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例6篇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企业总经济师基本职责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设置项目总经济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管理已由施工项目管理代替传统的生产队式管理,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逐步形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经济效益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就是“开源”和“节流”。所谓“开谓”主要是指项目工程价款的结算;“节流”主要是指项目工程成本的控制。项目总经济师在这两方面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设置项目总经济师是必然的。

项目计划经营业务管理的内容、形式和重点,应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而转变。其业务开展必须围绕成本和效益这个环节,重点应突出事前控制而不是事后分析,如:生产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工程直接成本的控制、分包控制、工程价款结算控制、投标管理等。这些业务已不是一般业务人员所能进行的,只有将项目预算工程师提升为总经济师,进人项目领导层,才能搞好项目计划经营业务。因此从更好地搞好项目计划经营业务的角度来看,设置项目总经济师是必需的。

二、项目总经济师的业务职能

1.计划业务职能。项目总经济师是项目计划应负责项目工程施工计划的制定、调整和考核,参与计划的实施。计划的制定必须满足合同工期及业主提出的阶段性控制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从工程成本的角度考虑施工计划安排的均衡性,提出确实可行的计划保证措施。由于施工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计划的实施完成,计划必然会进行必要的调整。

2.统计业务职能。统计业务是项目经营核算的基础,对于项目总经济师来讲,统计业务不再是工程量、工作量等简单的业务统计,而应侧重于项目经营成果的全面统计分析和统计核算,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统计工作量与计量支付的统一,成本归集与统计产值的统一”的因素。

3.预算业务职能。预算的本质就是为成本和效益提供预控和核算的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参与投标预算及清单报价;中标后编制施工预算对中标价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施工中分项、分部工程开工前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预算以预控成本;分包单价的确定;施工中发生的变更单价及索赔费用的计算等。

4.合同业务职能。合同管理是项目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项目总经济师应重点控制的业务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与业主间建筑承包合同管理、项目经理部内部经营承包合同管理、分包合同管理及其他合同管理。

三、项目总经济师的管理职能

项目总经济师是项目经理的助手,在开展工作时要站在项目经营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把自身的业务管理融人项目经营管理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1.投标开发管理。项目总经济师应全过程参与投标开发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l)在与业主、监理及外界的接触中多注意搜集有关的投标信息,及时向项目经理及公司汇报,

从项目经营的角度对是否参加投标进行论证。

(2)积极协助项目经理和公司进行投标前的公关开发工作,协助公司及总公司搞好投标资格预审工作。

(3)参与投标报价工作。项目总经济师应从项目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在投标过程中为报价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能否中标或中标后项目能否盈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投标报价中存在的漏洞及差错认真加以分析,努力寻找补救的措施,并将情况及时向公司、总公司业务开发部门汇报,以利以后的投标报价。

2.工程结算管理。包括项目与业主的工程款结算和对外合同结算两方面。

(l)项目与业主间工程价款结算管理。项目总经济师要透彻理解和掌据合同协议、合同条件、工程量清单、技术规范等与工程价款结算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同时对与工程价款结算有关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业主及监理对工程价款结算的要求和规定,以及经理部的具体要求,使业务管理形成体系。这是开展结算业务的先决条件。

要高度重视工程价款结算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要制定项目经理部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资料管理流程,确定各种资料整理上报的时间和其他具体要求,制定奖罚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计量支付资料、变更索赔的原始记录报告及时准确上报业主和监理。

(2)项目对外价款结算。项目经理部对外的合同结算均应由总经济师进行业务控制,项目总经济师应制定明确的书面性的合同结算流程,如分包合同结算管理流程、外租机械结算管理流程、劳务合同结算管理流程及其他对外合同结算流程。在合同结算流程中,项目总经济师的业务审核应是对外结算最后环节。

3.成本控制管理。由项目总经济师负责编制的施工预算是制定工程项目目标成本计划及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的依据。项目总经济师还应负责制定项目经理部施工中与工程成本有关的管理实施细则,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实施细则、机械租赁管理细则、限额领料管理细则、民工及零用工管理细则、分包工程材料控制管理细则、班组承包管理细则、质量奖罚管理实施细则、大宗材料采购管理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段的成本职责,并定期对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结语:

总经济师,同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一样,是厂长(经理)的左膀右臂,是企业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主管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在领导班子中,总经济师的位置排在副厂长之后,但他的作用和职权并不亚于副厂长甚至还超过副厂长。企业经营包括人、财、物、产、供、销六个方面,其中至少有四个方面总经济师会直接主管或间接涉及到,比如物资、供应、销售和财务。

参考文献:

1. 何孔金.论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的职责[J ].管理现代化,1989(05).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175-03

经济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说到的一个词,每个人都会与经济打交道,但是,大多数人依然认为经济是非常笼统、抽象的一个概念,对于经济的理解非常有限。其实,如果通过数据反映我国的经济情况,就会让抽象的经济更加形象。通过数据的获得和对比,我们也能够对经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从而能够对经济的走势和规律进行更好的掌握。正因为经济统计数据如此重要,因此,其质量的可靠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经济统计数据的形成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样取得,另一类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汇总获得最终的数据结果。两类数据表现形式中的任何一类,一旦有错误存在,其对于结果必然会造成影响,对于数据的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做好市场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做好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必然需要高质量的经济统计数据做支撑,必须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质量检测。

1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可行性

人类对于经济的最初印象便是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人们每天都会接触经济,但是对于经济还是难以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不过,通过数据则可以对经济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认识,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数据进行质量检测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数据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但是,并不是说存在误差即表明数据获得的不准确,我们要从统计学基本原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允许数据中误差的存在,通过对数据误差的考量,达到对数据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在数据质量检测领域,最为著名的当属孟德尔提出的基因理论,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设的可能性,虽然在后来的验证中证明其所提供的数据有人为修改的情况,但数据的作用,以及数据质量的监测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也让人们认识到数据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为其理论做好支撑,才能为理论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经济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分析经济的基础,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更是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道关卡。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可行性能够让数据更加准确,让数据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走向提供技术支持。

2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方法

经济统计数据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其所要考虑的也多是宏观经济的方向。因此,经济统计数据有自己的质量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让经济统计数据更加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经济的宏观分析,对经济的趋势进行有效把控。

2.1抽样检测法对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测

抽样检测法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随机抽取,通过对所抽取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此方法来源于西方的民意调查,其一般都是随机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或者认识的了解,但会让被调查者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调查方会通过被调查者留下的联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的核实,此时所采用的方法便是抽样的方法,打电话询问被调查者相关的情况。这种调查方式表面看来,似乎核实的是单个调查情况的真实性,但是其对于整体检测结果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如果较多的核实结果存在问题,那么整体调查的数据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抽样检测法在统计学中是依据“局部推断总体”的理论支持。我国在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便会根据普查的结果进行随机抽样核实,通过这种随机抽样核实的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质量检测,从而推断出整体调查数据的质量情况。抽样检测法已经成为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2.2通过经济指标间的联系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质量检测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了解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并且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相互制约的,这种情况在经济领域中也同样如此。经济领域中,指标相互之间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联系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在反映经济状况的指标中,一旦有一个指标发生变化,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指标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带动整个经济指标发生变动。但是,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依存关系,其具有不确定、不严格的依存关系,让人并不容易把握。但是,对于指标的某个数值,则会有另一个指标的某个数值与之相关联,这就会出现若干数值围绕其平均数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这种情况的出现为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测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指标间的关联性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检测,在现实中的经济统计中对于此方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国家GDP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对宏观经济做出一定的评价。

2.3通过个体与总体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质量检测

个体是总体中的一部分,总体是个体的总和,个体数据与总体数据之间具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会让个体的数据与总体数据保持一致,也可能会让总体数据大于个体数据的表现,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总会具有一致性。在总体数据可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推测个体数据的情况,在个体数据可信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借此推断出总体数据的情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测。比如,我国在进行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时候,所采用的方式是各个地区与国家进行分级核算,两者独立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如果地区所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真实可信,那么,在对其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时候,其波动应当围绕国家所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上下波动。当然,进行实践操作的的时候,因为个体与总体之间的计算方法不同,也会造成个体与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这时候根据个体或者根据总体进行总体或者个体的推测就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因此,统一计算方法对于运用个体与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3对提高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水平的建议

经济统计数据对于我们认识经济、了解经济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测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在经济统计数据方面的理解和观察,提出以下建议。

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最终是需要人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对工作人员质量的管理是对经济统计数据最好的质量检测,要想确保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当确保基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政府统计部门要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让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对工作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确保对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其次,单位要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对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化定期培训,提供工作人员的数据统计水平,为进行数据分析做好基础。最后,要通过激励的手段和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数据统计工作中,从而为人才的储备做好工作,从源头上做好数据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3.2加大执法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瞒报、虚报或者拒报的情况,这就给经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并且,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数据上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会对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造假,部分人员还存在将数据进行捏造的行为,这样就使得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因此,从国家层面应当对此行为予以坚决制止,防止数据造假及虚假行为的出现。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核查,对发现的虚假、造假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涉及犯罪行为的还要坚决地予以相应的刑事处罚;另一方面,国家要推进相关的法律的制定,从法律制度上对数据统计进行完善,为相关行为寻找到合法、合规的依据。

3.3优化与改革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当前情况看来,我国对于政府的评价考核机制是以其各项指标的完成程度作为重要参考,政府的政绩与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极大的关系,尤其对其中所涉及的可能影响升职的干部,对于指标的完成情况则会尤为关注。这样就给人们进行数据造假或者数据捏造提供了极大的动机因素。有人会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以牺牲国家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干部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对数据进行伪造。因此,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需要优化与改革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让干部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自己的能力得以展现。同时在对干部进行升职考核的过程中,同时应当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问题一并纳入到考核范围内,拓宽干部的升职途径,让干部伪造、捏造数据的想法得以打消,逐渐淡化数据在干部升职过程中的作用。

4结语

经济统计数据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大众层面,都应当对经济统计数据予以高度的关注,对于数据的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更要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数据工作给予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对数据的统计和管理认真操作,让经济统计数据更好地为祖国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明艳.构建现代统计体系提升财政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与管理,2015(02).

[2]刘文梅.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

[3]丁莉,顾蔚.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7).

[4]阚珍珍.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Benford评价及实证研究[J].经济师,2015(07).

[5]祝君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方法及适用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5(29).

[6]陈坤,张丹丹,蒋育聪.我国经济统计数据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J].商,2015(23).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3

一、所做的工作今年来,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的要求。

以有序的工作机制,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其次,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侧重于工作中的三抓:抓重统计基础、抓重统计测算、抓重统计调查,促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抓重统计基础、力求质量提高

抓重统计基础,是搞好统计工作的首要之举。也是体现了统计业务技术得到有序进行,更是为数据质量提供正确依据,急需奠定统计基础。就工作要求,力求抓重统计员的业务技术和工作基础。在工作基础的要求上:

一是抓住统计网点(即:分散型产业户、规模型产业户);

二是抓重产业播种量的构成;

三是抓重产业样本定量基础。尤其是针对分散型和规模型的统计测算规则,急需确定产业户的调查基础。就工作要求,着重要求各统计员做好三项工作:

①抓重样本面积测算的正确性。对样本面积的统计,已作出了逐户上门统计。在工作中,均无出现样本面积的差错,体现了总量面积的正确性;

②抓重多种产品的测算。已做到了分门别类的统计上报。

③抓重全厂总量的推算。根据各样本测算的真实性,取得了有序的总量推算。即如去年的统计测算,体现了,并作出了数出有据的统计规则,及时搞好上报。

(二)抓重统计总量、勤于经济测算。

一年来,为加强统计测算,还需作出了统计工作步伐。在工作中,紧扣着统计数值反映的时效性、责任性。及时搞好统计总量上报。就工作的要求,搞好本厂统计数据的收集、测算、分析。就上半年的经济总量,全厂总产值已完成()万元,增长率()%、其中(某)烤箱总产值为12093万元,增长率已达()%、(某)烤箱生产总值为()万元,增长()%、人均收入高达()元,增速高达()%。

(三)抓重统计调查、提供信息返馈

抓住产业调查,提供发展信息。自从今年以来,厂里数次声称搞好统计调查,特别是对()结构调查,例如:()的发展趋势调查、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收集,同时搞好今年经济形势分析。

(四)服从中心工作、接受领导安排

一、在工作中,力求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性,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按照工作的要求,尚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分析尚有欠缺,还需加强。

三、通过今年的工作总结,对明年的工作要求,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业务技术上,工作效率上和职能管理上有一个新的打算,促使下明年的工作做得更好。针对本职工作的要求:首先保持年度工作机制要求,继续发挥今年的工作优势,推进明年运行工作机制的效率优势;其次加强二项工作:

①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提供领导参考;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水利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汇总与平衡;软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89-02

辽宁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在此次普查中,经济社会用水专项水量汇总与平衡是水利普查的主线,如何做好经济社会用水汇总与平衡是此次水利普查的核心工作[1-3]。经济社会用水汇总与平衡是一项技术性强、计算复杂的工作;按水利普查的时点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并且涉及水利普查的多个专项,关联性强、数据量大;手工进行计算,繁琐枯燥,容易出错[4];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鞍山分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成果汇总技术规定》,开发出了水利普查汇总与平衡辅助软件,解决了上述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量汇总的准确性。

1 软件设计思路

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上报系统下载各项调查表数据,对经济社会用水6项典型调查户进行分析处理,按加权法计算出每一个调查户平均用水量,并同时完成每一类的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众值的挑选与计算,查询出经济指标表中的相关数据,灌区专项表中提取面积数据,根据推算采用值计算出全口径用水量;从河湖开发治理保护专项调查表中提取地表水供水量数据,从地下水取水井专项调查表中提取地下水供水量,以及人工表的调出调入水量和非常规供水量,汇总出区域全部供水量,形成一整套分析数据基表、典型值计算表及汇总表。软件系统概化为9个模块,开发完成后,辅助完成水量汇总与平衡工作。程序安装后,在指定目录下建立3个子目录,分别是分析汇总表、汇总表格模板、普查表数据。

普查表数据目录存储由国家数据处理上报系统下载的地下水、河湖保护治理、灌区专项普查数据,经济社会用水汇总表,各种数据表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存储。汇总表格模板目录存储计算单元调入、调出水量信息,经济社会用水指标,未普查的塘坝水量信息。分析汇总表目录存储汇总分析过程表、汇总成果表,同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存储。

1.1 典型值计算

一是灌区典型值计算。从灌区用水调查成果中,汇总出2011年耕地与非耕地灌溉面积,分别填入社会经济指标表中。从经济社会用水灌区调查表中,按跨县灌区、规模以上灌区、规模以下典型灌区分类,并按耕地与非耕地分类,统计出净用水量与毛用水量,统计出单位面积平均净用水量和单位面积平均毛用水量;挑选出最大值与最小值;同时按水源方式与作物种类分类统计出各个典型灌区的亩均净用水量与毛用水量,计算出加权平均值,并统计出中值与众值。统计出的各项数据写入统计量表中。二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典型值计算。从经济社会用水典型居民调查表中,分别按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查询用户,用加权法计算出人均日用水量,并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与众值,写入统计量表中。三是畜禽用水量典型值计算。从经济社会用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用水调查表中,分别按大牲畜、小牲畜与家禽进行分类,用加权法计算出头(只)平均净用水量,并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与众值,写入统计量表中。四是工业用水量典型值计算。从经济社会用水工业企业用水调查表中,分别按用水大户与典型用水户进行分类,并用加权法将非用水大户按高用水与一般工业分类计算出净用水量,同时计算出每个行业的万元工业产值净用水量,并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与众值,写入统计量表中。五是建筑业用水量典型值计算。从经济社会用水建筑业与第三产业用水调查表中,查询出建筑业用水户,计算出每个调查户的单位竣工面积毛用水量,统计出毛用水总量,按加权法计算出典型值,并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与众值,写入统计量表中。六是第三产业用水量典型值计算。从经济社会用水建筑业与第三产业用水调查表中,分别查询出餐饮与其他第三产业用水大户与典型用水户,统计出净用水总量与毛用水总量;按加权法计算出非用水大户的典型值,并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与众值,写入统计量表中。七是河道外生态环境净用水量统计。从经济社会用水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量调查表中,统计出河道外生态环境净用水量与单位面积净用水量,并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与众值,写入统计量表中。八是公共供水企业供用水量统计。从经济社会用水公共供水企业用水调查表中,分别统计出取水量与售水量总量,对于售水量总量再按生产运营、公共服务、城镇居民和其他用水分项统计售水量。

1.2 全口径净用水量计算

一是农业灌溉净用水量计算。灌区中跨县灌区与规模以上灌区的净水量直接计入农业灌溉用水量;规模以下灌区按确定的亩均净用水量推算采用值,计算出规模以下净用水量。二是工业净用水量计算。用水大户的水量加上非用水大户的用水量即为全口径工业净用水量,其中用水大户用水量为直接调查获得,非用水大户用水量根据万元产值用水量推算采用值与产值计算获得。三是第三产业净用水量计算。用水大户的水量加上非用水大户的用水量即为全口径工业净用水量,其中用水大户用水量为直接调查获得,非用水大户用水量根据从业人员人均日用水量推算采用值、计算单元总从业人员计算获得。四是建筑业净用水量计算。利用已确定的各县单位建筑面积用水量推算采用值,以及各计算单元房屋竣工面积,分析计算各计算单元全口径建筑业净用水量。五是畜禽用水量计算。按确定的净用水量推算采用值,根据计算单元内畜禽数量计算出全口径的畜禽净用水量。六是居民生活净用水量计算。分别按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日净用水量乘以常住人口数,算出居民生活净用水量。上述各项净用水量相加,即为计算单元全口径净用水量。

1.3 损失量计算

经济社会用水汇总与平衡中,损失量计算是全口径用水量计算的一部分,损失量的计算很复杂,农业灌溉损失中,跨县灌区与规模以上灌区的毛用水量中,直接含有损失量,外加一部分跨县输水损失量;工业用水损失量含有工业企业自备水源的损失量、公共供水管网分摊的损失量和公共供水企业跨县输水损失量;第三产业损失量为公共管网分摊的损失量和公共供水企业跨县输水损失量。

软件根据汇总技术规定,将损失量计算按照相应计算方法、公式,通过程序自动计算。

1.4 全口径毛用水量计算

除建筑业、畜禽用水不考虑损失量外,即毛用水量与净用水量相等,其他各项净用水量加上各自损失量,为各项毛用水量。各项毛用水量相加,即为计算单元全口径毛用水量。

1.5 供水量计算

按县套水资源三级区查询河湖开发治理保护调查汇总表的2011年河湖取水口取水量、调入水量与调出水量,查询未普查河湖取水口的取水量与非常规水源利用量(雨水集蓄利用量、再生水利用量和其他供水量),按县套水资源三级区查询地下取水井调查汇总表的2011年地下取水井取水量,调入水量与调出水量,最后计算出供水总量。

1.6 平差计算

根据计算出的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的供水量与用水量差值,判断误差是否小于5%,如果满足误差要求,则对供水量与用水量进行平差计算。否则,提示误差超出范围,要求查找原因,不进行平差计算。最后,达到供、用水量相等的汇总与平衡结果。

2 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将系统概化出9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社会用水典型调查户用水量计算、典型值计算、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的全口径净水量的计算,损失量计算、毛用水量计算、用水量汇总、供水量汇总、平衡与平差计算、报表生成9个模块(图1)。

一是经济社会用水典型调查户用水量计算。对经济社会用水中典型调查户的毛、净用水量进行统计,计算出单个用水户的定额值。二是典型值计算。在经济社会用水典型调查户用水量计算基础上,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经济社会用水各项的典型值,并统计出每项的最大值、最小值、中值和众值。三是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的全口径净水量的计算。按经济社会用水汇总技术规定的要求,计算出各项净用水量。四是损失量计算。用水大户损失量计算,用水大户以外用水户损失量计算,跨县输水损失量、公供供水企业城市供水管网损失量的分配以及自备水源损失量的计算。五是毛用水量计算。在净用水量与损失量计算基础上,完成毛用水量的计算。六是用水量汇总。对灌区、畜禽、居民生活、工业、三产、建筑业、河道外生态环境的毛用水量进行汇总。七是供水量汇总。对地表水、地下水、调入调出水量进行汇总。八是平衡与平差计算。对供、用水进行差值计算,各个三级区的差值小于规定百分比时,进行平差计算,并给出信息提示。九是报表生成。将计算结果数据填入标准分析数据基表、分析表数据表及汇总表。

3 软件的技术特点

该软件具有以下技术特点:一是技术先进、创新应用。率先在全省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完成此次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汇总与平衡工作,用先进技术完成海量数据分类查询、汇总与平衡工作。二是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只需按提示操作几步,就能完成安装,界面流程化设计,按步运行即可。三是汇总结果准确、运行速度快。应用此软件汇总,不会出现由于人工汇总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说操作失误、修改不全面造成的数字错误。四是报表规范、统一整齐。计算结果统一填写到国家规定的表格样式中,统一整齐,方便查阅、打印、存档。

4 软件的使用方法

水利普查汇总与平衡辅助软件不需要进行安装,直接运行可执行文件即可。1个县区运行2次就可完成汇总与平衡工作,第1次是典型值与汇总的初算,第2次在初算的基础上,按水利普查要求,确定各项合理的推算采用值后,进行水量汇总与平衡。软件运行完成后,查看各个典型值与推算采用值取用的是否合理、供水总量计算与输水损失计算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地方修正后再重新进行汇总计算。程序运行时的界面见图2。

5 结语

软件开发完成后,首先在鞍山市、大连市、沈阳市、葫芦岛市等地市进行试用,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在辽宁省各个县区全面进行应用。通过应用此软件,不但极大地提高了辽宁省全口径经济用水汇总分析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掌握了各县区初步全口径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为分析各项水利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为完成国家“用水汇总”系统进行全口径水量汇总计算,做好了充分准备;为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2]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社会用水专项普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5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

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会计和统计都是从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方面信息大多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由此可见,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3.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变化很快,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只有具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才可能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会计和统计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不断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信息。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从宏观核算的要求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统一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研究对象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统一调整,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数据库平台。会计、统计、计算机相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相关报表中设置一些独立的项目,可以为统计核算提供直接资料。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的普及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需要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张丽宏.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与协调研究[J].中等职业,2007,(26).

[3]黄妍.谈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与协作[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3).

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阶段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对西部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的影响,出现了中东部产业西进、人才西流现象,这将促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再次加速。西部地区开始借调控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展现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统计模型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一、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方式、内容、趋势和规律,见表1。

2、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世界发展模型”,并以此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从而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二、研究区概况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等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71.5%,人口36298.0 万(2007年底),占全国的27.9%(如图1)。

西部地区各省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954.7 亿元,占全国的16.9%,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864.1亿元,占全国的 17.4%,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12元。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08.5%,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如图2)。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

本文将利用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框架,并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数据资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08》。

1、人均收入水平

西部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计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重庆,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甘肃和云南(见表3)。

西部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汇率计算为1738.42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据表1中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标准,对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这是因为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1985年的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钱纳里的统计标准,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库兹涅茨模型中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加上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作为内陆的西部很好地承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

如图3,1998年以来,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25.4%下降到2007年的16.0%,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8年的41.0%提高到2007年的46.3%,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7%(如图3)。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007年,西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4.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645.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2172.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04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见表4),第二产业比重为46.3%。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模型中的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3、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各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变化(如图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63.6%下降到2007年的51.4%,下降幅度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最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30.7%,提高近8个百分点,并且从1998年起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序列。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007年,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为51.4、17.9、30.7,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为51.4%,根据表1可知,低于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的63.3%,处在46.1%~63.3%之间。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96%,高于表1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32%,处于36.0%~49.9%之间(见表5)。因此,通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构成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对照库兹涅茨统计模型的经验数据,可知西部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四、结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正确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成为确定未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胡建等: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