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例6篇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1.1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2.1 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2.2 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2 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2.1 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2.1.1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1.2 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2.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术

2.2.1 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2.2.2 提高发问技能。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发问时机的把握。要把握发问时机和课堂教学进展及变化的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

(2)发问句式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发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关系。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建立师生之间情感认同的桥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答问对象的确定。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之后,在指明回答。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自信心。

(4)候答过程的调控。候答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要求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过于漫长。二是控制重复。教师在候答时,不要多次重述问题。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2.3 提高理答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

3 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2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机械工程材料》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及改性方法等,具备正确选材和工艺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包含工程力学、金属学、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课程特点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内容广且比较分散,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设计方面,还是成型、制造、工艺方面,无不涉及到“材料”这一实际对象。《机械工程材料》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然而,不论培养计划制定得多么规范,教学大纲编制得多么合理,教材选择得多么适当,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课堂学多数是被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被动性,主要是因为课程学习过程不是为有了问题寻找答案,而是为了将来遇到问题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因为没有动力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了承担课程的每一位老师面对的实际问题。我总结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与同仁讨论。

二、关键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必须交代清楚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在设计中合理地选材,能够针对设计对象的材料合理地安排成型工艺或加工工艺。正如课文前言中所描述的:机械工程材料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合理选择材料或合理安排材料工艺的基础就是必须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纵观机械工程材料所囊括的内容,可知该课程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概念定义多(涉及概念定义300多个),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内容头绪多(含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理论计算少(除相对量计算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另外该课程大量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繁杂。[1]目标清晰,内容繁杂,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要求一:课后必须布置预习内容,学生必须预习,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会避免一味“灌”,多数时间可以用来解疑;要求二:课后必须独立完成布置的思考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要求三:课后要结合前期所学的课程或生活中的实际机械来思考问题。第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急迫性或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课程繁难、复杂。所以在交代上述相关事宜时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突出课程在创造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个人成才方面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课程的冲动。另外,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精心调整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课堂中单一应用上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讲授法和演示法均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实践中证明课堂教学效果不良;提问法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知识效率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传授不易实现。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都应该有呈示—对话—指导这样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觉接受新领域的新概念、新术语,理解性地记忆某些原理及原则条例,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或符合原则的理由。对于知识背景、难点、重点、特殊的技巧、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学习者自觉接受新知识,掌握并学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析和总结了以前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特点和效果,归纳出一种“演示—再阅读—提问—讨论—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捷效果,展示相关知识点,节约板书时间,让位于学生快速再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最后通过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讨论概念或新术语的关键词或知识点,进而进行互动、启发、解释,以接受、消化、理解和记忆知识,利用课件展示实例应用知识,然后归纳总结,以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该方法的设立,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但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快速阅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启发进行互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堂课的内容。

四、精心设计教案

上述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课程教案的设计。设计教案时,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的形式。对于概念或术语之内容,教案设计如图1所示的“凝固”。学生阅读课文,提问概念的关键词,启发、讨论、归纳。譬如不同结构的物质:晶体在凝固时为何称其为“结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晶体类物质和非晶体类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对上诉问题进行思考,以形成急于寻找答案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其他措施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温故而知新,注意课程知识的前后连贯,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知识消化的重要性,知识的熟练对实际问题的关键,等等。基本知识不熟练,面对实际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另外,还应结合适当的工程实践来串联知识,应用知识。

(二)适当的激励和批评

大学生仍然是学生,对于学习态度(包括上课迟到早退,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不好的学生,必须予以恰当适度的批评,并关注他们。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提高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关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3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可以对课本知识提出明确要求,明确指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导学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案。“导”就是指导,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与同学合作,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学”就是学习,“导学案”方便了学生学习,对难度很大的问题进行分解。“案”就是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案。“导学案”由学案和导学两个部分组成。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编写的学习方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通过“导学案”,可以充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为课堂提供了反思小结材料、课堂展示材料、复习巩固材料。一是课堂文本材料。例如,在高中物理课中,“导学案”课堂中通过不同小组的展示,对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记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做好反思的改进。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二是课堂展示材料。例如,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准备上课需要的材料、讲解相关知识点,形成“导学案”。在上课前,教师对学生准备的材料进行查看,提出指导意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整理的材料。通过不断的准备和修改,“导学案”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展示材料。三是复习巩固材料。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做好记录,把“导学案”装订成册,成为最好的复习资料。通过考前复习巩固材料,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2.帮助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与高中阶段差距较大,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不能完全适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很难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理顺,这样学生自主学习会遇到极大困难。“导学案”中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出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学习方向,最终到达教学目的。例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把课堂教学情况和自.主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和记录,从而提高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办学更加规范、教学时间明显减少的大背景下,“导学案”可以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完成“导学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刻。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充分分享成功经验,把以教师教学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导学案”从根本上改变了高中物理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导学案”在高中物理中的教学现状

一是容易夸大习题的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物理教师把物理“导学案”变成了作业。导学案是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习题是一种辅助手段。有的教师将习题照搬到“导学案”上,把练习题当做主体。二是“导学案”与教案重复。“导学案”与教案侧重点不同。教案以“教”为中心,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导学案”以

“学”为中心,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的教师把“导学案”等同于教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三是容易出现“一刀切”。同一班级学生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教学。

四、充分发挥“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正确编写“导学案”。重点课节的“导学案”应由教师编写,学生编写一些简单课节。教师对学生编写“导学案”进行有效指导,不断纠正学生在编写“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

2.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不同的“导学案”。例如,在设计力学这方面课程的“导学案”时,对于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环节,必须加入课堂中需要应用的工具,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图表、坐标系等不同的教学工具。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4

摘要:《高分子纳米材料》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分析了课程的目的、特点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运用视频课程、颠倒课堂、电子产品辅助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分子纳米材;教学改革;颠倒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80-03

一、引言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纳米技术已逐步迈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其商业化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全世界都认识到,纳米技术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未来拥有并掌握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的国家将更具备核心竞争力。纳米材料科学是涉及到凝聚态物理、胶体化学以及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科学,而高分子纳米材料同样是涉及高度交叉的综合性学。纳米结构的聚合物材料由于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而在机械、光、电、磁、微处理器件、药物控释、环境保护、纳米反应器及生物化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从而掀起了对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研究的热潮。在纳米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材料专业开设了“纳米材料”或“纳米技术”相关课程[2-3]。但据作者所知,江南大学是少数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开设《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的高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以及《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从其现在面临的题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研究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特点及现有问题

《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介绍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制备方法,并将其和学科发展前沿联系起来,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如下几个方面:(1)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效应、特殊性质);(2)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3)高分子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4)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纳米涂料、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光/电/磁性高分子纳米材料、超疏水/疏油(双疏)性高分子纳米材料);(5)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生物安全性问题。涉及较多的应用研究型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且课程的知识点较多,知识的交叉性强。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为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背景的学生增加纳米科学及技术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对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有了很深的理解,涉猎了未来高分子纳米材料的重大学科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该课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纳米技术”、“怎么制备高分子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特殊功能”等,而特殊功能性就包括了光/电/磁性、pH/温度响应性、超双疏性等多部分内容。因此难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深入介绍学科内容,容易导致没有节制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如何准确把握课程的基础理论框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课程内容前沿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研究热点不断变化,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纵览多个学科的发展,以便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引领学生去认知和创新性思考。再次,内容抽象,尽管纳米材料这门课较新,学生们兴趣较高,但在讲授过程中缺乏实物,无法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觉,从而影响了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4]。

(一)课堂多样化教学法

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使学生缺乏思考,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丧失学习激情。因此,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运用“提问式”、“讨论式”等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讲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多采用图片形式展示,如结合Photo Shop、AutoCAD等绘图软件制作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需要进行拆分和组合讲解,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可达到的演示效果。同时,注重语言的深入浅出,或理论联系实际,如在介绍超双疏高分子纳米材料部分课程时,从自然界中的荷叶效应开始解释,说明荷叶结构与性能关系,从而引入超双疏高分子纳米材料,在快速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身其研究的兴趣。

视频课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引入更多与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如介绍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时,纳米材料怎样进入体内病变部位,怎么靶向、释放药物,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没有视频,学生很难理解、很难想象;而通过视频将其原理、过程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更有兴趣地去学习并掌握知识点。

另外,对于相关制备技术与创新应用方面,则要重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对于高分子纳米材料的测试表征手段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所学习的相关仪器设备,动手操作仪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其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培养。

(二)颠倒课堂教学法

颠倒课堂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于信息技术在时空上颠倒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让学生可以在家或课外通过观看教学教案、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自主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流讨论,实现对知识的吸收与深化[5]。颠倒课堂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国内还鲜少尝试。

在《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颠倒课堂。我们根据前期对学生的调查,学生们一致对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非常感兴趣,有很多的问题想了解,如果还是以传统法教学,则无法较好的和他们讨论、回答他们问题,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颠倒课堂的方式。首先在班级的微信群或QQ群里上传教学PPT及相关视频,学生通过学习后,对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发展概况、基本知识、结构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先提出问题,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再补充知识、总结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再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三)教学与科学研究复合的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教学与科学研究进行复合。如结合教师们的课题,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具体的高分子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并让其参与其中,将研究的样品实际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兴趣,突出高分子纳米材料的趣味性、理论性、科学研究性和前瞻性,并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邀请国内外高分子纳米材料专家做专题报告和前沿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前沿技术与l展动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本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不仅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借助智能电子产品建立学习平台

21世纪以来,各类高大上的电子产品,如iPad、手机等已成为年轻人须臾不可离的随身之物,这类电子产品极大的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而一直不被教师、家长看好,将之拒于学校与课堂大门之外。然而,随着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迈进,手机的这种应用及趋势只会越来越频繁,全面禁止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触手机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应顺应学生的心意,改革和完善现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中有效利用智能电子产品,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良好工具[6]。

在《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教学中,我们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群,通过群平台进行信息、专题讨论、资源共享等,有利于及时消息、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教师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反馈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和实施目标。

微信公众号平台经常相关的知识、发展动向、微课等内容,这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补充学习的平台。因而,要求学生关注如“纳米人”、“高分子科学前沿”等公众号,认真学习和掌握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发展动向。同时,智能手机中的一些APP也对我们课程有很好的帮助,如ACS Mobile、RSC Mobile等,旗下杂志一有新的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至APP中,让学生更及时了解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

四、结束语

作为本世纪最瞩目的前沿科技研究热点之一,高分子纳米材料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很多新的高分子纳米材料产品如高分子纳米涂层、高分子复合材料、药物缓释纳米材料等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成为保障人类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分子纳米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基础和前沿的兼顾、新旧内容的衔接、理论联系实际、巧用电子产品的资源等多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表现较积极,能主动发言并积极参与讨论,各个小组的汇报效果也较好,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Vikas Mittal.Advanced Polymer Nanoparticles,Synthesi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s.2011,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s.

[2]刘玉芹,杜高翔,杨静.《纳米材料》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2008(3):210-211.

[3]李本侠,王艳芬,胡路阳.浅论“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J].课程教学研究.2014,40(1):72-74.

[4]白绘宇,罗静,倪才华,东为富,刘晓亚,陈明清.高分子流变学教学的探讨-借鉴美国大学高分子流变学课程教学经验[J].2015,(7):89-93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 高考命题精神;课标与教材;教学新模式;学法指导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许多人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不管教学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总不会脱离一个“实”字。但实践者的困惑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让学生既掌握大量信息,又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为此,我在近几年的高三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近年高考试卷,全面理解高考命题精神

近三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观点新颖,开放性题型增多。试题的综合性较强,选择题难度较大。高考试卷关注了学科前沿,渗透了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材料”和“新情境”,从整体上来考查考生掌握历史知识、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年高考试卷调整了考查内容的呈现形式,减少了直观的图片资料,增加了文字材料的阅读量,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增强了对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也直接提高了试题的难度。从总体来看,高考试卷考查的基本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即便有的题目初看与考试范围无关,但实际上也是“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打球”或“隐含信息”的方式而展示,其命题始终并未脱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通过对近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也就找到了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方向,即教师的教学要以“课标”的模块“学习要点”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为依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地整合课本知识,牢牢把握“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切实地夯实基础,进而提高能力。

二、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阶段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合理发展。制订教学三维目标时,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要做到三者兼顾、有轻有重、有机整合。我们知道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得以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依托课标和教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敢于跳出教材看课本,多思考课标、教材衔接是否合理,可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依据课标,把握住每一课的重难点,认真分析学情,确定有效性教学活动的计划,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对教材及辅导书要相信但不要迷信,要敢于创新式教学。只有这样,经过老师准确分析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复习效果

江苏高考模式中历史作为选修课,只是等级考试,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外花的时间较少。我们教师应该“识时务”,不能强求让他们花太多的时间,而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础知识。

(1)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背书,去理解。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且无人可替代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一环节做不好直接影响到解题环节。教师采用抽背、默写、填空等办法让学生夯实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选择题即时、限时训练。选择题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苏历史高考总分120分,选择题占到了一半分值。况且选择题一共才20题,每题3分,在某种层面上来讲,选择题的答题质量决定了学生可以拿到什么等级,所以必须加强训练。我主要采取的是即时和限时两种方式:单元复习时进行即时训练,紧跟着教学环节,立马检测学生上课情况;限时训练主要在综合复习迎考阶段进行,一方面可以查看学生整体把握情况,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限时训练可以给学生营造考试氛围,训练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解题的准确性。

(3)突出材料教学。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卷第二部分,基本上都以材料题型出现。为什么出题者对这类题型如此“情有独钟”呢?其原因在于:材料解析题可以有效地考查《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找一些经典例题,让学生当堂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用学科语言合理组织答案等能力,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要通过相应的史料创设教学情境,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论从史出”的观点。在史料运用过程中,可采纳一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找出知识的交叉点,巧设问题。有专家指出:高考命题者往往就在知识交汇点上做文章。我们在高三复习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交汇点,巧设问题来考查学生,遇到此类题目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此类题目,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普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设计。实践证明,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教师应全面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教材,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作业面批和学法指导,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学成才”。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有耐心,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关心,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成绩。在现阶段高考的压力下,不出成绩的教学则是无效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有一句名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我会按照新课改理念不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3-002

高分子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如玻璃、陶瓷、金属等而言是后起的材料,但其发展的速度及应用的广泛性却大大超越了这些传统材料,已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领域的必不可少的材料。高分子材料除了作为通用材料使用外,同时向着功能化、智能化和复合化发展,这些都要求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具备阅读英语专业资料的能力。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进一步学习或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需要大量查阅英文科技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多存在于当前发表的专利、期刊等专业文献中。因此,培养高分子材料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是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实际教学状况,本文从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特点着手,对于词汇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教学实践。

一、专业英语词汇教学

专业词汇是用来专门描述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过程的词汇,一般其词义较单一,应用范围仅限于专业领域。专业英语词汇是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经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普通词汇,对于浩繁复杂的专业词汇还知之甚少。这些专业词汇看似难识别和难记忆,但实际上大多数专业词汇的构成是有规律的,不少是由一些含有具体意义部件,即词根、前缀、后缀等所构成的组合体。如高分子材料专业中常见的表示元素的词缀有hydro-(氢),-oxy(氧),thio-(硫),chloro-(氯),fluoro-(氟);bromo-(溴)等;表示数量的词缀有poly-(聚,多),mono-(单);di-(二),tri-(三),tetra-(四),penta-(五)等;表示化学基团的词缀有methyl-(甲基),ethyl-(乙基),propyl-(丙基),butyl-(丁基),vinyl-(乙烯基),phenyl-(苯基)等;烷烃多以-ane结尾,烯烃多以-ene结尾,醇类多以-ol结尾等;表示属性的词缀有thermo-(热),electro-(电),cyclo-(环),opto-(光)等。以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聚四氟乙烯)为例分析,该词汇是由poly-,tetra-,fluoro-,ethyl-,-ene五个词缀构成,取前四个词缀的首字母就构成PTFE,记忆起来就简便多了。课堂上讲授这些规律对于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材有不少,覆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等课程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摘选自国外早期的原版专业书籍,不少内容陈旧,体裁单一,一方面不能反映高分子材料专业发展现状,同时让学生感到应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教材内容的缺陷,笔者在有选择的讲述教材内容的同时,精心选择一些著名国际高分子专业期刊,如《Macrom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的部分相关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如美国化学会下的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下有关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报道,这些内容反映当今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前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或进一步深造中会接触到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市场报告等多种体裁的专业文献,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这部分实用性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革新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一般为专业知识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初步写作的能力,笔者采取的方法如下。

1.师生互动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先讲解词汇,再阅读和翻译课文,这样的课堂单调且冗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考虑到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尝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提前布置作业,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每次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再随机指定学生朗读并讲解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最后教师结合专业内容进行点评,并讲解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和专业词汇。这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多媒体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已广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此,在每次课文内容讲解结束后,笔者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科普性英文短片,比如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成型、应用等方面。由于刚学完相关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看、听、讲述,留下了直观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把一些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专利、论文、技术标准等专业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传递了较多的信息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所需知识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平时主要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期末考试则通过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以及快速阅读科技论文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环节后,教师要不断总结,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考核指标,根据考核结果来修正下一阶段的目标,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平时的阶段性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抽签选择一个题目用英语讲述,考察听说能力。或针对知识点,把常见的错误总结出来,引导学生纠错,考察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次科研课题的汇报,学生自行分工,查找资料、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汇报讲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而言,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后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应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及内容等方面改革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同玉,冯连芳,张菊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