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视传媒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视传媒论文

国内电视艺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探析

[摘要]本文从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电视艺术类型研究、电视艺术史论与鉴赏研究、电视艺术实务研究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进行分析,梳理出40年来电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站在新时期的当口对电视艺术研究进行审视。

[关键词]电视艺术;新时期;发展脉络

201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望历史,寻找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新时期电视艺术的走向。40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置于电视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来研究电视艺术的文章不仅数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质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历程,中国电视硕果累累,电视艺术不断发展,电视产物不断增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环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本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对电视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解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者除却对电视本体诸如电视艺术的本质、思想内容以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开辟了对电视市场与产业、电视美学、电视政策背景、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视域广,将所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收集难度较大,故而在初期写作中首先选取了100多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胡智锋从2003年到2014年间对论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等文章成为本文论述的重要依托。

一、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1.电视美学研究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2.电视文化学研究电视文化学的研究与电视美学的研究发展相近,随着电视艺术内容的不断发展,电视除了本体性之外,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当今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状态下,电视文化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写的电视艺术蓝皮书,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2010年12月出现首卷,随之2013年6月出第二卷,2014年11月出第三卷。第三卷增加了专题报告中针对新文艺的内容,对飞天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全国电视文艺的章节,以全局性的眼光审视了我国电视艺术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二、电视艺术类型研究

阅读全文

新闻学实践教学新形式

作者:吴雨蓉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对新闻学专业缺乏了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与现代媒体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大比重设置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新闻类课程,而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课程和新媒体课程的设置却显得欠系统。同时,新闻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课时数较少,学生的新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策划能力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其次,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闻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新建新闻学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转行而来,毫无新闻学专业背景可言,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缺乏媒介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往往是书本知识的现学现卖,实践能力与一线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学校办学经费长期不能满足该专业建设需要。[1]现有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于先前选型不当,利用率低或被长期闲置。同时,由于实践经费的不足,很难与校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对口关系,学生实践途径很单一,有时学校把实践压力转嫁给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势也给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地处距离省会和信息中心城市较远的内陆城市,所在地的新闻传媒机构无论数量和规模上都不及一线和省会城市,而有限的新闻机构大多人员饱和或机制不灵活,同时,经济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私营文化传播类企业类型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层次也比较低,想建立一批常态化和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新理念———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多领域培养、多渠道实践

(一)保持理论教学优势,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和所在院校必须更新文科师范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新开设的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应是我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回顾与展望

【摘要】《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五个方面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学术巡礼,是研究成果的阶段性资料集合。本文结合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梳理与展望,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进行了简评。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学科建设

同为电子媒介的广播和电视,在20世纪上半叶走入大众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近百年的风云剧变中蓬勃发展,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事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广播电视研究为中心的广播电视学悄然兴起,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去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艾红红、庞亮主编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下简称《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以2015年出版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为依托,以2016年10月15日召开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广纳诸多学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等五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方面阶段性的研究资料集合,是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一次学术巡礼,为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提供资料依据与参照。

一、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溯源

本书从广播电视研究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勾勒了广播电视研究与广播电视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从学科建构的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理论、实践与研究群落等层面的创新与突破。《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部分收录了五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章,是对广播学、电视学从动议到落实的历史回溯与阐释,其中,《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的时候》①阐明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需要理论的支撑,呼唤建立广播电视学,探讨了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几点意见》②提出了如何在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广播电视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③明确提出广播电视学应列为独立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吸收有关学科中有用的东西,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广播和电视在全面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设立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并在与广播电视业的互动与互哺中逐步成长为独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阶段性资料辑览

关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概况的研究文献梳理,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④从我国广播电视研究起步讲起,梳理了自广播电视问世以来的研究成果及广播电视学的建立历程,并对20多年来广播电视研究队伍和主要成果进行了一次巡礼。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引领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发展。《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⑤从学科体系建构的衡量标准到基本路径、再到发展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话语转型》⑥指出广播电视学科的话语在知识内涵重组、技术介入发展变化、个体多元表达等方面持续进行着转型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⑦提出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与中国广播电视实践与实务、高等院校教育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广播电视学作为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显示出与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电影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相融合的鲜明特点,是内涵与外延极其丰厚的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与广播电视学相关的交叉学科也在与广播电视学的借鉴融合中逐渐丰富完善,不断延展研究分支,成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所收录的文章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有所囊括,如《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⑧梳理了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对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著作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与汇总。此外,收录了对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经济学方面的文章,从与不同专业相交叉的视角对广播电视学相关的研究进程进行了统览性的整合。纵观广播电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明晰广播电视学学科定位,打造科学的学科制度和范式,已成为广播电视学研究实现总体突破的关键环节。在厘清广播电视学学科自建立到发展至今的全过程中,一要明晰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二要框定意识形态及社会所认可的历史过程。这两种方式共同依赖于对广播电视史料的挖掘与考订。《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四部分收录了学者对早期广播电视史的相关研究,从史料积累的角度对广播电视学学科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收录了20世纪早期国人对广播的有关认识和研究以及三四十年代国人从科学技术、电影和新闻传播三个方面对电视的认知等文章。《中国早期广播著作初探》⑨据史对民国时期与广播相关的文献和著作进行了梳理,对民国广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民国“电视”概念史》⑩对“电视”词源的演化进行了探究,并与英文“Television”相对照,廓清了“电视”概念,梳理其成为物理学和新闻学关键词的发展过程。《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对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设历程、广播电视史料的梳理与挖掘以及交叉学科的繁荣,都做了阶段性的资料梳理。

阅读全文

媒介经济学新动态研究

摘要:

本文以国际媒介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媒介经济学杂志》为研究对象,对该杂志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分类总结、归纳了该期刊的五类核心议题。在此基础上,就研究的全方位跨度、作者分布、研究视角与方法、研究行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描绘国外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新进展及其特征。

关键词:

国外媒介经济研究;媒介经济学杂志;研究新进展

媒介经济学是一门基于经济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最早起源于美国。它通常采用传播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经济社会中的媒体、传媒企业的媒介行为、市场结构、资本运作方式及其与政府和受众的关系等问题。著名传播学家罗伯特•G•皮卡特(1996)认为:“媒介经济学研究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商与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各方面的欲望与需求。”①国内传媒学者喻国明教授(2009)等人则认为:“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②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经济学的定义不一,但学者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认为媒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各种经济条件和政府政策影响下,媒体和传媒企业如何运用有限资源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对受众和消费者、社会福利进行关注研究的学科。

一、研究背景分析

本文所选择研究样本《媒介经济学杂志》的研究议题涵盖了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电影等传统媒体及网站、博客、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内容、市场结构、媒介行为、广告策略及受众行为,以及传媒产业与政府干预、新技术等关系等若干方面。该刊呈现出研究议题丰富、作者学术背景深厚、刊载论文转载率、他引次数较高,行业认知度、认可率较高等特点。总的看来,该刊因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媒介经济学研究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从这一点来看,本文选择以该刊作为样本与代表来研究近年来国外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动态与进展,则具有一定合理性。

阅读全文

电视新闻写作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电视新闻写作课程要适应媒介平台的发展,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通过上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全媒体写作技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课堂改革;写作能力培养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而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引导学生刻苦读书。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写作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写作课程要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以视频写作为主的全媒体写作技能。

一、突出学生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投入度。

1.结合学生生活进行平时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学会讲故事。具体到新闻人物的报道,学生要会找出人物个性的关键词,发现能体现人物个性的故事,并能具体表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练习这些新闻写作基本技能,让他们体会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的区别,而且由于写作对象就是身边的人,写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也会提高。如每次在开课前,我会让学生以《我的室友》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要求找一个人物个性的关键词,且只能找一个,关键词要体现在题目里;至少找三个故事来佐证关键词,故事要有细节;题目不能出现“室友”二字,文章中不能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因为要在课堂上展示,所以内容必须真实、客观。讲解此项作业时,写的大都就是本班同学,所以学生会比较关注;教师讲解时会找几篇写得好的来分析,让学生明白新闻人物报道的特殊要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了解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期中考试,我们让学生分别以本专业2019级新生、2016级实习学生以及2013级和2014级读研学生作为报道对象,完成一篇图文报道。要求选题要有典型性,主题要积极向上;题目新颖,贴切;文字符合新闻报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低年级学弟学妹中的各类“人才”,又了解了大三学生实习的收获与不易,还明白了毕业生考研、读研的困难与坚持,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专业的同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更有“动力”去完成作业和学习。

2.通过活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在消息写作的训练环节,我们结合学校或院系活动让学生写新闻,并发表在学校官方网站或院系微信公众平台,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如新生入学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新生入学进行报道;学校组织教职工竞步走,让学生写消息;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一角“学校日”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别给学校官网和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写报道;学生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回来写消息,等等,这样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并掌握同一题材不同媒体的报道特点,锻炼了学生全媒体写作意识和写作技能。

阅读全文

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传媒业态发生重大变革,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业态正向融媒深水期过渡,逐步走向全媒体时代。各地高校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多年来在探索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历程中,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全媒体视域下,各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得到凸显,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融合发展,以及高校应如何培养卓越的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融媒时代还未全线铺满,智媒时代已经到来。2016年10月28日,在“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首次提出智媒体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上引领媒体融合转型,集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为一身的智媒时代随之开启[1]。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能力要求已不同于往日,播音主持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活跃于传媒领域,打破学科桎梏,文理兼修,学习技术融合、学科融合、内容融合的新方法与新技能,真正成为知识全面、专业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1.“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近年来,部分高校为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在培养人才时,过分强调“多能”,而忽视了播音主持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把基本功训练抛诸脑后,这是培养模式中的重大失误,无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吐字归音都应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有部分高校严守专业性教学,缺乏创新策略,在增加采编等课程时,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无法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的目的,一专多能教学面临阻碍。“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已得到凸显,地方高校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融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等工科内容,积极实现文工交叉、多学科互融,形成“传媒+学科”的新兴传媒人才培养方式。2.培养周期与就业周期不同步的矛盾。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考的热门选项,报名人数逐年上涨,2020年播音主持专业艺考人数超百万,较2012年的3.2万人增加了30倍不止,每年有数十万播音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被卷入就业大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范本为传统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而传统媒体的岗位流动缓慢,需求量远小于高校输出量,所以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如愿进入传统媒体,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一些高校即便增加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也只是提高了部分学生进入小型传媒公司或MCN的概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短的培养周期和饱和的社会岗位使专业人才培养陷入恶性循环,行业门槛难以突破。3.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许多高校虽已进行教学改革,按照学生意愿及自身条件划分专业方向,但一些课程依旧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例如,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以一些缺乏代表性的旧新闻为案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未根据当下流行趋势进行风格引导等。高校应以学生自身发展方向为目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接触前沿传媒理论和技术的机会,切忌死板教学,以填平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全媒体传播需要之间的鸿沟[2]。

(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利弊。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占多数,且期末及毕业测评多以论文为主,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界风向的追逐更能使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学习最新技术理论,可长此以往,学生们很难不被固化的学术思维所禁锢,过重的学术负担也难免使他们丧失活跃于台前的生机与活力。一些院校在该省份播音联考无面试环节的情况下,将本校校考的面试环节取消,将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提到了一本线以上,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术性,但却忽略了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的基本要求,未通过面试检验的学生,如何确保其具有播音主持的实操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播音主持专业不能与其他倾向于深耕的学科一样让学生埋头苦读,而应该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思辨思维内化于心,使学生有潜心钻研播音领域的欲望和能力,避免与实践脱节。当前的媒介生态逐步趋向智媒,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应紧密贴合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新媒体主持实务、主持人策划、播音主持前沿等可以提升学生多维素养的课程,浙江传媒学院则针对当前的直播带货模式打造了带货主播训练营,邀请来自一线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主播组成教学团队打磨课程[3]。这些尝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都有所帮助。但此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区传媒市场广,当地高校又大力推崇应用型人才建设,放任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实习机会,学生尚未学成便外出实习的情况不在少数。近年来,各地艺考培训机构异军突起便是实例,细细数来,不知有多少刚上大一、大二的学生已“为人师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提高自身能力,为传媒事业或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考量。因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不能使学生们心浮气躁,失去了传媒人应有的根基。

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阅读全文

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项目教学法运用

摘要:为了提高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文章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的运用。文章首先分析了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其次,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构成要素;最后,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电视节目主持课程中的实施情况,详细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电视节目主持课程中的设计原则、实施案例及教学评价。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

电视节目主持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对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演播空间处理、电视节目策划等基础元素类课程的综合应用。但现如今,电视节目主持课程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做出新的尝试。故此,笔者试着探究项目教学法在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设置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电视节目主持”“主持人节目创作”等相近的课程。但受限于教师素质、硬件设施、课时量、教学模式等客观原因,目前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刻板

近年来,电视节目主持课程使用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电视播音与主持》一书作为教材。虽然此书在旧版《实用播音教程4—电视播音与主持》的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但更多强调播音员主持人“有稿”或“半稿”状态下的语言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今节目创作过程中主持人常常全程参与的现实相脱节,也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很多章节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及例稿选登,对于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无法起到应有的实践指导作用。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作用探析

摘要: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水平,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确定论文结构,在查找、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合理运用指导策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关键词: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策略

总体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应用缺乏规范性,对论文结构的把握缺乏逻辑性,少数学生文字功底差,也有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可以保证论文写作过程的可控性,培养学生文献整理、数据分析、论证结论的综合能力,并确保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稳步推进[1]。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选题方向

选题对于毕业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研室把关,但学生对选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往往难以判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确定。

(一)协助教研室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毕业论文选题一般由学生申报,教研室组织开题答辩确定选题是否合格。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或大致的选题方向,并在开题答辩时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把关,在答辩之后进行选题辅导。

(二)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学生报来的选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选题太大”,如《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发展研究》《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等。有的不是“研究问题”,而是“研究主题”,需要具体到一个小的研究问题;有的需要依托于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有的需要调整到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如学生报来的选题《新闻人物专访对话技巧分析——以新闻频道<面对面>2018-2019年报道为例》,指导教师经过与学生沟通,最终将选题确定为《娱乐类明星人物专访策略分析——以央视<面对面·春晚面孔>系列专访为例》;再如将《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运用》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采访技巧的运用——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这样从研究问题到研究对象都更为具体,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如果写解说词写作,还是太宽泛,具体到解说词写作中的数字处理,而且放到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框架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