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论文范例

电视媒体论文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

电视媒体是传统优势媒体,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坚持以专业、权威的媒体姿态为党和国家之政策宣传提供了重要媒介平台。新媒体赋予了传媒行业新的媒体元素,面对新元素、新环境,电视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受到冲击,舆论影响力弱化,这对其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压力。当前,电视媒体以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新的媒体传播模式,是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内在需求。在“三精”的全方位构建要求下,电视媒体的角色定位精准、新闻策划精准、舆论导向精准,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突围”与“坚守”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本文立足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现状,就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做出如下具体阐述。

1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传播形态决定了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效能。以载体平台为依托,新媒体为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空间,满足了新时期国家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实际需求。当前,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弱化以及多元舆论文化思想的侵蚀,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强调了加快传播效能构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展传播平台。新媒体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便捷、互动、高效的媒体优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实质上,大媒体格局下的电视媒体也以多元化的媒体元素构建了新的传播平台。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实现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要以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为依托,更好地拓展传播空间,让电视新闻达到更好的舆论传播效果[1]。因此,载体是孵化传播力的重要因子,应在转型发展中将新媒体的载体优势融入电视媒体,让电视媒体打造更具舆论导向力的传播空间,这是新媒体为电视媒体“孵化”的重要传播力。

1.2转变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时效性、收益面相对狭窄,与当前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不相适应。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导入中,能够转变传统单一路径及内容下的传播方式,通过图片、影像、VR等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更丰富的传播构建;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更好地提升传播效能,在新媒体时代,微信、抖音、快手、客户端等平台所具有的流量以亿人次/日计算,巨大的流量载体,能够更好地提高传播效能,满足当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求,这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融合的必然选择,对于全面提升舆论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1.3适应时展,构建传播新空间。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对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冲击,构建传播的制高点、搭建传播新空间要求强化新媒体的有效应用。新闻舆论传播需要新的传播空间,为传播效能的形成以及传播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此外,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新的传播空间的构建还是新的传播载体的培育,都需要以适应时展的视角去谋划新的发展路径,这是电视媒体对于“坚守”与“发展”的双重考量。因此,紧跟时展步伐,以新媒体元素构建传播新空间,符合大媒体格局的发展需求。

2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

新媒体为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构建提供了载体,同时也构建了新的传播空间。但是,新媒体传播也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造成了较大影响,如舆论侵扰力大、社会认同感下降、权威性削弱等问题,不利于电视新闻舆论的有效传播[2]。因此,具体而言,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舆论侵扰力大。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思想文化的涌入增加了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也暴露出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困境。首先,在开放式的传播环境中,多元舆论传播的导入对电视新闻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电视媒体传播路径单一、传播滞后等先天不足的因素影响下,削弱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其次,随着不同思想文化的涌入,新媒体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民众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认知与践行存在偏差,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传播环境,提高安全防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2社会认同感下降,传播构建要求提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充斥着民众的视野,也让民众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认同感逐渐下降,这对新时期的舆论传播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西方的英雄主义、救世主义等思想侵蚀,网络舆论暴力等的流行,对民众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显然不足[3]。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及平台丰富了新闻舆论传播,但偏激的、庸俗的思想观点也在新媒体平台大面积传播,这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网络暴力、低俗文化等的信息传播中,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难以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电视媒体与民众“渐行渐远”的问题日益突显。

2.3传播权威性削弱,媒体责任意识不强。在传统媒体传播中,电视媒体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确保了新闻舆论传播的权威性。但是,随着新媒体载体的导入,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权威性逐渐被削弱,媒体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在新闻舆论传播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权威性宣传,这是当前电视媒体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二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获得受众及市场,传播低俗、暴力等新闻信息,媒体责任意识不强,影响到传播的实际效能;三是部分电视媒体对电视新播舆论传播的责任与担当不足,削弱了传播效能,这也是新时期强化电视新闻舆论传播功能的重要内容[4]。

3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是强化传播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新媒体作为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形式,应基于传播面的拓展,为电视媒体构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力。电视媒体既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也要在融合发展中巧妙运用新媒体思维,在强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打造品牌栏目,在深度报道中挖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这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3.1优化媒体传播环境,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媒体“新”在构建了多元化的新闻舆论传播平台,在平台与传播优势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大媒体环境的“宠儿”,是电视媒体的有益补充。在发挥传播效能的过程中,应强化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在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方面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创建“电视媒体+新媒体”传播环境,从净化媒体市场出发,优化电视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环境因子,进一步夯实传播工作;二是要强化传播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提高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为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供切实有力支撑,保障传播的实际效能;三是强化对隐蔽性舆论传播影响因素的防控,特别是对外部不良思想文化的有效防御,为确保舆论传播安全提供重要保障[5]。因此,立足新媒体空间,在媒介融合、舆论影响力培养中培育电视媒体新的传播力,关乎其转型发展成败。

3.2以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激活舆论传播活力。融合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补齐电视媒体的短板,同时增强电视媒体专业、权威的优势。当前,“互联网+”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以多元化的媒体传播路径全面搭建了更具传播活力的新平台。如移动客户端、抖音官方号等成为电视媒体抢占新闻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一是坚守媒体专业底线,在融合发展中探寻新的传播平台。以央视为例,在坚守权威、专业的媒体姿态中,央视开辟了“央视影音客户端”“央广网”等传播平台,让新闻舆论传播面得到拓展,也让“私人定制”式的新闻传播,契合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细分媒体传播内容,打造更具活力的新闻舆论传播。在泛娱乐化时代,电视媒体的“专业性”不应成为新闻内容呆板的制约因素,而应在媒体转型发展中创新新闻传播内容,打造贴近百姓、走进生活的传播平台,这是激活新闻舆论传播、面向细分媒体发展的重要之举。例如,地方电视媒体一直是植根于民生类新闻领域的重要媒体力量,在细分的媒体环境中应积极开辟抖音、微信和微博等传播空间,让“在线互动”“在线意见反馈”成为服务群众的新通道,形成更加广泛的舆论传播影响力[6]。三是以专题策划构建新闻互动平台,这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在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精细策划的焦点聚集、关切民生的新闻点,增强了节目的新闻舆论传播力。

3.3策划系列“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舆论传播是媒体职能的重要形式,更是构建舆论传播力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媒体环境,电视媒体要培育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节目创造、品牌策划等方面搭建更具品牌效力的新闻节目。在市场化运作时代,一档王牌节目的诞生所具备的舆论影响力是巨大的。如央视的《新闻周刊》《焦点访谈》等新闻栏目之所以成为公众认可的王牌节目,关键在于品牌效应与媒体专业的有效融合形成了广泛的媒体传播力。从言论品牌策划的构建再到品牌栏目的搭建,要求电视媒体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媒体新姿态[7]。一是扎牢“深度报道”的媒体藩篱。深度报道是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植根于专业、权威的发展背景,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效力,这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例如,央视的“新闻直播间”以“直播”的形式全程现场跟踪新闻报道,并在深度报道策划中挖掘新闻,呈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二是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栏目是电视媒体提升舆论传播力的重要载体[8]。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专业性、权威性特点,打造品牌栏目,形成广泛的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栏目均是央视的品牌栏目,以“贴近生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见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专业、权威的舆论风向标。

4结语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2

1.1多媒体在实训操作演示中的应用

实训教学环节都是通过操作演示来完成的。通常每一项操作技能的训练都是由教师操作演示完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传统实训教学在操作演示的时候效果不是很好,或受到仪器设备等限制演示操作不方便。比如手工焊接技术训练,教师在给学生演示焊接步骤时,由于锡焊对焊接时间有要求,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s~3s之间。在短时间完成焊接并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记清具体操作要点。在判断标准焊点和不良焊点产生的原因时,由于焊点体积小,学生看不清焊点的细节,达不到良好的演示效果。又如静态调试的演示,因为电子元器件与焊点分别在电路板的两边,学生很难看清详细的测试步骤。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实际电路或焊点用大屏幕投影,将演示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内容。通过录制视频剪辑做成分解动作使学生清晰地记住正确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利用3D制作软件展示电路的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电路原理和故障。通过运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缩短了实际操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实训教学更简单、直观。多媒体应用使实训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有如身临其境,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仪器仪表的调试和使用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操作技能。传统实训课在讲解仪器仪表调试方法的时候,由于仪器仪表面板上的按钮复杂,有些按钮标记字体偏小,学生很难看清按钮的功能。操作步骤稍微复杂些学生就很难记住正确的调试和使用方法。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播放演示,或利用数码相机将仪器仪表的面板拍下来,使用软件做成动画,按照安排好的步骤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大屏幕上看清面板上的标记,还可以通过反复看动画记住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动画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仪器仪表调节过程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容易观察到调节的细节,使操作步骤易于掌握。而利用软件动画模拟仪器仪表的调节过程,可以很好地展示仪器仪表的操作过程。反复演示即突破实训条件的限制,又可节约大量的实训设备的消耗。多媒体教学不但更直观,还能突破实训硬件的条件限制,节约材料和仪器仪表的磨损。

1.2多媒体在实训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训过程的理论讲解部分,教师的板书占用了大量时间,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时不但不用浪费时间书写,还能利用多媒体软件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在听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看到实际电路是如何工作的。这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备课时提前制作好教学课件,在实训理论讲解时打开投影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把相应的理论讲解描述清楚。不但快捷方便、新颖有趣,同时还消除了学生长期听理论课的疲劳感。传统实训课分析电路原理时需要在黑板上画复杂的原理图,画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即便使用挂图,用不了几次就破旧不堪了,在制作挂图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原理图都可以使用CAD绘图软件在电脑里绘制完成,也可以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后保存到电脑里。原理图等资料只要在电脑上绘制完一次就可以永久保存,并可以反复使用。上课时使用投影给同学们展示原理图,节约了大量的画图时间和材料。使用图形和动画进行原理分析,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如在进行电路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改变来指示电流的流向,显示电流通过时元器件是如何工作的。软件模拟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电路工作过程,如果一次没看清还可以反复演示直到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利用多媒体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抽象的论理更加直观。

1.3资源网络化是实训教学发展的趋势

教师可以用网络视频,把工厂电子装配过程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电子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传统实训所涉及的产品、仪器、材料很多都脱离了实际应用。学生走出校门会发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过于陈旧,甚至有些早已过时。使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元器件的最新信息,了解到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资讯。网络上有很多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际需要下载相应资源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制作精良的资源传到网上供其它教师使用,实现共享教学资源。

2多媒体在实训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1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实训教学中已应用了多种媒体技术,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课件的质量还应加强。

多媒体制作技术与效果在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与真实训练相同的效果,并且制作方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使用不够统一。

多媒体应用到实训教学中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在从传统实训教学向多媒体实训教学的转变过程中要做大量的工作。大量的图片、声音、文件、视频需要逐步完善,大量的课件需要制作。在这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导致同一个实训,有多个版本的教学课件,在使用多媒体时其操作方法与过程,有很大差别,从而难以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3)注意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忽视实训教学本身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实训教学,学生总在虚拟的条件下进行,就会造成学生对实际操作训练和对虚拟操作训练的混淆。因此,不能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实训教学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对实训教学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辅助手段。

4)多媒体实训室不够完善。

现在的实训室没有配备完整的多媒体设备。

2.2改进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课件制作多样化。

除了使用传统的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外,还可以使用Flash、3DMAX等动画制作技术,利用平面动画技术交互式、影音、图像结合等特点,教授实训的理论、所需的技术及应掌握的知识点,用三维图像全方位展示电子器件,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2)统一多媒体使用标准。

随着对电子实训教学研究的不断总结与更新,通过上述辅助课件的制作,将多位教师在多媒体实训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去芜存精,制定完成统一的多媒体教学标准。既在完成一套多媒体辅助课件系统的基础上,使得教学与实践比例2:3。如: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单元中,用3D动画展示元器件的形状,用Flash动画演示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占本单元内容的2/5,在真实环境下,实际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等操作占本单元内容的3/5。

3)加大对多媒体实训教室的投入力度。

对现有实训室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在硬件方面除了配备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外,还要加大高质量的投影仪和数码图像声音采集设备的投入。

3总结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新常态进入互联网时代,号称传统媒体中“一把利器”的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

一、传统媒体必须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

首先是新闻评论的呈现形式。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评论是表达自身立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在广播电视全天的节目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闻评论也是媒体新闻导向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并存的今天,自媒体的“评论体”与传统媒体的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目前被广泛使用带有“新闻评论”性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账号发言。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发言。账号的注册属性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个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真实身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也使得平台账号针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发言通常不会隐讳,甚至就是为了表达立场而评论发言。账号发言的内容不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如果是关于某件事情的“观点”“看法”,或者叙述事件本身的倾向等所谓的“吐槽”都可以视为是一种评论。现在很多自媒体的创作者不再局限于自己表达,有许多甚至直接做成了采访的模式。自媒体新闻评论不仅是文字,有的甚至只使用一些语气词、符号,或者发个图、表情等都具有明显的“观点”“评论”意向。

2.留言表达。留言是互联网媒体重要的互动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评论阵地。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其类似于报纸的“读者来信选登”,或者广播电视媒体的“热线电话参与”。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参与评论的平台用户不但比传统媒体受众群高出几个量级,而且由于网友的社会身份、文化程度差异很大,观察和认识新闻事件的角度更加丰富多彩,评论的量和质都有飞跃。互联网平台用户评论的文字表达更加直接,虽然有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存在,但在时效性、广泛性、生动性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媒体。留言还起到了二次传播的效果。

3.转发分享。这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功能,是网络时代加速新闻传播的新手段。转发分享的形式包括: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转发。虽然有的转发分享在形式上并不发生评论,但是一般愿意转发分享的都是具有自我认同的内容,从转发的行为可以基本确定转发人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声的观点表达。同时,大多数人还会在转发的时候加上点评语言,来阐发自己转发的认识角度。这两种不同的转发分享都是通过转发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也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

4.搜索排行。由于巨大的参与量,使得新闻或者新闻评论被点击而迅速生成数据,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的新现象,是传统媒体在到达率搜集方面所无法匹敌的。对热点新闻进行搜索排行,这是互联网平台借以推动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进而逐渐演变为强化热点新闻评论的重要指标。当某条新闻被大量关注,搜索点击形成一种热度、甚至观点导向,“热搜”不仅成为新闻评论的重要平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热搜”本身也是观点表达。从以上四种新闻评论的网络形式可以看出,由于新闻评论在互联网时代参与度和时间效率上的飞跃,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进行意见表达方面的局限,它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有覆盖面广、时效强、实时互动的明显优势。

二、传统媒体对于灵活多变的新媒体评论的因应手段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借势借力迅速调整自己?媒体“利器”新闻评论又如何实现凤凰涅呢?笔者认为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应该站稳脚跟、顺势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

(一)兼容兼顾:借用新媒体,声像并举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巨大改变,随时随地就可以凭借手机浏览到各种资讯。为了应对这种“碎片化”的获取新闻和资讯的模式,目前传统媒体纷纷开始经营各自的网络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纷纷拓展新媒体空间,通过新媒体扩容,去做立体布局。同时抢滩新媒体平台,广播节目在“喜马拉雅”“蜻蜓”等平台上架播出;电视节目与各种网络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可以说,近几年来,广播、电视媒体“借船出海”,借用新媒体平台已将自身的受众面扩大至全网,并进行立体传播。由于获得资讯的方式、传播方式、参与互动方式等的改变,使得对于资讯的解读、评论的形式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般滚滚而来,这种互动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效应。

(二)多元表述:关注热点民生,让新闻评论的覆盖面更广传统媒体新闻最大的制约就是新闻资源的局限,其中包括新闻线索和调查、采访的记者,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媒体开“源”(新闻线索)节“流”(记者)很大的便利。传统媒体由于传播和参与等方面的局限,新闻评论只是局限在新闻事件本身与少数几位专家、评论员之间,而且不管是纸媒,还是广播电视,它们的受众都很局限。传统媒体借用新媒体的平台效应,大量粉丝的留言和互动成为了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选取的独特且丰富的原始素材。一方面新闻评论的选题面得到了扩充,另一方面来自不同网络平台的受众评论也可以进入到评论节目中。传统媒体以“融媒体”的姿态与自媒体进行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声音的多元化不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新闻评论上则更加具有“兼听则明”的客观性;而声音和视频元素的充分选择性,提高了传统媒体节目的可听、可视价值。

(三)快速导入:捕捉焦点、热点更快速新闻事件以及由新闻事件带来的大量新闻评论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多角度认识,其中占比最大的认知便成为所谓“主流民意”;或者分歧各方势均力敌,形成一定的民意势力态势,这些本来是需要通过专门机构按照专业程序进行调查搜集并演算而获得的数据,现在在网络中可以迅速得出判断。这种迅速、自然形成的舆论会产生较大的舆论能量。比如“22岁姐姐拒养2岁弟弟被父母起诉”的网络新闻被热传,短时间内阅读量就达到5.5亿次,迅速冲上热搜,大量评论围绕法律和伦理问题展开讨论。有一家自媒体一个网络调查,短短一天就有将近10万人参加投票,超过一半人(5.3万)的观点倾向是“父母的选择为何要孩子来承担”。一般来说,传统民意调查机构对于一个社会新闻的调查样本不会超过一万个,而现在稍微热点的一些资讯点击达到10万+已属于常态,新媒体的民众参与所获得的大数据将调查机构远远甩在了后面。因此,融入新媒体,在新媒体中寻找热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可以事半而功倍。

(四)互助成长:借助网络媒体形式,不断拓展传统媒体生存领域广播、电视近年来一直努力在互联网大潮下突破传统媒体产业的经营瓶颈。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在“融媒体”概念的指引下,不断对“融”的方法、手段进行实践,可以说,传统的广播电视已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并走出自己的“融合”之路。融入新媒体激发了传统媒体的活力、提高了效率,也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网络新闻评论的常态化,无数个大众新闻信息员和民间评论员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接地气的市民评论语言让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更加鲜活,评论更加不拘一格,这种借助于大众眼睛和嘴巴的新闻评论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通过对网络新闻评论的梳理可以对新闻本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新闻也会有更厚重的把握,点评、短评、编后语,也可以组织得更加清晰、稳重、客观、精准。

(五)公信:把握导向,不让人为操作带领风向前文提到的“22岁姐姐拒养2岁弟弟被父母起诉”的网络新闻后来被传统媒体《南方周末》关注并进行调查,竟然发现这条新闻是一条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的“三无”新闻。自媒体目前已经成为大量网络议题的传播者,从另一方面来看,其也使得虚假新闻不时出现。对此,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必须凸显其媒体公信力,把握评论的主动权,在汹涌的自媒体新闻评论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传统媒体仍需谨守本位,既要做“弄潮儿”,也要引领主流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视艺术;新时期;发展脉络

201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望历史,寻找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新时期电视艺术的走向。40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置于电视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来研究电视艺术的文章不仅数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质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历程,中国电视硕果累累,电视艺术不断发展,电视产物不断增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环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本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对电视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解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者除却对电视本体诸如电视艺术的本质、思想内容以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开辟了对电视市场与产业、电视美学、电视政策背景、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视域广,将所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收集难度较大,故而在初期写作中首先选取了100多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胡智锋从2003年到2014年间对论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等文章成为本文论述的重要依托。

一、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1.电视美学研究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2.电视文化学研究电视文化学的研究与电视美学的研究发展相近,随着电视艺术内容的不断发展,电视除了本体性之外,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当今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状态下,电视文化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写的电视艺术蓝皮书,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2010年12月出现首卷,随之2013年6月出第二卷,2014年11月出第三卷。第三卷增加了专题报告中针对新文艺的内容,对飞天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全国电视文艺的章节,以全局性的眼光审视了我国电视艺术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二、电视艺术类型研究

作为电视艺术的代表类型,本文主要以新闻、电视剧、纪录片的研究现状为例对电视艺术的具体类型研究做简要概括。1958年《一口菜饼子》首次使用电视剧的概念,80年代中后期电视剧开始繁荣。1983年的《电视剧初探》已经对电视剧进行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剧的迅猛发展,电视剧创作对理论需求迫切,1987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总结了我国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历程,明确了电视剧演技方法和未来走向。后期,发表于《现代传播》上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要评》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电视剧的发展,丰富了电视剧理论格局,创作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剧创作生态。电视剧的制作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论独播剧时代电视经营理论创新》(赵斌著),就对电视剧的生产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的视角也出现了题材的研究,如《老大的幸福:对幸福的阐释》(刘渊、钟呈祥)就对现实题材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三、电视艺术史论与鉴赏研究

对于电视艺术的历史研究早而有之,1992年,赵玉明就作了《中国广播电视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仲呈祥、陈友军著)系统阐释了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视听传媒历史《视听传播史论》(李幸、欧慧玲著)、《中国广播电视节目概论》(苗棣著)出现了对电视业务的研究。首先要考虑批判视角的选择性。张凤铸教授曾在《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中指出批评的五个层次:感觉层次、感知层次、感悟层次、美学层次与哲学层次。其次要考虑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西方传统批评模式:作者批评、理性批评、符号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二是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批评方法,如文化研究批评、社会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

四、电视艺术实务研究

1.品牌化、技术产业化研究。随着中国电视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艺术实务的探索越发成为研究的重点。首先,在电视的品牌化战略方面:《电视品牌战略研究》(段鹏)对电视的品牌化运营进行了分析,《我国上星频道品牌现状及其发展研究》(何苏六、李宁著)提出了电视的品牌意识,《我国跨地域跨传媒发展研究》(徐舫州、张静滨、高阳)对卫视频道品牌与跨区域合作进行了分析,《优秀电视节目解析》对品牌化节目《艺术人生》《超级女声》进行解析。

2.电视体系、媒体融合研究。电视内部生态体系的良性健康运转对电视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电视体系的内部构造、运转方式,以及与其他媒体的融合都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99年提出制播分离开始,制播分离的改革与媒体间的融合就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数字化时代媒体发展的格局》(熊澄宇著)就提出了“新旧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的观点。《新媒体十论》(朱虹著)2010年提出建设性的十条意见,《三网融合话题带来的一些思考》(周新权著)阐述了三网融合状态下电视发展的新路径,《制播分离政策解读与产业模式分析》从制播分离出发探讨产业模式的规划。

五、问题及展望

1.研究方法问题。电视艺术的研究方法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电视艺术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是在梳理过程中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电视艺术的研究中并不常用。然而,在当代电视产品纷繁复杂、电视艺术类型遍地开花的开放性格局里,我们更应该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时代等电视艺术产品进行分析。

2.类型研究问题。电视艺术的研究对从微观上电视节目的类型进行了具体化的研究,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对于主流电视节目类型如新闻、电视剧等研究比较重视,对于例如体育类电视分析如《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之道》(李辉著)的论著就相对较少,因而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3.法律法规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电视的发展需要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法规与政治政策的框架下进行创作。然而,在对电视艺术进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者对于电视艺术的政策性解读、电视艺术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等方面鲜少涉猎。尽管有所提及,也只是作为大的背景论述,并没有细化分析电视艺术与法律法规的相关性。

4.地域性问题。电视艺术研究的地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果内容的地域差异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从国家层面上俯瞰电视艺术发展的格局,而对地方性的电视研究较少。二是研究人员的地域性。参与电视研究的学者大多在北京等城市,二级城市的研究成果就普遍减少。综上,地域性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无论如何,这些问题不能掩盖电视艺术研究的丰硕成果,电视艺术研究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我们期待电视艺术研究的发展向着更高、更广的方向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张玥.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现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02).

[2]李寓.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现状分析[J].明日风尚,2017(06).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课堂改革;写作能力培养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而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引导学生刻苦读书。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写作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写作课程要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以视频写作为主的全媒体写作技能。

一、突出学生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投入度。

1.结合学生生活进行平时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学会讲故事。具体到新闻人物的报道,学生要会找出人物个性的关键词,发现能体现人物个性的故事,并能具体表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练习这些新闻写作基本技能,让他们体会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的区别,而且由于写作对象就是身边的人,写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也会提高。如每次在开课前,我会让学生以《我的室友》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要求找一个人物个性的关键词,且只能找一个,关键词要体现在题目里;至少找三个故事来佐证关键词,故事要有细节;题目不能出现“室友”二字,文章中不能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因为要在课堂上展示,所以内容必须真实、客观。讲解此项作业时,写的大都就是本班同学,所以学生会比较关注;教师讲解时会找几篇写得好的来分析,让学生明白新闻人物报道的特殊要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了解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期中考试,我们让学生分别以本专业2019级新生、2016级实习学生以及2013级和2014级读研学生作为报道对象,完成一篇图文报道。要求选题要有典型性,主题要积极向上;题目新颖,贴切;文字符合新闻报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低年级学弟学妹中的各类“人才”,又了解了大三学生实习的收获与不易,还明白了毕业生考研、读研的困难与坚持,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专业的同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更有“动力”去完成作业和学习。

2.通过活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在消息写作的训练环节,我们结合学校或院系活动让学生写新闻,并发表在学校官方网站或院系微信公众平台,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如新生入学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新生入学进行报道;学校组织教职工竞步走,让学生写消息;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一角“学校日”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别给学校官网和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写报道;学生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回来写消息,等等,这样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并掌握同一题材不同媒体的报道特点,锻炼了学生全媒体写作意识和写作技能。

3.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讲电视写作离不开大量片例的分析,但课堂上看片例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容易导致学生走神。为此,我们每一次课前,都会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观摩片例的作业,然后布置详细的记录要求,并课上随机提问。因为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一般都会认真观摩。如2017级我们增加了“非虚构写作”内容,给学生布置自学作业,即每人从三项内容中任选一项作为例子,来理解“非虚构写作”:一本非虚构写作的书、三篇特稿、三篇非虚构写作的硕士论文。课上,教师会针对每个同学选择的内容,提出具体问题,由学生“抢答”。由于学生提前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教师的问题也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结合毕业论文讲授写作技巧,增加知识的实用性。从2014级开始,我们每年安排至少一个学生写和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有关的毕业论文,如2014级的《从受众心理看电视解说词写作——以〈还看今朝〉为例》、2015级的《电视主流媒体主题报道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的视角》、2016级的《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学生大三学习了新闻写作后,大四结合所学知识和理论完成毕业论文,新闻写作课程在本科阶段的实用性得以体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对专业的认知也得以提高。

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

学生课堂投入度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度。电视新闻写作课作为专业核心课和业务类课程,可以尝试小班化教学改革,在行政班容量固定的前提下进行分组教学,在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同时,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做课堂笔记的技巧,引导学生减少对概念性、理论性知识内容的记录时间,重点记录教师提供的案例以及课堂上所做的片例分析,真正做到跟着教师讲课的思路听课、思考。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一门业务类课程,电视新闻写作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进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实现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

1.期末成绩构成应突出过程性考核。电视新闻写作课期末成绩由期末笔试成绩、期中成绩、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参与课堂讨论、理论作业和实践作业等的成绩;期末笔试试题则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新闻写作知识进行标题写作、导语写作和案例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过程性考核要求学生从一开学就必须认真完成每一次平时练习,认真观摩每一个指定片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实战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践作业。这种考核方式必然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度。

2.期中作业采用多种评价指标。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期中考试作业要求学生以本专业学生为报道对象,完成一篇图文报道,并在本专业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考试成绩由教师评价(占60%)、学生互评(占20%)、平台点击量(占20%)共同构成。教师评价主要从专业角度考查;学生互评则既考查了学生的专业评价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竞争;平台点击量则考查了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3.专业课任课教师共同对人物专题作业进行评价。人物专题报道是电视新闻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个10分钟的人物专题视频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以往所学的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的集中检验。在人物专题作业的讲评中,我们邀请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等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讲评,从而对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4.专业课联动进行消息写作考核。广播电视学专业中,电视新闻写作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两门专业课在同一个学期,开设两门课在消息报道上存在很多共同点,将这两门课进行联动,要求学生就同一个新闻题材,按照新闻写作课程动态消息、新闻特写的要求,让学生以出镜报道的方式做出至少两种体裁的消息。这种打破课程间“壁垒”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项目化、实战化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也适应了视频新闻重视出镜报道的现实要求,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和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策略

总体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应用缺乏规范性,对论文结构的把握缺乏逻辑性,少数学生文字功底差,也有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可以保证论文写作过程的可控性,培养学生文献整理、数据分析、论证结论的综合能力,并确保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稳步推进[1]。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选题方向

选题对于毕业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研室把关,但学生对选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往往难以判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确定。

(一)协助教研室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毕业论文选题一般由学生申报,教研室组织开题答辩确定选题是否合格。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或大致的选题方向,并在开题答辩时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把关,在答辩之后进行选题辅导。

(二)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学生报来的选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选题太大”,如《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发展研究》《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等。有的不是“研究问题”,而是“研究主题”,需要具体到一个小的研究问题;有的需要依托于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有的需要调整到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如学生报来的选题《新闻人物专访对话技巧分析——以新闻频道<面对面>2018-2019年报道为例》,指导教师经过与学生沟通,最终将选题确定为《娱乐类明星人物专访策略分析——以央视<面对面·春晚面孔>系列专访为例》;再如将《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运用》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采访技巧的运用——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这样从研究问题到研究对象都更为具体,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如果写解说词写作,还是太宽泛,具体到解说词写作中的数字处理,而且放到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框架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帮助学生确定、调整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也是学生最欠缺的。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论文写作中最难的就是确定论文框架,而指导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帮助也是助其确定论文框架结构。

(一)提纲写作阶段。在提纲写作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参考文献,明确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知道每一级标题下面的“论据”如何获得,这是教师给予学生最重要的面对面指导,要求学生带着参考文献、拟好的提纲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来与教师沟通,这一次指导需要的时间相对最长,每个学生至少需要2个小时,有的甚至需要4个小时,但这次指导之后,学生就可以按既定的方案收集资料、写论文初稿。

(二)初稿完成之后。学生写完论文初稿之后,之前确定的提纲和框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这时教师需要再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学生的论文初稿在逻辑性方面的问题一般是同级标题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的同级标题可以合并、论据不能论证观点等。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论文的逻辑关系,调整作为论据的案例,或者重新收集、寻找案例,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调整论文结构。这一阶段的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提交详细的论文目录,或者提交论文的同时提交一份可以修改的目录文档,即详细提纲,因为学生论文中虽然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但无法修改或不好修改。这一次指导其实分两个阶段或两次进行。第一阶段先修改提纲,指导学生将已写好的初稿按逻辑关系调整好结构,并修改三级标题的语言表述,之后让学生按调整过的结构修改论文;第二阶段主要是看调整之后的论文中论据和观点的关系,对于论证不充分的增加论证部分,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论据不能论证观点”的问题重点检查,没有逻辑性的论证需要修改,与各级论点不符的论据需要更换。这一次修改之后,论文结构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三、指导学生查找、阅读、分析文献资料

明确选题方向,确定、调整论文结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最有帮助的方面,但教师也需要在查找、分析文献资料方面进行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

(一)指导学生查找、阅读参考文献。论文写作参考的文献对于论文的完成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献查找能力,但有时缺乏相应的技巧,查阅文献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文献上没有清晰的要求和思路。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文献的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缺乏经验。有的找不到可以参考的文献,有的找到太多文献而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提供少许参考文献和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数据和渠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有的可以扩大查找的关键词范围,有的可以从看来似乎完全不相关的论文中寻找可以参考的思路。如参考文献《“教师专业素养”视角下国家政策变迁述评——基于NVivo11的政策文本分析》与学生的论文选题《融媒体记者核心素养研究》似乎没有关系,但其研究方法却可以提供借鉴。要指导学生不仅会查阅直接相关的文献,而且能从看似不相关的文献中找到可参考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研究资料。选题和研究思路确定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如论文《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教师要和学生充分沟通,指导学生从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查找两年内所有与我国“发展成就”有关的系列报道,如《新闻联播·数说改革开放40年》《焦点访谈·新中国奇迹》等,并且观摩分析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记录其中与数字有关的解说词。再如论文《主流媒体文博会报道中的山西形象呈现》,指导学生从《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中收集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从报道题材、报道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合理运用指导技巧和策略

教师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增强指导效果,进而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质量。

(一)线上指导和线下指导相结合。每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建一个微信群或QQ群,在群内发一些通知或直接在线上指导学生。2020届学生因受肺炎疫情影响,返校时所有学生已完成论文初稿,部分学生已定稿,因此论文指导基本全程在线上进行,复杂的沟通利用微信语音或QQ语音进行,教师和学生边看论文稿边进行语言交流,效果相当于线下指导。线上指导适合于可以用文字进行沟通的内容,如给学生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对文章结构的微调、个别段落的修改等;线下面对面指导适合于需要语言交流的内容,如选题方向的确定、论文结构大的调整等。线下指导沟通更直接,线上指导时间上更为便利,线下指导结合线上指导,既能提高沟通效率又可以节省时间。

(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都需要单独指导,但一些共性问题,可以用文字进行集体线上指导。如摘要的规范写作、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论据要有权威出处”等,针对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共性问题或者答辩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里用文字的形式统一指导,或者给学生发一些可以参考的案例,如规范的摘要的例子、规范的参考文献的例子等。

(三)教师指导和学生互相指导相结合。论文指导以教师指导为主,但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导。学生互相指导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提高论文质量,对学生写论文也可以起到督促作用。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探讨资料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如《农村妇女快手“使用与满足”研究》和《微信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生活的影响》都属于社会调查报告,需要用实地调查中的定性访谈来完成,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就访谈对象的选择、如何做访谈记录、如何整理访谈记录等进行沟通。完成定稿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经验、教训和尚未写完论文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便让后完成论文的学生少走弯路。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挑错,每个学生的论文,学生自己看了很多遍,有些问题可能“熟视无睹”,论文定稿之后,让学生结成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论文,从格式、排版到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认真检查修改,从而减少错误[2]。

五、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说,指导教师参与了从选题、初稿写作、修改到定稿的全过程,因此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心对学生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可以直接决定学生的论文水平。作为指导教师,要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去完成指导工作,要把指导毕业论文作为和上课一样重要的工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科阶段最后一门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扬.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任务探讨[J].科技视界,2020(06):70-72.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7

教育部直属远程高校所建立的课程,编著,研究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等都是由高级阶层所提供的;较低的等级主要是在教案,教学参考书,考题以及学习指导等方面下功夫。资源库的不断拓展遍布各个门户网站(其中包含了开放教育资源目录搜寻,各种素材资料,数据的搜查),教育网站衔接(接入到Carnet、国际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调整(其中有资源质量承诺,资源转换等),资源评价等。并且,阶层和内容是相关联的,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远程学习人员可以到资源库中的各个阶层中,获得更多高质量,全面,便于人们掌握的信息资源。因为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要更加注重学习人员的资源使用价值。现在,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根据是否在线,可以划分为网上资源(网页和网站,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馆,网络课件等)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电视直播课堂,CAI课件等);因为多媒体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为印刷媒体资源(辅导资料,实验材料,参考材料,文字材料和作业手册等),影视媒体资源(电视网络,教学录像,录音资料和VCD光盘等),网络媒体资料等。因为教学资源种类较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利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资源整体化构建中的双核思想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四、调整资源,进行共享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8

(一)服务论

它深受英国开放大学西沃特等人思想的影响,在我国也颇有市场。有的学者把远程教育的“服务”和“质量”合而称之“服务质量”,指服务满足用户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和。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要“践行服务的理念,以教学质量为支撑,以服务质量求发展”。它们充分体现了教育服务即质量的思想,都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和评价服务质量的主体。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还应把远程教育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理论加以研究,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服务被修改为“教育云服务”。

(二)立法论

要想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必须给予它们充分的法理地位,通过远程教育立法提高其社会地位。佘质斌从法学的视角认为应当颁布《网络教育法》,内容包括“学历教育、学习形式、专业设置、学历教育招生计划、学历教育学生入学资格、教师教学资格、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毕业资格及学位授予、学历教育课程考试、网络教育学校年报年检和评估制度、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法律责任等。”他的主导思想是防止教育资源被无偿占有,保护远程教育办学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确保远程教育的声誉。

(三)系统论

要提高远程教育质量,不能从某个环节入手,应当从整体上着眼,做到各个教学环节协调发展。有学者认为:“我们应从系统观的角度建立质量保障的体系架构,着眼于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机制,综合考虑教育目标符合于实际的情况。”实际上他强调宏观政策调控对远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包含相互关联的诸多要素。早在1997年英国的丹尼尔就提出评价远程教育质量的四个标准,即建校历史、排斥性入学、人际交流、教育资源。丁兴富又结合中国远程教育实际详细地阐述了这四个方面。教育质量保障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

(四)发展论

这种观点是从社会需要出发的,强调社会不断发展,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也要相应变化。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市场。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对远程教育质量观的认识要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不可孤立地看待。”质量观就是要与时俱进。基本观点是①发展是质量的前提,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谈质量;②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主题梳理正确的质量观,兼顾质与量的同时,要有所侧重;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问题,通过发展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④强调质量的渐进,只要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就是质量。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讲规模效益,粗放式经营。在当前高考生源下降的情况下,这种发展观缺乏生存的空间,不利于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二、远程教育质量内部因素

远程教育的质量无外乎教育外部和内部的两大因素。外部是主要的,内部是次要的。

(一)质量意识

应当说远程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学界一定关注,然而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对于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相对还是不足。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共收录了178篇论文,有关远程教育质量的只有4篇,仅占总篇数的2.3%。2011年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72篇论文,有关远程教育质量的也只有2篇,占总数的1.2%。在中国知网中,2009年是远程教育质量方面论文最多的一年。无独有偶,2010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并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研究论文集(第五集)》,共收录了26篇获奖论文,其中只有1篇是关于教育质量的,题为《农户需求因素对农民培训绩效影响调查分析》,占论文总数的3.9%。我们必须加强远程教育的质量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其实际质量。

(二)入学门槛

招生问题是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大问题。如果学生数很少,学校也不敢提质量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招生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体制、招聘体制和培训政策。董世龙、童俊敏等指出,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求学者采取“宽进严出”的入学方式,但在采取“宽进”的同时仍要坚持以学历资格作为最低入学条件,对于高升专的学生,应当要求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对于专升本的学生,应当要求具有大专学历,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基本条件,保障生源质量,进而保障教学质量。

(三)淘汰机制

任何时候任何高等学校要想保证教育质量,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否则,教育质量就是空谈。英国的开放大学质量很好,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毕业率很低。据学者研究,英国开放大学目前毕业率仅为22%,是英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率(82%)的1/4左右,是业余高等教育毕业率(39%)的一半左右。当前我国远程教育走进了一个怪圈,如果严格要求,生源就难以保证,辍学率就会上升。如果放松要求,宽进宽出,教育质量又难以保证。反过来,教育质量不高,长远看生源又会减少。因此,在生源与质量方面,应当强调质量,否则生源终究会流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八章“继续教育”中强调:“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换言之,要保持适当的淘汰率。我认为毕业率应当控制在50%左右。

(四)支助服务

根据中国知网,这五年研究远程教育“支助服务”的文献有27篇。大家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重点在研究支助服务的意义和方法,尤其是网络服务。但是要想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要加强面授的时间和次数。瑞典的霍姆伯格采用了“不连续的面授”来定义远程教育。有学者在调查农民远程教育媒体选择的时候发现,18.69%选择广播和电视,占主导地位的是“现代教育媒体+面授辅导+实践教学”。在当前现代通信技术条件下,面授未必一定是真实的面对面教学,也可以是网络视频的面对面。美国2009年对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在线学习的学生成绩优于(传统)面授教学的学生。通过技术的进步来保障远程教育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加强网上的面授时间和次数,增加网上师生互动,这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三、远程教育质量外部因素

(一)招生市场

由于招生难和高考生源下降,远程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成人高校之间都产生了恶性竞争。这种情况早在1999年高考扩招以后就已经出现,近年来不断加重。我国高校扩招以后,生源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远程高等教育生源不足。浙江大学一位学者指出:“有些院校为迎合一些考生的投机心理来争取生源,采取了不符合国家政策和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招生和教育形式。如远程教育办学商业化,个人中介扰乱正常的教育竞争,违规设立合作办学点,学生不学习不参加考试也能顺利毕业获取文凭等”,如打出“入学百分百毕业”、“一年包拿毕业证书”等虚假承诺欺骗学员。201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也明确“严肃查处在招生工作中乱发广告、乱招生、乱承诺、乱收费、冒名和诈骗招生”行为,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监控机制

我国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授者在时空上是相对分离的。学生可以在异地进行学习,在家里完成作业,这种优势不言而喻。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分离,老师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再加上有的同学自律能力较差,所以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虽然目前很多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对远程教育质量监控很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国需要制定出一套高效的教学监控机制,以保证和促进现代远程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在2004年已责令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停止网络教育招生,2011年68所网络学院依然有这几所高校,说明外部监管力度不大。应当动态地调整网络学院的数量和学校。

(三)教育层次

办学层次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这是我国政策环境造成的,属于远程教育的外部因素。英国开放大学有学士科目19个,硕士科目20个,以及博士科目9个,具备了完整的学位授予体系。2012年最新的排名显示,英国各大学当中开放大学的学生满意程度最高,这与其具有较高的学位授予权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的电大在世界上资格最老,规模最大,层次却最低。这直接影响到生源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其办学质量。尽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研究生层次,但属于联办。今后,至少要独立开办大学本科层次,长远看要有硕士博士学位层次。

(四)自主办学

外部政策环境对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一方面学位毕业证发放权和学位授予权。2012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和上海等5所电大更名为“开放大学”。18其中,一个重要政策就是获得颁发专科毕业证的自主权。这也是很多电大争相竟办的重要原因。这样,才能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同时争取自己的教学管理权。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还应当废除以往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垂直领导的体制,扩大地方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重点是在专业设置上避免雷同,减少校外学习中心的同质竞争。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可能是以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存在问题根源之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