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例6篇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文1

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卢卡斯模式这样表述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实现:“环境教育是关于(about)环境的教育,为了(for)环境的教育和在(in)环境中的教育,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科学地利用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适当的美术课程内容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创意

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左琳(校长)沈宏伟(副校长)常廷俊(书记)

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

顾问:汪恩长(校外科技辅导员)

组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5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月―12月):

1、刨根问底:

为什么?(4月初―5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

(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

(2)小丽花的栽培;

(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

(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

2、奇思妙想

做什么?(5月中旬―10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

(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3、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月中旬―11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

(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美术理论;课程;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美术 学科本位 有效课堂

【案例回放】

镜头对比一:激趣导入

导入镜头A: 导入镜头B: 图例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我画你猜”,请你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

(孔雀简笔画)

生:孔雀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头上的羽毛、漂亮的尾巴)

师:孔雀头上的那一簇羽毛,我们又称为羽冠。(板书:羽冠)大家知道孔雀的故乡在哪里吗?

生:云南

师:是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看看百鸟之王――美丽的孔雀

(板书课题) 师:我带来了一根羽毛,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的羽毛?

生:孔雀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孔雀羽毛?

生:(预设:羽毛上有个圆圆的花纹)

师画出羽毛中的圆形花纹。

(图例一)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长长的线

师画:(图例二)

师:圆圆的点和长长的线就组成了一根美丽的孔雀羽毛。

【案例分析】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的导入环节,我努力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使美术课堂更为有效。利用A方案进行教学的导入过程中,课始,当老师在黑板上表现形象的时候,他们能认真观察,并能根据外形的特征猜出是什么动物,并引出后面的教学环节――欣赏孔雀图片,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平稳,导入显得“按部就班”。利用B方案进行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学生同样兴趣盎然。不过从课堂的有效性角度上来看,由“点”入手,从而转化为对“线”的认识,学生很快掌握了孔雀羽毛的形状特征,有的学生在回答地时候说:“羽毛上有一个像眼睛一样的圆点”,“羽毛圆点周围是密密的长长的曲线”……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既突出了美术的学科本位,也凸显了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镜头对比二:深入探究

探究镜头A(1): 探究镜头B(1): 图例

1、欣赏礼物,认识孔雀羽毛花纹

师:开屏的孔雀很美丽,美丽的孔雀想送一件礼物给我们,请你拿出抽屉中的信封,取出礼物吧?

师:大家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孔雀羽毛的照片

师:大家看!是真正的孔雀羽毛。(出示)羽毛头非常漂亮,上面有个圆圆花纹,颜色很鲜艳。知道吗?这个花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色金翠钱纹”

师:同学们收到的照片中就是孔雀羽毛上最美丽的花纹。

2、回答问题,了解花纹图案

师:我们收到了孔雀带来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羽毛花纹中藏着两种基本形,你找到了吗?

生:(圆形 线形)

问题二:羽毛花纹基本形排列有四种变化,你发现了吗?

生:大小、重复、聚散、叠加

问题三:你可以用其他形状代替圆形成为孔雀的羽毛图案吗?

生:方形,心形,菱形……

师小结:如果你用大小不同,粗细不同、方向不同的形状或者线条来进行这样规律的排列,你就能画出非常漂亮的花纹图案。

1、对比羽毛,启发思维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件礼物?(范画)(图例一)

生:孔雀羽毛

师:这根孔雀羽毛和黑板上的孔雀羽毛有什么不同呢?

生:(预设:1、中间的圆圆形状变成了“爱心形”。2、旁边的曲线变成了波浪线。)

师小结:原先羽毛上是圆圆的一个点,现在变成了“爱心形”的点;原来是长长的曲线,现在变成了波浪线。圆除了变成这样的形状,线变成这样的线,你还能怎么变呢?

2、深入对比,再启思维

师:让我们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找找这三根羽毛相对应的设计方法是什么?(图例二、图例三、图例四)

师:这三根羽毛分别是用点、线、面的方式设计出来的。如果将这几种方法组合起来设计的孔雀羽毛就会更加多姿多彩。PPT展(图例五组图)

师:我还有一根孔雀羽毛,你又发现了什么?(图例六组图)

生:发现……

师小结:是适当减少些羽毛,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简化法

3、师:那从这根羽毛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呢?(图例七)

师小结:孔雀羽毛上的点我们也可以用几个图形来组合,这种方法设计的羽毛也非常别致,这就是添加法。

探究设计A(2): 探究镜头B(2): 图例

师:要画整只开屏的孔雀的话,一个花纹图案够了吗?该怎么办?

生:重复画。

师:孔雀羽毛上的花纹图案虽然形状都一样,但是数量非常多,所以我们要重复装扮孔雀的羽毛。

(投影展示范作)

师:大家觉得够美了吗?怎么样才能使它更美?

生:上色

师:我们可以在孔雀身上涂上相近的颜色,例如这样。

(投影展示颜色相近的孔雀)

师:也可以涂上颜色对比非常强烈的颜色,例如这样。

(投影展示颜色对比强烈的孔雀)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美丽的孔雀吧。

课件:孔雀图片

师:孔雀开屏的时候,是它最美的一面,因为孔雀开屏的时候,我们能见到许多羽毛。从正面看过去,它开的屏就像是一把巨大的羽毛扇子。(图例八)

师:现在我们把同样的羽毛,它们沿着中心有顺序的重复排列起来,一根羽毛挨着一根羽毛,再叠加上一层。然后在扇形的中间,我们加上孔雀的身子和头,孔雀图案就出现了。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孔雀图案变得更美呢?

生:上颜色

(掀起底下的作品)(图例九)

师:可以涂上相近的颜色,也可以涂上对比的颜色。

师:虞老师这儿还有一只独特的孔雀。出示(图例十组图)

师:这两只孔雀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想把孔雀的屏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生:……

【案例分析】

学生接受和学到新的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试教的结果来看,A教学方案看似比较扎实,教给了学生画孔雀的最基本的画法,并引导他们注意对孔雀特征的把握。不过从创意角度来看,孔雀的不同类型、独特的造型特征就无法产生,课堂无法“生机盎然”。而B教案则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层层深入,不但解决了对孔雀外形特征的把握,而且使学生的美术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让课堂更加灵动,更具有浓浓的“设计味”。两种设计方案经过试教比较后,可以肯定的是B方案更加凸显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案例反思】

美术课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美术老师认为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是很容易的事情,认为只要课堂气氛好,有效果的作业呈现,就认为是体现了学科本位教学,实则不然。学科本位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到自主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以生为本,还原本位

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作业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大因素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这是美术课在预设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美术这门特殊的学科,更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美术课特有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掌握基本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动手和想象的教学平台。

二、转变思想,“引”人入胜

当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开始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课堂教学表面之后,我们又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没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引导学生。

其实真正的学科本位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作业,引导学生,从而老师才能自己得到成长。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在课的设计之前问问自己,我的课这样设计学生是否真的喜欢?我真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吗?

三、正确整合,还原本色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许多美术课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整节课下来,就是没有让人找到这是一节美术课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太过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结果整合来整合去,却偏偏把美术课的特点给整合完了。

真正的学科整合不能象泡沫一样看似五光十色,实着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抓住美术课堂的特色的基础不变。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为了更好、更生动的讲解美术知识,而不是让它们侵占了美术的课堂。

【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幼儿;幼儿艺术审美;教育

一、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个案探讨

1.案例简述

有一天,我们上“夏天的衣服”一课,老师出示一些衬衫、短袖、裙子等,幼儿们一直在讨论,互相看着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纷纷议论着各种颜色,我说可以按照老师的颜色涂,也可以动脑筋自己涂,并说明了要求。他们纷纷开始涂色,坐在边上的天天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过去看了看,他翘着小嘴说:“我今天的衣服颜色不好看,有些热。我不喜欢,可是妈妈非要我穿。”他是我们班很懂事的小男孩,知道的可多了,他又接着说:“老师我想画一件凉快的衣服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天天的小手拿了淡蓝色的蜡笔开始往上涂。我心里一惊,觉得他太棒了!班里绝大部分幼儿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涂色,可是我希望他们都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会更好!

2.案例分析

通过对这则案例进行分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一定的艺术审美教育。但是如何进行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这是我们需要认识和探索的。目前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已经逐步开展,成为各个优秀幼儿园竞相推崇的教育特色。我们在充分肯定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应看清楚目前幼儿艺术审美教学存在的一些怪现状,看似欣欣向荣的艺术审美教育表面,隐含着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审美创造性。创造性培养是幼儿艺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感性认识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性欣赏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本身极具创造性。通过自身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综合的把握,感受、发现其内在蕴涵,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主体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幼儿身上这种创造性已经被人为地遏止、限制。在本案例中,全班的孩子,除了天天,无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涂色,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看似简单的细节实际上暴露了我们幼儿教育的缺失。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从小便将理性的、带有“权威性”的定论强加给孩子,结果造成了他们创造能力的丧失。久而久之,孩子对艺术的奇思妙想和独特表现因为这种“权威性”的定论而慢慢地走向消亡,从而出现案例中的一幕。

(2)艺术审美教育方法落后。虽然当前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得到重视,但是在教育方法上并没有得到创新和改变。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当前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在方法上仍然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示范和儿童的模仿,忽视儿童的体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一缺陷。对于幼儿来说,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而课外的教育方式反而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建议

建立科学的幼儿艺术审美教学模式是构建幼儿艺术审美能力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营造美的情景、感受美的气息、创造美的方法三个方面来建立艺术审美教学模式。

1.营造美的情景

在为幼儿营造美的环境之时,要做到绿化、美化、儿童化,并将音乐带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同时要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去认识美和追求美。如让幼儿欣赏一段非常优美的曲子或者看一段很精彩的视频,让幼儿从声音、颜色、动作中去感受美。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健康的艺术审美观点,并逐步养成幼儿能够自主地对周围事物的美丑进行评价的习惯。

2.感受美的气息

感受美的气息有多种手段。笔者认为在幼儿艺术审美教育中,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是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感受、欣赏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美,这是可行且符合幼儿实际的。大自然是艺术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

3.创造美的方法

对于艺术审美教育来说,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题中之意。笔者认为,创造性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点到为止,不能越俎代庖。对于相关内容不能讲述过多,而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空间。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夏天的衣服”一课,教师可以将创造机会留给幼儿,在课堂中直接提出以下观点,即“你们认为夏天的衣服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对于他们新颖的观点,应该及时加以褒奖,鼓励他们自由思索,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使幼儿在宽松、融洽、生动活泼的精神环境中,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来教育幼儿教师要自觉运用美学规律,采用多种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把艺术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幼儿不断感受到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美。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01.

[2]刘晓娟,卢清,程志宏.基于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美术课堂;提问艺术;支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课堂的提问是任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美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下面就美术教学中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趣味性和开放性,谈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把握“脉搏”,架构支点,问题有针对性

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是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

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如果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脉搏”,用精、少、活的“主问题”呈现教学内容,提炼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可以拉动丰富的学习信息,让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探究的内核。

案例:《画味觉画嗅觉》

问题一:味道和嗅觉有颜色吗?

学生品尝不同味道的食品,提出问题: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你会想到什么颜色?

学生有的说:“我尝到的是大蒜的辣味,我想到火辣的红色和橙色。”有的说:“我闻到的是咖啡苦中有点香,想到有灰色,咖啡色还有一点粉色。”

问题二:味觉、嗅觉可以看到吗?

味觉、嗅觉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美术大师却可以借助画面表现出它的存在,让我们看见不同的味觉和嗅觉。(欣赏大师的画)提出问题:大师画的是什么味觉?你是怎样看出这种感

觉的?

……

问题三:味觉、嗅觉可以画出来吗?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已经理解借助特定的美术语言表现特定的含义的方法了,怎样从色彩上、笔触上体现不同的味觉、嗅觉呢?选择一种味觉或嗅觉画出来。

该案例中教师找到整堂课最基本教学结构的教学主线,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链条里的一环。连环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由审美感知到形成审美表象,再到产生审美表达这样一个连续过程,从而加深对课题的理解,使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创新。

二、引导思考,突破盲点,问题有导向性

据报载:加拿大航天部门因为太空失重状态下用钢笔写不出字,用了十年的时间,花费120亿元,发明了新型钢笔,这种笔适用于失重状态、水中、任何平面物体,甚至在零下300摄氏度也能书写流利,却发现俄罗斯人在太空中使用铅笔。社会学家给它起了个很艺术的名字――思维盲点。如何消除思维中的盲点?

案例:《我的爸爸妈妈》

问题一:说说妈妈什么样子?美在哪儿?

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妈妈双眼皮,大眼睛,很美丽;有的说自己的妈妈白皮肤,高鼻子很美丽;有的说自己的妈妈瓜子脸,个子高很漂亮……发言的就那么几个孩子,很多孩子觉得没有什么

可说。

问题二:“其实,美的表现还有很多很多,如星期天,老师乘公交车时就看见我们班××的妈妈给一位老爷爷让座,我觉得××的妈妈心灵很美。你发现自己的妈妈美在哪儿?”

……

案例中教师通过一个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盲点,眼界逐步开阔,一点一点地感受到发现的乐趣,欣喜地感悟到:人的美不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眼前……

三、循序渐进,铺设起跳点,问题有层次性

学生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个性特征、认知水平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在较难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提供一些铺垫,要问得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

案例:《天外来客》

问题一:说说科幻电影和课本的插图中的怪兽身体各部分像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小,经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外星怪兽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组合想象出来的。

问题二:你能选择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甚至生活中的物品图片材料组合成天外来客吗?说说它们的样子及本领。

……

该案例的问题设计能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层次拆成几个层次的小问题,分步设问,采用递进的方式,为学生铺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起跳点,从而调动各个层次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教学流程如一弯叮叮咚咚的溪流一样自然“流淌”,充满灵动的美。

四、创设情境,创造兴奋点,问题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空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系统的控制者,要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

案例:《瓜果的想象》

播放课件整体营造了和小熊参加“瓜果变变变”比赛的情境。

问题一:小熊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瓜果,小熊像魔术大师一样把瓜果变成了什么?

将欣赏的范作说成是小熊“变”出来的,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相同形状的瓜果,经过刻、挖、切的方法加工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问题二:“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我变瓜果的本领,但我还要考考大家――摸一摸,猜一猜纸盒里面是什么瓜果,可以变出什么?”答得好可以得到瓜果。

案例中童趣的情境,生动的语言,彻底打破了传统讲授瓜果的想像注意点的枯燥,合理的提问,唤起了学生的好奇。这样的设计将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

五、深入探求,找准拓展点,问题有拓展性

有人说我国的小学生是“问号”,初中生是“感叹号”,高中生是“句号”。这句话真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现代建筑》

这节课,同学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建筑作品,让老师大开眼界!

在建筑物馆中还有更多更美的建筑特让大家去欣赏!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建筑物可以建成盛开的鲜花,可以建成会眨眼的亮眼睛……

问题一:看看、找找、想想哪些材料也能做建筑物?

问题一:想象一下未来建筑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以此拓展性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倾向,使学习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引起思想与智慧的碰撞。我们美术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索,巧妙提问,让学生自己找到一个“美术创造”的支点!

参考文献:

[1]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7.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范文6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绘画乐园中去,那里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现在就去看看是谁来 了??

课件演示:夏天的一个早晨,瓢虫爸爸带领着他的一家来到了绘画乐园中,他的孩子们在绘 画乐园中自由自在的玩耍着,高兴极了。这时瓢虫爸爸说:“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 吗?”?

生:你是瓢虫。?

瓢虫爸:真聪明!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瓢虫的世界,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好吗??

生:好?

瓢虫妈:一会儿,到我家去做客,一定要来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以上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

给学生播放一段瓢虫动画片,使学生 置身其中,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场景。这样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 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绘画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

(下面是同学们对瓢虫进行的大胆想象)?

师:刚才的两名同学画的很好。大家想象一下瓢虫还能做什么呢??

生:运动场上,小瓢虫们在激烈地进行踢球比赛。?

生:我想小瓢虫们能在舞台上跳舞、歌唱。?

生:小瓢虫们在太空中飞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生:老师我最喜欢漂亮的衣服,我想给小瓢虫穿上漂亮衣服。?

师:那你想给它们穿上带有什么图案的衣服呢??

生:我想给它衣服上画数字,因为我会写数字了。?

生:我想给它们背上画漂亮的花朵。?

生:我想在它们的背上写英语。?

师:你为什么要用英语的图案呢??

生:因为我喜欢英语,在咱班我的英语最好。?

(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注重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精神。)?

师:小朋友们想象的太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的画。?

师:(课件演示)看看小朋友的想象力多丰富啊!?

……?

师:(课件演示)这是老师的画,谁来说说老师为什么给瓢虫穿上了带叶子图案的花衣服呢? ?

生:因为瓢虫喜欢在叶子上爬行。?

师:接着往下看,看看老师的这只瓢虫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他像人一样,在荡秋千呢!?

师:你说的真好,下面看谁能画出有创意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扮演瓢虫妈妈?

师:谁认为自己的画画得很满意,谁就把自己的画送给瓢虫妈妈吧!?

师(瓢虫妈妈):我收到这么多礼物,你们画的太漂亮了。?

将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你是小瓢虫,你会喜欢哪一幅呢?为什么??

生自由说,有的学生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叙述,如:自己的想法,运用什么工具、材料 完成的等等。教师鼓励……?

【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是在 教师的挖掘、引导下毫无顾忌的讲出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 中一味的临摹范本或对技法与写字强调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培养和个性化的 东西。儿童的作品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种美术教学压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他 们只会墨守陈规,毫无创新意识。因此,这一案例的展示,更多是学生发挥天真浪漫的畅想 去编织自己的故事,把瓢虫想成人,有打球的、跳舞的、唱歌的;有的还给瓢虫穿上了漂亮 的花衣服。这一点成为本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亮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 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更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 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本案例中,用电脑动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瓢虫爸爸的 话,更激起学生想探究瓢虫的欲望。?

运用电脑动画,展示学生、教师的作品时,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在观看过程中, 其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开始自由驰聘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 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