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传论文范例

健康宣传论文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1

1医学期刊服务领域的不断推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要求,选择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多维一体生活方式疾病防治体系;研究慢病防治技术筛选评价标准,开发慢病防治技术并在全国试点城市推广;建立集体检、诊断、预防、管理、健康促进为一体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和评估监测模型;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个人家庭检测为手段、中心医院(或医学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防治网络和网络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和促进慢病防治科技资源科普化,集成开发慢病防治信息资源包、健康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而社区医疗对疾病诊疗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刊开展以疼痛为例的专题论文,专栏刊发慢病防治的论文,疼痛患病率极高,且给患者、家庭、社会医疗等多方面造成巨大的负担,每年全球用于诊疗疼痛的金额占全球GDP的2%~3%。多数患者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医疗机构对疾病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社区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诊疗水平有待提高,诊断符合率约10%,提示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诊疗环节薄弱。所以未来要深入推行科学的社区诊疗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诊疗水平。只有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提高了,患者才愿意到社区门诊看病,只有患者愿意去社区看病了,才能逐步实现三级分诊的原则。提示社区医生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做好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学诊疗水平。例如我刊在重视学术传播的同时,时刻不忘科技传媒的职责,2017年10月27-28日在全国科普日“健康一生”宣传活动中,走进社区,积极宣传预防疾病为主旨,卫生健康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专家一对一义诊,邀请武汉协和、同济的名医专家开展慢病防控讲座,切实将学术殿堂的理论知识落地,使医学期刊既能惠及到社区医生,也让公众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受益。

2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群的培养

基层工作的难点在人才培养,为此,杂志的主编联合编委会的专家专门撰写基层医师的培训手册及诊疗指南。通过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强化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的论文撰写水平,提升基础医疗机构的实力,推动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国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1200家医院进行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巡讲,基层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和基础,强化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对慢性病的高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既包含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已有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升对慢性病防控的认知意识。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严峻,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基层,这既是我国医改的重点,也是心血管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了展示我国的医改重点工作,我刊专门约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管理的发展策略》、《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全球健康覆盖及其相关研究》等。为此,还设立了继续教育项目、基层论坛、专家面对面专场等形式,把心血管病的最新诊疗规范、指南、技术、进展、理论传递给广大的基层医师,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对广大基层医师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效果评估体系,保障疾病筛查及治疗干预的效果,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协助医生高效管理患者,帮助患者做好家庭长期监测和自我管理,助力“科学就医”的目标实现。医学期刊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推进糖尿病防治的社会化宣传和引领工作。呼吁各方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协作,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倡导“5公里健康跑”活动,以倡导公众更积极地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而持续多年的糖尿病经典活动“蓝光行动”,将继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推进,将糖尿病的防治意识深入人心。

3对期刊数据的深度挖掘,作好学科引领作用

3.1利用期刊的引文数据

分析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状况和需求评估,为循证决策、恰当应对、有效风险沟通,找寻学科动态,引领学科发展。

3.2依靠专业优势搜集数据

其专业数据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医学期刊资源目录,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分析、传染病监测报告、损伤中毒监测报告、地方病监测报告、卫生健康危险因素、卫生应急监测报告,数据采集主要依靠ERP、CRM等期刊系统,保持期刊信息通畅,了解疾病控制工作架构,找寻下一步工作要点。

3.3常规工作的实践分析

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流脑、人感染H7N9、霍乱、高温中暑、救灾防病、食源性疾病的毒理学研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疾病谱运行的问题与变化,做出分析与应对措施,同时这些分析结果,也是专业学科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重要来源。当有分析结果出来的时候,医学期刊要行动,这个行动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科研人员“了解你所需要的最新医学研究动态”。

4办特色专栏,关注疾病防控

抓好杂志质量管理,继续打造品牌期刊。专家论坛栏目为我刊的特色栏目,且一直是我刊的推存栏目,大部分刊出的论文为专向约稿,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的最新学术前瞻性报道,具有很好的专业学科引领作用。为此,我刊每期均有重点专题栏目的论文刊发。近期刊发的肝病与代谢疾病专栏,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新进展》、《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肝脏与多器官对话》等研究前沿内容。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连续性报道,尤其关注肝脏脂肪含量测定在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对医疗卫生人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刊发的诊疗方法专题论文,定量超声方法不仅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而且具有简便、经济、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的优势,尤其适合向基层医院推广并进行大规模人群研究。已将肝脏脂肪含量定量技术在社区人群及全国多中心研究中进行了验证、应用与推广,并在大样本人群中获得了肝脏脂肪含量与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引发了人们对脂肪肝和代谢紊乱这个医学健康问题的深刻关注,公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2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四、依托重大科研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笔者关注到宋有涛教授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基因重组酵母建立抗朊病毒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研究”和“通过改变分子伴侣Hsp70活性提高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灵敏度的研究”其成果已经成熟,便与课题组联系想组织一篇特约稿件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刊发,这个想法得到了宋老师的认同和支持,《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就很快的交到了评审专家的手里,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复审,并如期刊发出来。我们把这篇重点文章放在篇首的特约栏目中,同时在封二的“科学家之路”栏目我们又对宋有涛教授及其团队作了500字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后呼应,非常完美。这篇文章虽然只是其国家攻关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其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该后在国内反响很大,并被多家杂志转载引用。大气、水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都是广大读者长期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重点资助的范围,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辽宁大学“辽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课题,该系列文章的相关研究成果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社会影响,因此获得了辽宁省政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辽宁省环保厅及沈阳市环境监测站所采纳,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在社会、同行及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

从2015年起,期刊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免费提供本刊的论文给读者下载阅读,使得论文的读者数量呈线性增加,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层面的人成为了本刊的读者。这组文章的策划内容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本刊网站及各大数据库网站上的下载频次总计达到了800多次,远远超过同期发表的其他论文。同时,本刊还将这一系列论文的精华部分集合起来在本刊的官方博客、微博和微信上,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健康与环境的问题,扩大策划内容的服务性及影响力,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作用。这一系列论文刊发后,收到了很多学生、科技工作者、教师、企业技术方面负责人,以及一些群众的反馈,具体包括反馈意见、咨询情况、表示感谢等。尤其是一些非科技工作者,通过阅读这组文章,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理和防治措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明白了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及大型国有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的贡献,不再相信网络谣言,还主动宣传本刊倡导的正确方法。对于这些反馈意见,编辑充分体会到了期刊发挥媒体正能力和服务百姓的重要意义。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3

1.1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及疫情防控

疫情流行初期,广大医务人员及疾控防疫人员因没有相关医学学术成果的指导,对COVID-19认识较少,故防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华医学会共建肺炎专题学术交流平台,该平台也被指定为国内唯一的关于肺炎官方学术交流平台。平台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中医药相关指南和文献,并汇集国外权威期刊刊发的文献及原文链接,形成了关于肺炎学术成果集中呈现的交流平台[7]。中华医学杂志社同时开放旗下《中华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41种医学期刊供抗疫人员免费使用,并呼吁国内其他生物医学期刊快速发表肺炎科研成果。自2020年2月27日起,国际4大知名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Lancet》、《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TheBritishMedicalJournal》(BMJ)也加速了肺炎成果的科学研究报道,还单独为肺炎开设了专栏,《Lancet》还发表了27位国际医学界大咖力挺中国同行抗疫的联合声明信。

1.2助力科学抗疫宣传

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医学期刊作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专业媒体,理应践行社会责任,尤其是该领域内权威医学期刊,更应率先垂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科学抗疫宣传,及时向民众传递科学权威抗疫信息。权威医学期刊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抗疫宣传:1)全面服务于人类健康,专注肺炎相关研究成果的正面报道。例如,2020年2月18日《Lancet》发表通讯文章,支持中国广大科研、公共卫生及医务工作者抗击肺炎疫情,并谴责COVID-19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2)搭建抗疫一线专家“云相约”交流平台,帮助公众了解全球抗疫现状。例如,2020年4月22日晚国际权威医学期刊《NEJM医学前沿》邀请13位来自中、美2国抗疫一线的临床专家、科研人员和NEJM主编团队“云相约”探讨疫情防控走向,会议视频资料向全球观众免费开放,为强化民众防控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3)凝心聚力抗疫,人文关怀宣传彰显学术情。例如,2020年5月5日《Chest》在线发表中国医师李佳的抗疫诗《和你一样》,这也是其首次发表中国医师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彰显权威医学期刊的学术情。4)启动快速审稿流程,助力科学权威抗疫信息传播。NEJM等权威医学期刊纷纷为肺炎论文的发表开辟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在预印本网站,平时从提交到正式最快也需要2周时间,在战时状态下整个流程仅用了48h,充分展示了战时医学期刊审稿流程的高效性。

2疫情给医学期刊出版带来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期刊传统的生产出版模式,迫使其采取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来践行社会责任。

2.1颠覆传统的出版思维模式

疫情期间线下出版模式全部处于暂停状态,平时作为互动和沟通的线上模式成了疫情之下出版的主流模式,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期刊能否在肺炎疫情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的同行审稿专家都参加了保卫湖北、保卫武汉的疫情阻击战,编辑很难通过线上模式联系到专家,寄希望于一线专家为期刊提供肺炎最新研究成果的思维方式难以实现。肺炎对于专家来说也存在许多的未知,编辑需通过多看新闻、疫情专题报道、学术网站和官方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等积累专业知识,运用新媒体平台及时疫情信息,由过去的线下出版思维模式全面转变为线上出版思维模式,这种变化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思维模式。

2.2考验网络办公协同能力

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许多编辑已习惯了通过面谈与审稿专家、编委、作者、读者、排版人员及同事进行协作沟通。疫情期间只能通过电话、网络视频、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及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协同办公。这可谓是对期刊的网络协同办公能力进行了一次大考。主编、编辑部主任面对面开会下达组稿、选题策划等任务的工作方式中断,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分工需全部线上沟通完成,原有的网络办公协作系统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期刊网络办公平台的功能,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团队的网络协同办公能力。期刊网络协同办公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难以组织团队精心策划选题。网络协同办公不仅可以传达团队指令或者通信,还可以使团队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保持通畅。读者、作者、专家等的加入需要期刊社对原有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升级改造,以便更有利于期刊的线上选题策划及组稿,同时增加线上视频会议办公、工作提交及完成提醒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完善将提高期刊的网络办公协同能力。由此可见,要想获得关于肺炎的优秀选题,期刊网络协同办公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参与抗疫的专家、作者及编辑的幕后策划。

2.3推动出版生产流程改造升级

印刷厂停工停产导致期刊线下出版生产流程被按下暂停键。这给期刊出版生产流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从工作模式来看,如果期刊原来没有建立线上出版生产流程,则无法快速启动线上出版生产流程,出版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难以践行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遵义医科大学学报》联系采编系统开发商,对系统进行升级,新版采编系统可与微信深度融合;支持移动阅读、移动办公;参考文献辅助校对;“一键”预出版等功能。“一键”预出版可以把稿件最新版本转化为PDF进行,暂时解决了疫情期间期刊的排版问题。参考文献辅助校对也为编辑节省了大量用于核对参考文献的时间,使编辑更加专注于稿件内容的编辑加工。通过采编系统的升级,整个出版生产流程可完全满足疫情期间的线上出版。编辑部可调整人员在出版生产流程中的角色和职责,解决因人员不能按时到岗导致出版生产流程不畅,确保“投、审、编、排、校”等数字化生产出版流程畅通无阻,为抗疫提供技术支撑。

3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疫情期间医学期刊的工作模式进入战时状态,在纸媒办公的基础上增加新媒体、网站工作群,将全部办公电话设置手机呼叫转移,开启“电话+网站+智能平台”办公模式,出版生产模式全面转换为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数字优先出版模式。在线上出版模式下,医学期刊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并寻求践行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值得思考。

3.1转变出版思维模式

疫情期间受国家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期刊出版以“居家线上办公”为主要工作模式。传统的线下出版思维模式转为战时的线上出版思维模式,这种转变有利于期刊在紧急情况下创新出版思维模式,勇于改进医学期刊传统的审稿机制。例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快速组织该校从事脓毒血症研究的周红教授等[8]撰写专家述评《重视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诱导的脓毒症免疫抑制》,整个出版流程仅用了7d,于3月3日通过中国知网首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于1月30日在线预出版国内关于病毒病原的第一篇论文,从收稿到发表仅用了5d,2篇论文的发表均为国内临床诊治和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9]。出版思维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创新。选题要紧跟疫情发展动态,策划出适合相应时机的选题。疫情初期情况紧急,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准备时间仓促,加上医疗物资供应短缺,一线医务人员均需穿上3层防护服,大部分医务人员及患者都易产生焦虑和恐慌。此时的选题策划要关注如何在疫情下克服紧张、恐惧心理,疏导抗疫人员的心理障碍。二是沟通的创新。在疫情下开展线上视频会议和工作,这是工作方式的创新。利用医学期刊资源优势,聘请业界专家参与评论和开通疫情防控咨询服务,为参与抗疫人员送去人文关怀,倾听一线抗疫人员的心声,缓解抗疫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出版思维模式的转变可适应动态变化的肺炎疫情,为抗疫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3.2优化出版生产流程

疫情发生后,医学期刊原有的出版生产流程难以保障期刊的正常出版,因此,优化期刊出版生产流程,尤其是编校生产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期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整个出版生产流程的优化要突出时效性,通过建立线上出版肺炎论文的应急工作机制,合理分工,优化整个出版生产流程。实行智能化签到,确保编辑部工作人员按时到岗,引入智能编校系统及云排版等升级改造编校出版生产流程。整个出版流程的优化以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为主,同时兼顾纸媒,待条件成熟时发行纸媒。大力倡导全程移动化办公,以提前适应5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出版。将所有肺炎的科技论文配上二维码,通过二维码与网站实现互联互通,二维码可为民众防疫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由此可见,出版生产流程的优化为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3.3精心策划抗疫专题、专刊

开展应对“肺炎”的专题征稿活动,征稿范围可不限制文章体裁,各刊应根据自己的刊登范围精心策划抗疫专栏[10]。如《暨南大学学报》、中华医学期刊网为抗疫设置的《肺炎防治专栏》,《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为抗疫特设《同舟共济》《科学防疫》栏目,其中《同舟共济》栏目刊出内容涉及中华医学会20个专科分会,《科学防疫》栏目刊出40篇各分会制定的指南或共识[7]。《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医苑雅兴》栏目向医务人员征集诗歌、书法、绘画等人文医学艺术和情怀的稿件,引导医护人员用文学和艺术形式来调节心理状态,缓解参加抗疫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精心组织专家、编辑及作者共同策划专刊,构建线上策划专刊的组织机构框架,确定专刊栏目编辑,根据栏目设置精心策划选题,规定各个环节完成时限,以确保的时效性。专刊可以围绕肺炎一两个研究领域组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系统、深入的报道,便于抗疫人员了解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紧急选题可直接提交终审,以最快速度决定稿件取舍,以最快速度实现专刊网络首发;对于特殊稿件也可通过绿色发表通道或由策划团体快速决定稿件取舍。如《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在2020年第3期策划的“凝心聚力、共战疫情”专刊,《中华医学杂志》在2月出版的肺炎特刊,都集中展示了近期肺炎研究成果,受到抗疫人员欢迎。由此可见,医学期刊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各种题材,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网络首发,为抗疫践行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

3.4开展线上抗疫科普知识及先进人物宣传

向普通群众普及肺炎防疫知识是医学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普知识宣传可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帮助群众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掌握防疫知识。线上平台可开设防疫科普知识宣传专栏,编辑可向抗疫专家及作者征集科普题材类文章,及时将防疫知识到线上出版专栏。例如,2月5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指导广大陆军官兵科学防护、理性应对的《陆军官兵病毒感染防护手册》。5月1日《重庆医学》在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征集最美“逆行者”摄影图片及优秀科普作品。宣传抗疫先进人物及感人事迹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医学期刊可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大力宣传抗疫先进人物,充分挖掘参与抗疫专家、作者的感人事迹,为抗疫传递正能量。例如,《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抗疫一线》《战地日记》栏目对30个单位或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3月9日《重庆医学》在微信公众号其编委宋彩萍教授在抗疫中的英雄事迹。4月3日《护士进修杂志》在《一线日记》栏目“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文中记录了吴雪等7人参加抗疫的感人事迹。

3.5借助网络首发平台及时发表肺炎论文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建设的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开展了COVID-19病例征集,并肺炎特殊病例,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借鉴。中国知网联合国内外出版机构及学会,开设了“肺炎”专题网络首发平台进行OA出版和整合传播,并与NEJM出版方NEJM集团达成中英全文合作意向,第一时间将NEJM中英文版本的肺炎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知网“肺炎”专题进行OA出版。万方医学网也开辟了“肺炎”专题,对所有肺炎科研成果全文OA出版。线上出版平台不够完善的医学期刊可借助上述平台对肺炎论文进行网络首发,如《现代医药卫生》《中医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等分别与中华医学会、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签署了优先在线发表肺炎论文合作协议。每个期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肺炎论文网络首发平台优先出版肺炎论文,力争将肺炎最新研究成果传递给抗疫人员,为战胜疫情贡献期刊力量。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4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结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但可以成为多维度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窗口,还逐渐成为为期刊关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就是在实践中,立足期刊报道的专业领域,通过科技论文集锦、期刊近期策划重点、专业领域会议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学科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关注度的,吸引优质稿源的。

1.2.1科技论文集锦

科技论文集锦,往往是对期刊报道范围的一个热点分支进行重点宣传。这种论文集锦针对性强,阅读群体集中,因此如果能结合专业会议应景、定点地向与会专家推送,对期刊品牌提升效果显著。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开了电力大数据技术研讨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争取到此次会议的独家媒体支持工作。会前,编辑部汇编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载的大数据相关论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数据论文集锦的方式集中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与会专家,获得了较好的论文点击率,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2.2期刊近期策划重点

2016年起,《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为栏目特约主编,陆续开辟了“虚拟现实”、“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热点前瞻的专栏,并在微信平台专栏征稿通知。从微信公众号专栏的点击率看,选择期刊报道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及时开辟专栏有助于吸引和聚拢优质稿源。同时,通过邀请栏目特约主编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领域内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馈支持期刊工作的专家学者,也能给特约主编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点邀约稿件带去方便。

1.2.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

关注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对这一需求,适时开辟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传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能更好地体现期刊服务意识,拉近期刊与阅读群的距离。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微信平台创建之初就开辟了“投稿那些事儿”栏目,编辑以略带幽默而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写稿的重点、投稿的技巧等,因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受阅读人群广泛关注。

1.2.4学术会议专家PPT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审稿件、积累和跟踪专业知识和热点动态,还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结识学术专家。因此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心与期刊报道重点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与报告专家联络并获得其PPT权,既可结识学术专家(或与专家深度交往),还可为其提供宣传服务,并通过在期刊公众号其学术报告PPT给期刊公众号增粉,实现多赢。分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几次阶跃式增粉的数据发现,重大学术会议知名专家学术报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台微信群体的欢迎,是给期刊微信平台增粉的好方式。

1.2.5专业范围相关的会议通知

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运营的积累和粉丝数量的增多,其渐渐会对期刊品牌有辅助支撑作用。因此,在一些专业对口的学术会议中,科技期刊应该多与会议主办方沟通,阐明科技期刊拥有的专业人群资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为学术会议的媒体支持。这样,会前可帮助其会议通知,会后可尽快与会专家热点学术PPT,既提升会议的影响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2.6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的书讯

科技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往往是业内知名专家。在让编委和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组稿、期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同时,期刊微信平台也给这些专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其适合微信宣传的研究成果的好机会,比如专家在期刊的论文、专家近期出版的书讯及其研究团队的资质介绍等。这些宣传素材往往很受业内学术圈关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台通过做好信息服务,从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台增粉渠道和时机的把握

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运营经验发现,借助为专业学术会议提供媒体支持,通过期刊微信平台向业内同行会议通知与会专家学术报告PPT是期刊快色增粉的好方法。同时在重大学术会议期间,适时推出期刊与会议专业相关的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论文集锦,也是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好时机。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主动思考,本着为读者、作者和专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开拓微信平台栏目内容和形式,激活和发掘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价值,助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5

1入职培训,树立意识

学术不端行为不但破坏正常的科研出版活动,而且造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扼杀科研创新活力。如果等着靠编辑新人自己突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再开始防范就为时已晚。防范意识通过一次培训即可建立,因此,对新入职的编辑进行系统的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培训是树立防范意识的极佳时机,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期刊编辑部有必要帮助他们在工作起步时就树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意识。

2定期宣传,强化意识

期刊应定期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以防止编辑因职业倦怠而放松警惕,否则,懈怠稿件初审工作,就会使信息审查变成一种形式。不断强调编辑防范学术不端工作对科研出版活动秩序、科研进展、国家的富强乃至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引导、鼓舞编辑不应因工作只是“为人作嫁”而自苦。期刊应发挥宣传工作的核心价值,充分激发编辑的职业使命感,以促使编辑从被动工作到积极主动去研究学术不端,寻找对策,进而达到强化编辑防范学术不端意识的目的。

3注重传承,提高能力

期刊应重视期刊人应对学术不端的经验,归纳前人遇到的各种学术不端现象,组织编辑系统学习学术不端的特征、识别方法和应对策略,共同探讨,出谋划策,取精华弃糟粕,不断传承下去,以指导期刊编辑的工作。跟进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对出版问题的信息更新,不断研究学术不端新现象和防范对策,掌握应对变种学术不端行为先机,化被动为主动。要注重编辑专业知识的积累,鼓励编辑多参加学术会议、跟进学术进展、广泛阅读学术论文,提升对学术论文的判断能力,才能在排除学术不端行为中走得更远。期刊编辑部还可以适时分离科学编辑与技术编辑的工作内容,让科学编辑有更充足的时间审查稿件,履行防范学术不端的职责。

4建立问责机制

国内期刊刊出学术不端稿件被曝光后的动作通常只是撤掉该篇稿件,有些期刊会刊登一个撤稿声明,有的甚至连撤稿声明都没有。期刊照常出刊,既不被处罚,也无须整顿,基金资助一分不少,该是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学术不端稿件对期刊评价和期刊本身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期刊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以为然,期刊无所谓的态度也是导致编辑防范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期刊对一些学术不端稿件的刊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刊评价机构应该建立期刊问责机制对期刊施加一定的压力。一旦某个期刊刊出的论文被人举报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经查证确凿无疑,期刊应受到一定的处罚。比如撤销期刊荣誉,从核心期刊目录中剔除数年以观后效,国家不予资助,科研单位、高校、科研发展规划单位数年内不认可在该刊发表的论文等。若如此,期刊自然而然不敢对学术不端行为掉以轻心,必然加强对编辑防范意识的培养,设立奖惩制度,促进编辑主动增强排除学术不端行为稿件的意识和能力。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6

1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健康科普是减轻疾病负担,缓解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83.4%[5],这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而公民提高健康知识储备、改变健康行为,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2017微博健康医疗影响力论坛暨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和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年会”亦透露,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这与我国公民健康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均较低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通过健康科普不仅可提高公民疾病预防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公众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医生职业期望过高,导致我国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医事件频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专业、客观地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为医患顺畅沟通创造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的基础。

1.2我国健康科普“含金量”亟须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2018年我国6万1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即是“生活与健康”,这一比例高达92.9%[4],这必然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6],其中微信(95.8%)、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82.6%)、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79.6%)、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67.6%)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流渠道[4]。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芜杂,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有意夸大甚至歪曲科学事实,以博取大众眼球;同时,由于医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大众的情况。比如,2018年10大科学流言中,就有8条与健康相关[7],因此我国健康科普的“含金量”急待提高。美国的皮尤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网民不检查信息来源和日期就盲目相信所检索到的信息[8],我国未进行过相关调查,但结果可能也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互联网监管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权威健康知识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

2临床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势

2.1优势之一:临床医学论文

谢广岭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最信任的科技信息来源是科技期刊,说明公众对于科技期刊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临床医学期刊是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其权威性和科学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除被少数同行阅读和引用外,我国绝大多数临床医学论文都默默无闻地隐藏在了各大数据库中……哲学家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其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临床医学期刊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客观、理性、科学地将论文中的重要内容介绍给公众,将发挥临床研究的更大价值。

2.2优势之二:临床医学专家

如果健康信息歪曲了事实,有意或无意夸大了患病的可能性,而人们盲目相信所得到的信息,则有可能产生健康焦虑甚至疑病症。有学者对152名孕妇的信息来源和焦虑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医生或护士作为信息的孕妇,其焦虑水平明显低于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源的孕妇[10],这与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更权威不无关系。临床医学期刊拥有编委、审稿人、作者组成的临床医学专家群,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来源于临床医学论文的权威知识,还可针对谣言、伪科普发表权威观点,引导大众辨别网络信息,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应珍惜这一资源并充分发掘临床医学专家的潜能,成为健康科普的推动者。

2.3优势之三:医学期刊编辑

出版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基础链条,更是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根本途径,编辑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11]。医学期刊编辑作为医学研究的“把关人”,不仅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且在日常工作中须时刻保持高水准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12],这使得医学期刊编辑一直以来在编辑群体中的“工匠”地位不可撼动。在医+新媒体这一团队中,医学期刊编辑比医学工作者有更强的传媒运用能力,又比普通大众传媒有更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一定能够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发挥这一巨大优势。

3我国临床医学期刊科普工作现状

既往受限于传统出版方式,临床医学期刊往往难以将有限的期刊版面用于刊登健康科普知识。现如今,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临床医学期刊可通过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第三方平台等向公众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可谓迎来了发展健康科普的重大机遇。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和交互性的特点[13],使健康科普传播更加迎合人们时间颗粒化的需求以及随时随地互动的需求;此外,新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通俗易懂表现力强等特点[14],使健康科普更加生动、立体、易于接受。临床医学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更广泛地促进医学科学知识走近公众。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如《JAMA》《Lancet》《BMJ》等一向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并善于借助国家新闻政策,充分利用自媒体甚至第三方平台的优势传播医学知识。美国科学促进会创办的全球最大的科研论文新闻网站就汇集了众多医学期刊,他们不仅针对专业学者传播科学研究热点,还向社会大众广泛传播科学新闻,以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13]。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尚显不足,仅极少数期刊(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利用新媒体进行有益尝试,并将科普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但绝大多数期刊在科普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方面均不理想,主要问题包括:1)内容过于依附纸媒,科普转化率低;2)新媒体人才匮乏,形式死板;3)对新媒体认识不够,平台利用率较低,等。2019年,杨明等[15]对中华医学会主办的189本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59.56%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活跃公众号仅为20余种,且内容多复制纸刊,较少有“手术视频”“学术讲座”“科普”“继续教育”等科普化内容,而通过广为用户青睐的第三方平台健康科普知识的医学期刊则更是凤毛麟角。

4《协和医学杂志》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探索

4.1加强科普内容

1)转化医学论文知识点。临床医学论文在集中反映临床研究热点的同时,往往也间接体现了患者的迫切需求;但科技期刊严谨的编辑加工规范要求以及医学行业固有的专业术语让医学论文读起来既枯燥又晦涩难懂,往往只适合在行业内交流,要让缺乏医学知识背景的普通百姓读懂,则需要进行科普转化。一项对394名未接受过医学相关教育的民众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一篇医学学术论文后,仅有2.8%的受访者表示能看懂或基本看懂论文内容;而在阅读针对此篇论文重要知识点进行科普转化的通俗化小短文后,能理解论文主要内容的受访者激增至96.7%[16]。故编辑在审读稿件时,在与作者沟通时,应注重深度挖掘论文潜在的读者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例如,绝经是女性必然面临的健康问题,2018年11月《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在《协和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后,编辑部并未满足于仅仅在新媒体端推送全文,而是在此基础上,对指南的通信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组长郁琦教授进行访谈,邀请郁教授谈背景、谈意义,从女性普遍存在的绝经期认识误区谈起,呼吁科学管理绝经,积极预防绝经相关疾病,让女性顺利度过绝经期,对绝经管理这一科学、专业问题进行了较好的科普转化。该文在新媒体端的阅读量已经突破140万,使众多老百姓从中获益。2)捕捉新闻热点。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呈现移动性、碎片化、“快餐式”的特点[17],只有具有时效性与热点性的内容才更能引起读者关注,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要想让医学知识迸发势能,产生链条效应,就必须借助合适时机进行传播,学会合理“蹭热点”,以锁定更多读者。2019年4月,针对被大众媒体普遍热炒的“超级真菌”事件,《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立即联系到杂志编委、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甚至先于他作为国家卫健委临床专家的官方回应一步,请他第一时间做了视频访谈,并同时撰写了《淡定!无须过度解读超级真菌》的科普文章,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该菌,消除大众恐慌,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同年6月,在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之时,部分媒体过度解读这一进展为“青蒿素能根治红斑狼疮”,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众。编辑部针对这一新闻热点当即联系了本刊青年编委、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王立副教授,连夜撰文《青蒿素:从‘克虐’到‘克狼’,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文,科学客观地阐述了青蒿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不仅击破了谣言,而且文后所附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Ⅱ期临床试验招募信息,得到了大众的热烈响应。

4.2培养科普人才

传媒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专业,必然有其自身特质,并非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带有这一特质,并有极大的热情从事健康科普传播工作。医学期刊的青年编委均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新事物保持更高的敏感性,也具有较强的科普能力,可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18]。医学期刊编辑应善于发掘年轻学者的优势,着重培养真正在医学传播方面有兴趣、有潜力的人才,从而让医学科普更生动有趣,且持续可行。《协和医学杂志》共有青年编委35人,编辑部通过微信组建了“青年编委工作群”,很多青年编委不仅自身积极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还发现和带动更多身边的青年学者加入到了健康科普的队伍中来。例如在宫颈癌疫苗在国内获批和推广之时,青年编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雷针对百姓对疫苗选择困难的问题,发出了“宫颈癌疫苗———之前苦于没得打,现在苦于打哪个”的权威声音,引导百姓作出理性选择;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生、科普达人邴钟兴自编自唱的“戒烟神曲”,用幽默、轻松的形式不仅传递了健康知识,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

4.3善用新媒体平台

实现健康科普的有效传播,仅仅依靠权威、“解渴”的内容,通过各种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用画面和声效去打动读者还远远不够,借助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才能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期刊品牌效应尚未显现的初始阶段,仅凭借单一平台已不能满足内容传播的内在需求,与更多被大众认可的媒体平台合作,或许是扩大传播力的捷径。自2017年以来,《协和医学杂志》陆续开通了官方微信、搜狐号、知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大凤号等多个平台,联合刊媒惠,形成了独特的矩阵滚动式网络(图1),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实现了健康科普的有效传播。目前各大平台已锁定粉丝15万人,且人数仍在不断增长。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7

一、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原则

1.准确定位,打造特色。科技期刊的定位,主要在于明确办刊目的、办刊宗旨,在保持期刊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明确办刊理念,与时俱进,确定读者对象及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清楚期刊处于行业领域中的位置[2]。科技期刊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方向,科技期刊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才能发挥出科技期刊自身与众不同的优势,使期刊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进而才更有利于期刊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保证期刊的稳定发展,使期刊得到更高质量发展。期刊一经定位,要本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思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塑造科技期刊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着眼于长远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效果[3]。

2.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科技期刊的质量问题是决定其发展最核心的根本性问题,是重中之重,科技期刊的质量与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互为因果,科技期刊没有过硬的质量,一切都无从谈起[4]。科技期刊注重社会效益,在于以发表学术内容为主,为科技学术文献传播途径,为专业学者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为科研理论成果转向实践搭建桥梁纽带,为学科理论发展创造了学术积淀环境,所以,每一期的内容及其所刊载论文的质量都是优秀科技期刊生存基础、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更是决定科技期刊能否健康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5]。科技期刊要以内容来统领一切,这要求期刊内容是有创新性的、健康的、正能量的,能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所接受,对读者有教益的,要实现内容为王,首先要做好期刊的策划、选题及组稿工作[6]。科技期刊要想有自己的品牌,最应该体现在其学术论文的质量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它的选题应位于学科领域的前沿,所阐述的观点更是要具有创新性,论述不仅仅需要科学严谨,还要能够解决重大的关键性问题。这要求科技期刊根据期刊定位精心选题时要高瞻远瞩,预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使期刊获得更多最好的稿件,使期刊论文处于学术前沿性的领先位置,再结合高水准的编辑质量,才能使科技期刊保持较高质量的发展。

3.服务读者,培养作者。科技期刊主要为各类读者服务,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非常主要的工作,科技期刊要通过读者调查,了解出版物是否适合读者需要,读者是否喜欢。掌握这些数据后,科技期刊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除了被动服务,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将期刊介绍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科技期刊内容精髓和学术价值,以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时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7]。作者是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最主要的决定者之一,没有固定的优秀的创作者团队,就很难保证出版物持续保持高质量的内容。优秀的作者队伍和高质量的出版内容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因此,做好科技期刊需要认真负责地回复每一位来稿作者,无论在稿件返修过程中还是拒收稿件时,在将稿件评审信息反馈给作者时,都要指出作者所投稿件的不足之处,尽可能提出修改意见,耐心帮助作者优化稿件,增强作者的论文创作能力和的写作水平,让作者在此过程中取得进步,通过作者的逐渐进步,不断壮大科技期刊稳固的、高质量论文创作的作者队伍,并逐步形成成熟的优秀论文创作团队,使稿件质量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准,增强出版物质量[8]。

4.扩大交流,增进合作。科技期刊工作不仅需要编辑锲而不舍地辛勤耕耘,还需要编辑积极开展宣传与交流。交流和经营也是科技期刊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交流,期刊编辑既能学习国内外优秀兄弟期刊的先进经验,又能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发展;通过宣传与交流,还能使科技期刊扩大知名度,提高自身影响。科技期刊通过与学界广泛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科学文献、参与该领域的学术讨论,可以实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而形成创意,进而体现到科技期刊的选题范围中[2]。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交流合作,逐步实现编委、审稿专家、作者群体及读者群体的国际一体化,以使科技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科技期刊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科技期刊在国际同行中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世界名刊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9]。科技期刊的经营不仅仅涉及科技期刊的日常运作,还与期刊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科技期刊通过主动与国内外知名检索机构联系,不断宣传推荐期刊,以及早进入知名检索机构,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经营,科技期刊可以找到自身的强项和优势,努力发展强项,将强项朝国际需求发展,了解其他国家的需求,发展国际化的运作经营,要有现代的国际化设计和营销理念。

5.融合媒体,推进发展。随着网络媒体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发展趋势,科技期刊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将传统学术期刊的书面载体拓展为数字技术所支持的多种数字化格式,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术期刊为读者服务及向读者呈现学术论文资源的方式,为用户个性化内容定制奠定基础。通过数字编辑出版方式,使作者所投稿件的发表周期大大缩短,使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与读者见面,更好地保证了科技期刊论文的时效性,使得学术科研研究通过更为快捷、便捷地利用学术文献,从而能够取得更快、更高效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共享,方便了作者和读者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10]。飞速发展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环境,为科技期刊所刊载学术文献的传播提供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渠道,以更快速、便捷的方式促进了科学学术成果的发展和普及,为各类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此外,新媒体环境下,高度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学术文献资源可以达到高度的共建共享,这种高度的共建共享可以使科技期刊更好地实现其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效益,使其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保障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1.学术质量控制。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科技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刊载论文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等几方面,其中前沿性要求学术论文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创新性要求学术论文要观点创新,理论创新,具有突破性;科学性要求学术论文立论科学、正确,符合逻辑。

2.编辑质量控制。编辑质量控制是要求文章格式上符合有关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编辑质量是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编辑质量又分为审稿质量和编辑加工质量,审稿质量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加工质量控制是稿件被采用后,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编辑质量控制要求编辑严格按照科技期刊规范化标准要求,对待发表学术论文的题名、内容、图表、数据等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编辑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8]。因此,优化编辑团队知识和技能结构,扩展编辑的知识面,增强编辑的专业基础,加强编辑对新技术的学习,使编辑团队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对提高编辑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编辑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也是保证编辑质量的重要因素。

3.出版质量控制。出版质量是指出版物的质量,对科技期刊来说也就是科技期刊的质量。科技期刊的质量与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取决于其生产环节是否合理,由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可以分解到科技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控制包括排校质量控制、印刷质量控制和发行质量控制。出版质量控制要求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科学、规范、美观,布局协调,版权、目次页内容符合标准。科技期刊的排版、校对要安排合理,尽量避免因出现阅读疲劳而影响校对的准确性。科技期刊的印刷质量决定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印象,所以在科技期刊的印刷、纸张等方面也都要做好检查监督,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此外,要保证期刊按时印刷出版,这是期刊出版发行质量的重要部分。

健康宣传论文范文8

关键词:肺炎;医学编辑;社会责任;策划组稿;医学科普

2019年12月以来,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了最强有力的措施来抗击疫情,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此过程中,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医者担当及大爱情怀[1]。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以及全民抗疫的新形势,医学编辑应借助自身平台优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及社会发展的大局[3]。作为与医务工作者紧密联系的“店小二”,医学期刊编辑更应有所作为,服务好作者、读者,让他们安心上阵,早日凯旋;作为医学学术的引领者及把关人,医学编辑更应抓住研究热点合理策划[4-5],及时记录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造福更多的患者;作为医学知识的富集者及“宣传员”,医学编辑要及时转变,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做好医学科普,助力消除大众恐慌。因此,疫情发生后,笔者借助自身平台积极参与全民抗疫,现从积极服务作者、精准策划组稿、医学科普宣传等3方面进行总结分享,以飨读者。

1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学术出版天然具有服务属性[6],理应服务好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体现服务意识[7]。医学编辑就是科技期刊的“店小二”,必须具有“店小二”精神,强化服务理念及意识。此次肺炎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人类普遍易感。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患者接触频繁,被交叉感染的风险最高。最新数据[8]表明,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共有3019名医务工作者感染,其中5人不幸殉职。虽然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但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丝毫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一线,其中包括很多我们杂志的编委、作者、读者,令人感动。为更好地服务医务工作者,经过与主编沟通后,笔者在第一时间拟定了《致广大作者、读者的公开信》,通过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全国的医务工作者表达敬意和谢意,传达来自杂志的关心和温暖。疫情发生时间正值春节假期,按常规杂志投稿量应有所下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期间杂志网上投稿量并没有减少,甚至部分时期还比平时投稿量多,令我们深受感动!稿件的处理流程是每个作者心中最关心的,稿件的每一个进展会牵动作者的心。编辑部此时也处于休假阶段,编辑部成员大多在外地休假,短期无法回归岗位。特殊形势下,我们决定放弃常规休假,采用网上办公模式,保证稿件处理流程不受影响,让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作者安心,救治更多的患者。同时,考虑到疫情的严峻形势及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为避免广大作者去邮局、银行等公共场所,防止交叉传染,尽最大可能保护一线医务工作者,减轻他们的压力,笔者提议并经主编同意后,决定免除疫情期间所有投稿作者的审稿费,且提高在此期间仍坚持为刊物审稿的专家审稿费,产生的所有费用一律由编辑部承担。

2有深度的学术出版

高质量学术出版的关键是“内容为王”[9],最终目的是知识共享。面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编辑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及时有效策划组稿[10],打造精品特色专题,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发挥专业引领和导向作用[11]。为此,经与主编沟通后,我们第一时间动议并面向全国策划组织了《肺炎防控专栏》,即时记录并分享肺炎防控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引导规范防控策略,救治更多肺炎患者,助力战胜肺炎疫情[1]。为顺利完成专栏组稿,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相应的政策支持。首先,所有专栏稿件处理流程上一律开放绿色通道,所有专栏稿件实行双免政策,免除审稿费、版面费,特别优秀稿件可给予一定奖励。考虑当下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常规流程下需要的原版单位证明、授权证明等一律在稿件录用后再补,且可以接受电子版。其次,为保证学术质量,严格执行三审制,但对审稿流程进行优化和加速[12],提前对稿件进行初审和外审。编辑部主任24h待岗,一有专栏稿件第一时间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送2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编辑部会在发送审稿后第一时间跟专家沟通,提醒并确认审稿通知的准确到达。外审意见返回后编辑部第一时间进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定稿,顺利通过后及时跟作者沟通修改,需要复审的进一步联系作者修改并及时复审。再次,为保证编校质量,编辑部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但对录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流程也进行了优化[13]。编辑部主任直接负责论文核心编辑,文章责任编辑负责沟通和核实相关信息,英文编辑前期参与修改英文摘要,排版人员点对点进行单篇论文排版,各个部门互相配合。为保证学术及编校质量,编辑部打破常规单期所有论文整体校对的制度,实行单篇论文三校一读制度,接受一篇一篇,方便快捷。编辑部对稿件出版后的形式也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为保证稿件出版的时效性,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打破纸媒定期出版存在时滞的局限,充分借助刊网联合、多媒体融合平台[14],与中国知网病毒肺炎(OA)网络优先出版平台、万方医学病毒肺炎专题频道合作,将单篇定稿的论文电子版免费公开。同时,遵循媒体融合一次采编多次使用的原则,我们借助杂志微信公众号平台和自身网站,将一线的科研成果即时推广,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取得显著成效。从2020年1月24日至2月24日,我们收到《肺炎防控专栏》相关稿件30余篇,涉及肺炎病原学、影像诊断学、临床诊治、心理干预等各个方面,稿件来自全国各地,包括疫情中心地区湖北武汉、孝感等地。最终审稿通过并接受9篇,均完成三审三校,并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等平台网络优先出版,也通过本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了[1]。相关论文在线出版后,效果显著:单篇论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治方案(2020v.1)》公众号阅读48h内突破1万+;单篇论文《全球冠状病毒态势分析及其启示》公众号阅读3000余次,知网下载4000余次,均刷新了本刊的历史记录,取得显著的学术影响力。专栏的顺利组稿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微信公众号粉丝增加很多,后续相关的稿件投稿也源源不断,不断有专家联系我们投稿,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3有广度的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