素作用方式的描述,服务活动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

三、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构建

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向以用户为中心,需要对用户需求动态跟踪,使服务模式达到有效循环。图书馆健康信息用户需求包括学习健康知识,获知自身健康问题,健康决策行为引发需求等。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开展很多服务时间,依据信息服务要素分析,把健康信息管理员作为健康信息服务目701标实现者,使健康信息管理员,健康信息资源获得支持保障措施。患者具体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有利于与医生沟通。调查显示公共图书馆利用者表现强烈的愿望,内容涉及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及疾病诊疗,健康基本技能,医疗卫生领域相关政策等。不同人群及不同知识结构的利用者对健康信息需求存在差异。互联网技术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容易,但多数缺乏检索技能的用户难以获取需要的信息,难以对检索健康信息质量判断[5]。公共图书馆可以解决此问题。根据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水平不足6.48%,如何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受到关注。公民健康素养培养教育活动需要公共图书馆发挥自身作用。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公众对健康信息需求度表现不同,大多数公众对健康信息需求源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只有发现自身出现健康问题,才会产生健康信息需求。获得健康知识后会对健康状况评价。可以划分健康信息需求类型,包括健康教育需求等方面。信息化时代,很多公众利用图书馆健康信息资源自助获取,如健康文献查询等,服务方式要求图书馆开展相关服务内容。要广泛收集健康信息,包括健康有关视频与宣传品;同时与其他部门协作,建设健康资源数据库;通过馆际互借等方式使公众在图书馆方便获取相关服务。需求驱动下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运行需要从需求者与健康信息资源建设角度整合,提出促进其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评估公众对健康信息需求度,为需求者提供清晰明了的健康信息系统,及时获得使用者对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反馈意见;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管理员要具有对健康信息整理能力,熟练运用不同健康资源载体技术,熟悉有关健康最新知识;政府应增加对健康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建立健康机构与图书馆合作关系。提高健康信息服务场所设备配置,满足不同区域健康信息需求。要了解我国图书馆服务理念,把健康服务与图书馆服务模式结合。

四、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对策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要考虑本国经济实力等因素,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读者健康信息需求,我国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供需差异,构建我国图书馆需求驱动下健康信息服务模式,由于未体现图书馆不同读者对健康信息需求差异,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要求拓展健康信息服务方式。图书馆面对普通大众职业,需要以了解需求者基本为出发点,调查了解大众基本健康信息,加强急需的健康信息资源建设。如针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加强与老年人健康信息资源建设。根据老年人计算机使用能力欠缺情况,使其在健康信息管理员协助下获得健康信息资源。健康信息管理员在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项目得到政府资助,激发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热情。我国目前对健康信息服务研究较少,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高校开设健康信息专业课程;同时加强职后培训,培养健康信息服务人才,促进我国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持续发展。如新疆大学开设健康信息专业课程,培养健康信息教育传播专业人才。通过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健康科普教育讲座等活动,结合当地实际提供针对性健康信息服务,提升高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水平。健康信息资源科学度影响健康信息服务效果。对健康信息管理员信息收集工作提出很大挑战,健康信息服务资源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需要加强健康机构的合作,多部门合作是漫长的过程。我国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方式以图书馆网页形式提供,电话咨询、微博等服务形式较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为主的描述使得农村偏远地区人群等不能享受服务。图书馆要加强已有服务模式,大胆探索拓展其他服务方式,力求建立完善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五、结语

健康服务范文4

1提高检后服务意识,建立检后服务机制

检后服务是健康体检的重要内容,包括电子健康档案、跟踪提醒、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在日常健康管理工作中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武留信也指出:“95%以上的体检机构以体检为主,缺少检后服务,总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要提高体检质量,检后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检后服务意识,建立检后服务机制非常必要。

2合理调整医疗资源,确保体检工作正常开展

体检中心涵盖体检环境、体检设备、体检医务人员等,本文主要指医务人员的配备。若体检工作量大,医务人员配备不足,很难保证体检质量,为了能够满足体检需求,在人员配备上要充分考虑不仅工作人员数量,更要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结构,从而让被体检者得到优质的服务。

3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3.1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但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通过优质的服务加强医患关系。

3.2重视每一个异常结果,在向体检人员通过电话形式反馈重大阳性指标时注意用词得当、语气、语调恰到好处、既使体检人员明确接受此次体检的异常所在,又同时提高了对该异常结果的警惕性。

3.3检前:提供个性化体检套餐订制服务,由专业医生上门,根据年龄、性别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符合个人健康实际的体检套餐。提供“一站式”体检服务,满足各类检查项目,更有接待室、健康宣教室等人性化服务设计,进行体检闭环管理。针对工矿企业体检问题,可利用体检车,提供上门服务。检后:为更好的分析体检结果,依托医院力量,针对性的选择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健康建议。我们将根据体检单位实际需要,定期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义诊、健康讲座、急救培训等上门服务。

4健康体检的后续服务措施

4.1借助互联网+体检管理系统+医护团队,完善健康管理服务[3]。由于体检数据量大,单凭人力从纸质版报告中整理归纳阳性疾病,是件巨大的工作量。可以借助互联网共享数据、筛选数据、储存数据,彻底解决检后管理难点问题。通过专业软件系统分析、筛选出需要随访的体检者,逐个进行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提醒、告知同时将随访结果及下一步随访时间记入管理软件中,利用医院微信服务号,将个人体检电子版信息进行上传,平台可查询个人历年的体检结果。需要入院治疗时,三月内检查数据无需重复检查,查询系统操作方便、准确。形成长期、有效、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4.2建立健康档案是检后服务的关键环。应用体检服务系统详细采集体检人员的个人信息、检查结论等,尤其对阳性结果需要进行登记定期进行随访。[4]筛查对确诊早期病变至关重要。首先做好筛查人员的通知复查工作。针对在体检中发现的重要阳性结果和体征及时通知单位或个人,做好进一步的检查,尽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其次是抓好体检后的随访工作,以便了解复检复查后的有关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5]。各个环节都必须有记录和登记,以便在后期随访中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在体检结束时针对各自体检结果发放相应健康指导册,建立电子档案,并指导其随时上医院网站查询个人体检结果信息。使体检人员对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有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同时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

4.3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做一些检后服务或检后患者绿色通道。协助体检阳性人员预约专家门诊、远程会诊、床位一体化住院等VIP服务,开辟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最大程度的方便看病就诊,最短时间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

4.4加强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是以健康服务热线、网站、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为个人和团体体检人员提供检后的健康服务,包括体检结果解释、就医建议、饮食营养、生活方式改善及常见疾病保健常识等。随着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健康体检正成为人们预防保健的主要方式之一。体检中心要依托医院一流的设施、设备、服务,在开展健康体检过程中实施综合性、连续性的全程服务,使体检者真正体会到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范文5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性服务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王丹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健康服务范文6

1.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实现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我们整合高等院校体育部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专科医院医生、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人力资源,利用软件系统(包括基于体域网的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老年人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系统、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拥有体域网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并上传到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医生可以通过健康管理系统查看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发展态势)的平台作用,根据体域网传感器测量到的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识别出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再由医生、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体育教育讲师主动对老人及其关爱员(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监护人、家属、保姆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即建立面向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主动式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1)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开发并应用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系统,不定期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结果,实时把握老年人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开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把老年健康教育延伸到老人日常生活,还可以利用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形成健康咨询和健康信息推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2)在健康咨询师、体育教育工作者、综合医院医生的配合下,软件开发人员对老年人调查问卷结果、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识别出辖区内老年人全体中普遍存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养、健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科学设计提供支持。

(3)根据健康素养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结果,针对性设计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对辖区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体育干预和保健诊疗活动干预;针对具有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通过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把老人健康风险推送给老人及老人关爱员;利用健康教育问答咨询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还可以通过软件技能培训,让老年人熟悉社区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体域网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助老系统的效能,形成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的合力。

(4)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季节变更、疾病疫情暴发等情况,主动组织并施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还应关注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家属、监护人、与老人结对的自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发食材搭配禁忌随手查、药物搭配禁忌随手查、肛肠健康卫士等手机应用为老人关爱员提供易于获取的健康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健康宣教使之能够给予老人更高质量的健康关爱。

2.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系统软件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分别由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咨询师、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老年人本人、老人关爱员、社区工作人员、自愿者等。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专题讲座、社区义诊、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服务、上门宣教和健康教育手机应用等方式。

3.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每次健康教育活动之后,都进行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调查,再依据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量表评价宣教的效果,识别出老年人在健康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适时安排后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期达到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结语

健康服务范文7

健康教育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既是一项独立的服务内容,又是开展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引领并贯彻于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过程[1]。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发展为技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重,作为卫生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的各个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作为国家三级医疗网的网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任务。健康教育作为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成效,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

讨论决定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授课者的资历与学识,授课场地的氛围,以及听课者的理解接受水平。成功组织一场有效率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接受者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列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政策策略[3]。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包含着各种因素,授课者的知识,沟通和互动能力,场地和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的氛围等都影响着一次讲座的成效。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听课者也就是接受者对该次知识讲座的理解接受程度。

1.1群众参与度低

笔者抽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开展健康教育共36期,参与人数50-100人以上为5期;30-50人共18期;10-30人为10期;10人以下3期。当前社会由于不法分子信息诈骗、各种伪科学传播等原因,导致民众对陌生事物怀疑,人与人之间诚信度下降,公共卫生服务宣传不到位,服务辖区居民文化程度低,接受知识欲望低,导致居民参与度不高。

1.2听课者理解接受能力差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开展健康教育共36期,参与人数为1397人,65岁以上为1023人,50-65岁为303人,50岁以下为71人。学历为小学者752人;初中学历为304人;高中以上学历12人,文盲为329人。当前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年轻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没有时间参与,开展健康教育面对的人群往往是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普遍学历低,很多甚至是文盲,理解接受知识能力较差,大部分老人都已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变固有模式,导致健康教育效果差。

1.3期望值过高

传统固有的价值观导致居民期望能够获得直观的利益,他们更关注的是医保的报销政策,政府的福利制度,而对知识的接受不重视,心中有抵触,就难以接受新的理念。

1.4场地、设施简陋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简陋,场地、设施简陋,未能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吸引居民前来听课。听课者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社区中心人员只能送知识下乡,随机选择地点、场所,大部分是在室外广场或街道集市,外周环境嘈杂,干扰试听,影响授课效果。

1.5社会不良因素干预

当今社会医药市场和保健品市场混乱,各种伪科学鱼龙混杂,他们往往打着保健的幌子,对居民施以小恩小惠,吸引群众参与。参与者文化素质低,往往不能辨别其科学性的真伪,被保健品商家蒙住双眼,调入伪科学的陷阱。

1.6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社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30余年,导致家庭传统观念改变,家庭的重心全部放在幼儿身上,对幼儿健康状况关注度高,对老人及自身关注度低,导致家庭以儿童的健康为中心,忽略了老人和自身的健康。

2从事健康教育授课者的问题

国家实行医疗改革虽有数年,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是从近几年开始。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医疗护理人员,全科医师缺乏,面对的人群从病人转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工作方式和方法都有待进一步适应。

2.1从事健康教育人员知识缺乏,学识有限

从事健康教育者多为临床工作者,与群众沟通交流技巧略欠缺,接受上级培训机会少,需要通过各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学习,才能进一步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2.2社区中心领导观念转变不够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领导尚未转变观念,依然重视基础医疗,对公共卫生投入的经费和精力都需待提高。只有转变观念,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设立奖惩方案,才能提升整个服务团队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提升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果,特别是健康教育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与二、三级医院相比,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人员和面对的服务人群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地理位置、人员素质等原因导致的健康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各级领导与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和改进方案,为全面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普及全民健康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做出努力。

作者:李同风 孟秀娟 单位: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

健康服务范文8

关键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大健康健康服务与管理

专业是2016年国家教育部新设立的本科专业,至今已有百余所高校纷纷设立了此专业。作为一门隶属于管理学的新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因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专业建设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成熟。

1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已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近年来教育部新设立的本科专业,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新兴专业。健康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开始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与发展[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尚无健康管理学专业,与之相关的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2016年,广东药学院、成都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5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新专业;2017年,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等21所高校设立了此专业;2018—2021年,分别有35所、25所、23所、15所高校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各大高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介绍内容来看,该专业的主要课程由3个部分组成:医学基础知识、健康辨识与干预知识、管理学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有医疗卫生单位、健康管理公司从事健康评估与干预工作,或者从事管理工作。该专业的培养周期为4年,与医学类专业五年制的培养周期相比,既要掌握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时间较为紧迫,对学生来说压力较大。虽然在健康评估与干预服务中,不可避免会涉及部分医疗行为,但该专业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无资格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因此该专业毕业生择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2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建设原则

目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尚无成熟的模式,每年虽有多所高校因应时展和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了该专业,但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尚无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总结近几年来专业建设的各种探索,笔者认为本专业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2.1中西医协同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首先要遵循“中西医协同”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方针,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基本纲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中提出,2021级起,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必修课程;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需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样需要把中医药学的相关内容作为必修课。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及健康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和丰富的技术手段,两者的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2016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填补了中医在健康管理领域内的空白;随后《中医健康管理学》《中医健康管理》《中医节气养生与健康管理》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些都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西医协同”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2医教协同

作为一门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做到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的分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但开设该专业的大多为医学类高等院校或者具有医学类专业的综合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主要以医学健康类相关课程为主体内容。因此,临床实践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说,临床实践主要是在了解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集中于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目前,医疗机构中的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都是属于该专业的实践地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同样需要强调教学与临床的双向能力培养。只有教学队伍具有相对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能力,才能够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3医药协同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注重医学和药学并举,两者不可偏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覆盖的目标人群是“健康全周期、生命全过程”,不仅仅包含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同样也包含了慢性病人群。在慢病管理服务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慢病人群的用药咨询与指导,因此基本的药学知识同样是该专业必学的内容之一。此外,中医药领域中有大量药食同源的中药,选用具有一定功效的药膳方法来进行干预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之一。因此,掌握基本的中药知识和常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使用方法是有必要的。与中医学专业相比,该专业对中药的学习主要侧重于中药基本常识以及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的内容。

2.4医文协同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要做到医学知识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对于医务工作人员来说,医疗水平固然重要,但对患者的医学教育同样不可缺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专业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养生文化作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切入点,则更能够使个体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建立起追求健康的理念。中医药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服务理念来自于西方,而真正能够在我国落地扎根还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中医药养生文化源于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其理念更易被普罗大众接受,其技术简、便、廉、验,更易操作执行。因此,将中医药养生文化融入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良好例证。

3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本科专业,各高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该专业的建设探索出不同的发展之路。

3.1紧扣相关国家政策,专业建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相关国家政策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方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首先要紧扣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明确指出,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5],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因此,探索中医药与健康管理交叉融合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即为该专业发展的基本方针。2021年3月25日,在闽江学院考察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5月28日,国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说,树立中医学“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和西医学“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前提。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育政策调整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

3.2紧跟时展步伐,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导向

社会需求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近些年来因应健康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健康产业的极速扩张而产生的新专业,是解决目前健康服务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整体混乱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后疫情”时代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主要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后,得益于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普通大众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中医药在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势必在未来呈现良好势头。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教育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推动“1+X”证书试点工作进一步落地实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的本科专业,近年来,湖南医药学院等部分高校也引入了“1+X”证书制度,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将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培养计划,如: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小儿推拿师,等等。这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正是健康服务业所急需的,同时也强化了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专业竞争力。

3.3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划分遵循了“金字塔”的结构特点,即金字塔尖代表了高层次顶尖人才,而塔底代表了技术应用型专业人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首先需要明确其专业定位。该专业是属于应用型的本科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健康服务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均涉及医学各科内容,但两者有各自的定位,培养目标也不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的分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是四年制管理学专业,因此毕业生不能从事医疗服务,主要侧重于不涉及医疗行为的健康管理服务。全科医学目前还未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多数高校则是以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形式来培养,因此属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临床各科的医疗服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科研方向也宜以应用型研究为主要方向。结合近年来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可对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研究、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康复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等进行探索,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正是目前大健康行业所急需的。

3.4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拓展专业就业渠道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突破传统专业的建设思路,强化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健康相关专业所涉及的就业领域很广。除了传统的医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服务行业之外,科普宣传、技术研发、产品销售、互联网运营、教育培训等与健康行业相关的领域都可以是该专业的就业渠道。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相关精神,目前大多数高校均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结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创新创业学院的资源,开设创业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并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孵化和资助,对于健康服务和管理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重大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目前互联网中医院的发展经营模式尚在探索中。相比于传统中医医院,互联网中医院的经营模式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服务内容更加适合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落地实施,同时也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打开了全新的就业渠道。

4小结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从诞生至今仅仅5年时间,但从各大高校开设该专业的情况来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强劲,是目前的热门专业之一,如何办好该专业,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方向的前提下,不同高校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不同的专业建设道路。这不仅是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此外,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让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真正符合大健康市场的需求,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