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论文范例

矿产资源论文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1

1.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信息披露不完整

矿产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其会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较广,包含自然资源损耗(资源开采及使用数量)、环保支出(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耗)、改善环境收益(矿产企业在优化管理自然环境后所获取的收益)等多个方面。有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很多矿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并不全面,不少企业甚至未设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会计科目。与此同时,矿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存在下列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披露信息的整体效率偏低。现阶段,矿产资源企业充分关注和了解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过却未制定有效的披露制度。另一方面,披露信息的比率有待提高。我国大部分矿产企业未设立环境项目,也未能及时披露环境项目信息,从而出现了不履行环保责任的情况,这无疑不利于外部监管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内控机制薄弱,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偏低

矿产资源企业未制定有效的内控制度(如稽核、财务收支审批及财务清查制度等),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性降低。在实际工作中,因矿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其会计核算也无法获得全面的经营数据及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处理结果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出矿产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无法损害了企业自身及外部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导致会计核算流于形式。此外,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这就要求矿产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及会计实务操作经验。然而,实际中,很多矿产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较窄,实践经验不足等,无法很好地胜任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处于混乱状态,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解析完善矿产资源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以及思路和方案

在国际趋同背景下,矿产资源企业面临的会计核算问题日益显著,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为此,笔者将结合矿产资源会计核算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加强会计成本控制,确保会计计量科学化

经济发展应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要将环保支出纳入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矿产企业成本预算应抓好“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开源”,即矿产企业的管理层应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观,要将环保当成一种自觉行为,这是企业社会良知的根基;“节流”,即矿产企业应做好环保支出预算,要将环保与污染治理支出纳入内控成本,使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始末。预算额度应坚持适度而行,既要集中反应矿产企业的社会形象,又不可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此外,矿产企业应积极顺应国家提出的“资源节约型”号召,逐步转变以往“大规模生产、大幅度消耗、大面积浪费”的发展理念,要将资源利用与节约并同起来,将节约摆在第一位,运用科学的会计计量方法,减少各种浪费行为,使资源利用率得到稳步提升。要进一步强化成本控制,及时、认真登记材料领用情况,并监督、控制矿产资源的开采及产品入库行为,确保会计计量科学化。

2.增设会计核算科目,完善信息披露及相关制度

为使矿产企业对自然资源、环保支出进行科学计量,应以其现有会计核算为前提,结合其自身实际,适当增设下列会计科目:(1)资产类科目。在“固定资产”类目下设立“资源资产”等2级项目,也可细化资源品种,并依此设立“烟煤、磁铁矿等3级科目,以对资源展开分类核算。(2)负债类科目。为避免某些矿产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收益而忽略环境保护,应对治理费超额的企业进行监管,并在其“其他应付款”科目下分别设立二级(应付环保费)、三级科目(应付超标排污费)。(3)成本费用类科目。矿产企业应设立“环境成本”科目(如预算、环境收益),以全面、科学地对企业收益展开计量。此外,矿产资源企业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资源型企业应遵循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并设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强化对矿产企业的监管;矿产资源企业应以现有财务报告为基础,适度增设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社会责任项目,并在报表中阐明环境项目确认与计量方式,逐步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要通过对社会责任项目及其内容进行量化,来增加企业内部与行业信息间的可比性。

3.强化会计核算意识,妥善进行矿区税务核算

现阶段,不少矿产企业还未能深入了解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注重学习,逐步提高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认识。只有认真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矿产资源企业才可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为此,企业应强化会计核算意识,对资金实行科学分配,并逐步放松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管制。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应严格遵循核算制度及规范,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税务处理方面,应对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及资源税等进行核算,减少和消除逃税或非法避税行为。同时,要逐步提高企业存货管理的效率,主要可通过下列几点展开:第一,加大材料保管力度,做好材料保管工作。应根据材料及存货数量、规格等,对材料实行分类储存;库管员应认真填写材料入出库单,并跟踪记录大型材料的使用状况;第二,应切实做好存货盘点工作,及时对盘亏盘盈的物资进行账务处理。第三,运用计划成本法,认真执行上级部门对材料、存货所设定的计划价格,提高存货管理效率。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物价的变化来调整计划价,妥善处理矿区税务核算。

4.完善企业内控制度,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

企业内控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通常,矿产资源企业会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内部管理,进而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财务会计可为矿产资源企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使企业决策更为科学。基于此,完善矿产企业的稽查、成本核算、收支等内部控制机制,能为其会计核算提供参考依据。矿产企业管理层应树立高度的内控及风险意识,要高度重视对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使会计信息更为科学、有效。此外,在趋同背景下,应重视对企业会计人员展开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之能正确认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了解新的税收政策,使企业会计工作能符合企业及国家的政策要求;应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技能等进行培训,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养,使之能更熟练地应用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管理软件,推动矿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三、结束语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采矿工程;采矿方法;创新

1引言

采矿方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获得了持续的进步与提升,传统的采矿技术与设备不断进行升级和优化,采矿效率大大提升,采矿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得到了有效降低。为促进矿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矿产开采的实际工作,基于地理信息条件以及相关矿产开采需求,不断创新采矿形式和采矿方法,促进采矿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的采矿工作效率。

2当前我国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矿产资源类型较多,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采矿工程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保证我国采矿事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结合现阶段的采矿技术以及采矿形式,明确采矿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因素,选择适合的方法,不断升级和优化传统的采矿工艺,提升整体采矿工作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矿产以及原材料能源加工占比能够达到35%左右。由此可见,采矿质量以及矿产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矿产资源的开发关系着绝大多数的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但从我国实际矿产资源开采情况来看,由于矿产资源不会再生而且短时间内便会消耗掉,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矿产资源储备和矿产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采矿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调查显示,我国五成左右的矿产资源处于开采末期阶段,同时,由于我国相应的开采技术比较落后,很多矿产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开采和利用,铅矿、铜矿、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低下,开采浪费严重,难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能源资源不合理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采矿方法和采矿工艺,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得到科学稳定的增长[1]。

3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实践

3.1深井采矿技术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消耗的日益严重,表层矿产资源量越来越少,我国采矿工程需要不断地寻求纵向发展的模式,加大深井采矿技术的研究,将传统的露天开采形式转变为地下开采,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但是由于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温度和压力也会不断加大,对开采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也愈发恶劣。因此,必须要结合深井采矿的相关工艺以及理论知识,加大对深井采矿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设备以及开采工艺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深井采矿技术的应用进程,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质量和数量。

3.2空场采矿技术

空场采矿技术在我国当前采矿工程项目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而且相关的工艺手段也比较成熟,主要是通过围岩自身的稳固性以及矿柱支撑进行开采,其中采下的矿石和支架能够发挥临时支护和辅助的作用。空场采矿技术的应用需要矿石和围岩保持足够的稳定,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化工矿山、有色金属矿山以及黄金矿山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能够提升开采效率,保证开采质量[2]。

3.3加快采矿技术等创新和转型

各种各样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开发为采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采矿行业需要不断结合当前部级科技发展不断提升的局面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现状,不断加快采矿工程设备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引入国外先进国家的开采经验以及开采方法,加快我国采矿企业的技术更新力度。当前,我国采矿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开采效率低下以及开采质量不高的问题,国家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要求矿产行业和相关部门及时更新开采理念,加快采矿行业的技术转型并建立起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矿产采矿行业的约束,严格监管采矿行为,及时对违法的采矿操作进行处理,关停生产效率低下、不具备开采资质的矿产企业,为采矿行业营造良好规范的市场,促进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采矿行业的采矿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采矿方法的应用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采矿效率和采矿速度。因此,必须要结合当前采矿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通过不断创新采矿方法和采矿工艺提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规范采矿行为,促进采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传邦.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及其施工安全[J].低碳世界,2019,9(01):84-85.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3

关键词:湖南省;矿业权;收益分配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已成为国家矿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矿业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者以及矿产所在地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参与到转型时矿业权收益的分配,真正做到让矿业转型的发展惠及到各利益相关方,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研究综述

(一)矿业转型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

陈栋栋在其文章《“黑生绿”的产业蝶变———江西新余矿业成功转型》(2019)[1]中讲述了江西新余矿业的转型发展路径,在面对当地矿产资源枯竭、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国家去产能的外部政策内外双重压力下,企业不得不开展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变革。具体做法为,企业利用现有矿场、工业园和土地转型为光伏发电,利用煤矿开发的副产品煤矸石进行制砖,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最后针对停办闲置的矿场土地进行建林还耕,恢复成本较高的则积极开发房地产、工业园、旅游等多种商业业态,真正做到了传统矿业向现代清洁能源、绿色建材和土地开发的转型。吴芮民等在其文章《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以白银市为例》(2020)[2]中分析当前白银市城市矿产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白银市当地的产业经济特点,从规划矿业产业结构、加强政府引导企业自主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及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陈丽新等在其文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3]中研究和阐述了建设现代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思路:市县级政府做好引导,企业做好从规划、勘查、开采、生产冶炼、废物处理以及矿山修复等全链条的矿业发展绿色理念。政府通过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批准建设树立标杆和导向作用,通过媒体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绿色矿业示范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王党琦等在其文章《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与绿色矿业发展策略》[4]中介绍了甘肃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其矿业经济在省内经济所占比重较高,但当前省内绿色矿业发展存在矿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实力有限和支持政策未能落地等情况,需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宣传引导、细化优惠政策及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进行绿色矿山的建设和转型。

(二)矿业权收益分配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

尹国平等在其文章《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探析》[5]中针对矿产资源价格上涨时国家收益不能增加,矿产资源价格下跌时企业的税费负担又不能下降,矿业的税费、收益等不能与矿产市场相适应的现象,结合我国的《矿产资源法》和税费租理论构建了矿产资源定价模型和矿业权评估模型,促进级差矿租在矿业权转让人和受让人间合理分配。王中庆在其论文《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2020)[6]中详细论述了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未来改进的措施与原则。李婷等在其文章《基于云重心Shap-ley值法的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研究》(2020)[7]中利用夏普利(Shapley)收益分配方法,引入风险分摊系数和生态修复等相关系数,构建了收益分配模型,以使得矿产资源收益在利益相关者中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二、湖南省矿业及矿业权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湖南省矿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钨、铋、萤石等多个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矿业经济一度在省内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湖南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矿产开发总量较大。据《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已发现矿产121种,中型规模以上矿床占30.42%,探矿权数量759个,采矿权数量3564个,涉及金、锑、铅、铜等,基本形成了铅、锌、锰贵金属冶炼加工、玻璃陶瓷水泥石材生产和地热泉水利用等为主体的格局。

(二)湖南省矿业权发展现状及趋势

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我国矿业在近10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态势[8]。在国家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湖南省矿业发展在近10年与国家矿业发展呈现同步发展态势。2010—2019年间,湖南省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存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其中,探矿权存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为714个,2019年最低值为242个,降幅达66%。采矿权存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为6871个,2019年最低值为3125个,降幅达52%。2019年探矿权发证机关主要为国家自然资源部11个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231个。2019年采矿权数量为3125个,发证机关主要为县级发证的采矿权2062个,占全省采矿权总数的2/3;其次是省级发证660个,市级发证387个和部级发证16个。开采矿种中排在前10位的主要包括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页岩、石灰岩、煤等。采矿主要分布在湖南省14个地级市,其中郴州、邵阳、永州、衡阳、娄底等市数量较多,占该省采矿权总数的52.6%[9]。湖南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未来需进一步做好矿业权出让工作,规范矿产开发和利用,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权益,践行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核心职责。同时,为全面落实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中的先进制造业如工程机械、航空材料、特种材料和轨道交通等产业链生产的需求,加大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力度,编制战略性矿产清单,依法有序投放一批紧缺型矿种采矿权,满足“三高”项目用矿需求,提供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三、湖南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分配模式

(一)矿业权出让方式

矿业权出让方式主要包括竞争性出让和协议审批方式出让。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自然资规〔2019〕7号)中规定,要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和“净矿”出让,限制协议审批方式出让,鼓励市场公平的参与矿产资源的开发。湖南省政府2016年8月的《湖南省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办法》(湘政办发〔2016〕65号)结合湖南省内实际情况规范,明确和细化了矿业权的竞争性出让包括招标、拍卖和挂牌的范围、条件和实施程序。

(二)矿业权出让收益及分配

矿业权出让应按照兼顾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矿产地利益原则,收益实行中央、省、市(州)、县(市、区)按比例分享。具体分配标准则是,依据矿业权登记的单位在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南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湘财综〔2018〕34号文规定(以下简称湘财综〔2018〕34号文):(1)在中央和省级登记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则是在中央、省和矿产资源所在市(县)三方按照4:3:3比例进行分配;(2)而在市(县)登记的矿业权,其矿业权出让收益是在中央和矿产资源所在市(县)两方按照4:6比例进行分配,省级不参与分配。

四、转型时湖南矿业权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应兼顾各利益主体

矿产资源的利益主体包括有资源所有权人、采矿权人以及当地居民。其中,我国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采矿权人是通过支付矿业权出让费用在一定期限内获得资源开采权的法人;第三个利益主体是矿产资源所在地居民,矿产资源的开发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至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所以需要在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中预留一部分用于生态环境补偿,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预防性保护、即时性修复和资源枯竭后的矿区复垦及当地居民的利益补偿。

(二)适当提高矿产资源所在地收益分成

保持现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收益分配格局总体。同时,伴随着净矿出让的发展趋势,竞得人进场后能直接施工,省去了原来开采前各项准备、沟通和协调工作,这部分工作转移给了矿业权所在地方政府行政部门来完成,增加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量,也会增加行政支出。所以,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补充行政支出,可适当提升矿业权出让收益所在地方政府的分成比例。

(三)矿产资源收益应兼顾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矿产资源的收益分配从一次分配入手,须克服在一次分配中不公平的因素。在不公平的前提下讲效率是不合理的,所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机制,进一步扩大矿业权竞争性出让的比重,在矿产资源收益一次分配中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矿产资源收益一次分配主要是基于效率因素,也就是按照常规生产要素的贡献支付报酬,主要是用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报酬[10],具体指工资、利息、地租和正常利润。二次分配是基于资源财富共享的区域间、代际间、当地居民之间的公平分配,矿业收益当前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分配给矿业省和矿区。这是因为,矿业省和矿区在提供矿产品的同时,其资源财富逐步减少,矿业省和矿业区成为资源财富的净损失者。所以,在矿业收益二次分配中,在保证中央政府利益的前提下,重点向省级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倾斜。中央政府的矿业收益主要用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勘探、研发等,以及用于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城乡间的协调发展等。省级政府的矿业收益主要用于全省的生态环境修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改善、贫困区域发展补贴等,其目的是提升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省内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矿区留存的矿业收益主要用于矿区的再发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矿区技术投入、矿区转型、矿区居民的福利等。政府收益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再分配,最终是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既避免资源型区域的过度繁荣,也避免资源型区域陷入资源优势陷阱。

(四)矿山治理与转型成果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4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困境;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已经迈入矿产资源消耗的快速时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因此,必须重视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具有积极作用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经济活动分析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当前,我国矿产地质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分析。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球科技热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国家,同时也是生产和出口矿产最多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已经从传统粗放式的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模式转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还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于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的创新性改革。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建设中,地方政府过度重视各种经济产业建设,不仅无法满足矿产发展要求,还使城市形象受到一定影响[1]。在矿产工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施工工艺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找矿技术的蓬勃发展。矿山地质施工建设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而且每个工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找矿工作受到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地质情况、开采工艺以及水文特点等影响,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不足,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最大问题。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持,但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十大庞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没有形成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资金投入不畅通,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压力。此外,自我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项目以来,虽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保证制度不健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准确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定位,所举行的活动也不符合矿产资源发展需求,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办法也不完善,忽视矿产资源开采中能耗问题,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存在一系列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在2002年安排了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以来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生态环境功能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对于隐性的水土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局部治理方式还达不到生态修复效果。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分析

首先,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职责与责任,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国家和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基础之上,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和措施,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制和体制,注重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单一工程向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模式转变。其次,矿山防灾和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地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当中,矿山地质的问题是最复杂的,而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比较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矿山防火和生态修复技术是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水文地质勘查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合理利用矿山资源。当前,我国生态修复技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矿区生态环节的恶化。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采用现场勘查、区域试验、土壤测试以及微生物技术等研究手段,对地貌景观、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特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最后,开展精细化基础性调查研究。最近几年,由于环境地质造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社会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当中,矿产地质灾害占据很大比重,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精细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未进行治理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尤其是隐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矿产资源开发,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这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段海侠;杨阳.阜新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白正平;罗文.大柳塔煤矿221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异常升高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8年.

[3]国家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调研组;变压力为动力——内蒙古自治区尾矿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19年06期.

[4]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赴内蒙古调研组;内蒙古自治区尾矿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调研报告[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年01期.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5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其内容较广泛,所涉及的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四门学科,在以前都是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它们综合为一门课程。为了保持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构成统一的学科框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1)系统性:由基础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手段、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管理构成的完整工作框架体系;(2)规范性:由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体系;(3)实用性:由理论、方法、规范、实例构成煤炭地质勘查教学体系。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针对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地质勘查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讲解。针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为基础,以收集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图件和表格为素材,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勘查实例分析讲解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章开始均有本章要点提示,结束时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布置课外作业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本课程第一章“煤田地质学基础”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本门课程安排一次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讲台讲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前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实践环节,也是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具体的地质勘查为例,设置了读报告、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具体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和煤炭地质勘查设计报告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成果的使用,地质勘查报告的组成和煤层综合成果表的基本内容等。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估算图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哪些主要地质图件以及这些图件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内容和读图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岩心编录实验,使学生熟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岩心描述和地质编录的内容,掌握钻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岩心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能力。

4.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训练,也是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计采用手工编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勘查图件的绘制和资源储量估算,通过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使学生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地质图件的编制和资源储量估算,使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编制的一般步骤与具体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地质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4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实习的平台。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5结束语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6

【关键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安全评估;安全办法

1金属非金属矿山地采矿山深部开采的安全灾难分析

随着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枯竭,矿山采矿企业已开始向金属非金属矿山纵深部进行找矿、采剥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纵深部开采其生产安全条件极为恶劣,如采剥难度加大、岩石应力加强,且变化莫测,无法预料,有些金属非金属矿已多次发生岩爆情况,严重威胁其生产安全。随着采剥深度的增加,其开采矿体地下水文、地压条件更加繁杂,难以斟探,稍有纰漏,就会造成重大灾难。

2各类矿山开采的高陡边坡等危险开采现象仍然存在

金属非金属矿山之外的露天矿山生产,还包括各类岗石开采、石砂开采、石板材开采及机砖厂的采土生产。大型的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一般均能按照从上到下、分层级、分台阶的次序方式进行生产。对于许多生产规模小的乡镇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培训不够或流于形式,导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低下,开采技术含量低,部分企业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开采次序混乱,无设计,随意性强的特征。

3金属非金属地采矿体的混乱无序性程度仍在增加

个别地区采矿生产秩序混乱,越界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形成许多人为的事故隐患。在金属非金属地采矿山采矿生产过程中,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系统不是单独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系统共同合作完成的,同时还要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生产安全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合理有效地安排这些系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然而,在现实的工作环境过程中,许多矿山生产企业都存在管理混乱的状况,部分采矿企业为了减少开采成本的投入,购置低劣采矿机器和相关安全设备,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除此之外,部分乡镇矿山企业也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现场管理,导致专业采矿机械设备时常损坏、因工人素质操作不规范、相关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这些都为矿体开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4低质矿产随易排放的安全管理形势日趋严重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工业生产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其资源必然日趋减少,矿产资源的品位也必将逐渐降低,于是,部分矿山生产企业瞄上了以前的低质矿产弃放点。如罗厝岩的尾矿已进行了多年的采掘。但是,大多数以前低质矿弃放点,在排放时并未考虑将来的开采,在采掘时存在安全管理漏洞。

5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不够强

先进的矿山开采科学技术,要靠安全教育培训来保障,它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对于多数民营企业,矿山生产设计不正规,采矿工艺落后,多是靠技术服务机构来进行开采设计。缺少机电、通风、水文地质等必要专技人员,矿山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6策略与举措

①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的资源整合,强化矿山企业规范生产。当地政府应明确各相关管理机关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责任边界,消除各种监管盲区和制度漏洞,加强对现有矿产资源的整合,规范矿山开采企业安全生产。重点打击无序性开采、无安全生产条件开采等生产现象,重点整合区域内交叉的、混乱的开采企业。②运用大数据进行矿山智能化建设,杜绝高陡边坡等危险开采。通过设立的露采矿山高陡边坡、低质矿产排放点、有毒有害气体和地采矿山生产系统在线远程监控的大数据采集比较,智能化排查各种重大安全隐患,实施专项安全治理。保证本地经济安全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③突出科学研究,深入科研单位协作,突出对于地采矿山纵深部采掘所产生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与相关科研单位深入展开协作,通过行业内的专家进行研究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与对策,来保障地采矿山纵深部的安全开采。④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优化金属非金属矿山救援力量,加强矿山救援队伍建设,通过培养职业化、区域化、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和队伍来保证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配备各种应急救援物资,提高应急技能,完善应急管理能力。⑤推进安全培训服务机构积极服务于民营矿山企业。大多数民营矿山企业的工人,文化水平低,普遍存在培训困难、培训效果低等各方面的原因。安全培训服务机构应针对这种客观现实,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丰富民营矿山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7结语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7

1.1数据来源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选择对国内文献收录数量比较全且能全面揭示文献间引证关系的CNKI引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论文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基金资助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并对高频关键词排列出名次,研究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近年来我国资源科学的研究态势。

1.2数据年限

对一个学科的研究进展评述需要一定的时间维度来展示,根据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将数据的年限范围设置在2010—2014年的近5a时间内。

1.3数据筛选

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获得了专家推荐的资源科学典型期刊26种(表1),同时结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年)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4年)中的影响因子情况,对这26种典型期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了解资源科学的学科进展等信息。在CNKI引文数据库中对选择的资源科学类26种典型期刊按指定年限2010—2014年进行检索,检出了具有引用文献的数据16294条。这些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057次,总他引次数为9927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57次,篇均他引频次为6.09次。因此,选择被引频次≥6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共检到数据5751条,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

1.4分析方法和工具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计量法、对比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筛选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实地反映资源科学研究的进展状况。本文利用TDA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将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可视化展现。

2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不同机构发表文献的引文排序和分析,得到目前在国内资源科学类论文中排名前10位的高影响力机构(表2)。可以看出,机构排名在第一位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文献的被引频次是排名第二位的陕西师范大学的1.98倍。说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资源科学领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较多。

2.2期刊分析

期刊是科研人员展示其研究成果与创新思路并进行交流的最佳平台。高质量的期刊可以反映一个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文献量、篇均被引频次进行反复的比较排序,得到资源科学领域的TOP10期刊,并按照期刊影响因子对这10种高品质期刊进行排序(表3)。显然,影响因子排在前三的有《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篇均被引频次排在前三的有《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本文还从高被引论文的角度对资源科学领域的高品质期刊进行分析(表4)。结果发现,被引频次排在前三位的论文分别发表在《资源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报》3个期刊上;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分布最多的期刊分别是《资源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个期刊在国内资源科学领域起着展示学科前沿动态、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

2.3资助基金来源分布

根据对CNKI数据库来源期刊文献基金资助情况的统计分析,本文获得了目前资助资源科学研究排名前10位的资助基金,分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基金占基金总数的23.63%,为资源科学领域主要的资助力量。这3个基金重点资助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见表5。这一研究成果对科研人员申请研究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4学科领域分布

根据CNKI的学科分类体系,本文对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文献进行学科分类,共涉及学科71个,其中文献量排在前10位的学科有:农业经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工业经济、地质学、旅游、矿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并根据学科文献所占比例绘制出各学科的比重图(图1)。

2.5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方便而从学术论文中或外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是未规范的自然语词。关键词是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是指附有该关键词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相关的研究成果数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就越强。本文利用TDA分析工具对2010—2014年26种资源科学领域典型期刊引用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来反映资源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到了使用频次较高的100个关键词。图2显示了使用频次排在前1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建设用地、影响因素、对策、评价、矿产资源、水资源、经济增长、主成分分析。关于国土资源的研究内容引用频次最高,达到400次以上,集中性最强。引用频次在200~300次之间的关键词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中国。我们知道,影响因素、评价、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是资源科学内容体系中的指标测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策是资源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国土资源、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建设用地、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是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是资源科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资源科学内容体系中的主要部分,理应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与核心。

矿产资源论文范文8

处于有色金属行业供应链最前端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有效运营对于有色金属资源的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情况及特征,分析了矿山企业风险源存在的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现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控制各子系统的反馈分析模型,以期构建动态系统下的矿山企业风险控制系统,这也是对传统财务风险控制方法的一种延伸和具体运用。

关键词:

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过程中,有色金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及战略储备物资,具体应用在通讯、雷达、电子计算机、电视等高科技领域及卫星、导弹、飞机、火箭等高尖端武器装备,电力、房地产、汽车、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及军工领域。而处于有色金属行业供应链最前端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履行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在经营特征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其运营管理实质上是将矿产资源投入到矿产品或劳务产出的转换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目前,面对着复杂残酷的国内外环境,以及自身运营特征,对其财务运作过程进行风险源分析并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有利于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本文具体研究思路:财务风险源分析———影响因素反馈分析———建立财务控制系统模型。

二、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管理现状

(一)有色金属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我国属于世界上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度之一。钨、锡、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质量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而铁、锰、铝、铜等矿产,贫矿多,难选冶矿多,质量欠佳;另外,我国已探明的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大,但大型、超大型矿床所占比例小。而有色金属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其形成需要历经数十亿年甚至更长时间,并且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后富集起来,在相对简短时间内,绝大多数不可再生。这些年,由于市场不景气,企业对于矿山勘察投入呈递减趋势,并且许多已有矿山资源经过了若干年的发掘,已经基本穷乏,而后备的资源接替基地枯窘。因此,目前有色金属资源依然呈现出资源丰富与危机并存的现状。

(二)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过程

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首先需要投入矿山资本、设置、本钱和劳动力等,然后进入加工生产阶段,如生产勘探、采矿、选矿、检验包装等,最后形成矿产品、劳务及利润。然而,当前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生产对象具有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矿山企业的生产会受到约束。同时,由于它是一种资源,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故对矿山企业的生产进入和退出壁垒要求比较高,经营、筹划的限制性条件多,如国家政策、本钱、手艺、人力资源等。矿产品商品的价格波动比较强,随供求量的变动上下波动大。

(三)有色金属矿山企业投资情况

矿山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生产建设项目较多,且与一般生产性企业相比,矿山企业的固定资产有其专有的特色。大型、重型生产性、辅助生产性的建筑物多,各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多,各类环境治理投入大,这些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四)有色金属矿山环境保护情况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致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空气、水土、植被、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强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因此,必须投入大量人、物、财力等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但环境一旦被破坏,管理的难度非常大,也难以恢复到最初状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增强,环保意识有所增强,加上国家对资源的环境保护的政策管制力度加大,迫使矿山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环保与复垦资金,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走上绿色可持续矿业之路。

三、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财务风险源分析

(一)财务风险理论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难以预料,或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误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充分认识到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对各类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预警、防止和处理,并有效保证资金效益最大化、成本支出最小化。

(二)SWOT分析法及对矿山企业运营财务风险源分析

SWOT分析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领先采用的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它根据企业所占有的资本,进一步阐明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而选择适当的策略。(1)优势(S)。一是内在资源条件良好。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较多,对于矿业企业而言,保有的资源储量是确定生产规模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谁拥有越多,竞争力也越强,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二是综合实力增强。一般的矿山产业链涵盖了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和精选等整个生产过程,走一体化战略,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了规模效应,达到一定成本节约。三是研发能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自行研究开发能力得到了增强,工艺得到了很大进步,进而增强了企业综合发展潜力力、尤其在出口方面大大进步,呈现蓬勃发展状态。(2)劣势(W)。一是矿山企业投资大、风险高。矿产蕴藏于地下,矿业生产对象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强,即使通过仔细勘探也不能完全了解其品质和规模。因此,在建设前期,需要收集详实资料,做大量调研,对矿山的建设技术及其经济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估研究,勘察、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行程,必须不断地探究、研讨,以降低风险,但即便是这样,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还会出现。二是债务负担重。由于矿业企业一般涉及到的投资范围广,金额大,因此资金需要量大,而矿山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大部分需要负债来维持,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过高,而投资回收期较长,使得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长久以来就会出现恶性循环,财务风险高。三是投资决策难。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不能准确判断矿山的实际产能,造成投资决策失误现象严重,比如盲从上项目,跟风投资,严重造成大量固定资产闲置,不仅不能带来收益,还加重了财务负担。四是经营管理落后。矿业企业一般处于偏远的山区,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极差,难以留住优秀的财务人员,同时,很多矿山还是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缺乏清醒的认识,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虚设,内部控制失效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3)机会(O)。在国内方面,近几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加速,正处在高速建设期,国家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交通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灾后重建等方面,这些直接拉动了建筑用钢的需要,进而释放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在国外方面,近几年许多资源国都希望中国投资勘查开发其境内的矿产资源,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加上国内很多大型矿山在资金积累、研发能力、勘探实力等方面拥有一定的积累,“走出去”有了一定条件,世界上的话语权大大得到提升。(4)威胁(T)。一是政策形势严峻。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属于资源性企业,受复杂多变的海内外相关政策形势感染力大,如受到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目前连续低靡的有色金属市场,使矿业企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其财务风险的量化诊断也变得更为困难,很多矿山企业出现了减产,财务危机重重。二是环保意识增强。国家迫切呼吁环境保护,并且规定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必须强化环保理念,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一方面对废石、废渣、尾砂等进行有效整理整顿,对破坏了的植被面积进行复垦,同时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等,这些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现行成本。若出现环境污染事件还会造成恶劣影响,缩减了产量,同时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及其评价

(一)定性方面

(1)树立风险意识,全员参与。为防范财务风险,需要领导层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教育,尤其是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并调动各部门各层级员工参与财务管理中来,明确各部门之间内部关系,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2)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都需要有一套完美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将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落实到各流程中去,管理层要严格监督,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奖惩。这样才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3)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矿山企业由于所需资金庞大,筹资大部分来源于银行借款,但若没有控制好,会带来较大财务风险,因此,可以通过持股的模式,或与其他关联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和收购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使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化。良好的资产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它不仅能有效地防止财务风险,还能间接吸引投资。(4)提升财务管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外部环境瞬时万变,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动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是致命的。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引导企业员工时刻关注时事,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运行规律,对于随时爆发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国家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5)从风险源头出发进行风险分析。从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出发,阐明了传统有色金属行业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注意分析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如何应付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运作风险、企业连带担保财务风险、外汇风险等。

(二)定量方面

(1)采用财务风险评估方法。敏感性分析是企业常用的财务风险量化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是指研究项目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化,多针对潜在的风险源。另一种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是决策树法,它是指使用简单的树枝图形,将各个方案进行图形展示,完整地反映企业风险及其决策过程。情景分析法可以用来防范危机和机遇可能发生的方式,以及如何将威胁和机遇用于各类长期及短期风险。通过模拟不确定性情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外,因子分析法、杠杆分析法、金融工程化方法和手段等都可用于评估财务风险。(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特征进行分析,从财务指标如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这些量化指标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反馈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方法评价

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对于有效控制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风险控制定性管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滞后性,而所采用的财务定量分析法则依据线性函数建立模型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模拟复杂的现实数据,但一些非线性、复杂性、动态性、时滞性的财务决策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研究。因此,本文提出结合矿山企业财务运作特点及其系统动态反馈的优点,将矿山企业各个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有机串联起来,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有效地从源头上对风险进行预警控制。

五、矿山企业风险源存在的活动及其影响反馈

(一)矿山企业风险源存在活动影响分析

有色金属矿产开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通过有色金属矿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在企业运作方面的情况,找出矿山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影响其风险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储量、开采量、产品流向、资源开采及利用率、产品价格的变化,矿山成本和各项费用对经营活动的影响);投资活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矿山环境治理及投资、技术设备投资对投资活动的影响);筹资活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矿山吸收资金、偿还资金、分配股利等对筹资活动的影响);矿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变化的结果(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盈余或短缺);矿山企业各活动不合理资金使用的环节、数量以及特点分析;不合理资金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二)矿山运营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反馈分析

鉴于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的复杂性,需要从系统的理念着手,按照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观点,结合矿山资金流转这一问题的基本特性,将矿山财务风险循环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动态复杂系统来研究,并以此系统中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框架,对影响财务风险循环的各种主要因素的反馈关系加以提炼和精简,找出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和增长因素,构建一个集储量、开采量、固定资产投资、环境等各子系统串联起来的总体系统加以管理,从而达到维护资金循环、优化不同形态资金分布、高效利用内部资金、降低矿山财务风险的目的,从而最终确保矿山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不同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而言,经营因素不尽相同,但都有相似的结构———子系统。本文研讨的矿山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筹划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储量子系统、资源开采子系统、产品流向子系统)、投资风险管理系统(环境治理与投资子系统)和筹资风险管理系统等,各系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各影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三)动态系统下的矿山企业风险控制系统模型构建

根据矿山企业各活动中反馈影响因子进行定性综合分析后,构建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动态系统各子系统模型,并分析各子系统间各循环反馈因子的选择及影响,力图使矿山企业风险能从源头上动态地得以控制,达到适时跟踪。(1)资源储量子系统模型。矿产资源储量是影响矿产开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储量多少受到矿床规模、周边生态环境负荷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大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储量情况,主要反馈分析见图3。(2)资源开采子系统模型。资源开采子系统主要反映矿产量的变化情况,矿产量的影响因素有以下方面:愿景储量、边界品位、年选矿量等。主要反馈分析如图4所示。(3)矿山经营活动子系统模型。经营活动子系统主要反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现金流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矿产品销售量及其价格、现销比重;现金流量支出的影响因素有原材料购置费、矿山人员相关支出、经营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矿山企业相关税费等。(4)矿山投资活动子系统模型。矿山投资活动子系统主要反映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变化情况,影响现金流量增加的因素分布在以下方面,如投资收回、投资带来效益、处置固定资产等相关设备带来的收益,另外影响现金流量减少的因素有开采开发资源投入、环境破坏需要修复投入、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安全设施投入等,主要反馈分析如图6所示。(5)筹资子系统模型。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外还需要进行环保投资及正常的企业运转,由此,除企业自有资金外,部分资金还必须通过银行借款或吸取外来投资等来维持。这样相应的支出就有了利息和应付股利。

六、结论

鉴于有色金属的战略性资源位置以及有色金属矿山企业面对的复杂环境,本文梳理了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现状,运用SWOT法对矿山企业运营财务风险源进行分析,对现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提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的原理对影响矿山资金流系统的各个因素进行反馈分析,构建一个集储量、开采量、固定资产投资、环境等各子系统串联起来的动态矿山企业风险控制系统模型,进而加强矿山资金流量的控制,合理安排资本,及时有效地防备资金周转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作者:刘贻玲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L143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贻玲:《生态补偿机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会计重构》,《价值工程》2013年第33期。

[2]杨玉:《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现代商业》2013年第9期。

[3]刘小莉:《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4]吴一丁、陈成:《有色金属行业财务特征分析及风险源研究》,《财会通讯》2013年第5期。

[5]赵春艳:《有色金属行业财务管理策略探究》,《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