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范例

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教学范文1

一、生物学教育理念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初中生物学教学主要针对生命体发展进行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在生物学教学理念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生物学科学发展规律,对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生命发展和生命产生之间的联系。在确定基础教学方式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物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地位,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我们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中,需要拥有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的思维。在生物学教学理念出现后,初中生物学教学体系发生了变革,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内容,增强生物学学习意识,让学生具备社会公益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路径

(一)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从现实角度来看,初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人员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让学生被动学习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没有对生物学知识点进行透彻的理解,从而对学生思维成长造成了影响。另外,生物学教学开展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学习上,没有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学教师需要寻找更多路径,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理解生物学知识点的环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师在研究教学问题时,仅从自身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关注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最后,初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使学习优异的学生获得相对较多的学习资源。所以,初中生物学教学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状态,逐渐拉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才能达到生物学教学的理想目标。

(二)生物学教育理念下教学策略创新的原因

在学生的成长中,初中阶段属于关键时期。初中教学不仅需要完成知识传输,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与学习能力。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生物学教育理念,寻找和学生特点相符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点,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为学生日后的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生物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将生物学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空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育而言,生物学教学理念属于重点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保证使用的教学方法具有多元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生物学教学理念的作用。在创新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设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初中阶段生物学教学需求相吻合,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生物学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物学知识学习理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对生命也会有全新的理解。在应用生物学教学理念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思路。例如,学习关于“蚯蚓”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蚯蚓的特点。学生可能会主动寻找蚯蚓、捕捉蚯蚓,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增强学习感受。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特点,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教学的优势为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各种生物的习惯与习性,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需主动观察常见的生物,找出其他生物和人类存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平等的观念,只有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才能全面地理解生物知识。

(二)使用翻转课堂教育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在生物学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生物学教学其实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树立基本的研究理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物学教育理念,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全方位探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需创新,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传染病相关知识时,在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初始阶段为学生提供大量关于传染病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在课堂教育中还需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通过对知识点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增强课堂教育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使用探究问题教学方法,需要对课堂教育过程进行记录,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找出课堂教育问题,之后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总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知识探究思维。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案,体现课程教育的价值

通过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可以得出,初中生物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点的学习,对所有生命都应有敬畏之心,理解众生平等的真正含义,让生物之间和谐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还会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体会不同生物富有的精神,通过了解生物问题与感悟生物问题,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生物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展示自然,让学生真切感受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物圈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生物圈中的多种生物现象,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不同习性,最后感受生命的可贵。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学知识时,需要自主思考,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实现学习难点的突破,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通过设置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生物学教学理念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很多学生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初中生物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需要起到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好演示,让学生对教师的正确行为进行模仿。学生环境意识形成过程中,需要在实践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课堂教育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影响较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家中,通过实践对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感受大自然,从而提升自身的环境意识。课堂教学也需融入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意识的逐渐渗透,促进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自然。将问题创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家乡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在生物学教学中,若想保证生物学教育理念得以全面贯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是基础条件。从现实角度来看,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生物学教育理念应用中会遇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例如,初中生物学教学缺少实践环境与实验室。从宏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利用生活空间,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事物完成生物学知识的探究。所以,初中生物学教学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校中合理设置实验场地,满足生物学教学实践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探究教学方法,为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动物馆与博物馆,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对生物学学科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途径。

四、结语

生物学教学范文2

引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要求学生要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掌握必要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对于理解和认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有关理论,从事环境工程相关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时创新意识和能力,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从强调传授知识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大量的课程实验成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理解的必然要求。然而,传统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中,各部分实验项目相对独立,连贯性不强,且内容重复较多,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不利于实现对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面对近年来各种实验课堂教学学时都存在压缩趋势,如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综合设计、合理调整、突出重点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将原有各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按照器皿包扎、配制、消毒,菌株划线分纯、计数、转种、保存,革兰氏染色、菌落观察及菌体特征显微观察等系统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实验。通过该综合实验短期而系统的锻炼,让学生掌握4种以上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这不仅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有限实验教学学时内掌握几种关键的微生物学基础操作技术,而且使他们对环境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微生物学研究途径有一个完整认识。结合自身特色,设计综合性实验。如自建的污水处理厂,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位于污水厂办公楼内,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相关实验课的开展。结合此特点,我们提出了“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的综合性实验。

一、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污水生物处理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转化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生物处理是目前污水处理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种类繁多,采用传统技术方法和镜检来分纯、计数、观察其中的优势菌株,对比其与进水和出水中主要菌株的差异,有助于了解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巩固基本操作技术。长期对不同阶段、环境下污水处理中优势菌株观察,可以有助于正确判断污水处理运行情况。综合性实验“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是在综合实验准备环节、细菌计数、划线分纯、形态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之上,完成对污水中微生物的划线分纯培养、斜面接种、菌落计数(平板涂布法、倾倒法及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相比较)、菌落观察、菌体观察(革兰氏染色及镜检)等系列分析工作。通过对污水分离菌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初步判定大致所分主要菌株类型。结合本组的实验结果,了解所选污水处理的不同阶段微生物生长情况。在学习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情况简单分析的方法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微生物基础操作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实施

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基础操作,并尝试判断污水处理的前、中、后不同阶段细菌生长情况。实验前,先统一以PPT形式讲授整个实验流程及各部分须注意事项,然后开始分组实验。

(1)实验准备环节:配制固体基础培养基和0.85%生理盐水,并分装固体培养基———6支试管(每支5mL)做斜面,剩余装入锥形瓶中;另外,制作试管、锥形瓶的棉塞,并对试管、锥形瓶、培养皿、移液管进行包扎;然后对以上所有实验用品进行高压灭菌。取出后放入无菌操作台中,并用紫外灭菌。用无菌锥形瓶分别取进水、处理中、出水水样,备用。

(2)细菌计数:计数之前首先对所取水样进行梯度稀释,然后按照平板涂布法、倾倒法及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法分别进行计数,尽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种计数方法的特点与差异,以便今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计数方法。

(3)划线分纯:取原水样进行平板划线,根据微生物菌落特征分别选取分散开的不同菌落进行再次划线后继续培养,直到获得多个不同菌株。此部分工作由于每次划线培养都需要1天时间,因此若要多次划线分纯,则需学生在课后继续“自助”进行该实验,直到获得纯菌株为止。最后,在已准备好的固体斜面上接种所得已分纯菌株,培养24小时后取出,4℃下保存。

(4)形态观察:取出前一天培养的平板,对细菌的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分别进行观察。其中菌落形态是观察培养皿内不同菌落形态,初步分析自己分离微生物的种类,并和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大致判断污水处理不同阶段微生物的差异。菌体形态则是分别挑取具有不同特征的菌落,按照已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染色,镜检观察。实验过程中,学会具体操作技能是根本,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定同样重要。因此要求学生做详细记录,以便根据所属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所取水样中细菌情况。可根据各个实验部分设计不同图表方便学生记录,如表1就是用于实验污水中细菌计数结果记录用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所属小组分离出了那些常见菌,以及结合自己实验,判断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菌在不同阶段都存在?如果存在,有哪些?

三、“指导+自助”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采用“指导+自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课上指导、课下自助。指导老师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讲授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除课堂学习外,根据自己喜好,或重复练习课堂所学实验操作,或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分析,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更深入的锻炼与提高。这种方式不仅是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实验教学学时有限的弥补,更是对实验教学学时、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能够充分提高本科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本科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熟练实验操作,巩固所学实验知识,增强自主创新技能。在学生自助实验学习过程中,实验室指导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适当安排和指导。可以根据已学“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实验进行延展分析,如设计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过程中的“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比例情况分析”、“污水处理中最常见菌体的确定与分纯”、“接触池投加药物量与杀菌效果的关系”等实验,促进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p#分页标题#e#

四、实施效果总结

(一)集中讲授效果

实验课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两天授课,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既保证了与理论课的衔接,使实验在理论的指引下按其本身的规律和系统进行,又能系统、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连续、有序进行。不仅使学生操作起来认真,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系统讲授使得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更有意义。尽管课时有限,但六年来的实验教学探讨发现,95%的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有良好表现,并对这种集中式综合设计实验表示非常满意。

(二)学生评价结果

通过对“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实验课的学习和课后自己的巩固练习,系统掌握了从实验基本的包扎、消毒等准备工作到细菌分纯、计数,再到菌落、菌体观察等。此外,由于本实验内容是基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细菌分析,学校有国内首座高校自建污水处理厂,实验取样方便,实验结果对于我们更清楚认识污水处理过程有积极作用。

生物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教学;知识要素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只有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全面提升教育的深度与广度[1]。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不断优化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不断加强他们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使知识转化程度迅速提升。因此,当前生物教学工作的重心在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来优化与提升实际的教学设计效果。

1概念教学理论概述

作为当前教学工作中的热门教学理念,概念教学与时展需求相吻合能够不断提升与优化教学工作质量与水平。概念教学主要将学科概念与理论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础,在优化学生规律掌握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做到知识点积累与思维发散。当概念教学与生物学发生碰撞时,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诞生。在具体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归纳与总结生物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生物理论与知识,真正做到加深印象。当整体的教学节奏发生变化时,概念教学便能够轻松地进行减压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并为知识学习与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概念教学将知识理论作为基础,在夯实理论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思维发散,并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为鼓励学生更积极进行理论基础学习,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概念教学模式,使后续的学习工作不再枯燥乏味。虽然概念教学已经初见成效,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部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在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讨论,不断提升和优化发展策略,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

2初中生物学教师概念教学知识测查工具的编制

2.1测查问卷的效度检验。在当前的效度检验工作中,主要以量化分析方法为基础,在专家评审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并就具体的调查内容进行知识点配套工作,以期提升与优化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1]。其中,为提升知识理论与调查结果的优化程度,需要通过数字来进行有效地体现。数字1为关联性不足;数字2为相关程度较低;数字3为密切相关;数字4为关联度一致。在调查问卷过程中,需要参与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独立完成调查项目。在整合与汇总之后,专家进行总结与分析。其中,具体的效度系数主要通过24/(0+0+1+24)=0.960数据得出,当整体的效度系数能够达到0.7以上时,即可确定其属于正常。通过调查问卷,能够提升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并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2.2测查问卷的信度检验。在具体的问卷中,需要不断提升题型的多元性,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来进行记分模式,切实优化整体的调查问卷的丰富性与实用性。在记分过程中,需要通过数字0~3来进行实时反应。在检测中以克朗伯奇为技术基础,当系数结果为0.843时,整体的信度符合实际要求。只有加强与优化信度检验工作,才能更好地提升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教师概念教学知识的实验统计学检验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效是主要的教学指标,并且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将SPSS软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关系分析来提升实际预测效果,以期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求。同时,需要优化知识要素,将对CCK、KCS、SCK、KCT四要素同教学知识相融合,为全面提升生物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1初中生物学教师概念教学知识四个要素。概念教学知识是提升成效相关性的基础与核心,只有仔细进行探查工作,才能优化知识结构,优化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在此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SPSS软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与优化学习的成效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就实际的调查结果而言,需结合知识要素来进行相关性分析,当产生sig}=0.00}sig2=0.00}sig3=0.00}sig4=0.05的结果时,即可证明其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教师教学与学习成效同步提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特征。当sig=0.00时,可以推测教师知识传授同孩子们实际的学习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调查结果中,可以将错误概念产生原因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即生物学教材、学生的判断和教师教学。其中,学生的判断存在主观性,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为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教师与教材客观性明显,是主要的错误来源。通过分析与论述可发现,教师在实际的生物学教学工47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概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要素掌握程度,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初中生物学教师概念教学知识四个要素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SPSS分析,可以发现知识要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特征,并且每两个要素之间均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当正相关存在时,即sig=0.00时,要素之间呈现回归性特征。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当sig=0.045时,要素间因果特征明显。为此,可以大胆推测,知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并且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层级关系。

4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在此提出三条策略,分别为明确思路,避免混淆、联系概念与生活实际以及建立关联,拓展认知,具体作如下分析:

4.1明确思路,避免混淆。就学科特征而言,生物学内容丰富并且其探索性与针对性较强,学科的综合程度较高。与此同时,相应的生物学概念错综复杂,相似性不足。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概念混乱和思维逻辑不健全等问题,不利于进行知识理论的掌握与优化提升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概念教学必须将学生的概念领悟能力提升与优化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并切实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其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通过有效地总结与归纳来进行知识掌握与规律总结工作,并行之有效地将生物学概念有序的进行展示。例如,就球茎与果实知识而言,需要充分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有效地细化与整合工作,不断地进行教材概念总结与升华工作,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优化学习思维,彻底避免误差问题产生。

4.2联系概念与生活实际。教材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中生物概念同样出自现实生活。因此,为优化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需要教师积极做好理论与生活的关联工作,将生活常识合理地引入到教学课堂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与困扰。在呼吸作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植物的呼吸同学生的呼吸进行对比,在设置小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以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掌握能力与学习兴趣。

4.3建立关联,拓展认知。生物学科注重探索与拓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领悟能力与探索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与认知。为此,教师要将学科理论作为基础,通过不断地知识拓展来优化教学能力,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知识探索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科普工作,在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概念认知模式,真正做到用知识理论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青春期知识时,需要将第二性征知识一并进行讲授,并且做到全面与细致相结合。同时,对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详细的解答,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关联性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

4.4合理化问题驱动。问题驱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协助学生对概念本质进行深入探索。在开展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相关问题,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带动学生思维,并形成相对应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中包含的各部分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合理化的问题驱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深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进行问题驱动概念教学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解决问题要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问题利于学生主动形成概念。比如:在教学“鱼”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几个类型的问题:(1)小鱼儿生活的地方是怎样的环境?(2)鱼从其外形来分析具有什么特征?再联想一下其所表现的特征具有何种作用?(3)鱼的体表有什么?设想其具有什么功能?(4)鱼在游动过程中,是什么产生了前进的动力?通过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很快就会从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概念,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概念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升级,其在生物学课应用程度不断提升,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生物学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转换教学思维,在优化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探索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合理地使用概念学习模式来提升和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与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本文就概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期为提升生活学教学质量与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学教学范文4

21世纪的今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重点,新课程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变得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在一些人看来都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一节课是很难的,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全神贯注听讲,但随着一节课时间慢慢流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有所分散,开始集中于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与别人的窃窃私语。这时候就需要化学生物学实验来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并且在此后的每一节课,学生都会对实验有所期待,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今化学生物学的教学更加倾向于利用各种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在各个学校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舒广文、洪宗国、尹世金等编著的《化学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259684)一书旨在为高校一线化学生物学教师开展基础实验教学提供新的视角,更为如何有效地将实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供实践参照。作者多年从事化学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采用具体实验操作的方式,对高校化学生物学教学工作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该书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介绍了化学生物学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实验技术,包括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化学生物学实验分析技术以及细胞培养技术;其次系统概述了化学生物学的综合实验,从化学生物学因素的分离提取与相互作用、化学生物学因素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和化学生物学因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三个不同角度,安排了35个操作性较强的学生实验进行介绍,其中化学生物学因素的分离提取与相互作用部分的实验最多,共有18个实验,基本囊括了科研中常用的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化学生物学因素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部分实验最少,共有7个实验,具备“精”的特点,通过这7个实验,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何利用MTT法来测定5-氮杂胞苷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如何基于γ-H2AX的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DNA双链断裂,以及利用Annen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来检测细胞凋亡等;最后化学生物学因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部分包括10个实验,主要讲述了动物生命活动与化学生物学因素的关系。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促使高校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化学生物学作为可以为疾病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应该为社会输出综合素养较高的创新型人才。时代的不断发展迫使高校化学生物学教学做出改革,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为提升高校化学生物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途径,应该被广泛重视。该书以教学实践为依托,适应高校化学生物学教学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国家对高校化学生物学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深度探析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化学生物学实验,为促进高校化学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实例借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高校化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高校学生的化学生物学核心素养。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化学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巩固化学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日后从事化学生物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高校化学生物学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董献刚 顾显明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生物学教学范文5

一、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教师将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上课时,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是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细菌形态的画面、病毒复制周期的动画展示既生动又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高职高专医学生学制只有三年,在校学习时间短,基础课程学时压缩比较严重,导致实验学时相对缺乏,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方便同学及时观察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观察,课后可以将课件拷贝下来,方便学生自行复习和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1.放手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先讲实验原理、实验所需器材、操作步骤、示教操作,然后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存在学生操作时间短、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认识不到位、敷衍了事等问题,达不到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作好实验教学的预准备工作,指导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只是课上听教师纸上谈兵,因此实验前要强调任何操作步骤要注意灭菌,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让同学们及时领会操作要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如“血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粪标本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从实验准备开始就要放手实践,每个步骤让学生参与,改变了过去学生看得多做得少的局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术。少数实验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而实行分组实验,要引导学生互相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2.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改进讲授方法。以往的实验操作都是按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发现某些实验可以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做法。例如在未知菌的鉴定中,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检验程序,确定试验项目,列出所需材料清单,领取实验材料,实验完毕后教师进行检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致于使其成为一个单纯的操作工。每个实验也并非一种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是实验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独立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简单回顾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记录实验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并对实验结果认真分析,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和科研态度。此外,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③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要突破重教学过程轻思维方法的惯性教育模式。如学生自己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学生发现当灭菌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按压力锅原理温度应该上升到121.3℃,而实际温度一直维持在100℃,让同学们分析其中原因,温度为什么不能继续升高?教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灭菌时排冷空气的重要性和高压蒸汽灭菌是利用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

三、调整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单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医学微生物学传统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随着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更新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我们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例如:细菌的分布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则以录像取代;抗链“O”试验从试管法改为玻片法等。我们将部分操作性试验和示教性实验相结合,组成一些综合性实验。如: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方法,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肠道杆菌的鉴定。还开有少量的设计性实验,如临床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等。这种实验安排改变了过去教师安排、学生做的模式,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范文6

初中理科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在江、浙两省已施行多年。在生物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知识本身的维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建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课程综合发展的趋势,建议初中生物学科降低中考难度,改编教材,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力度,拓展教学资源来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生物学教学范文7

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近几年来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对中药学专业开展PBL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

中药学;分子生物学;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法于2000年以后进入我国医药学教育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证明为比较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2]。河南中医药大学于近几年将本科分子生物学课程及相关的临床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为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分子生物学的蛋白质及核酸两章节实行了PBL教学。目前,学校使用的是唐炳华主编的中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九版),共涉及14章节内容。因为分子生物学这门课是在本科生学完生物化学后开设的,部分与生物化学重复的内容就不再讲授。为强调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侧重结构分子生物学;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人们很快认识到遗传的“中心法则”,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物作用的靶分子通常也是生物大分子,因此重点介绍核酸结构、蛋白质结构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在这部分内容中牵涉染色体、基因、基因组、药学基因组、蛋白质结构及分析方法、真核和原核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等很多部分与中药学专业密切相关,在PBL教学中要给学生明确的方向来查找资料,否则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抽丝拨茧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PBL教学就是基于现实情境的案例讨论式教学,高质量的案例式教学是PBL教学的灵魂。只有选择恰当的、常见的案例作为教学题材,其情境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似曾相识,才能起到既引入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牢牢掌握,又锻炼学生时间思维能力的作用。此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法,不仅开阔眼界,还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层次。

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1不可让学生分工查资料

比如讲授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时,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DNA的生物合成和RNA的生物合成,就想让学生根据这两部分内容先在课下自学,同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这种分工查资料的做法在PBL中是应该避免的。PBL是将学习引申到课堂外的学习,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先行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知识重构。这种学习过程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此时若分工学习,则有忽视学习的过程和质量而过分追求问题答案的倾向,不符合PBL通过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不应该给予鼓励,而应明确制止。

1.2教师在讲解问题时需要纵横渗透,辩证思维

比如蛋白质与核酸都存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级结构都是链状的,由基本结构单位通过特殊化学键连接而成;空间结构上都有螺旋结构,等等。不同之处是基本单位不同、连接化学键不同、结构等级数不同等。教师在上课前有明确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预习、查找资料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通过比较,将彼此交错的知识联系到一起,进一步深化知识结构,强化知识吸收。

1.3协作互助意识加强

PBL教学成绩的评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组提交的最终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在合作学习条件下,学生彼此友善、乐于帮助、尊重他人,有责任感。相反,在竞争的成绩评定标准下,则焦虑较多,害怕失败,只为自我和高成绩着想。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些学生很自信,需要给予挑战,使之在学习中尽全力;有的学生学业水平处在小组的底层,他们在学习中会犹豫不决,除非变得越来越自信,否则很难从同伴中学习到较多的知识;极少数学生会很安静,可能是过于胆怯、礼貌,或因缺乏准备和某些个人问题所致。综合各种因素,10人为一小组,因为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人数过多,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并且教师的教学进度很难保障。采用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是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课后互相联系和沟通会非常方便,讨论的气氛会更加轻松活跃。可是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格相似的关系会更好。分组时要注意进行均衡分配,教师通过微调,进而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最开始接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行为,告知为什么要这么做;要在每一组指定一名成绩优秀、责任心强、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做负责人,或者轮流当负责人,这样会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1.4文献检索及资料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所形成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课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检索文献的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

1.5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因为学生课前整理资料的过程带有很大随机性,涉及面较广,针对传统的复习考试没有太大的优势,学生会觉得有些不公平,所以采用的是课程终结性考试的方法来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共同的疑难点进行详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包括查找资料和学习的能力、讨论中发言的情况、和小组成员的合作、对小组的贡献等)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际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限于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应该贯穿于各个环节。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尽快监督鼓励他们改进。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感觉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自信心也会慢慢增强;对于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学习、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很重要,对于了解体内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疾病发展的分子机制、探索药物作用的机制和靶点、进行中医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PBL教学法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多样化,趣味化,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强调的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解决问题,而是要让他们理解问题与相关知识经验的关系,以及运用知识经验有效解决某类问题的思维,以实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2存在问题

比如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过于发散;可是若设定了关键词查阅,查找范围就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课堂的汇报时间紧,讨论无法深入进行,学生的思维认识无法得到充分显现。

3结语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基因工程、酶工程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技术前沿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单从单元教学看,从开始教学设计到教案编写,再到PBL实施,无论是教师的投入还是学生的投入,均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但是PBL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不能用即刻时效反映。如果工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自主探索、充分思考和交流探讨的乐趣,能让学生在PBL过程中获得除知识背诵以外的思维训练,如果一次又一次的PBL经历能让学生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职业情感的人,那么教学付出就一定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作者:马利刚  赵乐  韩永光  武慧敏  郑晓珂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生物学教学范文8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相互协调,互相补充,通过利用微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去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我校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所设专业大多数属于应用型专业,故我校的课程发展以及专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教学实践对环境微生物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不同的方法相结合

现在的教学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下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主要通过书本、板书等形式,虽然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地作用,但一些图像资料不能展示出来,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阻碍了发散思维的开拓。另一种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将计算机多媒体和投影幻灯、动画等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有着信息量大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但授课知识点的增大易使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思路。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和结合。比如:可以用投影仪代替部分板书,将重点难点用板书一边书写,一边利用幻灯片、动画等形象生动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最后还可以利用板书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而使知识完整化、脉络化。

二、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

环境微生物学对实验课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实验课的开设将对理论课是一个很好地补充。大多的理论课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势,这种局势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对上课越来越厌倦;然而实验课与理论课却是完全不同的,在实验课上需要学生自己先掌握好之前的理论内容,懂得原理,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勇于提问,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更加牢固。如对微生物“肉眼不可见”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时,是需要在实验课上通过显微镜的使用对其放大才能“可见”。实验课应该与理论课相呼应着开课,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会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能够长时间印在脑海中,从而使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也使被动学习的局势得以改变,进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调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理论知识。

三、建立专题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其中,合作讨论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提前将专题讨论的内容范围给出,让每个小组进行课前讨论预习,然后把不懂的问题归纳总结出来交给老师,每个小组具体预习情况教师就能够及时掌握,课上老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未涉及的知识及时进行指导和补充。(二)教师在课上讲解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小组的专题讨论相关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的同时介绍一下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大提高,也能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和记住。(三)涉及的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到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实地接触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一些启发和经验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传授,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在本课程结束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本课程的课程论文,主要是以自己对本课程学习后的所得所感进行撰写,并在最后结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教师则对每一届学生的专题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挑选出其中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进行重点介绍和点评。以上的改革措施对学生的改变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设置的专题小组的各成员在自主地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能够根据给定的范围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来确定专题讨论题目,这就会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阔,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二)专题活动是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然后分组进行的,每个小组的设置的专题题目都不尽相同,故所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起来,学生也能快速获得更多知识。(三)每个专题小组确定好自己的题目后,各组成员集思广益、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然后总结概括,直至撰写出专题论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四)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都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分工合作、动手动脑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此外,各组之间的竞争,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的一系列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很大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每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也感觉到非常的得心应手,并且有激情不会感觉到疲惫。但是,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环境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明宝,魏丽芳,郑先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18(10):14-15.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67-69.

[3]周开胜.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6):42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