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探析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探析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如何进行创新才能在当下的融媒体改革浪潮中保持应有的活力,是媒体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现状,并以《中国舆论场》节目为例,提出了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主题报道;创新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媒体行业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越来越丰富。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传播途径与运营机制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状况,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电视新闻节目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方向目标,即“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当前媒体融合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媒体因受到专业技术人员、资金、场地的限制,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为提升收视率、增加市场份额,还存在盲目追逐社会热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其行为会直接降低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产业链也难以实现及时的整合与优化,阻碍了传统电视媒体产业建设的步伐。

二、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模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导致受众流失,使得部分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提高整体质量,在维持权威性的前提下向大众喜欢的形式转变,成为电视新闻当前发展的重点。

(一)内容过于专业与枯燥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聚焦的往往是对国家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往这一主题报道以容量庞大与专业性强为特点。容量庞大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内容多,每次播报时间长,甚至需要多日多次进行报道,这无疑增大了主题报道的容量,但也容易使受众感到疲惫。[1]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性讲解和专业名词上,往往会让许多受众觉得晦涩难理解。

(二)与受众互动交流不足

一些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缺乏与受众的互动、意见的征询调查,从而导致无法预知受众的关注点,因此,制作播出后往往也难以引发受众对新闻的共鸣。此外,一些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且固定的播出模式,存在内容程序化、表达套路化等不足,这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难以吸引受众。

(三)受众面不够广阔受众范围不够

广阔是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多电视节目面临的共同难题。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几乎被固定到了相对稳定的时间段播出,很多上班族在节目播报期间或正处于通勤的路上,或正在进行休闲运动,或仍处于工作状态;而拥有大量时间的受众又不全对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内容感兴趣,这使得受众范围进一步变小。[2]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影响到主题新闻报道的信息获取,闲暇时间人们更愿意接收娱乐、轻松、新鲜的新闻。此外,部分受众关注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但缺少通过便捷的移动客户端观看新闻并参与其中的方式。如何让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内容形式多样化、传播式多元化,并实现全时段覆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四)移动和互动性差导致关注度下降

在信息大爆炸之前,人们拥有充足闲暇时间收看电视节目,收看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几乎成为人们在固定时间段的一项必要活动,现如今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每日守在电视机前期待固定性的专题报道已然成为了过去式。电视机不易移动的弊端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且缺乏实时交互功能让受众的想法难以及时得到体现。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WIFI、5G 等科技被发明与发展,这些新型智能终端服务器具有便携性,这对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挑战。向融媒体转型发展,成为了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出路与希望。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创新策略——以《中国舆论场》为例

《中国舆论场》是央视于2016年3月推出的首档“融媒体”舆情评论节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深入探讨人们关注的新事、大事、身边事,并通过融媒体模式带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用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激发社会思考,致力于搭建沟通平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3]节目分三大板块:一榜知舆情板块,利用大数据分析梳理上周头部媒体和网络平台关注的一周热点,用排行榜的方式呈现,辅以主持人点评;热词大搜索板块,对近期视频点击量高或评论量高的热点事件进行梳理罗列,邀请特约嘉宾评论,以大众视角剖析,答疑解惑;第三部分是共评板块,对国内或国际热点事件,邀请专业人士用专业的分析、科学的解读来回答受众的疑问,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传播正能量。该节目结合电视广播媒体、互联网平台、移动新媒体的优点,增加网友实时投票、手机抢票等互动功能,使受众成为节目现场参与者,分享自己的观点,向专家提问,全面实现了全程互动。节目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传播速度与多种互动方式,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感和新鲜感,也让严肃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亲民、接地气。

(一)大数据生产时事内容

1.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节目内容

内容为王,内容是所有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舆论场》作为“融媒体”舆情评论节目,内容上主要是对过去一周国内外焦点与社会热点进行追踪报道。节目利用大数据分析筛选网络平台与媒体平台中受众所关注的舆论热点,制作成“中国舆情榜单”,盘点了每日每周关注度最高的十大热点新闻,在每期节目中对榜单内容进行探讨。以往新闻节目内容选定都是节目组进行敲定,这种方式一般主观性较强,难以体现多数受众需求,而运用大数据确定选题则更科学,更能体现多数人的关注点。

2.集平台优势,获时效内容

中央电视台在内容采集、事件采访、受众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着天然优势。《中国舆论场》节目借助于中央电视台的强大资源优势,在新闻获取速度上快于多数媒体平台,增强了节目内容的时效性、可读性,提高了节目的受众认可度。例如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其搭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得以进入太空。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轨道三天后,《中国舆论场》节目就现场视频采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针对受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又比如有一期节目,《中国舆论场》的特派观察员独家探访了中国空军的训练基地,带领受众近距离了解轰-6K情况,一睹轰-6K真容。航天技术和军事装备都属于涉密工程,一般媒体在未受邀情况下是无权报道和采访的,更不要说近距离探秘了。但是《中国舆论场》依托中央电视台,有更便利的条件对这些平常很难触及到的重大工程、事件进行采访,从而获得时效性更强的一手资讯内容。

(二)传播理念与时俱进

1.借助融媒体优势,实现内容的实时更新

《中国舆论场》敢于在传播渠道上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为节目带来巨大的成功。纵观节目发展过程,其成功在于借助融媒体优势打破传统电视传播渠道单一的限制,只要受众手中有设备、身边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收看到节目。与此同时,微博端又弥补了微信端的缺点,节目通过微信端在一定期间内进行的推送有数量限制,而通过微博端可以实时有关节目的各种内容,例如节目预告、新闻速览等。同时,微博端开放了更多的权限,受众可以实时与节目组就的话题进行互动讨论,这解决了微信端不能进行群体性多向发言的弊端。让节目与受众能够实时互动,同时还能让受众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这也是节目组进行实时更新的目的所在。

2.促进受众与节目持续互动,保持节目热度

《中国舆论场》搭建起的融媒体平台作为行业创新模式,将新闻传播核心放置在周日节目当中,借助主流信息平台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这种方式能够保持与受众持续互动,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纵观电视节目发展史,这种周播节目实际上很难获得较高活跃度,而该节目通过运用多种平台让受众能够长期关注节目动态,更快捷地获取节目最新资讯,以此获得长期高活跃度的优异成绩。为了获得更多受众对节目的认可,节目组不定期开展能够让全民参与的活动。为了方便活动进行,节目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主页中“互动”功能参加互动。微博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讨论性特征更为显著,节目在微博端的活动更多是热点讨论,受众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讨论任意话题。两者之间互通有无,将节目话题在两大平台中延展,加强互动以持续保持节目热度,共同构造《中国舆论场》融媒体运行闭环。

(三)节目传播形式不拘一格

1.黑科技演播厅实现多方互动

作为一档全新的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特地在现场打造了一块 3m×9m 的 LED 大屏,直播过程中主持人能够通过屏幕观看到受众实时留言,即使是未在现场的受众也可以与嘉宾进行实时互动。这种创新方式以互联网为支点,打破了传统演播室过于闭塞的弊端,让场外受众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节目目前直播效果来看,部分受众通过家中电视机进行观看,但更多受众是通过手机端进行观看,能更好地参与节目互动,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受众在收看节目过程中会发现,主持人手持一部移动设备,这一设备起到了实时留言板的功能,能够观看到受众的实时言论。主持人会将点赞数较高的评论或新颖的观点推送到节目现场“大屏”上,与现场嘉宾、专家进行观点交互。[4]《中国舆论场》节目通过多屏互动模式,实现了受众、内容与嘉宾的交流,将以前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转变为现在的多方互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减缓热度的模式将受众牢牢锁定。

2.与互联网的链接闭环

节目虽然主要通过电视端移动端进行直播,但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端、微博端实时了解节目信息,电视节目实现了以多元形式多渠道传播。受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对节目最新内容进行接收。由此可见,节目官方微信、微博端是传统电视端无法比拟的,这种长期互动功能担负起了节目在非电视直播期间的功能性延展。

总而言之,《中国舆论场》节目紧跟媒体融合趋势,借助微博与微信两大社交平台,变传统单一线性传播为双向互动,不仅弥补了电视端传播存在的不足,还增强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这不仅是对节目传播方式的一次创新性发展,更是融媒体节目一次成效显著的成功尝试。结论转变思想、勇于实践,分析受众心理,借助融媒体平台不断创新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探索全新传播途径,是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借助融媒体的力量不断提升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作者:胡春奇 单位:河津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