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范例

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报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日化产品、食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培养能胜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化工生物技术是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和岗位也相当广泛,不同的企业背景,其生产方式、岗位类型以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按照学校的传统模式,其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型制造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根据企业生产和岗位实际的需求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适用度。因此,在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和提高学生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以“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培养模式,在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其最鲜明特征是:(1)学徒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在籍学生,同时是企业在岗员工。学徒接受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并享有二者相应的权利。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工学交替,达到毕业要求。(2)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交替学习和培训,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合到企业生产中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3)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学习,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岗位适应性的提高[1,2]。

2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根据广东的地方经济需求,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主要对接我省食品、日化产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随着我省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这些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求贤若渴。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契合广东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让人才培养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因此,为满足“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需求,同时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精准对接企业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同企业往往具有其相应的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和岗位需求,其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这些企业直接从应届生中招收适合相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比较困难。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在岗培训,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之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相应岗位中,使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更精准地对接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技能岗位人才,也为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成本[3]。其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在企业则由“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行业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企业的耳濡目染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产业趋势。同时,学生在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纪律,培养爱岗敬业的素质。因此,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解决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入探讨现代学徒制在本专业实施的可行性并开始试点,在2014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的首批试点专业。从2015年开始本专业已与广东茂德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雅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得利雪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华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订单培养模式”为广东地区的多家食品、生物制品企业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向进行探索实践。

3.1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联合招生、共同育人模式。我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本着立足地方产业、依靠地方企业、服务地区经济的原则,与多家地方企业采用“招生即招工”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招生。招生采用自主招生模式,由达到报考条件的学生自主报名,校企一起当考官对学生进行面试,从各自角度考察考生。对达到录取条件的考生,成为学校的“准学生”,同时,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该企业的“准员工”,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元管理。学校与企业同时作为培养学生(学徒)的主体,须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共同制定基于专业内涵和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实际岗位工作、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建立校内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学徒进行双重指导,制订学徒技能考核评价标准等。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场所交替学习,第1、2学期主要在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走进企业进行初步岗位认知,第3、4学期主要在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带着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培养,在真实情景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第5、6学期在企业的对应岗位上进行岗位综合技能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3.2构建基于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基于对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构成和对化工生物技术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下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设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体系(图1)。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四个主要模块:通识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徒岗位核心课程、综合能力类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在校内或在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的开发要与企业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有效对接,紧密围绕化工生物产品的生产操作与管理、检验与质量控制、销售及技术服务、工艺设计与研发等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整个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职业素养,实现学校知识技能学习和企业工作能力训练的有机统一。

3.3开展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背景的教学方式。为保证学徒“所学”精准地对接企业“所需”,教学组织紧密围绕化工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展开。在教学上采用理实一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把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新工艺新技术、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并在学校开展校内实训和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渗透到教学项目中,学徒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学习企业的先进工艺、技术,获取工作一线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得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3.4制定符合行企业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徒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学徒制的考核评价标准要结合岗位实际和教学实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素养的评价,适当引入化工生物技术行企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制定“笔试+任务考核+业绩考核”考核方法,偏重于技能、职业素养的考核,并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占比达,以便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进行更合理的评价。

4结语

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双主体、双场所”的模式,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此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校企共同培养符合行企业需要的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育人的目标和体现服务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吉利,史枫,王宇波.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66-70.

[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双一流;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党的报告对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指导思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部分。“双一流”建设是因应时展诉求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将指引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设、内涵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或者说“双一流”建设应该以什么为抓手和突破口,这成为“双一流”战略具体实践中亟待思考和破解的基础性问题。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中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的主旨发言。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陈宝生部长同时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一流的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是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四个回归,是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新时代“双一流”教育背景下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1]。下面我们以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发展为例,浅谈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做出的改革与探索。

一、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之后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新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2012年,国务院将生物技术产业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省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辽宁省内形成了以沈阳、大连、本溪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成为辽宁省支柱产业之一。大连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2011年营业收入达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结合地域优势,大连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带有明显的海洋特色,海洋生物技术企业占入驻企业的49.1%,因此从大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看迫切需要具有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鉴于生物技术产业在辽宁,尤其大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连大学2009年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至今经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已经确定并形成了培养具有海洋生物与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然而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双一流”建设,落实四个回归的教学改革诉求下,目前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已经确定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的特色,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即

(1)专业方向课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偏多,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偏少;

(2)实验教学基础实验教学学时相对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相对较少;

(3)实践课程体系单一,实践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与教师科研方向相脱节。这些达不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跟踪学科前沿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不能实现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基于大连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我们以课程建设作为抓手,以实践教学为着眼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

(1)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时,结合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

(2)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现有综合实验基础上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3)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应用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4)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制定多维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时,结合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现有生物技术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分为海洋及生物制药两大模块,以显示和突出海洋与生物制药方向特色,海洋模块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制药综合实验、海洋生物技术、海藻化学、药用海洋生物资源。这其中,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药用海洋生物资源三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与交叉,海洋生物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了海洋生物资源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与海洋药物学,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内容上存在重复。因此,我们将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药用海洋生物资源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课程,在现有内容基础上,使海洋生物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药物方面的应用,还要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现有专业综合实验基础上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生物综合大实验课程;生物技术专业现有四门综合实验,分别是基因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细胞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发酵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上述综合实验是在各专业基础实验,即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础上开设的,每个课程虽各有侧重,但在内容上却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比如基因工程综合实验要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发酵方法获取目的蛋白,而在发酵工程综合实验中也同样需要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发酵进行下游的实验,再如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需要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而在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中也涉及到利用SDS-PAGE进行检测。基于综合实验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和实验内容之间的上中下游关系,我们对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结合我院科研带动教学的特点,将自主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从“编码基因(TNF-α)、发酵、TNF-α蛋白分离纯最后到TNF-α细胞学效应(诱发细胞凋亡)”,即通过DNA提取、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工程菌、发酵、分离纯化、重组蛋白并应用到活体细胞,最后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现构建知识体系递进、完整、系统的综合实验,使学生既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又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α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做到了教学与科研同步,教学与生产实际同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打造“行业中坚”。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次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范围,接轨辽宁产业集群,建立了与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企业,如大连双D港医药生物产业园、大连市高新园区生物产业园、本溪医药产业园、大连市花园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合作,通过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学生创新项目、企业工程师指导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拓展了现有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专任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学院多元化的实践基地(“辽宁省糖脂代谢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海洋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了保障。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次教改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入学的第4学期安排了教师和学生开展双选活动,教师公布自己研究方向和课题名称,本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自由选择,互选结为课题小组后,以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作为载体,利用课后、周末,甚至寒暑假业余时间,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融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科研项目课题撰写、文献查阅,到动手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整理结果,最后到撰写文章,撰写结题报告等一些列科研活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针对目前现有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现状,通过上述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了应用实践教学,引导了学生求真学问和练真本领,实现了回归常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实现了回归本分;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倾心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了回归初心。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培养了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校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生物技术专业;混合教学;后疫情时代

生物技术专业是世界上发展最为快速的技术之一,目前我国主要需求高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导致本科生的就业前景不十分乐观,但是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1-3]。但是随着在疫情等条件的刺激下生物制品、生物医药等生物类行业将会快速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也将会有着较大的需求。笔者所在单位生物技术专业在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建立生物技术专业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笔者所在单位的生物技术专业一直坚持多方向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根据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其中较为有特色的两个方向为生物制品方向和植物生产方向,响应和契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构建生物技术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1线上教学的成果

我们国家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旨在通过网络让学生能够共享到来源不同的优秀的课程知识[4-5]。到2012年时,慕课(MOOC)概念引入我国,随之引发了网络学习热潮[6-7]。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95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在前期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师也在慕课、超星等平台创建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线上课程。但是,由于慕课(MOOC)、超星等在线课程存在管理和反馈不便等问题,并未在本专业进行较多的推广应用。2019年寒假开始由于疫情的迅速蔓延,高校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开学时间一再推迟,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枣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们采纳了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为主要平台,同时把QQ群、微信群和智慧树做为备用平台以防出现平台崩溃,综合多种多方式的在线教学模式实施了一学期的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共11位老师获得枣庄学院线上教学先进个人称号。

2线上教学的存在问题

2.1线上教学平台的稳定性问题。但是线上教学由于处于刚开始大面积应用的阶段,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比如线上教学平台的网络支持能力不足,例如先期本专业老师接受了雨课堂的在线教学培训,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是开课后多次出现网络崩溃,导致教学工作出现了短暂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后期经过探索,总结出了以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才克服这一困难。

2.2教学和学习环境的问题。过去传统教学中,高校在校生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均为教室,教学和学习环境较为单一相对平稳和安静。而在线教学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与教师居家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和家庭结合教育,但是也带来一定的问题。首选是教学硬件设备问题,特别是比如学生学习设备的短缺和网络稳定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其次学习场地问题,部分同学家庭较为困难很难保证有自己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影响了学习效果。

2.3教学效果问题。疫情前期,教师启动在线教学逻辑还是基于教材进度和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转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逐渐意识到这种授课逻辑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按照线下教学设定的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在线上达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长时间处于屏幕前进行教学和学习,均容易出现视觉和思想疲劳;第二,疫情期间,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被动的空间分离,教师和和学生的互动减少,教学效果更大的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爱学情况,但是学生的会学能力和爱学情感有较大差异,造成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差异较大;第三,生物技术专业,特别是专业课是较为理论化和抽象化的课程,多数需要通过演示和实验来加深理解,在线教学过程,由于虚拟实验平台的缺失,导致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过程,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3后疫情时代生物技术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疫情常态化,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和教学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生物技术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是教学模式。

3.1重构后疫情时代的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概念。疫情时期的在线教学,让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核心,使封闭的班级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开始走向了多元开放互动的新教育和学习形式。后疫情时代新的教育模式将贯穿线上和线下,融通课内与课外,整合教材和实践,穿越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以来,现代教育一直把“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作为核心目标[8],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成为了教师在知识本位的教学目的。但是通过疫情的在线教学,让生物技术专业的老师,乃至所有的教师明白,突破了封闭的教学环境以后,让学生“会学”和“爱学”比“学会”更为重要[9-10]。在疫情期间本专业开展了大量的在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偶然获得或者养成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专业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因此当学生回归校园、教学回归常态后,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通过线下课堂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同时通过线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将疫情期间培养自我学习的管理意识、方法意识进一步加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情感的形成。进一步落实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育原则,使学校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也要成为培养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场所。当学生爱学的情感和会学的方法被充分启动,学会就会成为必然的结果。

3.2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设计。通过长达一学期的线上教学,教师的自评、学校的督导以及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促使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在后疫情时代,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本专业主要教学模式,也是更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针对目前单纯的线上或者线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设计了线下线下混合教学模式。3.2.1稳定的线上教学混合平台单一平台针对可能出现的服务器崩溃、系统紊乱等问题,我们通过长期摸索,建成了以腾讯会议进行线上授课,雨课堂进行课后延展的在线学习混合平台。腾讯会议平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针对在线授课开发了一系列辅助功能,有利于在线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雨课堂辅助教学视频和课外文献,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的同时,延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并在雨课堂随堂测试和课后专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2.2理论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后疫情时代,学生在校期间,理论课程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混合教学设计。线上教学主要通过使用雨课堂的在线互动功能,这将克服中国学生线下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较少的缺点,让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提前将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参考资料(包括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相关视频、图片)上传至雨课堂,线下面授是以学生问题为主线,开展课堂教授,培养学生爱学和会学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会。最后通过雨课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2.3实验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疫情期间,在线实验课程的缺失成为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拦路虎,对此学院积极凑集资金购买了一套虚拟实验平台。因此实验课程教学也可以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针对难度较大的试验,学生可以先通虚拟实验通过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到实验中的重点和操作难点,便于线下实验技能的提高,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4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4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7]郭庆梅.高等医药院校应重视“中药与生物技术”的教育[J].药学教育,2000,16(1):7-9.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实践教学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龙岩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更新教育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支撑。其中,创新实习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良好体现[1]。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改进了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2]。生物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为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其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改革的重点[3]。在学校创新实习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2019年开始构建、实施了“3+1”学年制的生物技术专业“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全体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1”顶岗实习概述

“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三层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为加强学生生物技术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前3年大部分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均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除了上好理论课外,通过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技能训练,结合社会实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为顶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第4年,将学生派往精心筛选的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督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完成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变,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记录,达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2“3+1”顶岗实习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学校《龙岩学院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修订)》《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修订)》等文件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3+1实习计划和大纲》,涵盖学生实习的实习制度、鉴定考核表、实习周记、实成绩评定要求等,并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条件、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生实习前,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教师已经过充分调研,每年筛选学校所在地周边县(市、区)5~8家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作为“3+1”顶岗实习集中单位(均要签订实习协议),分为生物医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类实习岗位(具体内容及要求见表1)。经过2~3轮的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单位,每个企业5~10人,配置1~2名专业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实习企业也均有指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顶岗指导。学生从每年7月初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出发前由学院统一为每个实习学生购买实习保险),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扣除节假日,总时间维持在200d左右(28~29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到人,以微信、QQ、电话、邮件、实地走访等形式与学生紧密联系,且每一次外出实习时指导教师均要做好现场记录登记。学生实习时每周均要撰写实习周记,内容包括实习内容、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撰写的实习周记每周定时发送给岗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教师给予实习意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及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给予实习鉴定,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批阅,并最终给出实成绩(评定标准见表2[5]),记录在学生的毕业档案内。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召开一次实结大会,由每个实习点单位代表汇报实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参加人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部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代表、本届的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及下一届将要参加实习的学生,为下一届“3+1”顶岗实习提供经验交流和改进实施方案。

3“3+1”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顶岗实习是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参与,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工作于一体,是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的真实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对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自身职业能力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传统学校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6]。以往多年的学生实践表明,学生实习期间存在校企沟通不到位,实习条件有限、岗位技能锻炼有限,个别企业实习师资力量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达到学校预估的实习效果。因此,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实习制度,保障学生一年顶岗实习,满足学校教学培养要求,且能安全稳定运行,成为“3+1”顶岗实习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构建“3+1”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7],主要包括:①学校、院系领导的重视。从学校到院系,不仅要确立各种实习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及时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教育和总结,而且要给予充分的政策、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②基地的拓展与优质筛选。根据培养方案在更大范围内筛选管理水平高、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实习条件优越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岗位优化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学生与企业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双向选择。要与企业签订实习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学生实习内容、实习管理制度及其福利待遇等。③加强实习管理与考核。指导教师要尽职尽责,对学生实习要全程跟踪,关爱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对学生实习工作、情感、生活做好全方位指导。教师每次实习要做好指导登记,院系绩效考核时给予工作量的审核与认定。学生要遵守学校、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实习的各项要求。企业要对学生平时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管与考评,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表现给予最终的评定成绩,企业也可优先录取表现良好且有意愿留下的优秀实习生。④实习管理体系的跟踪、总结与提升。院系建立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跟踪数据库,对每一届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登记与跟踪,并密切与企业联系,收集企业需要的实习岗位需求、培养技能需求及学生实习效果,在后续的实习计划中不断更新、修改,培养企业生产实践真正需要的人才。

4“3+1”顶岗实习的意义

4.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3+1”一年的顶岗实习可以获得学校课堂教学中难以获得的专业实践知识,体验到自己专业学习知识体系的不足,激励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与成就。此外,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49卷9期林标声等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962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引导和激发,最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4.2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围绕实践生产问题,在实践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1”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选题以学生顶岗实习的重点、难点的专业技术问题研究为主,如“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开发新型生物透皮短肽研究”(某个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实习的选题)、“解酒保肝保健饮料配方最佳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某个食品生物技术企业实习的选题)、“新型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研究”(某个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实习的选题)等。学生的毕业选题与自身的岗位实习密切相关,为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要进行专项研究,符合学校毕业论文选题设定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3+1”顶岗实习使得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邀请企业参与、规划和组织本科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诉求。另一方面,学校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理论知识完善、岗位职业技能熟练的专业人才,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先试渠道。“3+1”顶岗实习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与企业觅才的“两难困局”,为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真实对接了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还有利于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4.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1”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学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学会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和规范,继而转化成自己的内在认识和个人品质,最终能极大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了工作的不易和父母工作的艰辛,专业实习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工作责任心和家国情怀也得到了全面培养[8]。

5小结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基因工程课程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诸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1]。基因工程课程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课程质量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筑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转变高等院校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2]。如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既满足国家专业建设的需要,还要发挥特色服务地方生物产业发展的需求[3]。为了提高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后预习复习是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重点修订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线上”教学平台,改革考试评价标准,考核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1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基因工程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基因工程课程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与之相关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课均已开设,学生已经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我们精选了一些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例如PCR技术,重点讲述基因表达调控在分子生物学中的作用,基因工程课程采用提问回顾的形式进行。选用由袁婺洲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基因工程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基因工程课程的基本概念、流程以及基因工程课程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意义,基因克隆的工具酶和载体、目的基因的制备与鉴定以及基因工程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等理论知识。第二部分讲述基因工程课程在转基因植物、基因46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方面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因工程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接触一些前沿性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理论知识主要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抛出三个问题:“什么是基因克隆”“什么是基因工程课程”“我们身边都有那些转基因产品”。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与问题的导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既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授课过程中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引入网络视频、flash动画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讲解PCR混合体系时,采用动画转换视频,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PCR体系内部的变化过程;在讲授目的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时,关于westernblot、southernblot等核酸杂交技术,由于本实验室条件有限,学生基本没机会去接触这些实验,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使抽象、难以理解的基因工程课程原理和方法变的更加具体,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已渗入到各行各业,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整理文献资料以及制作PPT的能力,提前给学生布置几个专题内容,让学生分组准备。先由小组学生来讲解,各组再根据制作课件的情况、讲解情况进行打分,将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主动性。

3引入课堂辩论赛,锻炼了同学们的思考

辩论分析能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利弊有其两面性,组织学生课程辩论赛,使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4]。基因工程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通过一些转基因热点问题的争议,如“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克隆人的利与弊”“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等,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辩论赛,通过实施辩论,提高学生查找、总结处理信息的能力,深入预习和复习所学的知识,使小组成员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在基因工程课程中引入课程辩论赛作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收获很大,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

4运用超星学习平台,辅助“线上”素材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5]。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网络教学,基因工程课程课程在基础性教学模式上也引入了网络辅助教学,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加上超星学习通在线教学,把课件、学习资源、课程动画、习题上传到学习平台,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充分利用“线上”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运用视频动画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一方面教师可以看到自己上传的资源被学生下载,每位学生在线观看了多长时间视频,查看每个学生参加了多少活动等。另一方面,可以在线发送通知,在线考勤、章节测验、答疑、辅导等教学环节。

5完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考核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7

关键词:对分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物技术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效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也称为PAD课堂[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不同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7],很多高校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使用了对分课堂教学[8-10]。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课程设置包括两类,一是基础理论类,让学生掌握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应用技术类,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国内外研究前沿和最新技术动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这两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授课时需要使用不用的授课模式。对分课堂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然而对分课堂应用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时,应用效果可能会存在差异。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和在探索中提升的过程。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运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讲授两门不同性质的课程,基础理论类《实验动物学》和应用技术类《细胞工程》,实践探索生物技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的优势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教学质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多为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在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无法与网络信息相比。此外,大学课堂往往要连续两三节上课,学生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难长时间保持对课堂内容的关注。较高的课堂缺勤率,在课堂上玩手机等在高校课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将有更少的时间专注于课堂基本知识的讲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教学包括两个独立的过程,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差,难以培养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讲授的讨论时间太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课堂讲授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给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是一种互动的学习体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时将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显著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结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探究思维。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类和应用技术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存在紧密联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设置探究性问题,使产生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和问题解决中去,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提问,进而合作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也造成了旷课、低头族等现象。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主动学习既包括获取知识、信息和观点,也包括经历和反思。对分课堂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交流合作和有效的知识迁移,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3.有助于教学相长。对分课堂促进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学促进自己的学习,加强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配合,教与学同时进步和发展。此外,对分课堂还满足了学生对发言、交流思想的需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成就感,教师也因此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及情感动态等信息,进而实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不同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理论类课程《实验动物学》,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技术类课程《细胞工程》,分别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图1不同课程对分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方案制定。首先是学情分析,《实验动物学》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已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少,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且学生思维活跃、对网络利用能力强,基本具备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条件;《细胞工程》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且适应了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具备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条件。其次是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两门课程都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修课程,《实验动物学》属于基础理论类课程,一些基本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不适合开展对分课堂,且学生是大学一年级,为进行探索研究,大部分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实施传统讲授法教学,选择个别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和全部的应用拓展章节实施对分课堂,例如“实验动物遗传学”以及“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质量监控”和“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等,可以设置探究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细胞工程》属于应用技术类课程,知识点多并且都是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适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探究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例如“胚胎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核移植与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和“染色体工程”等,其中“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部分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重点学习理论知识,《细胞工程》课程中重点学习技术,是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适合设置跨学年的开放性问题。

2.方案实施。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讲授章节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学生课下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通过复习课本、查阅文献资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主动学习、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平台递交电子版作业。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开展隔堂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督促引导但并不介入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课程成绩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在讨论组中的表现以及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课程授课中期和授课结束后,通过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评价,实时针对问题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修订实施方案。

三、总结与讨论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基础理论类课程《实验动物学》的个别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和全部的应用拓展章节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80.7%的同学能够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93%的同学认为理论性较强的章节适用讲授法教学,61.4%的同学认为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使用对分课堂教学,94.7%的同学认为应用拓展章节适用对分课堂教学。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应用技术类课程《细胞工程》的全部的章节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100%的同学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98.2%的同学认为该课程适用对分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学年不同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看出,在低年级开设对分课堂会有少数同学不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全部同学在到了高年级后均能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说明对分课堂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且相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设置跨学年探究性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较适用。常规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理论类的知识点适用性较差一点,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束语

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一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基础理论类课程更适用。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差异,对分课堂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秦艳萍.《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0):128-130.

[3]付永虎,刘俊青,胡晗,等.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3):81-83.

[4]邵运文.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9(6):158-160,163.

[5]武敬亮,田桂香,潘智芳,等.基于“对分教育”的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5-6.

[6]符丽娟,隋海娟,庞东渤.对分课堂结合案例教学在药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0-51.

[7]蔡容,王含彦,陈蓉.基于对分课堂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2-53.

[8]王桂华,余丽芸,王宪青,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基因工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9(14):105-108.

[9]鲍波,冷扬,朱少平,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9(8):116-118.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8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疫情;生物技术

1引言

2020年初,病毒肺炎席卷全国,学校停课、生产停摆、生活停滞,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然而把握好挑战就能变成机遇。生物技术专业涵盖人类生命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病毒疫情期间,生物技术领域的核酸筛查、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以及疫苗开发与生产都起到关键性作用。疫情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除了要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做好的线上教学任务、坚守今年特殊的教学“疫”线之外,还要发挥专业特长,普及生物知识,宣传防疫的重要性,更要严格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1]的责任,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中将专业紧密结合疫情,将学以致用的课程思政渗透线上教学。在2014年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疫情当下,我们更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本文将从立德树人在线上教学中的体现、疫情期间的实验实践教学、以身边疫情一线工作者为榜样激发学生心中担当、立德树人融入创业教育四个方面阐述疫情下将立德树人融入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案例。

2疫情下,立德树人在生物技术专业线上教学中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支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干巴巴的思政说教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因此立德树人的过程是学校与教师长期润物无声、学生耳濡目染与逐步内化的渐进过程[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也讲到“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疫情当下,每一个中国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教师,我更要在线上教学活动中,将疫情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紧密结合,把疫情中作为生物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担当与德行润物细无声地灌输给学生。此次疫情中,在病毒肺炎的检测和确诊中广泛应该用的核酸检测以及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疫苗的研制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范畴。因此,生物专业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每次课前都要利用的图片资料讲解生物知识,即学习了专业知识,也解除了惧怕的疑虑。再比如,《发酵工程》-“发酵工业污染防治”这一章节,可以结合疫情热点,着重强调基因工程菌疫苗发酵以及疫苗安全,从而引申到生物技术专业同学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应担当的职责与品德。疫苗的安全事关中国老百姓尤其是祖国花朵们的健康,在生物相关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引入“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案例向学生们说明疫苗安全的重要性,并借用对“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的重要指示“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作为生物专业技术人才应坚守的底线。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们讲到疫情当前病毒疫苗研制到上市需要经过3期临床试验,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学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辛苦和付出,希望学生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始终记住自己的使命。

3疫情期间的实验实践教学

2020年8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公布数据,截止7月底我国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484万份,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4946家,检测技术人员达到3.8万余人,全国已累计进行1.6亿人份核酸检测。不难计算,平均每位检测技术人员每天可完成120余份核酸检测,这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检测速度与检测技术人员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密不可分。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实验实践教学是关键。疫情期间,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比如,在讲授《食品发酵技术》课程“泡菜的制作”这一章节时,我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示范如何制作泡菜以及其发酵原理,并以Plog的形式分享至超星学习通的线上学习交流群,学生们都给出良好的学习反馈。再比如,在讲授“酵素的制作”和“纳豆的制作”时,尽可能创造条件,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向学生示范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这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实验热情,纷纷以视频形式或者图片形式与我分享他们的实验过程,并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我展开讨论带动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

4以身边疫情一线工作者为榜样激发学生心中担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们而言,身教永远大于言传。疫情期间,作为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也要将身边依然坚持在第一线的同行的事例融入教学,因为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今年3月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洛阳病毒核酸检测的定点单位,我曾经的同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实验员不惧艰险、临危受命,像每一位疫情中的逆行者一样,在最危险的时刻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面对可能随时威胁生命的病毒她没有退缩,面对每天上千份样本她没有怕累,用自身分子生物学知识守卫着洛阳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当我把同时的事例讲给我的学生时,学生们表示总是在新闻报道中看到那些为了人民生命健康逆行的背影,没有想到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也有学生说到以前甚至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担有如此重大的责任;更有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有所成,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技术工作者。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是一本本“活教材”,作为老师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德立于学生心中。

5立德树人融入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创业教育的起点,而立德树人的精神的培养是在校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最好途经[3]。今年第一季度,面对来势汹汹的肺炎疫情,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依然不容小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丛立德树人出发,在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做好就业创新创业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影响,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疫情期间,我作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多滋多味’酸奶吧”的指导老师也没有放松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面对面指导,我们就采用腾讯会议、微信群等线上方式克服困难保证每周一次视频会议交流心得体会为创新创业项目碰撞出新火花,并争取随时随地指导解决学生们在项目中遇到的难题。疫情给大学生创业者造成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本次疫情中,传统第三产业备受冲击,中小型餐饮、商场相继破产,但却给电商、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产业等带来生机。因此,作为创业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从疫情中找机遇,建议学生们坚持做好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等线上平台的项目推广,抓住机遇、勇敢实践。6月1日,国务院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为了响应号召,我们创新创业项目成员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在确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将我们的多滋多味酸奶吧变现到街头市井。通过这次创业实践,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大学生创造财富,最终要回馈社会。

6结语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时时刻刻牢记立德树人才是高校教育之根本。在疫情当下,身为生物技术专业教师,要巧妙结合疫情现状,有效地将立德树人全方位融入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以及师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不畏艰险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魏彩云,韩延明.高校德育量化管理的实证研究——以山东X高校为例[J].山东高等教育,2016(4):64-75.

[3]任晓峰.立德树人融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以荣毅仁纪念现场教学为例[J].智库时代,2018(4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