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新闻写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1

关键词 电视画面叙事 电视新闻写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这样。电视新闻符号无疑就有了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层面:一则是它的能指,二则是它的所指。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的传播载体类型,并通过这些不同的类型将我们需要表达的理念、意念和概念准确地传送到受众那里,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电视新闻之所以与报纸、广播这样的传媒有相当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动的画面,或者说是用流动的图像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报纸虽有图像,但它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广播虽有声音,但它却没有图像优势。所以说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最骄傲,最有特色的优势。不仅如此,还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活动的画面,始终给人一种现场感,并且给人提供一种选择性和多义性的提示,所以,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出这一优势。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在消费者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愤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用报媒和电视来报道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不是说报纸就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这种真实,关键在于,活动的画面,具有报纸所无法具有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报道中所拍的画面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饼馅又拿出来制作“新月饼”的画面,就给人以一种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而这种现场感受在报媒和广播的同类报道时是不容易在受众的感觉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活动画面的播出,是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同时也说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是准确的和到位的。由于这一特性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在把握时态时,必须始终踏着进行时的步伐,必须使播出的新闻画面与观众的收看同步,即始终要强调时效性,千方百计“缩短”典型新闻的时空距离与观众收看时的心理距离。

但是,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实践证明,只满足于用画面来叙事是有缺陷的。仍然以“南京冠生园事件”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1,画面: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光线昏暗的车间,一扇黑漆漆的门打开了,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从里面搬出一箱箱的东西来……2,(记者画外音):这里是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一个隐秘的冻库,工人们正打开冻库大门从里边搬出一箱箱的月饼馅,准备制作今年即将上市的新月饼。

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搬出的一箱箱东西是月饼馅。即使知道是月饼馅,也断不会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如果记者的语言和屏幕上的文字将这一活动的画面解释为食品厂的工人们在加班加点、辛苦地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献上他们对市民的一片心意,观众是不会想到有什么不对的。这就说明,单纯的画面,其含义是多义性的,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介入是不清晰的和不确定的。再看第二组画面:

1,(画面,镜头特写):搬出的一箱箱月饼馅上面,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团块……2,(记者画外音):这一团团、一簇簇的白色斑点是什么呢?原来是月饼馅上长出的霉斑……

再看第三组画面:1,(画面,一年前同一车间画面回放)工人们正紧张地将一箱箱月饼馅装入冻库。2,(记者画外音):这是一年前中秋节后我们拍摄的镜头。当时所有没有销出去的月饼,它们的馅又被食品厂重新装箱放回了冻库……经记者暗访,食品厂的工人说,这已不算什么新闻,食品厂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每年卖不完的月饼,都把馅弄下来重新放入冻库,第二年再用……

正是在写作的参与之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才将新闻画面中的叙事的缺陷――即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克服和“挽救”,最终使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所提供的信息有了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即,电视画面必须要由制作者预先处理。比如,何以要选择食品厂隐秘的冻库车间,这样的场景来拍摄。而不是选择工厂庄严洁净的大门。绿树成荫。鲜花绽放的厂区花园来拍,这里除了有传播者的主体选择意识在发挥作用外,最根本的就是这种选择性更接近新闻事件的真实。选择性把握得好,不仅有利于克服多义性,或者说为克服多义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更逼近新闻事实的本质,发现并提取内中所含纳的新闻价值,更有利于向观众准确、清晰地传达新闻的理念和意图。

与此同时,声音系统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声音系统所传达的理念、意图和情感也是其他的符号系统所不能够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因而决定了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众所周知,音乐是很难得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特别是根据画面来进行配音配乐的那种情况;当然,新闻现场客观真实出现的音乐声不属此例。其实,这种客观真实的音乐声,只能算是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完全是两回事。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具体说来有这么两大作用:其一是可以将新闻的叙事积极推动,其二是可以使现场感更加渲染和突出。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画外配音,这种配音如果运用得好,能与播音员的口播一道,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增加新闻叙事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大量实践证明,假如离开了电视新闻写作,不仅播音员的口播语言会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而且,再动人的现场音响,同期声,特别是碰外配音,都将使其意义得到衰减,甚至显得单薄和苍白。

在电视新闻中。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有种意见认为,电视新闻中的写作和广播一样,是

为听而写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细加分析,还是有些问题,因为。电视新闻的写作不仅是为听而写,而且还体现其为视而写的个性特征,恰恰是这一个性特征,才使它与广播新闻写作有了“质”的区别。在电视新闻中,由于播音语言承担着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此,新闻的五大要素几乎都必须通过它而为受众所了解,而光靠声音系统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个重任的。尤其是在电视播出的大量的短讯当中,它完全承担了对所有新闻内容的诠释工作;而在深度报道,以及专题报道当中,播音语言的功能作用更不容小觑。因为,所谓“深度”,必须通过播音语言才能够得到体现,光有同期声,画外配音,以及音响和音乐等等,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总而言之,作为电视新闻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份量的因素,播音语言与画面语言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下面的两个典型性新闻例子,足以说明播音语言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第一例取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温岭个体户:50岁后像国家干部一样领工资》:连日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工商所组织18名干部,兵分4路,深入到市区个体工商户较集中的主要街道和专业市场,宣传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到8月15日下午,已有1000多名个体户自愿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8月15日,在太平街道东门路综合市场经营服装的蔡慧霞笑着告诉我们:“再过5年,我就50岁了,那时也可像国家干部一样每月领养老工资了。”

在这条电视新闻中,新闻五大要素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几乎都是通过播音语言来交待清楚的。如果光看活动的画面,是无法交待清楚这诸多的新闻要素的;而播音语言又完全是依照文字稿来完成其播报内容的。第二例是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黄金重成投资亮点》。在这则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里面,大部分的新闻传播内容都是由播音语言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专题报道中的活动画面与播音语言相较,只不过是在起着新闻背景和现场感的交待作用。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2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222.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对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各种实践讨论和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断进行,而如何突出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色,是有关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出更加吸引人的写作方式,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一、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

说道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就要具体到每一条的电视新闻,不论用哪种方式写作,都必须要注意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1.导语

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话,往往是用简单明了而又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来概括新闻的本质内容,能够达到引起观众注意力的目的。而怎样把导语写好?写出特色?国内国外的新闻学专家和知名教授以及新闻工作者们总结和归纳了一些规律

(1)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突出中心。导语要精练,最精彩、最重要、最直接的呈献给观众们,并且仅突出一两个新闻事实即可,不要嗦嗦的长篇大论,当简明扼要。

(3)精意求新。导语最大的忌讳就是老套的话语,这样很多观众会决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要力求新颖独特。例如:前段时间,很多市场把马肉充当驴肉来卖,当时央视新闻主持人就是以挂驴头买马肉这新颖的又不失观众熟悉的话语开场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而这挂驴头卖马肉就成功的让看新闻的老百姓记住了当时的热点话题。

(4)采用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导语不论怎样编写,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新闻文字稿的写作一定要生动形象。

2.主体

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讲完之后的承接部分,这部分是电视新闻文字稿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应该围绕主体提出问题并全面展开,这才是突出电视新闻稿特色的关键所在,采用有说服力的内容说明中心意思,要与导语密切衔接,并且不能偏离新闻中心。

3.背景

电视新闻的背景是对新闻事件的说明,例如环境说明和原因说明,背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占比例很大,揭示独特之处,点出不凡的事情,电视新闻背景材料不仅可以直接的带进,还可以穿插交叉的独特方式在通过简短的话语交代出来,形象的说是非常微妙。

4.结尾

结尾的写作不容忽视,文章有一个好的导语,自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只有前后相呼应才能写好新闻文字稿,例如当年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安徽电视台新闻《庄嫁医生刘本宽》,这篇新闻报道的是在农业的植保线上努力奋斗的女大学生刘宽本的种农先进事迹,她28岁的年纪。导语是这样描述的:……28个寒来暑往,那刚刚走出校门时的满头秀发已被无数次凄风冷雨染成缕缕银丝,朝气蓬勃的脸儿平添了几多岁月的沧桑。这个开头就是很多撰写导语的新闻文字稿编者需要学习的借鉴的。结余部分是:近年来,一些移局香港、美国等地的同窗好友和亲戚纷纷来信,劝她趁腿脚灵便到国外观光旅游。刘本宽谢绝了。绿油油的稻田,金黄黄的麦浪,28年植保生活,维系着她的不正是这绿色的希望和金黄的收获吗?这个新闻的结尾与导语相呼应,又点名了刘本宽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特点

电视新闻是双讯道的立体传播,文字解说和画面语言都很重要,平分秋色,互相呼应和补充,两者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要想写好电视新闻文字稿,就要知道它的独特特点。

1.不完整性

电视新闻的三大元素是画面、同期声和文字解说。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就是其中的文字解说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文字稿是不完整的语言,它是为配合画面、同期声而准备的,使得3者共同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正是因为新闻稿的不完整性,才充分的体现出了美学特征,这也就是网络上流行的四个字“残缺的美”残缺也是一种美,即新闻稿需要不完整。

2.前后呼应性

新闻稿要与电视画面相呼应,要与电视上的图片相统一,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呼应,切记不可首尾不符,而且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电视画面都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辩证呼应关系。

3.抽象特征

报纸上的新闻和广播新闻对语言的要求都是要具体、形象、生动。而对新闻稿来说就不是这样,画面上的语言就已经相当丰富,而文字稿需要起到承接画面和语言的作用,需要做到与画面语言密切配合,功能上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当代电视新闻的新风采。

三、怎样突出新闻文字稿的特色

(1)要给观众提供最鲜明、新鲜、特别和最直观的话语,让新闻文字稿变得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和编辑的努力了,因为有好的题材才能有好的新闻稿,而且记者和编辑要尽量少用抽象的语言,要用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的与画面上的逻辑相对应的语言,用新闻事实说话,并多用写实性的语言文字。

(2)细节一定要说到位,不能含糊其词,要具体化,但是不能单调,要用具体的生动活泼的细节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印象,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索。

(3)篇幅一定要短小,因为仅仅只写一个方面的新闻突破口太小了,要多取材一些新颖的小新闻,增加新闻的丰富度,提升观众的兴趣,而且每个观众侧重关心的问题不同,编者自然要注重照顾到每个观众的口味。视频与音频的效果也是突出新闻文字稿特色的一个关键点,采用画面、图像、现场音响、字母图标、采访的视频转插来丰富语言来表达,最后加上一些为稿子特定的必要的修饰性语言,完成整条新闻。

四、结语

总之,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编写新闻文字稿的作者有很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否者很难写出让观众满意的新闻文字稿。所以,需要记者的配合,多采取新颖的题材,和真实的事迹来丰富新闻内容。独特的新闻文字稿会让观众更加重视新闻,能够增加收视率。在新闻文字稿怎样突出特色这一方面,还需要有关人士的互相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桂珍,王诗根.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J].滁州学院学报,2012,04:111-112.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3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解说词 特殊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鄂西北电视民生调查》(项目编号2008Q272)

电视新闻中的解说词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更加深刻,可以帮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信息,可以帮助信息及时传播,也可以强化某些信息的重要性。[1]

电视民生新闻的解说词除了对画面进行解释、补充,完成过渡、衔接等任务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性。下面从电视民生新闻解说词的结构、语言等方面来探讨解说词的独特要求。

注意设置悬念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平常百姓生活,平常百姓的情感;它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普通百姓。为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让观众在看新闻的过程中能第一时间被新闻吸引,画面要注意真实、典型、有冲击力,解说词要注意设置悬念,以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他们观看后文分解。

具体来讲,在解说词的段落之间,可以巧妙运用内容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有用对比和对照来设置悬念。对比关系是指前文和后文意思相反,有着极大的反差;对照关系是指前文和后文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二者常常借助“但是”、“而”等关键词完成悬念设置。

比如,《南京零距离》报道的《追赶台风的江苏人》,在新闻的开头有这样的解说:“浙江省苍南县地处沿海,每年的台风都危及着当地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该县,却活跃着一支来自江苏的特殊队伍,哪里有台风,他们就冲向哪里,台风越大越危险,他们就越活跃。那么,这些人到底在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的“而”、“却”承担了前后文之间的衔接任务,前文众人恐惧台风和后文中勇敢追逐台风形成对比,留给观众一个悬念,继续看下去才会明白,原来他们是一群救灾的志愿者。

同样,在该栏目报道的另一条新闻《江苏诈骗医保金第一案》中,同样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对比方法。解说词中说:“有个词叫因病致贫,说的是很多老百姓家里本来过得还可以,但家里边家庭成员得了一场大病,就会让家里边回到贫困当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在高邮的吴开福家里,妻子生了大病,他们家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能因此发了财,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今天的《记录》……”这里的标志性连接词“但是”显示了前后文之间的对比关系。

这两个例子中,解说词的创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们曾有的经验、理解与新闻中的信息形成对比,从而达到“不看会遗憾”的传播效果。

而有的新闻中,则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内容与新闻形成对照,在解说词中提示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从而吸引观众去寻找造成不同点的原因。比如在湖北知名民生新闻栏目《今日播报》的新闻《卷发过后,脱发吓人》中,开头介绍:“十一期间,人们都会聚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是人之常理。然而,前几天有位女士特意去卷了头发,没有给自己长面子,反而添了一肚子的气。”看完新闻观众才能明白,原来她卷发之后,头发就大把脱落。这里的解说词将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与新闻当事人的遭遇做对照,充分展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

这些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了传播信息的效率。当然,为避免出现解说词开篇程序化的现象,创作者应力求寻找其他有吸引力的手法。

注意口语化

解说词最终以听觉语言传递给受众,它稍纵即逝,观众没有机会重复收听。民生新闻的解说词,应当以口语为主。如何做到口语化解说,笔者搜集整理了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运用语气词

用口语式的解说报道电视节目,更少不了对语气词的运用。在解说中添加语气词,不仅让观众听起来感觉更亲切,还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中,增强节目吸引力。比如新闻中运用“听说呀”、“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起去看看吧”,营造聊天的氛围,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跟随主持人一起“看新闻”去。

2.直接明了作解说

写作时要尽可能地选择直接明了的词语,也就是语言尽可能地“直”一点,不同观众绕弯子,最好直来直去,直截了当,不带有任何含糊,使语言掷地有声,增强可信度。比如在《追赶台风的江苏人》中,“江苏人在浙江追台风”,这里没有琐碎地介绍志愿者是江苏哪里人,在浙江的具体什么位置救灾,而是简单明确强调两省份的名称,以强调志愿者的无私精神。

3.长句变短句

美国广播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说:“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9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2]如何做到为听而写,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采用一定的技巧,尽量使用短句子,避免在解说词中使用包含有多个信息的长句子,有时实在是短句不能表达,可以把一个完整的长句分解为多个简单易懂的短句。

注意简明化

简明化是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在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说的简洁。写作时不要过多地使用修饰语,把新闻事件的细微之处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来,加一个字嫌多,删一个字则嫌少,做到恰到好处,这也是对节目制作者的最高要求。

1.删繁就简

解说词写作要力争做到文字少而精,简而明,画龙点睛,切中要害。对于那些可以用画面来表现的事物,不需解说词的赘述,“百闻不如一见”,再多的解说也不如观众的亲眼所见;而对于那些已经用画面交代清楚的,则更不需解说词的重复说明,否则就是画蛇添足。通常,电视新闻节目的配音速度为一秒钟两个字,写作时应反复推敲,每句话都应言简意赅,精炼简明。另外,解说词的写作还应做到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那些听起来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例如“3个省人大代表来到我县”这句解说,观众可以理解成两层意思,既可以解读为3个省的人大代表来到我县,又可以解读为一个省的3个人大代表来到我县。这种模棱两可的解说无法让观众获取准确的新闻信息,因此写作中应杜绝。

2.为看而写

解说词的写作还需要考虑电视节目以画面为主的特性。解说要结合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做到为看而写。举例来说,在电视节目解说中,指示代词“这、这里、他、他们”有较大的使用量,倘若单看解说词,观众不一定能清楚所指,但是结合画面,就显得十分贴切了。再比如,在新闻《手绘地图,创业蓝图》中,画面先展示给观众一幅布满密密麻麻符号的图画,通过随后的解说,观众明白,这是一幅手绘地图。在这里,解说词起到了消除观众疑问的作用,对画面进行了恰当的解释。好的解说词要兼顾与画面的关系,要“贴心”地为画面服务。

3.准确无误

电视节目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报道内容和拍摄对象,真实性是其创作的生命。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应以事实为依据,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一些节目制作者,为了营造恢宏的气势,喜欢在解说词中使用言过其实的词句,诸如“世界第一”、“全国首创”、“东洋之最”,描述一番热闹场景时多用“簇拥的鲜花”、“沸腾的人群”、“雷鸣般的掌声”。电视节目担负着对广大观众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作用,电视工作者在撰写解说词时务必做到科学严谨,准确无误。

注意叙述方式

1.交谈式的叙述

电视解说词是为观众所写,是读来给观众听的。交谈式的叙述方式,多用直白、浅显、生动的口语,以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比如在孟非主持的南京零距离中,经常听到“瑞士那个国家大家知道吗”,“我们南京”,“咱们去看看”,“罂粟,知道吗”,主持人或者用我们、咱们、大家等语言与观众交流;或者允许自己放慢语速,边想边说,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个别交流的感觉;或者用真诚的情绪流露来激发观众的共鸣。这种交谈式的解说让观众听起来亲切舒服,在轻松自然中接受了信息。

2.故事化的叙述

广播电视的传播都是线性传播,即按照信息传播前后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接收的过程是一语带过,稍纵即逝,很难马上进行重复收听。这就要求,解说词要尽量结构清晰、流畅。故事化的叙述,是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比如在《诈骗医保案》中,从嫌疑人妻子生病开始叙述,到集合朋友合伙诈骗,到最终锒铛入狱,整个事件涉及人员复杂,时间跨度长,但是因为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人一听就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注释: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4

万物复苏的春天,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农村,住宿在新市徐公店。那里春色满园、到处是田园风光。

杨万里走出客店,远远望去疏疏的篱笆边一条细长小路通向远方。小路两旁树上的花儿时开时落,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绿芽。他来到田边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追一只漂亮又美丽的黄蝴蝶,黄蝴蝶飞到哪他就追到哪,不一会儿黄蝴蝶飞进了油菜花丛里,落在了油菜花朵上,小男孩分不清哪是油菜花哪是黄蝴蝶了。

杨万里看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就在徐公店写诗一首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5

1.缺乏写作实践教学

在党校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于对培训学员理论知识的灌注,结合实践的教学内容比较少。纯粹的理论教学让学员感觉枯燥,对于不懂的地方,教师也是以讲解概念的模式进行解答,没有通过实践活动去验证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员反映学习党校公文写作后,拟写公文依然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