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观论文范例6篇

职业道德观论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由于司法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在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通菊.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2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最终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抓好几个相互关联的基础性工作环节。

第一、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与支柱,大学生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校全部德育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两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学校必须以师德和教风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党员、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一支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并以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

第三、规范管理,强化教育,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高等职业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基础,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做事不认真,敬业、精业、开拓、奋斗的精神不强。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抓规范教育入手,首先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和健全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及公共场所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管理教学及校内各方面的秩序,奖优罚劣,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其次是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努力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入学教育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为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好学籍管理,校规校纪和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规定,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珍惜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保证团结、奉献、向上、勤业、敬业的精神逐步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

第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同时,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文明达标”活动,设置文明监督岗,开展文明达标的检查评比,强化规范管理,促进自我管理,推动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进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鞑歪风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根据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任务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重大的现实,从文化底蕴薄、学生素质不高和工科为主兼顾多学科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能采用课内必修课、第二课堂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而认真抓好理论与实践两个教育环节,则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职业道德教育课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对中职德育课程提出了一整套规划和标准。以中山为例,中职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在学生德育培养目标过程中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品质课)教学为主要载体,同时开设了职业生涯与规划、礼仪知识、哲学等讲座。因此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迫在眉捷。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情境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情景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是指把学生置于企业活动情景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

1观念创新是模式创新的基础

1.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树立主体性德育观

主体性德育观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思想的反映。主体性德育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以培养主体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中职生个体作为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因此,当前主体性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2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与行业要求相结合

将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在商学院,也有许多问题可供课堂上讨论,如公司在国外的行贿问题、欺骗性广告、出售有潜在危险的商品问题等。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职业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经验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1.3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引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应该引入的有关企业文化,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职业学校在引入企业文化时要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要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在课程情境中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

情境教学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响起及教育的市场化,中职教育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占有先机,必须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方面纷纷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情景教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2.1运用案例教学创设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境

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回归生活,凸显体验”的要求下探索实践方式,才能体现道德教育自身的魅力。案例教学可以真实的职业道德为活为素材,创设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职业道德规范,生成职业道德品质。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有效德育情境的创设。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创设德育情境。案例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潜能为目的,以分析讨论为主要方法,以“以案论理”为特征,以探究“为什么”、“怎么样”为重点。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蕴含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的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①精心编选案例与指导读书。②将案例下发到学生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考,启发学生。③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课堂讨论中,一要形成讨论的过程。教师在着手案例内容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框架,比如:列出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Extent(程度)等几个项目,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时,把握几个角度:背景分析(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案情分析(案例发生的详细过程),环境分析(案例发生的环境因素),症结分析(分析案例的问题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分析研究时,要求学生学会确定案例主题,对照相关理论原则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及找出支持性的依据。二要引导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相反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讨论要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讨论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方式,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辩驳质疑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任角色的一员,平等参与,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事实,也可担任仲裁,解决各种争端等。

2.2运用专业课教学创设具体的职业规范情境

中职职业道德课教学必须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按“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按序教育。同时,在终结考试时,必须增加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要按专业分类,以专业课教学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更直接地体现“教书育人”的理念,但同时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它使广大教师普遍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决不仅仅是职业道德课教师的专门职责,还是所有各科教师的共同责任,而专业课教师对此更是责无旁贷。考察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教育似乎很少有将职业道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学科排入课表的,但它们却都在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时时处处地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道德与工艺规范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大生产条件下,化工、炼钢等制造业的工艺规范尤为严格。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按不同专业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如财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商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餐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美发美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等几大模块,进行分专业的阶段模块模拟训练。

2.3运用校园文化创设职业道德环境教育情境

创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情景往往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而校园中的文化建设则是创设职业道德教育探索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及由历届师生传承和推进的反映师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所学知识等方面的共同倡导的团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氛围等。本来,优美的校园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创设校园职业道德教育情景,一是要注意校园景观的建设,校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能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给学生以美的示范,应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直观教材。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牌、灯箱等,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专栏,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再次,要充分发挥各种校园宣传工具的作用,宣传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文明教室、宿舍、个人、班级),弘扬正气,鞭挞歪风,以达到让学生树立追求进步讲究奉献的目的,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除校园文化外,情景设置还应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之中。学生日常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宿舍管理以及食堂管理、户籍、助学贷款等,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同职业道德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融入学生行为规范之中,融入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在企业实习情境中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

3.1以“双元制”为载体创设模拟学徒情境

以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为己任的学徒模式正是试图通过在学校情境中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双元制”即企业和学校。学生一方面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另一方面又在职校以学生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前者以行业规范为主,立足于行业约束,后者以道德理论和一般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立足于观念形成。其基本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服从和服务企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也由企业提出要求,由学校制订方案组织实施。这种模式针对性强,重能力培养,在道德教育上重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

3.2以校企互动为载体创设模拟企业情境

职校的优势是有用的师资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教育,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活规划等。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养成提供现实平台。两者优秀互补,形成校企互动教育模式。具体操作为:一是以顶岗实战作为载体。学生真刀真枪顶岗学习,感受职业道德规范。顶岗学习可以让优秀工人现身说法,严格操作规程,让每道工序“零缺陷”。二是发挥企业冠名制的激励作用,以企业的名号作为班级命名,班级学生成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的范围。企业由于对某专业需求量大,也愿意对该专业学生定向培养并提供一定的奖学金。在教育教学实验中,凡是冠名班培养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警戒意识,生怕“劣迹”影响就业。冠名班在校期间佩戴企业标志,学习企业文化,潜意识中形成了相应的职业规范。三是借鉴企业化管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习惯。虽然职校学生入学分数不高,也有多种不良习惯,特别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力,但他们身体智力并不差。只要积极下力气和加强管理,在一定的时期内培养出他们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不难。因此,职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抓规范教育入手,严格按校内秩序和职业需要规范行为,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良好的习惯养成。四是校企双方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职校可以为企业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企业的能工巧匠则是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教材,聘请他们担任德育辅导员,对学生首先具有激励作用。企业负责人在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上的经验措施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现实案例。也就是说:学生将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和知识运用到现实实践中,然后又将工作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的挑战带回学校。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要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从而达到增强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职业人”角色转换,促进顺利就业以及实现就业稳定和职业良好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联斌,李卫星.公民道德规范读本[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纪明波.职工职业道德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55-03

自1876年上海吴淞铁路修建至今100多年时间,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亟需较高技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作为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只有在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近来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等事件中都折射出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问题。作为后备职工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轨道交通的运输安全。因此探索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行业运输生产特性的客观要求

轨道交通是一个大联动机,其运输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生产过程同时表现为服务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一致性使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意义。机车乘务员安全驾驶,列车员、站务员热忱服务,售票员熟练出票,行李员严格交接,货运员尊客爱货,既是提高运输生产质量的要求,也是为旅客、货主服务的内容,其职业道德水平对生产和服务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特点要求轨道交通企业职工具有较高的道德觉悟和精神境界,以对旅客货主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忘我的劳动态度,保证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优质高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轨道交通运输的需求。如果职工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违章违纪,不仅使旅客、货主得不到满意的服务,甚至可能会发生事故,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因此,需要时时刻刻都把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作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每个学生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服务的观念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将旅客或货物送到目的地。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类高校高等教育属性的本质要求

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学生施以专业知识教育。“高等教育的这一专业化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求高校仅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够的,还要把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与之相同的地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两只翅膀。职业知识、技能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而且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获得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得以服务职业,报效祖国和人民。轨道交通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理应把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轨道交通作为运输服务的窗口行业,遍及全国,连接城乡,辐射面广,长期受到社会公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轨道交通安全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轨道交通企业历来重视对应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越来越难以进入轨道交通企业,更别提在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了。此外,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在从业后普遍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敷衍马虎等现象也使得轨道交通各单位寄希望于铁路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希望其能为大学生进入轨道交通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一位轨道交通企业招聘主管借用联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灵敏的话说:“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特别是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佳出路。

二、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与之而来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无时无刻地不在经受着市场的强力冲击。2013年3月,铁道部迈上了又一轮的大部制改革进程。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铁路与市场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三观”也必将遭受市场更加激烈的涤荡。如此环境下,要保证我国轨道交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加强对轨道交通事业的接班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求铁路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和职业岗位群要求,把职业道德要求纳入整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把铁路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突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目标教学方式,构建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的过程考核体系,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就业、事业发展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开设铁路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

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是指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针对特定专业学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课程去设置”,“今天,道德教育这一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是与否”的问题,而是德育应开设什么样的具体课程的问题。”笔者认为,理应在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中开设《铁路职业道德》专门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对学生轨道交通职业情感、精神和行为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美德袋”型的教学模式,大胆吸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如要求学生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

(三)注重专业课教学中职业道德内容的渗透

轨道交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丰富。在轨道交通专业课教学中全方位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蕴藏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的职业道德“结合点”,巧妙地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标准、行业纪律等,授业与传道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例如:在“客运”教学中穿插轨道交通企业员工敬业助人、周到服务的感人事迹;在“铁道概论”教学中介绍轨道交通行业的辉煌历史和轨道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机务”教学中申明“通力合作,按图行车”,“高度集中,精心操作”的重要性等等。使轨道交通“坚持岗位一刻不离,按章操作一项不漏,标准用语一字不差,列车运行一丝不苟”等职业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在学生头脑中深打烙印。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职业道德示范作用

“职业道德是高度职业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当前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断加大,为我们提供了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学生更多的到铁路现场参观、跟班作业、挂职实习,参与铁路春运、暑运服务等,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让学生亲身感受轨道交通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种责任的重大,学习轨道交通企业职工身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思想和作风,使学生的思想、情操、知识、意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载体。高校要充分挖掘轨道交通元素,积极打造“铁色”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好地受影响、受教育。比如在校园内设立轨道交通博物馆、轨道交通名人名言文化廊、轨道交通发展展览橱窗、轨道交通重大事故警示园地,以我国轨道交通干线命名校园内道路,以轨道交通名人姓名命名教学楼、图书馆、校园景点,以轨道交通行业规范和轨道交通精神口号等做教室、宿舍的标语。这些烘托轨道交通特色的校园物态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并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武,轨道交通主题演讲、摄影、书画以及丰富的专业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六)强化半军事化管理对职业道德的制度约束

所谓半军事化管理是相对军事化管理和普通管理而言的,非军事单位仿效军事管理的方式实行的内部管理。半军事化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管理中得到了普遍执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轨道交通与航海相比,在国民经济和军事战略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职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还需要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更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于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培养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高尚的民族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严格的纪律观念,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些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卢艳兰.论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论界,2004(2).

[2]檀传宝.简论“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0).

[3]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于丽荣.铁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5]钱先军.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5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概述

黄炎培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从其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实用主义思想――职业教育思想――大职业教育思想的阶段,从他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金的人格”、“教育救国”的德育观占据其德育思想的主流,汇集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概念,最早源自于日本明治时期的“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黄炎培在其“大职业教育观”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的理论,最终形成了他的“大德育观”思想。

黄炎培的“大德育观”思想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德育观”思想汇集了爱国敬业、服务社会、尊重劳动、自立自强、塑造人格、报效国家的内容,是整个职业教育德育思想的汇总。他认为,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具备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具备尊重劳动、服务大众的职业意识,具备自立自强、报效国家的人格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前提,离开了德育,职业教育就会迷失或偏离方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大德育观”思想归纳起来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塑造“铁的纪律,金的人格”,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社会的良善公民。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的主要内容有职业态度教育、纪律与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而这些教育内容又是通过其“敬业乐群”、“劳工神圣”、“金的人格”、“教育救国”的德育观体现出来的。这些德育观是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的探索和民主革命的实践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

黄炎培出生于晚清时期的书香门庭,从小跟随外祖父接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又参加科举,连中秀才、举人。他的儒家文化功底深厚,特别是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对他影响极大,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教育德育观的形成奠定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黄炎培深感中国落后于西方源于中国落后的教育,此时西学东渐已根植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黄炎培毅然入南洋公学,开始接触西方思想。1915年,黄炎培随民国政府农商部赴美国考察教育,之后又到日本、菲律宾、南洋、英国各地考察,使他对国外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回国后,他把国外的教育思想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针对当时北洋政府时期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与社会需求接轨,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观和人才观,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并逐渐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观的重要来源。

自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而复杂的社会变革时代,黄炎培不仅成长为一位职业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伟大的辛亥革命运动;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毅然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职务;面对日寇入侵,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抗战;他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在战区支援前线,供应军需,救济难民,救护伤员,支持抗战。1941年,黄炎培又与张澜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其间组织创办了多所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人才。抗战胜利后,他又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到处奔走。在民主革命和职业教育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职业教育爱国观,这也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人才观、爱国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和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也是其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

黄炎培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职业教育的目的观,即“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归纳概括起来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首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不仅注重个人对谋生的需要,还注重个人对职业岗位的热爱;不仅注重对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意识培养,还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黄炎培独特的科学的职业教育目的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充分阐释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深刻内涵,体现了黄炎培在关注个体生存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同时他的目的观又表现出了发展社会生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

再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充分体现出他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把“敬业乐群”这一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一直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他认为,只有敬业乐群,才能做到使有业者乐业,使所有的劳动者能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发展社会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的主要内容。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是他针对当时“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和对“虚名、玩物”的传统教育进行批判的历史背景下,比较了国内外的职业教育而提出的新型人才观。

首先,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不分高低、不分贵贱,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能够为自己谋生而劳动,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劳动,就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他的这一观点打破了封建社会唯读书论、唯出身论的人才观,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创造性的科学认识。

其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黄炎培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发展职业教育和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把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作为其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他都敬告青年人“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忘爱国”。“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这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

再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德能兼备,全面发展。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个人谋生”,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从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还要包括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他还提出职业教育同样要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自治、自立、自强。他希望青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在各自的职业领域里能大有作为,这样一来,职业教育的效能就大大增强了。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部,实行学生自治。他认为,自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明白自治、自立、自强的意义在于“对已在以自力养成规律的生活,对人在以群力发挥服务的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爱国观

黄炎培不仅是一位资深的职业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思想是黄炎培整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根基。他的一生是救国救民、强国兴邦的一生,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民主、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他的职业教育爱国观贯穿于他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在他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人才观中都有所体现。他一再强调“职业教育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黄炎培赋予了职业教育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这是他职业教育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黄炎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上,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他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将自己为之奋斗的职业教育与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以及人民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国富民强的热切盼望和与时俱进的拳拳爱国之心。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事业,把职业教育融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号召职业学校的学生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抵御外敌的入侵,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去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黄炎培还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积极投身和服务于抗日救亡事业,把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联系起来。从“九一八”至“七七”事变,黄炎培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所到之处,无不在演讲时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为抗战服务,必须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说:“我爱朋友,更爱国家”。在他的努力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抗日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爱国观成为他职业教育“大德育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抗战胜利以后,他为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到处奔走,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并肩战斗,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操劳一生。纵观黄炎培的一生,无论是反袁、反蒋,还是反封建、反独裁,无论是办职业教育,还是发起成立民主党派,其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他的一生贯穿着一根爱国主义的红线,从未间断。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四)我国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

黄炎培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参加了清末科举考试并中了秀才、举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对他的影响很深,使他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亲亲仁民爱物”、“以民为本”等思想的影响,成为他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治国安民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念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黄炎培领会了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深厚内涵和儒家思想的精华,继承了中国文人“重德尚礼”、“以民为本”、“兼济天下”的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自觉地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关注现实、重视实践、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学术传统,这就为黄炎培从国情出发、以“民生”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黄炎培汲取了“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强调道德修养等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成为他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五)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

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观也受到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职业道德观论文范文6

[关键词]理工科高职院校道德人格

[作者简介]韦莉莉(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徐念农(1959-),男,湖南长沙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51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关系研究——针对广东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ZY03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52-02

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经历着一系列剧烈的变化,产生了诸多人格发展的困境。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来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更加容易导致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迷失。学生的道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切入点和根本目标。

一、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科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由于其生源和素质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更易受到社会全面转型期多元思想的冲击。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技能,崇尚神奇的科学和高超的技术,容易忽视价值理想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丰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格不太健全的单面人。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出现道德人格扭曲、理想信念迷茫与道德人格失范等道德人格发展困境。提高他们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职责。因此,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特征

道德人格,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整体素质,课题组立足实际,分别从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总结出当代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信仰。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仰使人对自己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一种观念超越。它能够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充实,消解与减弱人们由于纷繁复杂的现状而产生的焦虑和无所适从感,它能够保持人们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恒常性,拒斥来自社会各方对思想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2.具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增强。不同知识、技能之间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交换合作。团队精神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的精神力量,也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素质。在现代化工业企业内部,分工日益明确,严格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标准需要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

3.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时展的主题。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独特性的科技创新人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要充分发挥特长,开拓进取,以求获得更高层次的业务水准和精神境界。

4.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给人类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是工程技术活动的主要实践者,拥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意识,掌握对现代技术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做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判断和抉择。

5.具有自觉的爱岗敬业意识。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从业者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多是工业企业的一线,环境不好、工作艰苦、收入不高的工作岗位,因此要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中大力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

6.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职业纪律是最明确的职业规范,它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了职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要求,明确规定了职业行为的内容,指示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因此,职业纪律是每个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明确的,在未来工作中必须遵守,必须履行的职业行为规范。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当代中国,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变异和道德理性危机。对于工科类大学生而言,对工具理性的崇拜,对先进技术的迷恋,更容易造成“工具人”的物化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要塑造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理想的道德人格,必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

1.教学内容生活化。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研究吃透教材和大纲,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周围的生活素材,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理论中,结合具体的国情、省情和校情;在改革开放理论中融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中融入企业类型的知识;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理论中融入企业管理的要求;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投身于基层工作。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向职业者的角色转型。

2.教学途经多样化。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缺一不可的教学途径。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实践教学活动应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拉进企业、拉进工厂、拉进车间。根据对实习企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景的研究撰写实践报告,增强学生爱岗敬业、钻研专业的创新精神。针对基层艰苦的工作条件,适应生产一线工人的角色等认识问题举行辩论赛。在工作现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与企业共同进行法制教育、责任教育和安全教育。

3.教学方法主体化。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抽象思维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职业教育领域普遍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己动手掌握技能、习得知识。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对典型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行案例分析,理解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做出选择,解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与传统的教学论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更易使学生形成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理想道德人格。

4.教学管理立体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当作一项能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来认识。纠正和防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软”任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状况。学校党政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准方向、找好定位。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造物质条件。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乏的工科类高职院校,尤其要形成党群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优雅校园环境,形成和谐校园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人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

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是测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相关知识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评价和反馈的功能,还能进一步影响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应由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共同塑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实现考核评价方式系统化的全面优化。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企业评价。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考核的考核,还包括企业实习的表现。尤为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职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桑青松,陈文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3).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张文,高玉柏.生物生活化教学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