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例6篇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1

【关键词】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物理教学

改善宁夏南部山区物理教学的质量重点在于改善物理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宁夏南部山区的教育提供了契机,加之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以往相比在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质量没有发挥应有的成效。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开阔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创造意识的重要基础学科,重视物理教学的质量就是为学生成才做基础保障,因此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观察对物理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探究。

一、调查方案

调查的教师主要来自宁夏南部五县区的20所初中一线物理教师和教研员120名。

(一)调查方法及途径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为主要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3%,问卷的效度检验0.86,信度检验0.91。对20所初中的主管教学校长进行了访谈,并深入课堂进行实地观察,采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师资编制、年龄、职称,专业素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实验室建设,教学中的问题及困难等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物理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调查的20所学校发现宁夏南部初中有29%的学校物理教师出现缺编,有10.8%乡镇中学还聘有代课教师。学历主要以专科为主占49.5%,本科学历占到34.6%,中师毕业教师占到15.9%,研究生学历为0,出现学历普遍较低的现象。年龄结构上20-30岁的教师占到调查人数的41.2%,31-40岁的教师占到24.5%,41-50的教师占到28.1%,51岁以上的教师占到6.2%。教师队伍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长教师所占比例过少,年龄结构分布不平衡。从年龄结构上看,宁夏初中物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不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学习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从职称上看,初中物理见习教师占到23.3%,中二的占到52.4%,中一的占到13.5%,中高的占到2.2%,从此数据可看出,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的培养新教师。

(二)宁南山区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现状

专业素质,教师自评专业素质好的占到54.1%,自我研修能力好的占到49.6%,经常参加培训到仅为10.2%。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安排为一次为:研修能力69.6%,实验能力37.8%,基础理论14.6%。教学方法及内容,调查发现初中物理教师对教法和内容的更新比较滞后。39.8%的教师对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没有更新,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满意的仅占到64.2%。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充实,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步伐。科研能力,调查发现宁夏南部山区的物理科研的能力较低,兴趣不浓厚。教师中只有5.4%的教师主持或者参与过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近5年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占到56.3%,发表过1-2篇论文的占到33.4%,发表过3-4篇的占到9.1%,发表过5篇以上的仅仅占1.2%。科研是创新、更新、解决难题、发现新方法、新思路的法宝,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及时适应教育改革的大步伐。

(三)物理教学实验室建设情况现状

良好的物理实验实验条件是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启发学生想象力的保证,实验条件落后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查发现宁夏南部山区初中的物理教学实验室建设比较落后,98.4%的学校建有物理教学实验室,但其中64.9%的实验室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教学。大部分物理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比较缺乏并且陈旧,有38.9%的实验仪器是其他学校淘汰赞助的,已经很难适应目前的教学。在实验教学上因老师指导不到位而出现学生损坏仪器的现象时有发生仪器损坏率达到5.8%。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情况

宁夏南部山区物理教学目前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一是师资缺乏,实验室条件差;二是大班教学实验条件不足,不能一次满足教学,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三是课时不足经常需要占用副科教学课时,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影响了副科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四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偏低,教学方法落后使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四大问题及困难直接反应了宁夏南部山区初中物理教学目前的现状,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中注重师资建设及实验室的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招聘物理专业教师,对在岗的物理教师进行学历的再深造,定期派出教师学习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职称平衡建设,加大专业素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平衡城乡师资队伍结构,可采用城乡教师互换交流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尽快完善教学条件。

(二)因宁夏南部山区地理环境比较差,人才流失严重,师资缺乏,教学任务重,师资建设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必须引导在岗教师重视自我研修能力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三)完善师资保障、实施和监督制度,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鼓励和刺激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研中来。如在评职称、评奖、升职和物质奖励等方面给与更加优厚的条件,使科研成为一种气氛。

(四)完善培训机制和培训内容

目前的各种培训举行的比较多,但因教师的数量庞大,教学任务重,很难在短期内出效果,应多邀请专家举办以学校为培训单位的整体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要设计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等还要涉及科研方法、自我研修方法、职业规划等方面,使教师全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情,周利君.西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2):89-93

[2]周利君.渝东南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08-

209

[3]侯晖.农村师资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研究,2011(2):13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 生物实验室 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20-02

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这一方面加强管理对生物教学发展比较有利。在素质教学的实施背景下,对学生加强素质教学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生物教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比较重要。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加强研究,对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比较重要。

1 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生物实验的正常操作,对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比较有利。从实际的实验室管理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由于生物实验室当中有一些感染性的物质,所以在安全工作方面就要充分重视[1]。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实验人员不注重安全意识的加强,这就使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

再者,初中的生物实验管理工作实施中,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也没有加强。当前一些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施中,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也规范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没有有效落实。在制度规定当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在落实上缺少明确性指示,缺少安全以及管理的措施实施。

另外,在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对相关的实验室设施以及设备没有进行有效完善。这些方面对实际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着诸多影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经费上没有充分的投入,这就使实验设施的配备得不到完善,阻碍了生物实验教学[2]。对这些层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对生物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 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方法探究

要想保障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深究,在这些措施的科学实施下,就能保障实验室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第一,加强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工作。实验室人员在专业知识上的提高,对其具体实施管理工作比较有利,能够通过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注重理论政策的科学实施,在思想认识层面能进一步强化,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3]。对实验人员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行有效加强,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第二,注重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要想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质量水平加以提高,就要能充分注重制度的完善制定和落实,在制度的规制下,才能使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制定这些规章制度时,要和实际相结合,维护实验室的日常秩序,使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在制度的制定上,在生物实验人员的岗位制度以及开放管理制度的制定层面,都要和实际相结合,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强,对实验室的操作安全性要有效保障。只有这些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和规范,才能保障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施中,在开放管理层面要能充分重视。生物实验室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场所[4]。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上要科学规定,加强专业指导老师的管理,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器材的管理要加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为下节实验课作好准备。让学生在平常的时间中,能够充分利用好实验室。

第四,生物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工作实施中,要能够注重原则的遵循。例如在对生物实验室中仪器摆放的管理中,对仪器的摆放就要符合自身的特征。在相应仪器的存放过程中,就要将全部开关置到零位上,要能符合美观的原则。对生物实验仪器的存放要保持整齐和美观大方等,存放和取用要和方便。遵循这些相应的原则,才能使实验的器材得到良好的管理。再比如在对生物实验室中药品的管理过程中,就要能够做到分类存放,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的危险品要单独存放,在药包上贴上标签等。

第五,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要注重核心工作的管理。在专人管理层面要能有效加强,管理人员要在相应的资料管理工作上进行完善和强化。在实验室的表册管理工作上要有效强化,并及时进行汇总。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施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定位的要准确性[5]。为了将生物实验室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就在每堂课的开展前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详细了解,然后在实验小组的搭配方面充分重视。在分组后每组的学生要选出一个组长,对小组人员的实验进行规范化,起到管理员的作用。这样就能优化管理工作。

第六,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中,要对学校的网络加以充分利用,构建网络生物实验室。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网络管理系统的有效形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要能简单化以及实用化地呈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先让学生^看视频,再由带教老师强调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然后学生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边看边做。实验结束后,老师点评、小结。网络装备的实验预约、登记,课上学生的分组登记和演示记录,及时有效要便于各项检查,验收。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加强,就能有助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就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及时解决。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成熟,老师在学生的生物实验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该文从多方面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希望能解决实际的实验室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舒,汪秋宽,刘琦,等.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5-16.

[2] 刘康,赵云霞,王婉,等.高校实验室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3):178-179.

[3] 于航.关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探讨[J].时代教育,2015(3):90.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有效性 教师实验水平 学生实验兴趣 实验观察效果

引言

无论是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作为一门教学学科,物理实验与物理的发展一直密切相关。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的一种实践表现,是物理学习与探索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物理教师的实验水平有限,物理实验器材不足,以及实验的可见度较小等问题,共同造就了实验教学成效不高的现状。因此,加强物理实验的正面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发挥已经成为当代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选择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关注教师实验水平,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教师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物理实验水平对于教学有效性有重大影响。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能否得到提高,物理教师是关键。物理实验是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对物理结论进行验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物理实验的使用原理、实验的设计方法及实验的实际操作程序了如指掌。但是,当代初中物理教师并不是全部达到教学要求,其实验操作水平不足,使得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因此,中学要关注教师的实验水平。从学校来讲,学校要定期对物理教师进行培训与考核,监督教师进行物理实验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专业技能。学校还要加强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为初中物理实验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与软件条件。从教师自身来讲,要认识到自己专业素质对于物理实验课堂的影响,在工作之余,利用书目与网络等渠道不断丰富自己头脑。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实验练习,杜绝在课堂上出错,以免课堂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物理都是要利用课前实验分析课堂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反应做出估计,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初中物理老师应当具备较高的物理专业理论水平与物理实验操作水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实验兴趣,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物理实验,不仅是对老师教学实力与专业水平的考验,更需要学生大力配合。因此,要想使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验对课堂成效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都是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物理实验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未曾接触过的事物有极强的探索欲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将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转换成为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加强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物理学习水平促进作用的发挥。

比如在讲解《平面镜呈像》时,老师可以将一些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实验或者是物理现象的探究充满兴趣,能够主动提出实验证明现象。老师可以以照镜子为引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每天出门之前都会照镜子,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镜子前看到自己呢?一些爱美的学生,碰到玻璃都会照一样,整理发型,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玻璃上会有自己的图像呢?当学生被老师提出的这些生活现象或者是问题带入到一个物理情境之中时,学生会对其中的物理奥秘充满兴趣。学生也许会提问: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吗?在学生的迫切需要之下,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物理实验,对平面镜呈现的原理进行展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实验观察得更深入,对其理解得更加透彻,有利于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

三、关注实验观察效果,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进行实验的展示,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观察,从而获得一些物理知识与物理学习的方法。而物理实验的观察效果与其学习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老师要设计不同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锻炼,又要使实验观察的效果得到强化。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天平与温度计及游标卡尺等都是极常见的物理实验用具。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些仪器,使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进行亲手制作,可以加大学生对于实验器材的了解。在学生制作完成之后,老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实物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些物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学生在座位上不能对其进行全面且正确的观察。这些情况可以在投影仪前进行实验,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实验的过程与细节。只有物理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对物理现象与知识有更加形象与直观的理解,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高。

结语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得教育事业肩负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使命。物理学科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进行物理知识的传递,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有效实验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探索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小小实验家。笔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对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提高方面的作用与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加强当代初中物理教师对于物理实验的重视,正确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4

一、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意义

1.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内涵

在不同教师文化的指导下,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也有着不同的涵义。在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话语下,教师被视为“技术熟练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掌握教育理论、熟练应用技能。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视为国家、社会、学校在有形无形中制定的“教师”角色应达到的要求与规范,而初任教师则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他人眼中所认定的“教师”,并由学校领导与指导老师构成权威代表,客观地测量初任教师的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是否达到要求,以此来评判初任教师的适应程度。

随着对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批判,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对“技术熟练者”的包容与超越,是把教师界定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教师成为一份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界定为能够不断学习并掌握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能,不断丰富教育专业精神,能够应用专业知能对教学经验与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并养成对教学日常生活反思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后,把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教师文化逐渐替代了将教师作为“技术”或“实践”,这是对“反思性实践家”的包容与超越。教师作为“一个人”是把教师界定为高度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不再是不带情感的专业知能储存体,而把教师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人,有其生命经验,有其自我认同,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情感与价值[1]。教师的“自我”与“个性”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界定为能够重视自己以前的、现在的日常生活与教育生活经验,把自己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撰写下来,作为自己独特的生活史。对自己的生活史进行省察与反思,挖掘生活史与教育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生物体的生态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差别在于人类具有思维意识,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适应甚至改造客观环境。所以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不是被动甚至被迫的低层次适应,而应该充分尊重初任教师,帮助其发挥巨大潜力,深层次地适应环境。将教师视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文化追求将初任教师打磨成能用、好用的工具,并以单一的规格规范要求所有教师,完全忽视教师的个性、情感、尊严以及内在需要,这样的适应只能是被动、低层次适应。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家”是把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化、专业化却没有个性化,缺乏对教师个人经验、个人生活、个人理想的尊重。而把教师视为“一个人”,是把初任教师带回到生活与自我的土壤中,以每个初任教师独特的日常生活、教学生活和自我经验为背景,探究教师的适应发展。同时,激发初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只有意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将教师从被动的适应中解放。所以笔者认为,初任教师主动、深层次的生态适应必须在把教师视为“一个人”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尊重初任教师的独特生活史,激发初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自由、个性的姿态去适应环境。

2.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意义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初任时期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继续成为一名教师,直接影响着初任教师的留任率。在遭到“现实冲击”时,如果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能难以解决问题,又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帮助,最可能引发的就是初任教师专业动机的减弱,产生强烈的职业焦虑感与无助感,严重者会选择离职。

其次,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是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础,它将影响初任教师今后成长为什么样的教师。如果在初任时期能够顺利并深层次适应,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能,丰富自己的专业情感与信念,并将自己独特的个人生活史与教育生活有机融合,对今后的专业发展十分有利。反之,若问题的阴影和不利因素不断积累,必然会阻碍后期的专业发展。

第三,初任教师对环境的适应并非是单向被动的,而是双向主动的。作为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初任教师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教授的学生、管理的班级,初任教师顺利、深层次的适应能够提高其教学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激发教学热情、改善教学管理,必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之,学生将成为第一受害者。

二、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过程

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生物体会遭受到环境的胁迫。环境胁迫是指环境对生物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随着压力的加强,有机体将经历四个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2]。整个过程可以被概括为:压力的增加导致生物体原有的功能不稳定,功能开始增加抗性,如果压力持续增加超过极限,会给生物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所以只有中度的环境胁迫才有利于生物体的进化发展。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理论,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过程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蜜月”阶段,初任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新的工作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和初为人师的喜悦感使初任教师专业动机高涨,乐于从教。

第二阶段是遇到“现实冲击”阶段,所谓“现实冲击”,一般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3]。这时初任教师会遇到各种复杂又难以应付的问题,如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等。这让初任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任教能力,感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引发职业焦虑和无助感。

第三阶段是“设法应付”阶段,初任教师主动或者被迫采取一系列行动应对问题,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作一定程度的结合,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或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误”、“做中学”、“反思”来补充缺乏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

第四阶段是“适应成功或失败”阶段,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初任教师的职业焦虑和无助感,恢复初任教师的信心,提高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如果问题解决失败会导致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下降,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离职。

三、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方式

1.关注以往的学习经历

在“一个人”的教师文化下,因为性格、气质、学识、经历、学历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造就了一个个鲜活而特殊的教师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初任教师生活史的起点应该追溯到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当初任教师还是学生的时候,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对初任教师正式执教后的教育观念、执教能力有潜在影响[4]。如果初任教师在自己学习阶段有过有意义学习、自主学习的经历,并对此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执教后初任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初任教师也常常会效仿原来钦佩热爱的教师。这些潜在形成的教育观念相对稳定,初任教师在学习、尝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时,这些实际存在的教育观念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筛子,对新观念的学习、新技能的获得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师范学习生涯对于初任教师更是意义重大,叶澜教授等将尚处于师范学习时期的“准”教师纳入其“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将此阶段命名为“虚拟关注”阶段,认为高等师范学生是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经验,对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进行学习、训练,并获得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4]。通过回望学习经历,初任教师挖掘出过去的学习经历与现在教育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好地剖析反省自我,更坦然地面对自我。而且过去的学习经历能够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因为这有利于初任教师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如果我是学生,我会不会接受?

2.以叙事研究反思教学实践

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教育日记实际上就是一种常见的叙事形态,通过叙事研究,初任教师将真实经历的教育事件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出来,声音中包含初任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历程、知识结构等等,讲述的是融入初任教师主观经验的事件。对于研究者而言,初任教师的叙事让人看到教育生活的复杂性,找出困扰初任教师的教学难点、重点。这些丰富而真实的研究素材,也是探索教师缄默知识与专业成长的有效切入点。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这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究最真实、最熟悉的教学案例。传统的理论学是将教学问题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抽离,加以概念化、理论化,造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隔离。初任教师对于亲身经历的事件是最熟悉、最有感触的,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叙述将教育研究放回到实践的土壤,唤醒初任教师思索探究的动机与热情,维护初任教师研究反思的主体地位。在对案例事件的回忆叙述中不断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观念,以自我接纳的态度查漏补缺、完善自我。

3.在模仿中构建实践性知识

初任教师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往往会对他人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观念、动作、语言等发生变化,与他人相似。在自然界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拟态。对他人的模仿实际是初任教师向模仿对象借鉴、学习行之有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份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教育理论多年的学士甚至硕士,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往往没有中师毕业却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出色,可见实践少、经验少是初任教师最大的弱点。通过观察模仿向他人“借”经验、“借”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尽快存活、融入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师徒结对”就是让初任教师在向指导教师的模仿中取长补短、尽快获得生存适应必须的实践性知识。初任教师会对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借鉴模仿,从外显的教学行为到内隐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活动观,甚至是日常的为人处事方式,似乎模仿的相似程度越高,“借”的越多,越能成功适应新环境。实践证明,这的确能让初任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尽快熟悉和掌握。但初任教师常常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模仿来的方法与策略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因为初任教师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模仿不是简单机械、亦步亦趋,不能只要步骤而忽视背后的理念文化,更不能丢弃个性、东施效颦。模仿是对他人经验的反思,需要探究行为背后的支持理念和个中缘由,需要与自己的观念行为进行调试,融入自己的个性风格,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教师作为主体,积累实践性知识的一般过程是:主体面对问题情境采取行动,根据行动的结果不断反思。重新框定问题,更新观念,再次指导行动。可见形成实践性知识有四要素:信念、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四要素是一个整体,背后有丰富的故事。[6]初任教师如果想要“借”,就必须把它打包,从整体上了解这个故事,洞悉指导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反思过程和教育理念,在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行为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将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4.深层次的理论学习

刚刚结束了职前教师教育,踏上工作岗位的1~3年是初任教师进行深层次理论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四年教育理论的浸润下,初任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接触了不少前沿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近年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加入,带来了更强的教育科研力量。皮亚杰认为: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可见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苦思冥想、潜心钻研,还包括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相较于老教师而言,初任教师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广阔的理论视野是一种优势,成为正式教师后的教育实践是升华教育理论的最好契机。用这些名家学者归纳总结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防止产生违背教育本质的不良观念与行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温习实践这些教育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深入理解论证,在主客观交互作用中发挥职前教育的功效,延续职前教育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魏建培主编.教师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Veenman,S.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4,vol.54,no.2,p.143.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5

一、激发实验兴趣

上新课时老师们忙于物理知识的传授忽略实验教学,学生对实验没有产生兴趣,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兴趣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讲物理学家的发明故事,奥斯特,法拉第,牛顿,阿基米德等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找寻快乐,锻炼意志,和掌握知识的诀窍,通过动手,动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更好地学习。

二、重视抽象复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向复习物理的概念,公式,单位一样,以学生看书,看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示展开讨论,要做到对实验用到的仪器知其名称,懂其用途,通其规则,对实验课题做简单的流程图,含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再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以达到既省时又能掌握知识的目的。

(1)演示实验复习。首先指导学生搞清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实验的发生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并由此能推出的结论,在具体的演示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又要不断将学生可能要犯的错误如实验步骤的先后,器材的正确使用等进行讲解,要彻底将实验中极易发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学生实验复习。首先,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指导学生明确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所学器材的名称,用途。其次,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步骤以及表格,绘制实验图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和评估,进而得出实验结论。再次,指导学生回顾,分析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或曾出现的错误,最后,在实验结束后再提出新的假设,再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将各组的经验进行相互交流。并对新问题作集体分析判断。这样通过集思广益,学生既相互取长补短,又锻炼了团队意志。

三、专题复习演示为主

在初三复习阶段,由于课时、器材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让学生自己去再重做一遍实验,面对有些既复杂又重要的实验,老师专题演示和讲解就必要了。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充分发掘网络教育资源中的视频、动画对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学生的印象同样会很深刻。另一方面,老师可通过合理整合复习内容,将相近实验归类演示,这样,既可节约搬动器材的时间,也可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

四、重做实验经历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中考对物理实验考试的内容,对声、光、力、热、电各个部分的实验题进行分类,专题演练,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加深印象,培养能力,获得成功。

五、专题测试查漏补缺

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小测试,指导学生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解剖,让学生再一次升华自己的理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课程渗透性教育;专题课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性教育缺席、缺位的现实被归因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性教育学方向,专业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空白。而在当前学校性教育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的三无现实情况下,一些先行开展性教育的地区和学校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不少的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了“性教育”的字眼,而其中不乏有性教育开展模式的探讨。这些将“性教育模式探讨”作为研究主题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多是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多样化的性教育开展方式,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也有研究生们亲自蹲点中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和学术研究给了我们宝贵的探讨“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的机会。

研究发现,当前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开展性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呈现:

(1)充分发掘了中学生物课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等知识点,将初中生的性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学科教学中。并探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进入生物课的途径和成效。

(2)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教材中爱情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素材,探讨通过语文课对中学生开展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性教育内容。

(3)结合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班级管理课等途径开展中学生异往的性教育内容。

在“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策略为: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教育的科学知识、行为态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实验班通过课前、课后的对比研究,各项观测指标都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教育因此显现出成效。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这些研究在以下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1)研究伦理问题。在同一所学校人为地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有悖公平教育的伦理。

(2)在当前学校性教育没有广泛开展,而课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怎样走出实验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这是一个比“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3)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开展性教育和不开展性教育之间的差别,还是“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其他性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这值得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来探讨作为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成效、建设和推广机制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程渗透性教育”的涵义

所谓“课程渗透性教育”就是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新型性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彻现代性教育理念和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的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

目前,采用中学“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多是通过生物课渗透性生理学、性健康和性卫生等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青春期的异往、性道德、预防性伤害等品格、道德和能力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在生物课教研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中专设“性健康教育兴趣小组”以团队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主课”的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性教育教学环节。

在多年尝试的基础上,这两种主流的方式在多所学校开展。这客观上为我们选择实验对比样本提供了“自然环境”。我们选择了采用“学科渗透性教育”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各三所,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各选一个班进行试验设计对比,见表1。同时,在走访各实验学校的时候,对上课的性教育老师、校长以及前来参加家长会或性教育家长培训会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的定量研究资料和定性访谈资料均来自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立项课题“学科渗透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性教育成效比较。包括正确的性生理知识、符合主流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的比较。通过结构性问卷调查进行课前课后对比研究来探讨“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模式建设和机制推广。

三、结果与分析

在课前课后的对比中,两种模式三个年级的数据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性教育课程增加了中学生们对科学性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们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坦然、愉悦地接纳,引起了学生们对和谐异往关系的关注。

(一)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比较

因为两种模式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略有不同,性生理知识的比较主要基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所必备的关于两性生殖系统、功能、卫生保健等知识。

表2显示,相比较“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班级的学生性知识得分更高,并且成绩波动范围更小,二者在三个年级上都有显著差异。

(二)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心理比较

初遗/初潮是青春期的大事,如果没有来自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等的关心和指导,青少年往往容易恐慌。表3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初遗/初潮表示“不担心”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4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自身性生理变化感到“不苦恼”/“不困惑”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5显示,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中学生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持“否定/反对”态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发现,相比较“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首先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讨论问题也更深入,这些保证了“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上更深入、更成熟。

(三)两种模式下中学生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

性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包括了拒绝异慕之情外,就是掌握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表6、表7显示,相比较“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初二、初三学生掌握的拒绝异慕之情的方法更多,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更多。这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广泛参与、深入交流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性教育还只能以一种策略的方式部分地进驻中学校园,为中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情境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作为两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途径为性教育的开展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通过本文的探讨,结合四川省近年来推行性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生物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体育课等多学科资源中的性教育知识点,结合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性教育课程渗透环节,将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通过成立团队/教研小组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渗透性教育,在学校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同时,促进更多的老师了解性教育,支持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通过家长培训、教师培训等方式,澄清家长、老师和校长对性教育的各种偏僻的、错误的认识,获得家长、老师以及校长的理解非常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邀请外来的专家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师范大学,2007.

[2] 刘颖.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