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例6篇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1

 

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县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基础工作评估的通知》(永编办发(2018)6号)文件精神,推进全省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基础工作标准化、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基础工作质量和效率,现就我校基础工作达标情况自评总结情况如下:

一、基础主要内容

(一)基础工作分类和标准

基础工作确定为8类16项,具体分类及标准如下,

1.机构职能管理类(重点是建立我校职能明细表)。

标准:职能定位准确,内设机构设置合理。

(1)明确部门职能。厘清部门职能,合理划分事权,减少职能交叉重叠。

(2)优化内设机构设置。根据部门“三定”规定,结合大处(科、室)制改革,推进职能转变,明确内设机构职责。

2.岗位责任管理类(重点是建立上岗位责任书)。

标准:岗位权责清晰,工作运行规范。

(3)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内设机构职责,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负责的主要工作。

(4)制定岗位工作标准。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制定岗位工作标准。

(5)规范工作流程。规范主要业务工作和学校内部管理运转流程。

3.基础资料管理类(重点是建立单位文档资料库)。

标准:系统全面、准确详实、方便使用,做到资料齐、底数清、情况明。

(6)完善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各类台帐、报表、名册等,并实行动态管理。

(7)积累基础资料。汇总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资料,按类归档,形成定期归档制度。

4.管理制度建设类(重点是编制学校管理制度册)。

标准: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制度执行有力到位。

(8)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学校议事决策、人事管理、考核奖惩、应急管理、财务管理、教师管理等工作制度。

5.信息化建设类(重点是建立学校信息网)。

标准: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9)推动办公自动化。推动OA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10)建立信息平台。构建综合信息平台,逐步推进信息共享。

6.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建设类(重点是建立部门间协作制度)。

标准:部门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形成台力,推动工作落实。

(11)建立部门间协作制度。围绕重点工作任务,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协调配合、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

7.考核检查类(重点是建立效能考核评价机制)。

标准:效能考核与日常管理、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强化结果运用。

(12)建立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限时办结制度、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AB岗制、一次性告知制、离岗告示制等制度。建立效能评估制度,完善以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为主的年度工作考核制度,加大服务对象评价的权重,充分体现效能建设在日常管理、年度目标责任制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干部职工年度考核的作用,强化结果运用。

(13)建立重点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按照13710工作督办机制等制度,建立流程式、无缝式责任分工、目标式跟踪落实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限期报告制度、调查复核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8.服务群众类(重点是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

 标准:牢固树立学生观念,着力解决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4)建立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方便基层群众办事、服务平台建设、惠民政荣宣讲、定期民情沟通等制度,推动党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

(15)建立深入基层帮扶困难学生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调查研究、走访帮扶困难学生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产生。   

(16)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度,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优良家风家教、校风校训、企业精神、新乡贤文化等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重点任务

1.系统梳理基础性工作。对照各自职能,改进薄弱环节,分层级梳理基础性工作,对履行职能的基础信息、工作规范、规章制度等基础性业务和管理工作进行分类界定,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基础工作目录、制定工作运行流程图。对照国家标准、行业运行规则和相关指标,分项制定基础工作内容和标准,及时做好与新出台制度文件的衔接工作,形成学校(处室、科室)管理手册、应知应会手册、便民服务手册,建设以宣传政策、惠集民意、便民利民为主要功能的移动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基础工作分类标准,结合各自业务职能、分类梳理基础工作,形成条目清晰、系统准确的基础工作目录。省我校在认真梳理各处室基础工作的同时,坚持上下联动,按照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梳理和自下而上梳理汇总的方式,建立系统规范的基础工作目录,确保基础工作目录有效覆盖所有处室和岗位。

从我校业务工作实际出发,编制基础数据资料目录,我校要加强对各处室的工作指导,确保我校系统基础数据资料目录上下贯通。按照系统全面、准确详实、方便使用和资料齐、底数清、情况明的标准,对照目录建立健全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支撑的各类台帐、报表、名册等。要结合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单位内部基础工作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完善优化平台功能设计,逐步实现基础数据资料电子化和定期动态更新、资源共享、信息化管理。

2.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各处室要普遍建立岗位责任书制度,科学设置工作岗位,严格定员定岗定责,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标准、程序、衔接方式和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内部工作制度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规范工作计划管理,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将年度工作从时间、数量、质量等维度,细化分解为季度考核指标,形成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规范文书和档案管理,明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形成定期整理归档制度。提高内部工作信息化水平,推进无纸化办公和文书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构建综合信息平台。

根据我校的不同职能和管理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基础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党政机关一般分为领导岗位和若干业务主办岗位;我校一般分为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

以岗位确定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体现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求,应有定性、定量指标。工作流程主要围绕业务工作设置,注重体现工作环节。将基础工作内容整理归纳为“三个手册”,即:以组织机构、工作任务、管理制度和考核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单位(处室、科室)管理手册,以基础数据、基本资料为主的应知应会手册,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各项惠民政策为主要内客的便民服务手册。

3.强化效能建设。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内设机构、工作岗位办文办事的具体时限进行确定。部门之间办理请示、报告、询问、答复、征求意见、会签文件、商洽工作等,由牵头部门负责明确办结期限。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AB岗制、一次性告知制、离岗告示制等制度。优化提升学校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强化效能督促检查,抓好会议决定事项、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等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运用效能考核、效能评价等方式,对工作完成情况、改革创新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抓好本校效能建设。

4.扎实做好家长群众工作。强化服务理念,密切学校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各项政策举措和惠民政策的落实,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服务均衡配置,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协调配置,增强群众获得感。沉到基层去,接地气、办实事,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围难,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组织实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校党委(党组)是抓好本单位基础工作达标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警惕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要在党委(党组)的领导下,以严的标准、实的举措推动达标深入开展。党支委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家长、学生、教师三基联动机制,在基础工作达标基本完成时,深入总结达标经验,研究制定行业系统基础工作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各处室要做好基础工作达标的组织指导和评估验收工作。校“三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对本级党员干部、各处室基础工作达标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各处室达标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二)提升工作标准,创造一流业绩。我校按照省委部署,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工作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照中央部署要求,梳理已经得到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的具体情况,明确改进工作的举措,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对照发达地区和我省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经验,找准差距,补齐短板,提升工作标杆;对照人民群众期盼,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人民满意为最高目标,认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升工作标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找准薄弱环节,主动攻坚克难,持续树标、对标、达标,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紧跟国家大政走向,动态调整政策措施,对工作滞后地带、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和加强,不断提高学习研究的能力,对重大工作专深研透,防止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断提高聚焦举纲的能力,善抓主要矛盾,盯住突出问题,攻城拔寨推进;不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积极与全国先进经验、做法对接,强化横比意识,防止固步自封、得过且过。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基础工作达标,是一项创新性实践,要大力宣传“三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及时报道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推介先进、鞭挞落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我评估总结

我校在基础工作达标实施方案后,对照达标验收指标,逐项打分,完成达标验收,最后再次进行自查自评,形成自查评估总结报告。虽然我校圆满的完成了基础工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1、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2、组织管理还是不够精细化。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三基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并针对我校存在的不足,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把基础建设工作做到实处。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2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农村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农村水利公共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设备陈旧老化严重,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农户参与农村水利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维护的利益驱动小,农民对农村水利公共设施的需求表达机制严重缺乏。对广东而言,广东是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省份,防洪减灾始终是现代水利的重点。

许多学者对水利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陆菊春、王才君等(2002)分别采用乘数理论、弹性模型等定量地验证了水利投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顾强生(1999)根据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建立了水利投入与社会经济联动和互动关系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工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同群众投劳和水利投资均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依赖关系,水利投入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李远华(2006)等重点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及新农村建设时期水利投入,特别是农村水利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杨振、牛叔文(2007)等应用弹性与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后续投入对这种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研究为水利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宏观发展作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选取南方丰水地区广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二、实证分析和检验

广东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1125万kW,可开发利用量为666万kW,地处珠江流域下游,洪水峰高量大,洪灾损失的高风险区集中在北江、东江下游、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表1可知,1990年~2005年广东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一直呈现出增长态势,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态势基本保持一致。广东省农村主要分布在山区,经常受到水涝和干旱的双重影响,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农业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水利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政府为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合理依据。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同向增长趋势,为揭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运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分析。

1.数据和变量选取

首先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变量进行选择。根据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及数据连续性,本文选用的数据取自《广东农村统计年鉴》1990年~2005年的“广东水利基建投资”(用变量SI表示),农业经济增长变量AGDP的数据取自上述年鉴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和数据的剧烈波动现象,对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AGDP、LNSI表示。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是从统计上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其基本思想是如果X是Y变化的原因,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变化之前;如果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则X应该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滞后变量的回归中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能显著地增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此时称X为Y的Granger原因。如果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没有显著增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Granger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具有平稳性,或非平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首先本文应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LNSI和LNAGDP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由表2可知,序列LNSI和LNAGDP在95%的显著水平均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它们都是平稳的。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可得,LNSI和LNAGDP之间分别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有效灌溉面积都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运用Eviews5.0计量经济软件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检验结果表明:在90%显著水平上,序列LNGS和LNAGDP存在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表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增长效应,有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增长提高了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新需求和提供资金来源,促进水利投入的增加。

3.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基于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下面进一步分析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如下:log(AGDP)=β0+β1log(SI)+μ(1)在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AGDP代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解释变量SI代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是待估参数。β1作为弹性系数,反映了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估计结果如下:LNAGDP=5.787+0.4744*LNSI(2)32.3***8.35***R2=0.8327D.W=1.125F=69.70***表示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方程式(2)测算了水利基础设施对广东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方程总体显著性好,拟合优度较好,说明水利基础设施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具有整体上的解释意义。SI的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两个水利基础设施指标存量对广东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计量分析上来说是显著的。另外,根据回归系数我们发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增长0.47%;这一分析结论表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广东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和计量对数模型回归分析对广东水利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关系。

2.广东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广东农业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增加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效益,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对长株潭地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大班教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绝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基础课”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基于调查提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的总体安排,自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开始按“OS方案”开设“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门课程。这门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等变化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切实加强和提高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于教师如何改革教学方法的研究也相当多,但基于教师教学现状实证分析来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基础课”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等对教学实效性影响很大。为了了解“基础课”开设以来的教学现状,从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高校“基础课”教学教师为对象的关于“基础课”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基于此次实证调查提出,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教师教学现状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4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有效回收率为oo%。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教学喜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袖课”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小班(1个班)教学和大班(2个以上班联合)教学是当前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调查结果显示,50位被调查教师最近一次承担“基础课”教学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占总数的93%,采取小班教学的只有4位,仅占总数的7%,由此可见,当前大班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有29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大班教学更好,占总数的53%,有23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小班教学更好,占总数的43 %,此外,有2名被调查教师对哪种教学形式更好表示“不知道”,占总数的4%。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大班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教师还是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

(二)“基拙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so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板书”这一教学方法,有52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方法,有42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有12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小游戏”这一教学方法,有40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视频资料”这一教学方法,有51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4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在被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中,按使用普及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频资料”和“板书”。由此可见,当前“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问及“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一问题时,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板书”,2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多媒体课件”,2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课堂讨论”,1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小游戏”,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视频资料”>2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案例教学”,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在“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教师之间不存在高度一致的看法,比较多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三)“基袖课”教师时教学互动的注重情况与评价

教学互动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教学互动,有1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教学互动,有巧%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注重“一般”,没有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比较不注重”,有1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不注重”(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被调查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只有45%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或“比较注重”教学互动,还不足50% o

同时,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对教学互动是否重要的评价,与他们自己在教学中对教学互动的注重情况存在较大的不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很重要”,有2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比较重要”(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10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这与前文分析的不足5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和“比较注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尽管几乎所有的被调查教师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相当多的被调查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贯彻白己都认为重要的教学互动。

(四)“基袖课”教师对教学的喜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础课”教师是否喜欢“基础课”教学,也即是否喜欢自己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基础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很喜欢”“基础课”教学,有48%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基础课”教学,有22%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对“基础课”教学喜欢程度“一般”,没有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比较不喜欢”“基础课”教学,仅有4%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不喜欢”“基础课”教学(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共有7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基础课”教学。

那么,影响被调查教师是否喜欢“基础课”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呢?调查结果显示,有27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44.4%;有22位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40.7%;有17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31.5%;有11位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20.4%(如图4所示)。由此可见影响被调查教师对“基础课”教学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基础课”教师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但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大班教学;当前“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尽管几乎所有的“基础课”教师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绝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影响“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当前,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是要加快教学方法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到底该如何来改革教学方法呢?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非常可取的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在他的专著《智力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七项智能。fzl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音乐旋律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天赋与发展都不一样,有自己不一样的理想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采取哪些途径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呢?

(一)充分发挥多嫌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能克服传统单纯板书教学的不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重视不够充分,尽管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部分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但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内容做成演示文稿,而没有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影视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视频资料、音乐等,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智能,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fzl它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开放式的讨论,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背景,并讨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困境和选择,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多维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智能,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在当前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小班教学将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基础设施;政府投入;农民意愿

中图分类号:F3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3-0038-05

一、引言

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服务目标和内容,农村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农业生产类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基础设施。二是农民生活类基础设施,主要是与农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与改善生产条件相关的基础设施。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主要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薄弱,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表现当属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住宅、路、水、气、电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基础设施,从城市来看,这些设施都已完备,城市居民拥有宽阔的广场、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运输以及公交地铁等轨道交通系统,有水电气供应系统、网络密集的污水处理系统。但在农村,各类生活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目前,全国还有145个乡镇、5万多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万个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村庄内部基本都是土路;只有14%的村庄有自来水或供水设施,北方不少地区水源性缺水严重;六成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等等(周法兴,2008)。

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造成了对农民增收的制约,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更是极为不利。要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要切实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政府财政投入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国家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的确在逐年增加(图1),特别是在1998年以后着力加强了投入力度,从图2中的比例也能够看出来。但是,界定农村基础设施的范围,首先要厘清一个争议,

即大江大河治理、退耕护岸林、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是否应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的范围内。一种观点认为,这些项目都属于“三农”范围,理应算作农村基础设施;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项目一般是城乡居民共同受益,有的甚至只是城市居民受益,按受益者是否只是农民划分,这些项目不应算作农村基础设施范围。

本文认为,如果把直接受益者并非或者并不只是农民的项目纳入农村基础设施范围,会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统计高估,不利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状况的准确评价,甚至可能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改进。因此,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范围界定标准应有两条:一是地域上属于农村范围;二是直接受益者是农民。举例来说,虽然政府每年用于水利投资的数额都很巨大,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真正用于农村基层水利灌溉设施的投资比例并不算大(张林秀 等,2005)。因此,从农村基层的角度对政府的投资角色进行“自下而上”的统计分析,具有另外一种角度的意义。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广大农村地区每个村庄的政府投资是怎样的,也无法一一加总计算,但是可以通过抽样调查来大致掌握公共财政投入在农村最基层的投资情况。根据前面划分的农村基础设施分类,我们从每种类型中随机选择一种具体项目作为代表:生活类基础设施中选择饮用水;生产类基础设施选择灌溉;社会事业类基础设施则由学校来代表。而我们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80%以上的农户都愿意对他们村里的灌溉设施和饮用水需要投资(马林靖 等,2008)。

JP2通过对中国100个村的上述三类项目进行投资统计,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村自筹的投资顺序是否反映了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顺序,对投资不同

省份、地区以及具体的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政策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多大等等。

二、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于2005年进行的追踪调查数据。这套数据以2003年大样本调查中的所有村作为本次抽样的样本总体ZW(调查样本村来自于六个省,江苏省代表东部沿海发达区域(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四川省代表西南地区的省份(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陕西省代表黄土高原地区(山西、陕西以及内蒙古);甘肃省代表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代表北部和中部省份(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吉林省表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虽然本研究的分类和标准的农业生态区不完全一致,但是调查结果表明这一分类也有其合理性,基本上起到代表全国的作用。在广东的预调查表明,由于广东省的方言很难懂,如果到这一地区调查,很难有效地和被调查者进行沟通。同时一个研究资助单位要求本研究在西北至少选两个省,而且本研究的预算没法支持再增加一个省(如湖南或湖北)作为样本省。ZW)。之后在2005年的调查中,我们在6个样本省(江苏、甘肃、四川、陕西、吉林、河北)中随机地抽取5个省(江苏、四川、陕西、吉林、河北),在每个省的6个县中随机地抽取5个县,在每个县的6个乡中随机

地抽取2个乡,最后在每个乡中随机地抽取2个村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样本的选取是分层次的(按人均收入),把一个省分为5组(最富有的20%的县为一组,第二富有的20%的县又为一组,依此类推),确保每组抽取一个县。总共调查了100个村,获得有效的村级样本100个。经过检验,基本可以起到代表全国的作用。

村级样本数据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村干部的访谈获得的,主要内容包括村级基本数据(人口、劳动)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形成样本村和样本农户省际数量分布5”SSBG(!BHDFG2,WK10,WK3。6W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吉林合计BHDG1*2,WK10ZQ1,WK3。6W样本村个数2020202020100BHDWG1*2样本农户个数160160160160160800BG)FFQ)力、耕地等)、2003―2004年村内公共投资情况(项目内容、资金来源、投资规模等)、项目实施维护情况等。另外,我们还在每村随机抽样了8个农户,对公共项目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村和农户分布如表1。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政府作用

笔者首先对100个村的投资情况按项目进行了加总,结果发现:从绝对数角度看,上级政府对学校类项目投入资金最多,其次是灌溉设施,最后才是饮用水(参见图3);TP,5*2/3。24;%100%100,YTS(JZ图3政府投入在三类项目中的总体作用(万元)TS)从这三种项目所占的比例,也就是相对数角度来分析,政府同样也是更多倾向于对学校的投入。我们从图3看到,除了学校项目政府投入居于主导地位外,其它项目(饮用水和灌溉)的政府投入比例均小于项目的村自筹部分,由此可以说明,相比较生活类和生产类公共项目,政府更加重视对文化教育类社会事业的投入。

从分省的情况看(表2),政府对学校投入资金最多的省份是陕西和四川,特别是在四川,政府资金的投入比例高达98%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吉林这一数字只有0.7%;从灌溉项目的资金比例构成看,政府投入占到了陕西灌溉投资的94%,其他几省则都以村自筹资金为主;而政府对饮用水的投入比例基本上都小于村自筹资金用于该项目的比例。因此,分省的政府资金流向分析再次印证了我们在前面加总分析中的顺序。

如果说政府的投资反映了上级对不同类项目的侧重程度,那么村自筹资金的流向是否反映的就是农民需求的优先顺序呢?从各省自筹资金运用的重点看,江苏省的村自筹资金偏重灌溉设施和饮用水,这与农户调查(表3)得到的需求顺序是非常一致的;陕西和吉林侧重于学校建设和饮用水设施,四川和河北倾向于对饮用水和灌溉的投资;这些都与农户反映的需求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一致,又有一些差异,但却反映出村民对灌溉和饮用水的更多关注,同时相比较政府投资而言,村自筹资金的流向确实更为符合村民需求。

然而,我们在这里并不主要讨论农民需求的问题,而是旨在说明政府在各项分类投资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遗憾的是,无论是汇总的投资水平还是分省的投资结果都显示,政府仅在学校这个项目上负担了投资的大部分资金,而饮用水和灌溉则更多依靠村自筹资金进行投资。

在表2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省的三个公共项目中,政府投资比例均小于村自筹,这是其它任何一个省份都没有的特征;而西部地区的陕西则完全相反,项目资金中村自筹比例均小于政府投资,这是否说明政府投资对贫困地区或村庄存在一定的倾斜和扶持呢?

如果我们将人均纯收入排序,可以将100个村按照收入分成五组:最低收入20%、中低收入20%、中等收入20%、中高收入20%和最高收入20%。从表4中看到,江苏、吉林的大多数村庄都属于中高收入以上的,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陕西、四川的绝大部分村庄集中在中低收入层次;河北省的分布较为均匀(这其中固然包含了东中西部的经济差异,也不可避免受到一些诸如抽样因素的影响)。

政府对贫困落后地区是否存在一定的倾斜和扶植政策,图4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图4是政府对学校投入的分收入组比较,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第一个柱形代表政府投入的部分,从最高收入到中低收入是逐渐增加的,证明政府对学校投入存在对贫困地区的倾斜。

图5、图6是政府对饮用水和灌溉设施投入的分收入组比较,不同于学校的是,这两个图中我们不能看到政府投入和地区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村自筹投入部分从低收入村向高收入村的明显递增趋势。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富裕的村庄更多地是靠自筹资金来建设本村内需要的项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使用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获得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村级样本数据,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选择了三类具有代表性和为农民普遍需求的基础设施项目――学校、灌溉和饮用水,分析结果显示:100个村的三类项目中,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更偏重于对学校的投入;除了学校外,其它两类项目投资主要依靠村自筹资金实现,政府投入仅居次要位置,由此可以说明政府对文化教育类社会事业的重视,而对其它项目则投入力度不足,这其中不排除资金被挤占或挪用的可能。从分省的情况看结果也是如此,但是各省的自筹资金部分则更多流向饮用水和灌溉的投资,同时与政府投资相比,分省的村自筹资金流向与农民的需求顺序更为符合。分省投资情况还显示,政府对陕西存在明显的投入侧重。

为了验证政府投入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倾斜,而后我们将100个村按照人均纯收入等分为五组,结果表明:在学校的投资上,贫困落后的低收入地区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表明政府对该项目存在明显的扶植和保护政策;而饮用水和灌溉项目的村自筹部分也与收入呈现强烈的相关关系,表明村自筹资金投资与村富裕程度成正比。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在项目的选择上并不全面,因此并不能代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投入的总体情况;同时也没有包含政府资金对大型跨区域项目的投入。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从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出发,当前要切实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占整个财政资金中的比重。

其次,要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制度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宏观政策措施。现代公共财政具有普遍的公平性,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在财政支持方面都应平等对待,不应偏向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作为占大多数人口比例的农村居民,应当享有和城市同等的国民待遇,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条件。最后,应着力打造服务型县乡政府。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因此,县乡两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结构优化、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体制,建立财政监督机制,形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 等. 2005. 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 (1):76-86.

马林靖,张林秀. 2008. 农户对灌溉投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1):34-36.

周法兴. 2008. 中国政府投资转变及其影响[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Analysis on Government's Role and Farmers'

Will in Invest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Take Drinking Water, Schools and Irrigation as Examples

MA Lin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5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是指把握文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要回答两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和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把握文章作者如何展开思路,设计结构层次。在大阅读中,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读懂了整篇文章。把握整体文意和写作思路也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关注文章标题,分析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信息都汇集在标题中。通过关注标题,揭示文章意义;正确概括段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和写作内容;关注文章注释和写作时间,明确文章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课文的主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高中生受各类思想的影响,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这个问题,给予学生人生引导,理解作者的博襟和崇高品质,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感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书71种,涉及数学、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作家”称号。罗素一生经历了多次婚姻变故,但罗素是真诚的,他一直在追求爱。罗素一生坚持为公众进行良知辩护,在1961年甚至因反战静坐而被监禁两个月。

二、重视技巧,奠定基础

文体写作技巧是语文工具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大阅读深化的基础,重视大阅读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大阅读深化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大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握文章体裁,梳理出不同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顺势而读。如小说有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如何渲染环境、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就是小说大阅读的重要基础,也是解读叙事类文体的重要流程。掌握文学技巧,主要是了解章法结构和修辞,解读作品的叙述逻辑顺序、辞章和文字美,看作品设计的用意。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是一种议论式随笔,开头总提文章主旨,中间三段进行具体阐述,在课文的最后再总结。在行文中,思路是这样的:总提人生追求,归纳作者的追求,明确作者“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对无穷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恰恰是这三种追求,使得作者套哦又痛苦;分述追求的理解,渴望爱情,因为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追求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因为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来人,全球性的贫穷、孤独和痛苦,最后表明态度,值得为之而活着。

三、巧用经典,培养能力

经典阅读,跨越古今中外,带领学生体验各种情感、思想、生命、人文内涵。通过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作品中词语、句子、思想和作者态度,通过整体把握经典,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作品,理解作品写作背景、思想倾向和主旨,分析作品结构,统领作品主题。然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品味作品,欣赏作品,判断作品价值。

在《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中,分析三种追求的理由时,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名句,如追求爱情――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学生在课文理解中,讨论归纳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概括作者追求的原因,分析追求之间的内涵关系,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在课文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明确人生方向。

“大阅读”以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大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重视技巧,奠定基础,巧用经典,培养能力,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强调学生阅读整体感悟和文化积淀,养成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阅读专家”。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6

交通运输是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以及实现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物流活动的纽带和关键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从2005—2009年短短五年间,投资总额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率高达44.36%,特别是在交通领域。但是矛盾也随着出现:一方面是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资金相对有限。如何测算使投入的基础设施发挥的效能以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与决策管理的研究是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珠海市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珠海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珠海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了加快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建设,珠海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高栏港区现代化码头的十万吨级建设、2010年已经动工的港珠澳、即将开工的广珠铁路等。随着珠海未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和力度的加大,我们需要对现在交通设施投资的社会效益进行深入思考,为进一步提高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效益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能研究综述 在早期经济学家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共事业与公共工程应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关于基础设施对聚集财富的作用只是一种思想,并没有将公共事业和公共工程作为一种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还未构成系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开始加强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1981年,钱家骏等开创性地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引入了“基础结构”这个概念,认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量化致使人们对它不够重视,应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基础设施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经济理论界着重研究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瓶颈制约生成的原因及对策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经济学家在大范围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冯振环,赵国杰(2000)研究得出区域投资依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区域投资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1] 吕振宇(2010)发现在影响增长的其他变量不变的假定下,运输和通讯投资对增长的作用明显,结果是基础设施是通过增加私人投资的社会报酬率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私人投资本身来加快增长速度。研究发现,产出水平与基础设施数量有明显的联系,但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很少有证据表明,基础设施的增长会导致产出的马上增长。他们得出结论是基础设施不应被看作生产要素,而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基础设施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的增长。[2]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发达国家的交通设施评价有明确的法律根据、系统的机构和评价程序和方法。国外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评价多采用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逻辑框架法、投入产出法、乘数模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重力模型等方法,相应的指标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Aschaue(r1989)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反则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的降低。[3]Rietveld和Ni-jkamp(2000)分别从当地、区域和国家三个层次,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确实有影响。[4]Oosterhaven和Knaap(2001)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交通基础设施效益分类方法,除了将交通基础设施效益按时间划分为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外,还根据受益面划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5]Banister和Berechman(2001)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首先会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其次,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后,网络可达性的提高会产生旅行效益,包括时间节约、成本降低、通行能力增加、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等直接经济效益。再次,在直接效应的基础上,由于存在外部性,交通基础设施会通过聚集经济、劳动力、运输网络经济和环境等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6]不过,作者并没有分析聚集外部性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过程。 我国交通设施经济效益评估的起步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国家计委的指导下,交通部开始进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试点,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详细规定了公路建设后评估工作重点、必备条件和组织管理方式及后评估报告的文件格式及内容。这标志着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已经开始进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和其它国家比起来还是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较少,仍使用传统的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2)在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上,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标准,影响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效果;(3)对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程序方面的改进研究较少;(4)我国的路网建设涉及区域较多、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千差万别,部分地区统计资料不完整,使评估测算愈加困难。杨青(2010)依据生产函数模型和我国1994—2007年度30个省级地区(重庆市包含在四川省内)面板数据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得出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我国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产出系数,进而得出经济越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大的结论。[7] 金凤君等(1998)尤其是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与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关系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优者更优”是我国区域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增长的基本模式,体现在“质”和“量”两方面,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效率的分析方法目前主要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2005)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了从其1990—2003年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开始逐年下降。”[9]刘南、周庆明(2006)以公路建设为例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1998—2002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减少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得出“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1998年最为显著,自1999年开始,公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的论断。[10]蒋敏(2009)运用DEA方法分析了广西交通与经济的协调性,认为“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状态协调较差”。[11]目前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经验研究,常采用三种方法:生产函数法、行为方法(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横截面数据回归法。生产函数法通常市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纳入总量生产函数,通过估算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来研究其在提高经济增长和生产率中的作用。行为方法是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以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横截面数据回归法借助横截面数据建立起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p#分页标题#e# 以上三种方法虽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却存在模型设定和参数估计等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时间序列共同趋势引起的“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问题,还有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引起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向量自回归法不必过多拘泥于经济理论分析的框架,而是以有限数目的当期变量对变量自身和其他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这意味着VAR更多的是依据数据自身的内在特征来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此外,借助VAR方法还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所以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ErrorCorrectionModel,VECM),系统考察珠海市交通基础设施对珠海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实证研究 目前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验性研究,多是运用价值形态的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分析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种类比较多,使用期限与折旧率也不尽相同,因此永续盘存法估算的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实际值往往存在较大偏差,而且投资和最终提供服务的资本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用投资估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有问题的。考虑到价值形态的资本存量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实务形态的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来分析其与珠海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珠海目前尚未有铁路(广珠城际轨道尚未全线贯通),珠海机场由于受广州机场、深圳机场和澳门机场的影响以及珠海自身需求不足,所以珠海机场在珠海经济中尚未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珠海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和水运,所以本文以公路和水运两大部门作为珠海交通基础设施的代表性部门。基于公共服务视角下分析珠海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是运输功能,因此本文以珠海公路和水运的货运量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变量。研究珠海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为总产出不仅仅受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还与很多经济变量存在联系。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考虑其他因素对总产出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反映各交通基础设施指标与总产出的真正关系。在选择控制变量时,原则是对总产出和基础设施发展都存在密切关系,这样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系统时,就可以全面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包含的内生变量多,待估计的参数会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中涉及的变量不能太多,否则样本容量的限制将会是VAR模型的估计参数误差较大。另外,经济中其他经济变量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综合权衡,模型中加入总人口以及经济结构两个变量,这两个因素不仅与经济增长有关也与可能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假设:FT———货运量,PT———客运量,POP———港口货物吞吐量,PORFT———珠海总人口,STR———经济结构变量。通过对1983-2010年珠海经济总产出与珠海交通基础设施的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珠海经济的总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指标、总人口和经济结构在样本期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1中检验显示交通基础设施等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而最大特征值检验显示二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则包含全部变量在内的协整关系即为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如果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超过一个,则以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协整向量作为该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珠海经济的总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指标、总人口和经济结构标准协整向量系数如表2所示。珠海经济总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指标、总人口及经济结构的协整关系式为:LNGDP=0.991LNFT+2.2LNPT+0.567LNPORFT-3.43LNPOP-0.232LNSTR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指标与总产出GDP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从长期看,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由于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因此各变量前的参数即为各自的产出弹性。根据协整方程,可以判断货运量每增加1%,总产出增加0.999%;客运量每增加1%,总产出增加2.2%;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增加1%,总产出增加3.43%。从以上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指标各自的产出特性可以看出,珠海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对珠海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珠海经济增长中,应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珠海交通的通达性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从而为改变珠海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势。运用DEA的分析方法,根据珠海市1994—2008年交通运输业的产值、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比例和交通运输业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珠海市交通运输包括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中,所以本文中的交通运输相关原始数据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的数据代替。)经济系统的输出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投资率,其中投资率为当年全社会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DEA分析结果显示:(1)珠海市1994—2008年15年中,只有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六年的θ值为1,其DMU为DEA(弱)有效,有效率为40%,其它年份DMU均为DEA无效,DEA无效率为60%;(2)在DMU为DEA无效年份中,规模收益递增的年份只有1999年和2002年,其余年份均为规模收益递减,这说明珠海在这些年份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不会带来经济上的规模收益,会导致经济产出的不经济。(3)珠海市在15个DMU中没有一个DMU满足等式s-*i=s+*r=0,说明了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为DEA弱有效。另外,在这15个DMU中都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说明珠海市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没有与经济形成协调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知制约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效性的因素,由于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交通运输对经济系统的状态协调较差,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珠海经济发展中与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的公共服务不足,从而影响珠海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结合珠海经济发展的实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p#分页标题#e# 1.经济总体规模偏小。虽然珠海市属于经济特区,但其经济规模远远小于深圳市,而且也低于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这使得珠海交通运输体系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同时又由于总体经济规模偏小制约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的资本来源,使得珠海交通运输基础投资或者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2.经济区位的制约。珠海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南接南海,使得珠海成为珠三角交通的末梢,虽然毗邻澳门,但由于澳门产业结构的独特性(以业为主)以及澳门经济规模较小,难以和珠海形成经济的协同效应,从而制约了珠海交通运输体系的规模和技术效应。 3.产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珠海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珠海产业政策的制定经历几次的比较大的改变,主导产业选择的不同,对交通公共服务的要求也不同,从而影响了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有效性。 4.政府交通规划缺乏前瞻性和区域协调性,而且存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不合理性。由于珠海经济规模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城市来说较小,自身财政实力有限,使得珠海交通规划往往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缺乏改变珠海区位空间优势的大型交通规划,而且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中过分偏重于公路,铁路、水运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珠海机场从建成到现在一直是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中被人诟病的话题。交通规划缺乏前瞻性和区域协调性以及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珠海交通基础设投资的有效性。 (二)政策建议 结合珠海市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VAR分析和珠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DEA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划和研究,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前瞻性和合理性。切实增加交通运输的投入,合理分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构建珠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珠海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功能和效率。制约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系统协调的一个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的末梢,因此珠海市应该加大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把交通末梢变为交通枢纽,不仅可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珠海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变珠海经济的区位优势,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效应以及提高交通运输基础投资的技术效应。当前,珠海应该积极推动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加快高栏港现代化港口以及广珠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珠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使得珠海成为珠江西岸的枢纽城市,从而发挥与香港、澳门、珠江西岸其他城市和泛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珠海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的协调性。 2.强化政府公务服务中的经济服务职能的科学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支柱产业集群,扩大珠海经济规模。要想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避免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必须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济规模。在珠海的经济发展中,由于过早确立高薪技术和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得珠海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加上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的缓慢,没有形成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同为特区的深圳。因此,当前应该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构造适宜珠海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从而推动珠海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交通运输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 3.加强珠海交通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提高珠海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升交通公共服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对珠海1994—2008年的“交通—经济”系统协调性实证分析表明,珠海交通资源有效性不足50%,因此,在珠海今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应进行充分考察和规划,从可行性、成本及必要性方面对项目进行选择,使得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运、港口和机场等交通项目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某些交通资源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更好服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