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法范例

统计学法

统计学法范文1

一、科技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联系

(1)学术共同体的需求促进科技期刊的产生和发展。在学者间只能通过书信交流的背景下,奥登伯格将学会会员的通信集中起来统一印刷、定期出版,由此诞生第一本科技期刊,可以说是学术共同体内科技成果交流与传播的实际需求促进了科技期刊的产生与发展[1]。随着学术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其需求也不断扩大,学者们开始以学术成果的发表来显示和衡量其学术水平及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声誉,因此,科技期刊的传播和交流功能也扩展到学术成果评价等更多方面。(2)科技期刊促进高水平学术共同体建设。随着某一领域科技期刊的不断发展,会吸引更多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参与学术研究或者拓展其思路,有更深入、丰富的研究想法及观点并乐于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专业、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会向作者反馈修改意见并助其进一步修改,有助于提高作者的学术水平及素质;通过主动向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约稿和设置专栏委托知名学者把关,有助于催生高水平及前沿学术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平台与国外优秀期刊的合作,促进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科技进步。

二、学术共同体视角下科技期刊功能的演变

(一)传播功能的弱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愈发青睐于通过新媒体形式获得各领域知识信息,这无形中弱化了纸质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读者群的需求也更加专业化和纵深化,对于一些学术观点,很多学者会有不同的见解或想要进一步沟通交流的互动性需求。显然科技期刊最初的知识传播功能已经不足以满足学术共同体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以新媒体形式传播受到重视,数字出版应运而生,提高了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

(二)评价功能的异化

在科技期刊上是最主要的学术成果生产方式,学术评价离不开对论文的评价,而对每篇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出现了“以刊评文”的形式,由此科技期刊具有了学术评价功能。对于科技期刊的等级排名,无论是SCI,还是CSSCI,目前多根据影响因子、被引总次数等来评判,造成科技期刊评价功能的异化。这种方式偏向于定量评价,不能完全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水平,但就目前实际情况,仍然是最合理且可行的办法。

三、科技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路径

(一)学者和研究人员

提高学术共同体水平。提高学术共同体的水平有利于科技期刊根据学术热点方向确定优秀、前沿的选题,吸引更多学者了解前沿知识并积极进行研究,有效推进学术研究在深广两方面的进展,同时也能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前沿性和权威性。提高学术共同体水平可以提倡合作研究,共享部分优势资源和经验心得,提高年轻学者学术能力和学术共同体凝聚力;促进跨学科交流,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视角,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期刊编辑和审稿人

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期刊主编需要保持学术传播的敏感性和独道性,准确定位热点方向、设置优秀专栏,与学术共同体内高水平和高声誉的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和交流;审稿人在审阅稿件时要持有开放、包容同时又专业、严谨的态度,能够确保收录优质稿件并针对待改进稿件提出专业且有效的建议,帮助作者完善学术研究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优秀学术信息;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和新型传媒渠道,开展多元化的科技期刊传播方式,使读者随时随地、更便捷、多样化地获取科技期刊内容,升级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学术评价机构

提高整体水平。借助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库实现建设大规模综合性学术评价机构,其涉及领域越全面、规模越大,权威性越强,评价结果相对越公平、公正;建设独立、客观的学术评价机构,将学术权力从“官本位”转变成“学术本位”,尽量避免外界利益因素的干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评价机构,应加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设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注意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同时加强开放性思维,客观评价革命性学术成果。

统计学法范文2

信息技术是我国初中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从协同教学法的概念出发,对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及效果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

协同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取得较大发展,但从整体教学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二是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能力,课程教学流于形式[1]。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将协同教学法引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进步及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协同教学,就是两名或多名课程教师构成一个教学团队,并针对单个或者多个学科领域,应用多种不同的科技技术或设备予以辅助,集体研究、编制教学计划,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个教学组织方式。协同教学系统涵盖了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媒体四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但又构成相对复杂的运行过程。

2协同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2.1创建协同教学团队

要确保协同教学有序开展,前提是要建立教学小组。可依照教学需要建立合适的协同教学团队。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课程教师相对较少,可把多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建立协同教学团队。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不足地区,可建立跨校协同教学团队。可引进校外信息技术人才到教学团队中。

2.2协同教学实施

2.2.1课前设计

一是前端分析,先要明确教学对象、年级,再在协同教学开展前的1~2周,教学团队成员一同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对学生、教师、教材、计算机设施等进行分析。二是判断,在前端分析基础上确定是否开展协同教学,目的在于确保更为合理地利用学校有限教师资源。三是协同备课。(1)要确定参与的教师,可根据每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人数。(2)明确上课时间,调整好课程安排。特别是在学校统一开展协同教学时,要积极做好此项工作。(3)明确协同教学类型,确定主讲和辅导教师,通常是依照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长确定。(4)要共同开展教学设计,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及制定教学策略,包括筛选教学素材、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学媒体、确定教学方法等。同时,一同设计评价方案[2]。(5)拟定教学流程,确定教师合作安排,确定参与教师的工作及任务,计划越详细,协同教学就越好开展,可编制协同教学流程图。

2.2.2课堂实施

一是讲解示范,主讲教师先在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解,突出教学重点及关键信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示范以操作演示为主,所以,在演示时必须规范、明确,能通过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要领及应用方法。而辅导教师主要配合讲解示范,维持好课堂纪律,但不得影响主讲教师的示范教学。二是设疑及探究。在设疑时,主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将新课导入。辅导教师则协助创设情境,启发班级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探究时,主讲教师分配好任务,然后和辅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此时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在教学实施上是平行的。对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分工、讨论、分析。三是交流讨论,主讲教师先要向学生提出此堂课的交流目标,然后和辅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四是成果展示。主讲教师在说明展示要求及评价标准后,和辅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此外,主讲教师还应单独评价学生所展示的成果作品,辅导教师做好记录。六是教学评价,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一同对班级学生进行评价,另外还要进行学生互评及组内评价。七是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个人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再是教师间的交流和集体反思,包括教师合作情况、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学生的学习差异、学习效果、教学媒体利用等方面[3-4]。

3教学实例及效果

以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EXCEL数据图表化”教学为例,以某初中一年级3班、4班为教学对象。学校微机室共55台电脑,能正常使用的有50台,均装有Excel2007软件,所有电脑均和教师端相连接。

3.1课前设计

由学校3名信息技术教师组建协同教学团队。学生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熟悉Excel界面及有关概念,可应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分析。但班内学生间的差异仍较大,对课程的理解力有较大差别。教师方面,3名课程老师均会应用Excel2007,其中两名教师可熟练应用,一名未系统学习,部分操作不熟练,但其师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及课堂管理能力优于另外两名教师。然后,一同制定教学计划。一是学生理解图表构成及作用,认识图表类型及适用范围;二是掌握数据图表表示法,能编辑图表,学会应用图表分析信息。

3.2教学实施

一是设疑环节。主讲教师把本地6月7日的气温变化表、本校初一语文期中测试成绩分别应用图表形式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图表优点,并了解图表概念。二是探究及成果环节。首先,布置制图探究任务,在完成之后,每个学习小组选1名学生进行成果演示。三是交流,请上讲台学生演示并交流制作图表的操作流程。四是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五是教学反思。

3.3教学效果

一是促进了教师发展。参与本次协同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有大幅提升。不管是Excel软件的操作应用,还是计算机硬件技术,都从最初的简单认识和了解,转变到深入、系统的了解,更为熟练的应用和操作。此外,在课程教学知识及技能上也有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对协同教学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更为清晰、准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境创设更贴近初中阶段学生实际,尤其是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的应用更灵活,在教材处理上越发熟练。二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协同教学中,学生能够自愿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更为投入地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进行指导,并进行相应的点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学习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及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制作图表中,教师可设定探究任务,在任务完成后,进入成果展示阶段,在探究阶段主要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图表制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此外,当学生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指导并辅助学生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总之,协同教学法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作者:蒋婷婷 单位: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参考文献

[1]丁发红.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探析[J].甘肃科技,2010,26(3):184-186.

[2]程勇,刘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之困[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35.

统计学法范文3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对法学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对法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培养目标以及评价体系等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这就造成了法学实践的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单一、质量控制缺失、教材建设落后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例如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司法实习和毕业论文外,有很多学校还引进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案例研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往往由于随意性强,缺乏统一、规范的安排,导致其在整个法学教学中的比重轻微,其作为法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比重更显微不足道。再次,法学实践教学的实施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固然重要,但是实践教学的实施也不应放松。纵观国内各主要高等学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和实施,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师生对法学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其二,学校和实践、实习单位对实践教学疏于监督与管理,效果不佳;其三,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健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严重欠缺,实践教学经费、设施和基地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域内外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域外各国,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在法学教育的目标上存在差异,因而在法律人才培养上的做法也不完全一致,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有其各自特点。

1.大陆法系国家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韩国乃至我国台湾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往往将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通识教育,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强调法学基本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造就大众化的法律人才。在这种通识教育目标指导下,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术气息浓厚;虽然从事法律职业需要经历大学法学教育,但是法律职业教育并非本科法学教育的基本甚至主要目的,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法律之外的职业。德国法学家茨威格特•克茨指出:“法律并不纯粹是一种专业训练的对象,而是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清晰地思维、透彻地表达以及练习修辞技巧的一个领域”。④虽然大陆法系各国普遍重视法学实践教学,但在大学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并未将法学实践教学放在主要层面上,法学实践教学被当成法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部分,是理论教育的辅助性手段,法律实务训练更多地是在完成了本科学习后进行。例如,德国的大学法学院遵循的是“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培养出专业的几综合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保障了法律职业的整体素质。

2.英美法系国家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美国,法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为社会输送符合其需要的法律职业人才,尤其是律师。因此,美国等英美法学国家的法学教育以实用为首选,法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因如此,法学院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结合,不仅着重于讲授法学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更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例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总之,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法律职业教育为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实践教学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⑤

(二)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

比较分析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的不同模式,不同的法学教育观往往具有不同的法学教育目的。⑥虽然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仍有争论⑦,但是总体来讲,主流观点将法学教育归为通识教育,并非将培养律师等实务人才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唯一选择。例如苏力教授认为,法学本科教育要完成培养“通用型、法律交叉学科型”人才,使本科法学教育成为入门教育;⑧霍宪丹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应定位于法学学科教育,而非职业教育,法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专业人才,而非培养法律职业人才。⑨就此而言,我国的法学教育目的与大陆法系国家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培养高素质的法律通才。然而,同样是坚持“通识”的教育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大陆法系主要国家,造成了前文所述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因此,选择何种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的聚讼之一: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还是在借鉴国外法学实践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是借鉴大陆法系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还是全面移植英美法系的教育理念及实践教学体系?受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同所决定,笔者认为不能全面移植英美法系国家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在充分重视法学实践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更新对法学实践教学的理念和认识,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有益经验,构建以“通识教育”为本体的法学实践教学新体系。⑩

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定位

一个国家的法学教育体系往往是适应该国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而组织构建的,可以明显体现一国法学教育的特点和定位。在我国,经过60多年特别是近30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多轨制的办学特点,即法学教育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学历教育层次。因此,“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建立在区别对待基础上的分类型和层次型定位”。11在这种多层次、多轨制的法学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每个办学层次的定位有所差别:在中专、大专层次,职业教育为基本培养目标;在本科教育中,通才教育是目前获得认可的目标定位,即培养出法律及其他专业知识丰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需要的法律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精英教育成为必然要求。当然,在研究生教育中,精英培养目标也有所侧重,例如法律硕士偏重于职业精英群体的培育,而学术型硕士侧重于法学理论精英的培养。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法学院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法律通才”,即树立的是“通识教育”目标。在这种教育目标之下,作为法学本科教育内容的法学理论教学和法学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也就是说,法学实践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确定?分析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法学教育模式的变迁后,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法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和途径上有日益融合的趋势:在大陆法学国家的法学院,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纷纷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分量,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不断加强和革新;而在素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英美法系国家,也加强了理论法学的教育,讲授式教学也有所增加。可见,两大法系对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日益相互接近,即同时兼顾学术教育和职业训练两方面,在形式上也日趋一致。在我国,随着近些年来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的改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法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意识到法学实践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法学院、系也开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法学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法学实践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是,对于法学实践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定位,仍没有一个较为清醒的界定。#p#分页标题#e#

笔者认为,法学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法学教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在法学教育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首先,从性质上讲,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属于教学而非实践,因此,法学实践教学应当遵循法学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按照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进行严格、系统的规划、设置,以满足教育目标的要求。其次,实践教学是法学本科教育的重要过程,学校的教学、教务部门应当像对理论教学一样对实践教学进行监督、监督,并及时给予教学效果的评价。再次,尽管我国传统的法学理论教学弊端较多,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理论教学为法学本科教育基本手段的基本定位,实践教学不能抛弃理论教学而孤立实现——理论教学注重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技能的培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二)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在坚守法学理论教学本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应当正视我国当前法学实践教学的种种不足和弊端,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应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运行、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和实践教学的保障等方面构建横向多元、纵向动态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1.更新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前,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多采用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要环节的“2+X”实践教学体系。其中“,2”指的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X”则指的是常见的见习、模拟审判,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诊所教育等多种方式。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中,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法学本科的必修环节,占有一定学分,其他各种实践方式均不受学分限制,因而各高等学校对这些实践方案随意性较强,缺乏体系性、规范性安排和评价。同时,即使是计算学分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往往被集中安排到大学本科临近毕业的一个学期进行,其实施效果不佳就不难理解了。为了弥补上述缺陷,笔者建议构建多元、动态、全程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将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按照功能的不同,设置为三个模块:课内实践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和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案例讨论教学、审判观摩、法学实验、毕业论文等;课外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法律咨询和服务、假期实习等;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法律诊所、法律实践基地实习、专业实习等。其次,按照教学规律和就业情况,将上述三个模块的实践课程进行渐进地动态分配。即,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主要以法学理论学习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宜采取案例讨论教学、审判观摩等课内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逐渐增加课外实践模块的比重,将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服务、假期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作为常态化课程设计;在大学本科三、四年级特别是四年级,应逐渐减少法学理论教学的比重,适当增加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采取法律诊所、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法律实践基地实习等实践方法。再次,法学实践教学的三个模块应当贯穿于法学本科阶段,并进行科学设计,做到课内外相结合、长期短期相结合。最后,为了保证实践效果和全员参与,对上述主要实践课程应做规范化和灵活化分类,比如一二年级的案例讨论教学计入各专业课程的成绩,社会调查应计入适当学分;二三年级的模拟法庭应常态化设置,杜绝表演性,将其设置为固定实践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三四年级在已有学分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应普遍引入法律诊所,强化职业意识。

2.构建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机制。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还必须有组织机制和运行保证。我国目前各高等学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组织和运行机制的欠缺也是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各高等学校法学院系应结合自身条件完成以下工作:其一,建立一个专门的实践教学教研机构。和目前法学院系设立的各个专业教研室一样,法学实践教研机构由各个专业负责、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组成,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指导和宏观管理,同时还担负起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教学规划、督促检查、效果评估等责任。其二,建立完善若干不同类别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聘任实务部门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作为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与学校实践教学教研机构沟通。其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实践和法律服务为目的的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和灵活性。

统计学法范文4

关键词:学习兴趣;试验设计;统计方法;改革措施

一、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才能是主动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在当前教育依然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对于生物统计这类理科课程不感兴趣。原因如下:第一,价值观念导向,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流行“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在很多学生的固有观念里,认为学习并不是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甚至认为学习并不能有效的改变现状,凭着自己在某方面的独到见解并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开创事业,就能轻易获得成功,从而赚得大量财富,个别成功案例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并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有学生产生不爱学、厌学情形,对学习极度缺乏兴趣。第二,社会迅速发展,情形复杂,每个同学都拥有手机、电脑、Ipad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虚拟的网络世界五彩缤纷,虽然拓宽了学生求知的途径,扩大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面,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新空间,但同时对大学生,尤其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沉迷于虚拟世界。第三,相当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腼腆、内向,不擅长语言表达,在学习中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同时也不爱与其他同学交流,常常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学习灵活性不够,日积月累,导致对学习课程不感兴趣,尤其对于生物统计这类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可见,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存在多方面原因,需要加以引导,提升学习兴趣[1]。

(二)统计软件集成不足。统计分析过程涉及庞大的数据运算及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不借助统计分析软件难以完成。当前许多高校均已开设相关统计实验课,作为生物统计理论教学配套内容,开展统计软件的相关教学,但统计软件不够系统(毕惠惠等,2019),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为SPSS、SAS、Excel、DPS(Tangetal.,2013)、R语言等,其中,Excel的普及相对较多,其原因为Excel操作简单,大部分学生都有Office办公自动化基础及操作经验,容易上手,能完成相当数量的简单田间生物统计过程,如描述性统计、直方图绘制等常见生物统计问题。实验课的开展对理论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数据分析方面,Excel无法完成一些高级生物统计问题,比如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操作,应用受到局限。被国际统计界广泛接受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AS、SPSS功能强大,认可度较高,但此类软件专业性较强、不仅对理论课内容掌握要求很高,也要求熟练掌握一些公式及函数的统计原理,且需要设置较多学时,短时间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DPS和SAS、SPSS软件一样,正常使用需要较高价格的付费,使课上可以为同学们演示并在学校计算机房开展DPS实验教学,但学生课后自行演练困难,难以做到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付费DPS软件,从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熟练运用。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即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实验设计仅仅课本上的学习比较抽象,比如试验单元指的是接受某种处理最小的实验材料的一个独立单位(田间实验中称小区),不能继续划分,那么结合田间实际小区排列情况给学生讲解,则更容易理解。另外,讲解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如果结合田间地力肥力起伏及系统误差等方面理论知识,学生掌握起来则会事半功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但实际上,多数农业类高校对本科生开展田间实验教学,受到众多因素限制,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较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相对抽象,难以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二、田间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手段改革。板书教学的特点是能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的构成及知识脉络,尤其在给学生讲解公式推导过程等方面,板书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板书教学难以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尤其一些内容复杂的动画,插图等教学素材很难在黑板上给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多媒体教学相较传统板书教学有其独到优势,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简化的、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令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解正态分布概念时,可以采用动画形式直观的向学生表达随机事件的发生,解释正态分布的概念,达到化静为动,形象直观的效果。讲解土壤类型因素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可以列举不同类型的土壤,比如沙土、壤土、黏土等等。这时可以列举不同土壤所处的地理环境,达到创建情境,启发思维,带进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田间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时,建议用板书列提纲,理清脉络,演示相关统计公式推导过程,同时以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手段,即采用板书控制教学进程与教学思路,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教学素材为辅助,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板书教学和多媒体两者取长补短,针对所授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在实际教学中,统计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利用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际理论问题。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合理选用统计分析软件,使统计方法简单化,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提供便利。例如,在描述统计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及一元线性回归等,均可借助统计软件来完成。在实验教学中,应锻炼学生灵活运用Excel软件完成描述性统计分析、次数分布表及次数分布图的绘制,若实验学时允许,可以适当介绍DPS软件、SPSS及SAS的应用,此外,R软件具有较强的生物统计功能,作为免费的专业软件,具有数据处理、制图、计算等多项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R软件到生物统计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三)理论和实际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田间生物统计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两方面主要内容,在开展理论教学同时,适当让学生走向田间,亲自接触大自然,结合实际,有助于加深学习印象,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田间实践时,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可以开拓视野,锻炼身体,锤炼思维,见多方能识广。田间实践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自然,融入现代自然生活,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田间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参与感,集体荣誉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进一步发展。在田间实践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加入一些丰富多彩的元素,精心策划,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2]。

三、结束语

统计学法范文5

关键词:传统设计语言;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传统设计语言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不仅表现在图腾象征方面,而且表现在民族的风范与思维方面。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我国的传统设计语言内容丰富、特征明显,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各行业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来源。尤其在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充满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设计作品会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与认同。因此,高校应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设计语言,将传统设计语言扩展至二维、三维层面,并利用传统设计语言构建不同的空间意象与氛围,满足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

一、传统设计语言的内涵与外延

1.内涵

从传统设计语言的本质与结构内容看,其具备丰富的内涵。传统设计语言不仅包括人们经常看到的传统意象、文字、图案等,而且包括我国的传统思想、风俗、制度等。从另一方面看,传统设计语言不仅包括物质对象,而且包含精神与认知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开展室内设计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传统设计语言的内涵,才能使学生对其形成深刻的认知,掌握该设计语言在不同设计工作中的应用技巧与方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传统设计语言作为一个名词,其内容主要包括能够见证人类发展的各种物质实体和意象。另外,传统设计语言也可以指其技术层面下的各种传统技艺、思维等。总的来说,传统设计语言不仅包括物质元素,而且包括能够进行情感表达的情境,在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维理念与认知观念。

2.外延

从传统设计语言的发展看,人类每次思想文化的变革与意识形态的发展都会影响传统设计语言内涵的变化,因此,传统设计语言同时体现出变化性的特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思维与观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会体现在传统设计语言中,成为设计语言的一部分,被后人继承与发扬。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的更新发展都能够引起传统设计语言外延的拓展,进一步拓展传统设计语言的内涵与应用范围,促使其创新发展。如,中国传统的斗拱最初被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该设计语言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性的构件,其外延也不断被拓展。

二、传统设计语言在现代的失语问题

1.二维空间使用问题

对于二维空间设计来说,其传统设计语言的失语主要体现在传统图形符号的错误使用中。当前,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传统设计语言,将其中很多经典的象形图案与文字应用于设计工作中,通过加强视觉刺激的方法体现出传统风格的审美特征。这样的设计应用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部分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符号与图案之前并未了解与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其在传统符号应用中出现错误,造成误导,难以体现出传统设计语言的效用。如,我国传统的设计意象福、寿等图案均有吉祥喜庆的含义,但是在具体设计应用时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设计人员在婚庆类室内空间设计中增加了与寿相关的图案与意象,就会给人不和谐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失语现象。“寿”自身有喜庆的含义,但是并不能用以表达对婚姻的祝愿,而是更多地被应用于老人祝寿的场景中[1]。

2.三维空间使用问题

对于三维空间设计工作来说,其传统设计语言的失语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构件、陈设等三维造型元素的错误使用上。对于传统的三维造型元素来说,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功能与等级。如室内设计中的建筑构件设计,我国常用的正屋顶造型一般为硬山、歇山、悬山和庑殿,以上传统设计语言在装饰建筑的同时体现出明确的等级,这也是设计元素应用的基本原则。设计人员应当遵循相关的使用原则,避免在仿古建筑设计中错误地使用设计元素。除此之外,现在部分室内设计中的陈设工作也存在设计失语现象。如,唐三彩这种传统设计语言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美与造型美,然而了解唐三彩的历史起源就能够知道,其最早被发现于古墓中,作为一种传统冥器,具有纪念意义。但是现代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将其陈设在中式餐饮空间中,这样的摆放不符合其文化内涵,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功能表达。

3.设计观念问题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传统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够营造特定的氛围与情境,表达特定的传统理念,因此在意象创造方面容易存在应用错误而导致的失语问题。传统设计语言能够展示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在中国传统的空间意境设计中,很多文人诗词展现的是避世思想,体现出对世俗的不忿。设计人员在应用这样的设计元素时应该注意其情感态度,以免出现空间功能与诗词内涵相背离的现象[2]。

三、传统设计语言下室内设计教学的意义

传统设计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其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设计人员、设计教学人员应当合理应用传统设计语言,满足室内设计的功能与审美需求。对于建筑装饰设计来说,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居住者基本的使用需求,而且应该具有特定的审美特征,给予居住者不同的心理暗示。另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让居住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设计语言还能够展示出不同的设计风格。为了强化学生对传统设计语言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展课程设计,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灵感,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3]。

四、面向传统设计语言学习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

1.空间设计模拟体验

二维形式的传统设计符号是室内设计工作中最常用的设计语言,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二维形式传统设计语言的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空间模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模拟设计的过程中体会二维传统设计语言的内涵,提升学生对传统设计语言的认知水平,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转化二维形式的传统设计符号,创造非数字化的媒介方法,将平面符号变成能够“触碰”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基于这样的感知,教师可以先介绍传统设计语言的内涵与应用条件,之后带领学生将符号放置在模拟空间中,让学生体验不同设计的效果,经过对实践体验的总结改善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应用水平[4]。

2.翻转课堂分析体验

三维形式的传统设计语言一般体现在仿古建筑设计或者陈设中,这样的造型设计难以落实到教学课堂中。对此,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之前先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相关照片,再通过课堂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强化学生对造型的视觉认知,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其他的感官认知,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应该合理应用互联网资源,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将相关网络设计资源引入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拓展教学资源,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多样化资源的体验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设计表述能力得到提升,为设计学习带来了灵感[5]。

3.场地情境实训体验

室内设计教学只靠体验与视觉刺激是难以提升学生的设计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训教学的方式开展设计教学。尤其是在传统设计语言教学中,场地情境实训的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实现设计理念的创新。对比不同的实训方式能够发现,采取单纯的实训方法会让学生对于传统设计语言的了解与应用始终停留在符号应用、造型设计层面。对此,教师应当将传统设计语言中包含的思想与观念也纳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构建场地情境,将物质设计放在辅助的地位。通过意境化信息的设计应用,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语言的应用内涵,而不再局限于对其中的色彩、材质以及符号等二维设计元素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脱离了物质媒介,强调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应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较大,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6]。

结语

统计学法范文6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51年就提出了儿童有哲学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察赋……”[1]但是儿童哲学作为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李普曼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Stottlemeire’sDiscovery》中首次提出的。随后,美国哲学家马修斯把这个领域系统化,使之成为与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相并列的学科。由于两位先驱对儿童哲学研究的志趣不同,“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也有着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马修斯所主张的“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他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2],儿童的思考“有许多几乎是天真而又素朴的,也可能是最有哲理性的问题。”[2]因此,“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3];第二种是李普曼所主张的“给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forchildren),他认为“由于哲学最素朴的特质并非专有名词或术语,而是向生活不断地发问,因此哲学所要求的探究精神对于仅有极为有限的生活经验、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和困惑且不停地追问‘为什么’的儿童来说,恰恰是颇为适合的。”[4]“给儿童的哲学”又被称为“儿童哲学计划”,它通过引导儿童讨论哲学问题来提高其思维水准与推理能力。二者定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儿童哲学的存在与意义,并使这一概念系统化、学科化;后者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开展儿童哲学的教育,教育儿童哲学地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产生及特点

(一)儿童哲学的产生

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产生“自我”意识之时就有了哲学性的思考。雅斯贝尔斯认为:“儿童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5]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儿童不断反思自身的存在与生活,从而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俄罗斯哲学家尤林娜认为:“要使自发的惊奇转变为反思性的惊奇,他首先应当注意到自‘我’”[6]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儿童哲学产生的开端。同时,儿童的哲学又是不断发生的。[7]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发生实际上是主体的发生、成长,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演进,是世界观的发生发展。”[7]儿童的思想总是带着“唯心主义”的痕迹,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也可以说明这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愈受到环境的约束,愈能体会到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物质的强大力量,于是慢慢对很多问题有了“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特点

1.纯朴

儿童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只是一种浅显的表达,但是在这纯洁而又质朴的表达下,往往透露出哲学的光辉:我的钢琴课给幼儿留了作业,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积极主动完成当天的训练量时,画一颗小星星。这一天,冯迪(5岁女孩)还“还课”,练习曲以及相应的儿童作品弹奏得很规范。当我给她打了一个鲜红的100分后,她严肃地告诉我:“我天天认真弹琴,可是妈妈一颗星没给我画!”“那怎么办呢?”我问。“给妈妈扣分!”她严肃回答。“扣多少分呢?”我又问。她稍稍想了想回答说:“扣0分!”说完,侧脸看妈妈有什么反应……[8]“给妈妈扣0分”,是小女孩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选择,在面对不给妈妈扣分有失原则和给妈妈扣分有失感情的两难情境下如是回答,体现了儿童朴素的处世哲学。

2.浪漫幻想

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规定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9]甚至有很多想法是哲学家们都在苦苦追寻却也得不到解答的:大卫(5岁)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10]成人习惯了接受知识,用已有的标准答案来解惑。儿童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对于很多问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索。他们会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质疑,充满浪漫、大胆、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

3.游戏概念

马修斯认为哲学不是严肃的学问,“事实上,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10]哲学很多时候是儿童对概念的追问:早餐时进行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詹姆斯对他的母亲抱怨关于“大惊小怪的人们制定出关于早起等等东西。”丹尼斯(6岁)用他特有的慢调子,不过思想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10]对概念和语言的理解本身就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儿童对概念的疑惑就是一种哲学发问。而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也能从生活的经验中初步建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4.朴素逻辑性

儿童不仅能提出“深奥”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逻辑地自己解答疑惑:蒂姆(大约6岁)忙于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舔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10]上文关于“人生是不是一场梦”的疑问,与古代哲学家庄子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思考过这样的命题,如罗素曾说:“逻辑上讲,全部人生都是一场梦的推断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梦中自己创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11]。笛卡尔在他著名的《沉思》一书中也在思考真实与梦境的界限,最后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述结束了他的迷惑。[12]

三、中国呼唤儿童哲学教育

统计学法范文7

【关键词】微信考勤系统;微信企业号;学校管理

1课题的提出

高校课堂考勤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课堂考勤本身既是反映学生日常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平时成绩进行研判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课堂考勤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特别是在高校普遍存在的合班教学课堂上尤为明显。同时,一学期下来,每节课的课堂考勤结果要进行汇总统计,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工作量。如何能够进行高效率的课堂考勤,以及对所有考勤结果的数据进行快速的汇总和利用,是要重点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2各类考勤方式的比对分析

目前高校课堂考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人工对照花名册进行点名;刷卡考勤;移动端App软件课堂考勤。对以上主流的3种考勤方式做详细的分析对比发现,人工点名考勤是最原始的考勤方式,目前在很多高校课堂上依然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考勤方式,但是其缺陷是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特别是合班教学的班级,动辄上百的人数,最快也要5min才能逐一点完学生名册。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点名,可想而知,占用掉的课堂时间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成本,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期末统计日常积累下来的考勤记录结果也是相当大的一个工作量。对于刷卡考勤,很多高校已经在使用当中,该考勤方式确实能节省一定的时间,但是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考勤刷卡机存在一定的故障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购买软硬件设备。另外还要专人进行软硬件的管理维护。运用移动端App软件进行考勤的方式,固然在成本投入上能减少很多开销,但是还是存在其他问题,一方面,App软件需要兼容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另一方面,App软件需要不断进行升级更新。基于微信企业号的考勤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开以上几种考勤方式的弊端和不足。其原理是:在微信公众号上添加一个应用,如图1所示:学生登录微信客户端以后,进入已经关注过的企业号,就能看到学生签到页面。点开后,点击进行签到,即可完成考勤,方便快捷。经过调研,目前高校几乎人手配备一台智能手机,而且99%以上的学生手机都安装有微信程序,这本身就可以避免学生还要另外去单独安装App考勤软件带来的麻烦,在推广难度上就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同时不需要像刷卡考勤那样,需要全班学生进行排队刷卡,节省了很多时间,也避免了学生扎堆刷卡考勤的混乱现象,还节约了硬件的成本投入,更不需要像人工点名考勤那样,要等开始上课后才能进行点名。课前,学生到达教室后,即可进行微信签到,无需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能准确地记录学生的迟到现象。

3基于微信的课堂考勤方式

3.1角色模块设计

考勤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基于微信的课堂考勤方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考勤方式是在学生关注了学校的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的,故在学校层面首先需要开通自己的企业号,并且把学生的个人信息导入到企业号的通讯录里,学生在使用微信关注学校的企业号以后,就自动进行身份验证。接下来,企业微信号管理员登陆企业微信后,在企业应用里,增加自建应用,应用名称为课堂考勤平台。当学生进入企业号以后,即可看到相关应用“微信考勤系统”,点击进入该应用以后,即可看到“学生考勤”菜单。点开菜单,即可进入“上课签到”界面。

3.2考勤模块设计

使用C/S架构设计的应用程序,手机的客户端为微信客户端,服务器端是放在校内的本地服务器。考勤签到功能是基于手机本身的GPS定位实现的。学生通过登录到微信端进行考勤签到,通过LocationMan-age提供的定位功能来定位到教师或者学生的地理位置,同时返回该教师或者学生的地理位置信息。接着,可以通过javaScript来进行数据的处理,然后可以通过XMLHttpRrequest来把相关的数据以及请求等消息传送到远端服务器。远端服务器会把数据存储安装在服务器上的SQL数据库中。在以上所有的过程中,手机端是保持打开移动数据或者连接WI-FI的状态下来完成的,同时,还要开启手机上的GPS定位功能,否则手机端无法获取教师或者学生的准确地理位置。GPS定位是基于手机端的GPS定位功能设计的。同时还要借助有名的手机地图软件,如高德地图等,把高德地图的地图显示模块嵌入到手机端界面里。高德地图本身已经能够准确显示手机端的地理位置,获取到高德软件里对应的地理位置参数后,即可保存到本地数据库,用于计算学生端与教师端的直线距离。教师先开启课堂考勤功能,该课程的上课学生从手机端APP登录后,从课程表点击进入该门课程,即可进入该门课程的签到考勤界面,该界面显示该生手机端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可提交签到,该生的地理坐标位置即提交到后台数据库。教师可查看课程签到统计以及每个学生的签到记录,并可对考勤状态手动修改、批量修改,统计数据可导出。学生可查看自己的签到记录。管理员可在管理中心查看到课率,暂停考勤或修改考勤,对到课率统计并导出。在学生考勤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在没有到达教室的情况下进行考勤签到,需要在考勤签到时,加入一个GPS定位的功能,用来定位学生端手机所在的地理位置,同时计算出学生手机端的地理位置与教师手机端的地理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以此来判断是否属于异地签到。

3.3数据统计汇总模块设计

学生完成签到后,教师可以在微信端的“课堂考勤结果”进行查看或者汇总,以及做一些相应的修改。系统数据库里,有个独立的数据表,用于记录周一至周日每一节课的具体上课时间、下课时间。当学生提交考勤签到时,数据库会保存下学生签到的具体时间,通过公式与该节课的上课时间进行比对,如该生提交签到的时间早于或者等于该节课的上课时间时,数据库记录为正常,否则,记录为迟到。下课后,学生在微信端打开签退功能,进行签退操作。同样的,通过公式来判断该生是否按时签退,如出现学生不签退或者提前签退的情况,数据库则会记录该生为早退。如有学生课前到课后一直处于无签到也无签退的情况,那么,数据库即会记录该生为旷课。数据库记录下每个学生的课堂考勤情况后,通过教师的微信端里的考勤结果查询即可显示该班所有学生的详细考勤记录。针对个别学生考勤记录出现错误的情况,还提供了对考勤记录的修改和删除功能,以此避免因考生漏签或者手机故障导致无法正常签到或者签退的情况发生。

3.4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作为整个教学管理平台的核心部分,后台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前台客户端的使用效果。由于手机端显示界面有限,而后台的管理功能点相对较多,而且使用频率没有像前端那么高,所以,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以及确保客户端有更好的显示效果,使用Web的方式来设计后台管理功能。后台管理模块应该具备的功能如下。用户管理:使用管理员账号登陆系统后,能够对所有平台用户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新增、删除、修改等操作。班级管理:管理员可以对全校的班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新增、删除、修改等操作。课程管理:管理员可以对全校的课程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新增、删除、修改等操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的广泛实施,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应用模式已难以适应学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校园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通过微信端签到考勤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考勤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降低了学校管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李胜,殷杰,郭超沛,等.基于RFID的课堂考勤系统的设计[J].电子制作,2015(6):74-75.

[2]何晓昀.基于校园网的学生考勤系统的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3):285-286.

统计学法范文8

一、班主任与学生语言沟通的原则

1.用真情打动学生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还不成熟,在生活与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班主任的劝导就显得非常重要。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劝导,不仅要让学生受到教育,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如此,有助于学生在班主任的批评中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即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对学生“动之以情”,这样会更易于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指导。

2.用道理说服学生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若从“理”入手,会更易于学生理解其想法。在对学生进行劝导时,班主任应当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这样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会得到改善,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劝导,与教师一起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二、班级管理工作中语言沟通的方法

1.创新沟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常常扮演严厉的角色,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今,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且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些大道理,他们也能够理解,但是理解得不够深入。假如班主任一味地批评学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忌一味地说教或批评,要与小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例如,有一个学生总是心情不佳,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对此,班主任先通过多种途径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选了一个课下的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单独与该生进行沟通。班主任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此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渐渐地,这个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开始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可见,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加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初期,班主任就应当率先表明自己的立场,向学生讲解班级的各项制度与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在此后共同的校园生活中,班主任还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于一些表现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如及时的口头表扬或简单的奖励。当学生得到了班主任的这种回应后,会更加主动学习,并更加信任班主任。这样,将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也会使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2.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的朋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隐私。小学生年龄小,心理较为敏感和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班主任应多关心他们,用真情打动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并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升自己。例如在“第一次抱妈妈”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先引导学生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先从歌词中感受妈妈给自己带来的爱与温暖。随后,引导学生回忆或想象抱着自己的妈妈时有怎样的感觉。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就为何要抱妈妈、抱妈妈的感受如何、妈妈的反应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提高德育效果。最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分享这次班会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感激。最重要的是,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此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3.锤炼谈话艺术,保护学生自尊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优缺点。对于学生的优点,教师应当给予表扬,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而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应当长善救失,引导学生改正。鉴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班主任要先保证自己语言的准确性,以避免对学生造成误导或增加学生理解的困难。如在学校内,全体学生都应当遵守校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当在规范之内。对此,班主任如果事先与学生约定好这些规则,提高学生对这些规则的认识,就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犯错。对此,班主任既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同时还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学生前,应当先弄清事情的真相,经过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后,再与学生谈话。谈话时,班主任应当注意自己的语气,并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比如针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班主任可采用私下谈话或点到为止的形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导。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