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育范例6篇

统计学教育

统计学教育范文1

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出现了联办、民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统计工作对国家在宏观上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在自身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显得重要。然而,相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统计工作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现有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目前高等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①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出现了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体系已不能反映出多种形式办学的宏观情况。②我国的高等教育统计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发展规划司的《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但由于高校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统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查主体内容,因此延用的一些统计指标明显落后,其统计出来的数据也没有实际意义,而学校在不断的改革过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在指标中没有反映。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指标需要完善,自成体系;对于一些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学生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而《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中的学生数指标是按学年制设立的,结果信息失真;没有设立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指标,不能体现高校的经济管理和运营情况等。

(2)高等教育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质量有待提高统计基础工作贯穿整个统计工作的始终,决定了统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然而,目前统计基础工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统计原始资料不存档或不全面,统计台账不完整,统计档案缺失、不规范,无法为相关统计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有些高校,统计工作虽然完成,但只停留于应付上级报表,没有开展统计分析,统计资料没能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有些高校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其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投入不够,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拍脑袋、凑数据。

(3)高等教育统计队伍亟待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新形势下,信息日益发达,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当前统计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粗通业务的多,精通业务的少,真正学习统计专业的人员更少,缺乏现代统计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4)统计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统计分析不能完全实现其服务职能目前的高等教育统计仍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5)统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少人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的基础化,忽视应用系统建设,从而造成了统计信息处理技术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2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思路

(1)增强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必须重视统计工作,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必须执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进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统计人员队伍,应该提供教育统计人员经常学习、培训相关统计知识的机会,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方法的应用,了解掌握《统计法》等,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法律素质。统计工作人员也要具有爱岗敬业、积极钻研业务、不断进取的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及时掌握最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做到对统计工作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统计分析到统计汇编、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存档等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从而为做好教育统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改革体系,调整统计指标高等院校基层统计和各专业统计的指标体系必须结合高教形势发展,重新进行全面审视、调整、删选、更新和补充统计指标。为了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应该从反映高校内部信息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既要设置反映教学、师资、学生、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基建投资、财务预决算等指标;还要设置反映专业构成、毕业生就业、生源情况等方面的指标,此外还要增加一些便于同国际比较的新指标,例如借鉴美国的国家教育指标:从高等教育的投入、过程和成果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设置。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简化,增强实用性、实效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防止各项指标因不切实际而引起的弄虚作假的歪风蔓延。

统计学教育范文2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 )

开课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教育统计学(含SPSS) 考试形式:上机操作 所需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本试卷;答题时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答题时

请勿超出边界虚线.

2、学生交卷时请把试卷和答题纸分开同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择最佳的一项。)

1.按照数据的获得方式,找出下列数据中与其他不同类的数据( )。 A.60斤 B.60升 C.60米 D.60辆 2.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加上10,则所得平均数比原平均数( )。

A.多10 B.多,但具体多多少无法知道 C.相等 D.多10×数据个数 3.假如某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在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成绩时,良等成绩Z分数应取值在哪个区间?( )。

A.(-0.6,0.6) B.(-1,1) C.(0.6,1.8) D.(0.5,2.5)

4.若考查两变量的相关程度,其中一列变量是连续变量,另一列是真正的二分变量时,应使用(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点二列相关 D.φ相关 5.简单随机抽样必须符合的原则是( )。

A.机会不均等,相互不独立 B.机会不均等,相互独立 C.机会均等,相互不独立 D.机会均等,相互独立

6.对某批产品的合格率进行假设检验,如果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接受了零假设,则在显著性水平α=0.11下( )。

A. 必接受零假设 B.必拒绝零假设 C.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零假设

D.不接受也不拒绝零假设 7.方差分析适用于( )。

A.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B.两个小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C.三个或三个以上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D.方差的齐性检验

8.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其标准误为1.5;同样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64的样本,其标准误为( )。

A.1.125 B.0.9 C.1.25 D.1.5 9.总体不呈正态分布,样本容量较大时,其平均数抽样分布的形态是( )。

A.接近正态 B. 正偏态 C.负偏态 D.其它非正态 10. 某学生在其年级中语文的标准分Z=-0.6,数学的标准分Z=0.4,据此判定,该生在班级中( )。

A. 语文成绩偏低,数学成绩偏高 B. 语文成绩偏低,数学成绩也偏低 C.语文成绩偏高,数学成绩偏低 D.语文成绩偏高,数学成绩也偏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10分。) 1.教育统计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和( )两部分内容。 2.描述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量数称为( )。

3.当两变量间的相关散点图呈椭圆形时,说明两变量之间是( )关系。 4.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为( ),标准差为( )。 5.从数据的量化水平看,学生的学号属于( )数据。

6.已知班级平均成绩为60分,标准差为5分,若某学生考试成绩标准分Z=4,则其考试成绩分数为( )。 7.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的总平方和可分解为组间平方和、区组平方和和( )平方和三部分。

8.统计上检验两个或多个独立样本的方差差异是否显著时,采用的都是( )检验。 9.数据具有离散性、变异性和( )三个特点。

10.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是人为划分的二分变量,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 )。

1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相应题号的括号中对正确的命题打“√”,错误的命题打“×”。)

1.比率变量既有相对参照点又有相等单位。( ) 2.一个4×4列联表的自由度是15。( )

3.一组数据的差异量数越大,其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大。( ) 4.方差分析中的“均方”就是方差( )

5.复合条形图是用于描述连续性变量数据的统计图。( )

6.一列数据为顺序变量数据,另一列数据为连续变量数据,计算其相关系数用点双列相关。( )7.在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若检验统计量绝对值小于临界值,那么两总体的平均数差异不显著。( )

8.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都是对称的分布。( )

9.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是以数理统计的理论为依据的,其逻辑思想和一般的科学研究的逻辑思想相同,只是具体检验方法有差异。( )

10. 在正态分布中,平均数左右各为三个标准差范围内几乎包含了全部的观测值。( )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8分。)

已知某学校与社区沟通活动次数如下表,请绘制一曲线图。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前4个小题每题10分,最后1题12分,共52分。)

1.某小学四年级248名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3.52厘米,标准差是6.48厘米;平均体重为30.28千克,标准差是4.56千克。试比较身高与体重两变量的差异程度。

2.从四年级中随机抽取16名学生,他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测验成绩如下表所示,相关情况如何?

3. 在观看某部教学录像片前后两次测试8名学生代表掌握有关技能的情况,学生得分如下表所示,能否认为该部录像片的教学效果显著?

4. 从某市小学三年级随机抽取智商在100以下和100以上的学生各200名,分别测定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性水平如下表所示。试问:注意力集中情况与智商是否有关?

统计学教育范文3

1、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陈旧,多年不变,其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应用价值”。使用这种教材,一是不便于学生自学,二是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因此,编写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实务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薄弱。由于统计学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教学技巧解决此类问题。

3、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都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学科课件和教育软件等能力较差,多是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应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

2、将统计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统计是对经济社会现象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活动的过程。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乃至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就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3、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系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判断和分析。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四大部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重点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统计指标。上述教学内容均可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其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灵活地进行取舍及简繁、轻重等选择。

4、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

归分析统计学中的基本计算题包括: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统计指数、一元线性回和一元线性统计预测。对于上述基本计算题,如果整理成对,采用比较的方法按对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对于统计学的考试,多年来一直沿用试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离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目的相差较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符。因此,我们应对统计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对统计课程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要体现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可以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在教学中用讨论课的参与程度、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6、提高统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师资问题是制约统计课程建设的一个瓶颈,为改变当前统计教师的现状,一是统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既要掌握更精湛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外语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懂得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并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二是学校需要重视对现有统计教师的继续再教育,建立保障制度、激励制度,输送老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等师资培训,使多名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派出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加统计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从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瑞凤,杨发岭.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教育改革[J].中国统计,2005.

[2]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3.(5).

[3]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

作者简介:裘敬忠,男,河北省河间县人,1971-10,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统计师;

刘娟,女,陕西省西安市人,1976-10,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

统计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统计学教育范文5

一、高校教育统计指标与教学评估指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为: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在44个观测点中,有12项定量指标(即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是由统计指标和《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表达的。2004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年2号)文件,这是在原国家教委1996年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基础上,历经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996年初始阶段2003年调整阶段2004年完善阶段后修改而成。三个历史阶段中,不但指标体系和指标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指标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表1、表2、表3所示。上述三个阶段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初始阶段的6项指标12项指标这个演变过程,对规范高等学校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也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依据。

二、高校教育统计对教学评估的重要影响

高校教育统计影响着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促进教育统计的发展,正确处理二者间的关系能够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统计是界定教学评估标准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教学评估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44个观测点中,有12项评估指标与《高校基层统计报表》是对应的。这一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分析高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了依据,对维护正常教学、保证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利用统计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对现有的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等状况进行评估评价,从中发现学校在教学评估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评估中解决问题,使学校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三是依据教育部办学指标标准,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做出评估和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有效地推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根据统计信息,认真考察和评判学校办学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配置现状,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五是以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反映高校办学现状,体现高校办学实力。高校教育统计越重要,我们越要重塑统计诚信形象,杜绝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现象,提高统计质量,为人们了解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实现现代管理和一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1)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建设发展以及迎接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的需要,必须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进行评估,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大致可按以下指标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情况: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44个主要观测点。44个观测点中有34个观测点是用数据统计体现的,约占整个方案的77%,可见高校教育统计在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育统计以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估奠定了基础。高校统计在数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以评估指标比率统计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2)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管理的手段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十分广阔,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高校管理和评估中大有作为。在高校人事管理方面,对教职工中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及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作出综合性评价,从而准确反映学校的人才资源配置情况;在教学管理方面,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数据,教育统计作为工具和方法,在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思路,从个性中看共性,从已知预测未知,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鉴定、诊断、监督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是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晴雨表。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参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评估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控,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定期、定量检查监督,大力加强学校对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的实力。

四、以高校教育统计促进教学评估工作

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这一动态变化,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指标来展示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更新统计指标体系,以适应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1)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建立跟上时代、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指标体系,走出教育统计的传统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多形式的办学条件评估,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统计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

二、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没法巩固。有的同学是害怕思考,在回避或者逃避这个问题,抹杀了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统计学课程的计算太复杂。如组距数列的编制,其资料中的数据有几十至上百,要将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分组,光凭眼睛观察是不行的,还有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多元回归预测等等,这些计算都很复杂,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进行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

3、教师教学重理论,实践教学深广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统计学课程一般每周4~6节,总学时约60~70节,而实践课只占10%左右。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践操作,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4、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许多学校对考试和毕业制度放得较宽,考试只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平时的表现、成绩和实作等所占的比例较少。有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到期末考试时才参加,也能顺利过关。毕业过关也较容易,只要每一门课程都及格就可以毕业,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与学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过、接触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程序,走入社会后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无从入手,企业还得花精力、资金和很长时间进行培训,学生还得从头学起。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统计学教材的创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的统计学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往往注重理论,而且抽象难懂,缺少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统计学教材重新编写,从而更加适合当前统计学的发展。

1、统计学的目的旨在为学生通过学习统计理论知识,掌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能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教材必须在对统计理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教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2、统计学的内容应当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而且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明了,更加准确。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把握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选择上:一要与当前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关联;二要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不能是虚构的事件,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得,这样更能有说服力,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三)加强实践操作。

统计学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统计学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比较难学,主要在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严谨、复杂、计算推导公式也比较繁多。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和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进行清晰、明确地诠释。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实际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四)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四、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者单位:昆明市呈贡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外向型经济

下一篇土地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