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管理范例

健康生活管理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1

【关键词】健康管理;体检人群;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取健康体检,定期体检能够帮助患者发现早期疾病,帮助患者检查到身体是否存在患病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1]。目前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环境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存在一定关系。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相关专家认为,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为了验证健康管理的价值,本次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此文献结论进行综合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体检人员进行研究,共选取15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分组方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有体检人员75例。实验组的男女比例为43:32,体检人员年龄分布为35岁-77岁,体检人员的中位年龄为(52.6±2.1)岁;对照组体检人员中年龄分布为32-77岁,体检人员平均年龄为(51.5±1.8)岁,男女比例为40:35。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结果为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告知体检者一些注意事项等等。实验组实施健康管理:(1)成立健康管理小组,入院后对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包括:既往病史、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检查结果等,建立健康档案;(2)护理人员在患者体检前为患者播放健康教育视频,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册,定期对体检者进行健康讲座,让体检者对疾病有详细的认识,能够对疾病有预防的意识,对体检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指导,帮助体检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对疾病的预防;(3)为体检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保证体检环境的整洁和舒适,体检设备的仪器要卫生、清洁,在体检科走廊设置休息区,为体检者提供水,提供宣传健康知识宣传册。安排志愿者对体检者进行体检引导[3]。(4)生活方式护理,为制定详细的饮食方案,指导饮食中注意低盐、低脂、低糖,多食用维生素多、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告知要加强锻炼、早睡早起、按时服药,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5)心理护理,很多对疾病存在很大的排斥感,无法接受疾病的事实,因此逃避体检,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加强与的沟通,缓解焦躁不安的情绪,提高体检依从性。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1.3.1观察两组体检者的满意率,评分在0-100之间,分数在80-100之间为非常满意,分数在70-80为满意,分数低于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1.3.2对实验、对照两组的生活方式进行观察,包括:低盐、低脂、低糖、戒烟忌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强运动锻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护理满意率、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差异为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率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4.67%,远高于对照组的78.67%,实验、对照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示具有对比意义(P<0.05),见表1。

2.2生活方式对比

实验组的控制摄盐量、控制吸烟量、控制饮酒量低于对照组,实验、对照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临床价值(P<0.05),见表2。

3讨论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2

慢性病属于一种可对患者正常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的顽固性恶疾,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发初期对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部分患者对此不够重视。但随着病程的不断发展,将可能对患者的心、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致使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长期的治疗干预还会使得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差,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为探究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对慢性病患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将 80 例慢性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范围等一般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下列条件:无重大全身性身体疾病;具有可参考的相关病历资料;患者本人及家属表示自愿参与本次分析;精神状态正常,配合度高;此前未进行过相关健康管理服务;未伴有传染性疾病,躯体活动正常。予以对照组所纳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观测、用药指导、饮食运动指导干预等。观察组所纳入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干预,具体如下。组建健康管理小组:由专业的护士、护士长及医生共同组成此次管理小组,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患者健康风险评估:结合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其展开相应的健康风险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能力、生活方式、疾病风险等级等。并结合评估报告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使其能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心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引导患者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保持较为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活。

健康管理事项:借助便捷的互联网平台,对负责健康管理的相关人员展开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使其能够熟练地用软件发送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做好患者的健康档案管理,并结合其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对经健康风险评估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慢性病患者群体,在为其制订健康管理方案时应着重从其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自我用药监督。向患者发放血压、血糖等相关监测表,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测量统计,以通过具体日期的相关指标记录数据,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另外,还应做好对每日服药情况的统计,包括用药种类、服药剂量、服药次数等。定期将所统计的相关量表交由医生进行反馈,以便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合理调整。健康报告管理:主检医生应及时将患者的体检和后续自测指标更新至患者的个人健康报告中,并将报告数据中记录于健康管理系统中,以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方便后期必要时的数据调取。健康管理注意事项提醒:管理人员可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定期向患者发送疾病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在患者即将进行返院复查时,提前向患者发送具体时间及注意事项,并对复检时间进行确认,以保证患者能顺利入院复查。若医院条件允许,还可开通相关的线上平台,以帮助患者及时答疑解惑,讲解保健知识等。由专门的统计人员将此次分析中所涉及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健康常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慢性病发病率等相关评测结果,准确录入相关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健康常识知晓率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对健康常识的知晓率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护理后均有一定提高,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90.00%、72.50%,差异明显。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3

医学研究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5%是外在原因,包括遗传、医疗条件、环境等;而85%是生活方式,其中吸烟占20%,饮食不良与运动缺乏占14%,酒精中毒占5%,感染占4%,污染占3%,损伤占2.5%,危险性行为、开车、药物滥用各占1%。可见,生活方式对高职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本质就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一般从人的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实质就是培养人良好的习惯,把不自觉地行为习惯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从而渗透到自己生活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就是通过认知,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相关理论,然后在大脑中形成其概念,再运用于实践,最后变为自己的东西,随时取用。

二、高职学生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麦可思对泸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其中1353名高职新生样本调查显示,该校2013级67%的新生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16%的新生来自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其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55%),然后是生活问题(38%)、经济问题(32%)等;生活方面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学校食堂饮食不习惯”(68%)、“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60%)。其课余时间活动安排分别是自习(75%)、上网(53%)、逛街(40%)、找异性朋友(39%)、打牌(5%)、旅行(2%)。不良习惯方面统计,不吃早餐(25%)、睡懒觉(21%)、作息不规律(12%)、逃课(5%)、喝酒(4%)、不注意个人卫生(5%)。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高职新生体检体质测试数据显示,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均走下坡趋势,61%的学生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学生沉迷于吸烟、上网、恋爱、嗜睡、暴饮暴食甚至暴力等,部分学生承受压力能力下降,应激能力下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等,这些都与学生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学习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发展,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醉心于手机QQ、微博、微信、易信、陌陌、游戏、微商等,很多成了拇指一族、低头一族,离不开手机,休息时间不能保证;二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任务重,课程多,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现在不少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压缩到1.5-2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加上专业课程难度大,平时还涉及不少课程的考级考证,导致其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三是消极落后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锻炼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方便、最廉价的手段。而不少高职学生缺乏体育健身意识,没有意识到体育健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四是不良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学生省心健康发展,促进现代社会人际的交往,但是,学生中还存在较为普遍的诸如随地吐痰、不勤洗手、乱扔垃圾、日夜颠倒、滥用药物、有病不看医等不良生活习惯。五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很多高职学生反而发觉幸福感觉越来越差;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缺失,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封闭自己,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呈现渐多趋势。

三、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意义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它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保证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今天,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一个关注度不断提高的话题,其带来的疾病等也给大家产生很多困扰。调查显示,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导致现代人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18至44岁的成年人中,有83%的人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如果任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未来会有4亿人超重,2.1亿人患高血压。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表明,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不少高职学生甚至出现体育部分项目不及格。养成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高职学生一生的教育。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身心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开设了此门课程,学生进校就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学校同时组建心理社团,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网站,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2、科学的饮食与营养教育。部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开设了此门课程,大部分院校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此门必修课程中的章节,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此方面教育。学校也利用橱窗、网站、广播、班会团会、各种形式讲座等进行该方面宣传教育。3、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一生的运动,也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与健康。4、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不良生活方式除了对人体直接明显的健康损坏之外,还会引发许多潜在的健康和亚健康问题。不良的生活方式危害极大,对其干预主要是通过订立规章制度等方式进行。

五、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原则

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

相结合原则。由于个体差异,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进行普遍教育的同时,还应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2、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养成教育不仅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同时也是终身的自我教育过程。终身学习作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理应成为高职学生的生存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除了在校教育,还需进入社会后继续进行。养成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原则

对于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坚持“以谁负责谁为主”,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群策群力,综合作为,以学校为主导,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原则,形成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合力氛围。

4、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养成教育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向学生阐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道理和途径,让学生明确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和人生的意义等,从而使养成教育变成高职学生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5、坚持反复性和长期

性相结合的原则。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矫正不良习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形成自觉的、单向的、持续的动力定型。

六、创新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校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

(1)健全相关制度,营造全氛围的养成教育环境,这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学生只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就能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不断规范化。诸如高职一二年均参加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年级都要做早操,每年均参加全校性的综合运动会,每期参加相应的单项体育项目比赛,每个学生都应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体育测试不及格不能毕业等;在学校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或无烟学校,违者处以相应的操行分扣罚。每天下午5-6点钟尽量不开设课程,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通过制度的确定,让学生明确学校和社会崇尚的健康理念与育人要求、认识健康生活方式的价值,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健全课程教育,这是在校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途径。养成教育是全面的教育,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课程不仅局限于体育课程,还应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包括《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与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师德修养》、《礼仪学》、《营销策划》等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各课程教师应在养成教育中起一个全面引领的作用,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载体,同时结合专业和学生实际,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3)健全教师责任制。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是养成教育丰富的资源和最形象、最生动的感召力。作为学生的榜样,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新理念,对学校教育中的健康教育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带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学生面前不抽烟、不酗酒等,树立健康形象,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其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发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方式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应不断学习健康知识,和学校配合,了解孩子身体健康需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不良的生活方式要适时引导、矫正,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假期中对学生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反馈给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3、社会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

个人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也受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社会应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为高职学生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参与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自我教育———应不断强化的途径。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4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养成教育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从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养成教育 ;创新举措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即是指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及形成,而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大学生养成教育既是高职院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环节,对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育与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引导他们在长期的道德认知与实践中将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培养他们成为自律、自制、自强、自立的高素质公民。

1.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就业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职业技能的强化与培养成为整个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文明习惯教育却被严重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形式大于实效的教育附属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明习惯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前提,本应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重技能、轻道德”的培养现状却将职业道德与文明习惯的培养束之高阁,严重阻碍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弥补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全员化的教育队伍、全过程的教育形式、全方位的教育载体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的自我提升、自我培育提供了保证,从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高职学生塑造完美型品格人格的内在需要

相较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不仅在科学文化水平上稍逊一筹,而且在道德品质、行为养成、人格塑造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受不良诱惑的影响,部分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沾染了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气,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无心学业,纪律意识、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道德自省、行为自律的自觉性。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不仅有利于纠正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而且有利于深化他们对道德品质的认知,加强对道德自律的认同,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起对道德修炼、人格陶冶的自觉。因此,养成教育也是高职学生塑造完美品格、人格的内在需要,能够弥补他们在中学阶段道德修养、道德品质的缺失或不足,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明的行为习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应“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教育以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要内容,通过将多元化的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展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道德规范深入大学生的头脑,被大学生所熟知,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将道德规范奉为行动指南。因此,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创新德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立足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开展重点突出、层次鲜明的养成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浪潮下,大学生面临着西方自由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业不佳,逐渐形成自卑的心理,进而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养成自由散漫、漠视校纪校规的习惯。

1.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但缺乏明确的学习

目标与充足的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较差。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科学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较强。进入高职院校以来,受一些社会偏见的影响,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更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对课程学习本身要求较低,部分同学就更加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甚至旷课,沉溺网络游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课程作业也是相互抄袭,以求应付。在这种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下,有些班级的班风、学风比较差,呈现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精神面貌。

2.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缺乏践行社会

公德与公民道德的意志,道德自觉性较差。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拥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心系国家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社区服务、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等,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但囿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又不能较好地践行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道德自觉性还有所欠缺。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食堂打饭随意插队,宿舍区内任意吸烟,夜不归宿,课程考试夹带小抄,左顾右盼等等,无不折射出他们诚信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等问题。

3.拥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但缺乏网络道德

意识与网络文明素质,网络道德自觉性较差。在信息网络化的大潮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应用技能,登录QQ、浏览空间、使用微博和微信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交互性为他们传播信息、评论信息提供了基本载体。在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理性辨别的能力,跟风信谣、传谣,或在网络任意违反网络管理规定的言论,违反了网络管理法规,扰乱了网络管理秩序。他们缺乏网络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性而为,不用承担法律与道德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一整套网络语言习惯,这种语言习惯大都是不文明的,有的甚至充满暴力、色情色彩。

三、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信念、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均衡发展”。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应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知、情、信、意及行等五个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

1.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道德认知水平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国家政治制度与道德规范的重任。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教学形式枯燥、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也大打折扣,他们普遍反感思政教师照本宣科,单纯地进行理论说教,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生动而鲜活的生活实例。他们更加渴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希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加强课堂互动与课后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载体汲取知识,收获体验。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通过组织在岗培训、同课异构、思政公开课等形式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课堂所学内化于心,从而深化对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明辨是非,知书达礼。

2.强化榜样教育,树立典型,增进道德情感认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养成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提供可借鉴的路径,而且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同,引起精神共鸣,唤起学生践行公民道德,养成文明习惯的内驱性。高职院校应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大力开展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的文明评比活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标兵班级、精神文明先进班级为契机,通过日常量化考核、班级风采展示、全校公开答辩等环节,以班集体建设为动力扎扎实实推进养成教育。在精神文明班级创建评比过程中,学校应大力表彰一批在道德风尚、文明行为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通过召开先进事迹宣讲会,组织先进个人风采展,编纂先进事迹材料汇编等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激发见贤思齐、学习先进的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应将养成教育纳入党建工作之中,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在养成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学生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养成文明习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树立道德信念意识

主题教育活动是具体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创新思路,丰富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分层分类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对道德信念的认同。低年级学生应以基本行为规范为主体,着力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通过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基本行为规范,树立文明行为的意识,并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不断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纠正学生自身的不良习惯。高年级学生应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体,着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养成教育。尤其在职业道德方面,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垂先示范、学生的行为训练,将职业道德蕴于日常的职业技能锻炼之中,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是班主任、辅导员组织开展的,也可以是学生会、班团组织自发开展的。班主任、辅导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辩论会、校园情景剧、DV大赛、知识竞赛等,积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强化道德意志磨砺

“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运用规章制度去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是养成教育的基础,不仅能够为大学生规范言行提供行为准则,而且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的制度性、权威性,约束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使他们在一次次违规与改正中磨砺道德意志,成为高素质大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应不断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根据工作对象的心理特征,调整、修订与增补更切合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努力使管理制度能够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督,让“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按章办事”成为学生的行为信条。在规章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要始终坚持有规必依、执规必严的原则,严格按照原则办事,杜绝执规不公、赏罚不明。当然在管理制度的修订、增补及实施中,班主任、辅导员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民主参与权利,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规章制度的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主性。

5.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促进道德行为内化

在信息化时代和网络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发声已经成为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既为养成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又丰富了养成教育的内容,赋予了养成教育新的内涵。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的“两个一”,为养成教育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注入新的力量。一方面是创建一批养成教育主题网络平台,如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共号等,积极宣传养成教育的活动内容,实时更新养成教育的活动进展,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文明风尚的熏陶,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另一方面是创建一支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以团支部为单位,招募常态化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积极开展网络文明跟帖活动,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上网,倡导在网络中讲述优秀青年的成长故事,传播青春正能量。养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成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以行为养成教育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紧贴高职学生行为现状的创新型养成教育体系,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袁彩霞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87-89.

[2]乔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8):115-117.

[3]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29-33.

[4]范慧玲.高职生的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索[J].教育纵横,2011(12):30-31.

[5]徐宁.浅析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0):35-57.

[6]阳望平.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07-108.

[7]柏铁山.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J].高教高职研究,2011(04):204-205.

[8]王金丹,沈瑾薇.论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养成教育引导机制[J].职业教育,2014(05):267-268.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教学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度。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持一个健康的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体育养成教育。本文主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养成;研究

前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素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并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发展,尤其新时期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越加的高,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质的锻炼。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虽然几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生的耐力、速度以及爆发力等指标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是一些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下降的幅度最大。

2、高职院校学生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对于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来说,都认为自身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则可以,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有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过于重,没有时间进行锻炼等,这导致学生的锻炼时间很少,因此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完善。站在体育素质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体育行为十分的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定。同时学生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达标[1]。

3、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有待提升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今很多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锻炼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并且很多学生对这种行为也持有漠视以及认可率比较高。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主要是受到社会以及不良道德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自身的体育素质无法提升。教师也没有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不够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1、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体育兴趣

现今高职院校越加重视体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人的活动是受感情、意志以及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支配,半年前给这些非智力因素也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能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锻炼技能以及卫生保健常识的传授,从而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2、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体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2]。我国体育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等,都属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这些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必须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从而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将会有效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也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以此来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升高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对于终身体育意识来说,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高中院校来说,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同时也要充分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优势,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培养自身健康的体质以及品质。体育会伴随人的一生,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所以高职学生必须要树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利用学习的技能来不断提升是时效性,以此来充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3]。

4、提升教师素质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来说,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质,这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必须要高,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来进行教学,运用现代化技术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要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

作者:吕青山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本论文是课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改革研究》的第二阶段成果,课题编号GH150689

参考文献

[1]张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2):40-41.

[2]张中菊.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50-51.

[3]赵红林,张学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0-31.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

【摘要】

从养成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入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以及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分析了对高职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鉴于健康生活方式是顺利就业,做成功职场人的基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从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系部差异三个维度提出了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基本思路:按性别差异传递健康理念,从迎新入手着重培养健康意识,以系部为单位创办特色健康活动。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概述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综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教育概括为“养成习惯”的事业。养成教育属于教育的大范畴,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这里的好习惯包括所有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积极成长,提升自我,回馈社会的习惯。养成教育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国内众多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专家的研究与探讨。不同的专家理解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邢国忠,叶育登,冯方盛,陈体令把养成教育的空间立体化,提出课堂、生活、社会实践三维一体的概念。姬晨和薛玉山都把养成教育理解为一种被教育者对道德和行为的“内化”过程。另外,戴王义、严松、薛玉山、柳国强,刘春魁都认为养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

(二)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养成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从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两个角度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行为方向分,人的行为有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按照行为方式分,人的行为有定型行为和非定型行为(林格,2013)。人的行为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即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到自动性行为,依次递进,逐渐升高。这四个层次同时也反映了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最高层次的自动性行为的出现就标志着习惯的形成。这是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理解习惯的养成。如果同时兼顾行为方向的角度,自动性良好行为的出现就是好习惯的诞生。养成教育就是促进良好行为层次不断发展,逐渐上升的培养教育。行为层次的发展提升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成本。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投入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更顺畅地完成良好行为层次的攀升和飞跃,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成果和目标。

2.养成教育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1952年最早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有三种机制,即联结、强化和观察学习。联结概念源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此学说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联结包括情境—行为联结,行为—行为联结,知觉—行为联结,情绪—行为联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动行为,影响知觉和情绪来加强和巩固联结,以产生预期的行为表现。强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正强化、负强化交替轮回复杂作用的结果。养成教育辅之以正面养成教育和反面养成教育分别形成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刺激效果。当一个带有积极、正面、健康色彩的教育力量施加于个体时就促进好习惯的成长。当一个带有消极、负面、阴暗色彩的教育力量施加于个体时就会扼杀好习惯的萌芽。观察理论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养成教育的榜样示范作用。养成教育借助于个体的自我观察来传递信息,正强化和负强化信息都通过此渠道来形成对个体行为的刺激和影响。因此,联结、强化、观察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交互影响,共同施力,协同配合。

(三)高校养成教育的定位与难点

养成教育从个体诞生开始,伴随个体成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多角色多维度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在养成教育的四大主体中,学校居于首位。因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使得学校养成教育有着其他主体所不可比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阶段、教育对象和教育时空的特殊性赋予了高校养成教育不同于其他养成教育的新难点,具体表现在:高校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知识水平,部分学生已形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在青少年时期延续下来的坏习惯的纠偏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高校课程安排和学分制制度的特点,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都比较分散,这给养成教育的活动安排也带来了障碍。

二、高职院校学情概述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2014年5月正式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学术型高等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学生特殊性及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得到空前扩张。另外,在本科院校连年扩招、部分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录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高职院校生源总体质量逐年下降,低分段学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因此,学生文化修养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自由散漫,毫无斗志。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生源地是小城镇或农村。他们来到城市,进入大学以后,容易被周围的各种新奇的事物所诱惑,所误导,从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少部分学生很快就染上了熬夜泡网吧、抽烟、酗酒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地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成长成才。高职学生的这些消极面是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思路背道而驰的。社会对职业人的渴望和需求与高职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是相冲突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职业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健康生活方式概述

(一)健康生活方式的界定和评价条目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提出了“健康”的四要素定义,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成民铎、李华荣、汪晓阳(2005)在这个四要素健康定义的基础上,根据四个健康层次个体化和社会化的不同侧重方面,形成了健康概念二维视图。他们提出了健康素质包含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四个层次的内容。王冬、邢晓辉、陈清(2010)和石展望(2010)分别采用Delphi法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文献分析、头脑风暴、专家及学生评定、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建立不同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上述学者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的研究,从评价条目一致性来看,大学生生活健康方式主要包括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睡眠休息行为、压力管理行为。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效应

付志华(2011)对200名大一学生做了为期两年的实验。学生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中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影响实验组学生的生活方式,包括普及健康知识,引导日常锻炼,鼓励充足睡眠等。统计结果表明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实验组大学生在身体自我感觉状况、患病状况、睡眠状况和精神状态四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学生。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频率较高,对照组学生在紧张、烦躁、矛盾、有压力等指标上的评分高于实验组学生;在患病状况方面,实验组大学生在神经衰弱、感冒、咳嗽、失眠、头昏、胃肠不适等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学生,在半年之内的发病率以及在患病种类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患病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在睡眠方面,实验组学生睡眠质量、效率和深度方面更高;在精神状态方面,实验组学生在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团队精神、学风、生活作风等指标上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后,付志华(2012)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五大积极效应:综合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体质健康状况相对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精神状态相对改善。

四、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文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一致性的归纳总结,下面以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系部差异为维度提出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在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睡眠休息、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思路。

(一)按性别差异传递健康理念

健康是一种习惯,健康是一种态度。当代很多年轻人对健康有误解。少部分女生为了苗条的身材甚至选择绝食,或者吃减肥药。“宅男”的称号也应运而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却不爱户外活动,长期足不出户把自己宅在家里,泡在电视或网络世界里,过着极为不健康的生活。对于大学生,学校要按照不同性别给他们传递相应的健康理念。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充分发挥部分男生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带动其他男生和同班女生进行运动。跑步,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打太极,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要让运动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饮食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吃油炸、膨化等高盐高油高热量食物,这无疑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健康隐患。学校要提倡大家一日三餐均衡营养,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有效控制卡路里,避免垃圾食品对我们身体的侵害。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由于远离父母的监管,一些学生染上了酗酒、抽烟的坏习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得很,却不知这些恶了损害身体,还有很多其他的安全隐患。所以对于这类危害健康的行为,早期的预警和预防非常重要。如果等到他们染上恶习,再想办法摆脱,难度就会大很多。良好的睡眠对于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相反,充足的高质量睡眠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和充电,使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压力管理方面,其实运动、睡眠都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办法和途径,关键是要让学生们正确面对压力和理解压力,懂得通过各种有益的途径去正确地排解压力,不能被压力吓倒。

(二)从迎新入手着重培养健康意识

迎新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因为它关乎学校各种教学理念和精神的传承,关乎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的建立,关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壮大,关乎学校学生的代代成长。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可谓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学校如果重视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培养,那对后期各种干预不健康行为、纠正不健康习惯的措施就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学校的整体形象和追求也会在迎新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建立和体现。所以,学校是否重视学生健康生活,是否在迎新工作中融入对学生健康生活意识的培养都从侧面影响学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校要抓住新生入校的良机,抓住迎新工作的契机对学生宣扬健康生活的理念,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建立起健康校园的形象。运动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它给我们身心带来的益处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立即体现出来的。所以,在校三年,学校要把鼓励学生运动锻炼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对于大二学生来说,校园对他们的新鲜感不再那么强烈,此时的他们容易在饮食、睡眠方面放纵自己,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或是不吃早饭,前天晚上熬夜晚睡,第二天起不来一觉睡到中午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差,也会导致学业的落后。所以,对大二学生,学校要重点强调他们在饮食和睡眠休息方面对自己进行有效约束,把自己一贯的优良作风延续下去,不要让自己在中途掉队,做一个健康生活的大学生。对于大三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都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要时刻提醒他们远离烟酒,保护自己的身心不受侵害。作为刚步入社会参加实习的准职场人,他们感受到不同于校园的各种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他们的压力控制和排遣需要学校的格外关注。只有在工作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所以,学校要特别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压力的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心理的阴霾,顺利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增强自我职业感,给企业留下好印象,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三)以系部为单位创办特色健康活动

不同系部的学生兴趣点不同。如果能够在系部活动中,既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同时又不乏健康生活的主题,那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有6个教学系,分别为工商管理系,财会金融系,社会管理系,艺术设计系,信息技术系,工程技术系。每个教学系都会举办很多丰富校园文化,增强自我专业素养的活动。本文现为每个教学系规划设计一至两个活动主题,以在活动中体现健康生活的元素:

1.工商管理系活动:以物流仓储车间工人日常操作动作为起点,可以包括摆放、搬运、驾驶叉车等等,对这些动作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并作出大胆想象,设计出一套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健身操;以美食节为背景,要求学生们展示一顿健康餐,从选材到烹饪,到装盘,到解说,鼓励大家多多关注饮食健康,尽量少油少盐低脂。

2.财会金融系活动:让学生们把在会计中学到的准则和方法,结合日常健康知识,编成口诀,或者配上音乐,变成朗朗上口的曲子进行传唱。

3.社会管理系活动:举办“做最好的自己,自我管理,自我挑战”大赛,规定比赛阶段,比如为两个星期,参赛选手用各种方式记录自己在这两个星期以内的生活状态,包括起居时间,饮食,运动形式等等,记录形式不限,最后,以各自形成的“健康回忆录”来展示和评奖。

4.艺术设计系活动:要求参赛选手以艺术作品来表达健康生活的理念,作品形式不定,可以是绘画、雕塑、剪纸、照片,视频等等,希望大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对健康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有所发扬。

5.信息技术系活动:以互联网+为背景,让同学设计一款你心目中的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手机APP,在APP的各种功能中体现自己对健康的各种诉求和理解。

6.工程技术系活动:以健康生活为主题举行装潢设计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在设计方案中关注细节,仔细斟酌,力求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细心、用爱心打动评委。

作者:靖晶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付志华.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07):62-66.

[3]付志华.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之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06):68-70.

[4]王冬,邢晓辉,陈清.Delphi法在筛选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A):2499-2501.

[5]叶育登,冯方盛,陈体令.寓主体性教育于养成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3):68-69.

[6]王冬,邢晓辉,陈清.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条目池的编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05):261-263.

[7]时彦敏.浅谈加强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J].吉林教育,2010(06):41.

[8]石展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04):363-366.

[9]姬晨.论高校公寓建设在养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71-75.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5

【关键词】健康中国;健康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通过发展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根本目标。因此,研究健康文化的内涵、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对我国居民健康生活的普及和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

1健康文化的内涵

健康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又称亚文化。健康文化指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在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1]。健康文化是全社会成员在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淀而成,包物质层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价值观念)和行为层面(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健康意识、健康素养与行为层面的健康行为。

2健康文化的建设意义

健康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自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健康文化在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方面,能起到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指导人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不良行为转变、保护人躯体免受伤害等作用,对居民健康行为的选择和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辅助健康中国建设。

2.1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健康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崇尚健康、追求健康。但我国居民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9.79%,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需要。健康文化是人们在协调自然与疾病的过程中由人所创造的文化,存在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追求健康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无形性、软约束性、稳定性和民族性等特点。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健康文化建设,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治结合,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实现长足的健康绩效,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2.2统率居民健康行为

健康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成员健康意识,倡导健康行为,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居民身体素质。经过全社会成员长期的努力和历史积淀建立起来的健康文化传统一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居民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具有指导社会医疗发展方向、统一健康价值观念、促进社会成员健康行为选择的作用。例如,“大健康”观念一旦在全社会形成,全社会就会爱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减少疾病的危害因素,注重疾病预防,主动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居民身体素质自然随之提高。总之,健康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会体现在居民的意识中,统率居民行为。

3我国健康文化建设现状

《纲要》提出发展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但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尚未出台。纵观我国健康文化建设现状,尚存如下不足:

3.1理论研究及主体认识缺失

学界对于健康文化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健康文化研究甚少。通过“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以“健康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近5年的相关文献“中国知网”仅有21篇,“万方”和“维普”的相关文献也较少,仅有64篇和206篇,内容涉及健康文化含义、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医院健康文化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文化、人口健康文化、传统养生健康文化、体育健身文化、警营健康文化、工作环境健康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内容杂乱而分散,缺乏高度的理论概括和系统性研究,难以统揽全局以指导健康文化建设体系。各个社会参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健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健康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方面未明确提出建设健康文化的举措,在资金、人力和制度方面缺乏相应保障。政府、学校、社区未将健康文化建设纳入常规性、持续性的工作。医疗机构对健康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缺乏足够重视[2],整个社会健康文化建设主体意识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

3.2基层医疗机构及学校的健康教育缺位

以“防未病,治小病、常见病,转大病”为主要职责的基层医疗机构是健康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播者,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在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传播和建设健康文化。基层医疗机构在实施健康教育中具有病人相对固定、服务便捷、针对性强等其他场合所不具备的优势,应成为健康教育最直接、最重要与最佳场所[3]。但由于经费、编制等因素,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得不到足够重视,加上待遇较低等因素,造成专业队伍匮乏[4]。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专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加之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无直接经济效益,往往成为被忽略的领域[4]。学校在以健康教育为载体的健康文化建设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校园健康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健康教育。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大中小学校27.06万所,2.16亿在校学生[5],占总人口的15.7%,其处于健康价值观、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改变其自身行为,并可由他们扩展到家庭和社区。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培养健康意识作为出发点[6],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以中考、高考为目的教育模式影响下,有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重点抓与升学有关的课程[7],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未顺利开展,健康文化建设未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结构陈旧,缺乏针对性等主要问题[8],另外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除体育教师外,往往是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和科学教师,而校医的教学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科学教师的卫生保健专业素养都难以保证[9]。

3.3社区建设乏力

国家将健康放在战略地位,《纲要》围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提出完善全民建身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从硬件上保障居民健康锻炼。同时社区也开展了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推崇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但是由于社区建设健康文化的活动缺乏资金支持,文化专业人员缺乏[10],社区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居民参与积极性低,活动影响范围小。

4健康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4.1重视并加强健康文化理论研究

现有健康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少,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文化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从健康中国建设的全局出发,组织并扶持专业研究队伍及人员系统开展健康文化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健康文化研究及建设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深入探讨本土化的健康文化的内涵及外延,重点研究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发展规律及制约因素,积极探索健康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措施,促进健康文化建设。

4.2塑造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

健康文化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发挥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健康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从治理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11],统筹规划,全力推进,为健康文化建设主体即基层医疗机构和学校提供政策、人力与资金方面的保障,同时鼓励、扶持社区和个体积极参与。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文化需求,结合社区居民特征开展对应的健康促进活动,使居民在健康文化方面的诉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4.3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及学校的主体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在积极履行治小病、常见病的职责基础上,更应履行其在预防疾病等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加强基层健康文化建设,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做健康促进工作的排头兵[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应充分重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真履行健康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将健康观念深植于教育理念中,重视健康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以人为本,开展普及健康知识,宣传健康行为等健康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宣传单,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子显示屏、校报、网络等媒体开展健康教育主题巡展活动[13],科普健康知识的同时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同伴教育等参与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自觉选择健康行为。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尽快确定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健康教育教材,保障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另外,通过引入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加大对健康教育老师的卫生知识培训,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14],保障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最后,学校还应该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协作,让孩子在学校学得健康知识,在家庭、社区的促进下得到巩固和践行,同时孩子也会影响家庭、社区,助力健康文化的传播。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的相互协作,为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助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自身发展和生命活动中。

4.4积极利用社区优势,调动社区力量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牢牢把握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的总要求,坚持贯彻落实“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卫生乡镇为载体,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乡村卫生面貌,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深入开展卫生创建和巩固活动

1.全力巩固卫生创建成果。巩固卫生创建成果是提高集镇品位、推进卫生乡镇建设的需要,今年仍要采取各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巩固创建成果。坚持乡村联动,整体推进,要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

2.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要充分调动辖区内各单位、食堂和餐饮行业的积极性,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3.推进卫生村创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卫生村活动,培育有条件的村向省级卫生村创建目标努力,树立一批农村爱国卫生的先进典型。

4.推进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省、市、县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卫生楼道和卫生户创建(评比)活动,进一步把卫生创建(评比)活动引向深入。

(二)切实加强卫生创建管理

1.严格把握创建的标准程序。按照上级爱卫办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卫生创建的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好各类卫生创建的暗访、考核、检查指导工作,确保创卫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创建动态管理。加强对各村的明查暗访和动态管理。各村要加强自查,结合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每年开展至少4次检查。继续加强爱国卫生组织和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乡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食品与公共场所卫生、病媒生物防治等方面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三)扎实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

1.继续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今年4月是全国第32个爱国卫生月,围绕“共推‘厕所革命’,共促‘卫生健康’”的主题,结合城乡卫生环境整洁行动,认真制订实施方案,以卫生创建、环境整治、除害防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为重点,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开展活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新高潮,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2.继续开展节日爱国卫生活动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三八妇女节、植树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城乡爱国卫生活动,努力改善乡村卫生面貌。根据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以环境卫生、健康教育为重点的群众国卫生活动。

(四)认真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1.继续开展经常性的除四害活动。精心制订年度除四害工作计划和四害密度监测计划,组织春秋季节统一除四害活动,强化四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2.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清除孳生场所,提高单位和居民的参与度,完善防鼠防蝇设施,进一步规范小卖铺、学校、餐饮业和食堂等重点行业单位的除四害工作,确保爱国卫生工作得到成效,切实巩固创建成果。

(五)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1.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落实。重点督查村部及周边环境、村区域内主干道沿线、抽查自然村所有农户的房前屋后环境、河道卫生和健康教育栏设置更新等五个方面,各村要认真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整体环境面貌。

2.推进农村卫生改厕工作。结合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建设等活动,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确保有新发展,同时要积极宣传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意义,引导农户自觉做好改厕工作。加强村级公共厕所建设。在提高改厕率的基础上要以提高改厕质量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

(六)大力开展城乡健康教育

1.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做好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知识宣传工作,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2.积极推进控烟工作。加强控烟能力建设,普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开展吸烟行为干预,降低吸烟率,加强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和控烟积极分子评选活动。

3.深入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为载体,加大防病知识科普宣传,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基本知识,倡导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卫生防病意识,改变不卫生的行为和习惯。

4.深入开展村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创建卫生乡镇为载体,组织开展好村、学校等健康教育活动,各村开展不少于一次。组织开展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各村要按要求设置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继续把创建卫生乡镇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7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老年高血压;依从性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疾病治疗中并发症高,常会引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调查发现,此种疾病患者知识知晓率较低,因此在高血压预防上有较大欠缺。现选取合适的护理管理方式,促使护理人员推动知识普及,提升患者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意识和知识掌握度变得十分重要。有研究发现,社区护理管理对提升患者知识掌握有重要帮助[1]。现选取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护理方式下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2.62±2.16)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13±0.62)年;观察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58±2.3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31±0.58)年。同时为同一组护理人员仅进行不同管理方式。患者和护理人员基础性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每天上班之前由护士长进行工作安排,同时进行查房,巡视护理人员工作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观察组主要为社区管理。首先将护理人员分等级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依据不同等级,侧重点不同。对基层护理人员更为重视技能和知识培训,骨干护理人员主要进行风险控制和系统性知识学习培训,高层护理人员则为管理能力培训。首先为基层护理人员管理。可引导护理人员制作患者管理手册,主要通过上门服务、电话随访、定期检查的方式集中进行宣教,同时对患者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引导患者定期检查,充分了解其血糖、血压、靶器官受损状况,同时监督护理人员为其进行家庭护理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高层护理人员树立创新观念。在管理中对护士长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无功即过的思想。转变滋生管理思虑,从重复性工作转变为技术管理,重视患者满意度调查。同时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医疗卫生改革实践,重视优质、低耗、高效管理,强化科学技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在护理中可引入先进护理仪器设备,推动医学技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对各种新技术和护理思路,一定要及时实践、分析不足,持续提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引入延续性护理、社区护理的护理思路,添加血糖仪等监测设备。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管理方式干预下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主要从高血压知识、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合理等评分情况每个方面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0~5分,得分越高知识掌握度越高。②对比护理人员工作状况,以护理管理部门和患者评价为主,主要从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以及服务质量进行分析每个方面30分,得分越高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83例患者和24名护理人员数据,χ2检验患者护理人员基础资料[n(%)],以t检验患者知识掌握度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患者知识掌握情况

对照组:高血压知识(23.41±2.10)分、健康生活方式(21.41±1.36)分、饮食合理(22.41±2.16)分。观察组:高血压知识(26.14±3.03)分、健康生活方式(27.16±0.34)分、饮食合理(26.34±0.67)分。观察组患者合理饮食和健康生活等知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0、26.567、11.251,P<0.05)。

2.2分析护理人员工作质量

对照组:工作态度(24.15±1.27)分、工作能力(23.27±0.71)分、服务质量(22.17±0.24)分;观察组:工作态度(26.31±0.38)分、工作能力(25.17±0.82)分、服务质量(25.26±0.30)分。观察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1、11.274、51.739,<0.05)。

3讨论

高血压防治逐步成为重要社会问题,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防治以及管理为降低患者发病率的重要方式。有研究发现,进行社区高血压护理管理之后,患者对疾病认识有极大提升,同时治疗依从性也有显著提升[2-4]。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进行等级管理,提升培训质量。培训之后,护理人员整体护理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均有显著提升[5]。常规管理中多数护理管理人员依靠经验,系统化培训后,整体性管理能力有显著突破。基层护理人员培训中更为重视社区护理知识讲解和体检以及定期进行心理家庭护理。在高层护理人员管理中更为重视管理思维和护理方式的创新,通过树立无功即为过的思路,鞭策护理管理人员提升自身责任心。重视先进护理方式和护理仪器的引进,通过此种方式推动护理工作方向和层次的提升[6-7]。分析该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合理饮食、血压检测等评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由于为护理管理时基层护理人员重视社区工作,因此患者整体知识掌握度有显著提升。分析其他学者研究可知,良好的社区护理对预防疾病也有重要作用[8]。对比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此种管理方式下护理整体认可度和评分均得到提升。综上所述,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管理对提升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均有显著作用,管理方式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红瑞,程荣,王晶心,等.中医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5):772-775.

[2]张驰.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控制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3):89-90.

[3]邓小明.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6,29(11):108.

[4]黄志娟.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181-182.

[5]梁瑞霞,黄凤霞.延续性护理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形成及提高血压控制水平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5):181-183.

[6]丛聪.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25):289-290.

[7]赵冰.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244-246.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8

1医院健康教育工作领域

1.1制定健康政策

建立以职工、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政策。

1.2创造支持性环境

有益于员工、患者及家属的健康与安全的工作与诊疗环境。

1.3强化社区行动

院内外联合共同促进患者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居民健康,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1.4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不断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和职工的健康相关能力,以个人带动家庭、邻居、朋友、周边社区居民的健康相关能力。

1.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以患者及其家属、居民、职工为起点,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导向。

2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将健康促进融入医院管理政策;建立与完善健康促进组织管理体系,开展职工能力建设培训与动员[2];构建和谐的诊疗环境提高患者、家属和社区居民及医护人员健康知识与技能;开展特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3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3.1院内健康教育

3.1.1门诊健康教育是指对门诊患者及其家属在门诊导医、候诊、诊疗过程等进行的教育。由于人员流量及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环境噪杂,与患者接触时间短。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开始,抓住患者的关注点,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比如季节性传染病,老年病、多发病的宣传和教育。门诊教育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健康教育处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患者易于接受,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形式给予指导,便于保存阅读。②候诊教育:有口头讲解、宣传栏、宣传折页、视频播放,电子显示屏等。③门诊咨询教育;也是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法,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简短解释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提出的和本次就诊相关的问题,并提出此次相关疾病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3.1.2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由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和出院教育三部分组成。①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有关患者入院时应注意事项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提供的服务内容、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医院的规章制度、宣传禁止吸烟等。②住院期间床位医生会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诊疗计划,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口头教育是入院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对有吸烟史的住院患者进行简短的戒烟干预;可以对同类患者及家属进行专题讲座,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锻炼等内容的讲解。③患者出院后通过出院随访进行伤口、用药、营养及饮食、康复锻炼及注意休息等方面的指导。

3.1.3特色健康教育

①努力改善患者诊疗与就医环境;积极开展“最美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等活动。②在电梯口设置通俗易懂的健康小贴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③医院在体检科专门设置健康“加油站”;配备有全自动电子血压计、身高体重计、腰围尺和大量的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宣传材料,方便职工随时监测血压和体重状况,让职工免费为健康加加油。

3.2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健康园地、视频播放、健教处方栏、健教咨询室等。

3.3面向社会的大众传播

开展天使科普进校园、急救知识进工地、急救培训进企业、阳光义工走访独居老人等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医疗专家大型巡回义诊活动,走进多地开展义诊,为当地居民送健康。

3.4职工健康教育

每年开展职工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掌握职工健康水平,并根据职工主要健康问题,分析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方案及干预措施;医院投入专项资金,购买跑步机、健身自行车、健步机、健腹机等健身器材,为职工提供充足的健身活动场所;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提高身心健康。医院要有系统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政策,并将其作为全院整体医护质量管理系统的重点内容之一,该政策应明确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患者亲属、社区居民和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改善健康相关行为。医护人员要定期接受人文医学、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健康咨询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注重医院人文环境和医院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加强医院健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芳.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0(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