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报告范例

健康知识报告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素养;问卷调查

0引言

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康的人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主动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身心发展的目的。我院建校以来,学院医院承担着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卫生防疫工作,为全校一万多名师生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此外,校医院还较早的成立了健康教研室,以专业医师为主力承担了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在“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下,总结、评价学校现阶段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查漏补缺,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工作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典型事例,考察了我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并为探索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2016年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各300名,回收调查问卷594份,有效应答率为99%。学生年龄范围在18~23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是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2]考虑到我校为高职院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问卷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内容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10题)、个人卫生良好习惯(13题)、预防传染病(12题)、预防慢性非传染疾病(10题)、健康技能(5题)共50题,并对其赋分,答案正确加1分,回答错误或未作答都不计分,即每份问卷的得分最高分为50分,通过分数高低分析调查结果。此外,在问卷中还设计了特定版块,对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来源进行调查,问题可多选,对每种来源的票数进行统计。此问卷由学生独立、匿名填写后回收。

2结果及分析

2.1不同年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比较

给出了我校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健康素养得分,由图可知:大一新生在健康的基本概念、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预防慢性非传染病、健康技能方面的得分普遍偏低;大二学生在上述方面的得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得分率提高了50%以上,只有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一项提高较少,仅为18.2%,这跟青春期年龄段学生的不良嗜好严重相关,如吸烟、网瘾、爱吃路边摊和高热量垃圾食品等。表1给出了针对几个关于健康典型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由表可知:大一新生对肥胖、高血压和安全急救知识认识度极低,对饮酒量和艾滋病的认知稍好,但仍属偏低范围;大二学生在上述方面的认知明显提高,尤其是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近乎为100%,说明学院医院年度例行的艾滋病专项宣传教育十分有效。由于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特点,高校大学生是最有可能受艾滋病侵害的对象之一,[3,4]对此,学院医院通过课堂讲授、板报宣传等多种形式传播艾滋病相关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艾滋病,正确认识艾滋病。举例来说,在蚊虫叮咬能否间接传染艾滋病这个认识上,大一新生绝大部分存在错误认知,大二以后显著改善。

2.2获得健康知识的来源

给出了学生获取健康知识不同渠道的贡献率大小。由图可知:大一新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获取健康知识,其次是广播电视和学校健康教育,报刊书籍等所占比例甚小,这和我国电脑、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直接关系,也侧面反映出初高中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大二学生的情况则不同,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和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率均较新生有所提高,尤其是学校的健康教育贡献最大,且较新生显著提高,说明学院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显著。新生入学前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或不受重视的健康教育课程获得健康知识,相比之下,大学期间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及多种教育方式的联动,使健康知识普及更广、更全面。由图2还可看出:从网络获取健康知识,对大一新生或大二学生而言都是关键渠道,这和此年龄段学生与互联网的“近乎天然的亲和性”存在很大关系,学生很容易掌握智能手机功能,熟悉新兴的网络即时传播、交流软件,使信息传播更高效、范围更广。学校可借助建立健康教育官方微信等网络手段,传播健康知识,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3学院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院现阶段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经验如下:

3.1师资建设

学院医务工作者是学生健康教育者的排头兵,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执行者,不仅直接提供卫生服务和管理,还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目前,我院有医务工作人员14名,其中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4名,长期坚守在学院健康教育的第一线,为学生健康提供保障。

3.2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修课程

我院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并将此课设为常规必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又结合我院实际,由学院医院院长牵头编著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本全国职业教育“十二五”精品教材,并确定这本教材为基础教材,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中把疾病案例、动画等融入教学当中,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对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判断能力和应对措施,将健康的基本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去。

3.3多种教学方式联动

我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消防安全演练、控烟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加入到自我保健的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转变观念;掌握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常见传染病、多发病的预防建立起基本的防控意识,掌握自救等技能。

3.4高校新生体检

进行新生体检,同时建立大学生健康档案,将新生体检报告归类、整理,体检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及班主任,并对大学生健康进行追踪观察,随时记录,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4学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4.1创新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建立网上健康微信群,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提出健康行为建议,督促学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可通过上传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视频,有关健康知识的书籍,开展网上医师和学生互动答疑,让学生及时全面地掌握健康知识。

4.2加强与体育部门的合作

建立体育教学与健康检测、疾病医疗间的有效衔接机制,加强校医院与体育部的合作,协调好学生运动与健康的关系。[5]新生入学体检的体质报告要及时反馈给体育教师,方便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身体状况做出个体化体能锻炼安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将体育课中学生的一些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利于医师做出健康指导,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

5结语

总之,为了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培养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的高校,校医院医护人员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我们应强化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力求教育内容的通俗性、生动性;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尤其要利用手机、网络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此外,还要加强多部门联动,针对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目前,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出了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保障了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宋纪松,贾晨露,龙进,张俊俊,黄娟娟,马丽,郑普生.高校医疗机构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6,31(11):1685-1687.

[2]王萍,毛群妥,陶茂查,田向阳,李英华,钱玲,胡峻峰,任学锋,吕书红,程玉兰,魏南方,严丽萍,卫薇,杜维婧,肖砾,周楠.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43-246.

[3]刘芳,施雅莹,段振华,范双凤,鹿茸,吴学庆,代珍,李治军,何勤英.成都市大学生艾滋病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12-317.

[4]宋兴怡,徐选国,苏天照,孙海翔,郑建中.山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01-103.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2

一、我国健康科普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信息供需失衡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权威、规范的科普信息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2018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探索行为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20.96亿,同比增长20.18%,其中健康和医疗主题是科普搜索指数的增长引擎。快手与中国科普所联合研究项目发现,2018年全年快手平台上的科普内容类短视频已超过360万条,播放80亿次,获赞150亿次,其中,与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相关的视频内容占全部内容的40%,可见人们对健康医疗科普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同时,加上大量伪科普的存在,且目前很多健康信息依然停留在健康知识的普及上,即告诉受众“是什么”,仍缺乏“如何做”的信息[5],科普内容与受众需求对接不精准,科普宣传仍是杯水车薪,科普信息供需严重失衡。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审核机制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信息的门槛降低,缺乏专业的信息审核机制,致使健康科普知识参差不齐。很多健康类的信息来源不清,论据缺乏真实性、充分性,没有清晰的时间界定,未引用政府、权威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5],以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有些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或者主观杜撰,打着医学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大肆传播;内容逻辑混乱,可信度差,严重误导民众[6],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腾讯“企鹅智酷”调查数据显示,网民中至少看过一次假新闻及不靠谱信息的用户高达98%,而希望得到更多知识科普和谣言揭穿的用户达72%,迫切需要权威的机构、平台、媒体将正确的科普知识和健康教育传播给社会公众。

(三)缺乏专业的、高层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目前健康科普的作者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学科研、临床的专家和骨干;二是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的年轻的临床一线工作者、医学生;三是部分非医学的科普作者。从当前情况来看,靠谱且优质的医学健康科普内容和从事医学科普的人才依然不足,而且广大医务工作者、各类卫生专业人才科研、临床工作繁重,精力有限,参与科普工作受限。科普人才要呈专业化发展,亟须专业的、高层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二、医学学术期刊进行健康科普的优势

医学学术期刊作为专业医学知识、科研成果的传播媒介,具有大量专业和权威的医学资源,对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7]。第一,医学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一般是医疗行业的学会、医院、高校、研究院等,拥有专业背景强大的主编、编委会,能准确地把握行业动态;第二,医学学术期刊的作者主要是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医护管理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医学院校的教授、教师、学生,具有专业、系统的医学知识,为健康科普提供了优质的作者资源;第三,医学学术期刊有各学科的外审专家,都是各学科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得天独厚的专家资源为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医学学术期刊刊载大量的医学研究类文章,均可以作为科普的素材和选题方向,最大化地利用期刊的内容资源,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

三、医学学术期刊进行健康科普的途径

(一)设立科普栏目或出版科普增刊等

根据期刊宗旨及作者、读者需求,设立科普栏目或出版增刊是医学学术期刊进行科普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8]。例如,《福建医药杂志》2019年设置了“健康教育”栏目,不仅扩大了稿源,丰富了期刊内容,还贯彻了健康中国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开设了生殖健康科普专栏传播生殖健康相关的科普知识,不仅可以增强杂志的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还可以增强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我和宝贝》也设立了科普园地栏目,关注妇儿身心、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普及妇儿健康相关的科普知识。我们还可以借鉴《中华骨科创伤杂志》固定大型专栏、《武警医学》刊中报的栏目方式进行科普宣传,其版式新颖活泼,内容通俗易懂,不仅能增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还能扩大受众面,提升期刊知名度[8]。当前很多杂志出版增刊,如《Nature》《Science》《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科学时代》等,虽然增刊饱受非议,但如果能利用好增刊这个渠道,也不失为科普宣传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借鉴《读者》原创版、海外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读者定位,将期刊分为A、B版,一版是学术期刊,一版是科普期刊,既保持了学术期刊的特色和专业性,又扩大了读者群[9]。

(二)开展科普讲座、论坛或健康义诊

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很多医院、医学院校、学会、社区等均组织了较多的健康科普讲座及公益义诊活动。期刊可以与以上单位合作,精准对接人们的健康需求,共同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科普主题讲座或健康义诊。例如,以“携手基层医生推进呼吸疾病防治”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系列活动中,王辰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在碧海社区进行义诊,指导社区老人进行呼吸病康复锻炼,并解答了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钟南山院士进行了“健康掌握在你手中”的专题演讲,不仅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知识,还有利于推动科普知识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传递健康理念。同时,期刊还可以对活动进行报道,如《自然杂志》举办“自然论坛”科普讲座,并将讲座的相关内容整理成文进行刊载,这不仅可以充实期刊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甚至还能为期刊培养一批优质的作者资源。

(三)举办医学院校宣传活动

医学院校具有接受系统、科学的医学教育的新生力量,是期刊潜在的、优质的作者资源,也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期刊可以与医学院校合作,举办科普宣传活动或科普知识竞赛,进行“志愿科普”宣讲,招募科普宣传志愿者、讲师,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如共青团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等举办的广州医学生讲师招募大赛,不仅促进了医学生积极学习健康科普知识,增强了青年人群的健康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医学生科普实践能力[10],还培养了一批优质的健康科普人才,壮大了健康科普人才队伍,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改变,新媒体在健康科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学科普迎来了新的时代。2019年8月,CNNIC(中国知网)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达8.4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络视频用户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11]。新媒体是目前医学学术期刊最主要的、周期最短、时效性最强的科普途径,科普传播媒介也日趋多样,可在期刊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设置科普栏目发表科普类文章,并与公众互动;还可根据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突发状况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联合新闻媒体对医学科研成果、科普热点、科普知识等进行科普宣传、应急科普,如肺炎疫情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应急科普宣传;期刊还可以与医学健康科普平台合作,打造权威的医学科普内容,如百科医典联合《协和医学杂志》合作共建权威健康科普内容。腾讯与《健康时报》达成战略合作,促进医学科普的规范化,打造权威的互联网医学科普内容。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直播呈爆发式增长,在流量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期刊可以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采用短视频、VR技术的方式进行科普传播。同时,还可以鼓励期刊作者提供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幻灯片等,进行科普知识传播[12]。《2019年健康科普视频洞察报告》对近9000名网络用户进行健康科普视频用户现状调研,统计结果显示,92.1%的人看过健康科普视频,55.3%的用户观看健康科普视频是关注健康生活方式,44.3%的用户认为广告会降低视频公信力,50.9%的用户付费方式选择会员费。获得WebMD超过60000篇医学科普文章的中文版独家授权的腾讯医典,与由中国医师协会指导,与《NEJM医学前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出版集团旗下期刊)联合主办青年医生短视频大赛,激发青年医生的创作活力,为公众提供科学有趣的科普内容,打造医学科普的新生态。《大众医学》作为中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期刊,始终走在医学科普传播的最前沿,其官网开设了音频、视频专栏进行健康知识普及,科学、具体地指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行为,为普及医学知识、服务大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期推动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3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延伸护理;生活质量

延伸护理方法首次提出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是指制定具有持续性的指导方案,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1]。心力衰竭是由于炎症、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功能和心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心肌充盈功能或者心室泵血低下,体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难等是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而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肌处于持续衰竭状态,可以失代偿、恶化或者稳定[2]。本文主要分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1±5.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8例,Ⅲ级44例,Ⅳ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正常;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肢体功能障碍者;②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方法:⑴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指导,其中包括指导患者活动、用药、饮食、休息等,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宣教,时间为5min。⑵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基础上进行延伸护理,待患者出院后,由专业延伸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时间为6个月的延伸护理,其中包括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2周上门家访1次,每个月举办1次时间为120min的集体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讲座,在我院培训室进行[3]。为患者建立延伸护理随访卡,卡片详细记录每次随访时间、每次随访内容、患者健康等相关问题。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指导:其中包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症状识别、自我进行检测指标等内容[4]。②日常生活方面指导:在饮食中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不可抽烟、喝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由于便秘而导致心力衰竭;不可出现大喜大悲的情绪。③用药指导:对用药方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指导。④康复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逐渐加大活动量。⑤定期复诊:告知患者复诊的目的、时间以及复诊时的注意事项等[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评价标准:①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其中包括10个项目,每项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越高。②日常生活能力:选用katz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量表,其中包括6个项目,分数0~24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生活质量评分:选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中文版),其中包括21个项目,分数0~105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自我护理能力:选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中文版),其中包括12个项目,分数0~6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越强。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较为复杂,且具有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较高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故而,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对于患者具有重要作用。而延伸护理是采用电话随访、开展健康讲座等方式,为患者在离院后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疾病转归与康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和生活质量,还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美霞.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必读,2019(22):191.

[2]李英红.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8(2):69-70.

[3]刘春爱,邵艳秋.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5):124-125.

[4]梁桃,赖凤娟,蔡文晓.延续性护理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中作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1):74-78.

[5]路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延伸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8):132.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宫颈糜烂;护理;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宫颈糜烂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在已婚妇女中,这种生理或病理性的妇科疾病影响着很多女性的健康,因此宫颈糜烂的治疗和有效护理越发引起人们重视。由于宫颈口的柱状上皮细胞异位导致的宫颈糜烂,干扰了女性的健康生活,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等变化,对相应的医疗护理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不断给患者家庭生活带来干扰。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因为患者不了解该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鉴于宫颈糜烂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患者在生活中通过药物、饮食、活动等慢慢调理,对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依从性要求较高。本文探讨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8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年龄25岁~45岁,平均年龄(34.58±4.77)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2.27±0.51)年;宫颈糜烂Ⅰ度15例,Ⅱ度26例,Ⅲ度8例。对照组年龄24岁~47岁,平均年龄(35.73±5.12)岁;病程0.5年~4年,平均(2.09±0.44)年;宫颈糜烂Ⅰ度16例,Ⅱ度24例,Ⅲ度9例。2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指导、用药指导、与护士合作及注意相关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发放患者健康教育卡片、开展疾病知识讲座、播放健康教育宫颈糜烂相关视频等,内容可对患者进一步讲解,帮助患者理解;护士应积极主动,耐心地为患者解答疑惑,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帮助患者纠正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禁止患者吸烟、喝酒、吃刺激性食物;护士应督促患者按时休息,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保证阴道清洁。护士应多陪护患者,加强沟通,增强患者信心。

1.3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2组患者宫颈糜烂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总分100分,得分≥90分为优,70~89分为良,<70分为差。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任何不适;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伴有轻度不适;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出院前指导患者填写出院后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5分)、基本满意(75~94分)和不满意(<75分)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得分与焦虑、抑郁情况成正比,超过50/53分即可认为存在焦虑、抑郁症状[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宫颈糜烂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2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已婚妇女宫颈糜烂的发生率高达90.00%[3]。同时,宫颈糜烂的复发率很高,泌尿系不适、白带异常、背痛等为常见症状,需要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会诱发癌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大多数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宫颈糜烂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健康教育和疾病知识的普及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近年来由于年轻妇女宫颈糜烂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将会不断地发展恶化,产生种种并发症,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危害女性生殖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各种社会问题。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越发引起临床和护理学的关注[4]。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十分有效,疗效好,也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提高护理干预的效果。当发现宫颈糜烂时,给予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接受治疗,发展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宫颈糜烂发生后,许多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为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5]。对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改变其负面情绪,消除消极情绪,也能够引导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研究分析了健康教育对宫颈糜烂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疗效、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颈糜烂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以及负性情绪改善效果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对宫颈糜烂患者可以让其对自己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更加注意,由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导致的宫颈糜烂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护理上应用健康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宫颈糜烂患者对自身患病程度的了解,掌握治疗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地接受治疗,配合临床工作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用乐观的情绪面对家庭生活和就诊环境。对于医护人员,对宫颈糜烂患者应用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改善了医患关系,有重大意义和作用[6]。临床上非常需要注意和重视的一点是对宫颈糜烂患者的护理中,注意对其心理、情绪变化的调节和引导,提高患者积极接受、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以期达到治疗目标。综上所述,在宫颈糜烂患者护理中行强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态,提升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晏星辉,许晶,黄细君.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7,10(8c):172-174.

[2]何玉平.健康教育在宫颈糜烂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2):2950.

[3]徐晓君.对中度宫颈糜烂并附件炎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和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6):60-62.

[4]贾彩虹.护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LEEP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1):180-181.

[5]郭凯丽,杨晓玲.探讨健康教育在宫颈糜烂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5):258-259.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肾小球肾炎;干预效果

前言

肾小球肾炎发病非单一因素所致,为临床常见病,发病后可见蛋白尿、水肿等多样症状[1]。此疾病临床治疗尚不存在完全治愈方法,易反复,需长期治疗,故护理尤为必要[2]。健康教育通过疾病有关知识的传递,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主动做出有益健康的行为,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将健康教育用于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干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肾小球肾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9.45±9.72)岁;研究组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9.47±9.74)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肾小球肾炎;②18岁≤年龄≤60岁;③证实存在肾功能减退但并未进入尿毒症时期;④患者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自愿参与,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疾患;②有精神病史;③存在智能障碍或交流障碍;④药物依赖、嗜酒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包括:因人施教:以每位患者文化程度、知识接受能力等差异为依据,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文化程度高、知识接受能力佳,则可发放《肾小球肾炎健康教育手册》或有关视频,内容由浅及深;文化程度低、知识接受能力差,则建议发放《肾小球肾炎健康教育手册》或有关视频,同时安排医护人员一对一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尽可能不用或少用专业词汇。由科室安排,每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次/周。健康教育内容。①疾病知识: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致病因素、症状表现、注意事项、日常护理举措、治疗方案等内容。②心理指导:客观、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依据评估结果选择恰当的减压方法,比如疏导法、意识转移法等。③饮食指导:向患者强调饮食选择的重要性,日常进食食物选择“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以0.6~0.8/(kg·d)为宜)、低脂(每日摄入量不足30g)、低盐(每日摄入量不足3g)、高热量”类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瘦肉等,控制进食量,若明确患者存在肾功能减退,则必须严格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30g/d即可,或可遵照医嘱增服必需氨基酸。④休息与活动指导: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若明确患者合并高血压、存在肾功能减退等,则建议卧床休息,不可过度劳累。随病情改善可适度运动。⑤用药指导:用药方案介绍,包括名称、剂量、用药目的、潜在的副作用、服药方法等;若使用利尿剂,则应密切关注尿量变化、血钾情况等;激素不可擅自停药或减少服药剂量;特别关注免疫抑制剂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有无出现脱发、恶心、骨髓抑制等不适症状;不可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多肽类、四环素类等药物。⑥检查指导: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告知其样本采集的意义、有关注意事项;如需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时间应安排在进餐前2h或进餐后2h,并且检查当天不可吸烟,在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过程中,一旦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立即终止;尿液检查结果提示尿中红细胞每高倍视野在10个以上,应多加休息。⑦出院指导:居家期间作息规律,不可过度劳累,运动适量、适度,注意保暖与个人卫生,定期复查。

1.4观察指标

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评价结果分为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将完全掌握与部分掌握比例之和计为掌握度。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21.0,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为常见肾脏疾患,而且多数患者并不具备对其的正确认知,受其认知偏差影响,易出现负性情绪、错误行为,最终将影响治疗效果。有研究指出:对症治疗、护理干预兼顾,方能更有效实现预期治疗效果。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准确知晓基本医学知识,了解疾病本身与治疗方案,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对患者身心健康均有着积极影响,实现躯体、精神等各方面恢复,其为现阶段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行健康教育,则患者更容易掌握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干预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吴雷云,付文静,贾强.肾小球肾炎常见3种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07):811-814.

[2]李娜,刘红梅,原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8):192-193.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校;医院;党建共建;健康中国

人民健康是民主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有效地方式。医院在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要从治病为中心向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上转变。医院向非医学专业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是比较快捷有效地方式。高校学生来自成千上万个家庭,当代大学生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有自觉服务社会的责任心,通过高校学生向社会普及健康知识,可以将健康理念传导到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全方位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延长健康寿命,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基础。

1校医党建共建内容

1.1共建组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同抓好组织建设,始终坚持把党的组织制度放在突出位置,始终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贯彻落实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加强医德医风、精神文明建设,使共建党支部活动与健康中国建设有机融合。将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主张和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支部成为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1.2共管党员

共同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明确党员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贯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上加强合作。积极参加结对党组织活动,强化工作职责,贯彻落实新时代大健康理念,将健康中国建设贴近实际,贴近时代特点。让党员自觉认识和深刻理解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要实现的“四个转变”,在定位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在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上转变;在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上转变。增强党员对健康事业追求的责任感,共担健康责任,享健康成果,激励党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1.3共享资源

资源共享,着眼于满足健康需要,拓宽党员活动阵地,双方在条件许可下开放医院学校场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资源,实训实践平台。医院在健康教育上提供优秀教育教学实践资源,学校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上提供实践服务平台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方位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1.4共谋发展

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医院在人才培养上为在校大学生党员弘扬白求恩精神,培训健康理念、医护急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党员进社区和养老机构,做好健康理念知识普及志愿服务。学校大学生党员带领学校同学在社会服务中积极传播医护知识和救死扶伤精神,弘扬高尚医德医风,提倡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积极提倡全民健康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行为。以党建共建推进双方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地方、社区,了解社会民意对健康的需要,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建,增加社会健康素养,提高居民健康责任、健康意识,推进城市健康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双赢目的。

2开展健康建设内容

实施健康中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医院和高校在共建中要明确健康中国建设主要任务,根据医院和高校自身特点服务社会,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2.1普及健康知识

医院要精心组织,备好课,带动学校全方位宣传普及健康知识。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养老机构、地方中小学等场所普及健康知识。当前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比较普遍的,也是可以改变的,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日益突出,特别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这些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通过对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节约医院资源和社会医疗负担成本,让人民共享健康。

2.2普及全民健身理念

全民健身对于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医院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普及全民健康知识,将体育、锻炼、运动等成为人们群众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在医院指导下学校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和健身方案指导培训,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推动身体锻炼和医学相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为“低头族”、产业工人等其他职业工作者提供保健操、工作操,解决因职业习惯导致的身体疾病。学校在条件许可下可以开放体育场所和设施,在学生放学后开放学校锻炼场所和设施,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为群众健身创造便利。

2.3缓解心理危机,重视心理健康

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医院和学校共同为社会提供心理服务咨询平台。教会社会科学的方法排解心理压力,针对常见心理疾病提出指导性的疏导方法,如生活规律避免心理危机,远离成瘾性物质烟酒和容易兴奋的饮食,面对挫折时以心态乐观人为榜样,并保持好心态。教会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重视睡眠健康,重点关注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服务,避免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减少游戏障碍的发生,维护青少心理和生理健康发育。医院和学校要发挥基层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运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者三者联动,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心理服务。

2.4推进垃圾分类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实施垃圾分类,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当前垃圾分类覆盖还很有限,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不足。将垃圾分类与营造良好环境和保护身体健康结合起来,可以提高人民认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新时尚,还能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3党建共建助推健康中国路径

3.1精心筹划制定共建协议

学校和医院党组织要精心磋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制定好共建协议,让党建工作贴近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真正让党组织成为服务社区、服务当地居民的平台。双方认真思考自身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围绕居民健康需要,组织行业专家对照健康中国行动蓝图和健康中国人的50条“国标”立足解决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列出详细清单和月度工作计划。医院可以通过在学校挂牌成立疾病预防和宣传教育、医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基地等方式在学校推广健康教育。制定共建方案,将健康理念、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学生向全社会推广。

3.2深化党建共建实践,共促健康成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深入实践,将健康中国行动分化为阶段性目标和各类小目标。医院可以组织劳模、专家进校园传输健康知识和理念,弘扬仁心仁术,讲解防未病理念和具体行动计划;组织一线临床专家进校园讲解急救知识和技能,让人们能在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早期得到干预,提高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组织护理人员传播医护知识和技能;组织学校学生进入医院实地学习康复知识和操作技能;组织开展合理膳食、全民健康、运动处方、禁烟、心理健康等知识讲座,将健康知识、理念和技能传播给学校。学校学生将健康理念、知识、技能积极服务于社会,通过向家庭成员、走进社区、当地中小学、养老机构等全方位传播,以及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以及通过与社区共建向各类人群传播医院所教的知识技能,不仅能有利于传播医院仁心仁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还能够将健康理念全覆盖,渗透到生活每个角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不仅仅需要医院和学校参与,还需要卫生、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共同参与,需要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医院和学校在健康中国实施上可以通过党建共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双方深化党建实践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传播疾病预防和医护急救技能,通过医院和学校携手共建,医院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从治病为中心向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上转变。非医学专业学校普及健康知识,通过学校的学生向社会普及健康知识,可以将健康理念传导到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全方位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延长健康寿命,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基础。在社会掀起健康中国建设高潮,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春,顾正祥,桑雷.高校与社区党建共建的路径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9):19-20.

[2]张开江.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的实践与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任学锋.“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对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几点启示[J].中国健康教育,2014(12):88-90.

[4]王金花.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5]郭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路径[J].健康研究,2016(6).

[6]柳云.“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

[7]陈阳,程雪莲,唐贵忠.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的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8(1).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7

1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健康科普是减轻疾病负担,缓解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83.4%[5],这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而公民提高健康知识储备、改变健康行为,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2017微博健康医疗影响力论坛暨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和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年会”亦透露,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这与我国公民健康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均较低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通过健康科普不仅可提高公民疾病预防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公众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医生职业期望过高,导致我国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医事件频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专业、客观地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为医患顺畅沟通创造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的基础。

1.2我国健康科普“含金量”亟须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2018年我国6万1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即是“生活与健康”,这一比例高达92.9%[4],这必然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6],其中微信(95.8%)、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82.6%)、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79.6%)、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67.6%)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流渠道[4]。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芜杂,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有意夸大甚至歪曲科学事实,以博取大众眼球;同时,由于医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大众的情况。比如,2018年10大科学流言中,就有8条与健康相关[7],因此我国健康科普的“含金量”急待提高。美国的皮尤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网民不检查信息来源和日期就盲目相信所检索到的信息[8],我国未进行过相关调查,但结果可能也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互联网监管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权威健康知识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

2临床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势

2.1优势之一:临床医学论文

谢广岭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最信任的科技信息来源是科技期刊,说明公众对于科技期刊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临床医学期刊是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其权威性和科学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除被少数同行阅读和引用外,我国绝大多数临床医学论文都默默无闻地隐藏在了各大数据库中……哲学家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其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临床医学期刊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客观、理性、科学地将论文中的重要内容介绍给公众,将发挥临床研究的更大价值。

2.2优势之二:临床医学专家

如果健康信息歪曲了事实,有意或无意夸大了患病的可能性,而人们盲目相信所得到的信息,则有可能产生健康焦虑甚至疑病症。有学者对152名孕妇的信息来源和焦虑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医生或护士作为信息的孕妇,其焦虑水平明显低于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源的孕妇[10],这与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更权威不无关系。临床医学期刊拥有编委、审稿人、作者组成的临床医学专家群,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来源于临床医学论文的权威知识,还可针对谣言、伪科普发表权威观点,引导大众辨别网络信息,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应珍惜这一资源并充分发掘临床医学专家的潜能,成为健康科普的推动者。

2.3优势之三:医学期刊编辑

出版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基础链条,更是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根本途径,编辑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11]。医学期刊编辑作为医学研究的“把关人”,不仅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且在日常工作中须时刻保持高水准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12],这使得医学期刊编辑一直以来在编辑群体中的“工匠”地位不可撼动。在医+新媒体这一团队中,医学期刊编辑比医学工作者有更强的传媒运用能力,又比普通大众传媒有更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一定能够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发挥这一巨大优势。

3我国临床医学期刊科普工作现状

既往受限于传统出版方式,临床医学期刊往往难以将有限的期刊版面用于刊登健康科普知识。现如今,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临床医学期刊可通过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第三方平台等向公众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可谓迎来了发展健康科普的重大机遇。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和交互性的特点[13],使健康科普传播更加迎合人们时间颗粒化的需求以及随时随地互动的需求;此外,新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通俗易懂表现力强等特点[14],使健康科普更加生动、立体、易于接受。临床医学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更广泛地促进医学科学知识走近公众。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如《JAMA》《Lancet》《BMJ》等一向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并善于借助国家新闻政策,充分利用自媒体甚至第三方平台的优势传播医学知识。美国科学促进会创办的全球最大的科研论文新闻网站就汇集了众多医学期刊,他们不仅针对专业学者传播科学研究热点,还向社会大众广泛传播科学新闻,以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13]。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尚显不足,仅极少数期刊(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利用新媒体进行有益尝试,并将科普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但绝大多数期刊在科普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方面均不理想,主要问题包括:1)内容过于依附纸媒,科普转化率低;2)新媒体人才匮乏,形式死板;3)对新媒体认识不够,平台利用率较低,等。2019年,杨明等[15]对中华医学会主办的189本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59.56%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活跃公众号仅为20余种,且内容多复制纸刊,较少有“手术视频”“学术讲座”“科普”“继续教育”等科普化内容,而通过广为用户青睐的第三方平台健康科普知识的医学期刊则更是凤毛麟角。

4《协和医学杂志》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探索

4.1加强科普内容

1)转化医学论文知识点。临床医学论文在集中反映临床研究热点的同时,往往也间接体现了患者的迫切需求;但科技期刊严谨的编辑加工规范要求以及医学行业固有的专业术语让医学论文读起来既枯燥又晦涩难懂,往往只适合在行业内交流,要让缺乏医学知识背景的普通百姓读懂,则需要进行科普转化。一项对394名未接受过医学相关教育的民众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一篇医学学术论文后,仅有2.8%的受访者表示能看懂或基本看懂论文内容;而在阅读针对此篇论文重要知识点进行科普转化的通俗化小短文后,能理解论文主要内容的受访者激增至96.7%[16]。故编辑在审读稿件时,在与作者沟通时,应注重深度挖掘论文潜在的读者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例如,绝经是女性必然面临的健康问题,2018年11月《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在《协和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后,编辑部并未满足于仅仅在新媒体端推送全文,而是在此基础上,对指南的通信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组长郁琦教授进行访谈,邀请郁教授谈背景、谈意义,从女性普遍存在的绝经期认识误区谈起,呼吁科学管理绝经,积极预防绝经相关疾病,让女性顺利度过绝经期,对绝经管理这一科学、专业问题进行了较好的科普转化。该文在新媒体端的阅读量已经突破140万,使众多老百姓从中获益。2)捕捉新闻热点。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呈现移动性、碎片化、“快餐式”的特点[17],只有具有时效性与热点性的内容才更能引起读者关注,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要想让医学知识迸发势能,产生链条效应,就必须借助合适时机进行传播,学会合理“蹭热点”,以锁定更多读者。2019年4月,针对被大众媒体普遍热炒的“超级真菌”事件,《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立即联系到杂志编委、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甚至先于他作为国家卫健委临床专家的官方回应一步,请他第一时间做了视频访谈,并同时撰写了《淡定!无须过度解读超级真菌》的科普文章,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该菌,消除大众恐慌,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同年6月,在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之时,部分媒体过度解读这一进展为“青蒿素能根治红斑狼疮”,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众。编辑部针对这一新闻热点当即联系了本刊青年编委、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王立副教授,连夜撰文《青蒿素:从‘克虐’到‘克狼’,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文,科学客观地阐述了青蒿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不仅击破了谣言,而且文后所附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Ⅱ期临床试验招募信息,得到了大众的热烈响应。

4.2培养科普人才

传媒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专业,必然有其自身特质,并非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带有这一特质,并有极大的热情从事健康科普传播工作。医学期刊的青年编委均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新事物保持更高的敏感性,也具有较强的科普能力,可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18]。医学期刊编辑应善于发掘年轻学者的优势,着重培养真正在医学传播方面有兴趣、有潜力的人才,从而让医学科普更生动有趣,且持续可行。《协和医学杂志》共有青年编委35人,编辑部通过微信组建了“青年编委工作群”,很多青年编委不仅自身积极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还发现和带动更多身边的青年学者加入到了健康科普的队伍中来。例如在宫颈癌疫苗在国内获批和推广之时,青年编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雷针对百姓对疫苗选择困难的问题,发出了“宫颈癌疫苗———之前苦于没得打,现在苦于打哪个”的权威声音,引导百姓作出理性选择;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生、科普达人邴钟兴自编自唱的“戒烟神曲”,用幽默、轻松的形式不仅传递了健康知识,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

4.3善用新媒体平台

实现健康科普的有效传播,仅仅依靠权威、“解渴”的内容,通过各种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用画面和声效去打动读者还远远不够,借助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才能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期刊品牌效应尚未显现的初始阶段,仅凭借单一平台已不能满足内容传播的内在需求,与更多被大众认可的媒体平台合作,或许是扩大传播力的捷径。自2017年以来,《协和医学杂志》陆续开通了官方微信、搜狐号、知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大凤号等多个平台,联合刊媒惠,形成了独特的矩阵滚动式网络(图1),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实现了健康科普的有效传播。目前各大平台已锁定粉丝15万人,且人数仍在不断增长。

健康知识报告范文8

关键词:路径健康教育;肺炎;心理状态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多发症之一,该症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儿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有研究表示[1],小儿肺炎康复与患儿家长积极配合关系密切,但由于患儿家长对小儿肺炎认知不足,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继而不利于获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对此,本研究对我院78例小儿肺炎患儿的家长开展路径健康教育管理,取得了满意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6例小儿肺炎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的诊断指标[2],且经X线、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由父母陪护,家长中男85例,女71例,年龄27~42岁,患儿家长均初中以上学历。排除精神障碍、言语理解功能障碍、智力缺陷、文盲的患儿家长。将156例患儿家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由当班护士随机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危害及一般用药知识、各项检查配合方法等。观察组采用路径健康教育管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入院时,向患儿家长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护人员、住院须知等。同时,叮嘱家长注意患儿保暖,避免着凉。采用宣传书册、宣教视频等,一对一地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肺炎疾病宣教,并介绍相关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及时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对过度紧张的家长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疾病,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第二,入院第2天,指导家长遵医嘱用药,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服用方法、治疗预后、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方法。指导如何处理小儿高热、雾化吸入配合、咳嗽咳痰叩背方法等。若小儿大量出汗,需叮嘱家长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第三,入院第3天,告知家长患儿病情变化,尤其是病情复杂、病情加重的患儿,家长常出现急躁、不信任等表现,护士需与家长积极沟通,务必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指导家长准备科学合理的膳食,以提高患儿机体营养水平;同时介绍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经过、发病特点及危害,提高家长对小儿肺炎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预防相关继发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的干预工作中。第四,出院前指导,大部分患儿出院时,肺部炎症并未完全吸收,致使家长常担心复发或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结合疾病特点及患儿病情进行宣教,同时,指导家长规避肺炎发生的风险因素,以预防肺炎再次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家长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心理变化。观察对比两组家长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心理变化[3]。该量表包含17个项目,每个项目0~4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心理变化[4]。该量表包含14个项目,每个项目0~4分。HAMD、HAMA量表得分越高,提示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小儿肺炎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评估家长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共设置5个维度20个条目,分别为基础知识、患儿管理、检查化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每个条目1~5分,该调查问卷最高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掌握得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两组干预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

两组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HAMD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由于患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极易被感染,且该症常反复发作,影响患儿健康成长,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有研究指出,熟练掌握肺炎健康知识的家长,在小儿肺炎治疗及护理中可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患儿肺炎病情[5]。然而,大多数小儿肺炎家长对疾病认知模糊,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早期治疗效果不明显,致使患儿家长常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不信任医护人员,从而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因此,加强小儿肺炎患儿家长健康教育,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改善患儿病情。既往健康宣教内容不完善、没有针对性、采取口头一次性宣教,使健康宣教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干预的目的。本研究对患儿家长采用路径化健康教育管理,通过路径标准护理流程,依照住院日期逐步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促使家长逐步掌握。同时,在每日路径教育干预期间,为家长提供更精细化、系统化的健康知识,提高了家长的掌握程度[6]。路径健康教育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教育指导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从而为患儿家长提供优质的健康宣教指导服务,使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并熟悉相关知识,从而舒缓因健康知识认知模糊所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7]。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HAMD和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路径健康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改善其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冯莉,楼月惠.强化家长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期间生存质量影响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57−758.

[2]符浩,李春燕,周丽,等.集中型健康教育模式对白血病患儿家属知信行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6,21(4):198−200;210.

[3]王莉,黄金铃.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对呼吸道疾病患儿父母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7):48−50.

[4]时富枝,石彩晓,吴玉梅,等.需求式家长课堂在66例重度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0(4):400−403.

[5]刘京璐,王文华.健康教育对围手术期患儿家长抑郁、焦虑心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4):374−377.

[6]李茜梅.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大叶性肺炎患儿家属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9(10):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