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使命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使命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实现新媒体时代的“突围”也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新使命,并深入探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

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存在很多缺陷,如理念落后、互动性缺乏、内容单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因此受到严重负面影响。为保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本文将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

1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新使命

1.1更好服务于新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担负着新的使命,即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也提出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要求。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必须关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介不具备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以此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改变和影响受众的行为及认知,并通过一定社会舆论的形成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基于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可在尊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对受众产生影响,如新闻追求正义的特质能够与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正确的引导力即可随之产生。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教育作用、交流作用,以此更好地教化社会大众,弘扬时代主流价值观并积极释放正能量[1]。

1.2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对国内氛围营造和国际形象塑造均能够带来较为深远影响,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也需要引起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必须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开展的相关探索需同时得到重视,因此必须从中汲取经验,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完美融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很容易出现宣传舆论色彩过浓、自我中心式宣传、新闻传播话语偏颇、“高高在上”印迹明显等问题,同时存在的舆论格局不均衡、传播格局的不公平也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为真正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必须做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真甄别、传统文化传承媒介多样化、新闻媒体节目质量提升[2]。

1.3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体现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属于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可随之实现,《美丽乡村》《感动中国》《新闻联播》等节目开展的相关实践均是有力证明。以《新闻联播》为例,其在聚焦社会时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单纯浮于表面而不深究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只知空喊口号的浅层次宣传、创新性不强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在内容空洞无物、未深入挖掘内涵意义与时代价值、千篇一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需要自然无法得到较好满足[3]。

2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策略

2.1创新新闻传播理念、发挥内容优势。为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首先应创新新闻传播理念,具体创新需围绕传播定位转化、传播语态转变展开。宣传的“官方”效果属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所关注的重点,此时“宣传主义”被奉为圭臬。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新闻传播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这不仅使得传播思路发生了变化,传播目标及传播渠道也在与时俱进创新,对传播内容讲述和阐述因此实现了与媒介变更趋同的语态转变。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媒介主体及资源的“本土化”与“平民化”趋势日渐显著,这种情况下融入场地现状的平等传播开始成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重点,《舌尖上的中国》凭借亲民的口吻与叙述实现海内外文化输出双赢便属于其中的典型。其次,创新还需要关注新闻舆论话语表达的受众定位,以此结合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习惯及接受模式的内容需求和语态体系,保证新闻内容传播更好地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此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即可拉近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脱下“高冷”的外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引导效果优化也可同时实现。最后,内容优势的发挥也属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突围”的关键点,这种优势的发挥需立足顶层设计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话语特征”与“新闻语言思维”的兼顾,受众的情感激发可同时实现。立足中国现实,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即可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视角,更好地融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与中国传统智慧,以小见大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也能够真正激发情感共鸣,由此开展的实践需从广播电视日常性新闻信息的时机、形式、内容入手,真正在中国形象宣传中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如通过中国符号展现传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即可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4]。

2.2形成多元化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给我国各领域均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考虑各渠道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获得的所有信息均真实有效,这样才能够保证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新闻媒体也能够获得受众的信任,如果传递存在一定虚假性的新闻信息,新闻媒体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辟谣且效果不佳,这显然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相悖。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记者直接到实际现场或利用电话进行采访属于常用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相对减少的信息来源往往会影响信息时效性,因此,这种传统实践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整体效果下降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也会导致受众认为实时的新闻无法由此获取,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影响力均会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如互联网、微信、微博,以此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基于新媒体时代开辟的新消息获取方式即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面性。近年来,我国很多电视台在实践中,通过在多个地区设置专门记者站,即可基于覆盖面相对广的信息实现更全面的新闻传播,同时提供贴近大众的新闻,电视台自然能够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赢得受众喜爱。为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考虑到越来越多人没有足够时间坐在电视前收看新闻,很多电视媒体开始探索建设新媒体信息平台,以此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供新的平台,同时提升信息收集水平,这就需要关注新媒体时代下逐步增加的信息收集效果和信息所蕴含的新闻价值量。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信息获取直接影响新闻传播质量,进而影响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必须采用多样化手段获取信息,优化新闻采编效果[5]。

2.3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还需要关注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的创新。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需设法转变传播形式,以此搭建传播矩阵,“复式多面体”的传播形式即可取代以往“单向度一元化”形式,最终实现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梯队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新闻媒体可确定全媒体整合目标,以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真正实现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转变,并在传播渠道的构建上融入自媒体式的平民话语、结合新型传播样态,做到新闻传播内容的深层次、广视角、多方位编辑,顺利打造媒介融合的传播矩阵。“借他人之口,传己之声”属于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类展会、节日、纪念日的关注,通过搭建和联动多平台媒介,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推动的新闻传播舆情管理与监控升级创新也需要引起重视,以此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舆情管理和导向功能。新闻传播功能的创新需围绕互动性功能展开,以此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点对点定向传播属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即新闻播报员向电视机前的受众传播新闻,由于缺乏互动性,受众仅能够单方面接收新闻信息而无法向新闻播报人员反馈自身关于新闻热点的想法。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受众认可,主要是由于新媒体能够基于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而这正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短板。在新媒体新闻传播中,基于智能手机、电脑,双方可围绕不同的话题进行互动,受众也能够基于自身意愿主动关注相关新闻的后续进展,此时受众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真正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通过新媒体进行新闻讨论和传播,新闻传播面进一步扩大,更多受众可由此了解新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以此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其感兴趣的新闻并加强双方互动,受众与新闻间距离的拉近、新闻质量的提升也可同时实现。

2.4形成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除上述策略外,广播电视新闻为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的“突围”,还应形成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变化显著,单向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显然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现阶段,智能手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受众可基于智能手机通过新媒体实时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电视这一非移动通信工具存在的较高信息接收成本对广播电视新闻发展造成的制约在新媒体时代日渐凸显。越来越多人不愿意于固定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而是倾向于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进行新闻信息阅读,这使得新闻信息接收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虽然现阶段我国仍拥有庞大的电视新闻受众,但受众年轻化程度不断下降的现状必须得到正视。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不仅需要关注中老年受众群体,还需要关注青壮年受众群体,为真正在新媒体时代突破新媒体阻碍、打破广播电视被约束的状态,开拓全新的传播渠道极为关键,上文中的相关探讨也证明了这一认知。通过将电视新闻媒体融入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本身的覆盖面、影响力可有效扩大,且更多的受众能够感受到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进步,央视新闻开通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便属于其中的典型。这种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央视新闻的推广程度提高,同时青壮年受众群体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好地获得新闻信息,互联网及手机用户得以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受众;中央电视台的CNTV直播探索同样属于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代表,这种传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获取质量和效率,新的新闻平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必须被正视。通过打破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双向的新闻互动即可有效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同时,打破传统地点和时间束缚、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和扩大传播范围也需要引起重视。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现阶段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的影响较为深远,对于存在一定滞后性的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来说,这一现状必须设法改变,以此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具备的独特价值。具体实践需关注新闻内容的丰富,为更好地吸引受众,必须提供更多具有价值的内容,由此开展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创新还应关注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本土文化的充分结合、正能量的积极宣传。

作者:孟琳娜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