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统计学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统计学概论

统计学概论范文1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2.1培养目标

9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基本情况及培养目标见表1[2~10]。可见,各高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均体现出了专业性及行业应用性。

2.2师资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2~10],各校师资队伍有一定保障,专职教师10~25人,学位以硕士学位及以上为主,大多数院校博士所占比例大于学士所占比例,另外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士学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背景方面,以管理学、情报学为主,也有医学、法学、理学等专业背景,较广的专业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得到强化。

2.3课程设置

医学信息类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如何将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医学相关课程合理安排,成为医学信息类专业面临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综合机能实验、诊断学等课程;(2)计算机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编程、网络架构等课程;(3)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课程;(4)外语技能课程;(5)数学和统计学课程。新乡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2)情报学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医学情报分析研究、医学文献主题标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课程;(3)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课程;(4)社会实践。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卫生经济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卫生信息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XML与电子病历、数字医学图像、数据统计分析、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数据统计与信息分析软件包、卫生信息资源、医学信息分析、C++、数据库技术与医药管理应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卫生信息安全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病案信息学、国际疾病分类、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广东药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信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Java企业开发、医学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企业资源计划、临床医学概论、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工程师实训。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学、医学统计学、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等。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医院管理学、战略管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管理学、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川北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与应用、医院信息流程学、数据库原理、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分析。可见,早期(2000年以前)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较完善,以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管理技能课程为主;中期(2000—2008年)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学习以概论为主,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主;近期(2009年至今)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于数据库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课程。

2.4教学条件

9所院校均设有一间及以上实验室,大多安装了虚拟医院信息系统。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院校均有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医疗机构为主,还包括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司企业、医学编辑部门、疾控机构等,可以较好地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

2.5医学信息类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医学信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存在地区差异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时期开设医学信息类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在学制方面,基本以四年为主,学位类型以管理学学位为主;大多以图书馆和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证,但实习基地的范围还需拓展。通过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掌握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就业。

3建议

3.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强化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创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如医院信息系统等),加大医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结构等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增加系统设计的题目与内容,同时避免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紧跟学科教育发展步伐,重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基础学科,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改革课程体系

以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带头人为重点,提高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打造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毕业实习效果

在调研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丰富实习基地类型,扩大实习基地的地域范围,提高专业影响力,重视毕业实习方案的制订,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高芳.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3]新乡医学院2017年招收专业介绍[EB/OL].

[4]信息工程学院[EB/OL].

[5]本科专业介绍[EB/OL]

[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工][EB/OL]

[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统计学概论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由巨型数据集组成,这些数据集的大小常超出常用软件在可接受时间下的收集管理和处理能力[1]。作为信息基础的“数据”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数据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推动力,教育进入智慧教育阶段。所谓智慧教育,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尊重每位学习者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3]。数据科学时代,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承担着数据挖掘人才培养的重任[4]。在现如今信息数据数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本文从大数据背景入手分析,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这一问题上提出相对应的举措,以适应大数据的研究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大数据研究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选取了从2014年到2018年间,有关大数据研究方面的55000多篇文章的数据信息,对检索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与补全,删除重复的文献、综述、会议纪要等,最终得到52000多条数据信息,又由最终的统计数据得出表1,表1为这5年间,CNKI中大数据研究的关键词排名情况,由此表格分析大数据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此表格采用关键词词频降序排序方法,一共统计了排在前15名的大数据研究的关键词,在此表格中能直观地看到2014年到2018年这5年间关键词的排名变化情况。表格自左向右,分别为2014年到2018年所出现的关键词及其出现次数。在这5年间,大数据这一关键词一直处于排名第1位的状态,分别是2014年出现2203次,2015年出现3932次,2016年出现5803次,2017年出现6798次,2018年出现7875次,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长,大数据这一关键词被提及的频次也随之增加,一方面是人们对大数据的关注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大数据也越来越重视。在2014年—2017年间,大数据时代作为排名第2的关键词持续了4年,但是自2018年起,大数据思维这一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明显增多,排名上升为第二位,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目前全球已经处于大数据时代之中,如今更重要的是补充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体系。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数据挖掘”“应用”等关键词在表格中排名比较靠前,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是在理论方面研究大数据,也在努力让大数据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接下来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关键词的出现,则说明大数据已经在经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了。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则说明大数据已经进入到了教学当中,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发展。经过统计和分析近五年大数据方面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大数据研究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与想法的提出到应用于人类工作和生活。经过对统计数据的研究与分析,最终选取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存储”“信息安全”这四个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关键热词绘制图1,图1为关键热词的趋势图,图中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词频,图中最上方节点为菱形的折线是“数据挖掘”这一关键词的走势线,下方交错的三条线分别是:节点为正方形的“数据分析”关键词的走势线,节点为×形的“信息安全”关键词走势线,节点为三角形的“大数据存储”关键词的走势线,此图可以作为信息管理类专业改革所需开设课程的趋势研究图。由表1的数据和图1的趋势共同来看,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即与社会接轨、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理论功底扎实且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将在此背景下重点讨论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为我国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就教学方面来说,大数据概论、信息计量、数据挖掘、大数据与信息安全这几门课程的开设,将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信息管理类专业新增教学课程分析

(一)开设大数据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大数据时代”在2014年出现了296次,在2015年出现了642次,在2016年出现了1045次,在2017年出现了1386次。“大数据背景”在2018年出现了250次,“大数据战略”在2015年出现了98次,“大数据思维”在2018年出现了1865次。表格中的数据信息说明了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科技的发达,信息的流通,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培养大数据思维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当务之急。不可否认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这一领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大数据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来说是一个最基础最根本的学习。在现如今的社会,大数据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想成为优秀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那么首先要做到理论功底扎实。在信息管理类专业中,各种利用大数据研究结果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正在协助信息管理类专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大数据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型理论型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大数据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是需要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前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开设信息计量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大数据处理”这一热点词在2015年出现了91次,在2017年出现了191次,“大数据研究方法”这一热点词在2016年出现了147次。大数据在很多领域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信息计量学方面,大数据也越来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除了对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在信息计量学中对大数据的实践应用也越来越常见。信息计量学通过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计量研究,将所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处理,为有需要的领域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和规范提供定量的依据,从而能够提高专业水平。大数据在信息计量学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涉及了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5]。大数据环境下对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大数据的采集、清洗和分析计算。所以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计量学领域涉及大数据的获取、处理、使用、分析及信息安全。

(三)开设数据挖掘课程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数据挖掘”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171次,在2015年出现了248次,在2016年出现了271次,在2017年出现了317次,在2018年出现了291次,可以看出,“数据挖掘”绝对是大数据方面的热点词。数据挖掘本质上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它的主要目的是从各种各样的数据来源中,提取出超集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合并让你发现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模式和内在关系[6]。数据挖掘同样也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应用型课程,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研究与应用,比如说情报检索、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都离不开具体应用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例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一个合格的数据挖掘方面的人才,要有较强的数学理论基础以及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能力,能够结合统计学、数据库系统、可视化、算法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编写程序能力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以说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算法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对算法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是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意义[7]。受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影响,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是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适应大数据环境,培养大数据思维,是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为不足,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数据挖掘的意义、目的、挑战及前景,做好学习数据挖掘的准备工作。

(四)开设大数据与信息安全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大数据存储”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41次,“大数据治理”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59次,在2017年出现了168次,“信息安全”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42次,在2016年出现了117次。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数据的管理尤其是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方面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数据数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态势,对于数据和信息的管理以及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则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首先,数据和信息一旦增多,那么对数据和信息的存储要求也会相对应提高,管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也需要跟进,大数据的治理与安全也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当今社会,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以往,原有的存储与安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对数据更强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8]。大数据与信息安全这一课程主要涉及到大数据的存储、治理与信息安全,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从事计算机、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能够保证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五)课程开设趋势分析

随着数据创造、、存储、处理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数据呈现出急速增长的态势[9]。由统计数据来看,大数据的发展推动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早期常见的关键词有“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等理论型热点词,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大数据只在计算机等个别领域得以应用。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从广度到深度的不断增强,大数据在其他方面如教育行业、管理行业、金融行业等领域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陆续出现了如“高校”“大数据应用”等应用型热点词。本文就是通过对大数据及其相关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其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大数据概论作为一门信息管理方面的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历史、未来发展趋势等。众所周知,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信息计量和数据挖掘则是培养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都离不开信息计量和数据挖掘方面知识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的需要,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数据与信息安全则是为了数据的安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未来数据安全领域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文认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应该遵从由基础理论到学习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这一原则开设。

三、课程改革与课程删减案例分析

结合获取的大数据研究热点信息,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建议分析以及原有课程的删减分析。本文选择课程类别为专业课、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模块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方面的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此模块包含的课程有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管理、R软件应用、数学建模、外文选读、机器学习。目前,基于大数据分析作出相应决策在各行各业必不可少,决策者需要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而决策支持系统则是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课程,决策支持系统应该加强基于大数据智能决策支持的研究。R软件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统计分析工具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处理数据能力有限且目前社会的信息爆炸状态,Python语言则更适用于目前的数据分析领域,R软件应用课程应该配以Python语言的教授与学习,Python语言在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数学建模应该更多地融入云计算的研究,云计算连续5年都是高频次的热点关键词,在2014-2018年间的热度排名分别为:4、5、4、6、7位。机器学习是目前很热门的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到统计学、概率论等方面的知识,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统计学也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高频次关键词,正如某经济学家所言:人工智能即统计学。此言论或许有所偏颇,但也由此可见统计学对机器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根据统计学在大数据研究的热度,未来机器学习必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知识管理学则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大数据管理的教学,大数据研究热点中的“大数据存储”“大数据治理”等其实都可以涵盖在大数据管理中。而项目管理则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此课程放在管理学的选修课程中更为合适,外文选读则放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块显然不合适。

四、结语

本文基于大数据及其相关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经过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大数据的发展,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带来积极的推动力。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以此为契机,开展大数据概论、信息计量学、数据挖掘、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等课程。认真学习理论型课程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型课程的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代芯瑜,张文曦.我国大数据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思想战线,2013,39(S2):149-154.

[2]曾建勋,魏来.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变革[J].情报学报,2015,34(1):37-44.

[3]柳毅,王晓耘.基于智慧教育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继续教育,2017,31(7):46-49.

[4]李海林,杨丽彬.信息管理专业数据挖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11):92-94.

[5]王知津,卞丹,王文爽.论情报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思维[J].情报科学,2010,28(5):641-647,651.

[6]景慎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4,30(12):80-81,95.

[7]申彦.大规模数据集高效数据挖掘算法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8]史浩,李健.大数据背景下私有信息泄露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竞合关系影响的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53-65.

统计学概论范文3

1、教学内容的衔接

首先要构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概率论与数量统计课程体系,实现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如有可能的话,重新编写创新教材,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

目前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必修的概率与统计内容有:"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通过具体例子,了解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了解古典概型和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初步认识几何概型;理解随机抽样,学会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的方法;学会做频率分布表及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学会从样本数据中求出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等;学会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学会通过具体实例中的两个关联变量的数据做出散点图,从而直观认识变量间的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思想,学会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到,这些内容覆盖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许多方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是已经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难度与深度方面与大学的要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高中多从简单的实际案例中引入概念,只进行描述性的解释,侧重于粗略的了解,没有严格的定义,没有严密的逻辑推导,没有严谨的演绎体系,通过直观性教学,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直观感觉,让学生体会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对于这些与大学重复的知识点教师要进行整合,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因为高中学过而直接跳过。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的重点与高中区别对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的朴素的直觉基础上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可结合高中新课程的案例,加强理论性教学和规范化教学,正确处理好直观与严谨的关系。

另一方面新课标降低了对部分文科学生的学习要求,部分内容如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等不学不考。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出现知识点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真空地带",势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于必须要掌握又缺失的知识点教师要在开课伊始给学生补充完整。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学过,教师以选修、讲座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授课,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

2、教学方法的衔接

统计学概论范文4

 

1前言   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据调查,其中将近一半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各个学校在培养方案中均明确提出了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最为突出的能力包括了物流操作能力和物流规划能力,就业范围包括企业物流、物流企业、物流咨询部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等。而目前,除独立学院外,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类型高校多数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各类高校培养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中专、大专层次定位于培养物流操作人才,本科层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硕士、博士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在本科层次教育中,在各招生地区还分为一本、二本甚至是三本,各批次生源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独立学院在招生过程中一般属于一本或二本,生源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有别于其他层次的培养,应既了解物流基础业务操作,同时又能进行实际业务的分析,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在此过程,数据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2社会物流岗位对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各类大中型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流相关职位。包括物流总监、物流经理、物流专员,还出现了物流数据分析专员这一专门职位。通过对相关职位招聘要求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各类职位都对应聘人员的物流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归纳如下:A.信息收集能力B.对数据的敏感性C.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D.熟愁Excel或SPSS等软件的操作E.熟悉SQLSERVER、ACCESS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F.根据分析结果撰写分析报告   3国内高校物流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情况分析   3.1国内物流课程的设置缺少物流数据分析模块   在各大院校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中,鲜有课程专门教授物流数据分析相关内容。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内容分散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算机基础、数据挖掘等课程。在概率统计、统计学等课程教授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多数并非物流专业出身,不了解物流业情况,课程中没有安排针对于物流数据分析的教授内容;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excel软件的教授只停留于简单的文字和数据录入及处理阶段,并未涉及excel软件的高级数据分析功能。因此,学生虽然从多门课程中接触到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内容,但是却由于教学资源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学生未能有效、深入地掌握如何将数据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物流行业。   3.2国内培养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教材奇缺   目前,国内不乏统计学类教材,但是缺少针对性培养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教材,市面仅有几本相关教材,分别为《物流统计学》(蔡定萍著)、《物流统计实务》(延静主编)、《物流企业统计》(蔡定萍主编)、《物流统计学》(刘延平、李卫东主编)。但是,这些教材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未将统计学方法深入应用到物流行业。因此,难免给读者缺乏实践应用性的感觉。这也就造成了物流数据分析课程无合适教材可选的难题。3.3社会培训亦缺少此类模块目前,社会物流培训体系中,不乏各类物流师、采购师的培训认证。但是在这些认证培训体系教材中,也缺乏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模块培训。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借鉴社会认证培训获取教学资源,也不太可行。   4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于物流数据能力需求旺盛,但是学校在物流管理学生培养定位中却未对此项技能造成足够重视。因此,出现了学校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毕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中,需要从头学起,占用了很多工作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功底的学生,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5《物流数据分析》课程体系的建设   《物流数据分析》可作为一门大三学生的选修课,学生在掌握概率统计、统计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挖掘物流相关课程后,可继续选修《物流数据分析》,以加强物流数据分析能力。课程内容可设置成如下几大模块:①物流数据分析概论,包括物流数据分析的特点、原则、注意事项。②物流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介绍。③数据分析工具的基本介绍及操作(如EXCEL,SPSS,Minitab)。④物流行业数据分析的基本指标,分析维度介绍。⑤数据分析工具的物流实例应用(分设运输、仓储、采购等不同项目模块)。尤其要提出的是,该门课程集合了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教授重点在于学生在在了解物流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具备数据分析的思路,能够主动搜集相关数据,借助于软件工具对不同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分析结果。这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6结论   随着物流行业在国内的不断发展,物流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基于物流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不同层次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实现人才供需数量的平衡,同时也包括供需质量的匹配。在多家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均涉及了有关物流的基础课程和一些强化课程,但是发现,少有学校专门设置与物流数据分析相关的专业课程,国内有关此方面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毕业生缺乏扎实的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困境。不少学生进入企业后,不得花大量的时间根据岗位的要求,重新学习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占用了不少时间。因此,本文认为,基于国内高校教育情况,可进一步考虑培养物流专业本科生物流数据分析能力。   本文提出了建设《物流数据分析》课程的基本思路,当然思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授和研究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完善课程体系,并且将之付诸于实践。

统计学概论范文5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面,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一般是指省、市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而投资建设的地方工科院校或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院校。和国家高等学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应当贴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以培养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半到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1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培养的学生具备“宽、专、交”的能力,即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的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有以下益处:一是对学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大体上分为11个学科,71个专业门类,几百个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而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了解大学、学科、专业,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再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更符合学生利益。因此,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二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大类招生的前2年,学生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后2年学习专业课。这样就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学科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创新精神。

(2)培养的学生“专业不专”。工商管理专业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从而造成“专业不专”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

(3)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比较差。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

(1)依据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当地,毕业后也为该地区科技、生产、经济建设服务。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多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过细、过专、过窄,在抓必修课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工程应用人才,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依托“大土木”专业,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房地产及建筑材料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方面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1-2]。

(2)对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合理增加选修课比例,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设计,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可以归纳为下列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类通识类教育课程群、理论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程课程群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群中,有体现工商管理大类特点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设置时,充分体现了经、管、法课程及建筑业特色课程的兼顾。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土木工程概论、技术经济学、建筑概论、金融学等课程。其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选修课增加了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模拟、工程项目管、房地产营销。#p#分页标题#e#

统计学概论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证分析

1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经管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要求,制订经管类课程实验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1.1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实验教学有利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实验教学是专业教育和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固的专业素质基础。[1]

1.2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怎样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是学校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共同目标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需要根据实践要求对课程教学的应用性进行改进。深化教学改革,体现在经管类课程实验教学上,就是要加强经管类课程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坚固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1.3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应用型本科操作技能,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全面的提升。《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2020年)提出,建立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的工作机制,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2]由此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3]

2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设计

制订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需要确保实验内容的全面完善、实验结构的科学合理。其中,实验内容的全面完善是基础。同时,还应该考虑方案实施的可行性。[3]一份完整的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应该包括经管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案概述(前言)、实验教学方案的适用范围、实验教学方案的基本要求、实验教学方案的体系、实验教学的场所、实验教学的教材软件、实验教学的计划、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考评等内容。实验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见图1。

3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的制订程序

在对实验教学环节和程序进行确定时,应根据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做到统筹兼顾。我们选取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6个经管类专业,针对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目的地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制订经管类各专业实验教学方案的程序(具体见图2)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步,确定典型的经管类专业。通过分析对比和调查了解,最后选取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等6个经管类专业作为典型专业进行分析。第二步,界定经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根据6个经管类典型专业,确定每个专业的10门课程为主干课程。第三步,设计各经管类典型专业的实验教学。对各经管类典型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实证分析,设置实验教学课程。第四步,根据各经管类典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设计实验教学方案。

4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计

4.1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的界定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4]针对选取的6个经管类专业,每个专业界定10门主干课程。具体来说,对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等6个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选取和界定。(1)财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财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财政学、中国税制、西方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基础会计、税务管理、政府预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学10门。(2)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财政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和管理学10门。(3)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结算、统计学、外贸会计、国际商法和国际税收10门。(4)电子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西方经济学、网络安全认证、电子商务项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和管理学10门。(5)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运筹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和管理学10门。(6)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西方经济学、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管理学10门。

4.2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确定

实验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或者主干课程来布局和设置,从而开展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当每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确定下来之后,实验课程的确定就显得比较容易。首先,各个专业要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依据,设置综合实验课程;其次,各个专业主干课程对应设置实验课;最后,根据专业社会实践的特殊技能需求,设置实验课程。[5]根据6个经管类专业所选取和界定的10门主干课程,确定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1)财政学专业实验课程。财政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财政学实习、中国税制模拟实验、西方经济学实习、西方财政学实习、基础会计模拟实验、税务管理模拟实验、政府预算模拟实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习、管理学实习和财政学专业综合实习11门。(2)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金融学实习、保险学模拟实验、金融市场学实习、财政学实习、西方经济学实习、会计学模拟实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拟实验、国际金融学实习、证券投资学模拟实习、管理学实习和金融学专业综合实习11门。(3)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国际金融实习、西方经济学实习、管理学实习、国际结算模拟实验、统计学实习、外贸会计模拟实验、国际商法实习、国际税收模拟实验和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习11门。(4)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实习、西方经济学实习、网络安全认证模拟实验、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模拟实验、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网络营销学实习、电子商务物流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实习、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模拟实验、管理学实习和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习11门。(5)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管理运筹学实习、西方经济学实习、经济法学实习、会计学模拟实验、统计学实习、市场营销学实习、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验、管理学实习和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11门。(6)会计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会计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西方经济学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统计学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高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管理学实习和会计学专业综合实习11门。其中,“实习”,一般是在校内机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行业资质鉴定机构)、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或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和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场所,对理论和技术进行操作的实习活动;“模拟实验”,一般是在校内机房的网络平台(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对理论和技术进行操作的实习活动;“专业综合实习”,一般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集中或分散的形式进行。专业综合实习也可与毕业实习相结合而具体另做安排。[6]

4.3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课时的确定

统计学概论范文7

[关键词]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改革

家庭合理用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1]。如何合理地使用家庭备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由于用药知识普遍匮乏,自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用药认知度均不高,我国居民的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2]。大学生作为接收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其合理用药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多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医药学专业大学生用药知识缺乏,用药依从性差,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之处[3-5]。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医药学及相关专业,专业教师缺乏,开设合理用药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多。大学生仅有的少量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多是通过网络获取,所以有必要开设家庭合理用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家庭用药知识教育,使其获得更全面、更专业的合理用药知识。自2017年春季学期以来,我们面向青岛大学本科学生开设了《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春季《家庭合理用药》课程选修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61人(49.2%),大学三年级学生59人(50.8%)。

1.2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和基础知识,熟悉家庭常备药物的种类、作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以及合理选购、使用家庭常备药品的能力,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避免滥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地提升健康素质,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及自身综合素质。

1.3教学内容

本课程首先介绍药物的基本知识,然后从家庭购药、对症选药、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相互作用、正确保管药品等方面,介绍家庭常备药物的合理使用,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教学内容分为概论部分和各论部分。概论部分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2学时),药物剂型及正确使用方法(3学时),正确服药方法(2学时),药物相互作用(2学时),药品不良反应和防治(2学时),药物与药物、饮食与药物、疾病与药物(2学时),特殊人群家庭用药(2学时)。各论部分包括:感冒、发热的药物治疗(2学时),消化系统常见病用药(2学时),抗过敏药物和眩晕药的合理使用(2学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学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3学时),皮肤科用药(2学时),中药的合理使用(1学时),科学管理药箱(1学时)。

1.4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通过设计自学作业、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建立师生互动渠道,分享网络视频、电子书和精选网络资源链接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充分发挥课前自主学习的作用,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推荐有代表性的科普用药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课内外自主探究,完成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②在课堂讲授环节,注重将专业医药知识生活化后融入到教学中,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专业知识。③在课堂讲授环节,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间歇安排2~3个学时设置病例分析题和研究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④根据各论部分每节的课程内容安排,课前由教师指定主题,学生主动收集、学习和总结相关教学内容,每次课前5~10min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学生PPT汇报、互动交流等。⑤通过课后书面作业、自学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采取帮助措施。

1.5师资队伍

承担青岛大学《家庭合理用药》教学的老师均为药学院药理学系的专业教师,他们熟知并精通药理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相关疾病和临床药物的治疗现状,多年来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自开设该课程以来,每学期进行1~2次集体备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和学习工作,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自开设该课程以来,我们以校内集体备课和课堂为载体,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整个师资队伍成长。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工作,开课以来10余人次参加外出教学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研究导向型教学等。丰富的培训内容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6考核方式

《家庭合理用药》课程考核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采用3次平日作业、论文+PPT汇报、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根据内容安排布置3次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3次作业占总成绩权重为30%;全部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需要上交一份课程论文,每人上交的论文成绩所占权重为20%;以小组为单位以PPT形式汇报课程论文内容,小组汇报成绩所占权重为1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为40%。PPT汇报方式:10人为一组,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汇报,汇报时间为5min,2位任课教师对PPT材料和汇报进行点评并打分,取平均值作为该小组每位成员的得分。

1.7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分易”平台发送匿名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单选题,共有6个调查题目。分别是:①您认为本门课程的难易程度如何?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熟悉家庭常备药物,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和能力,您认为这个目标是否能达到?③您认为本课程内容编排能否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④您是否同意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⑤是否同意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⑥您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内容是问答题,共有2个调查内题目:①您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建的措施;②如对课程教学内容外的常见疾病用药感兴趣,请告知。

1.8统计学处理

应用Origin8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珚x±s形式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One-WayANOVA)、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共回收调查问卷103份,问卷回收率为85.8%,有效率为100.0%。93.3%(93/103)的同学认为本门课程通俗易懂,9.7%(10/103)的同学勉强理解,没有同学认为难以理解;86.4%(89/103)的同学认为“能够”达到教学目标,11.7%(12/103)的同学选择“比较可能”,1.9%(2/103)选择“基本不能”;89.3%(92/103)的同学认为本课程内容编排“能够”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9.7%(10/103)的同学选择“比较可能”,1.0%(1/103)的同学选择“基本不能”;85.4%(88/103)的同学同意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7.8%(8/103)的同学选择基本同意,6.8%(7/103)的同学选择不同意;92.2%(95/103)的同学同意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7.8%(8/103)的同学基本同意,无人不同意;81.6%(84/103)的同学满意教师授课,14.6%(15/103)的同学比较满意,3.9%(4/103)的同学一般满意,无人不满意。针对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内容,个别同学反映部分教学内容难以记忆和理解,例如药品名称、具体的药效发挥过程,建议增加视频和图片的课堂使用频率,增强课程趣味性;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增加避孕药、妇科疾病用药、精神疾病用药、高血压和糖尿病用药、急救药品等教学内容。

2.2课程成绩

作业完成率为95.8%,不能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该次平时作业成绩记录为0分,3次作业平均成绩为(85.85±20.42)分。96.7%同学高质量提交了课程论文,未提交论文者该项成绩记录为0分,课程论文+PPT汇报平均成绩为(90.93±8.30)分,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7.48±7.61)分。按权重折算后,该班级课程平均成绩为(83.26±11.64)分,其中90分及以上23人(19.2%),80~89分78人(65.0%),70~79分9人(7.5%),60~69分4人(3.3%),不及格6人(5.0%)。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平日作业成绩、论文与汇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等各项分数见表1、2。理工类、经管类、医学类、文史哲类、法学类、艺术与教育类等各专业学生平日作业成绩、论文与汇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等各项平均分数不同,其中文史哲类专业学生平日成绩平均分偏低,为(68.33±39.45)分,但与其他专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平日作业成绩、总成绩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0、2.459,P<0.05);而两个年级论文+汇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统计学概论范文8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四、丰富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