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范例

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范文1

首先,一个人道德的成长需要什么?不得不承认,在情育方面,美育高于德育,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各种美的形象,从而将其转化为理性自觉意识,提高内心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是德育难以达到的。

2.美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品质

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一个人完美的人格,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在于建构其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与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相对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心理结构越丰富,欣赏能力也就越强。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别人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在大学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通过个体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产品,去影响大学生原本不成熟的心理结构,增强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使其达到平衡,间接的影响智力和品德使其趋向成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虽然说智育、美育、德育、体育都是影响人发展的方面,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

3.美育在大学教育体制层面的作用

美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重视人的成长,对于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美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富于创造性的,一些国家将美育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来设置,其主要原因就是接受过美育教育的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它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例如:同样是蒙娜丽莎的一幅画,一千个读者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将这样一幅画给一个学过美育和没有学过系统美育教育的人看,我想见解肯定是大相径庭的。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感知觉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继而提升想象力。美育最可见的功能就是它一旦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系统的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继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形成一定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

(2)美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认识

当代审美教育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构,既不是理想主义的奴隶,也不是现实主义的囚犯,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服从于整体文化的重建要求为方向。这样,当代审美教育既在理想层面体现着对于现实文化的具体批判,又在现实批判层面上有了高度理想。因此,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陶冶品性,净化心灵,丰富生活的智慧。

(3)美育能够融合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使各学科形成统一基础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美育就是以上提到过的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到各学科后形成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美学基本理论教育还有课堂中实行的审美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美育应当从狭义向广义发展,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比较容易与各学科结合,渗透到各学科中。相对于体育,美育也有一定的健身功能,如和谐的旋律可以使人性情和缓,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审美意识的健全,使体育活动带有美感,并增加大学生形体美,内在气质美。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完美人格。美育的发展还有待于人类总体意识的提高,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将有利于人类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环节,全人类应为此做出努力!

4.结语

大学论文范文2

一、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科学性

音乐教育专业既有音乐的艺术性又有教育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艺术性与教育性,所以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严谨的科学设置。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必修课中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英语。这些课程的设置表现了综合类大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重视。专业平台必修课能够突显音乐的教育性,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模块必修的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基础音乐教学内容还包括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和声学、即兴伴奏等音乐教学教育课程。以上课程皆体现了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科学性。

(二)重要性

专业性是大学的最大特点,一专多能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专便是教育,多能则是各类音乐学科,在培养了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后集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技能与理论结合。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要求全面,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出与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人才。

(三)教育性

音乐教育专业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教育性是其主要内容。综合类大学同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一样,除了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之外,还有专门属于音乐教学教育的课程如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和实践音乐教育见习、实习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又结合综合大学的门类齐全特点,学习的知识相对更加全面,如开设大学语文、时事报告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基础、音乐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才能最终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性。

二、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全校公共选修课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就是全校公共必修的课程,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VB等。这些课程都突出了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技能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乐理基础、和声学、音乐名作欣赏、歌曲写作与创编、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技能教学课程包括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形体与舞蹈、钢琴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音乐教育专业的平台必修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教师语言艺术与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声乐、钢琴、键盘和声和论文写作等音乐专业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程。包括中西乐器演奏基础、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舞蹈编导、歌曲演唱语音、歌剧欣赏、计算机音乐基础、复调、配器、作曲技法、合唱作品排练、声乐艺术指导、钢琴文献选读、外国民族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最后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舞蹈采风、五项全能比赛和音乐教育技能训练。根据上述,可以看出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全面、均衡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38学分,占25.9%;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56学分,占38.1%;专业必修课33学分,占22.4%;公共选修课6学分,占4.1%;专业选修课14学分,占9.5%。从以上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一二年级都在学习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包括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试唱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历史知识和一定数量的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到了三年级便是运用前两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从事音乐课堂教学、解决音乐教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学习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教研。到了四年级除了继续提高专业学习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把所学的技能与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可以用实践来检验大学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

三、对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三峡大学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综合类大学这座多学科性的大学里,学生们想要多学习一门知识是非常简单的。首先,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多到包括旅游、烹饪、图书管理、美术欣赏等在内的,涉及到全校各个专业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条件下,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多能”提供了有力的课程条件。其次,是在前面分析的课程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大一大二两年里,专业课占了最大的比重,并循序渐进地加入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时教育教学类的学科与专业课结合,同时与实践实习课程并重,这样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在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习的知识与以后工作用到的知识有一定的矛盾。在大学四年里学习最多的便是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但是这些课程学生学出来之后也许是眼高手低会弹不会教。我们学习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未来是要做一名音乐教育者的,一味的专业学习不能满足于教育,这样很难教育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过少,音乐教育课程本来应该是突出师范性、解决未来音乐教师怎样教学的课程,但往往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是教育学科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比例失调的结果。第一课时过少,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只在大三一年开设,课时仅占理论教学的9.5%;第二课程单一,这些教育课程包括所有师范性专业的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并没有为音乐教育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鉴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建议综合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更加明确培养和教育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课程,加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在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校应多增设一些音乐教育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其次多开展理论、实践课程。如说课、音乐教学法等,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学会传授知识,更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注重学与用相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最丰富的,涉及到吹拉弹唱跳。但是学生往往做不到把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到教学和表演上面,例如合唱的指挥、舞蹈的编排都缺乏实战的能力,因此多开设音乐教学类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加上对自身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的了解,分析了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利与弊,并提出了自己不尽完善的建议。深知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下,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专通结合”音乐教育人才,必将成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的重任。

作者:周箐 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音乐教育人文素养探析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是新时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音乐存在的人文素养。但是纵观现在大部分大学,对专业学生的音乐培养道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重视知识而忽视人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充满苍白无力感。并且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更是专业知识自身不够,教学方式也比较死板,缺乏新鲜感,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在其中。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全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切入点

之所以要加强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专业音乐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体素质。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将该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般的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第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音乐专业资深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能力,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以教学管理和实践为主要线路,以教学计划、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培养方式,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提高对音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互互补和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学中显著体现,将原本缺少的人文素养与内容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实际性,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更佳,让音乐艺术的感染与生动性感染大家。有机地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整体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不管是学生还是音乐老师,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素养都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观念,集大家之所长,融合各种有关知识在其中。在融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首先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音乐老师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学生学习音乐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巨大联系,优秀的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感染学生。

(三)改变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将价值观和成才观正确合理建立,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本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令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在渲染过程中领会音乐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从而获得启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知,提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不断出现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腾飞,让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种类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新技术和教育方式完善与充实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在身边。

三、结论

人文素养和音乐教育的结合十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也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人文魅力来吸引学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

作者:吕梦岚

第三篇: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一、前言

由西方教育视角来讲,西方认为现代大学起源自欧洲,而这其中发展最早的为巴黎大学等,全球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便沿用了法国模式。即最初三年时间用于学习掌握修辞技巧、语法知识,使得拉丁文的语言基础更加夯实。而后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算术、音乐、天文以及几何等学科的学习。在此之上如果想成为博士还需要学习神学、医学或是法学等知识。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教育体系之中,音乐早已成为逻辑推理思维训练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思维的视角来讲,人们的思维包括逻辑以及形象思维,两环节密切相关,倘若仅重视一种思维的训练,则人的思维便会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将无法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形象思维与科学成就紧密相关,是一项关键因素。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想象力将更加重要,其囊括了世间万物,促进了人们的进步,因此成为知识更新发展的真正源泉。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训练形象思维的音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音乐教育融合专业教育重要性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建立,各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则对各类人才教育培养单位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即更加需要具备创新实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讲,为适应各行业人才需要,便应积极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化管理、培养科学化人才的方法,促进科学以及人文的平衡性发展。由素质教育角度来说,现代大学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全面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加广泛的涉猎其他课程知识内容,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例如音乐知识。众所周知,艺术以及科学起初便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与融合。而音乐的内在魅力决定,其可良好的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此,大学音乐教育应积极同专业教育不断的融合与良好的拓展,该过程之中将形成共赢发展的效果,使两环节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进而培养建设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人格更加健全,并具备更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大学音乐教育通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如前文所述,恰恰是音乐本身具备的特征,令大学音乐教育在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脑力、启发他们创新思维、形成发散思维能力等层面体现了其他学科无可匹敌的优势。因此,新时期,各类高校应全面提升创新发展意识,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同专业教育的延伸融合。首先,大学音乐教育更新发展同专业教育的不断扩充融合,均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思维。即各类高校应全面意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非单纯的开设一门音乐课程,而应科学的意识到音乐在育人管理层面的重要功能。另外,各类高校不应过分的采取专业教育教学的眼光来要求音乐教学,这样将令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再者,大学音乐教育应全面纳入学生专业要求至教学系统之中,符合他们的专业诉求,进而更好的发挥面向专业教育进行服务的良好功能。伴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步伐的持续深入,更多高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现实必要性,因此设置了一些同艺术关联性较高的课程内容,使得各个学校音乐课程的课时比例不断提升。同时更多的大学音乐兴趣组、社团、各类刑事的音乐比赛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对开创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极为有利,然而仍旧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例如课时比例上仍旧欠缺合理性。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课时量大约为总课时的百分之三十,而这之中的必修课以及文化技能课程是总课时量的百分之八十六,选修艺术课课时为通识课程的百分之十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进一步提升音乐课程课时比例,确保专业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时的平衡合理性,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由根本层面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能力水平。基于各类主观、客观因素的作用影响,较多学校对艺术选修课均设置了一定的标准要求,也就是他们仅能在跳舞、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中选择其中一门。一些学生发掘自己具备绘画特长,同时爱好音乐,却仅能按照自身特长选择其一。为此,应注重创建多样化的音乐教学课程系统,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优化整体学科,使学生们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另外,高等学校应更新以往单纯的讲授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的陈旧模式,避免脱离生活现实,应积极将音乐教育融合到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的不同环节之中,进而同专业教育缩短距离,全面融合。

四、结语

大学论文范文3

关联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Sperber和语言学家Wilson提出的,并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实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人们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范畴,其含有两个原则,分别是认知倾向于最相关的信息的认知原则和话语引起最大关联期待的交际原则。关联性的大小由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加工输入信息需要付出的努力,二是认知效果。此外,Rost是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学者之一。根据Rost(1990)语言理解既是译码过程又是推理过程,推理过程则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Rost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的中心思想有三点:(1)听者激活理解话语所需要的可能的知识;(2)听者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和词汇分析揭开话题的命题意义;(3)听者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即特定语境下说话者的可能意图;Rost认为以上听力理解过程具有重叠性和相互依赖性,最终目是寻找相关联和最佳关联信息,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

2、新教学模式的设计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较多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第一步pre-listening即听前阶段,老师对听力材料难点、新词和背景知识介绍;第二步listeningforgeneralmeaning,即听大意。第三步为listeningforspecificmeaning.听懂后回答具体问题。这种传统的模式尽管让学生得到了所需的答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作者将尝试新的模式即关联理论应用于听力课堂中。根据该理论,听力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具有关联性,要能够激活学生听的兴趣,听力的语言材料需要能让学生主动的应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历及背景知识创造性的寻找关联信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作者以主题形式选取了8个听力主题,本学期共18周课,每次主题教学持续两周时间。作者尽量选取较新的时事或课文主题相关的听力材料,比如有新闻听力如BBC慢速听力、电影节选、英文电视剧节选等。这些丰富的听力材料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同时扩大他们的认知情景,增强词汇语用的功能意识。例如以“飞机航班”为主题的听力课堂,选取关于马来西亚MH370航班失事的热点新闻,无疑能快速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学生也能主动的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寻找关联信息,并有意识的应用关联理论的原则进行推理。

3、实验

为了检测通过一个学期实验,新听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否有实际效果,笔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实验选择贵州师范大学2012级两个非英语专业的自然班,参加该实验的学生每班40人,共80人。本实验采用前测和后测两次测试,并用SPSS18.0对两次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在两个班中,一个对照班,另一个则为实验班。两次测试题分别选用全国大学英语2010年12月和2013年6月的四级真题:满分是25分,含第一部分听力短对话8分,第二部分听力长对话7分,第三部分听力短文10分。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选用大学英语四级2013年6月的真题对两班进行后测,得出的平均分及T值检验结果。对照班和实验班通过实验后的平均成绩分别是6.4250和9.5000,均值相差3.07500,P值为0.000,小于临界值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后测成绩是具有明显的差距的。在进行实验班前后数据T值检验后发现,两次平均成绩均值达到了-4.02500,而且P值为0.000,小于临界值0.05,这表明,新的听力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有助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4、结束语

大学论文范文4

可以肯定地说,数学是一种为人们所承认的文化现象。数学文化的传播载体首推数学文化史料。研析数学文化史料,就可以直接获取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直观认识获取数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始涉及的“极限”概念,对于这个大学生首遇的抽象概念,教师们通用的施教方法一般始于数学文化史料的介绍,在渐进的过程中定义出“极限”概念。大学的数学教育实践要领,首先应该推崇和学习数学逻辑原理的产生缘由,还原基本数学原理的历史背景,以此为背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爱好,增强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发力量,启迪大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智慧。诚然,数学自然是一门兼具抽象与具体、逻辑与计算、演绎与推导、想象与实现的学科,数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曾经极具挑战性。而现代大学的数学教育教学内容一般都涉及到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数学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学知识体系传承涵盖面较为广泛,其特点之二是传统数学课程实质性内容基本保持恒定。这对于研究能力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讲,如果采取抽象经典数学理论引入为主的“速食数学”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初入高校后,产生对数学的困惑和厌学心理。而重视数学教学的文化理解,对数学概念、方法等的历史演进,以此为基础的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推理教学,才能教授给大学生数学的系统化、完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其逐渐倾向于关注抽象经典的理论结果,建立起演绎严密、推导细致的数学课程自我学习的思维范式,完成抽象理解的升华。如此明理于数学危机及其成长过程,理性看待数学分支的由来与曲折,从而智炼出深厚的数学底蕴、精髓思想、理性思维等学生个体成长科学思维方式。我国数学家王浩也认为:数学的本质是它的抽象性、精确性、确定性、广泛的应用性以及丰富的文化美。因此,可以将大学数学教学设计为以直观、形象地掌握基本数学概念为起点,通过增强大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按照这样的数学教学变革,彰显出强大的大学数学教学文化教育意义。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数学文化具有普遍的区域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逐渐形成了教材、教学形式基本统一的数学教学格局,造就了数学教学的繁荣。但如果审视数学教学的文化属性,就会发现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教育发展不均衡,加之国内各民族聚居区域有别、人口不一造成了全国各地人文文化的巨大差异。以数学文化的视角,显而易见,上述的两个统一是不满足协调关系的,基于此,数学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是不合理的,故需倡导大学数学教学的层次性,满足数学教学的基本文化属性。通过数学教学的文化属性组织教学,通过区域性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通过协调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多模式存在,实现匹配的针对性数学文化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文化作为文化范畴需要匹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盲目追求数学文化的文化属性,必须要将数学文化作为教学实践工具应用形式紧密结合抽象理性思维模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实践性和纯粹理论的抽象逻辑性的双重特征。

三、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大学论文范文5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考虑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教学开展必须围绕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不同研究者根据各自分析的视角不同,对需求分析做出的分类不尽相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Hutchingson和Waters(1987)提出的目标需求(target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needs)。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能顺利运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实现目标需求所需学习的语言知识和技能。Brindley(1989)提出主观需求(sub-jectiveneeds)和客观需求(objectiveneeds)。客观需求包括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而主观需求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对课程的需求分析不仅应该重视针对学习者个人学习需求的分析,还应该对国家和办学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和就业、课程组织者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

二、课程需求调查

(一)国家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继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后又被确立为应用科技型大学试点院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是一致的,即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除坚持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打好语言基础的目标定位外,应该更突出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目标不变情况下,将英语教学重点转向为职业性需要服务的重心上来。

(二)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对应Hutchingson和Waters提出的目标需求,对目标需求的分析关键在于对语言运用的目标情景进行分析,即对学习者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客观需求进行分析。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学习者对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或是毕业后所面临的英语应用情景并不熟悉,因此不能将学习者列为目标需求和客观需求的调查对象。为了解计算机行业对本院学生就业层次的英语能力的目标需求和客观需求,我们对1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院系领导,3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及6名毕业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毕业生进行访谈。从访谈中的结果获知,基础教学阶段的英语四级过级成绩仍旧重要。未来职场环境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包括能够阅读和写作计算机产品英文说明书、用电子邮件等工具进行常用应用文写作、检索和阅读专业文献、运用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人沟通与交流等。对进入职场前的外语能力准备包括能够进行计算机专业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求职上的需求。

(三)学习者需求

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一、二年级计算机专业236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以掌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为重点,了解学生对自身目前英语能力的认知及对未来需要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问卷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达到的目标、基础阶段完成后的英语学习需求、对根据职业需求开设职业类英语课的态度等。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口语(82.7%)和听力(62.3%),89.4%的学生希望在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四级考试,31.2%的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后会继续考英语六级,11.2%的学生希望在基础学习阶段完成后补充考研英语的辅导,85.6%的学生希望开设对求职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英语课程。

三、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学术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四大模块。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目的是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课程内容为英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后能够掌握基础学术词汇,能够较熟练使用全英文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阅读介绍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英语材料。全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将为本课程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全英文指令和全英语操作界面下完成任务。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材采用计算机行业科普类书面语和口语材料,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为主。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学术英语课程,如专业文献检索和阅读、专业论文摘要写作等。第六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课程,如英语电子邮件写作、计算机专业信息英语口语、外企实用英语口语对话等。

(二)教学模式

根据各学期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在应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再由小组成员口头陈述任务实施的步骤。专业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多采用口头陈述与学生互动问答检查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陈述完成语言输出锻炼。在学术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体裁分析教学法对专业文献或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和结构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同一体裁的语篇。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的教学多采用角色表演与模拟重现计算机方面信息交流等场景。

(三)教学考核与评价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上的判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两者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各占50%。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教学目标,采取课堂观察、访谈、随堂测试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手段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评价者除教师外,也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我们建立试题库,学生上机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除考查英语听、读、写和译等技能的常见各项题型外,还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机完成的任务类题目。水平考试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来完成。除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外,还以奖励分的方式将学生第二课程成绩纳入考评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英语职业技能竞赛,展示和实践课堂学习成果。

四、结语

需求分析是某一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前提,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应围绕满足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只是一种尝试性探索,这种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希望在改革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使英语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宋安宁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第二篇: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一、交际教学法的涵义

交际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宗旨,是当前影响最大、运用最多、掌握最快、授课最灵活的外语教学方法,其涵义比较广泛,涉及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内容、课堂活动的策划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他学科的观点,内容不断丰富。具体来讲,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语言的真实运用;(2)教学中的交际策略遵循顺畅性和精确性的原则;(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语言的运用从而顿悟;(4)教学的中心不是限制在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范围之内,应该包含所有的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交际法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运用语言能力,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较倡导实用性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交际法应该注意三点问题: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单词教学占较大比例的教学方式

很多英语教师对自己教学成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语法和单词量的掌握程度上。但在运用交际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于强调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大量运用语法,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

(二)摒弃传统的观念,立足于教学大纲

在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观念,立足于教学大纲,但是不能拘泥在大纲的条条框框中,要在能够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条件下,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受语法和单词的限制。能够利用英语作为语言沟通的作用,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和激情。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在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博闻强记,反应迅速,课堂备课要充分,同时必须改变过分注重正确答案的教学观念,要以词汇应用的准确性和口语交际的流利程度,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三、交际教学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要转变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大学都是根据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英语的能力。甚至有些学校把毕业证、学位证和英语四六级联系在一起。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试图通过大量的记单词和做题,通过四六级的考试,而忽视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就应该根据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改善英语教学的大纲,使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大纲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相分离,注重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要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方式

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的考试评价体系中都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考察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主要为英语听力和笔试,这种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表现为忽视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积极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

(三)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随意地进行交际,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其次,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把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来,如语法和单词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设计交际对话。让学生明白英语课堂上交际能力和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提高英语能力,能够在学习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随着我国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很多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都开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注重学生语言沟通和交往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启示。

作者:韩? 王丽娟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三篇:输入输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索

一、输入与输出理论

对于输入与输出理论,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类:

(一)不干预理论。

Epsteinetal、Krashen等是不干预理论的倡导者。在不干预理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就是理解分析输入材料的语义。对于学习者来说,在普通语法的指导下,人们借助“可理解输入”,可以像学习母语一样,轻松自然地学习英语。元语言知识在“输入假设”的引导下,对英语实施监测性学习,对学习英语产生的意义一般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输出展现自身的现有知识,但是不能将其作为学习英语的必要条件。所以“输入假设”理论认为没有必要鼓励输出。

(二)干预理论。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张干预理论的专家学者彼此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是在英语学习是一项信息处理过程方面却达成共识,干预理论派认为学习英语的本质与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存在相似性。在习得过程方面,干预理论学者认为英语学习需要进行干预,并且对语言形式的理解给予侧重,同时将学习英语作为鼓励输出的动因。为此,本文需要澄清干预理论涉及的一些概念:一方面是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注意。对于英语学习,不干预理论认为依靠下意识无法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注意的方式才能实现输入向输出的转化,并且通过互动,可以进一步暴露学习者自身的不足,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英语学习效果普遍提升。另一方面显性干预优于隐性干预。对于干预形式,通常可以分为隐形反馈和显性反馈,在效果方面,干预派认为显性反馈优于隐性反馈。引发学生注意和理解形式错误的程度不同,这是隐形反馈与显性反馈的主要区别,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形成,对于隐形反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利于学生改正和提高。反之,对于显性反馈来说,哪里错、为什么错等都可以让学习者知道,同时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二、输入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输入方式。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输入往往需要借助输出才能实现。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英语,还是有意进行干预,通过哪种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在这方面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一是自然环境下的输入。在加拿大的法语学习中,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自然环境下输入,与本族语学生相比,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方面相差不大,但是没有明显提高语法能力,这是因为自然环境下的输入忽略了学生的种族意识。二是教师干预下的输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干预性措施,让学生接受显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实现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输出方式。

通常情况下,输出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创造性输出。在英语学习中,Swain对语言输出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Swain通过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输出假设”理论。二是机械性输出。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这种理论得到广泛运用,老师首先传授语法规则,然后对学生进行干预操练,这种方式属于机械性输出。

三、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输入输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输入是充分必要条件,英语学习效果往往受输入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输入方式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教师采用干预式的输入方式传授规则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果。二是对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在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了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学习的知识与环境、目的与任务保持一致性。为此,在口语交流和书面交往中,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强化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通过大量的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知识技能,同时可以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

四、输入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是组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今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依据输入输出理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一)适当增加英语课堂教学中可理解输入部分所占的比重。

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无论处于自然环境下,还是课堂环境下,语言学习需要投入大量所谓精力,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类似,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只有在丰富的语言输入环境下才能被充分激发,对于学习者来说,输入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效果。为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适当增加二语输入量所占的比重,在组织学习时,增加二语的使用数量。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对选择的输入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考量。

(二)适当增加英语课外输入量。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英语课外输入量,可以激发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需要创新传统的语言输入模式,通过丰富输入渠道,积极营造活跃生动的学习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输入的条件。为此,需要积极开发课本教程,依托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建立视频资料库、阅读文库等,为学生选择推荐优质的课外读物、网路有声读物等,在增加课外英语学习输入量方面,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输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丰富英语知识,这是输入假设的意义所在。反之,对于输出假设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揭示语言习得。可以说,输入、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设置课程方面,还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输入和输出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胡松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四篇: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探析

一、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

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是以教师、教室和教材为中心,这种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角,学习者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大班授课,教学效率比较高。但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公

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体现教学公平的重要方面,但在传统教学观的大班授课下,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班级规模庞大,笔者所在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班级人数大都在40至80人之间,座位的分布整个秧田式,老师也很少来回走动,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老师都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以翻译作为手段,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完全成了“填鸭式”的说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味地在唱“独角戏”,整个课堂上死水一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不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班级规模庞大,很多教学活动难以实施,但是也有些学生也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吃东西、玩手机等等。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老师是否进行反馈,这其中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不公平性。

二、基于生态教学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

(一)生态教学观

生态英语教学观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生态体系。他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关系,从而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首先,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和生态资源;其次,生态资源主要表现为教材、资料、教学媒体、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最后,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纽带,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它们之间连续不断地循环。

(二)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1.课堂教学资源合理的分配。

在生态教学观下,从空间的分布来看,打破以前的秧田式,可以自由组合,形式多样,根据课堂情景来设置,在一次思维拓展与能力创新的选修课当中,笔者采用“鸡尾酒”式的形式进行讨论,效果甚佳。从时间上来看,老师首先只用几分钟来介绍,其他时间留给学生来支配,学生成为主角。从教辅用具来看,可以使用多媒体,打破以前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本书的教具。

2.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关注。

在生态教学中,我们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个别关注:第一,对课堂中的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捣乱行为的处置态度和方式,如警告、批评、忽视、尊重、正面帮助等。第二,个别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翻译练习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邀请学生当众发言、展示等。第三,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聆听学生的心声。所以,生态教学的主体之间享有同等权利和地位,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包容、理解与接纳,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常用正面、肯定的态度,从而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同时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均等。

生态教学观下,我们主要从参与态度、参与机会和参与效果三个方面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第一,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性格各异,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千差万别。第二,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参与的每项活动,需要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反馈,教师要给予不同特殊群体的学生尽量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三,学生能否通过参与获得信心。

三、生态教学观引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笔者在2013耀2014学年两个学期研究生英语公共课、应用英语课的学习,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外教的交流,于2014年11月尝试在大二某专业班进行英语互动教学实践,该班级共有学生42名。内容自定,尝试在生态教学观下,通过大学英语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后再针对教学效果对该班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二)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资源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辅助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上课之前,首先从空间资源分布来看,对全班42名学生分组,共七组,每六人一组坐成一个圆形,这样便于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一组。课堂一开始,我用英文歌曲《Youaremylittlelittleapple》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无意当中都跟着舞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气氛活跃。其次,在时间分布上,教师只用几分钟进行简单介绍,情景创设,对每组进行个别关注,其余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最后,还使用了幻灯片、电脑等教具。因此,在生态教学观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2.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和反馈。

在生态英语教学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种差异对待既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包括学习具有超前性、创新性的群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互动教学中,通过教师期望、教师提问以及课堂关注来体现一种公平性。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气氛当中,我用TongueTwister,例如:YouknowNewYork,youneedNewYork,youknowyouneeduniqueNewYork.我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进行奖励:只要能主动起来读绕口令,奖励一个棒棒糖;读得流利,发两个棒棒糖;读得流利且语速快,发三个棒棒糖。起初学生不敢大声朗读,到争先恐后抢读,进而脱口而出。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学生兴趣高涨之时,我给他们展示了一段短小的美国音乐剧《哆来咪》、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让他们开始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班上所有学生的兴趣已调动起来,打破了以前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反应,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慢慢地对英语产生一种兴趣。让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感言。从参与机会上看,每组同学都进行积极的配合。综上所述,在生态教学观的引领下,把教学主体(教师、学生)与生态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英语的熏陶,敢于大胆讲英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四、总结

通过传统教学与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的对比分析,发现生态教学观能够很好地把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英语的熏陶,敢于大胆讲英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当中,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构建民族院校的生态教学观迫在眉睫,因为民族院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氛围,社会、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杨娟娟 吕欢 马德山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及思考

一、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内涵

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的学生自学结合导师指导的小组教学法。此后,PBL被推广到建筑、工程、商业、其他学科教育领域。PBL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建构而获得。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设计真实任务,把学习置于有意义、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教师引导来建构知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MOOC时代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智能移动终端+组建学习小组。

由于本研究实施过程中,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经调查学生这种具有传输功能的智能终端的持有率达到了100%。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下载指定的APP软件(Wechat,QQ,CSscanner等)搭建组内交流平台:QQ群或Wechat群,并对所任教的班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同时确定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纪律委员(检查小组成员完成作业情况)、记录员(将每次自评、互评、老师评价记录在小组学习评价档案中)。

2.设置问题。

PBL把问题当作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据,以课本内容为蓝本,既涵括教材内容又适当拓展视野;问题要有真实性,要与学生的工作和实际生活相关、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通过QQ群、Wechat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向学生问题,并向学生推荐MOOC平台及互联网教学平台上优质的视频资源和网页、文本、幻灯片等学习资源,要让学生能利用到MOOC资源及其他新媒体手段,有效的搜集信息进行学习。

3.小组讨论+课堂交流。

学生利用教师推荐的资源,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在线虚拟场景训练、求助教师、同伴等多元学习支持下学习并思考,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见解,借鉴他人的学习成果。课堂展示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演英语剧、辩论赛、模拟会场、课堂导入等。教师启发学生将英语课文转换为英语剧本,小组成员分角色将其以英语剧的形式展现,如大学英语中节选自《喜福会》的那段。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很好的辩论题材,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作者思想,分析其合理性并与个人的理解进行比较,按照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4.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实施效果的评价是PBL教学模式中关键的一部分,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同时,向学生及时反馈信息。组员互评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学习能力互评表,在教师监控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评价结果会被录入到成绩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以老师和同伴为主,每次讨论结束,学生对各自表现进行互评,老师根据每个学生讨论中的表现、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及相互间的合作等方面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进学生下次讨论中更好地发挥。由于PBL教学过程借助了MOOC平台,并在统计老师的协助下掌握SPSS技术,对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分析,老师根据这些数据找出学生的学习规律,掌握每个同学的程度。

三、反思及建议

1.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设计问题。

PBL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时既不能囊括万事万物,也不能给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的自由,应围绕课程某方面的具体内容而创设。问题是为学习过程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创造性地使学生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2.考虑到可用资源。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先熟悉学习资料,熟悉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了解问题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以便不同认知度学生在提出不同见解时,能够从容应对。其次,教师自身要善于联系校外同行专家并能调动其他同事与校外同行联系,获取兄弟院校的宝贵信息资源。

3.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建设者。

课程资源的组成和来源单靠教师努力实在是太有限,要建立起群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教训、及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教学材料等,均可以纳入到教学资源库,这就保障了教学资源持续、动态、充实与更新。为了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会对纳入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审核。

作者:肖文娟 刘睿 张林林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应积极适应时展和转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服务应用型

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征是以应用为教学主线,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有别于研究型本科高校。然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将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自本科办学初期就多照搬或模仿研究型本科的教学体系,仍处于守旧和僵化的状态,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必要的英语类公共选修课程,鲜有专业英语课程。其课程设置的单一和僵化桎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不能很好地服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亟待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开设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努力提高大学英语对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大学英需要。

(二)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需要

在2015年4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立足国情,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充分考虑层次、区域特点,提供多种选择;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指南》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积极稳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指明了方向。《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相比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具有灵活、有弹性、丰富和多样等特点。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办法,是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和要求的需要。

(三)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教育部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和对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看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呈现多样化,学生持有用英语进行交际、出国留学、找工作需要、通过四六级考试等不同的学习目的,也有的学生兼有多个目的。对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问题,90.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对于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类型选择上,学生多选择全部。在问及希望开设哪些选修课程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了开设语音、口语、听力、写作、四六级强化、英语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求职英语、职场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等许多课程的需要。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英语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不应只是发展专业用途英语一类课程,而是应该在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文化、专业用途英语和语言应用四大模块,以语言技能模块和语言应用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语言文化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以专业用途英语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语言技能模块

学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设技能类的选修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必需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该类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随时服务于学生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的学习需求。具体可开设语音、词汇、语法、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课程,其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为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的课程,可只开设在大学一年级。

(二)语言文化模块

学校应开设文化类通识课程,在强化学生的中国情怀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文化模块课程建设中,还应注重双向交流,增加中国文化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用英语介绍中国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该类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具体可开设中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化、英文电影及歌曲赏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三)用途英语模块

学校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校特色开设专业类英语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为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该类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开设相关综合性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也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岗位需求开设泛专业用途英语类课程和专业英语技能培养类课程,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英语工作能力。

(四)应用模块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并非完全集中在就业找工作上,仍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学校应开设应用类英语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我提升、读研深造、海外求学、求职就业等学习和发展需求。该类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具体可开设服务于英语演讲、考研、TOEIC、IELTS等针对性、应用性强的英语选修课程。必须强调的是,在各模块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系统规划、逐步推进,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寻求信息技术支持,提高课程的共享性和辐射性,提高课程的影响力和服务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设能够反映学校特色、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更好地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邓华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第七篇: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浅析

一、引言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受到环境、设备、师资、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言实践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幸运的是,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例如,为实现语言学以致用的创新方法,徐亚辉(2010)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模拟课的操作流程,流程包括准备阶段、模拟实践过程、总结评定阶段。吕娜和马冬(2014)分析了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全球性与本土化的共同目标。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某一个侧面、要素和环节中,缺乏系统性或整体性。此外,以地方院校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实际,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评估等方面来开展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实践教学是实现语言教学由知识型向实用型转变的必要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英语实践机会,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既然实践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基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研究探索下列两个问题:一是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地方院校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掌握本课题前人研究状况,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之基础。二是观察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被研究对象,但由于感官的局限性,本课题借助照相机和录像机来辅助观察。三是访谈法。研究人员通过与部分被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以获取相关信息,访谈类型为无结构式访谈。

三、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楚雄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研究主要采取了任务型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的完成主体为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指导和评价。为了确保活动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在每个学期开始时教师就明晰而具体地把任务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对每个小组准备的内容、时间、PPT的字号等方面,教师都提前进行了清楚的布置。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本研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以及语言学习特点,有步骤地把实践性教学内容分别融入到四个学期完成。为实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本研究的实践教学内容囊括了第一学期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学期的英语才艺技能、第三学期的英语文学知识、第四学期的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分别安排于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开展。在开展这两项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由教师提前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最后由小组成员依次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PPT。英语文化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国和英美的节日、饮食、宗教、艺术、体育等方面。文学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国和英美文学,主要是对一些名著及其作者进行介绍。中国文学主要介绍四大名著,而英美文学是实践活动的重心,由各小组分工介绍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例如,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简•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以及乔伊斯、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海明威、斯坦贝克、福克纳等。在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约800字的英文学习心得,并由教师进行评分,分数由教师综合“学习心得”和“PPT的展示”两部分来评定。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的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英语才艺和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展。在开展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四个一”的才艺展示:“一看”(任课教师利用2学时播放一部英语电影,并要求学生写出约800字左右的英文观后感交任课教师评阅);“一唱”(要求学生上台演唱一首英语歌);“一讲”(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上台进行3分钟左右的英语演讲);“一演”(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表演一部英语话剧)。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需推荐出本班优秀表演小组和优秀歌手参加校级英语才艺表演大赛。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求职面试的具体情境,在第四学期开展了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下列活动:教师用一个学时讲授如何撰写英语求职简历,然后学生自己设计一份英语求职简历,上交给任课教师评分;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以职场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或辩论赛。

(二)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来分析PPT制作与展示活动情况。本课题开展的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制作和展示PPT,之后均需写出英文学习心得。其中33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化知识实践活动,43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在开展这两项活动中,每个小组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制作PPT,学生们制作的PPT都很精美,配有相应的图片,其中一些小组还链接了与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在展示PPT时,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较清楚地用英语介绍相关内容,有五分之三的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用英语基本清楚地介绍PPT内容,而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只能掺杂汉语来展示PPT。从语言使用情况来看,有一半的学生制作出的PPT都出现了语言错误,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都出现了错误。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提交了手写的英语学习心得,但有少数学生的学习心得字数不够。通过阅读学生们的学习心得,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短文都出现了较多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从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通过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他们学到了更多文化和文学知识,拓宽了视野。在这两项活动结束后,课题组抽取六名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认为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和文学知识,而且制作PPT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其次是表演性活动情况。本课题开展的英语才艺技能实践和英语职场技能实践属于表演性活动。有47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49名学生参加了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在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自拟题目上台进行了约3分钟左右的英语演讲,演讲时五分之三的学生能脱稿,但五分之二的学生有时需看演讲稿才能继续。演讲之后,每个学生都上台演唱了一首英语歌,除一名同学唱较为简单的《字母歌》以外,其余同学所唱歌曲均有一定难度,而且五分之四的学生都能借助手机或电脑配上伴奏音乐。最后是英语话剧表演,全班被分成六个小组,在确保每位同学都须承担角色的前提下,每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编排的话剧,都使用了的道具,有些组还配上音效。在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中,49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其中四个小组表演了职场情景剧,两个小组进行了职场辩论赛。在开展英语才艺技能和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学生们对表演性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很兴奋。活动结束后,课题组从参与的两个班中分别选取三名同学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参与才艺和职场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小结

大学论文范文6

1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的优越性

1.1投资较少,占用场地小,相对灵活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人均仪器设备占有量降低及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实验仪器及实验场地无疑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大了各高校的经济压力。仿真实验相对来说投资及后续追加投资都较少,且占用场地较小,较之实物实验相对灵活,便于实验课的安排与调整。

1.2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安全性高

实物仪器在长期使用后由于元器件等的磨损老化等造成了测量误差偏大,准确度及精确度下降,维修及校准的次数和投入都要增大,且仪器的运行受外部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的影响较大,自身稳定性降低。仿真实验则不受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验在程序设计者预先设定的理想状况下进行,可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避免了实物仪器因操作不当或失误造成实验失败给学生带来的挫折感。且投入资金利用周期较长,软硬件的维护费用也较低。仿真实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完全避免了实验自身危险性(如放射、辐射、激光、强磁场等)及实验出现意外(爆炸、爆裂、泄漏、触电等)给人带来的伤害。相比实物实验中实验品的消耗及产生的实验垃圾,仿真实验真可谓是“绿色环保”实验。

1.3利用网络平台,搭建虚拟实验室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可以很好地利用校园网这一网络平台,创建虚拟实验室(即网络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校园网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实验操作,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不利影响。教师可利用利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虚拟实验室以及远程网络教学形成多维、多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立体教学模式。

1.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仿真物理实验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形象直观、自然逼真、内容丰富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设计上采取了flash和三维立体动画技术———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自然有序,辅以声音、图像、动画等极强的表现力来帮助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学习。学生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学习仪器及原理,便于学生的预习,有助于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熟悉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的局限性

2.1仿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实验。

尽管仿真实验具有极高的“仿真度”,但它仍然无法完全代替实物实验。仿真实验无法模拟出实验者在实物实验中所能体会到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实际感官体验。

2.2仿真实验是理想化的实验

仿真实验的内容较死板,大都是实验现象的复现,是在理想化的实验环境下得出的理想化的实验结果。在按照正确的程序操作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并且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实际上这些都是程序设计者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的再现,不利于实验者在实物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仿真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仿真实验中,所有过程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动动鼠标,这样将会淡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必须按照程序设计者预先设定的步骤和程序来完成实验,而不能有自己特有的思路和想法,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在设置相同实验参数的情况下,实验结果完全相同,将会挫伤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实验和学习的兴趣。

2.4仿真实验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仿真实验中,学生面对的是电脑,更多的进行的是“人机对话”,降低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操作指导作用受到限制,教学艺术无从谈起,淡化了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学生的课堂反应难以反馈,“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不足。

3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有效统一

3.1正确看待仿真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物实验为核心,仿真实验教学只能是实物实验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3。将物理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有效合理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仿真实验的开展要防止走极端,注意“度”的把握

仿真实验实验教学的实施要防止走两个极端,即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仿真实验。对于定性观察实验现象及规律的实验,可采用仿真实验教学。对于操作性较强,需要定量测量计算结果的实验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实物实验。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安排要有一定的比例,注意好“度”的把握。

3.3仿真实验的“仿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仿真实验的局限性是由它的“仿真度”决定的,因此要减小其局限性就要进一步提高“仿真度”,使仿真实验更加逼真,更加贴近实物实验,这就给软件开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未来仿真实验开发的思路

在未来的仿真实验设计中,要以单个的实验仪器(如示波器、干涉仪等)为对象建模,单独封装,有独立的操作接口,建立广泛的仪器设备模块库。实验者可以利用这些仪器设备模块进行自由选择和组合,在仿真环境下能够集成为自主的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束语仿真实验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也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认清仿真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物实验为主体的思路不能变,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相辅相成,有效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

作者:王艳文 王海英 单位:新乡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二篇:大学物理实验模块化教学方案

1模块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大学物理实验是我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第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将数学和物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自然界的真实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体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2014年我校两次对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实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也为进一步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思想中的作用,笔者根据我校专业特色,从划分大学物理实验模块和改进考核方法两个方面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大学物理实验模块化教育模式。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适应我校转型发展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实验在理工科专业中的作用,而且将会在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及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课程体系的模块划分

为了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模块是实行模块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模块的划分不应该是对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和组合,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我校大学物理实验主要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以及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校内实践性教学需要;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面向部分文科类专业开设部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物理实验室主要由力学实验室、电磁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和热实验室四个基础实验室组成,为全校理工科学生提供大学物理实验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依据《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们提出模块化设置方案。共设置五个基础模块,即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模块以及近代物理模块。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要求设置各个单元的内容和难度,以利于适应专业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五个实验模块中,我们将大学物理实验也相应划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必修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实验技能。第二个层次为专业必修和选修模块(提高和拓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来设置。该层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方法,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现状,设置了不同专业相应的模块化方案,其中标识为A的实验对应于第一层次的可选项目;标识为B的实验对应于第二层次的可选项目。为了保证模块化设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紧密衔接,对于不同的专业应充分注意各个模块与专业特点之间的关系,宜按照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原则合理安排。对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根据专业情况和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模块化安排原则。首先,对于电气、电信和电子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以及后续课程的要求,应重点突出电学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与电学相关的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操作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建立直观的物理图像,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选做少量波动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波动方程的意义和近代物理的特点。其次,对于机械和土木工程专业,应重点强调力学部分的内容。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力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并能通过实际测量过程理解动力学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工程力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对于化学、化工、数学及其它专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突出热力学、电磁学以及量子力学等部分的内容。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模块,可以在内容和结构上做灵活调整,在保证基础理论体系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适当且合理地精简和组织模块体系。完成第一层次模块化教学内容之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适应专业要求的大学物理实验能力。第二层次的模块化教学设置一定数量具有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力学模块中的单摆、拍频实验,热学模块中的比热容测量、热传导实验,电磁学模块中静电场描绘,光学模块中的衍射光强分布、偏振特性研究,近代物理学中的弗兰克—赫兹实验、燃料电池热性实验等,可以利用传感器和微机辅助进行实验。利用微机进行在线测量,不仅可以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还可以通过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和准确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模块化教学的效果,在每个模块都应该明确该单元的知识要点和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指出该单元与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工程实践或未来发展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把握知识重点,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3优化考核模式

合理设置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之后,为了检查和保证教学效果,应采取相应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手段。在考核模式上,可以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手段。由于模块化体系在每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目标比较明确,且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自主学习的需要,使得学生对学习目的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要求及时反馈和评价自己是否完成相应的要求,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善实验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提问和指导、实验方案设计完善程度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及处理结果、虚拟试验以及网络平台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评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结果可以真正起到利用考核引导、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检查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主要依靠实验报告评定教学效果的弊端。

4结语

结合我校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物理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置方案。在模块化设置即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两层次、六个模块方案,从基础和拓展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技巧;结合模块化教学方法提出了灵活、多方位的考核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董新平 王红玲 闫润瑛 王安梅 单位: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第三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一、对某重点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研

为了调查当前一些工科大学生的实验能力情况,了解实验思想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被师生重视与否的现状,笔者设计了15个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每个题目都给出固定的选项,让调查对象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工科大学2013级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理工科9个专业共350名学生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于2014年11月做了此次问卷调查。

2.调查过程。

为了保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在大规模调查前进行了试验性调查,在该工科大学12级本科学生中邀请1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在预调查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调查问卷的设置是否妥当,如有不完善地方可以进行调整。参与调查的10名学生都在20分钟内按要求做完了问卷调查,说明该问卷内容设置相对合理,可以正式展开调查。正式调查选在13级本科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课前展开,在各实验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和帮助下,共计发放问卷360份(加预调查的10份),回收352份,经过问卷中测谎题的设置筛选出有效问卷高达348份,符合高样本数,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该次调查顺利完满地结束。

3.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调查问卷的15个问题进行统计并输入excel表格中进行汇总分析。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的先驱,物理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实验手段等是其他学科实验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应该是工科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然而在调查问卷中,48.8%的学生并不是很喜欢实验课,甚至有78.2%的学生反映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值得欣慰的是,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验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同物理知识一样重要,问卷第6题中,只有13.5%的教师会重点介绍实验设计思想,12.3%的教师会重点介绍实验方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大学物理实验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实践课程,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按实验教材给出的步骤测量出数据,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让学生学会操作实验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将近54%的同学对做过实验中的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描述或图示,在实验课上,只有10.6%的同学肯定自己能理想地操作实验,20.4%的同学比较善于做好实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实验中遇到故障只有11.2%的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对实验中经常涉及的模拟法、补偿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只有24%的同学比较熟悉,能熟练使用列表法、作图法等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同学只有6.6%。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并没有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目标。结合此次调查结果,笔者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结论: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在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实验时,都是对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进行着重介绍,而忽视了实验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宝贵的物理思想。学生关心的也仅仅是测量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基本不去思考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只知道按教材步骤做,不理解也不去探究这样做的原因,导致在做完一系列的大学物理实验课后,学生不仅出现对基本的实验方法完全不知,还有实验兴趣下降、个人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提高的尴尬现象。更别提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丰富内涵、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了。这种忽略物理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割裂了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思想才是每一个具体实验的灵魂,只有掌握了灵魂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笔者大量查阅资料几乎没有见到有大量涉及实验思想方法教学的物理实验教材,足以证明当前教育界对实验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由此可见,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育改革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应是如何加强实验思想方法教学,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成才从而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步入一个新的辉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着重探讨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把握大学物理实验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实验思想方法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重视实验物理思想方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作用,回顾物理学史,从古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科学前辈们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纵观历史,有哪一项重大的科学创新不是和科学思想的应用与发展有关?在物理学史上,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得益于他造诣颇深的数学思维,卢瑟福基于自己灵活的类比思维提出原子的“行星式模型”,伦琴发现X射线的最大助力是她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得益于理想化思维方法等。在物理学的发展长河中,几乎每一个物理实验的诞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物理实验所蕴含的丰富物理思想。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考过程以及物理学家所散发的科学精神,物理学家们在团体合作、思维的发散基础上完满解决科学难题的事例给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榜样。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方法不但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科研探究。在物理实验操作中经常会应用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更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不能缺少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创新教育,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所以说学习实验的物理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有更加长远的意义,远比仅仅学习实验的操作步骤受益深远。例如,实验方法中的控制变量法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转换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替代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模拟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会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不管他们将踏入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即便是忘记了具体的物理实验,但掌握的物理思想方法可以指导他们作为社会人,应用他们已经内化了的物理思想方法形成善于分析、归纳、分类、综合等的工作思维,从而思考并解决问题。可以说实验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他们在汲取科学研究中最高层次层、最有迁移价值的财富。对于教师来说,重视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有利于他们的创新发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出实验中典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对实验的程序和设备进行探究,如果能有所突破并应用到教学中,也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物理实验思想方法凝聚了物理学家们的巧妙构思,是他们创新智慧的结晶。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在教材中突出物理实验思想方法的介绍及讨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思想方法,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方法要着重讲授,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探讨该实验思想方法的合理性。比如测量金属材料杨氏模量的实验要让学生掌握光杠杆镜尺法;分光计实验中让学生掌握自准直法;电位差计实验中要让学生知道补偿法的应用等。教师还可以从实验的目的和现有条件出发,指引学生探索实验思想方法,从具体要求出发,探究哪种方法最适用,在“探究、实践、交流”的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梅忠义 宋丽影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第四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对大学物理实验和理论课教学进行整合同步,改变理论与实验割裂的现状

目前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是两门独立课程,往往是同时开设的,造成很多实验在做的时候,实验原理在理论上还没有学习,极大影响实验效果。应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进度,调整大学物理实验项目顺序,让大物实验在该实验涉及的理论讲授后一周内进行,使学生通过实验及时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同时用学习的理论解释实验现象,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建议本着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大学物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安排,可能的话将大学物理实验和理论课整合成一门课,实验作为整个课程一个不可割裂的部分看待(就像其他课程一样),有利于任课教师整体考虑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二、对大学物理实验内容、实验管理方式、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1.实验内容改革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项目较多,而学时一再压缩,要想都做不现实。那么哪些实验该做,哪些实验选做甚至不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对大学物理实验进行取舍。如对机械工程专业来说,力学类实验最有用,应该都做,而像弗兰克-赫兹实验就没必要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力学类很多实验如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就没必要做,而弗兰克-赫兹实验应该做。还有些实验,如长度测量和误差处理,应该所有专业都应该做,因为基本测量方法和误差处理所有专业都会涉及,也是所有实验的基础。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分成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是与本专业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所以必须做,而选做实验是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地做。具体是机械类专业力学类实验全做,部分光学实验如牛顿环测厚必做,电学和热学部分实验选做;而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学和光学实验全做,力学和热学部分实验选做等,总之大学物理实验项目应充分征求各专业的专业课老师的意见,利用好有限的大学物理实验学时,以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与最新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的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2.实验管理方式改革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有规范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两种模式。规范化教学是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完成既定实验项目;而开放式教学是将实验全部摆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预约时间选择实验项目到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师只在实验室值班和答疑。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采用规范化教学;少数条件好的学校采用开放式教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两种模式的单一采用已不能适应需要,应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学生初学这门课的时候采用规范化教学,通过几次规范化实验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与处理数据技巧,使其初步具有独立操作能力。然后将部分实验开放,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做。如电学实验,先采用规范化教学法,让学生熟悉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仪器的用法,掌握基本技能,再采用开放式教学,将惠斯通电桥的应用、电表改装及校准等实验需要的仪器摆出,由学生选做。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挑选仪器。这样学生既受到规范化工程训练,又提高学生物理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今后专业实验奠定扎实基础。建议有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学生在网上根据每学期实验设置情况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同时允许学生退选和补选实验,给学生一定的回旋余地。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实验成绩,通过网络社区与老师讨论,这种“交互式”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大学物理实验要重视演示实验的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物理现象,演示实验能增强理论讲授的说服力。而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高科技含量较高的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具有重要意义。对一些不易实物演示的,则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如微观的、宏观的、极慢的、极快的物理过程采用计算机进行逼真模拟,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透彻理解物理本质。建议教师自制一些演示实验的工具,学校投入一定经费购置一些演示仪器,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使用。大学物理实验同样重视仿真实验,如用有关软件模拟电场线,磁力线的分布,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部分大学物理实验还可考虑与专业实验对接,如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可以考虑和理论力学或者机械原理的有关专业实验对接,以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目的。实验数据处理和作图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实验数据繁杂,计算量大,手工绘图粗糙,处理结果偏差较大,使学生花大量时间用于数据计算而忽视实验本身的物理内涵,本末倒置,因此建议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相关软件,如Excel、Matlab或Origin用于数据处理和绘图。

4.在实验中引进物理学史教育

注意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可以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实验时,介绍一下该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最初思路方法、做该实验的第一个科学家,道出相关理论的源流、发展、验证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使下面的讲解变得容易,实验效果无疑非常好。同时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将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 面,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所以,大学物理实验课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贯穿安全教育和爱护设备教育

1.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但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这一点在电学实验中尤为突出。特别做交流电实验的时候,有同学图省事改动线路时不切断电源,带电操作,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极易产生人身伤害。建议大物实验时,把实验安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告诫学生按照实验规程操作。还有些同学纪律散漫,在实验过程中打打闹闹,很容易跌倒,地上有开关,弄不好碰破了头会导致人身伤害,所以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贯穿安全教育。

2.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爱护公物的意识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实验设备不爱惜,如电学实验中,个别人不按要求,将电压一个劲儿往上调,导致白炽灯烧掉了,还有个别同学野蛮操作,特别对示波器的探头线,经常硬拉强拽,造成不必要损坏。对导线的插拔有时不按照要求捏住根部进行,而是强拉线身,导致很多导线看似是好的,实际上已经不导通了。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对学生展开爱护实验设备教育,在给学生演示示波器探头线和导线插拔的正确方法时,严肃实验室纪律和操作规程,让他们明白只能将电压调到实验指导书允许的上限就不能再上调了,另外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现在实验室的好多设备不能用,有那么多故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师兄师姐们过去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样不爱惜设备,导致现在很多实验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如果我们继续不爱惜实验设备,那我们的师弟师妹们以后做这些实验的时候不是情况更糟吗?很多同学都表示一定要爱惜设备,不能给师弟师妹们留下烂摊子。经过几次实验时的安全教育和爱护设备教育过后,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操作设备温柔多了,在做光学实验的时候,都知道不能用手捏透镜,收到良好效果。

四、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和育人功能

1.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组织性、纪律性、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很差,协作能力很差,实验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毫无头绪,大声喧哗,实验课迟到缺勤现象严重。教学实践中,我通过班干部和部分同学了解到班上哪些同学学习比较认真,态度比较端正,指定他们担任各个小组的组长,让他们在实验前督促同组人提前预习,来实验室时互相提醒不迟到,实验后及时写实验报告。另外指定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轮流演示实验,具体措施是自己主动报名加其他同学民主推荐,排定每次实验演示的同学,这些同学在实验前认真预习,吃透实验精神,有什么问题在实验前事先和我沟通,并且提前将实验预做一下,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准备解决预案。正式上实验课的时候,让这个同学演示给其他同学看,我在旁边讲解,提醒大家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和解决办法,在确认同学们都弄明白的情况下,让他们2~3人一组分组实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及时举手向我提问,我及时帮他们观察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找出症结,并最终顺利完成实验。

2.规范性实验报告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

实验报告是对一项实验工作做出规范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总结,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撰写完整规范的物理实验报告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工科大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但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大二学生居然不知道完整的实验报告怎么写,这些学生的实验报告往往是将测得的实验数据一罗列,就没下文了:没有分析,没有结论,没有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我以“怎样写实验报告”为题在实验前给每个小组都详细讲解一遍:应该如何写,包括哪几个部分,要注意哪些东西,然后结合部分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并且提醒同学们实验报告是一种应用文写作,以后工作中,还可能有类似报告要写,虽然有所差别,但大同小异,套路是一样的,今天写实验报告,将来在工程技术工作实践中就可能要写研究报告、工程技术报告,所以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它,切实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经过几次大学物理实验,学生的实验水平明显提高,一般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完整的数据表格也能轻松搞定,而且学生问的问题也上了档次,实验报告写得越来越认真,图表都很清楚、明显规范。很多同学都表示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弄清楚了很多概念,而且改掉了过去散漫的作风,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了协作精神,团队意识明显提高,受益匪浅,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改进大学物理实验考核体系

改进实验考核方法,旨在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由平时成绩与课期末考试成绩两块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撰写,期末考试成绩《大学物理实验(上)》是考核学生处理实验数据方法的掌握,而《大学物理实验(下)》是考核实验原理,导致学生实验过程中不认真对待,数据抄袭现象严重。不少同学在大学物理实验结束后做专业课实验,连万用表都不会用。为了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建议对《大学物理实验(下)》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抽签决定考试项目并单人操作,当场评分。由于有期末单人操作考试的压力,因此学生的实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往只注重实验结果向注重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报告转变,态度积极认真,效果良好。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强化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80%,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自学能力(预习报告,20%)、表达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20%)和操作能力(20%)。考核方式除笔试、抽签操作外,还应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法,如学生自制实验器材的,或者改进实验方案的都可以折算成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缺做实验的学生允许补做或重做。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还会面临更新形势,还会遇到更多问题,但我相信,只要秉承一颗责任心,坚持教书的同时育好人的原则,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甚至创造条件解决,就能不断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水平,推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步。

作者:笪诚 单位:巢湖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五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学生科学能力培养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和现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将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际相结合,因此更具实践性.由于科技发展的冲击和大学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也在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尤其在提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要求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于完善.首先,实验内容还是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课堂不够活跃.其次,教学方法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后,学生重复操作,或是学生按实验指导用书的指示一步步进行操作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实验成绩的考核还是以书面呈现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为主.书面的成绩评定方式不能综合反应学生在实验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基于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一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成为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培养人才科学素养的教学宗旨指导下,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广大教学研究人员的关注,这一模式在不同学科领域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此,把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首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优化整合.在内容上,减少了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探究性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前给学生分好小组,针对给定的实验题目,学生制定科学探究实验的计划和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器材可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用品和器具,也可和实验室提前预约.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而且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围绕着加强学生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采取每次实验前给出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进行实验准备,整个实验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做实验的方式由学生想,学生自己操作,困难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主要负责提示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采取课上讨论的方式,教师从旁引导,实验数据采用随堂处理,课上提交的方式.整个实验过程都体现出了研究性大学物理实验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特色.在实验成绩考核上,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依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式,将实验考核依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所占的权重,分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处理三个部分,部分实验提交实验报告,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交实验论文,让学生提前了解论文的格式和撰写的过程.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语

通过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精髓和快乐,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王英 王玉玲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六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物理实验这个环节。物理实验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物理实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铺平道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最近几年,我们共同努力力求在物理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创新和改革。

(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也不能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特长爱好开设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这样,要想塑造出适应现代高科技、高素质人才是望尘莫及的。针对这些情况,应该从现实应用和创新中提取题材,删除简单的验证性、测量性实验,增设物理概念、物理意义浓厚,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突出的实验。比如《大学物理实验》中“长度测量”是借助螺旋测微计和游标卡尺完成的测量性实验,这些最基本的仪器的使用完全不必作为一个实验单独开设,而应在完成其他逻辑性较强、物理意义鲜明的实验基础(比如“金属弹性模量的测定”)上捎带给大家介绍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即可。也可以将已开设的实验进行拓展、延伸,如“示波器”的实验可以增加声速的测量;还有些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验证物理原理的基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通过物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引入运用计算机处理和采集数据的实验,例如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这些实验可以让刚接触物理实验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重复的基础训练。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更快的进入深层次的实验,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努力争取在实验内容上得到更新,使实验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得到进一步改善,让学生在受到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接受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教育。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保证,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工作:首先,实验教学要循序渐进,从基础实验逐渐过渡到设计性实验;其次,实验教学中趣味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都具有趣味性,相比平时枯燥乏味走过场的实验课来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可以基于基础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可以针对论题完成相应的论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的学习是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过程。

(三)完善教学手段

现如今,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网络资源的源源不断。大学物理实验也要跟上媒体网络的步伐,与现时代接轨。那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体技术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例如,在传统实验中,实验前的预习报告、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回答问题对于掌握原理和完成实验的重用性学生都很清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用心完成的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给学生演示实验,利用先进的物理软件给学生做仿真实验。实验前利用这些资源预做实验;实验后通过这些资源复习实验,物理仿真实验走进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由学习时间去重新认知、理解、复习、和领悟实验的内涵,促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开放物理实验室

为了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也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不仅是实验管理形式上的开放,而且是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开放物理实验室是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多种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独立探索、开拓思维、突出创新、提高素质和能力,强调教学对学生的自由发挥,实验题材的选取、资料的搜集、研究方案的确定、实验过程的实施,直到最终阶段性成果的获得,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开放实验时间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项目的新想法、新思路和新实验方案的出现来预约实验时间。开放实验仪器,可以让学生充分使用所有仪器自己组合,来完成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通过对原有实验的改进,新实验的开发,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效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开放式教学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是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与进展的宏观控制与正确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一种正向迁移。总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科研,服务于科研。除此之外,对活跃科技活动形式,有两点建议:1.结合实验室建设,开展科技活动。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获得学科知识,而在实验室里却是实践深化的基地。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某些工作与活动。2.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设置科研助手。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就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去,这不但可以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可以实现培养特色人才的目的。开放实验室既是师生科研探讨课题的地方,又是学生的课外科技探究活动的场所,它能促使教师不断研究、更新实验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结束语

大学论文范文7

1.1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针对专业性不强

大学物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人们更多地强调它的基础性、系统性,重视概念、原理、定律推导和数学公式的表达,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大学物理内容的不同需求。从而导致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按照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同一个授课计划。大部分地方院校大学物理内容以经典物理为主,近现代物理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有的院校甚至不讲近代物理。而实际上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支柱的近现代物理是现代科技的先导。大部分大学生以后将在高新技术领域工作,肩负着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重任,他们不能不学习近现代物理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来选择、组织传统物理教学内容,导致物理教学与时展、科技进步脱节。这种对各专业和学科不加区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大学物理与自身专业的密切联系,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教学内容宽泛

大多数院校的培养计划不断增加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学时,压缩大学物理的学时。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不变,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消化和吸收新知识。并且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物理课时都一样,这样就造成了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教师往往挑拣考试的内容讲,只重视物理结论定律,很难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详细地展开和深入地剖析。因此,如何利用最少的课时,讲解更多的对学生专业有帮助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处理好本学科知识与后续专业课知识衔接等问题,对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3考评方式单一

绝大部分普通院校对大学物理学的考核手段非常单一,就是简单地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80%),出勤率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为辅的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都是进行统考统评,老师上课时为了应付考试对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但又不考试的内容不敢深入讲,学生也是处于考试压力之下被动学习。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反应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大多数期末考试题一般都是填空、选择和计算题,其中计算题占分较重,这种考核方式最终把学生导向用记概念公式、背定理定律的学习方式来学学物理课程。另外,有的院校甚至还规定了期末考试及格率的底线,如果及格率低于所规定的低线,学校将问责任课教师,所以教师为了提高及格率尽可能的降低考试要求,甚至于出现老师给学生划重点,学生背试卷考试的不良现象。

2分专业进行大学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建的理工本科院校,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所有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专业都严格按照大学物理的框架体系,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物理基础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物理学的内容需求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各个专业不加区分地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对大学物理与自身专业的联系体会不深,无法激起学习兴趣。因此,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加大专业的针对性,使大学物理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实行按专业分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将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结合不同专业特色修改完善教学大纲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就业方向也不尽相 同。他们对大学物理的需求肯定不一样。而且不同的院校有各自不同的专业服务定位,也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比如洛阳理工学院服务面向定位就是“立足洛阳,面向河南,服务地方,服务行业”。该校的特色专业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等。根据这些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可以将这些专业根据对大学物理需求的高低分成三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归为一类,这一类对大学物理要求比较高,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且物理学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各部分内容讲解比较详细,教学学时应不少于128学时。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分为一类,教学学时可以控制在96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可以减少相应的内容,对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学生需要的物理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并加强近代物理及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有了侧重点,可以使他们体会大学物理课程与自身专业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对于大学物理要求不高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可以开设64学时。在教学中加强应用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侧重物理规律内在的联系性、物理体系的严密性,侧重对物理现象的描述而弱化具体解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2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

任课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应与所教专业学科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所教学科专业后续课程及学生在以后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对大学物理知识的需求,为各专业订制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大学物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充分扩展到学生求学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将一些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学物理的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学学物理的兴趣。现实中大学物理课时开设不足,可以在在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时根据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土木工程和机械类等专业,他们对力学要求比较高,对热学、光学和电磁学要求就相对低一些。任课老师在讲授时就应该侧重力学部分,尤其是刚体力学,对光学、电磁学的知识可以少讲。而对于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他们对电磁学、光学要求比较高。任课老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就应该侧重电磁学、光学部分,还要将近代物理知识,尤其是半导体物理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专业需求比较低的力学和热学部分可以少讲。对于材料类专业,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对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要求比较高,对质点运动和动力学要求就相对低一些。老师在讲授时就应该侧重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部分。此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压缩经典物理教学内容,增加近代物理的知识传授,精简与中学物理相同的内容并加深与现代科技、现代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这样即可以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3.3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大学物理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所以对于大学物理的考核,可以改变以往的重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甚至可以把大学物理课改成考查课来进行考核,而不是全校统一进行考试。考核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但平时成绩不能只看学生出勤情况,还要将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分析解决工程应用中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考虑在内,使平时成绩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起到督促作用。根据以上制定的三类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授课计划分专业进行考核:对大学物理要求比较高,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的材料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可以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而对于大学物理要求不高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可以采用考查的考核方式。虽然是考查课,但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可以考虑让学生设计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论文,或者利用所学大学物理知识解释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一些物理现象。这样既可以把大学物理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学们也会从内心觉得学学物理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4结束语

大学论文范文8

教师的工作以德为先。一个在品德上被学生轻视的教师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许多师范学校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纯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品德、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关怀的核心源泉,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师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以其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操无形地激励和引导着学生。这一点,对于教授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观念。同时,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即以敬业为支撑的对教师工作持久、旺盛的热情,对所教授的科目真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在教学活动中,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和快乐。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塑造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怀的基础是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具备这种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重视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必须要善于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对学生人格培养和人文情怀塑造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构建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情绪化、感情化色彩,对喜欢的教师、喜欢学的课程,能够更投入地听讲。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一方面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充分表达出一种对学生无条件的关心、保护和同理心。在高校中,具备这种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追捧的,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在学生中口口相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取得了学生的情感信任,这种信任会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彼此深为信赖的人际关系,使情感教育巨大的能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二、结合课程,多角度、全方位贯彻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上,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特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感染力。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静止的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传达信息,以其丰富性和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任务,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生活场景等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精神之美,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容纳人文内涵提供助力。比如,讲《论语》时,可以用水墨画展示孔子形象,用篆刻等各种字体展示文章内容,用孔庙、孔府的图片和视频等激起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效果会好得多。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通过播放月夜春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由此同诗人遐思冥想,与诗人一道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人生情怀,再现当初盛唐诗坛的灿烂光华,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之旨趣,使大学语文成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的关怀课程。其次,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课堂并不仅仅局限在上课时间的教室内。课间、课后时间都是课堂的延伸。在课间休息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聊天,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同理心听取他们的疾苦,对意志消沉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将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上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终结,课后也同样是课堂的延伸。课堂上教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或者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在课后与他们保持联系,可以请学生到自己的家做客、谈心等等,帮助他们理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线上交流,及时对学生的困惑加以指导。这些虽然并不一定是教师必然的本分,但是如果教师能认真去做,学生会受益匪浅。第三,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如,组织读书会、图书漂流、国学讲座等积极向上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和交往的需要,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第四,指导学生锻炼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发展与塑造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扩大良性交往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把自己融入社会,从而对自己的人格成长偏误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有一套非常好的教材:《YTL青少年生活教育课程系列丛书》,一共有以下几本:《自我形象——他人眼中我为谁?》《应对冲突——如何解决冲突》《男孩女孩——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学会生活学会爱》《人际交往——友谊,我与他人的关系》《预备婚姻——是爱,还是别的什么》。

三、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