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发展范例6篇

社会在发展

社会在发展范文1

这次会议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一次分析形势、统一思想的务虚会,又是一次总结工作、检阅成果的调度会,也是一次加压鼓劲、督促指导的落实会。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形式新颖、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各有千秋,集中点评客观公正、切中要害、导向鲜明、要求具体,市级领导同志就重点调研课题所作的交流发言境界高远、视角独特、思路开阔、对策有力,集中体现了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充分反映出各级领导同志辩证认识市情、敏锐把握形势、有效破解难题、开创工作局面的能力与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孙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就顺应新形势变化要求,齐心协力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需要把握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阐述和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下面,我结合近期学习调研的思考和体会,先讲些意见。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高扬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基调,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创新理念、开拓进取,全力克难攻坚、拼搏实干,有效化解了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事和好事,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效益、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位运行,大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集中招商活动攻势不减,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城市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圣都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如期竣工投入运行;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新的财政体制启动运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执行,中区、任城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到位;改善民生各项政策深入落实,城乡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事业实现长足进步,治安稳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绩。在宏观环境变化剧烈、矛盾挑战持续增多、推进工作难度超过以往的情况下,这样的好局面来之不易,是市委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县乡的同志知难而进、团结实干,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对此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尤其要高度重视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高大外”项目引进建设不多、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长不快、外贸出口增幅下滑、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国内通胀压力没有大的缓解,要素供应趋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给企业经营、项目融资带来新的难度。为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落,国家已经出台并将继续采取更加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力保经济、金融、资本市场和社会大局“四个稳定”;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调整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陆续到位,全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日益增强;加之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上上下下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高涨热情和干劲,这些都为我们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有力支撑。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市委的最新决策部署上来,既要振奋精神、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头脑清醒、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咬定建设区域发展新高地奋斗目标不放松,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扎实深入的过硬作风,奋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落实建设区域发展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拿出过硬举措,奋力开拓创新,谋求新的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气力、使真劲,锲而不舍地强力推进。

一、坚持不懈地抓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植。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和质量效益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曾经与我们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相差无几的潍坊市,去年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却分别高出我们320亿元和9.3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收入更一跃超过我们14.4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抓调整的思路明确、一以贯之,经过几年努力,已初步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全新产业体系。苏北的盐城市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植自己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仅引进一个悦达起亚项目,就崛起了一座大型汽车城,带起大大小小上百家协作配套企业,计划两三年内就能够形成1000亿元的经济总量。历届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我市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付出了不懈努力。在透彻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准确把握产业递进规律的基础上,市十一次党代会又作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经过上上下下的扎实工作,我市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与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和潜力。深度调整结构、加速经济转型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现在看,调整是否到位、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路径选择,取决于主攻方向,取决于推进力度,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是抓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我认为,从我市的产业现状出发,既不能单纯依赖传统产业,在新型产业的接续和替代上无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教实力,一味另起炉灶盲目推动“产业更新”,不切实际地搞可望而不可为的新产业开发建设。而要集中力量拓展延伸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凸显、核心竞争力强、规模效益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摆布上,要分门别类、分层推进,重中之重是集中抓好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及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四大骨干产业建设。现在看,这些产业规模总量可观、竞争优势明显、增长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完全可以保持较高增长幅度,3至5年内有望率先做成千亿元大产业。其次是抓好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造纸、建材、化工五大优势产业的扩张发展,主要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等途径加速上规模、上档次,争取每个产业都能尽快形成500亿元的产出规模。再次是力促电子信息、光伏、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主要是追踪国内外前沿技术,创新开发推进思路,在扩充高新技术示范企业群体的同时,集中突破产业高端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40%以上。还要放手发展文化、旅游、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紧扣城镇规模扩张,把功夫下在园区、景区、商务区等载体建设上,大力拓展发展领域和空间,充分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力争今后几年全市服务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把调整和转型的发展目标变为现实,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调动各方力量协力推进。当前最紧要的是从三个环节入手,为主导产业成长壮大助推加油。一是抓紧拿出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战略规划。由发改、经贸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对现有优势产业特别是有望打造成千亿元、500亿元大产业的主导产业逐一进行论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和关键举措,分年度落实资金投入、产品研发、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成长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尽快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本子。把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纳入全市“三重”工作体系,相应加强市级领导和主要部门的包保责任,定期调度督查,按年度予以考核奖惩。二是尽快制定完善含金量高、激励作用大的专项扶持政策。重点是进一步扩充加强业已建立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大项目引进等进行集中支持;优先保障重点产业扩张发展建设用地需要,规划调整、村庄整理、土地复垦腾出的存量土地要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大项目,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剂、点对点供地;鼓励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可以考虑设立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对加盟主导产业发展领域的研发团队及人才,先期提供引导资金,从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切实抓好一批产业龙头大企业建设。深入实施“创百亿工程”,逐项落实“工业十六条”中关于大企业建设的专项扶持政策,在有条件的主导产业中,大力度实施资产重组,再组建几个支撑带动作用大的新型企业集团,尽快形成过100亿、50亿、30亿的巨人型企业梯队。当前还要针对发展环境和市场供求的新变化、新情况,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及时解决原料供应、产品营销、资金周转等环节的困难问题,促使各类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确保完成全年既定任务目标,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不懈地抓投资规模扩张和大项目带动。就市县层面来讲,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直接、最强劲的力量还在投资。“十一五”头两年,我市GDP由1266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736亿元,其间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份额连年保持在50%以上。由此可见,没有有效投入的大量增加,区域经济增长就失去了基本的依托和拉动,跨越发展也就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在这个问题上,各级都要形成共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动摇抓投资的决心、减弱抓投资的力度。现阶段抓投资,我们面临着扩张规模与优化投向的双重任务。扩张投资规模,关键要在拓展渠道、创新方式上狠下功夫。一要更大力度招商引资。市县每年都要策划组织好几次声势大、影响广的集中招商活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节庆招商、蹲点招商、以商招商要齐头并进、常年不断,县乡党政领导要领衔挂帅靠在一线抓招商,专业招商队伍要分专题全力以赴运作推进,有关责任部门和园区、企业要集中精干力量主动走向招商前沿,真正让招商引资成为有效投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二要全力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市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驻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政银、银企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各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运行、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向与趋势,争取先期介入重点项目运作、建设过程,拿出足够贷款规模优先支持我市的优势企业、骨干项目。还要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有序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挥好各类担保机构的作用,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前要抓住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支持督促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信额度,联手落实好今年银企合作促进会签订的贷款合同,大幅提升我市的存贷比。三要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毫不放松地抓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帮助有条件的企业选准券商,疏通渠道,境内境外同时推进,主板和中小企业板、科技创新板一起抓,千方百计扩充上市企业数量,增加直接融资规模。还要注重支持引导已上市企业提升经营业绩和市场美誉度,适时增发配发新股。做好相关工作,依托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力争获准发行定向或短期债券,更多地募集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四要持续兴起全民创业热潮。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放大扶持激励效应,强化典型示范带动,重点支持有创业欲望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科技专门人才及务工返乡农民和各类“能人”,领办、联办、创办民营项目,促使更多个体业户拓展经营领域,扩张经营规模,尽早实现由“小老板”向企业家的转变。要优化投资结构,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持续增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强度。当前尤其要针对我市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住房刚性需求日益增强的实际,集中更多资金投向房地产业,注重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调控商品房价格,支持建筑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做大做强,激发建材、安装、运输等行业发展活力,力促房地产业尽快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在带动相关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改善城市容貌、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投资规模的大小、产出效益的高低,最终都要靠项目来实现。对此务必要放开视野、打开思路,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力求筛选和生成更多能够吸纳聚集有效投入的大项目、好项目。一要围绕主导产业链条延伸抓项目。着眼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策划确定整机生产、协作配套、系列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尤其要通过招商争取相关产品生产线的整体转移,或一步到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高大外”项目,靠项目实现投资规模与产业实力的同步提升。二要围绕园区集聚发展抓项目。细化功能分区定位,优化投资软硬环境,重点吸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城市工业退城进园项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靠项目增强投资强度,聚集特色产业,凸显竞争优势。三要围绕大企业规模扩张抓项目。督促骨干企业大上技术改造项目,盯住海内外大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运作合资合作项目,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产业高端项目,选准重点领域兴办多元经营项目,靠项目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四要围绕资源开发利用抓项目。重点引进建设煤炭精深加工项目、非煤矿山深度开发项目、农副产品转化增值项目、旅游景区景点整体开发项目,靠项目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当前各级都要拿出相当精力抓好前三季度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对签约和在建项目强化项目履约、资金筹措和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的协调调度,力促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还要及早筛选包装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先期策划好大型集中招商活动,为明年持续大力度招商创造条件。

三、坚持不懈地抓城市开发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离不开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强力助推和坚实依托。近年来特别是这两年,我们抓城市开发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投资规模、工程体量、拆迁面积屡创新高,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但是放眼全省、对比苏北,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不够快,抓开发抓建设的机制还不够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的推进还不够理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一个重要的症结就在于工作衔接不紧、协调不力、合力不强、效率不高,迫切需要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从关键环节入手,健全完善联动协调机制,真正形成统筹有力、责任明确、运转灵活、效能提高的城市开发建设工作格局。一要强化规划设计的联动协调。重点是搞好城市规划与用地规划的协调,紧扣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修编,及时将新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充分利用新的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框架,保证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落地。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规的协调,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加紧展开重点区域、地段和部位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力求尽早实现全覆盖、无缝隙,从根本上杜绝无序开发、违规建设现象。搞好重点建设项目确定与单体设计方案审批的协调,超前谋划年度建设项目,及早组织设计力量编制建设施工具体方案,真正做到规划设计跟着项目走,防止出现设计滞后、建设受阻的现象。二要强化拆迁开发的联动协调。在实施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中,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细化完善拆迁、补偿、安置与招商开发的一揽子方案,切实做到环环紧扣、有序推进。特别是较大规模的片区开发,要由所在地政府牵头,加强与方方面面的沟通协商,力争同步确定补偿标准、安置方式与开发规划、建设主体、质量时限等具体事项,分兵把口落实目标责任,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拆迁安置到位、建设及时跟进、快出形象进度,严防拆而不建、长期搁置、成本叠加、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发生。三要强化建设管理的联动协调。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重心下移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联合执法行动,靠高效能管理巩固扩大城市建设成果。着眼优化在建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内外联手抓管理、抓整改,科学组织调配好各方施工力量,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干扰阻挠工程建设的不法行为,保证工程项目如期竣工。已建成的重大场馆和公共设施,要放开视野选择高水准、高资质的专业管理公司,探索市场化经营新路,实现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益的同步提高。今年后几个月城市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全面掌握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基础上,集中精良装备、精干力量加快在建工程推进速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既定建设任务,同时还要超前谋划论证明年的重点工程项目,各方密切配合做好前期工作,力求项目早确定、规划早编制、资金早筹措、建设早启动。

四、坚持不懈地抓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就一些关键问题作出新的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贯彻全会《决定》,国家、省还将陆续制定出台政策、作出具体安排,我们务必要高度关注、用心研究,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按全会精神要求扎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核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群众。一要坚持高产高效并重,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落实粮食、良种、农机等项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播种面积,切实优化品种,抓好高产田创建,力促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完善规划,选准主打品种,集中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产业基地,稳步扩张有利价格稳定和供应保障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充实检验检测装备和技术力量,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构建起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网络。当前要不失时机地层层分解落实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目标,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严防病虫害大面积成灾,认真落实扶持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及相关政策,组织实施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为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提供切实保障。二要坚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双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紧扣特色基地培植,编制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设发展规划。集中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骨干龙头企业的扩能改造。支持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创立“绿色车间”,开辟原料基地。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力度,吸引中外客商来我市兴办产业化龙头项目。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制度建设与改革政策的落实,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发展可以说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要鼓励支持农民群众创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帮助现有农民协会创新完善经营模式,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协会带起种养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架设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各类营销组织及城市消费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坚持农业内外并举,拓展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一方面,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结合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确立市场和效益观念,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扩大精细蔬菜、瓜果、苗木、食用菌等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搞名特优新畜禽和渔湖产品规模化饲养,大办投资少、回报高的“短平快”致富增收项目。另一方面,更多地向非农产业要收入。既要抓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进城务工经商,成为个体业者或“小老板”;又要抓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输出,分层次搞好技能培训,建立相对稳定的输出基地,完善系列化、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力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户至少一人外出就业,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五、坚持不懈地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法规政策的刚性约束、我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区域位置,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硬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时刻紧抓不放。尽管方方面面都作了艰苦努力,节能减排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主要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仍不够理想。前不久省政府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完成,又对照前两年的欠账相应调整了后三年的节能控制目标,这无疑给我们做好这项工作增加了新的压力和难度。各级务必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抓紧分解落实新的责任目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力突破重点难点,确保县县完成目标,年度不留欠账。一要盯住大户抓治理。对6个重点行业、100家重点企业和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及高新区今年以来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来一次“回头看”,进一步摸清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实际状况与底数,找准用能、排放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完善整改措施。在重点行业中全面推广50项先进技术成果,逐个企业落实增加投入、更新设备、完善规章、强化管控的目标责任,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争创循环经济先导企业,力求做到“增产不增能、增产不增污”。鼓励引导各类园区按照集约节约发展的理念,探索产业循环式组合、项目集聚式发展的办法途径,注重引进上下游配套成龙、原料产品循环利用、废弃物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产业项目,尽早建成节能环保的绿色园区。二要严控总量抓调整。把功夫下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努力压减消耗排放总量、最大限度地腾出用能和环境空间上,坚决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年度任务,严防“十五土小”企业死灰复燃。有步骤地实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系统改造,尽快攻克一批节能减排技术瓶颈,特别要支持造纸企业调整原料结构,引导化工企业抓住退城入园时机改进工艺、提升档次,督促发电企业完善脱硫装置、确保全天候运行,千方百计降低传统产业在整个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中的所占份额。同时要把好项目准入关口,今后不再新批建设发电项目,对化工、冶炼等领域的项目也要严格控制,真正把有限的环境容量用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三要紧扣控制目标抓监管。突出加强节能监察和能源审计,严格执行重点产品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标准,查处违规超标用能行为。进一步完善环保在线监测网络,组织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及时发现、严处重罚偷排偷放行为。督促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快管网配套建设进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出水水质达标。增加主要河流断面监测频次,一旦发现水质超标,及时对区域内相关企业采取限产停产及治理措施。定期调度通报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年终依据责任目标严格考核兑现奖惩,问题多、欠账大、后果严重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社会在发展范文2

一、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科学、文化、教育的科研机构,图书馆是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有了图书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

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既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设施,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建设新文化的社会组织,同时又是一个国家、地区重要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机构,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图书馆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社会文化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课堂,是一个公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公益型文化设施与进行文化传承、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机构,履行着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职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每一个公民的文明素质是铸就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石,而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主要靠教育。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是提高全民素养的终身学校,图书馆的终身教育职能使人们在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工作生活能力等方面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图书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和融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图书馆的读书活动能够赋予我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图书馆是读者通往知识宝库的桥梁。

1.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普及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公共平台。是树立人生观念,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部门。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及学习的需求,使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十七大报告中,系统总结了我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部署。 图书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具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特征,是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对内具有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具有展示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的思想,表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品质方面的著作,都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良传统,要继承传统,一靠实践,二靠读书,在这方面,图书馆的作用是巨大的。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和构建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要构建和谐文化,就必须丰富国民的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图书馆具有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建设,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谐社会的建构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图书馆把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成果推荐给读者,培养了读者新文化、新道德观念,通过信息服务,提高了读者的信息接受能力,在图书馆及时、快速的解决读者提出的新问题的同时加快了知识的传播

图书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体系制度是为实现全民的文化权利提供保障,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图书的流动服务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数字网络化建设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手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增强了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图书馆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取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度高、信息储藏量大,服务手段先进的信息服务机构,为学习型社会成员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就要求图书馆激流勇进,与轰轰烈烈的学习型社会共荣、共同发展。需要图书馆抓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机遇,明确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观念、体制、功能、服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和超越。在读者服务模式上,以“以藏书为核心”向“以服务为核心”转化;在服务内容上以“馆藏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发展,全方位开阔服务视野,自觉地为终身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得到最及时、最便捷、最专业的知识服务。

三、图书馆具有传递科学情报的作用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1.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因特网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超过了纸制文献,有人甚至提出网络信息将取代纸制文献的预言,建设无纸图书馆的设想。这都说明了网络信息在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 图书馆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担负起了对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网络化建设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现代信息化的文化传播通道。图书馆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以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缩微技术,包括电影、电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为传播载体,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有全新信息载体出现在我们面前,等待图书馆人去开发去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都将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得用户对馆藏资源的利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种文献信息在同一时间可供多人阅读或下载,任何人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开放数据库中的知识内容,使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

开展网络咨询服务,是因特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技术为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远程信息咨询成为便捷的服务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信息咨询,解答读者在获取信息和查找文献时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各大图书馆联合服务。这也是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使各大图书馆联合服务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联合服务。

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为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它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来丰富它的内涵,这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成形的数字资源,为我所用。二是积极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后者是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因为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重要来源,在这个丰富的宝藏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待我们自身去开发和利用。公共图书馆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争取多种办法和措施,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主体作用。

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这是因特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技术为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远程信息咨询成为了可能,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信息咨询,解答读者在获取信息和查找文献时所遇到的问题。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范围,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3.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为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它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来丰富它的内涵,这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成形的数字资源,为我所用。二是积极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后者是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因为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重要来源,在这个丰富的宝藏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待我们自身去开发和利用。公共图书馆必须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争取多种办法和措施,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主体作用。

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这是因特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技术为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远程信息咨询成为了可能,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信息咨询,解答读者在获取信息和查找文献时所遇到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必须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争取多种办法和措施,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主体作用。

四、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作用

社会在发展范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只有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一美好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想社会。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有效地去处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不足的矛盾,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家家过上全面小康生活,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和谐起来。同时,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安居乐业的环境,必然会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努力去创造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古人说,“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将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注重公平正义、崇尚诚信友爱的和谐道德风尚和公序良俗的形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只有在持续的发展中,才能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如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等等。这些矛盾是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来解决。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不发展或发展不足,仍然是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而持续、协调的发展,则是不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持续的发展中,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去有效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如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等;也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扩大政府转移支付、提供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产品等,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在持续的发展中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但这并不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不适当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消极后果。因而,要消除这些危害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并不是去阻止经济的增长、停下发展的步伐,而是要改变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在优化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利用发展创造的物质条件,加大改善环境和生态的投入;通过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创新中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但并不是任何发展都会促进社会和谐。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不仅不会促进社会和谐,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引发生态危机。这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不乏前车之鉴。我国一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事例也说明,只注重GDP增长的片面发展,必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促进社会和谐,不仅需要发展,而且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

社会在发展范文4

【关键词】学校;学生;社会工作;服务新路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86-01

一、学校社会工作基本含义及在西方、港台地区发展情况简介

学校社会工作在英国开始最早,但是英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系统,从业人员大多数也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北欧,学校社会工作与福利、教育相结合,提倡学校全人教育理念。在德国,把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教育内容,并通过立法强化。在德国,把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教育内容,并通过立法强化。

美国学校的社会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开始于对处于中下层社会学生的关注。20世纪40~60年代,个案社会工作在美国学校已经成为确定的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也成为能在社会心理问题方面帮助学校的专家。目前为止,美国大多州都建立了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

在台湾,学校社会工作经历了倡议、民间试办、沉默转折、教育部及企业辅助民间以及教育部试办和地方政府试办的六个时期,大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并切实运用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近乎形成了一种对孩子们的保护网。

二、在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践来看,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是一个专门的社会事业,而且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的形式不同于家庭生活教育,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使用系统的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索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实施,这也是学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特色,并且在社会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在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本职化中更是需要的。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笔者对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大陆地区,虽然很早就有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雏形,但我觉得那只是类似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一些模式,谈不上专业。专业的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晚,大致在90年代初期,而且只是在一些特殊地区及大城市才发展的比较好。例如深圳、上海等。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那里也先后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队伍,承担着对震后青少年的辅导工作。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程度低,也没有完全实现本土化发展。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加快学校社会工作的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提高其本土化速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立足于社会工作这一根本,充分借助社会工作发展的契机。要时刻认识到学校社会工作首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招募社会工作者。我觉得,关注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有关人士,也应该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使学校社会工作跟随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脚步前进。

2.注重与NGO民间团体组织进行专业方面的合作。在我国也有社会工作协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NGO组织。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关人员应该充分与这些民间团体组织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寻找到一些需要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校,并以点带面。也可以吸纳一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加入,去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3.政府应当加大并重视对学校社会工作方面的投入。一个专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中,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样重要,无论是资金支持,物质支持,以及教育部门制定吸纳社会工作者进入教师队伍等,这都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与学校合作,吸纳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就是在校学生,所以,要想使学校社会工作有所发展,离不开学校支持与合作。首先,要通过学校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需求进行评估,制订一系列服务方案。还要通过学校了解学生的信息和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开展个性化服务。

5.提高有关人士乃至全民的意识,使其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努力开展全人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领导,教育者和群众意识的转变,从那种应试教育转变过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学生与家长、学校之间的关系上实现协调发展上而努力。

6.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推进。这是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我们要在几个地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从业人员要积极努力的工作,宣扬学校社会工作,树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以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在全国各地区的发展。

7.注重加大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措施吸引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地高校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投入力度,聘请具有渊博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经验的老师向专业学生传授学校社会工作知识与经验。此外,有关部门也应该扩大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学生,在推进学校社会工作中也可以履行一定的职能。首先,要学好社会工作以及学校社会工作的知识,掌握一定得工作方法和技能。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经验,以便一旦从事学校社会工作时就能够有很好的担当。其次,要做好宣传者角色,利用一些机会宣扬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让人们充分认识学校社会工作,以及它为学校、为学生带来的有益改变。

参考文献:

社会在发展范文5

关键词:社会资本;金融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0-0061-06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继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之后的又一要素概念,在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中获得人们的关注,其初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随着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认识的深入,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试图梳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影响与作用的研究文献,总结相应成果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二、社会资本含义解析及度量

社会资本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Bourdieu,Coleman和Putnam的定义颇具代表性。Bourdieu(1986)明确社会资本区别于经济和文化资本,将其定义为个人的关系,可被个人利用以期实现自己的目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3]。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不是个人资源,具有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的属性,是嵌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公共产品[4]。Putnam(1993)认为社会资本是指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5]。在随后的研究中,Putnam(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人际关系、社会网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和互惠[6],试图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个人所参与的网络、互惠关系的创造以及人际信任或一般信任,强调信任是先决条件。

上述三种定义是对社会资本的不同界定,实际上Putnam的定义更具有普遍的影响力。Durlauf and Fafchamps (2004)总结出社会资本的三个共同特征与Pu-

tnam的定义相吻合。一是社会资本对于集团成员产生正的外部性;二是外部性归功于信任、规范及共同价值观;三是信任、规范及共同价值观产生于基于社会网络与联系的非正式组织[7] 。Islame等(2006)则提出“认知性”和“结构性”社会资本,信任和社交是这两类社会资本的具体表现[8]。Putnam的定义正是将“认知性”和“结构性”社会资本概念融合起来。

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其测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研究者往往基于不同层面如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来刻画社会资本。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实际上是“结构性”社会资本的体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利用网络或社会交往等指标。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正是“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含义所在,与人际信任、团结和互惠相联系,强调信任的重要性,采用信任等指标。在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的测量往往体现在普遍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测量的基本思路就是以这些方面为基准来寻找相关变量。一些经济学家高度重视信任这一指标,Knack and Keefer(1997),Paul and Knack(2001)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调查来对该指标加以测定。Micucci & Nuzzo(2003)则从参与非盈利组织、非正式社交能力、信任和公民社会意识以及地区特征四个方面提炼出社会资本的变量,其中,地区特征包括社交网络、居民的归属感、司法效率等[9]。Guiso,Sapienza & Zingales(简写为GSZ,2004),以公投投票率和血液捐献两变量来衡量社会资本[10]。

三、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①的影响

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以信任为内容,何谓“信任”呢?Fukuyama(1995)将“信任”定义为“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行为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11]。 “共享规范”包含法律、人们签订的合同契约以及社会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与价值体系等,因此信任来自于正式的抑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Fukuyama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认为其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合作关系。在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信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任与家庭理财行为

GSZ(2004)基于独特的意大利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实践,研究了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建立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简易模型, 将社会资本、法律效率和个人特征引入个人金融资产需求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们以地区献血率和全民公投参与率来衡量社会资本水平,同时通过支票的使用、投资组合、贷款的可获得性、非正规借贷的依赖程度等指标来刻画金融发展水平和状况,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到金融发展,尤其在法律保护机制微弱且缺乏教育的地区,影响效应更为明显;社会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居民持有较少比例的现金,更多地持有股票;人们更愿意使用个人支票,更容易获得他们所要求的贷款。即使在控制住环境因素,如家庭特征、法律制度、教育水平、人均GDP等情况,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Brown等(2008)认为股市参与度对于股息税收政策、社保资金入市等相关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2]。GSZ(2008)从信任的角度为有限的股市参与之谜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13]。他们认为,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股票取决于投资者所感知的风险的大小,投资者对风险的感知除了受股票客观特征的影响外,也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因素:信任。美国、荷兰及意大利实证研究显示,信任程度较低的人不太可能购买股票,即使购买股票,购买的比例也将很低。

(二)信任与风险资本投资

Laura Bottazzi, Marco Da Rin 和Thomas Hellmann(2011)以手工收集的欧洲微观风险资本数据为基础,对信任在风险资本投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即便控制了公司固定效应、地理距离以及信息和交易成本,信任仍显著影响风险资本投资决策[14]。此外,他们甄别了信任和契约之间的“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人们交易过程中,只有存在充分的信任,人们才可能签订复杂、相对完备的契约,从而复杂完备的契约才有用武之地,即“互补效应”。替代假说则指相对完备的契约能够弥补信任的不足。与GSZ(2004)不同的是,Laura Bottazzi, Marco Da Rin 和Thomas Hellmann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拥有良好的法律保护机制,人们并不依赖于复杂的契约来克服信任的缺乏,即信任的缺失不能依靠合同的完备性来弥补。此时,信任和契约复杂完备性呈现正相关,即存在互补效应。

(三)信任、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

如何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金融发展与深化的背后,金融危机可能也悄然而至。以下文献基于市场总体的角度,探讨了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金融效率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Galindo等(2001)利用世界银行采集的宏观数据,研究了信任与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15]。他们借鉴了Beck, Demirgü-Kunt, and Levine(1999)的方法①,采用存款占GDP的比重、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全部信贷占GDP的比重等来反映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和业务。金融效率涉及到金融中介机构多大程度上实现资金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变,他们利用银行管理费用和净息差来作为效率的变量,同时采用股票市值、交易量来衡量股市发展水平。在控制住经济规模、人力资本、通货膨胀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后,他们发现高信任与金融市场的深化、较低的利差和间接成本以及更富有活力的股市相关。信任有助于增强竞争与效率,且促进了股市发展。

Marchionne 和Niccoli(2012)剖析了社会资本与金融深化的内在联系,发现社会资本的减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诱因之一,从而对2007—2009金融危机原因作出新的解释[16]。Marchionne 和Niccoli对社会资本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过度金融深化即“有毒的(toxic)”金融深化,导致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乃至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与投机盛行,更多的资源从生产性领域进入金融领域,导致生产性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的减少,信任逐渐衰减,社会资本锐减。

(四)信任与非正规金融②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的发展固然重要,非正规金融的表现不可忽视。Allen等(2005)曾指出在法律、金融环境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中国的私人部门发展依然很快,经济增长中贡献度大,其原因在于替代性的融资渠道和治理机制,如非正规金融以及建立在声誉和关系基础上的机制,支撑着此类增长[17]。

GSZ(2004)认为,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从亲朋好友处借款的可能性在降低,这与Banfield(1958)和Fukuyama(1995)的分析一致,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水平低的地区,借贷更会在狭窄的亚群体内进行,如家庭和朋友[18]。但一些学者的观点与之迥然不同,比如Kumar (2009)认为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民间借贷交易是基于互惠的均衡产出,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偏好,不是依靠现代契约树立的,而是一种自我履约行为,在民间信贷中承担分散风险与担保的功能[19]。这也正如Ang 等(2009)所说,嵌于社会资本中的信任机制充当了法律保护的一个替代机制[20]。Turvey和Kong(2010)基于中国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民的信任度越高,其参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概率就越高[21]。钱水土、陆会(2008)实证研究发现,农户在融资过程中之所以偏向于非正规金融市场,是因为该市场中借贷主体的相互信任促进交易的达成[22]。这些结论的差异源于对社会资本含义的理解不同,前者的社会资本是从普遍信任(generalized trust)、社会范围的信任来解释,该信任基于所谓的“弱关系”;后者所指的信任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信任,是局限于亲朋好友等熟人之间的个性化信任(personalized trust),并非普遍信任。本文所指“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相联系。

我国学者就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也作了相关研究。卢燕平(2005)借鉴GSZ(2004)的研究思路,认为自愿免费献血不受经济和法律的影响, 是由社会义务、规范和信任等决定的,因而选取我国自愿免费献血比率作为社会资本的变量,其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与我国某些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正相关,如社会资本与存款和贷款比率正相关[23]。张俊生、曾亚敏(2005)则选取各地区自愿无偿献血率以及各地区守信用程度作为指标,对我国各省或自治区社会资本进行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资本显著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的结论,比如社会资本对地区保险业务、个人信贷以及证券资产投资的发展起到正向的显著解释作用[24]。皮天雷(2010)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度量省际社会资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我国地区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社会资本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各地金融发展不同的原因之一,同时社会资本是对法治水平低下的一种有效替代机制[25]。

上述文献论证了以信任为内容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可获得性的影响。实际上,金融工具的规模与结构是一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反映。从实证结果来看,这些文献基本印证了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发展的结论。

四、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社会资本中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网络,它是人与人之间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联体系。社会网络可以起到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平滑消费、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改善集体决策等作用[26]。一些文献基于微观视角,以社会交往或网络来刻画社会资本,试图论证社会交往或网络对股市参与以及非正规金融的作用与影响。

(一)社会交往与股市参与度

Ellison and Fudenberg(1995)认为,当经济人无从掌握经济决策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时,将更多地倚重于“口碑传播”(word of mouth)所获得的信息[27]。为了弥补人们投资知识的欠缺,社会交往在投资决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Hong 等 (2004)借助于一个简易的投资组合分析框架下将参与成本、初始财富及风险厌恶系数视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并将投资者区分为社交者与非社交者建立起单期模型。该模型一个基本的预测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者市场参与度高于非社交者,且社交者市场参与度对外部参数敏感,比如网络技术使得参与市场成本降低,从而使得市场参与度升高[28]。Hong 等将参加宗教活动、与邻居交往次数等作为社会交往衡量指标,在控制住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以后,采用美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交往与股市参与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将这一发现归功于口碑传播的信息分享方式,该方式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促进更多人的参与。类似地,Ivkovic and Weisbenner(2007)发现个人购买股票的行为与其邻居的购买行为正相关[29]。Brown等(2008)实证检验了以口碑传播为形式的“社区效应”(community efffect)对人们是否参与股市的影响。他们发现,个人是否参与股市与社区股市参与率存在因果关系。一个人所属团体的股市参与率高,出于遵循本团体社会规范的目的,他也参加股市,这就是所谓的“攀比效应”(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effect)。

Brown 和Taylor(2010)以英国为例考量了社会交往和股市参与率的关系,他们分别采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均发现两者正相关的结论[30]。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他们采取五种方法对社会交往指标进行测量,如去教堂的次数、信任水平、是否是运动俱乐部成员、拜访朋友的次数、参加的俱乐部个数等,均取得一致的实证结果。

Dimitris Georgarakos和Giacomo Pasini(2011)综合考量了信任和社交在股市参与上的重要性[31]。发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虽然家庭净财富大致相当,但不同国家家庭的股票持有率差异显著。通过分析,他们揭示出信任和社交上的异质性正是这些欧洲国家股票持有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Guiso等(2008)将国家平均信任水平和总体持股率联系起来,而Dimitris Georgarakos和 Giacomo Pasini从家庭层面来进一步拓展研究,除了考虑到国家层面上信任水平的差异,家庭层面上的信任水平和社交特征也是影响股票持有的因素。

(二)网络与非正规金融

一些学者基于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考察了其对非正规金融的影响。Cagla 和Una(2004)基于印度尼西亚的数据,考量了家庭及社区网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该研究表明社区网络具有良好的信息传递功能,向借款人提供了市场融资渠道信息,降低其搜寻成本,且有利于放款者降低监督成本及合约执行成本[32]。Karlan等(2009)发现在秘鲁,与社会网络相联系的信任在亲戚朋友间的民间借贷中起着关键作用[33]。

我国学者就个体社会网络在非正规借贷中的功能与作用作了相关研究。马光荣、杨恩艳(2011)认为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社会网络,并利用农村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显示:社会网络作为非正规金融的载体,可以促进民间借贷从而为农民创办自营工商业提供资金支持,印证了依托亲友关系的非正规金融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滞后的假设。杨汝岱等(2011)也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显示: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民间借贷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而趋于弱化[34]。

上述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个人财务决策性质的理解,为社会资本促进人们参与金融资产投资或借贷提供了证据。一般而言,社会交往通过“口碑传播”和“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等渠道来实现对投资者或借贷者行为乃至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些渠道使得投资机会以及如何参与金融市场投融资等信息得以传播,而且帮助人们克服进入风险市场的心理障碍。

五、小结与研究前景展望

现有的文献探讨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个人或家庭金融行为决策的作用,且分析了对总体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效率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结论:一是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有助于金融交易的发生,包括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银行借贷等,从而促进了金融发展;二是对于非正规金融而言,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般信任(或普遍信任)即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与非正规借贷呈负向关系,与正规借贷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三是社会资本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效率提高,且社会资本的减少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上述研究为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这对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加强社会互动、促进社会交往以及提高诚信水平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换言之,社会资本的提高将会切实推动金融市场向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即普遍信任的增强,促进了正规借贷,相对抑制非正规借贷,为促进我国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转化提供了一个途径和思路。

虽然关于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下问题尚需进一步地研究:

首先,关于社会资本的度量问题。社会资本的度量始终是一个难题。从目前实证研究文献来看,社会资本测量往往从一个维度出发,虽然并不存在统一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但较精确的方法是考虑这个概念的多维性,如何将不同维度的指标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综合性评价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此外,由于社会资本不能直接加以观察,在研究中往往通过变量来衡量社会资本,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的差异,在寻求相关变量和指标时难以完全保持一致,为增加可比较性,在指标选取中需要在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①。

其次,关于比较性研究问题。虽然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有较多的实证证据,但没有将更多的国家纳入其中,利用跨国数据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因此,这些实证结论的普遍适用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对于社会资本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原因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只有弄清楚这些原因,才有可能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社会资本,从而促进金融发展。

第三,关于社会资本作用于金融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仅限于针对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而未能充分揭示其作用途径与机理。因此,设计出社会资本作用于金融发展的中介目标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其作用机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可能思路。■

参考文献:

[1]Knack S. and Keefer P. 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 Country Investig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4):1251.

[2]Paul J. Zak, Stephen Knack. Trust and Growth[J]. Economic Journal, 2001, 111(470): 295-321.

[3]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log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Greenwood, 1986.

[4]Coleman James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Putnam Robert D. Leonardi, R., and Nanetti, R.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6]Putnam, R,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7]Durlauf Steven N.and Fafchamps M. Empirical Studies of Social Capital: A Critical Survey[Z]. Working Paper,

[8]Islam M. K., Merlo J., Kawachi I., Lindstr m, M., and Gerdtham, U.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Does Egalitarianism Matter A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2006(5):1-28.

[9]Giacinto Micucci,Giorgio Nuzzo.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Italy[Z]. working paper. Bank of Italy.Local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taly Conference, 2003.

[10]Guiso L. Sapienza P., and Zingales L.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3): 526-556.

[11]Fukuyama F.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M].New York, United States: Free Press, 1995.

[12]Brown Jeffrey R., Zoran Ivkovi, Smith Paul A. and Scott Weisbenner. Neighbors Matter: Causal Community Effects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63(3):1509-1531.

[13]Guiso L., Sapienza P. and Zingales L..Trusting the Stock Market[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63(6).

[14]Laura Bottazzi, Marco Da Rin and Thomas Hellmann. The Importance of Trust for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ture Capital[Z].NBER Working Paper No. 16923 ,April 2011.

[15]Arturo José Galindo, Alberto Chong and César Calderón.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Linkswith Trust: Cross-Country Evidence[Z]. IDB Working Paper, No. 373,2001.

[16]Francesco Marchionne and Alberto Niccoli.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Social Capital[Z].Working Paper. February 2012.

[17]Allen F.,Jun Qian and Meijun Qian. Law, 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1):57-116.

[18]Banfield Edward C. 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58.

[19]Kumar C.. Credit Rationing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Lending: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Econometric Inferences Using the Household Surveys From China and India[Z].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Cornell University, 2009.

[20]Ang J.,Cheng Y. and Wu C. Social Capital,Culture Bias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China[Z].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9.

[21]Turvey C. G..,R. Kong and Xue-xi Huo. Borrowing amongst Friends: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redit in Rural China[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0,2(2).

[22]钱水土、陆会.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8(10):174-186.

[23]卢燕平.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5(8):30-34..

[24]张俊生,曾亚敏.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2005(4):37-45.

[25] 皮天雷.社会资本、法治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J]. 财经科学, 2010(1):1-8.

[26]马光荣、杨恩艳.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J]. 经济研究,2011(3):83-94.

[27]Ellison G. and D.Fudenberg .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1): 93-125.

[28]Hong H., Kubik Jeffrey D.and Jeremy C. Ste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ock-Market Particip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February 2004,59(1): 137–163.

[29]Ivkovic Z. and S. Weisbenner. Information Diffusion Effects in Individual Investors’ Common Stock Purchases: Covet Thy Neighbours’ Investment Choice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7(20): 1327-57.

[30]Brown S., Taylor K.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British Panel Data[Z].IZA Discussion Paper No. 4886, April

[31]Dimitris Georgarakos, Giacomo Pasini.Trust, Sociability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J]. Review of Finance, 2011,15(4):693-725.

[32]Cagla Okten and Una Okonkwo Osili.Social Networks and Credit Access in Indonesia[J].World Development, 2004,32(7):1225-1246.

[33]Karlan Dean, Markus Mobius, Tanya Rosenblat and Adam Szeidl.Trust and Social Collater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124(3): 1307-1361.

社会在发展范文6

当前,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面临深刻变革,社会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已成为当前发展格局中的核心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事业发展与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结合日益紧密,先经济、后社会、依次发展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与城镇化加速结合日益紧密,传统二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格局已无法适应城乡统筹的时代要求,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变革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紧密,传统的发展业态和社会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创新密集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四是社会服务需求层次和结构的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单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元化体系已无法适应需求日趋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多元格局形成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五是社会事业发展重心转向规范的制度体系建设,从扩面布点日益转向巩固优化,原有的小、散、乱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适应集约高效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转变发展建设模式的紧迫性日益增强。

二、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找准社会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强化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支撑作用。要更多关注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老龄化等问题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将人口、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政策统筹纳入到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格局中,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为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供持续动力。

――进一步发挥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使其更好地承担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长期战略任务。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引导需求层次和结构升级;创造更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促进形成更多新类型的发展业态和领域,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对城镇化的挑战和影响,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变革。当前制约城镇化的最主要瓶颈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体制,破解城镇化过程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而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转变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和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布局结构、公共投资的方向和效果评价、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等,均符合城乡统筹和逐步均等化的基本要求,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

――面对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探索利用科技手段促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形式。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产业的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扩大信息手段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同时关注并能有效规避信息化、网络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日益明显,研究促进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通过奖励、贴息、政府购买的设施租赁给民办机构使用、政府提供土地实现控股等方法加大对民办社会事业的支持和倾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模式的转型。在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探索有效路径实现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如在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中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建设机制、制定综合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区域规划等;对基层社会事业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解决建设、运行“两张皮”问题。

――加快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事业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长期制约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社会发展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切实提高规划组织编制水平

加强各领域规划内容的统筹衔接,特别是资源整合、理顺体制机制方面的内容,形成社会事业的通盘考虑;在规划中加大改革和政策内容的比重;增强规划内容的灵活性,把编制重心放在明确方向、原则、标准、范围等方面,充分体现规划的引导作用;在编制之初即把项目建成后运行机制方面的设计和考虑等纳入规划框架,积极引导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健全和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形成一些综合性、导向性和约束性都比较强的核心指标,提高规划的执行力。

(二)深入挖掘投资安排在推动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

适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可以考虑在年度投资安排上留出一定空间,扩大投资支持范围,对一些先试先验的试点地区和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和支持。

(三)不断完善医改推进协调机制

明晰部门职责,健全工作规范和程序,增强医改办对医改宏观层面工作的掌握,协助地方尽快稳定医改人员队伍,同时加强培训。

(四)进一步提高重大问题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和应用性

上一篇现代诗欣赏

下一篇家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