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例6篇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文1

一、内容的丰富性

内容的丰富性是小人物故事的最大特征,因为小人物,你不知道他小到什么程度。当然,此处小只是形象地称呼普通人这一社会群体,没有比较、更没有褒贬之意,因为对于社会这个大熔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小人物从形态上来讲是开放的,从数量上来讲是巨大的,它不能以收入、财产、社会地位来作为划分标准,它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意想不到及更意想不到的生活经历或状态。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一名记者拍了这样一张图片,在北川县城地震核心现场向外逃生的人流中,有这样一对小兄妹:11 岁的张吉万背着 3 岁半的妹妹张韩在吃力地走着。因为同行的爷爷奶奶都已年老,父母均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哥哥的责任,从早上五点出发,背着妹妹已经走了 12 个小时。这就是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诸如此类小人物的丰富世界。

关注于小人物悲欢离合,影视剧的创作空间向来都是极大的,或许是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悲剧、渺小、弱势却更能激发人的恻隐怜悯之心,更能触动人的情感。2013 年 8 月在北京、天津等台播出的 40 集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叙事方式也是以小人物故事为核心,它的代表名词有北京胡同、大杂院、三姐弟、跳群舞的舞蹈演员、大学生、工人等,其中的酸甜苦辣往往直指人心,围绕它们展开的生活伦理故事总是让人兴奋、让人回味,也让人唏嘘不已。该剧又名《银婚》,银婚即指结婚二十五周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因各种机缘在二十岁左右相继步入婚姻家庭,磕磕绊绊度过二十五年后成为理性成熟的中年人,他们在婚姻、感情、亲情等问题上的观念、态度是否会有所转变呢?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它的开放性蕴藏着巨大的情节设置空间,内容丰富至极。

此外,《小爸爸》中的汽车修理工于果、《辣妈正传》中最先只是时尚杂志前台的夏冰、《咱们结婚吧》中在婚姻登记处做离婚登记办事员的果然等等都是小人物,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在他们身上却发生了那么多令人捧腹、不平、愤慨、同情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情节设计让电视剧既有笑点,也有泪点,观众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类情感也都在观剧过程中得到释放。

二、主题的积极性

主题的积极向上是小人物故事的第二个特点,这并非是说普通人都有着高尚的情操,都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都有着永远乐观的心理状态。相反,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往往是颓废、失败、消沉的,但影视剧恰恰能将这种颓废、失败、消沉的小人物故事通过一个相对的时空跨度以及独特的影视语言使之进行转化,彰显出普通人的顽强、勇敢、坚韧及耐力,使整个主题趋向一种正能量的引导。这是一种彰显矛盾、冲突、荒诞的负的方法,而非仅仅宣扬好人、宣扬真善美的正的方法。对于影视剧创作而言,负比正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富有深刻性,而且负比正更容易让人心趋向人性的本真善良。

看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剧,黎妮的傻、黎阳的负心、黎山的叛逆最终会被黎妮的宽容、黎阳的担当、黎山的真消解掉,三段最初闻所未闻的不被祝福的婚姻却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情感、家庭的真谛,正如普希金的同名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所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忧郁的日子并不可怕,不要为此悲伤心急,只有你善于忍耐,幸福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到来。

此处还需提到一部颇有争议的电视剧《蜗居》。该剧改编自作家六六 2007 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于 2009 年 7 月 27日在上海电视台首播,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由于剧情涉及房奴、第三者等社会敏感内容,该剧播出之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出现了双方论战的局面。从彰显主题角度而言,这部剧的姿态是开放的,对于其中各个人物形象的选择都是客观呈现的,无任何价值或是非判断,而是把此权利留给了观众;但在方法上,这部剧恰恰是采用了负的方法,它关注的是中国当下最能引发讨论的两类人的生存状态,它把美好的爱情、温暖的亲情、勇敢的担当彻底粉碎撕裂,让观众看看取而代之的、搭建在金钱、利益、冲动基础上的生存状态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当然,所有的伤害、毁灭、逝去都宣示了各种企图的失败,这也才是全剧的精神旨归。

三、体验的深刻性

一部好的影视剧是让观众能有如同剧中人物一样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生命体验,或美妙、或悲苦、或诙谐、或无奈,让观众感同身受并终身难忘。这就是小人物故事的第三个特征,它能带给观众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人生体验。它让观众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生活的悲欢离合,去体验一种全新的职业抑或是生命中不可忍受的生命境遇或人力不可操纵的巨大灾难,它让观众跟着人物形象一起在虚拟的情节中进行人生选择,承担社会角色责任,从而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可以说,影视剧是传达深刻生命体验的最佳方式。

由徐峥导演、由徐峥、王宝强、黄渤等主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于 2012 年 12 月 12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首周票房达到 3.1 亿人民币,创造了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事实上,截至 2013 年 2 月 17 日,《泰囧》的总票房达到 12.6 亿人民币,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冠军。导演徐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把喜剧做得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要求,就是说即使故事发生在一个现代的时空里面,它也要和现在人物的心理接轨。这种接轨无疑就是让观众和人物一起去经历、体验别样的生活。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文2

关键词 绝望;谎言;希望

贺岁片《非诚勿扰》早已落下帷幕,断断续续地看了两遍,总觉得心里有些失落,不是对冯小刚的失望,也不是对葛优的否定,只因影片隐隐渗透出来的那种绝望与悲凉的气息让人……

萨特认为,人存在的中心就是虚无。如果人生的本质就是虚无,而这虚无要演绎出真实与希望,就只能靠“谎言”来维系,于是,“谎言”成为《非诚勿扰》的存在哲学的最好注脚。虚无的人生、虚无的婚姻,虚无的感情,或许这就是影片所蕴含的最深沉的悲凉。自称“终于真诚了一把”的冯导,在这部片子当中也终于“真诚”地结构了一个大大的“谎言”。正所以人总是被自己编织的谎言欺骗着,又所以人人都看似幸福;正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总是被谎言包装着,又所以爱情看起来会是那么美好。

影片一开始就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而谎言是靠“忽悠”完成的。冯小刚特有的沙哑的男中音、人类遭受各种灾难的惨痛画面以及对于梦想的期待都为机身贴有“PEACB”的所谓“分歧终端机”作了一种煞有介事的吹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永存的,所以“分歧终端机”的出现只能是人类“自欺”的一个有力的证明。而正是靠着这个莫须有的物件,男主角秦奋和风投者(范伟饰)做了一次互相的也是“自为”的欺骗。秦奋假借对明天的“梦想”和21世纪“最贵”的“和谐”骗得了富商的200万,而风投者(范伟饰)倚靠自己的金钱为自己也为全人类赢得了“信以为真”的风投资本,这种貌似的真实完全是建立在莫须有的“分歧终端机”的基础上的。正如萨特所说,自欺不是自我欺骗,也不是无意识,而是一种意识的统一:最初有一个意愿,然后有一个自欺的谋划,可以用于理解自欺掩盖下的本来面目,并引出对意识的反思前的把握。而这个把握就是自欺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骗者和被骗者是一个人,欺骗和被欺骗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没有二元性的“谎言”。《非诚勿扰》中的“骗”与“被骗”“欺”与“自欺”就这样实现了“一元”化的统一。看到这里,观众都会有同感,这个被“忽悠”的角色非范伟莫属,只有范伟的演绎才会使“骗局”更加真实。而惟其谎言美丽,骗局真实,人们才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人的一生是孤独的,孤独的人生,寂寞的情感。有了钱的“三无伪海归”秦奋毕竟有了资格一毋宁说是资本――获取想要的幸福了,于是,征婚的“海选”开始了。

没想到第一个来应征的竟然是个“同性恋”。冯远征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你怎么知道你不是?”的一句反问,让远未获得性别解放的观众在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同时也不禁一惊:是啊,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呢?我怎么知道我想要什么呢?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常态的爱情只能存在于异性之间吗?X或者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异性婚姻传统也是人类祖先的一个“谎言”?或许我们早已深陷其中,既然我们不能提着自己的耳朵离开地球,我们也就无从辨别真伪,但是正如著名性学家和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所说的,“在受众如此众多的一部公开发行的中国影片中,出现了一位同性恋者,而且异性恋主人公对他的反应还算正常、自然,应当说是一个突破”(李银河博客:《非诚勿扰》观后)秦奋这个小人物在此时充当了“旁观者”角色。尽管有心想对传统异性恋婚姻命题“证伪”,无奈既无胆也无力,只好作罢,沿着征婚的路一直走下去。

推销墓地的川妹子假借应征让秦奋“媳妇还没娶,先买了块儿墓地”,想为肚子里的孩子找个爸爸的台湾富家女证实了秦奋关爱孤儿的虚伪性,坚持“十二月一‘日’”的性冷淡寡妇引发了对于“爱情与性的关系”的争议与怀疑,炒股女狂人把人生比喻做投资股票似乎进一步确认了男人与女人对于婚姻和人生的看法名为“二元”实为“一元”的思维一致性。最后到了被秦奋称为“在仇人眼里都是西施”的“仙女”笑笑这里,感情、人生更是一个无从收拾的大“谎言”。不同的是,这个“谎言”美得让人心痛,痛得让人心碎,碎得让人只能用死亡来结束。

梁笑笑,美丽的海航空姐,寂寞的“小三”,努力想“现实”一点的女人,表面阳光,内心灰暗。且不说由性感明星舒淇来扮演这一角色是否适合,单是她那略带文艺腔的台词,散发出龙舌兰加勿忘我的暗香的声音,跟风景融为一体的心境,体现出的那一份宁静的幽怨,已经足可以让心生怜爱的观众心甘情愿地跟随她“自欺”一回。为了忘却自己心中的“真爱”,为了活得更加“现实”一点,海航空姐笑笑主动约见正在频繁征婚的秦奋,面对“三见都不会钟情”的老男人,笑笑向他敞开了对“任何人都不能说”的“第三者”经历。此时,与其说“在迷恋中挣扎”的笑笑面对的是一个再也不会见面的陌生人,不如说面对的是她自己的灵魂。惟其如此,那些“绝对隐私”才敢于宣泄出来,而笑笑也借此机会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重新做了一番梳理。于是,普通的“小三”题材,惯常的“小三”命运,预料之中小三不会获得合法的身份地位,经过三年的辛苦等待,换来的却是情人对于承诺的遥遥无期。这是此类影视剧中一贯的作风。不同的是,本片中的笑笑干无望之中,竟然以“欺人”来完成“自欺”。她主动提出要作秦奋的女朋友――“可以结婚的那种”,试图通过这一“假想”的身份转换来力求融入“现实”的社会。而我们看到笑笑的这一决定并不能使她真正从“神话”中走出来。这个“神话”就是三年来情人和自己精心编织的“爱情堡垒”。在影片中,从头到尾只有笑笑对方中信所扮演的情人的痴情与等待,以及“方中信”对笑笑的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模式在现代都市中再一次上演,“方中信”对笑笑的爱到底有多真,恐怕两人都未必能够找到明确的答案。

如果说“方中信”对笑笑编织了美丽的“谎言”,那么笑笑反过来又为秦奋编织了一个“真实”的“谎言”。笑笑与秦奋之间的那段“身体”与“心”的背叛的对话可以为这段“谎言”做一个很好的诠释。

秦奋:“人在我这儿,心在别处……”

梁笑笑:“你可以不接受,我知道这对你不套平。”

秦奋:“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

梁笑笑:“不允许。”

笑笑的允许自己心理“走神”,却不允许别人身体“开小差”,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欺”话语。而这种“自欺”姿态竟也得到了秦奋的默许。北海道之行,既是秦奋的“求爱之旅”,也是笑笑的“重生之梦”。但是,“爱情的谎言”是绚烂多彩的,其诱惑力也是致命的。当笑笑发现自己无法摆脱爱情的梦魇时,只能到同样绚丽的大海中去寻求重生。这种“欺人”与“自欺”终于在笑笑被救 起之后达到了二合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结局的大团圆不仅是贺岁片“喜剧性”的文本意义上的需要,更是人生最完美“谎言”――婚姻的开始。当笑笑用秦奋的手机给“方中信”打完电话并把手机扔到海里时,观众会发现,其实笑笑只是想通过表面上的“告别”仪式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自欺”方式,以此来显示“谎言”的真实性。

如果说存在的本质就是“欺人”与“自欺”合谋的“谎言”,那么人生岂不是很绝望?未来在哪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理由。鲁迅面对绝望“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反抗”,做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猛士”,尽管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出路、前途和可能,但是他依然奋然前行。鲁迅的伟大与悲壮也正在于此。与鲁迅相比,我们身边更多的是秦奋式的“小人物”,面对绝望,他们没有勇气“反抗”,只好假装“深情”地边“贫”边“痞”。

葛优所饰演的秦奋,以一则调侃戏谑的征婚启事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已经不小了,日子小康,抽烟不喝酒。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没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现在学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的“三无伪海龟(海归)”。人品五五开,不算老实,但天生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总体而言还是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

典型的“葛优”式的“贫”语,写的是征婚条件。实则是秦奋的个人素描。相貌平平,却自我感觉良好,人品不坏,却也不能免俗,冀图找一个“外表时尚、内心保守”的“婉约”女子。拥有的财富并非靠自己的“勤奋”获得,见佛就拜却找一个听不懂汉语的外国神父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这就是你我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其影子的“秦奋”,所有的相亲都是不靠谱的布朗运动,不会与生活和感情太较真的“小人物”。面对形形的应征女子,他或调侃,或敷衍,或“敬而远之”,或“心有戚戚焉”。或许秦奋自己也不知道幸福在哪里。但是在知道笑笑决心做自己的女朋友之后,竟然不顾她提出的不公平条件,乐不可支地陪着去了北海道。“小人物”的“痞气”、世俗全然毕现。一路上,他见庙就进,见了神父就忏悔,一方面是为了向佳人显示自己的诚心,另一方面或许更是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求得一份心安。在“四姐妹居酒屋”里,原本是觊觎四姐妹的美色而去,不料却结结实实地被“涮”了一回。哀伤的乐曲,低沉的音乐,青春早已不再的四姐妹,与店外招牌上四位年轻貌美的少女形成鲜明对比。秦奋看着这一切,欲哭无泪,只好在笑笑出现之后戴上老花镜、贴上假胡须半真半假地扮起小老头,同大家一起唱起青春的挽歌。

笑笑被救起躺在病床上,眼角淌下重生的痛苦眼泪,在车上,秦奋给了邬桑一笔钱,说了一句“钱不算什么事儿,我缺的是朋友”,下车之后,背对邬桑挥了挥手,想必也会抹一把孤独的眼泪;在回家的路上,邬桑独自开车唱着忧伤的日本歌曲,边唱边哭,心里的孤独和人生的辛酸也只能化为悲恸的眼泪。

就像《信以为真》里所唱的:“喝了交杯,幻觉好美”,“信以为真,痛出了眼泪”,“没有人能猜出结局”。如果说生命的存在是一种虚无,结局注定是悲剧,那么我们只能选择“喜剧”的生存方式来做一番对抗,就像鲁迅说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本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秦奋,终于以他特有的“痞气”和“贫”语,成功解构了生活的“谎言”,历经“勤奋”终获“幸福”,成为最大的“赢家”!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文3

黎阳是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的电视剧主人公。

出身贫寒的黎阳,立志要出人头地,却在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是“没钱、没家势、没背景”的“三无产品”,成功机会渺茫。

为此他抛弃了青梅竹马的女友,娶了“高干女”程真真,被身边人骂作当代“陈世美”。

婚后的黎阳虽然在事业上受到程家关照,但这段门第悬殊、攀龙附凤的婚姻让黎阳和程真真夫妇一度陷入痛苦,倒插门女婿的身份也让黎阳直不起腰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文4

关键词:忽悠;句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引言

这些年随着央视春晚和电视剧的热播,东北方言也红遍了大江南北,传播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东北方言词“忽悠”在2002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中“一炮走红”,成为当下非常时髦的社会流行语。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两方面对这一词语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与近义词比较、语用等层面探求其流行原因。

一、句法分析

句法是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是语法的一部分。句法分析是指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明构成成分的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分析。

1.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用作谓语中心语的动词、形容词等通常是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核心。例如:(1)忽悠,纯属忽悠!(2)少拿“喝油漆”忽悠消费者;(3)傻小子,人家这是忽悠咱呢!

例(1)中,“忽悠”作了谓语,例(2)中,“忽悠”作谓语中心语,对主语进行叙述,能回答主语“怎么样”的问题,(3)中,“忽悠”作了谓语中心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的问题。从中我们还可得知“忽悠”作谓语时,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2.带主谓短语作宾语

主谓短语作宾语是指谓词性谓语句中由主谓短语充当其宾语。例如:(4)忽悠穷人买房子要厚道一点;(5)忽悠退休老干部买邮册;(6)你别忽悠网民网购。

例(4)(5)(6)中,“忽悠”都带了宾语,例(4)中主谓短语“穷人买房子”作了动词“忽悠”的宾语,例(5)中主谓短语“退休老干部买邮册”和例(6)中主谓短语“网民网购”都作了动词“忽悠”的宾语。

3.带补语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与后面的补充成分,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例如:(7)“伪大师”还能忽悠多久;(8)昨日,房产中介着实把刘阿姨忽悠了一把。(9)你可把我给忽悠惨了。

例(7)中,动词“忽悠”后带了时间补语,说明动作的久暂,例(8)中,“忽悠”带了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9)中,动词“忽悠”后带了程度补语,表示动作程度很高。

4.能够重叠

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例如:(10)看过十面埋伏的朋友请进来再帮我忽悠忽悠。(11)小样儿,看我怎么忽悠忽悠你。(12)如果小王再忽悠忽悠,你就上当了。

例(10)(11)(12)中,“忽悠”像其他动词一样可以重叠,表示轻松的语气。

5.用于被动句中

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例如:(13)别让影视剧“忽悠”了你的健康指数;(14)千万别被保尔森忽悠了;(15)老姐被亲弟弟忽悠走了六百万

例(13)(14)(15),“忽悠”用在被动句中,表示遭受“忽悠”义。

二、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方式等。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例如:(19)退休教师被忽悠;(20)女子冒充专家忽悠糖尿病人买假药;(21)被骗单位也忽悠。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忽悠”有这样一些区别特征[+施事是人、物][+可用于被动句][+状语][+主谓短语][+欺骗、蒙人、骗子义][+中性色彩][+贬义色彩]。

三、流行原因

前面分析了“忽悠”在句法、语义上的特质,但“忽悠”作为一个方言词可以在普通话词汇中大红大紫,这就必须研究其流行的原因,我主要从与近义词的比较、语用层面进行分析。

(一)与近义词比较

在“忽悠”流行的现今意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欺骗、吹嘘、应付”之意,甚至成为自娱自乐的代名词。但是,“忽悠”又与“欺骗、吹嘘”有所不同,有它独特之处。

1.“忽悠”与“欺骗”

在日常使用中“忽悠”常常带有欺骗的意思,但是它有其不同的意味。例如:(22)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这里的“忽悠”实际上是“欺骗”的意思,但比“欺骗”带有更生动的感官印象和嘲讽的意味。“忽悠”的特点在于,再动听的、贴心的言语下,对方显得特别诚恳,他那么尽心的为你着想,说的你傻乎乎的,脚找不着地,仿佛忽悠(晃动)在空中,然后你照着他的想法做了,往往还心存感激,待冷静下来,双脚踏地,你才发现自己被忽悠(欺骗)了。由此可见,欺骗更强调“骗”的结果,而“忽悠”更形象化了“骗”的过程。

2.“忽悠”与“撒谎”

“忽悠”是某些人的习惯或者性格,只要不害人,说说大话开开心,吹吹牛不上税倒也无伤大雅,你习惯了别太当一回事也就行了。而撒谎则是损人利己的卑劣品质,两者之间有模糊的地方又有清楚的分界线。

“忽悠”与“欺骗、撒谎”的异同用下表表示:

(二)语用层面

语用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对一个词语进行语用分析就是把它放在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为的是了解语言意义和话语的结构在这些制约下的变化,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观察“忽悠”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有以下特色:

1.搭配灵活多样

一个词语可以在人们之间流行开来,并有可能进入普通话中,表明它有着独特的语法意义。

“忽悠”在句子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灵活,它是一个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性质,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可以带宾语,带补语,可以受状语的修饰,可以重叠,这些我们在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到。另外,它可以兼用为名词。这足以表明“忽悠”使用频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

2.效果鲜明生动 当今流行语的使用存在一种口语词语书面化的特点,有一些词语原本是口语中使用的,但随着它传播速度加快,使用面扩大,使它们变成了书面语。主席的那句“不折腾”曾经很吸引人们的眼球,有外国传媒甚至把“不折腾”直译为“bùzheteng”。

结语

东北方言词“忽悠”流行的原因有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特别是语义方面,但由于资料与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在这里我只是做了小部分的探索,更深层次的因素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旭慧.新流行语“忽悠”[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 杨丽娜.谈东北方言词“忽悠”的语法语义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文5

一、镜头里的“世界”

“镜头里的世界”属于影视范畴,它可以是人为设计的、虚拟的、想象化的世界,也可以是摄影机所到之处或偶然、或有意捕获到的大千世界的一个掠影。掌握镜头的人就是主宰那个世界唯一的神,在镜头里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被规定和设计好的,生活在那里的人是安全的、稳定的或者说是“幸福”的,他们有相对的自由和绝对的不自由,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命运的抉择权,没有未知的可供期待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镜头里的世界”就是一个有意构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的缩影,它是个充满了局限的概念。当然这是由于影视创作的需要而设计的。现在我们所探讨的就不再是纯影视意义上的镜头里的“世界”的概念,虽然它源于影视作品,但是它的内涵远远大于纯影视意义。我们姑且称之为“戏中戏”的启发。就整部电影而言,作为观众的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具有两重性:一个是镜头里的“世界”,一个是那个世界里所构筑的另一个理想化的镜头里的“世界”,即“楚门的世界”。我们重点讨论后者。楚门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造的虚拟空间):巨大的摄影棚就像一个牢笼一样伴随他20多年。对于那些以收看《真人SHOW》这类肥皂剧的观众来说,楚门是幸福和幸运的,他从一个婴儿开始就踏上了明星的道路,没有烦恼和生活的压力、没有任何的威胁。但是作为一个富有生命朝气的自然人(楚门)来讲,这种“幸福”是残酷的,真实的情感被虚假的生活所欺骗,自己不能按照个人意愿旅行、相爱等。在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镜头,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别人消遣的质料。在24小时的全球滚动播出当中他已经没有私人空间可言,一切都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进行着。楚门的生活是一个典型的镜里的“世界”,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世界。它与“世外桃源”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楚门的世界又是一个被物质化、机械化了的世界,是一个被人安排和操控的世界,它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掌控镜头的人可以摆布这个世界,“他”就是万能的上帝,“他”可以呼风唤雨、牵日引月、可以控制时间的流动、可以安排他人的命运。例如,在楚门小时候,他与父亲一同出海,父亲“溺死”于海上。可是后来由于剧组工作人员的疏忽,“父亲”又重新出现在了镜头里。这本是现实所不会许出现的,然而掌握镜头的“他”却可以利用这一过失创造奇迹。“他”巧妙地骗取了楚门真实的泪水,换来了所有观众的眼泪。另外,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欺骗和虚假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个阴谋,“举世独清”唯有楚门被蒙在鼓里。他对生活以诚相待,而生活对他则是残忍无比。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身边的妻子、絮叨的母亲都是一种“职业”。他们全是这个骗局里的成员,他们都在欺骗一个真实的灵魂和他的感情,以供镜头前的无聊者满足他们的窥视欲。因此,楚门生活的这个镜头里的“世界”是残酷的,他的喜怒哀乐都是非自然因素刺激下的自然流露。他能以自己的幽默带给别人笑声、拿自己的泪水换取观众的同情。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楚门是真的,他有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维。说完了楚门的世界,我们再把视角往回来一下,站在我们当下的立场上以“戏中戏”为突破口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可以评价《楚门的世界》,就是因为我们再借他的世界里的“镜头”关注着他们。

二、世界里的镜头

相对于镜头里的那个“世界”,我们要讨论的“世界”里的镜头,这个世界首先是一个当下的、真实的世界。它变化着、充满未知的不可预料的一切。然而,这里的“镜头”就不再仅仅是那个真实的镜头,它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概念。既是指对人具有监视作用的电子设备或者是机构组织,又是指一切对人的自然性具有压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存在。不同的是,在这个世界里,人是拥有选择权的自然人,有选择权,但也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虽然世界里的“镜头”越来越多,人自然地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人生是有所期待的,生活是有尊严的。文明是第一道枷锁。文明程度越高,人作为自然个体的存在空间就越小。科学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体上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下,对于作为劳动力的个体而言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当中,人遭受着不断地异化,这就是工业文明的副作用。在《摩登时代》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是被物化了的,机械化代替了人的灵性,生存就像机械一样按照既定的规则重复和循环。这一切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那些循环场景一样,只要摸清规律就可以预测下一分钟将要发生的任何事。因此,对于文明时代人来讲,“人类是悲伤的动物,他们基于动物的本能寻求着有别于动物的生存,而这种生存的本质是对自我的(动物性)本质特性的无限压抑。”让我们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楚门的生活,视野就可以覆盖那个“世界”里的全部镜头。这本身就是一部“戏中戏”,全知的观众允有充分的发言权,但是我们不能以全知自居为智者。因为我们只是一个自由的欣赏者,楚门可以对“镜头”(欺骗)说“不”,而我们却是沉默的“智者”。当我们有一天也面对一个被安排好的未来时,是否有勇气说“不”?是否明白我们世界里的“镜头”不等同与楚门的“世界”里的镜头。真实世界中的“镜头”面对的是一个原本就充满危机和挑战的世界,那些“镜头”在规范和改造着这个世界;如果说你没有那勇气,那么就做一个甘愿抛弃自然性的人,人生固然就是安全、稳定、甚至是“幸福的”,但却注定是残缺的。人生的不确定性一旦消失,也就意味着未来不再有所期待。“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与楚门一样,在生活中我们同样也是演员,而且由于地点和对象的不同,我们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的角色。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他们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那些收看《真人SHOW》的观众一样,面对镜头里的“世界”,是“旁观者”,但是面对世界里的“镜头”,却又是演员。世界里的“镜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既包括真正的镜头,又代表了那些用来规范、监视、制约以及维护我们世界的所有手段的总和。因此,我们的处境更加复杂,楚门面对他的“世界”说:“你无法在我脑中装摄像器。”他的反抗是不顾一切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只有真实的自己才能追求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灵魂。请记住这段经典的对话:“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不,你是真的。”我们应该像楚门一样,选择生活在世界里的“镜头”下,而不是镜头里的“世界”中。只要我们自己是真的,我们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有勇气为我们的选择负责!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范文6

[关键词]电视剧;真实性;失败尝试

有评论说,“它让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出现了‘零点首播黄金档重播’‘滚动播出’等奇怪现象;它注定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它,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尽管好评很多,然而我要说,它所讲述的是一个看似真实却谬之千里的,不真实的“国军”入缅作战故事,一部典型的用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思维和想象,嫁接到“国军”身上的虚假故事。

一、对中国士兵真正的形象个性的随意编造

《狼毒花》《亮剑》两剧之中,主人公具有一些流民,甚至流氓习气,但主流是一种勇敢精神,阳刚之气,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认可。不幸的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把流氓习气、涣散、怕死、欺骗、自私、愚昧、没有精神和灵魂,这些丑陋弱点当成士兵的本性和特质,通篇渲染,仿佛这就是真实。

如果我们给该剧中的士兵甚至军官一个评价的话。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些没有理想和热情。有的只是逃生,通过暴力和欺骗谋官、求财,追女人的乌合之众。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绰号:北平人孟烦了、上海人阿译、东北大兵迷龙,还有要麻、豆饼、蛇屁股、康丫、兽医郝大叔和湖南人不辣,对了,还有那个外号“死啦死啦”(龙文章),这哪里是军人,分明是市井之徒。

让我们再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龙文章(绰号“死啦死啦”)骗着哄着大伙边打边退,是为了圆他的带兵梦和求生,为此,他什么都敢做。他敢违抗军令,劫出孟烦了,敢欺骗大家甚至敢欺骗上级指挥官。他甚至跪下来恳求美国人麦克鲁留下来,目的只是美国人能教他的弟兄们如何在战场上活命。

东北大兵迷龙,贪财,好女人,喜欢用拳头征服同伴,打了那么多年仗,居然直到他在森林中搏杀了几个日本鬼子后自己才目瞪口呆,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真的可以打鬼子了。

“九一八”是哪一年?宛平城里的东北将士奋起反击的战斗中,东北抗联顽强抗击的队伍里,有多少敢想敢干的东北军人身影?抗战四年了,一个东北人认识到了“居然真的可以打鬼子了”!这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悲哀?或者说,这是“创作者”强加的一种悲哀。

剧中描写,迷龙在撤退途中捡了一辆满是辎重的车子,逃命途中还不忘找个老婆,为了一笔交易,迷龙仰脖把二斤白酒灌了下去。还有,整天地对同伴叫骂、吼叫。创作者表现的是一个正规军军人吗?

那个孟烦了,躲在一棵树下,热泪纵横地读着信,哭得痛快淋漓,感觉自己还是一只有家的流浪犬。为了阻止老教授(孟烦了的父亲)带着书走,他情急之下拿枪顶着他老爸骂了句“你大爷”。

还有那个阿译,有报国热情,却胆小如鼠,大概是按照“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塑造的,真是天才的想象。在热情和责任心支配下的学生,你觉得会怎么做?请把思维放到当时的环境下去思考。

最不可理解的是,惟一一个要为死去的兄弟报仇的勇敢的年轻人董刀,剧中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丧门星,没有合理的解释。只是为吸引观众的耳目。

真理和谬论只隔着一张纸,导演康洪雷追求所谓的更真实,却走向了反面。影视剧的创作决不能离开历史的大背景,离开事物的主流。

二、特定的历史时段,民族危亡的窘境已经激起了人民救国的热情

人缅远征是1942年,那已是全面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国民政府撤到重庆已经退无可退,《中国大事记》描述“……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中国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争取民族自由,保家卫国已经深入人心,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战场。抗战初期的彷徨,散乱已经不复存在。事实上,如果一个民族在这个时候依然不觉醒,那么,这个民族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当时士兵(至少是主流)的觉悟决不可能像《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描述的那样,是一群只有自我,被骗上战场,被动作战,贪生怕死的地痞无赖。事实上,许多热血青年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了抗战。在一些乡村,弟兄俩在抽丁时还出现了争着去当兵的以前少有的现象。战后,许多幸存的士兵说“看到怒江以西被日军占领,人民流离失所,才主动报名参加远征军的。”“那时的理想就是打日本。只要能打败日本,什么都舍得拿出来,包括生命。”民族危亡关头,血性男儿勇敢地走上了战场,放下了个人的利益,这已经不是觉悟多高的问题,是摆在许多中国人面前的现实选择。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为保护这条生命线,当时的国民政府在1942年2月16日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开始了第一次远征缅甸的大规模作战。

三、出国作战,国民政府派出的是当时最好的军队

这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既然是出国作战,就是代表国人形象,也是当时民国总统的门面,蒋本人决不可能派一些战场上下来的败兵去敷衍了事,更何况事关保住滇缅公路生命线之重要职责。

让我们来看看远征军的构成: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第五军为当时中国惟一的机械化军。军长分别是杜聿民、甘丽初、张轸。我们注意到对当时情况的描述是这样的:“3月1日,滇缅公路上车轮滚滚,空中有盟军的飞机护航,在遮放集结的远征军乘上英军的红头大卡车,直奔国门畹町而去。”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的远征军的军容和声势,以及装备之精良。从目前保存的将士们出征的照片来看,也无不透露出自信和振奋的表情。

让我们来重读一下200师少将师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谱写的《战场行》这首歌:

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落在我们的肩头,已落在我们的肩头。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民族。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

你能说这首歌没有豪情壮志吗?军官的豪情难道不是来自他的士兵吗?任何人对着《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那些士兵都写不出这样豪情的歌词。

四、攻坚克难,战绩辉煌,二次出征,义无反顾,这决不是如同地痞流氓般散兵游勇能办得到的

由于那时的日本还处在上升阶段,驻缅日军是有准备的,是强悍的,武器装备是精良的。那时中国士兵中流行一句顺口溜:“它的炮弹很凶,它的机枪火力猛,它的毒瓦斯气雾蒙蒙,它的飞机盘旋子弹来自空中,它的坦克直闯横冲,它的电网密无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远征军却仍然做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说:“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就在距仰 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于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猛攻。歼敌近5000人。…‘连日本人也承认这是南洋开战后第一次受挫。”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英军7000多人,击毙日军1200多人,齐学启将军重伤被俘。宁死不屈。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松山攻击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打出了军威和国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给予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高度评价,并授予了功勋章。

当然,代价也是惨重的。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师部上等兵。87岁吴大先描述:“松山阵地上敌人的机关枪炸响成一片,朝上冲的士兵像滚豆一样滚下来………‘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死人。”然而,战士们宁愿去死。也不逃跑,更没有哗变、投敌。幸存的老战士回忆说:“要是个个都想跑,让日本人打进来,国家就完了。为了不亡国,要坚决和日本人打,死了就算球。”这与《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士兵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次远征失利后,1943年11月又二次反攻缅甸。退守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即中国驻印军)再次积极投入战斗。并一雪旧耻。请记住:“是中国驻印军在于邦打响了反攻缅北战役的第一仗。他们积极求战,打得很勇敢,以至于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线’。”试问,这是一群只有自我,没有奋斗目标的乌合之众所能做到的吗?

战争是残酷的。在第二十三集居然出现了与日军飚口号和唱歌,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五、第一次出征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耄耋之年,那些尚在的老战士依然斗志不减,军歌在心,颂之如虹。催人泪下

不是没有人总结失败的教训,如日军当时实力强大,国军部队指挥混乱和失误,盟军内部不协调,选择撤退路线错误等等,但是,没有人总结时提到,士兵怕死,不听调遣,纪律涣散。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士兵的责任,更不能想当然地把他们想象成逃命、内斗、自私散乱的群体。并加以表现。

一个远征军的老兵看完《我的团长我的团》预告后,气愤地说:“这是一部瞎胡闹的烂片子。这是一支叫花子军队,能作战吗?中国的正规军军人都是剃光头的,没有蓬头散发的。…‘中国军队是不允许光膀子的。”“在军队里吃饭除了作战的时候,全都要列队的,整整齐齐的。…‘那烂片子里的环境是树林不是热带丛林,而且是北方的树林。这部影片有关的创作人员也太了!”

不是没有人对缅甸远征军战士采访过,那些老人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一种自豪、激情和悲壮,有的接受采访的80多岁的老战士与记者告别时,竟站起来,挺直腰板,朝记者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问:“你看,我像不像一个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