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知识范例

健康教育知识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1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入校新生发放自制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实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其他设计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网络与广播,最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获取知识。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高校应抓好每年入校新生关,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纳入教学计划中。

[关键词]

年轻人;学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卫生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群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学新生正处在这一高危年龄段。目前,在无治愈的药物和办法,也无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及早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成为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对此,我们对入校新生发放艾滋病知识问卷,并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2014级入校新生971名。其中男生755人,女生216人;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为(17.27±1.56)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根据艾滋病综合知识内容设计调查表进行现场匿名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和填表方法等,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方式、判断哪些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有关的态度和信念以及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及教育需求等问题。

1.2.2资料收集方法

由校医院负责,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将调查表当场收回,且及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共发放问卷1000份,现场收回合格问卷971份,有效回收率97%,根据调查情况,立即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并利用校园网与报栏有针对性的教育宣传,2周后做第2次相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5份。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调查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上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性接触传播知识和部分非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干预前正答率较低,分别为37.9%和49.9%;而对艾滋病潜伏期、可疑人员如何就诊检查治疗、与艾滋病的距离是否遥远、我国是否实行免费检测治疗政策、何为艾滋病“窗口期”、对待艾滋病人态度等正答率更低,分别为35.5%、31.2%、26.3%、26.1%、24.6%、19.1%,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新生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及健康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尤其是如何预防性途径传播,90.6%的同学愿意参与艾滋病宣传活动。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电台、电视、书刊和报纸,均在70%以上;其次是学校教育为46.8%;来自同学、医生、家长的人数较少,低于20%。

3讨论

近年来的国内相关研究表明[1,2]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的上升与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等因素有关外,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态度、和高危性行为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提高了31.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效果明显。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高文化阶层,健康教育易接受、易实施,尤其刚入校新生组织性强、依从性好、问卷回收率高,结合常规健康体检及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认知的不足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等行为干预,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发现,新生入校前对各类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问题回答不尽如人意,与国内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4]。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学校健康教育及医务室条件相对薄弱,中学生处在家长老师耳提面命的升学压力环境中,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与广播宣传,且大多是浅尝辄止式的浏览,加之媒体报道的知识不系统、不深入,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次调查有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干预后的结果也表明,一次性发放宣传资料式的短期健康教育干预是不够的,高校应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大学选修课、专题讲座、报栏宣传、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反复强化,警钟长鸣。于此同时,学团和学校的医务工作者应经常性地联合艾防机构深入学校“面对面”咨询、参与式培训,减少无知造成的恐惧和歧视,营造一个理解、宽容、健康安全的学校教育环境。

作者:孙晓娟 张小凤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校医院

[参考文献]

[1]陈禨?,庄勋,侯晓燕,等.南通市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79-780.

[2]陈青山,严文辉,梁文龙,等.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7-338.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民工;健康教育;路径

近年来,党和中央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其内涵包括“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其路径实施指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里的“人民”包含农民工群体,这里的“国民健康”理应囊括农民工健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健康中国建设绘就了宏伟蓝图,在全面推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健康问题是健康中国战略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板块,也是最需要下大力气补齐的一个短板。教育是实现人的认知质性飞跃的重要途径,然而,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健康问题一直是被教育活动所忽视的内容,致使职业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农民工职业寿命的主要隐患。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职责划分上,职业教育应是开展农民工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职业教育能有效涵盖农民工这个职业角色的教育主体范畴,从职业教育视角出发去探求农民工健康教育问题,从而构建农民工健康教育体系不失为较佳路径。

1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健康教育

1.1职业教育及其社会职能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其本质特征在职业性上,即体现在服务社会生产活动的职能中。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使得职业活动参与者获得在某种岗位或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岗位常识、技能手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等内容。由于任何职业活动均存在劳动者能量和精神消耗的问题,决定了职业活动应包括劳动者补充消耗的环节,或如何保护劳动者以降低消耗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特定群体而展开的职业性教育活动,体现在其所具有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品质社会产品供给和劳动文化传承等方面,主要包括业务规范、行业法规、职业危害以及健康预防等知识,这就决定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赋予劳动者生产技能,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劳动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其生产文化传承,譬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教育劳动者如何保护自己。

1.2农民工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全民健康是保持一个社会强劲生产力的保障,理应包含农民工群体。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民工健康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方式及教育客体等范畴的缺失,是导致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根源来看,《职业病防治法》监督执行不力、接毒接尘作业场所暴露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导致农民工职业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从更深层次原因来看,监督不力的社会因素、场所暴露的环境因素,皆可归因于对社会成员健康教育的缺失,譬如对社会公众健康监督教育缺乏、对企业主安全教育缺乏、对作业人员健康教育缺乏等。即便是在学术研究中,对农民工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更愿意将健康问题视为职业活动的必然结果,从而强调完善医疗体制、改善医疗条件等方面[1],而不是将预防性教育作为首要措施。具体至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现状,流动人口(农民工)健康教育仍是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总体上呈现“现实紧迫需求,但是开展难度较高”的现状,具体表现:一是教育者组织单位(主体)缺失;二是教育体系(介体)不健全;三是主体受教育(客体)意识淡薄;四是教育环境(环体)不良[2]。尤其是目前我国第二代农民工(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已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多数接受过职业教育活动,由此结合职业教育及其社会职能,探索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新体系尤为重要,其不失为农民工健康教育有效视角。

2职业教育助力农民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教育领域,涉及农民工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如果说就业是农民工扎根城市的关键,那么教育就是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关键,然而事实上,目前为进城务工农民工提供的教育服务却严重不足。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民工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民工健康素养、维护农民工健康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1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满足农民工职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是破解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劳动者技能不足、质量不高的关键供给源,但当前的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农民工的需求,主流的全日制教育、学术型教育存在与农民工群体的实际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的矛盾,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群体渴望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其次,职业教育助力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实现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与农民工的全面发展需求关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也是助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抓手;最后,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是其新时代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是体现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尤是如此,作为培养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职业教育恰能承接这一任务,成为农民工健康教育载体是职业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2.2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工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需要具备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3]。农民工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具备这些要素,从而才有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其一,职业教育提供农民工健康教育主体。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活动的基本功能:对人的培养、为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知识等。职业教育作为最接近农民工教育的教育类型,具有向农民工群体进行文化教育、知识创收的功能,即职业教育是农民工健康教育的主体;其二,职业教育明确农民工健康教育客体。职业教育的低门槛、宽口径及高效率的供给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客体是以低学历、亟需技能、回报快等需求侧特征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其三,职业教育构成农民工健康教育介体。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在教育内容上,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包括一般卫生教育和特定健康教育。一般卫生教育更多在生活中形成,而特定健康教育则不同,需要给予特定的岗位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预防为主”观念教育、职业安全与卫生教育、职业心理学教育,以及针对不同岗位存在的有毒有害因素教育等;其四,职业教育健全农民工健康教育环体。教育环体即是指教育活动的环境,一般是指对教育活动以及教育对象的认知及行为等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农民工健康教育的环体包括社会健康环境、社会的农民工群体关护氛围、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以及主客体态度等。

3职业教育视角下农民工健康教育路径

从职业教育类型来看,可细分为学校教育(各类大中专职业教育学校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社区、社会组织)等,契合农民工群体的非学历性、职业性与社会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健康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等联结统一。

3.1构建农民工健康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增强主体与客体联结统一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各类大中专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加大学校教育中的职业健康教育力度,国家教育部门应在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院校开设职业健康教育课,让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之后就拥有足够的职业病预防知识,这也是减少职业病发病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这对广大农村、乡镇外出打工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职业院校要面对农民工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具体化、实用性的教育课程“菜单”,强化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大对农民工健康教育比重,做到教与学、教与做、学与做三者合一[4];其次,从国家的高度系统规划农民工健康教育。明确农民工健康教育是国家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民工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时,明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发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职责,保障农民工接受职业健康教育的合法权益;再次,综合利用资源,逐步建构农民工的职业健康教育体系,比如建立统一规范的办学、师资、经费、补贴等标准,整合各类职业健康教育资源。鼓励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农民工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健康教育讲座等,逐步建构现代化的职业健康教育体系;最后,加强农民工职业危害识别和防范,增强从业人员缺乏政策法规知识和个体防护意识。

3.2构建农民工健康教育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客体与介体联结统一

职业培训主要是指企业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等,农民工健康教育应纳入其教育重点内容,引导企业逐渐成长为培训主体。企业作为用工主体,应把农民工健康教育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健康保护设施。一是明确农民工务工地当地政府责任与义务。当地政府应组织当地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在教育并建立相关档案,明确健康教育费用由农民工所属企业承担,将该企业职业健康教育纳入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二是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明确经费使用,增强实效性。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对企业承担的职业艰苦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促使企业足额提取职工健康教育和培训经费;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企业职工健康教育和培训经费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健康教育和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政府可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重点在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中体现健康教育内容;四是明确企业主的职业危害防护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是在岗职工职业安全健康的责任主体,农民工理应包括在内,并且企业应承担农民工离职后若干期限内职业健康问题。

3.3构建农民工健康教育的社会教育体系,加强介体与环体联结统一

社会教育主要指农民工务工所在地社区、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医院卫生组织等)、朋辈关系、立法监督等方面,同时注重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民工健康教育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职业病防治部门应对农民工劳保用品加强监督管理。各地方政府职业病防治部门,要定期对企业使用的劳保用品进行检查,对易造成职业病的不合格劳保用品进行查扣,并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5]。同时,还要指导农民工如何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危害的劳保用品,从根本上遏制职业病的发生;二是安全监管部门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有效的社会监管机制,是防治职业危害及其蔓延的重要手段。对企业而言,监管主要来自于对应管理部门和国家安监部门。尤其是城郊或者系部地区的企业,更应加强监管,避免企业为了获取不当利益而减少对农民工的安全防护,从而使农民工暴露在危险的生产环境之中;三是司法部门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卫生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生产者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安全,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主、农民工及家属在职业健康中的权力和义务;四是科技部门应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进程。实践证明,职业卫生、职业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每一项成就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科技进步能够帮助改善职业危害接触方式与职业危害评估手段,因此,增加对科技进步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可以为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皆力在预防、治理和反馈中实现农民工职业健康保护。

参考文献

[1]尚春霞.工会与农民工职业健康权益维护[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3):22-25.

[2]蒋成峰.健康中国下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路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11):849-851.

[3]刘志峰,庞海云,迟晓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279-280.

[4]阙明坤.防止农民工培训走形变样[N].经济日报,2014-11-04(005).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

我党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候补人才的重要方式,应强化教育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实践培养专项人才。而关于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突破口之一就是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差异性,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行个性化、层次化教学。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举措合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多渠道多途径引入心理教育专业人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队伍综合水平。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及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以现代化、专业化教学,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实行符合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储备力量,除了具备一线生产技术外,还应走向内涵发展,具备技术革新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针对该群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改革要符合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2.建立高素质的、多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

要打造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队伍专业性,和高校其他部门联系起来,互帮互助,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系统性、专业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开展“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校园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活动等,由多名不同专业或不同部门的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育工作。

3.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在实践中的服务辐射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其授课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可采取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还可服务于社会大众。综合实践教学可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讲座、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方式进行,以此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的辐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不专业,兼职教师目标不明确,辅导员工作繁杂,教学工作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师资缺乏是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师资力量缺乏主要体现在水平和数量上[3]。根据相关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需要配备2名以上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其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成员以兼职教员为主。而兼职教师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大部分不具备心理教育的专业背景,以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团队意识薄弱,归属感差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团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专职教员较少。一般高职院校通常有1-3名专职教员,教学团队主体为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兼职教师,具有成员相对分散的特点。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同较少,存在团队意识薄弱,凝聚力较差等问题。

3.课程教学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且课时较少,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以老师讲授为主,无法结合PBL等多模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受学时所限,课程教学常以理论知识点的传授为主,考核方式也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主要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考核标准,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易导致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建议

1.明确团建目标,构筑统一的教学愿景

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特点,团队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具有实效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方向、课程建设等方面内容,充分激活团队每一位成员对于课程的理解力和创新力。构筑教学团队的共同愿景,使全体成员对集体目标产生共鸣,产生归属感,并为之同心同德、砥砺共进。要使全体成员对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有一定理解和领悟,结合本校实际,以各种讨论形式达成共识,讨论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要使全体成员明确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之间的关系,个人发展是团队进步的基础,没有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团队发展仅是一纸空文,因此,要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教师提供个人能力提升的机会和平台,挖掘教师的潜能。

2.完善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的团队管理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团队成员相对分散、组织较为散漫的现状,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建立一支以心理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为主,形成“专兼结合”、“以专带兼”的教学队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规定,做到3个“明确”,即明确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明确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分工和协作原则,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教学任务分解,合理分工,以化整为零再归整的模式,加强教学建设。与此同时,加强团队内部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开展拓展训练等形式,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度团结的教学队伍。

3.提升专业培养,加强学习型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教学的前提。加强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师资的继续教学培训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方法之一。高职院校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制定个性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网络。对于新教师可采取岗前培训的方式提高其专业水平;对于在任的教师可采取专题讲座和师资骨干外出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此外,还可通过开展优质授课评比、A级教员评比、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提高其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飞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6).

[2]周新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J].理论研究,2019(4).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践

中职教育的开展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中职教育重要课程之一,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思想,因此这一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用了体验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在应用方面需要结合一定的案例和趣味活动,其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具有更高的实践性意义,因此对于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而言具有重要影响。

1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1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重视实践应用

为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高对情绪心理方面的调节能力及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管理效率,因此这一课程教学内容更注重实践应用,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引导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应用方法。大部分中职心理健康课程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未能引导学生掌握其具体应用方法,这就难免导致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1.2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

在为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波动反应,同时将其作为引导来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并净化心灵。在具体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体验情境,并在这一情境中鼓励学生实现对心理情绪的有效克服,以此来最大程度发挥这一教育活动的效用。从这一层面讲,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面更强调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这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情绪特点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引导来提升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而实现对情绪和心理的有效控制。

1.3强调同龄人之间的教育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教育可以更好地增加他们的阅历和体验,进而有助于更高效地认知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在为中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体验经历来进行思考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分享交流,这些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分享交流可以更好地贴合学生心理。

2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2.1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学“寓教于乐”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来调整教学方法,如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是老师重要研究之一。体验学教学方法在应用方面需要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提高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从这一层面讲,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枯燥死板,其借助体验式活动来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收获乐趣,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寓教于乐”这一教学目标,进而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

2.2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主体性”

就心理健康教学而言,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因此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这就要求其将学生作为整体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分析学生心理特点,进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主体性。部分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对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排斥心理,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更直观的体验机会,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部分偏逻辑性心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教学方面的兴趣和参与性。体验式教学法借助真实体验来引导学生感受心理健康内容,并在这一环节中结合老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主体性。

2.3可以充分满足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需求

中职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职业型人才,因此其在教育教学环节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充分满足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需求。相较于传统中职心理健康教学采用的灌输式讲解方法,体验式教学在具体应用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突破,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趣味活动和实习平台来真正接触心理健康内容。在具体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教育思维并为学生提供趣味的体验性活动,借助这些活动来深入讲解心理健康内容,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言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3.1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性阶段,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借助这一技术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案例。在具体教学方面,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等来展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这相较于传统的口头式讲解而言,可以为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例如部分中职心理健康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借助一些图片来引入课堂主题,在此基础上播放事先准备的视频资料来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学科体系。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专业的职业发展状况,同时要向学生讲解职业对个人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以此来鼓励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并制定发展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丰富整体教学渠道,同时有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并掌握相关知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2借助案例分析来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

中职心理健康老师可以借助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深度,同时有助于改变传统心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逻辑性过强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师要鼓励根据学生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重点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老师对课堂时间的控制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就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对比不同职业价值观的案例内容来讲解价值观理念,并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相较于传统种植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讲解模式,借助案例分析来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内容的认知。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老师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前借助这一案例来引入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学生互动沟通来实现对案例的深层次分析。

3.3借助趣味活动来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

中职心理健康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趣味活动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心理健康知识,这对于优化案例分析活动效率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老师在具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职业角色扮演来组织开展趣味活动,可以在这一趣味活动中设置一定的规则来提高学生对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其所学知识来处理职业案例中的问题,老师需要在开展趣味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并提升问题处理能力。借助趣味活动来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实现“寓教于乐”,同时可以给予老师更多机会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对于提升老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了解程度并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而言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另一方面,老师要通过鼓励学生来激发他们的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个人情绪及心理方面的控制调节能力,这对于优化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效率和质量而言具有积极作用。

3.4借助专业实习来实践应用体验式教学

中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实习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平台来感受职业生涯。中职心理健康老师可以借助专业实习的机会来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学科本质,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体验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积极引导。例如学生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可以借助体验式教学的引导方式来鼓励学生尽快适应实习所造成的生活模式转变,进而有助于更好地进入职业状态。借助专业实习来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充分提升整体教学的实践性效果,其对于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的效率质量并提升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效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当前部分用人单位借助专业实习来考察学生专业水平及心理状态,因此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专业实习来开展体验式教学,以此来更好地推动学生职业发展。

4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并呼应心理健康教育特点,进而有助于充分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多媒体、案例分析、趣味活动及专业实习来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充分灌输。

参考文献

[1]陈朝晖.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7):112-113.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5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一)定义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生存能力。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是一种在教育工作中体验自身教育工作状态及工作意义的能力;陈艳华也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当教师在职业中实现理想,体验到和谐平衡的职业人生时,体会和感受到从中产生的愉快和满足情感的能力。第二,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肖杰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工作满足了自身标准进而从中获得持久的快乐体验;束从敏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因职业理想满足、潜力得到发挥而产生的持续愉悦的内在体验。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种能满足教育需求、实现职业理想、发挥工作潜能的能力以及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

(二)意义

研究表明,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乃至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其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规划、发展和提升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其专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专业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各类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专业道德,改善专业技能。这是成为一个成熟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经历的历练过程,它也是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体现。

(一)社会环境的需求

1999年到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意见,这些文件中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可见一斑。1999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可以看到教育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师资与条件的要求。要求中提到:“积极开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各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应被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同时,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获得相应的师资认可证书。没有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不能安排做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没有人员资格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也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新形势下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确切指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甚至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教育工作者的编制职称评定都可以纳入学校范畴和其他专业一起安排。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相关通知。这是为了继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有序地进行,教育部启动的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国培计划。该计划是一项针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计划,国家投入力度大,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元化。通过培训,帮助参与者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体系,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家这一项计划的启动与执行,更加说明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工作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是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调节与矫正工作,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与投入是一个必须且持久的需要。从个人需求层面来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种层次。这些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们按照逐级满足的顺序出现。其中,自我实现是五种层次中最后出现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的过程,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路途,在自我实现追逐的过程中,个体能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自我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逐步提升,专业综合素养向高标准靠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数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上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地位尴尬,专业人才不足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倡了多年,但和其他如语数外等学习主课相比,仍是年轻的一门学科。家长、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许多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作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任课老师未必是专业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毕业,上课的内容只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照本宣科。因此,即便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购买了专业器材、量表,也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在主课课程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甚至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只是一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而忽略了它的调节和矫正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理论不健全

在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不少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片面。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没有建立系统化的理论结构,只对于某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第二,缺少获得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途径;第三,对技能掌握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学习,技能的提升有助于辨别异常行为,执行矫正方案,而理论的缺乏却会影响矫正方案的制定,进而影响矫正结果。

三、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邵宝祥在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中,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入职年限分为了四个阶段:阶段一,入职期(0-2年)。教师刚入职,面对全新的环境,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相结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开拓自我的教学领域,这个适应阶段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阶段二,成长期(3-8年)。教师已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经验,深刻的工作体会,这些都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上日趋成熟。阶段三,瓶颈期。入职8年以后,大部分教师已经成为业务熟手,适应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对各类课堂和学生也能轻松驾驭。但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发展缓慢。这个阶段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后,由于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需要,导致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等方面受高原反应的影响,停滞不前。如果教师抓住机会,突破自我,就能打破瓶颈,实现专业的再次发展。阶段四,成熟期。突破瓶颈的教师历经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成熟的教学风格和突出的教学特色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专业发展的技术骨干。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一类也同样具有着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这四个阶段中也有独特的表现。阶段一,入职期。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适应,从一个稚嫩的毕业生向成熟的教育工作者转变的过渡期。刚入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适应环境的变换,在努力提升自我教育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中,面对经验的缺乏、心理辅导技能生疏以及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因冲突带来的困惑,常常感到气馁,这些都会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这时,需要新教师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克服困难,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顺利度过适应期。阶段二,成长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有了很大的进步,心理辅导技能成熟,心理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完善,并能和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对于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得心应手,已经在专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职业幸福感体验很高,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也强。阶段三,瓶颈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该阶段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和前一阶段相比发展缓慢,甚至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专业边缘化导致没有专业的职称评定;不健全的专业培训体系;缺乏专业团队的推动。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幸福感又开始下降。阶段四,成熟期。由于坚持继续学习的观念,顺利度过瓶颈阶段,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完全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找准心理辅导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并有选择地进行深造,理论和技术再次重新整合,成为学校的专业骨干。此阶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平稳。

(二)职业幸福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这种体验能促使教师提升工作热情、激发专业情感,自觉完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以及心理辅导,这些工作有的在教室里完成,有的却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各种心理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技能、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心理测量技术等。研究表明,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出现职业倦怠感,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降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压力,保障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外在环境变革压力的影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提倡和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逐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仍旧在不少学校存在着角色定位模糊和专业职称评定不对口等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缺失明确定位,把自己与管理者、德育教师或者教辅人员混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丧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降低其职业幸福感。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的评定纳入专业教师系列,评定条件参照语数外等主科任课教师的评定标准,而由于地方教育政策的具体要求,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里未必都是有课上的,会导致专业职称评定时出现“高要求,低匹配”的现象,也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管理部门如果能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幸福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就能大力保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提供全方位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育管理层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全方位的专业发展渠道,除了官方选派一些教师出去参加各类集中的专业培训、学习以外,还可以鼓励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走出去”,自己寻找各类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如一些专业技能提升的短期培训班或是学习某类咨询技巧的课程等。同时,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形成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氛围。新教师将新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共享给老教师,而老教师则可以将教学经验分享给新教师,带动他们快速成长,在课堂教学和个体心理辅导等业务能力方面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

(三)制定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角色职责,体验职业幸福感

我国中小学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面临着身兼多职的局面,他们除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外,还肩负着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或者行政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就是将其他学科的主讲教师安排来做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情况容易引起下列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迷惑和困扰;第二,身兼数职带来的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疲于应付了事,没有多余的精力制定和实施专业发展的计划,时间一长,工作变成负担,任务变成压力,难以从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就与乐趣,职业幸福感变低。因此,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本质工作,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明确角色职责,才能从职业体验到幸福感。

(四)关注自身情绪,增强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帮助他人关注处理情绪,却容易忽视自身的情绪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带来的焦虑引起的压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绪状态,也影响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在这些焦虑源中,有的是无法改变的困境,有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才能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和内省自身的情绪状态,对于出现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处理和调节。所谓“医者不能自医”,如果出现自身调节不了的情绪问题,也属正常,可以寻求同行的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保持情绪的健康,是增强职业幸福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2]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2003(1).

[3]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教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贾腊生.教师专业发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李翠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彭文晓.教师幸福简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8]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阐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里发生大学生轻生事件,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人担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校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事情。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因此,我们需要正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确保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置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专业型队伍,指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第二是管理型队伍,这种队伍主要是有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主要挂靠学生管理部门。第三是混合型队伍,即以上两种队伍的混合体。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专业素质有待提升,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都属于管理型队伍,从事学生管理人员的比如班主任、辅导员等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强,在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大都不能准确进行分析,找到解决对策。在年龄结构上,基本上都偏小,普遍刚从学校毕业,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咨询经验和专业技能,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很容易就暴露出不足,严重影响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1.2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在院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既存在专职教师,也存在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是刚毕业的90后,刚刚步入社会接受新的角色,往往会觉得与自己的期望有所差距,在处理同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另外,由于近些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毕业生尽管自身专业不对口,但是还是选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来作为跳板进行过渡,在出现合适的机会时会选择跳槽或者外出深造,这样就会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1.3兼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专业教师人数不足,大多数心理健康工作都有兼职教师来完成,这些兼职教师大多由政治辅导员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兼任,这就导致由于专业水平不够而难以完成工作。兼职教师在工作中难以胜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这些兼职教师不是正规院校专业毕业出身,自身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许多兼职教师以前所学专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相关,只是因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被学校派出去短暂学习过一些基础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心理咨询技能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工作大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层次的帮助到学生。另外,这些兼职教师的年龄尚小,大多还是90后,他们自身思想都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磨练,刚从学校步入社会,对自身角色的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自身成长与工作的烦恼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困惑,还需要别人来进行开导,因此就无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成为他们的心理成长导师。

1.4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角色认识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这也是导致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院校对心理健康专业的角色定位模糊,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与条件,比如,许多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定期进行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自身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发展条件,院校内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不到位,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资力度不大,这些都导致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2如何有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建设

2.1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首先,高职院校要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个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不属于其他任何的从属机构,与团委学生工作处属同一级别。其次,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职能,在业务培训、组织建设、资金使用、人员分配等方面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以此来保障机构工作的正常进行。最后,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既要有总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又要有学院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还要在校内班级设置心理健康团队,以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好的为学校服务。

2.2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从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入手,他们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干力量,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来帮助院校完成必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在招聘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时要提高选拔难度,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兼职教师必须要有心理教师资格证,要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背景,保证其专业性,其次,所招聘的兼职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就可以始终保持工作热情,另外,还要对学生富有爱心、富有责任心,喜欢同学生打交道。在选拔好兼职教师后,要及时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然后在后期再让他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尽快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在工作中要对他们进行考核,业绩与收入挂钩,激励他们更积极的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去。

2.3高职院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定位,明白这一机构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清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才专业素养、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措施。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根本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区别对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职院校要深刻践行“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明确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定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还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服务对象以及在专业技能上的要求和标准,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福利待遇,给教师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也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业绩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

2.4设置合理比例的专职教师人数

高职院校在建设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时,要注意学生与专职教师之间的比例,建设一支少量的专兼结合、高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至少为1:2000,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一万名学生才配备了一位心理健康教师,这样的比例根本就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层要对此引起重视,保证正常的比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5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在源头上为院校的师资队伍提供广阔的平台,为院校提供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其次,对在岗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当前,应该以国内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且有相关培训能力的高校为依托,加强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开展全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也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由消极矫治型向积极预防型转变。高职院校要有一个系统的建设理念,结合现有的社会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职能,努力为学生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

3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力量,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高职院校要建设梯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教学思路,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本文就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怡.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研究[J].人文高地,2015,(18):353-354.

健康教育知识范文8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也可以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全的心理智能,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意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包括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成为了一个相对复杂且相对独立的青少年群体。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造成在心理上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缺乏自信心,导致其身心发展受阻。因此,作为教师在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

1中职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自卑与焦虑心理

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考上高中的学生比自己更有前途,因此很沮丧,觉得自己没出息,进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还有一部分学生,本来英语基础就差,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讲些什么,由于长时间被家长、教师所批评甚至是歧视等,对自己完全没了信心,自暴自弃,产生了厌学心理,既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健康成长。

1.2孤僻与抑郁心理

中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立判断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不知如何沟通,遇到挫折就逃避。由于长期受到冷落,以致形成谨小慎微或者是沉默寡言的心理特点,不敢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就算明知自己能够答对,也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缺乏应有的勇气,导致表现的机会一个个地流失。

2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不能以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会产生不正确的心理认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长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与行为习惯。合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推进英语课程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3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教师认识不足

部分英语教师常常认为教学才是自己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该是班主任的工作。甚至有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基本的教育工作都难以做好,更不要说育人工作。还有教师认为,中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正常教学活动都难以有效开展,即使是做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帮助,使得中职学校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发展。

3.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具体实施时不能有效地进行发挥,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总结,以促进教育渗透的有效实施。不能反思教育无果的原因,使得这样的教育始终不能被落实到实处,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限制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教师跟班主任共同合作进行,若不能与班主任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育渗透工作将无法形成有效的实施体系,从而造成一定的教育难度。

4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共识。笔者围绕英语教学实践,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4.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对学生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都是国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学生发展情况而编写的,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样也方便了教师对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渗透。例如:在“Howwasyourhol⁃iday?”这一话题的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英文说出自己的假期经历。说不好的可以用中文,并不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用英文完成简单的对话交流,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了自信,学会了交流。

4.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是通过单纯的知识灌输渗透,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行为、语言方面的指导,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增强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意志力的增加。例如:策划组建了英语社团,让学生自己组织和构建,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发展。当他们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肯定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这时笔者适时适当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督促他们保持应对问题时的良好心态,增加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在提高英语交流水平的同时,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

4.3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经常与学生沟通,不仅教给他们知识,更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进而拉近师生间、生生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例如:电脑人人都会用,但对一些辅助键盘上的单词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其意,运用也不熟练,只是凭经验而已。这时笔者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反复强化键上单词的意思及其作用。由于它的实用性学生会很快学会,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5.1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以自己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坚决不把不良的心情带到教学中,始终保持上课的激情和活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课堂学习。要积极营造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安于本职工作,认真教学,以一种正面阳光的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无形当中逐渐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5.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人,要用真心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传递亲和、信任的情感信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采取相应的个别教学措施,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授课趣味化、知识技能化、形式多样化、语言幽默化。

5.3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要创造条件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下载各种英语资料,优化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园地、英语角等,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4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英语单词的记忆、文章的阅读理解、知识的干扰和迁移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的学生碰到困难显得软弱自卑,缺乏信心和毅力,往往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造成英语拼写能力差,单词记不住,句子写不出来,学英语兴趣和自信心渐渐减少。这就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多找他们谈心,分析他们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可以将每单元三四十个单词分成几次来背,一次只背几个单词,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征途中获得乐趣,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从而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促进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无疑将推动整个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仲燕.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8(16):21.

[2]姜霏霏.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2015(6:中):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