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导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管理导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健康管理导论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1

关键词: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体系[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既是对现实的正视,也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强基务本之举”[2]。本研究在医学导论课程开展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以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育人目标为导向,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思政主题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利用QQ群、雨课堂进行课程思政主题的线上学习和讨论,采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课程综合成绩、思政实践作业感悟分析,以及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认同、人生意义、医学价值观认知变化等方面,分析课程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为进一步完善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方案提供实证,为其他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案例与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新疆某高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11个班共364名大一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参与医学导论课程融合思政主题的混合式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1)线上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依据“学习任务单”进行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包括教学课件、思政主题课件、视频、练习题;通过线上学习记录(30%)、讨论发言(20%)、单元测试(50%)等记录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2)线下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的理解、领悟和应用。教学内容侧重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并结合“医学使命与责任担当”“中医国粹与家国情怀”等思政教学主题,引入“2030健康中国”“时代人物故事”等,引导医学生不忘医学生誓言,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向医学前辈和榜样学习,珍惜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通过闭卷考试记录期末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3)课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如以个人、小组、班级3个层次“学习任务单”为指导开展白大衣的故事会、天使风采摄影展、医生日记微电影、医学生宣誓团日活动;按年级层面“学习任务单”组织开展“唱响新时代”主题歌咏比赛。通过各层次任务作业评价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

1.2.2问卷调查法

(1)通过问卷星平台,分别于课程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课前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资料、专业认同、生命意义、人文精神、医学生价值观等,结课后增加了课程满意度调查。(2)研究工具包括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3]、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4]、耿文秀编制的医学人文精神量表[5]、闵建颖编制的医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量表[6]以及自编的医学导论课程结合思政主题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选取110名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预调查,对问卷存在的问题及问卷语言表达进行修改,最终确定正式调查问卷。

1.2.3资料分析法

运用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将学生作业中的体会与感悟逐一仔细阅读并统计,总结归纳并提炼出相应的主题思想,从学生主观角度分析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在学生专业思想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效果。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学生成绩分析

学生综合成绩为(84.17±3.07)分,优秀率为2.2%,良好率为90.6%;平时成绩为(90.53±2.88)分,优秀率为68.2%,且无不及格者。具体见表1。

2.2 学生体会与感悟

对学生作业(包括2份年级作业、11份班级作业、59份小组作业)中的体会与感悟进行总结提炼,得出3个主题14个亚主题,见表2。

2.3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医学价值观比较

教学前共发放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3%;教学后共发放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为97.8%。

2.3.1专业认同

授课后,学生专业认同问卷总得分高于授课前,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专业认同维度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2人生意义

融入思政教学后,学生的人生意义问卷得分由(48.05±7.25)分提升到(50.72±8.79)分,不同维度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3.3人文精神

教学后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量表得分为(100.01±12.33)分,显著高于教学前,且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2.3.4医学价值观

调查发现学生医学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学生认为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培养科研能力,教学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

2.4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满意度问卷362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9.4%。结果表明,9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教学满意/非常满意,不到1%的学生对教学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具体见表7。

3讨论

3.1学生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

医学导论课程期末考核内容包含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两部分,思政知识考核包括“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内容。学生的平时成绩均在80分以上(良好或优秀),综合成绩为(84.17±3.07)分,且约3/4的学生处于良好以上,显示学生对医学导论课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掌握良好。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增强了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7]。李松岩等[8]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组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3.2课外思政实践活动是实现专业课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

医学院校对于医护人员的医疗技能以及思想道德培养意义重要。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德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9]。医学导论课外思政实践活动是课程思政的延伸,通过白大衣的故事会、天使风采摄影展、医生日记微电影、医学生宣誓、“唱响新时代”主题歌咏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临床环境,与医生直接交流,真听、真看、真感受,直观地了解医生职业及医疗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专业价值及医德医风等专业素养的认知与体会。引导学生思悟医学生誓言中的使命与担当,用歌声唱响新时代的自豪。分析实践作业中的体会与感悟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医德修养非常重要,医生需要具备专业、沟通、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增强了对医学使命和医生职责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梦想,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这显示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有助于医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深对医学宗旨和医生使命的领悟。

3.3医学生的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医学价值观等认知有积极转变

学生的内化认同是检验课程思政成效的主要标准[10]。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后学生的专业认同、人生意义问卷以及医学人文精神量表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对医学职业道德素养的理解也有明显改变。与庞书勤[11]、黄钰敏[12]等学者的研究[13-16]结果一致。一定程度说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表明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的有效性。(1)课程内容与思政主题的有机融合,如医学发展史中融入医学使命与责任担当、中医国粹与家国情怀内容,医学教育与学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仁心仁术的人文精神等内容,可引导学生在认识医学发展与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专业认同度与医学人文素养。(2)发挥医德榜样对受教育者的示范和激励作用[17],将屠呦呦、裘法祖、钟南山以及梅莲医生、中医教授袁今奇等人物故事引入课堂,使医学人文精神和医者形象具体化,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也激励着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3)设计参与式实践教学,如天使风采摄影、医生日记微电影、白大衣的故事会等,可使学生接触临床,感受真实的医者形象与医疗环境,丰富课堂思政教学内容,更能达到思政入脑入心的效果。

3.4学生对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主题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实施课程思政,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是关键[18],专业课教师应依据专业课的授课内容,精心挑选合适的“思政点”,避免思政与专业课的脱节。(2)学生对授课形式与考核方式非常满意,说明实施课程思政需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19-20]。医学导论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堂思政和实践思政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课程考核遵循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原则,考核结果更全面、公正。(3)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偏低,可能与学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教育模式、学习方法等不适应有关。当然也表明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提示今后的教学改进可以增加大学生实践活动,帮助医学生及早适应医学专业学习,做好学习规划,提升学习效果。总之,本研究探索性实践了医学导论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医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分析显示,学习效果总体良好,表现为学习成绩良好、专业内化认同度(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生对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总体满意,提示以“学习任务书”为指引的线上教学和课外思政实践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也是课堂思政教学的有效补充,有利于课程育人育才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2]唐湘宁.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内涵本质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62-64.

[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郭宇洁.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抑郁、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5]耿文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6]闵建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赵臣,侯毅鞠,袁忠海,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8):82-83.

[8]李松岩,田洪艳,徐冶.基于“课程思政”视阈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4):114-115.

[9]张惊宇,张力娜,赵琳琳,等.结合德育教育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85-86.

[10]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11]庞书勤,姚立群,李明,等.综合干预方法对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认同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34-836.

[12]黄钰敏,杨洋.人生纪录片课程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9):1-8.

[13]杨珂娟,张亚军.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以陕西中医药大学“概论”课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38-39.

[14]刘小凤,郑小梅,王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222-223.

[15]靳轶敏,吴舰宇.疫情下医学生的仁爱思政教育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0(6):105-108.

[16]丁翠路,刘安诺,朱桂月,等.自我价值感在本科护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效应[J].护理学报,2021,28(6):38-42.

[17]詹古丽.医德榜样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现代交际,2020(3):7-8.

[18]李黎,孙洋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初步检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1):16-20.

[19]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2

【关键字】物联网;移动通信;4G

2009年,在无锡,温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示范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启动。物联网是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技术,如果在物联网方面落后了,我们在下个世纪,在未来的100年,就会全面落后。物联网的发展,受制于通信技术。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经进入4G阶段,技术不断成熟,通信功能日益强大,业务不断的扩展,4G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广受关注。4G通信技术,已经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2014、2015年的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中,物联网技术都实现了登顶,而2016年曲线中又出现了物联网平台技术。伴随着NB-IOT以及LTE-V在3GPP协议冻结,5G网络面向的3个场景中有2个均为物联网应用,物联网行业终于迎来通信运营商的加入,首次大规模商用在即。NB-IoT是第一个面向物联网的运营商级别通信协议。三大运营商都在2017年大规模商用NB-IoT,LoRa、SigFox、Ingenu、NWave等一系列技术均不同程度的活跃起来。NB-IoT将在低耗能、低信息量、巨量化传感器网络中应用,领域包括:①以水电气的智能抄表业务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业务;②以邮筒、垃圾箱、路灯、下水道、停车位管理为代表的智慧城市业务;③以快递、宠物、畜牧业、儿童老人跟踪为代表的智能追踪业务;④以可穿戴健康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医疗业务;⑤其他工业领域小规模、长时间数据收集案例或周期性控制应用。

二、4G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4G。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严格意义上来讲,LTE只是3.9G,尽管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其实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所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其还未达到4G的标准。只有升级版的LTEAdvanced才满足国际电信联盟对4G的要求)。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兆)快25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017年全球运营商迎拐点,相对乐观但有不确定因素。我们认为总体上通信行业2017年应该会好于2016年,主要有政策推动:运营商混改列入第一批试点名单,引入互联网巨头或直接流量经营、数据经营转型,全面形成“云管端”闭环,行业形态有望重塑;以及技术周期推动:5G标准制定关键阶段,下半年海外运营商同步实现商用。全球市场运营商资本开支迎来拐点之年,增速触底。我们预期2017年全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仍将有3%的小幅下降,但在下半年资本开支有望触底反弹,4.5G网络扩容,5G及物联网的投资开始加大;国内厂商份额提升,全球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无线通信市场,华为市场份额第一,达到35%;中兴稳健上升,从2010年市场份额6%提高至12%,表现抢眼。

参考文献

[1]瞿中,熊安萍,蒋溢.计算机科学导论(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2]PeterNorton著;杨继萍,钱伟等译.计算机导论(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郭卫斌,杨建国.计算机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4]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5]刘云浩.物联网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3

[关键词]老年保健与管理;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实践路径

1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现状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为他们未来要投身于社会最为重要的养老事业建设中,以匹配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进程。我国老年事业起步较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更是一个新生专业,2016年国家才设立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由于受到种种原因影响,许多职业院校在该方面人才培养上相对迟滞,长期以来只能培养出具有高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但伴随着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职业学生职业理想、职业认同与职业精神的提升变化。职业院校也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出改变,但这一道路必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就目前来看,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阻碍,这主要是因为该专业人才转岗换岗相对频繁,需要人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机构期望较高,希望进入行政管理机构,而不希望前往一线做护理服务,这就导致换岗调岗问题的出现。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老年保健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相对困难的。而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种种缺陷例如课程内容单一、理实结合不理想、包括社会环境错误到乡下学生对专业的无序认知等等不足也导致人才培养的困难[1]。

2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2.1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将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特别注重“学训交替”“能力递进”,在课证相融的基础之上实现校企共育合作过程,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机制。换言之,就是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强调对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发与技能训练,争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引入职业素养教育,例如可在学校开设“专业导论”“沟通与礼仪训练”“健康养老职业道德与安全”等等职业素养培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更多结合养老护理案例实施技能示范与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知识学习内容,强化实训教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实践方面共同刺激学生,让他们真正愿意投身于养老事业中并贡献自身力量。

2.2强化第二课堂建设

在职业院校要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建立,例如在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中就要开辟第二课堂,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教育核心思想。具体讲就是要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模块,明确活动目标,一方面由专业教师把关理论教学,一方面邀请企业转接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与企业岗位要求传授实践知识内容。例如在校园中开设各种老年人保健管理专题活动、知识竞赛、辩论会等等丰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再者就是走出课堂校园外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养老企业、参加各种养老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可度,树立他们良好的职业信仰,培养他们良好的养老保健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且学生修满专业专业课、公共课以及选修课学分后,教师还要求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获得7个以上学分,并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与参加德育答辩活动[2]。

2.3基于序列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要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文化融合等等各种教育方式构建专业序列活动,建立序列活动载体,持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序列过程中要尝试不同有益探索,例如建立阶段性的“孝爱大讲堂”、开设爱党教育、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双百”活动(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真正与养老机构就保健与养老工作展开产教对话。而在课程设计上,围绕老年保健与管理知识基础建立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导论、沟通与礼仪训练、基础医学概要、临床疾病概要、老年心理学、老年用药指导、老年人营养与饮食指导、健康养老职业道德与安全,专业核心模块:老年常见疾病及健康管理、老年照护、老年康复保健指导、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中医养生、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健康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拓展模块:第二课堂系列活动、陪伴实践活动(养老机构见习)、老年活动策划、生死观与临终关怀、社会调查方法、老年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老年急救与意外处理、老年慢病与运动保健、养老机构文书拟写与处理。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培养学生建立养老保健管理概念,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业务素养与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系统[3]。

3结语

在职业院校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运用各种教法与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业务能力,确保他们职业素养教育能够渗透到专业中的不同环节,且要特别注重该专业的社会实践价值,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即插即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琳.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交际,2018(11):20,19.

[2]司子菡.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探析[J].丝路视野,2017(1):36.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4

食品工艺学导论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以研究食品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及工艺技术参数、产品质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是后续工艺类课程的先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相关能力的重要课程。为了更好地贴合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我国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并且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贴合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大纲是规定各门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选编教材、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本校新建不久的专业,食品工艺学导论的教学大纲是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技术原理课程大纲为基础进行设定的,存在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因此应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其更加贴合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专业特点。经过调整后的食品工艺学导论教学大纲更加合理,与本专业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食品辐照的安全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在低温处理章节中,重点侧重低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和控制参数,避免或减缓这些变化的发生,达到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品质与安全问题的目的。同时,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单一教材,而是博采众长,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广泛搜集相关知识,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知识储备。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食品工艺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形式上,主要以课堂板书和幻灯片讲授为主,学生对大量描述性内容难以接受,而且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学生的专注度和教学效果有所降低,为此我们采取了包括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

1.搭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先通过学习通发放课前试题或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情,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同时,学生也可以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课中,教师发挥“线下”教学的主体作用,加深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的特点,把食品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工作原理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利用智慧课堂的签到、抢答及讨论等功能,加大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通过学生在“线上”观看具体产品的加工工艺,组织线上讨论、答疑辅导等,对课上讲授内容进行拓展,增加课程广度;同时教师布置在线作业,进行在线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闭环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流程、调整策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主动学习。整个过程既促进了师生合作、自悟,同时学生也经历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蜕变。

2.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1)提升传统教学方法。食品工艺学导论是一门食品工艺类课程的先导课程,涉及大量食品加工保藏原理和加工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和演示法等,教师结合图片、模型等,边讲变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形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对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并结合启发、提问、巩固运用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习食品的低温保藏原理时,课程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把买来的肉、蔬菜放到冰箱里?低温为什么能延长食品的保藏期?”通过收集学生的答案引出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讨论题目:“列举需要低温保藏的食品,并调查其保藏期”,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低温对于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酶及其他化学变化的影响。

(2)积极创新教学手段。要想实现高效课堂,仅靠传统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问题为驱动力,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课堂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朝着目标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身份互换,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如教授食品干制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在讲授干制食品的保藏原理和干制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课下观察干制品在保藏中的质量变化,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讲述,教师只做点评和总结。再如:在讲授食品的罐藏工艺时,教师可在课上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罐头生产的安全案例,如玻璃罐罐头常常出现“跳盖”和破损率高的现象,水果罐头在加工中常出现褐变现象等,让同学更加直观地接触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寻找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通过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料与品质、工艺与品质的关系,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掌握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3.把思政教育、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专业课不仅有专业内容,还要有温度和情怀,将思政元素渗透进专业课中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食品加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生产行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通过挖掘德育、思政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有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在食品的罐藏与杀菌这一章中,要让学生明白加热杀菌的最佳状态是既让食品达到商业无菌,又要尽可能不破坏食品的营养,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在食品的腌制与烟熏一章中,通过讲述肉类发色剂亚硝酸盐的正反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添加剂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加强法律意识、树立食品行业良知、遵守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总之,通过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既收获食品工艺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授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食品工艺学是与食品工业联系极其紧密的学科,而食品工业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食品工艺学的教学除了讲授传统的食品保藏原理和工艺外,还要涉及食品工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如冷冻升华干燥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辐照技术在肉类及其制品中的杀菌作用等,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对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定期开展文献分享、技术讨论、产品开发等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等,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评价模型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5

(一)国外医学教育基本模式

国外的医学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器官系统式(organsystem)。传统学科式是较系统完整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教学实施与管理。PBL教学模式进一步精简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联系更紧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器官系统式是按照人体解剖结构中的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结合的问题。

(二)早期临床实践的内涵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和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医学教育方式。早期临床实践的“早期”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临床实习期的前一阶段,通常是指医学教育的最初两年”,“临床实践经验”是指“在社会的或者临床的环境下与真正的(与模拟的相反)病人接触”,以增强对健康、疾病或者癌症和卫生专业角色的理解。(四)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种主要形式。课程内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ICM)”课程,即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相应课程的观摩,并且在节假日到医院进行“预见习”。课程外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让低年级医学生在节假日到社区和医院进行观察,并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检测,以加强学生对疾病和病人的理解。

二、国内外早期临床实践的现状

(一)课程内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国内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把早期临床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如英国医学教育的临床阶段与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医学院校开展不同的临床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倡早期临床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许多院校还专门开设医学社会学、心理健康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早期使用模拟情景下重复操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法国的医学生在入校第二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医疗工作,每周见习2~3个半天(通常在上午),大学第四学年开始学习临床课程至第六学年结束。香港的医学院校在学生一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就让他们开始接触病人,其课程设置由综合课程、健康与疾病概论、系统课程和临床实习组成。在第一学期的健康与疾病概论中,以真实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讨论;以临床访谈(clinicalvisit)和床旁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实地见习与实习;在专门的临床技能实验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技能。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一年,采用周末到门诊导诊、晨间到病房参与晨间护理的方法对174名护理本科生实施了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结果表明在护理本科生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切实可行,实现了理论教学、临床思维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缩短了临床实习的适应期,提高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二)课程外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一些院校也采用课程外的形式进行早期临床实践教育。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早期临床医疗工作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培养其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其人文关怀理念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选拔二三年级医学生成立实验组开展急救普及活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活动的开展效果良好。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护理学专业现状与护士角色”课程中安排10个学时的临床见习,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和认同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对部分新入学医学生开展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临床、感知医学的实践教育活动,组织新生参观附属医院。并让二年级学生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患者提供导诊、沟通、护送、取药、维持秩序、陪护等服务工作。使医学生提前了解医生日常工作环境,增进对培养良好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效果显著,受到医学生广泛欢迎。

(三)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还有一些医学院校早期临床教育结合了课程内外的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的许多医学院校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患者,学生被分散到各个诊所,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参观后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渗透每周一次的临床实践课,为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趋势

(一)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

传统医学教育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缺少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的不足,其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避免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和同情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患,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医学生早期感知临床、熟悉医疗流程、体会患者感受,促使医学生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趋势

早期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的医学院已相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各院校所进行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都只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并没有全面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只在四五年级才让医学生接触临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我国需借鉴国外开展的各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开展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可能的方式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6

1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初步的临床诊疗及预防能力,具有全科医学基本理念,与毕业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未来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能承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具有全科医学基本理念的临床医学人才。

2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遵循“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设计理念

在遵循教育部医学教育标准[4]的基础上,同时覆盖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上海市政府对我校培养基层医疗服务人才的要求,把全科医学理念和能力融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基于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研究[5],归纳全科医生岗位必备和拓展能力,形成有全科特色的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老年医学、急诊医学、妇幼保健等全科特色课程的建设。

2.2将医学人文精神、职业素养渗透到课程

开设《医学导论》等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的责任融入到教学内容。通过医学生主导的“叙事医学”作为课外延伸,通过公众号推送医学案例。该项目在首届上海医学创新实践论坛中荣获“优秀风采奖”。此外还通过医学生宣誓、向“大体解剖老师”的默哀仪式、走近名医名师的导师制以及多种志愿者活动,聚焦关爱健康。

2.3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

问题导向的学习(PBL)的方式有利于基础临床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我校全科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包含了以下五个阶段的PBL等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第一阶段PBL:依托“医学导论课程”,通过PBL案例的学习,了解医学的责任和使命,初步导入全科医学概念。第二阶段PBL:在基于器官系统的第一轮整合,通过PBL案例,学生基于临床问题自主探索基础医学知识。第三阶段,基于器官系统,学生通过PBL,探索对疾病的认识、训练临床思维。第四阶段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完成了基础和临床两轮整合的基础上,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配合临床技能的实训,通过综合性团队合作TBL案例,整合所有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第五阶段:在临床实习期间,以内、外、妇、儿实习为依托,每2周进行1次基于临床案例的学习(CBL)。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4重视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进行“早期临床、全程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

在培养计划中增设了早期临床实践系列课程。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末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属医院以及疾控中心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实践。学生经过强化的早期临床实践训练,能更早的认识到医生的岗位职责、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6]。同时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利于器官整合课程的开展。通过教学研究立项,建设早临床实践课程,撰写教学大纲,组织集体备课,社区基地教学巡查。经过卫计委推荐、学院组织专家评估,10家社区卫生中心承担早期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在大学一年级开展大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和急救训练,建构健康理念,关注基层医疗和大众健康保障。

2.5加强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成性评价方法[7],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注重平时考核,提高平时考核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学生的实验报告、见习病历书写、PBL表现以及平时的测验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第一次综合考试,考试内容包含基础医学、临床课程、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理论综合考试,以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客观结构化多站考核(OSCE),综合考试的成绩合格,方能进入临床实习。毕业前进行第二轮综合考试,包含内、外、妇、儿综合理论考及OSCE考试,严格把好学生出口关。

2.6依托医院-社区联盟化教学基地群,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

为了推进全科医学学科发展,我校建设了以附属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联盟化教学基地群。目前已整合五家附属医院、十余家社区卫生中心进入联盟。力争建立标杆性社区教学基地,做好全科医学师资的储备。

3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全科医师培养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培养途径、多个阶段相辅相成[8]。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我校正着手“5+3”一体化建设,建立分阶段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阶段就把全科医学理念和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为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建晔,黄旭元,朱堃,等.提升乡村医生专业师资培训有效性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2):1663-1666.

[2]徐敏.“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1+2”模式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07-208.

[3]郭兴新.上海:首批郊区基层医生开始执业[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3):20.

[4]谢阿娜,王媛媛,王景超,等.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13-17.

[5]韩颖,王晶,郑建中,等.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4):399-405.

[6]陈磊,王景超,王维民.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70-71.

[7]蒋敏丽,徐森明,莫颂轶.形成性评价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应用现况与分析[J].高教论坛,2016(1):95-97,105.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7

关键词:《公共管理导论》;新公共管理;批判

1对《公共管理导论》的质疑

1.1竞争可以改变垄断,提高行政效率吗?

欧文休斯认为“20世纪后期,传统公共行政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变。”作者毫无遮掩的表露,传统公共行政已经成为过去式,并且新公共管理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公共行政已经产生了问题,诸如官僚制模式的效果和效率不尽人意、过度管制、糟糕的服务和腐败行为等。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没有效率也没有动力降低成本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竞争,官僚机构垄断公共产品才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灵活的市场机制转变。首先,这其实是对官僚制的一种误读,政府没有效率是不是因为缺乏竞争这个还有待考究,但是官僚制模式并不一定会造成政府低效率,反而官僚制合理分工、层级节制、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等正是效率的提供者与倡导者。其次,竞争作为新公共管理某些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市场上也许能具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公共部门应用上并不一定见得高明,诸如水、电、天然气等公民生存所需,引入竞争机制在某些领域并不见得能让公共利益获得保障。同时,欧文休斯还认为“关注效率已经导致了公共服务缺乏人道的精神。”我们并不认同关注效率会导致公共服务缺乏人道的精神,无论是对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对大多数公民而言。第一,关注效率不会导致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人道精神的关怀,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本身就应该对效率负责,那是他们正当性职权所理所当然承担的职责。第二,关注效率也是大多数公民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之一,没有效率的政府与没有效率的政府工作人员,会造成政府公信力及人民幸福感的降低。

1.2“小政府,大社会”是大势所趋吗?

“市场机制在任何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过度管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改革政府“小政府,大社会”是大势所趋。首先,不谈论点自身的逻辑、术语边界问题,这些论点话语过于绝对,如若真如欧文休斯所述:“无论什么事务都应该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那么国家、政府的存在其论点中便是没有意义的,只需要市场机制自身运作便可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而事实恰好相反,一方面市场内部垄断、正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是难以靠市场自身革新而解除危机,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政府纠偏、投资、提供政策来引导市场的运行,在政府、市场的混合作用下达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稳定有序。另一方面,政府能做到企业无法完成的公共事务,如给予人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公共物品的提供、水利发电铁路工程等。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认政府在市场机制当中充当的角色,通过政策调控让市场朝着正确方向更健康的发展是政府服务之一。同时,市场机制也有一定的缺点,这样也需要政府进行市场监管,不得不提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西方国家是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育企业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培育政府官员正确与否则有待检验。

1.3顾客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吗?

“公共部门是私营部门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买家,政府要对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公共部门并不是私营部门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买家,政府有义务为富人和穷人服务,但是作者隐含的逻辑是政府更应该为富人服务,因为公共部门是私营部门的超级买家,但事实上政府更应该为弱势群体、为偏远地区、为贫瘠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新公共管理主张,以顾客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市场机制不仅仅只存在于政府内部,即竞争、绩效考评等,更应该体现政府的核心价值,拥有企业家精神,客户或者顾客是其良好服务提供的对象,“效率、效果和经济”成为新的价值取向,以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收获。但是在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不应该单单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更应该为实现社会正义、公平、自由、人权等民主社会所需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保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采用付费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会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抬高,对顾客或者公民产生众多威胁与危害。假如一个顾客没有金钱或者说顾客拥有的财富不一样,政府是不是就应该不为顾客提供服务,亦或是对拥有不同财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质量服务?显然不应该。并且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者或者说主要参与者,不应该仅仅以需求导向而作为公共管理的标杆,更应该提前做好规划与预防,例如10年、30年、50年发展规划,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等。

2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2.1公共部门私营化

首先,私营部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之一,适用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不管是在时间管理、绩效考核、政策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价值取向方向也不太相同。如果政府生搬硬套的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公共部门,失败是显而易见的。民营化和PPP模式从长远角度看,并不一定能使成本降低,哪怕是私营部门在没有竞争、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一样难有高的效率,并且责任划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私营部门的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上还有很多弱点和矛盾,例如许多私营部门技术和公共工程上的问题也许还会形成贪污腐败。其次,政府在不同城市、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提供的公共服务虽然有所差异,但也仍需满足广大群众的最基本公共服务,类似如基本的生活保障服务,水、电、天然气等。再次,还要提供公民发展的基本服务,类似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运)等,甚至对没钱的顾客也还要有如“低保、救济、福利院”等服务,这些都不是私营部门能提供或者提倡提供的服务,单单是和私营部门一样以顾客为需求是对公民的不负责,也是对政府政策的误导,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价值取向决定了公共部门应该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2.2运行机制市场化

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市场本身,还需要有政治、法律等因素作为制衡,新公共管理在对传统官僚模式进行批判的同时极力鼓吹市场机制可以如何应用于公共部门,这是一种对市场的盲目定位,同时也忽略了市场本身的弊端,“将市场机制运用到行政组织和管理当中不能不顾及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机制”对市场的崇拜也忽视了政府、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在公共服务的作业,使得政府陷入一条腿走路的误区。同时,在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繁文缛节的减少,也许并不有利于社会公平。对于某些利益团体,繁文缛节也许意味着去去形式化,但是某些必要的程序则可能更好的保护公平。就公共部门而言,政府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样的,例如“政府政策的强制性,公共安全的必要性,教育司法的公平性”等决定了如果政府与私营部门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必然会产生多重的弊端。政府授权市场确实可以将公共服务多样化,面对需求的变化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不得不直视的一个问题是一旦被授权单位失灵的话,政府也有可能无法提供该领域的服务,造成双失灵的情况。即“小政府,大社会”并不是真正的大社会,而是“小政府,大市场”,以政府为主导(中心)变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中心),不管以后市场是因市场规律失灵还是因追求利润最大化失灵等,政府也无法控制或者说丧失了主动权。

2.3价值取向功利化

市场的基本价值是效率,但是效率并不应该成为公共部门唯一的价值追求,用单纯的效率来替代其他价值,有悖于公共性。新公共管理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人性假设,提出经济人假设。首先,关于经济人假设存在两个悖论,第一,政府官员的真实动机与经济人的动机并不完全一样,人在组织结构容易受到组织文化和组织伦理的影响。第二,人性无疑是复杂的,人也并不完全是理性动物,经济人假设也忽略了官员自律和道德修养的内在激励。其次,按照新公共管理提出的主张,政府“掌舵”、市场“划桨”、顾客“乘船”,如此非常直观的疑问就是这条船究竟是属于谁的?顾客或者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反而没有了参与权,更何况公民还应该具有多重角色。将公共服务的目标比喻为顾客,既不形象,同时也无法理顺公民、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新公共管理借用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理论、改革企业家精神、以结果为导向等,容易产生功利的政府官员或政府行为。从短期来看,似乎能为解决部分问题提供方案,但是长远角度看,反而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损害。同时,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在很多指标上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例如公平、正义、人权、幸福感等。这也意味着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为实现长远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过分的追求结果、效率、效果等经济价值,将忽视了对一些“公共性”的价值,进而将公共部门沦为功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新公共管理不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机制模式上的定位都与公共管理所应有的正确价值相悖,偏离了公共管理价值取向。

3结论性评述

无论新公共管理对错与否,都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了问题,新公共管理为解决传统公共行政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思考。但是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考,能否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参考则需要一个检验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会产生更多的价值观念,政府的执政理念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更加宽容的品质去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根据多元化的社会实现自我尝试、自我重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格局。公共管理发展到如今,新模式层出不穷,例如新公共服务、治理理念、公民参与共享共治等,这些新思想新方案与新公共管理相比较无疑都带上了公共行政伦理的新光环,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思想新模式能否转换成新的实践,到底是公共管理学者的臆想还是评判者的一厢情愿?这些我们不得而知。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从政治导向到经济导向再到服务导向转型,走的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正是因为困难和问题不断的出现,我们才需要进行不断的、不妥协的批判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现代公共管理作为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还应该探讨如何建立沟通民主与治理的渠道,重视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和借鉴,朝着正确的公共管理价值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公共行政的公共利益追求及其伦理诠释[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2]屈屹.从政治层面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健康管理导论范文8

为了让学生尤其是新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做到自律、自理、自立、自主、自觉、自强,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列入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前提下,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专门人才上来,充分发挥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旅游企业等各方在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企的全过程。

尤其要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的两个关键环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各学期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达此目的,可以把专业思想教育开设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如开设“学科导(引)论”课等,由校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对专业背景、前沿动向、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毕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做专门的讲述,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职业方向,从客观上符合职业要求,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

二、充分发挥教学名(导)师和学长引领导航作用,夯实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要讲明旅游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看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生更加辉煌;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社会需求质量及专业发展趋势等,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发挥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开展系列讲座,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所学专业,提早接受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拓宽思维面和认识面。还可邀请学长或校友作现身说法,畅谈学习和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释疑、示范、引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成功的欲望。同时,配合学校学分制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制,指导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帮助学生进行选修、辅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校生活的全方位咨询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去了解熟悉本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三、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学环节管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代高校旅游教育中,要优化师资队伍,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把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灵活的课程体系,坚持由企业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调整课程,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法、参观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操作示范法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旅游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旅游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时刻感到身临其境;改变过去落后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为动态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位证的同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深化专业思想教育

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坚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思想教育密切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学生活动,增强专业敏锐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保证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手机、E-mail、QQ群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媒体,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授课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便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专业知识面;阅读专业资料,帮助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注重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使学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把旅游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五、加强校企良性互动,生动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的局限,弥补学校缺乏的实践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生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旅游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职业色彩要求其专业教学服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强化校企联系,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组合,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或座谈、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旅游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旅游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改变其传统偏见,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精旅游”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亲自感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学会对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态度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具备旅游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能、专项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专业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在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专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为此而认同自己的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重视和强化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工作作风,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在教室、宿舍等创造旅游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