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体育论文范例6篇

电视体育论文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传播技巧;体育评论;符号能力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悦曹红蓓杨雪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

②《论信息产业中的大众传播》,蔡玮著,津图学刊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2

电视体育产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体育节目是以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主要目标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电视台开始扮演事业和企业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仍然要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而存在;另一方面,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向市场靠拢,电视越来越具备产业的性质,体育节目也逐渐成长为围绕着体育节目而生存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链。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的内容生产和产品分销流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数字化存储技术、数字化视频摄录技术、数字化节目制作方式、数字化节目播放平台。其压倒性后果,是电视体育产业本身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传统价值链模型

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创造价值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价值链展现了产品或服务在获取、转化、管理和营销与销售以及发行的每一步附加到产品和服务上的价值。

在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生产过程,基本是一个线性的链条式过程。根据波特所构建的价值链模型,笔者构建了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此时,电视体育产业还不太发达,产业链的上下游还不完善,基本上以电视体育频道为运营主体。电视体育频道为了赢得收视率,获得良好的利润,进行的价值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主要活动”和“辅活动”两大部分。价值生产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节目策划、节目制作、频道运营、节目播放和收视调查;价值生产的辅活动可以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和采购与供应。从图1可以看出,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生产基本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价值生产的主要活动是专业化的体育节目生产。

数字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价值网模型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价值链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渐渐出现了虚拟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网的概念。

虚拟价值链的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Jeff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okla两位学者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要在市场场所和市场空间两个世界中竞争。市场场所主要指的是管理者可以看到的、触及的,由资源所组成的物质世界,市场空间则指的是由信息所组成的虚拟世界。而价值网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由处于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

数字化时代也对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价值链模型提出了变革要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媒介融合的进程在改变电视体育产业竞争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电视体育产业产品分销的渠道,体育节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共享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生产流程,电视体育产业的消费者逐渐由被动的受传者变成了主动的传播者,这些都给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面纱。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媒介革命,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笔者在电视体育产业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一个电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价值网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模型与图1模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图2所示的价值链是双重的,包含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数字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已经由体育节目转变为体育视频。核心产品的改变,意味着价值链的改变。传统上主要依靠电视体育频道分销节目的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依靠电视机、电脑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移动存储设备等多种终端分销节目。因此,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将是包含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的复合模型。第二,图2打破了电视体育产业传统价值生产活动的线性链结构,构建了一个价值生产的网状结构,视频接收者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体育视频生产企业、体育视频整合机构、体育视频分销渠道、调查反馈系统等其他产业主体分别处于价值网络的不同位置。第三,图2所示的价值生产活动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电视体育产业价值链只能单向传播的模式,视频接收者不再是坐在电视机前只能选择频道的被动的受众,而是主动的消费者。体育视频接收者、体育视频生产企业、体育视频整合机构、体育视频分销渠道、调查反馈系统等其他产业主体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处于价值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相关价值生产主体的生产活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整个价值生产活动。电视体育频道从产业链条上一家独大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产业链条诸多环节的一环。第四,图2所示的价值生产过程,视频接收者处在中心位置,这与电视体育产业的传统价值链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类型多样性的实现,受众利用多种终端进行“搜索—存储—再传播”的产品使用方式,使得电视体育视频的价值生产,必须从开始就要做受众调研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要,而且要在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下功夫。

结 语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电视节目生产、节目存储、节目播放的数字化,在对电视产业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于观众数额巨大、政策壁垒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的电视体育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数字化技术不仅使得现有电子媒介的融合之态日趋明显,而且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从售卖体育节目到售卖体育视频,这一改变将带来电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重构。电视体育产业数字化价值网的构建,不仅能极大地改变电视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不完整的现状,而且会极大地扩展电视体育产业的市场空间。

本文只是为电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这种思路不是什么定论,它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思考,而且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展开许多例子进行讨论,尚有提高的空间。不过,数字化浪潮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对电视体育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电视体育产业是否还能通过固守传统的价值链来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高的产业收益;电视体育产业的未来应该怎样发展,对于面临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新媒体市场争夺的电视体育产业而言,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3.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全媒体;体育解说;电视传播;媒体融合;体育产业

近年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体育传媒业的逐渐走强。CCTV5体育频道作为我国最大的体育赛事转播平台,其地位虽然难以被撼动,但腾讯体育、PP体育、爱奇艺体育等网络媒体,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赛事资源正异军突起。大量体育赛事的网络播出,推动着网络体育解说的快速发展。网络体育解说以更为多元、互动、开放的特点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冲击和竞争,这在青年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电视体育解说需在竞争中找准定位,从媒介特点和受众角度不断强化特性、应对挑战并持续创新。

一、基于媒体功能的电视体育解说特性

电视的出现曾使体育解说有了新的形式和载体,“电视体育解说是以电视为媒介,依靠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对体育活动进行叙述、介绍、讲解、评论和烘托的应用语言艺术。”电视诞生后,通过之前未有的视听表现方式及影响力,实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大众共情的感染力。体育比赛通过电视传播,形成更广泛的受众及更大的影响力,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从一开始就具有重要地位并被赋予特殊使命。1.话语的权威性。电视在我国是官方媒体的重要代表,具有特殊地位以及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赛事转播上,往往承担分量更重、影响最大的比赛。因此在解说方面,电视体育解说要做到最具权威性。这里所说的“权威性”,一方面指电视体育解说要让受众信服,在其心目中占有较高地位;另一方面,电视体育解说的内容与观点要成为其他媒介引用或借鉴的主要来源。CCTV5在许多重大赛事转播中,不仅有非常专业的解说员,同时经常邀请相关领域著名运动员或教练参与赛事解说评论。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往往具备很高的权威性,许多观点和说法常会被其他媒介所引用。2.解说的专业性。专业性是电视体育解说形成权威性的要素,也是电视体育解说员必备的素质。解说员不仅要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专业性更需体现在对所解说项目的熟悉程度、对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了解情况,以及对教练员战术安排的分析,还要展现自己对比赛的整体看法。“解说员聚焦的核心不能止步于运动员,同时还需要兼顾运动场上的教练,既要评价战术运用和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而且还需要对裁判和教练的表现进行深入解读,最后的环节是总结赛场情况。”专业性是电视体育解说的核心,未来会有更多专业运动员或教练员成为体育解说员并出现在各类媒介中,而电视体育转播要在解说员人才发掘、储备、培养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3.受众的广泛性。从受众年龄来看,青年群体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体育比赛的比重较高,而通过电视观看比赛的受众群体则更为广泛。因此电视体育解说要兼顾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受众的多样需求,在解说层面尽可能地照顾到大多数受众的收看习惯、接受方式、态度情感、审美取向等。这在体现人文关怀、普及体育专业知识以及合理掌控态度倾向上,给电视体育解说提出了更高要求。受众是媒介传播效果的鉴定者,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最终要反映于各自受众数量的多少。电视在赛事版权上“一枝独秀”的传统已被打破,继续依靠“独家转播权”就雄霸天下已不太现实。体育解说是体育赛事转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反映体育赛事转播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电视体育转播要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就需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才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4.评论的公正性。与电视体育解说相比,网络体育解说更突出解说员的个性化和球迷的狂欢化。“个性化的体育解说,永远是体育传播狂欢化特质的催化剂。”一些网络体育解说员会更注重作为个人观看比赛的体验、感受并进行分享,但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保持评论的相对客观和公正却更为重要——也许在部分受众看来,这样的体育解说和评论不够“过瘾”,然而这种坚持正是电视体育解说在当前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可贵之处,也是体现“权威性”的关键。当然,在互联网主导的新媒体时代,电视体育解说必须要直面挑战、与时俱进,在文本设计、解说内容、解说方式、个性化展现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更多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互联网环境中电视体育解说面临的新挑战

受众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接收者及者。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终端,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成为新的“信息源”与无法忽视的传播力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收看体育赛事转播的途径愈发丰富的同时,也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1.新媒体兴起带来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权威消解。电视线性传播的时间维度与单向传播的空间维度,决定了其在内容输出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于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也是如此。长期以来,电视体育解说员大多是以类似“意见领袖”的权威形象出现。受众不仅通过电视体育解说员了解比赛进程、体育知识、运动员情况等,解说员对于赛事和运动员的点评也代表着“官方意见”,成为大家信服的观点来源。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前,电视体育解说员有着强势的话语权力,甚至能主导大众舆论的走向。宋世雄、孙正平等著名体育解说员,在当时成为了人们信服乃至“仰视”的体育赛事话语领袖。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把传播的单向输出变成多向互动,普通受众、体育爱好者、体育专业人士等都可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对于体育赛事的观点,其中一些人由此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新媒体平台也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体育解说员群体,他们更为个性犀利或更“接地气”的解说使其获得了一大批拥趸。这些新媒体带来的变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消解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强势话语权威地位。2.全媒体语境下电视体育解说员出现个性危机。如今人们可在众多媒介中选择观看体育赛事,就现场实况传输而言各平台并无太大差别,对于体育比赛的解说就成为各家媒体彰显个性与水平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基于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的受众,他们往往更加感性,并会以各种互动形式参与体育比赛进程,实时发表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一些专业体育网站和社交型体育APP上,会形成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网上“体育社群”,受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更需要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宣泄。这种语境下的体育解说,往往要求个性化表达更突出、情感化倾向更明显。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宣传政策及舆论导向上具有特殊性,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如何在分寸把握和彰显个性之间找到合适“点位”,是全媒体语境下的一个新课题。

三、全媒体语境下电视体育解说的创新路径

全媒体语境既给电视体育解说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并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并不意味着电视体育解说将走向困境,只有立足自身的媒介特性,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电视体育解说才可能继续立于不败之地。1.树立“品牌”特色,培养个性风格。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缺少个性化风格特点,33%以上的人认为风格特点是电视体育解说员最重要的职业形象要素。”电视体育解说的个性风格,主要通过解说员的语言进行展现。电视体育解说要在专业、大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及解说员自身的特点形成不同风格的体育解说,比如韩乔生的风趣幽默、段暄的激情洋溢、杨影的专业沉稳。解说员要想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风格,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相对于网络媒体,电视体育解说员往往更为稳定,这也有利于解说风格的形成。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电视体育解说员要敢于成为相关体育项目的代表“品牌”,主动占领该领域体育解说的“高地”。2.树立“融媒”意识,适应多元传播。电视体育解说作为全媒体传播发展中体育解说的“主力军”,不仅要下功夫适应电视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更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从内容共享、营销互推到多平合制作、播出,充分发挥电视“大屏”的价值,让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良性互动、互为补充。在解说的文本设计和语言样态上,电视体育解说在关注多数受众群体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适应不同媒介的多元传播,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传播理念迎接向纵深发展的媒体融合与全媒体时代。3.树立“需求”导向,强化交流互动。互联网与新媒体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过去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因此电视体育解说的创新,树立受众“需求”导向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发挥描述、解释、说明、评论、预测等基本功能外,电视体育解说要注重考虑到不同受众观看不同比赛时对解说的需求。对于受众面更广的体育赛事,如足球、篮球的解说,应主要满足普通受众观看比赛的需求;而一些较为小众或专业频道播出的赛事,则应满足特定受众想通过专业解说与评论对体育项目深入了解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电视体育解说在强化与受众交流互动方面,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弥补电视单向传播的不足,通过拓宽内容传播渠道实现节目预先宣传和内容二次传播,创新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及多向互动。

四、结语

网络体育解说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体育解说的开放度并推动其创新发展。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互联网与新媒体已改变了以往体育解说被精英话语垄断的局面,大众话语在体育解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这两种话语在体育解说领域相互碰撞、互相融合,使体育解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媒体融合加速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体育解说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技术的变革并守正创新,才能持续发挥媒介优势,不断满足受众需求,继续引领体育解说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力.试论电视体育解说的功能和结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8).

[2]何修铎.电视体育解说研究——以CCTV5部分热点项目解说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01).

[3]陈志生.网络体育解说:体育广播媒介话语建构的空间和向度分析——基于2017年度中国网络媒介体育解说现象的类文本思考[J].中国广播,2018(06).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4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5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每一秒钟都有海量信息资讯,信息的更新速度及知识的淘汰率越来越高,因此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及终身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学校教育承担了传授知识和教化的主要任务,但是法国教育学家朗格朗在上世纪70 年代就指出“学校教学的精神和最终目标根本一点没变”,而“社会用以教育和训练未来公民的工具,即学校和大学,世世代代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教育与娱乐割裂,不存在对话与参与”。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对一位研究员说“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外面,是在电视网和电视机前面。相对于传统知识传授方法,电视教育在知识传授和社会教育方面呈现出更加开放的特征,同时在信息量和渗透性方面更具优势。

电视在知识传播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教无类,寓教于乐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运用到电视对于知识文化的传播中,指没有学科专业的限制;教育对象广泛,不受年龄限制;多种途径和方法传递广泛信息,引导思想,传递知识,普及科技,提升文化水平,提高审美趣味。电视传播的内容较为较为简单,在知识的深度上弱于书籍报刊,雅俗共赏。这种无差别的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受众更易接受。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更多地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知识的普及,是对“大教育”理念的实践,以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体为依托,更易于实现开放式教育。

电视的文化地位通过知识传递和教育功能来呈现。大众获得最新资讯、了解最新思潮重要且便捷的一个途径就是电视,电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作为传播知识的平台有很强的传递作用,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社会观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电视工作中要始终不忘肩负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舍掉一些泛娱乐化沉渣,重视历史、人文、教育、科学性的节目。节目的制作者应以一种人文的情怀,把摄像机对准生活中或美或丑的事物,以深沉的思考、透彻的说理,或歌吟、或针砭,直抵事物的本质,直达人物的心灵世界,震撼并引导受众的视听。

在电视中,传统的教化功能被“点化”功能取代――传统的那种耳提面命式的“训导”,被一种平等的对话、热情的参与、深层的思考等积极的介入态度所替代。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以纪录片的手法,以探寻自然界的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被称为“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节目倡导“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注重悬念设置,运用“娱乐化“纪录片理念,呈现出文化内涵,是观赏性与娱乐性并重的电视节目。

二、多样化手法传播海量信息,雅俗共赏

电视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声画结合的优势,传播手段丰富,与传统教育的单一手段相比,更容易调动受众观看热情,通过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也让受众看后印象更加深刻。如《百家讲坛》运用故事化讲述,影像化呈现的手法,注重视听结合,图片、字幕、影像资料形象直观,传递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讲述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启迪思想、追求个性的特点。

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教育电视台等专业教育电视台和教育频道应运而生,除了这些以教育为目的的节目,其他类型电视节目在选题及节目板块设置上也非常好注重知识传播和人文性。例如NBC早间新闻谈话类节目《今天》有知识性专题栏目《图书俱乐部》(book),每期会介绍一两本热门或畅销的书,邀请作者和相关人士共同讨论。

三、电视教育的渗透性和闲暇教育

根据勒尔关于电视社会用途的调查显示:电视的社会学习用途中有帮助人们做决定,规范行为,解决问题,价值传播,消息传播,替代学校教育的功能。电视作为一个家庭中的“背景噪音“,人们有意无意地会接受到信息,进行一种“电视交谈”,即对电视带来的信息的讨论。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研究中指出看电视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所以电视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弥补了体制内教育的不足。没有固定时间的约束,没有具体内容的规定,对于受众而言,观看电视时获得的知识是偶然的、无意的、经常性的。有调查显示:97%的英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台电视机,看电视耗费的时间比其他闲暇活动耗费时间的总和还多,被列为与工作和睡眠一样耗时的活动。这项调查显示,电视已经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较高的观看频率是对电视影响力的一个很好说明,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电视传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呈现出一种很强的渗透性。

电视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主要体现在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受众在轻松的条件下接受知识的传递,受众对此是无意识的一种记忆,是指对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存储功能即记忆进行的一种分类概念。按心理活动是否带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这种记忆方式记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

电视体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众体育;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91-03

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众体育工作。在建国初期,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至今仍然是指导大众体育工作的纲领。自此以后大众体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邓小平曾指出:“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体委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大众体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近9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1.04平方米,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占总人口的29%。我国运动员已获得了2310个世界冠军,1195次创超了世界纪录。

大众体育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谢计划纲要》,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全民体育运动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对增强大众体育建设意识,兴起体育健身热潮,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实施了《劳卫制》学生体育标准制度;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学生体质测定标准》,使得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制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改革开放后,国家又先后颁发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这一系列制度,还于2002年在全国试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体质的增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我国始终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健康的体魄是维持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基础,学校教育要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为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又在学校中全面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将大众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二、我国电视文化的发展

电视文化是伴随着电视的产生而产生发展的。我国电视文化产生的比较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进入了繁荣阶段。

我国的第一个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开始试播,当年9月转为正式播出。该台所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因当时条件有限,只能采取直播方式。1961年8月播出相声专题节目《笑的晚会》,在观众中引起反响。因当时拥有电视机的数量毕竟是少数,因此,产生的反响也只是在少部分人中。这时期的电视文化正处于萌芽阶段,还不是独立的电视文化,所播出的各类节目只不过是屏幕上的“戏剧”,是按照戏剧排练演出的原理进行创作的。也没有专门的电视报刊,供大家交流和研讨。“”期间,国家文化惨遭屠戮,刚刚萌芽的电视文化也不能幸免,全国各地电视台曾一度停止播出。其后虽然恢复播出,但是其播出的内容也是为了满足的需要。这一时期所播出的文艺节目多是为当时政治服务,宣传意味浓重、缺少生活气息、表现形式单一,主要是“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所播出的《电视新闻》和《电视讲话》也多数是学习著作的心得体会。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在恢复后仍然没有完全成型,表现出匮乏的特征,完全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活动,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复苏,电视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迅速普及,电视文化作为最能反映社会潮流的文化形态之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以其即时性、视觉冲击性、时尚性等特征,迅速超过其他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媒介,成为传媒的领头羊和主力军。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内容应有尽有,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与电视文化繁荣景象同步的是,电视节目的各类评奖活动也相继举行。例如,在电视文化史上极负盛名的“飞天奖”“星光奖”“百花奖”等。后来因各类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加,主持人数量也猛增,为褒扬功绩卓著的主持人,又专门为主持人设立了“金话筒奖”。

20世纪90年代至今,电视文化进入了发展期和繁荣时期,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应接不暇,尤其是近几年,各类娱乐节目的风行,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极少数的娱乐节目不惜出奇招,甚至违背公序良俗,国家不得不连出禁播令,人民大众也为此颇有微词,但这并不是主流,电视文化高举弘扬主旋律的旗帜,挖掘优秀的文化作品,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提高了电视的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为建立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三、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战略

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同发展由来已久,自从电视媒介出现以后,电视对大众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体育也为电视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电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更加辉煌灿烂的今天,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的道路会更为开阔,研究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战略,将会为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的共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创新思维理念,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协调发展的条条框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协调发展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协调发展内容的积极成果,更新观念、冲破束缚、改变陈规,以国际化的视野、前瞻的理念和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推动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

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新的协调发展,关键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加快大众体育和电视文化发展最有效的方略。具体来说,二者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改革融资渠道,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性作用,要敢于向外来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开放。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结合方面除了对新闻和宣传方向的掌控外,其他方面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形式吸纳外来资本及其他形式的资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探索集团化的经营路子,建立体育与电视传媒共同经营的集团,成立合作公司,做大做强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共同体,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创新合作形式,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

要将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有效协调起来,其合作形式非常重要,大众体育要充分利用电视文化挖掘体育资源,电视文化也要通过大众体育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赛事合作、活动直播、组建股份制合作体等,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整合双方资源,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以创办、主办或者承办、联办以及协办丰富多彩的大众体育活动和群众便于参加、乐于参加的大型群众性竞赛活动,精心组织各类民间体育表演等,构建双方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努力在双方合作业务上有大的拓展。

(四)创新合作内容,推动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

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合作共赢,大众体育应该按照电视文化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体育模式进行创新。目前电视已进入以内容取胜的时代,无论是大众体育,还是电视文化都应该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以及审美情趣的新变化,加大新的大众体育活动的创作力度,加强体育活动规划和电视宣传规划。电视文化应该注重大众体育题材的创作,在节目直播、体育题材影视剧、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方面,推出更多体现大众体育精髓、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提倡体裁、形式、题材、手段多种多样,推动观念、内容、流派、风格、表现手法创新,通过对电视元素的灵活运用,增强大众体育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展示大众体育的新气象,展示民间的体育文化风貌,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都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共生共赢的关系,实现了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协调发展之路正当其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等,做到不故步自封、不作茧自缚,不自满僵化,一定会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比翼齐飞,实现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1]彭国元.电视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珂,等.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高虹.体育与媒体互动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

The Strategy of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Public Sports and Television Culture

SHEN Jin-hua

(College of Sports and Sport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