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初探(10篇)

初中物理实验初探(10篇)

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与探讨

摘要:

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实验的培养,包括实验器材的取放、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清洁、实验过程中如何做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如何做到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等等,学生间的互相提醒比教师单纯的讲述效果显著。

关键词:

物理;实验;探讨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发展、运动规律的学科,自然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都有内在的规律存在,以既定的规则运行。物理的学习始终以实验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初中物理以基础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切实向学生介绍事物是怎么发展的,服从什么法则,如何运用规律、法则来解释自然界所发生的事情。实验教学有利于把抽象化的物理规律直观化,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以自然科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实验教学中积累的思考经验、辩证思维也将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可见,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本文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做出讨论,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保证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的讲解,认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好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迎接考试,客观上忽略了对实验教学的安排,而物理相对有难度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当下,学校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受到互联网教学的启发,物理实验教学对教学效果产生的积极作用都使其得到重视。物理实验室、器材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学校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支持,目前实验教学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放性教学的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中所描述的内容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结合生活实例,提出实验目的

物理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应简单明了,基于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而提出要研究的目的,教师要在实验前将问题展示出来,展示方式可以是教师自己操作,若自然条件不允许,比如讲光的折射、散射时天气为阴天,无法以三棱镜制造彩虹,教师仍要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以便在实验中集中注意力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引出所研究的问题时,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演示实验时邀请课堂同学参与教师适时作出讲解,课堂气氛的活跃也对实验教学有积极作用。

(二)推行小组合作实验模式,交流中产生新想法

简单的物理实验可以由学生一个人完成,但往往物理涉及分工合作,比如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验设计,会设计到不同的方案,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器具较多,需要几个同学共同完成,诸如上述较为复杂的实验推行小组合作实验模式,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交流,平衡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实验过程中理解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将带动动手能力稍弱的同学,多方进行交流的结果更利于促进学习效果,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有差异,交流中会产生新的想法、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提出的问题。同时,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实验的培养,包括实验器材的取放、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清洁、实验过程中如何做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如何做到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等等,学生间的互相提醒比教师单纯的讲述效果显著。每次小组合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代表发言,最佳组将得到奖励,各组之间的成果展示形成的竞争也会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在下一次实验中继续努力。

(三)延伸课内实验,进行课外小创作

课堂实验由于受课时、教学目标的限制,往往进行时间短,应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索,初中阶段的物理学虽然简单但也可以衍生出众多别出心裁的小制作,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对其的支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小制作、小实验的比赛,初中学生活力四射,对物理学又刚刚产生认识,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兴趣会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创造性,学校营造爱发明、爱创造的氛围也将极大的鼓励学生,比如学生发明的“家庭自动控水”装置、“猫眼自动提醒”功能都是基于物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内实验只是物理教学的第一步,真正的应用还体现在生活中,学生学习电能后,综合市场中所售的定时器,可以将定时器与其他电器一起使用,激发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从认识到小制作需要一个过程,无需强制要求学生有小制作,而应鼓励其在应用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也就变的水到渠成了。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实验教学的精心设计问题到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最后对实验做出的总结,教师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物理实验理念,遵循客观规律,避免实验中的危险,在理论与实践间做好契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创新思维也将影响学生的创新,平时作为物理老师也应多多思考,新想法的涌现不光是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产生诸多思考并以自身更专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教师只有与学生一起共同进步,才能更快速、有效、深刻的分析问题并传授于学生。

作者:王金兰 单位:山东省无棣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丁铁明.探究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35).

[2]高美英.浅谈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11).

第二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要】

初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一直以来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物理实验设备相对缺乏,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验教学,或很少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物理知识抽象难学,教师很少指导他们做实验;即便有些演示实验,学生还没观察清楚,教师匆匆演示完后就直接给出实验结论等等———这些现状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不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在学校,物理实验设备相对缺乏,教学资源比较不足;学生感觉物理难学,逐渐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物理实验教学。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要想法设法,不但要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实验,还要利用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条件和机会。

一、实验要注意安全第一

不论是在教室里进行演示实验,还是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不论是课堂内的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在校外进行的实验,师生必须首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师生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包括实验用品安全),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例如在电学部分,有些学生有特别强的好奇心,在没有干电池(组)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家里没有家长的帮助,擅自尝试用220V的家庭用电串联或并联用电器,有些用的电器甚至是大功率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触电,造成危险。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熟练操作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课堂实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并分析实验现象。要使演示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演示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实验所用的所有仪器和材料。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教师还要多备一些易碎易坏的仪器和材料,以免在演示过程中出现意外而手忙脚乱。教师不要以为以前看过别人演示而认为自己会操作,或是在以前做过而疏忽大意,在45分钟内进行演示实验,不仅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而且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直至熟练,同时还要考虑到演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解释。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科学过程

物理教材在每一章节都设置有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自主探究。《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初中物理两年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不论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还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都要严格按照实验的科学步骤进行,不可随心所欲。首先师生或合作,或独自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接下来设计实验,设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理论上准备好后,开始用所需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做完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而后师生共同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过程的科学性,最后师生、生生间交流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另外,教师不可“一刀切”,完全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的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这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教师不要因身处学校,就以没有实验条件为借口,或错误地认为实验不重要而忽略了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有些教师担心学生自主实验存在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做实验,有些则认为实验费时费力,还有的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实验仪器的名称、作用、用法和实验观察就可以解决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殊不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验更是如此。不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不利于新课标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鼓励,起初让学生在指导下实验,之后让他们自主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验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在校内还是在家里,师生要以安全为前提。实验前,教师要充分准备,直至熟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师生要严格按照其科学步骤教学,切忌随心所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物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永亮 许晓荣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初中生物理实验技能缺失现状及策略

去年,扬州市初中物理实验考查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二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我正好在学校参加监考,在监考的过程中,我目睹了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也发现了学生在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出实验技能的缺失。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是八年级第六章的一个重要实验,在实验考查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使用天平测小石块质量时,有的同学在称量前游码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有的学生天平没调平衡就开始称量,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用手拿砝码;在用排水法测小石块的体积时,部分同学在量筒中装水时未达到适量,有的加多了,当石块浸没时,总体积已超过量程了,有的水放少了,不能让小石块浸没,更有甚者,直接把小石块往量筒中一扔,导致量筒底部破裂。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九年级第十四章的重要电学实验,从学生的实验过程来看,反映出他们平时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实验的技能显得缺失。有的学生进入实验室,站在仪器面前显得有点不知所措,部分学生实验的电路图很快就准确地画了出来,可等到连电路时,就不知如何下手,连接线路时会看到有的学生手抖得厉害。从这些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不稳定,虽然他们都想把实验做好,但由于平时缺少动手实验的机会,所以到实验考查时,就表现出手忙脚乱,漏洞百出。

一、原因分析

1.教师缺少实验意识。

客观地说,现在农村物理老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再加上初中物理实验考查不算入中考总分,所以就会造成部分物理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缺少实验教学的意识。当前,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表现出“重讲授、轻活动以及重结论、轻过程”。长此以往,教师的实验意识也会渐渐淡薄,遇到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时怕组织起来麻烦,往往只简单地演示一下,有时感觉不是很重要的实验或者能用课件演示的实验就直接用动画演示一下就过去了。

2.学生缺少实验素养。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到实验的机会不多,积累的实验技能、实验素养本来就很有限,当遇到复杂的物理实验时也是按既定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不能根据电路图组装好实验器材;有些学生不会正确操作某些实验步骤;有学生一旦实验失败了,就不知所措;也有些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突发事情缺少正确分析、处理的能力;有些学生对测量出来的数据不知如何处理,等等。从上述种种现象可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实验素养、实验技能还是比较缺乏的。

3.学校缺少实验保障。

农村学校由于受财力的影响,配置的物理实验室一般只有一个,而农村学校班级和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如果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显然会对实验室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有时学生实验过程中损坏的器材也没有得到妥善维修,又未及时添置补充,导致部分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目前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物理实验的考查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考查,于是部分领导在思想上就不重视实验教学。还有农村学校实验员一般由物理老师兼职,对其工作学校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奖惩制度。

二、应对策略

1.学校应多关注实验教学,多途径提供实验保障。

学校物理实验室首先需要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学校要对实验员的工作职责做制度化的规定,要求实验员积极配合老师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放物理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在平时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下列现象:教师课堂演示实验部分学生看不清、分组实验时部分学生手忙脚乱来不及做、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又有了做其他实验的想法,等等。为了让上述同学在其他时间能“想做就做”,建议学校适当开放实验室。

2.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要给予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要让他们尽量地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究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使其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做探究性物理实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实验原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及处理实验结果,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交流、讨论。这样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

总之,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缺失是多方面造成的,它的缺失跟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与实验技能,必须做到三管齐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作者:王宏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实验则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声音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每时每刻都萦绕在我们身边.虽然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但只有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声音的概念、产生和传播.本文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总结了设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师生互动,巧妙导入教学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对学生而言,它虽然是熟悉的事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陌生,我们无论在哪里、什么时间都能听到声音,却不清楚产生声音的原因以及其传播过程.所以,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主动学习能力,探索未知内容.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真正理解有关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理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流、沟通,需要以语言为载体,互相交换信息,而声音则是传递语言的媒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知道什么,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等问题,活跃课堂氛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好奇心强烈,自然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室里面,可以听到楼道里其他学生打闹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会因为墙壁而被阻隔,那还有什么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我们平时通过说话发出声音时,好像只动了嘴唇,那声音究竟是如何发出的呢?”“地球上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假如到了火星,还能这么容易地听到声音吗?”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在认真地参与讨论和探究,这也说明其对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求知欲望很强.教师应当先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称赞其课前预习做得好,问题重要或新颖,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接着引导其共同开始模拟实验,揭开声音产生及传播的神秘面纱.

2合理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该部分教学内容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所以实验也分为两个,即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1探讨产生声音的原因

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要求每个成员任意选择一样工具,利用其制造声音,认真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分析这些工具在发出声音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并且开展组间讨论.同学们听到要求后纷纷表示很有兴趣,很快融入了实验之中,气氛良好.比如,一些学生固定橡皮筋的一端,一只手将其另一端拉住,另一只手在橡皮筋上随意地拨动,这样振动中的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有的学生用鼓槌在鼓面上敲打,振动的鼓面发出了打击的声音;有的学生随意拨动吉他的琴弦,琴弦在振动的同时,发出优美的声音;还有的同学将一只塑料直尺放在桌子边上,使其两边分别在桌外与桌子上,随意用手拨动直尺,在振动的同时,直尺发出了声音.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要求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结,发出A、B、C等字母的声音,并认真感受手在喉结处的振动,利用类似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要通过振动来发出声音,发声的基础就是振动,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一切物体发声都需要振动的知识点.

2.2探讨传播声音的条件

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正在响铃)和抽气机,利用抽气机缓缓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闹钟是否还在发声以及声音的强弱.大多数学生可以描绘出闹钟铃声的具体变化,也就是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铃声也逐渐变小,最后当抽出所有空气时,闹钟也不再发声,学生纷纷准确描述出闹钟铃声的变化过程.接着,为了证明该描述,教师再将空气缓缓充入玻璃罩中,直到空气充满玻璃罩,同样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描述铃声变化,发现在充入空气后,玻璃罩中的闹钟又发出了声音,充入更多的空气可以增大闹钟铃声,当玻璃罩中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铃声大小不再变化.此时教师询问学生根据闹钟铃声随着抽气和充气操作的变化过程,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一些学生说:“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的学生回答:“闹钟铃声会随着玻璃罩中空气密度的增大而变大.”这些回答都和声音传播相关,并且点到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其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提升,比如提问:宇航员在探索月球时,互相之间的距离很近,但为什么在交流时还要采用无线电设备?根据刚才的实验,学生们很快就能回答是因为月球不存在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真空之中,无线电波是能传播的,因此宇航员将无线电波当作交流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来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此外,声音在固体介质与液体介质中也可以传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或举例来证明这一特性,给出讨论时间,鼓励其充分交流,自由表达观点.有的学生说:“钓鱼的人都会保持安静,害怕鱼在水中听到人的声音而不上钩,说明液体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还有同学说:“大家在房间外谈话时,房间内的人可以听到,在房间内说话时,房间外的人也可以听到,说明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固体介质传播.”这种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到答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理解新学的知识,并且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课堂总结,提高学生把握能力

通过“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两个实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完成实验后,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达到巩固已学内容的目的.

3.1通过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学生已经得出了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结论,为了有效巩固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能证明该结论的例子.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短暂思考后举出了许多例子.有学生说,瀑布的水垂直从高处落下,与石头发生撞击,使周围空气振动,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有的学生说,表演者在吹口琴时,琴内的弹簧片受到气流作用而振动,发出优美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歌唱家唱歌时,因为声带振动而发出了令人沉醉的歌声.这些例子都能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同时也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声音产生的知识.

3.2具备介质才能传播声音

气体、固体、液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在多种介质中均能实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尽相同,在真空之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些内容是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需要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将教学思路理清,全面掌握知识点.通过课后的小实验,指导学生对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增强其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知识掌握程度.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学习知识时,兴趣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积极探索声音的奥秘.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入了解与全面掌握物理知识.但目前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参与度不高,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作者:石桂彬 单位:如皋市实验初中

第五篇:初中物理实验途径策略

物理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依靠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实验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成为现代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将阐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从而更好的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物理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基础物理知识的简单学习的层面了,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一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物理知识熟练地掌握,也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完整的物理实验由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试验和得出结论等步骤共同配合完成的.学生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这些实验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对这些步骤的完成,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规划和设计的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保证

初中物理实验的一些新奇的实验器材和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够引起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好奇心,实验式的物理教学方法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性的不足.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促使学生对试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有效途径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

让学生熟悉物理实验器材,是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实验前,教师首先要将实验器材的基本原理、内部构造、使用方法和在使用过程应当注意的事项教授给学生,对物力实验器材的共性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指导,重点对物理实验器材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在保证学生对物理实验器材操作安全的情况进行物理实验,只有让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器材进行基本知识的了解,才能使其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操作,确保物理实验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2.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自主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实验的目的,对物理实验的操作原理和理论进行讲解和分析.当学生对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的物理理论和该实验的操作原理,自己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不能仅仅局限于物理课本中的试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所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评价,对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中的存在不足和缺陷指出来,指导学生对这些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正,进行规范化的操作.让学生自主的对物理实验过程进行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3.分组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经常会出现学生过多而物理实验器材不够,或实验步骤太多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现象.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分组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的物理实验方法,是将班级内的所有学生,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均衡分组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进行实验的各个步骤中来观察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来验证物理定律的科学准确性,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不断改变实验方式,开发探究式实验

在当前我国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课本上单一的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简单的演示后,让学生开始对教材中的试验方法进行复制,在这一实验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的这一物理教学实验现状,教师应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物理实验进行设计,自主的进行物理实验,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来研究所反映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探究和分析各个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形成新的物理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在实验中只改变一个量,从而求出其他物理量之间关系,不断的对物理量进行变换研究,最后总结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在这一试验方法中不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5.重视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实验失败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一步一步的检查,分析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引导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着重关注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和设计.

6.通过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将物理实验运用得到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新奇性来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的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让学生有学习物理的欲望,这是初中物理教师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吸引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接下来初中物理教师要营造一个开放且全面的物理实验室,由于物理课堂实验并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当中将所有的物理实验全部做完并全部领悟,所以针对当前物理课堂实验过程出现的这一问题,教师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自己实验,自己学习.在长此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中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在进性将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一旦有了新的实验想法和方法就可以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对物理知识的构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所培养.将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试验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的有效保证.今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不断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自主设计能力,实行分组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作者:郑文欢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碧霞学校

第六篇: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提升策略

摘要: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整个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物理实验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掌握物理知识。分析了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对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

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效设计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有效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策略,提升实验的时效性,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实验的详细演示,可使学生通过现象逐步地去认识本质,尤其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物理实验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从创新性的角度切入实验讲解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操作兴趣。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课的物理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故事切入的方式。教师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开始的时候讲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战争场面的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这些船是怎样在江面上随水而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操作的浮力实验。学生凭借对这个故事的想象和理解,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物理实验上来。同时,学生也了解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间接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的物理思维,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增加课堂创新性探究讨论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增加课堂创新性探究讨论。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例如,在讲解“重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讲解的重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让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筛选,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对重力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创新性探究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发言,激发思维,在组员之间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对不同的认知进行讨论,能更清楚地发现认知中的错误,更有利于对重力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帮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些作用力不属于重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更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开发创新性物理实验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创新性物理实验方式来推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串并联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方式,采用新型的、有选择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这种新型的实验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给学生更多材料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来找到最佳的实验方式,并且取得成功,最终获得实验结果。所以,教师在进行“串并联”的实验时,除了要给学生准备一些基本的灯泡、导线、开关、电池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些与该实验无关的器材,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原理去选择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学生的选择空间就会变大。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准备了实验会用到的材料,导致学生形成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认为给出的材料一定要用到,如果没用到就是自己实验出错了。而且实验时已经给定了材料,学生就不会思考做这个实验应该用什么原理,用什么材料合适,与探究物理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而这种创新性的实验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思维。

(四)重视实验总结的教学环节

教师还要注意总结实验经验,通过实验经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拓展能力。在物理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再次回顾本次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实验基础之上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例如,对以上“浮力”和“重力”的实验,学生就可以在实验之后对基本的原理进行总结,然后再联系一些生活现象,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同样是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表现。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总结等多个方面来共同深入,并且要做到不断地渗透,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创新教育理念与初中物理教学之间不断地融合,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周希斌 单位:昆山市新镇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小强.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七篇:初中物理实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重要指标,关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进行不断创新,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进步.因此,物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方式与手段,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创新型人才.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效率低下

现阶段,初中开设物理实验教学课程,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取得令人满意效果,大多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能够满足新课标教学要求,即使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开设物理实验教学,也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2忽视物理实验教学作用

目前,学校物理实验教师大多数存在轻视实验教学问题,认为讲解实验与操作实验相比具有更多优势,因此,物理教学实验成为演示实验,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实验教学作用.此外,由于物理教师缺乏对实验足够认识,大多数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在实验教学中,致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状态.

1.3教学模式落后

初中学校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一直沿用呆板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班级学生使用同一器材与方式开展物理实验,得出的物理实验结论呈现一致性特点,上述情况容易使得学生一味模仿他人操作实验过程,不能深入地观察实验过程,且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思考,没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作用.

2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

2.1转变演示性实验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学采取演示实验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讲解,然而受到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学生无法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与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大大降低实验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之中,应改进实验物品及辅助性用具,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实验教学整个过程.

2.2促进学生思维拓展

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更要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并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问题与课堂知识相联系,突破课本的实验案例束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2.3课外实验内容的拓展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进行物理实验,从而得出物理定理、规律及定律,但是,物理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案例,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物理教学内容,因此,物理教师应突破教科书的束缚,对物理教材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入挖掘,开动脑筋、创新思想,为学生创设出创新性实验,从而丰富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应结合物理知识内容,适当地拓展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验活动,其中包含课堂内外实验,教师在设计课外物理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实验的综合性及灵活性,紧贴学生实际日常生活,促使学生将物理原理运用到生活中.

2.4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对课堂实验内容的观察,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顺应人类认识规律过程,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材料,提高对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理解,从而逐渐地掌握物理研究与学习基本方式.学生在亲自操作实验过程之中,独立思考与解决面临的物理问题,发挥自身创新意识,解决物理实验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此外,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及提交实验报告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3.1引入问题式教学法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听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好奇心重、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促使学生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自觉地拓展知识,提高创新能管理.所以,教师应引入问题式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投入物理实验过程中,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中重视教师主导地位,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过程全程的控制.首先,教师提出相关物理问题,而后简单分析问题,之后告知学生操作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认真思考,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方式记忆实验步骤与结论,长此以往,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仅仅流于表面,失去思维的独立性及主动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以引导方式让学生通过仔细实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在安排实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安排实验,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发表对实验见解,教师的引导与纠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3.3实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但是,人们往往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乏足够认识,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感觉到措手不及,因此,教师应归纳整理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与探讨发生在周边的物理现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开展合理的物理实验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物理探索的精神,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梁文顺 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第八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实验一直是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推动学生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实验

为什么有些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由教师来演示呢?原因一般讲有两个:一是相关器材有限,不足以将其以学生实验的形式全面铺开,而相关实验现象也比较直观,不需要学生近距离接触,例如演示“声音在真空罩中无法传播”这一现象;二是相关操作较为复杂,限于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尚有欠缺,因此由教师操作,能节约时间.但是这也带来一些弊端:那就是实验由教师或少数学生进行操作,大多数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其操作体验上有太大的缺失,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基于第一点原因设计的演示实验之外,其他实验都尽量让学生来操作.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操作中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能有效提升其动手能力.当然,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要做好示范工作,让学生边学习边模仿.相对来讲,这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也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地体验实验操作,学生在磕磕碰碰中完成操作后,收获的不仅是物理规律的构建,更有一种探究成功的成就感.例如《杠杆》一节的导入环节,教师本来以演示的方式呈现羊角锤拔钉子的实验,但是因为没有直接的体验,学生无法获得杠杆省力的感性认知,因此将其以学生实验的方式在课堂内进行,让他们围绕“如何将牢牢钉在木板里的钉子拔出”这一问题,思考、讨论和操作,在他们解决问题后,教师趁热打铁,立足于这一模型和他们一起认识支点、力臂、动力和阻力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二、变课外制作为物理实验平台

物理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内,让学生在课后以小制作、小发明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其动手操作和物理思维能力.特别是课外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素材搜集、资料查询、实践操作等各个环节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或依托网络平台,或小组相互协作,最终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将获得极大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课后进行“自制水果电池”的小制作,并让学生将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以文字形式进行整理.学生先通过图书资料或互联网平台进行相关制作方法和原理的查询,对水果和电极的选择有了大概的思路框架,但是实际操作还会有很多细节的问题.比如,水果好找,但是哪里去找铁片和铜片?是到商店购买,还是在生活周边进行就地取材呢?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可谓五花八门:铁钉、硬币、钥匙等等都成了他们的器材,就这一小小细节问题的处理其实就是一种开放性思维的训练。此外,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主动地思考:苹果能做电池,那么番茄和柠檬呢?谁的效果更好呢?水果电池的电压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什么铁片和铜片插进水果就能形成电池?换用其他金属可以吗?如果两个电极的金属材质一样,结果又如何呢?一系列问题出现得如此自然,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充分的训练,此外他们围绕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会引领他们的认识发生更高程度的飞跃,而且学生在这一制作过程中体验到实践的趣味和快乐,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科学探究实验

当前的教学理论一再倡导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更为直接地将实验规律的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在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发现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并完善实验思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为深刻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例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笔者是这样来设计的:教师不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做任何讲解,而是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一课题提供给学生,并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一定的说明,比如电流表和电压表量程的选择以及接入电路的方法等等.然后,就将科学探究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材阅读、小组讨论以及实验探究中对有关规律进行总结.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以往没有发现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对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进行研究时,更换电阻之后就马上读数,忽略了需要重新调整滑动变阻器,以保证电压为定值这一控制变量法的常规操作;对电流和电阻的规律进行总结时,学生也立足于深化认识的角度,进一步推论出“电压不变时,电阻与电流成正比”这一错误结论.对于这些探究活动中所出现的意外情形,都是物理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对此类原生态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思考,有助于学生的相关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的总结不应该局限于实验规律的汇报,更应该包括各小组实验过程中暴露问题和经历挫折的经验交流,这能推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优化实验教学能有效推进课堂效率的提升.而对实验进行恰当地改进性处理需要教师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立足物理学科特点,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和总结.

作者:孙素莲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

第九篇: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选择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了实验,物理学就得不到发展,物理学的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即物理理论绝不能脱离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灵魂,是物理学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引导学生探究和实践的作用,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器材配置不合理、部分器材破损而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本文将针对物理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优化展开研究。

一、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实验器材

初中物理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所以我们选择的实验器材要保证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并且能从实验现象、数据、图像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否则,实验就是无效的,是流于形式的。

1.选择的实验器材要能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要选择精良的实验器材,一件精良的实验仪器不但能保证实验顺利完成,而且还能提高物理课的课堂效率,帮助教师轻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的内容更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一套合适的实验器材,就有可能导致课堂实验最终失败,从而使演示实验环节变得毫无意义。比如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一般在课堂上很难做成功,因为往往是一边抽气一边漏气,反复多次实验都达不到理想效果,经常是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不能充分展示马德堡市长当年所做的实验,显然这样的实验操作是失败的。我深入反思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发现配套的实验器材———两个半圆形的铁球,如果按教材上的方法去做,无论怎样都无法抽成真空状态。这显然是因为选择的器材不够合理,无法完成实验操作。于是我开始想办法改进、完善现有的实验器材,使其更具有操作性。我首先联想到了拔火罐,同样没有密封材料,拔火罐却能牢牢地压在皮肤上,并由此受到启发,在两个半球中间放入酒精棉,并用火点燃棉花,经过一定时间后取出棉花,再把两个半球合在一起,等冷却后请两位同学拉两个半球,发现很难把两个半球拉开。为了让实验变得更具可操作性,我又选择了更加合适的器材来代替原来的实验器材。受生活中的吸盘的启发,我选择了两个皮碗代替两个半球,对压排去中间空气,然后需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两个皮碗拉开。选择这样的实验器材,不但能达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而且操作简单,容易成功。总之,物理实验课应当精心设计、巧妙应用和不断改进实验器材,这样不但能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还能使实验操作更加简单,效果更加明显,从而促使物理实验课堂更加高效。

2.选择的实验器材要能保证实验现象直观,数据清晰,结论明确。

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所以我们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应该保证实验更加直观,数据清晰,结论明确。比如物理教材八年级上里第一节是《声音的产生》,其中有一个“探究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的实验。书上设计的实验器材是一盆水、一个摇铃,做实验时把摇铃放在水中摇晃发出声音,人可以听到从水中传来的摇铃声,从而证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但是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手在摇铃时水也会振动发出声音,学生听到的摇铃声夹杂着水振动的声音,所以实验现象不够明确。另外,摇铃发出的声音并不只是通过水传到空气中的,还可以通过手臂传到空气中,所以实验结论也不够明确。因此我重新选择了一个发音器———收音机。把正在播音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用线悬挂起来,再放入水中。注意让塑料袋全部浸没在水中,同时又要保证不和盛水容器相接触。这时可以听到发音器发出的声音,从而明确地得出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结论。

二、如何优化和改进初中物理实验器材

1.选择实验器材要生活化

初中物理实验是来源于生活的,“瓶瓶罐罐做实验”这句话是初中物理实验的真实写照。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并且还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实验器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物理实验器材。不管什么实验,如果实验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干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所以在预先估计到实验效果欠佳时,就要全力改进并创新实验,以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教材设计的实验是观察温度计,掌握温度计的原理、单位和使用方法,然后尝试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这样的教学方案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器材比较普通,实验也没有任何挑战性。鉴于此,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课前给学生准备好了一根细塑料管和一只小玻璃瓶(可用带橡皮盖的青霉素瓶),瓶中装水,然后再把管子插入瓶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温度的知识,动手摸一摸盛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烧杯,感受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先将小瓶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然后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细塑料管中水柱的变化。学生会观察到,在热水中管子里的水柱高,而在冷水中管子里的水柱低,从而为理解温度计的原理打下基础。可以说,通过改进和优化实验器材后,整个实验变得更生动、更具有探究性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制作温度计,我以问题为线索,引领学生思考动手。(1)如何在管子上标上刻度?让学生先自学摄氏度的规定,然后再给管子标上刻度。(2)如何让这个温度计使用起来更方便?学生回答,管子要密封,管子和瓶子连接要牢固。(3)如何让温度计更加小巧?学生答,可以将小瓶子改为玻璃泡,管子做得尽可能细一些。这样经过学生讨论得到的温度计,离真正的温度计已经相差无几了。最后展示温度计,并分发给学生观察。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温度计的原理、单位和使用方法很快便了然于胸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一方面,可以精选实验室配备的实验器材做实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和优化,让实验误差更小,操作更加简单,效果更加明显,探究更加深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新的实验器材和不同的实验方法中保存持久的探究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物理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作者:钱登鹰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十篇:初中物理实验科学方法教育初探

在实际课堂中一直存在重知识轻科学方法教育的情况,这样的现状使很多学生学到的是支离破碎而不是有序系统的知识链.在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写入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探究过程.《课标》强调既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才能有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1初中物理课堂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维目标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心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是现实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初中物理《标准》中对科学方法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好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程度.《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表述,主要是对于过程的具体要求,对于科学方法,只在第五条中提到“要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要学习哪些方法?在问题解决中要会用哪些方法?学生应该达到什么层次?课标没有具体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老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度”理解认识有偏差,教学过程中无从下手.还有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方法与能力相互混淆,把方法等同于观察、记忆、分析、归纳等能力目标,这些教师并不明确在初中课堂上学生到底应该学到哪些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制定科学方法的目标.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科学方法教育落实不到位,肤浅漂浮的情况.

2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行为方式,是人们改造和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它是将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纽带.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虽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还没有接触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那么就无法将大量的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编织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网络,也就无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当面对陌生的问题时也就无从下手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因此,初中阶段在注重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在课堂渗透和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物理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避免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只重知识,忽视方法,只是孤立地解释现象的状况存在.经过合理实时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当然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分析、思维等能力还处于开发提高阶段,我们也不能过度拔高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和作用.

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在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有控制变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古老、最直接的科学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观察法的教学始终贯穿于物理课堂各个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对学生的观察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限制,在初中教材中唯一明确提到名称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其它科学方法都是渗透于实际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把名称明确提出.控制变量的思想是在课本中明确提到的,广大师生能够张口就来,在《课标》中具体要求是“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初中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验均应用了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实际在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需要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的大小)、转换法(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判断电阻的大小、实验中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归纳法(分析实验数据现象,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总结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量与另外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了第三或第四个量保持不变)等方法.

4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既不能脱离知识去讲方法,也不能只讲知识不讲方法.离开知识讲方法就会使方法显得过于理性化,抽象而不具体,学生难以琢磨.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科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不同的科学方法.通过概念、规律的形成,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将科学方法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既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学到科学方法,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实验法,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竖立的玻璃前,让学生通过玻璃观察点燃的蜡烛的像,比较物、像的大小;然后再将另一只等大的蜡烛B放于玻璃后,移动蜡烛B使它与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重合,比较物与像的大小;通过标出玻璃以及玻璃前后蜡烛的位置,测出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找出物像连线与玻璃面夹角关系.改变蜡烛到玻璃间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种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的做法,既使学生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由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学内容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的作用,做到方法教育和知识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5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到较多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物理知识有它的层次性,科学方法也有它的层次性.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这也是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因),我们不能把物理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方法都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而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课时、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学生能力发展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方法教育的内容.使方法教育的内容与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方法的学习中学有所悟有所得.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从定律建立所涉及到的方法来看,应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但限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还是应根据教材的思路,进行真实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发挥想象力,把接触面理想化,忽略摩擦等次要因素,通过比较不同摩擦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大胆猜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将永不停歇地沿直线运动下去,推理得出在理想状态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学科赋予教师的一项重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为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做出贡献.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做到方法教育与知识教学有机的结合,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学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志军 单位:灵武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