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例6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1

1.1非理性消费行为是主流

非理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相对应,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不能理智地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认识消费对象;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现为冲动、攀比、炫耀消费,消费方式表现为过分地节俭或奢侈。青少年非理性消费的的表现就是不能依据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如过分追求衣着的名牌化,过度贪图(对学习不利)休闲娱乐性(如玩游戏等)的消费,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

1.2消费中的从众心理较突出

从众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一方面,青少年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另一方面,青少年追求名牌的意识在整个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不求实际的攀比,追求时尚,赶时髦。无论是穿的,还是用的,青少年常以拥有“名牌”而自豪,大多喜欢骑高档的赛车,呼机被换成了手机,名牌运动服取代了校服。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许多学生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能拥有的,我也应该拥有,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1.3盲目消费心理较明显

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新闻媒体的大肆渲染,影视明星、歌星成为他(她)们心中的偶像,为了“追星”,以表示对明星的崇拜之情,青少年会“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不惜花费大笔的金钱用于购买歌星的磁带或光碟,用于去参加偶像的歌唱会。

1.4虚荣心态较严重

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家境贫寒是很见不得人的事情,许多学生将金钱与自身的价值相互关联,即使家庭经济很困难,也不能在同学面前没面子,相互吃请之不良风气在青少年中已较为普遍。研究者认为,当前青少年消费心理存在许多被扭曲的现象,一些消费行为需要及时纠正,其消费心理需要正确引导。

2影响城市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生命阶段、构成、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中心,从饮食搭配、着装打扮、作息时问到娱乐活动、活动项目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时间和需要来定的。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勤勤恳恳的工薪族。乃至土里刨食的农民,“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让孩子受委屈”成为了他们的共识。家长们一边谨慎地面对着孩子的零花钱,一边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放纵他们的过度消费。无条件元原则地为孩子提供着超量的经济支持。孩子本身缺乏自控自理的心态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高消费,又缺乏起码的内疚和节制,在不知不觉中使有些孩子养成了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能否承担要买就买的不良消费习惯。2.2学校原因

学校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各种环境风气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畸形消费的重要原因。目前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都日趋复杂,有一部分学校打着方便学生的名誉,干着牟取利益的勾当,为学生的校内高消费提供了便利。另外,学校周边环境也无时无处不在诱惑着青少年,学校门前店铺、摊点、网吧多如牛毛。屡禁不止,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出人安全,而且助长了学生的错误消费。

2.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城市青少年大都个性很强也比较早成熟,他们愿意更多的提前接触社会,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的发生着转变,有钱没钱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不再像过去某些年代一样以穷为荣。而是以富裕以新潮为自豪,“玩阔”、“扮醅”成为一种时尚,来自不同生活空间和层面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成为影响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因素。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互动成为影响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社会因素

3引导青少年健康消费的措施

在青少年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青少年消费的目的。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和引导,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青少年的消费状况,把握青少年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青少年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

3.1家庭方面

(1)家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对子女不合理的消费要求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拒绝;家长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子女参与家庭经济管理,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体验劳动之艰辛;家长对子女要民主、平等,向他(她)们公布家庭经济收支情况,并与子女一起制定家庭消费计划,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了解钱财的来之不易。只有知道了钱财的来之不易,才能够学会倍加珍惜。在美国,父母提倡孩子“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给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当小保姆去赚钱。父母以此让孩子体验挣钱之不易,同时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这比我国的大多数父母,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很少让孩子了解和体验挣钱之艰难,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消费观的培养。

(2)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要让孩子学会花钱。孩子的一些文具和日用品最好是由父母带领他们一起去采购,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选到喜爱的商品,而且可以使孩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格。在带领孩子逛商店和超市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许多的消费知识。比如,如何选择商品,如何量力消费,如何少花钱买到更为实惠的商品等。

(3)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据调查,孩子的许多消费行为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父母的饮食、服装、娱乐、人情等消费行为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有些父母花天酒地、聚众、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必然将孩子带入歧途。因此,父母要用良好和消费行为引导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坐标。

3.2学校方面

(1)作为学校,要着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和精神,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关心、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学校应系统开设消费教育课程,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应纳入到学校教育课程中。系统讲授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增长学生的消费智慧。学校要积极与家长进行配合,将学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增强教育的合力。

(2)教育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考虑适度消费教育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深层效应。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的度,适合青少年正常需求的度。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的危害,引导学生看到由拜金主义、追求享乐所滋生的如自私、贪婪、颓废,进而发展为贪污、盗窃、投机、诈骗的行为给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有数”、“适度”的正确消费观。

(3)对青少年开展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要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青少年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要让青少年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听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误人消费歧途。

3.3社会方面

社会要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对校园周边的零售摊点要规范整治。加强对网吧、歌舞厅等场所的管理,坚决打击诱导青少年学生不良消费的行为。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2

中国消费经济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尹世杰 (5)

消费经济学发展评述及展望王裕国 (10)

学习和研究消费经济学的回顾与展望文启湘 (15)

略论尹世杰教授所创建的消费经济学何炼成 (16)

尹世杰教授对消费经济学创立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廖九如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经济学发展回顾蔡德容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辉煌 邝希聪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模式研究的演进与发展趋势宁军明 (26)

辛勤耕耘五十载,遍地桃李竞芬芳——庆祝文、届湘教授执教五十年张慧芳 (30)

《消费经济》2008年总目录 (94)

《消费经济》稿件规范 (F0003)

农业新阶段前后中国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较分析王树进 朱振亚 (31)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与个人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余宇新 (36)

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消费模式选择刘乐山 万秀丽 (39)

网络型产品的消费特征及其影响袁正 郑勇 (42)

基于顾客关系导向的营销创新策略研究姚刚 (46)

都市婚庆蜜月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及其开发对策研究——基于北京、杭州的实证比较赖斌 杨丽娟 (50)

试论休闲消费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韵有效路径申广斯 (54)

论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化教育消费朱玲莉 (57)

药物消费合理化的时间模型构建周建大 陈晓红 李健 田勇泉 邓超 彭子晟 (62)

城市居民近郊生态旅游行为及意愿调查——以香港为例文彤 陈杰忻 (66)

武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特征分析潘顺安 (69)

基于关系生命周期的顾客忠诚形成机制研究 (73)

QS认证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艳秋 周星 (76)

手机短信广告的消费者态度实证研究曾晓洋 王艳芸 (81)

论德国法对信息社会下骚扰广告的规制——兼谈对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启示唐晋伟 (85)

直销交易消费者反悔权之实证研究詹庆 金励 刘晓 (90)

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的现状与危害述评房林 邹卫星 (3)

消费物价上涨背景下的低收入者财政补贴研究——基于2007与2006的比较分析黄洪 严红梅 (7)

最优人均消费增长率研究——兼论人口老龄化对最优人均消费增长率的影响王东海 袁芳英 (12)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何蒲明 黎东升 (15)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任志强 (19)

论中国食品安全管制效率:基于收益成本的分析周小梅 卢玲玲 (23)

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国际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魏卫 陈雪钧 (27)

体验经济理念下提升会展产品消费价值的研究蔡梅良 (31)

消费导向下的品牌形象广告探析肖德荣 孙湘明 (35)

基于情感偏好的消费选择模型及现实解释朱红红 (38)

消费者网店感知对信任感和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王秀芝 吴清津 唐碧翠 (42)

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陈迅 袁海蔚 (47)

我国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动机分析金晓彤 陈艺妮 (51)

城市新移民住宅消费保障探析蔡德容 马赛男 (55)

基于市场势力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分析邬丽萍 鞠方 (59)

经济适用房合理价格测度研究傅鸿源 陈煜红 梁怀庆 (63)

汇率变化对美国旅华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柴海燕 (67)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张丽峰 (71)

浅析国外教育服务消费的特点瞿华 (75)

西方私立教育消费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一个理论评述宋光辉 (79)

大学生媒介消费偏向与媒介素养教育蒋建国 (83)

美国网上零售中消费者退货制度保护的经验与借鉴田毅 崔彬 (87)

国外消费者参考价格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评述常雪 (90)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徐玲玲 吴林海 (93)

宅基地置换对上海市郊农民消费生活的影响分析张恩碧 徐杰 (3)

我国基础设施可持续消费研究石莎莎 史安娜 张鑫 张菊梅 (7)

我国居民医疗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胡玲丽 刘竞 (10)

中西部日用工业品消费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武汉汉正街市场和重庆朝天门市场为例鲁钊阳 李名杰 (13)

服务承诺的设计与实施王明明 (18)

绿色广告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分析孔德新 黎泽潮 (21)

基于节约型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完善刘巨钦 张军莲 (24)

大力打造和谐消费的责任体系陶开宇 (28)

网上书店顾客忠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颜爱民 田团 高超 (3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意愿研究尹世久 吴林海 杜丽丽 (35)

环保节能汽车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胡小军 周剑 张希良 (40)

自主创新水平与原产国对消费者考虑集的影响——来自上海消费者的实证分析王晓玉 张帅 (44)

基于移动商务的消费者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研究李志宏 李敏霞 (49)

不同服务补救措施对顾客情绪的影响郑丹 (52)

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余向洋 沙润 胡善风 程菻 (58)

大学生价格差别感受性研究黄英 李永鑫 (63)

大学生旅游动机及其激发——以浙江和云南部分高校的学生为例张金玲 (67)

保护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强化政府部门监管王启云 (72)

论产品召回制度中发展缺陷抗辩的排除吴祥佑 (77)

消费者自觉维权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福利溢出效应的视角喻开志 胡棋智 (82)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整合袁乐平 (86)

湖南省国民幸福指数NHI的统计测度与评价周四军 庄成杰 刘红 袁鹏 (90)

简析我国居民理财型消费行为李彦和 (94)

一本指导正确休闲的力作——评尹世杰教授的《闲暇消费论》黄铁苗 (96)

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结构的数量分析——基于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住户的微观消费数据刘毅 (3)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检验——基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实证分析田青 (7)

如何看待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蒋南平 蒋若凡 (11)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现代农村物流业态变迁机理分析胡愈 (14)

广东居民食品安全消费的现实思考向常清 (18)

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潜力探讨姜惠芬 (21)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以湘钢为例刘捷 (25)

构建我国生态消费模式的探讨钟芸香 (29)

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基于借鉴美国消费信贷的视角谭燕芝 李兰 (33)

民间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效用探讨文晖 (38)

消费信贷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湖南的实证曾令华 蔡洋萍 (41)

浅析我国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张绍焱 (45)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分析王文进 吴晓 (49)

论旅游消费的异化及其防范——基于消费主体的视角刘红梅 (53)

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满意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李江敏 丁黎明 李志飞 (56)

张家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伍卓 王良健 (60)

非营利服务消费的“市场”类型及其特性杨望成 (64)

现阶段房地产价格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周建军 欧阳立鹏 (67)

牧户与农户住房消费行为比较分析潘建伟 冯玉龙 (71)

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刘畅 (75)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消费的影响研究李丹 (78)

政府支出、居民消费与私人投资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轶 许勇 (81)

准公共品实现消费和谐的基础及其定价机制曾广录 (85)

消费的环境外部性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许进杰 (89)

从消费经济学到消费生态学——对消费的一项扩展研究俞海山 (92)

发展闲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读《闲暇消费论》李宗茂 (96)

“消费与责任”理论研讨会发言与论文选登/也谈“消费与责任”詹来兵 (3)

做“消费与责任”的促进派瞿树林 (4)

加强社会责任 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尹世杰 (5)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伍作法 (10)

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肖浩辉 (12)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消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廖九如 (15)

新阶段消费维权中政府应尽的责任及管理创新柳思维 (17)

消费与责任问题的交易费用分析李松龄 (19)

开创消费者责任意识和科学消费新阶段廖进中 (20)

政府公信力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龚志民 王薇薇 (21)

论消费者责任马伯钧 (22)

“消费与责任’’:对既往及未来维权年主题的一个解读——兼析作为“消费与责任"重要维度的消费者责任贺砾辉 何昀 (25)

消费需求扩张的制度变革路径:消费能力视角田学斌 (30)

中国社会流动中的新中间阶层消费需求变迁朱雨可 邹红 (34)

不确定性条件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的预防性储蓄探析——以武陵山区为例彭秀丽 袁剑雄 (38)

我国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消费的现存障碍及对策探讨黄小平 唐力翔 (41)

农户信息服务支付能力分析及实证研究贺文慧 (45)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市场差异性实证分析郝辽钢 高充彦 贾建民 (49)

中国“银色”消费市场的特征及营销对策研究孙明贵 彭晓辉 (53)

从品牌危机事件看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再续罗蓉 李勇辉 (57)

大规模定制对服务产品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效应分析范钧 赵文斌 李靖华 (61)

女性消费与“她时代”的营销对策李先国 任锡源 (65)

试论符号消费视角下的企业品牌建设李园 (68)

原产地效应的分类研究张筱竹 (72)

我国不向阶层人群体育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陈芳 (75)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调查张越 (79)

政府失灵与可持续消费的制度障碍分析耿香玲 (83)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消费 泰尔指数 收入差距 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

一、引言

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持久性动力。2015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2886.5亿,居民人均GDP为77862.2元,高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本文从动态分析的视角,基于浙江省各项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综合城乡收入差距与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运用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长短期动态分析,同时在衡量地区收入差距指标的选取上,本文选取泰尔指数来度量,以达到检验精准性。首先,研究从理论上探寻分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及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消费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实证分析两大综合因素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最后,基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政府如何做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不确定性来促进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以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不确定性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丰富现阶段收入差距理论,有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消费函数。对地区性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收入分配理论,对于及时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分析间接影响政府对社会保障支出做出的决策,从减少不确定性开辟新方向刺激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五、结语

在长期收入差距和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教育医疗费用和就业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为相对较弱的抑制作用。短期内,上期消费、收入波动、教育医疗费用支出波动和就业波动是影响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弱。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型构建,突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因素,有利于明确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做一些贡献。同时为其他省份以及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刺激消费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成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于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影响研究――基于GMM方法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12).

[2]何晓斌,夏凡.中国体制转型与城镇居民家庭财富分配差距――基于资产转换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2(02).

[3]杭斌.基于持久收入和财富目标的跨时消费选择――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02).

[4]纪江明,张乐天,蒋青云.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土家族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公元前315年秦灭巴后,巴人的一部分流落到今天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接壤的武陵山区一带定居下来,并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现今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印江等县以及渝东南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等(以下简称石柱、秀山、酉阳、彭水、黔江),与汉、苗等族杂居[1]。在聚居的地域,土家族居民在生活、饮食、居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

而今,土家族地区普遍贫困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其它地方,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小地区间差距成了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张琦(2001)认为少数民族即期消费不旺,需求拉动不足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吕学芳(2002)认为开拓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开拓土家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来发展土家族地区经济,先必须了解土家族地区居民的消费特征,并对土家族居民的消费模式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目前,研究土家族地区居民消费的文献较少,主要有彭林绪(2000)从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角度探讨了土家族生活消费的变化[4];姚伟钧(2005)从节日习俗探讨了土家族的饮食文化[5];姚伟钧,刘朴兵(2007)从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了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的特征,认为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粗放纯朴的三区饮食文化特征[6]。这些研究主要从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土家族居民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行定性的探讨,缺乏实证的分析。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家族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极少,余石(2001)采用总量数据建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数学模型,并对该地区的总消费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7],表明绝对收入假说与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而笔者认为采用总量数据构建模型未必能全面反映土家族居民真实的消费特征;其次在余石所建模型中没有任何检验,因此其模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那么土家族地区居民的消费特征是否与传统的消费理论相吻合呢?这些消费特征又衍射出土家族人怎样的经济特征与消费文化呢?它赋予我们怎样的政策导向呢?基于上述思考,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分别是石柱、秀山、酉阳、彭水、黔江),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进行实证分析。

一、相关理论介绍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的总量”时,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 (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 和cw (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 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cw = x(yw)。

其理论纲要[8]是:当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当实际收入总量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不如收入,也即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为正,但小于1。基于心里规律,这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很有说服力,在人们收入水平还很低时,必须把全部收入满足基本需求,因而没有储蓄或很少有储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除满足基本需要以外,还有剩余用来满足其它需求,由于有些需求不是必须的,因此人们不会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被储蓄;同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以及应付未来的不测之需、支付未来的大笔支出,加上为后代留笔财富的心态,使得人们也要进行储蓄;还有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们总是把每个单位的货币用于效用最大的物品上,随着所消费物品的增加,从最后一个消费品上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呈递减性。

自凯恩斯提出上述消费函数的概念后,有关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被置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地位,近几十年来,消费函数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相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从时间维度来看,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演进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9]:第一阶段是 20世纪30年代至 5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第二阶段是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在原有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的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第三阶段是 7o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霍尔(hall,robert e.,1978)将理性预期理论引入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以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为代表所引发的大量相关经验理论与假说。

学术界运用于定量分析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模型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模型,国内学者一般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化为具体可计量的数学模型[10]:c=a+by (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主消费水平,b表示边际消费水平);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化为可计量的模型[7]:ct=b0+b1yt+b2ytmax 或者ct=b0+b1yt+b2ct max ,式中yt max 表示过去最高收入水平,ctmax表示过去最高消费,在实际中一般采用上年消费水平ct-1 代替ctmax ,这样上式表达式为:ct=b0+b1yt+b2ct-1。笔者仍以上述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渝东南土家族地区消费函数模型并展开分析。

二、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笔者以渝东南地区土家族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为例,分析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及《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具有很高的可靠性[11][12]。文章先以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模型c=a+by进行回归分析,其中c为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y表示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a表示自主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运用eviews软件[13]对1996-2006年人均生活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当年数据进行回归,计算结果如表1。

从回归结果来看,黔江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098),t检验与f检验都能通过,拟合较好,但常数项为负数,经济学含义即自主消费量为负数,同时b值高达116,大于1,其经济学含义即边际消费倾向为116,意味着收入增长一元,消费将增加116元,因此违背了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分析框架(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认为自主消费不少于0,边际消费倾向少于1),该模型是失败的;石柱的消费模型中,常数项未能通过t检验,(在n=11,显著性水平a=01时,t临界值为136,上述表中仅为032);秀山的消费模型拟合较好,各项参数均能通过相关检验;酉阳、彭水的消费模型同样不能通过常数项的t检验,其中酉阳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不符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框架。总体而言,除了秀山消费函数拟合较好以外,其他区县的拟合情况较差,因此上述分析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在解释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特征时缺乏说服力。

针对上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对模型进行修正,以统计学原理为依据[14],以参数通过相关检验为衡量标准,择优处理,得到如下分析结果见表2。

注:方程式栏中参数下面括号中数值为t检验值,消费函数表达式中ct表示当期消费,ct-1表示上期消费。

从表2中的分析结果来看,可决系数都在09以上,表明拟合方程式能解释的部分达到90%以上,拟合较好。同时各参数估计的t值,f都通过了检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主消费没有体现在模型中。从各地区拟合的消费表达式来看,黔江居民生活消费行为较为特殊,当期的生活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与上期的消费水平,其中边际消费倾向为101,即当期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生活消费将增加101个单位;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县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偏高,分别是095、083、099、089。另外,依据相关数据计算[11][12]的平均消费倾向也表明该地区的消费倾向明显高于重庆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15]。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特征如下:第一,消费行为不符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但与相对消费理论吻合较好;第二,自主性消费参数a的估计不显著,同时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普遍较高;第三,边际消费倾向偏高,甚至大于1,明显高于全国及全市平均水平。

三、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土家族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其主要经济特点

在上述消费函数分析过程中,常数项参数未能通过检验,即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居民的自主消费不显著。但这并不表明土家族居民没有自主消费,而可能是自主消费主要依靠自己生产供给,并不是在市场上购买所得,而目前我国的数据资料的统计主要是针对市场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而自给自足的经济数据未能统计,因此可能部分掩盖了数据的真实性,导致常数项通不过检验。从事实上来看,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历来属于“老、少、边、穷”的部级贫困区,与其它地方相比,该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至今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从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来看,重庆平均水平是183%,而土家族地区5区县该指标平均在30%以上,比重最小的是黔江286%,最高的是酉阳达657%。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在该地区仍处在核心地位。另外,从农产品的商品率来看,重庆平均水平是557%,而该地区均低于这一水平,农业商品率最高的石柱为540%,最低的酉阳仅为476%。这表明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具有浓厚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大量农产品未在市场上流通,而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这也印证了上述消费函数的回归分析是准确的。

(二)农民收入低导致严重的“透支消费”现象

从渝东南土家族地区5区县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96年、2001年、2006年三年的截面数据均显示该地区的平均消费水平高于重庆平均水平。1996酉阳的平均消费倾向高达1282,远远超过重庆平均水平(0898),黔江平均消费倾向最低,也高达0925。至2006年,平均消费倾向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黔江、酉阳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这表明消费支出额大于收入水平,况且本文分析的仅仅是生活消费支出,这就表明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极度贫困,出现了严重“透支消费”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87383元,而渝东南土家族地区该指标均低于这一数值。最高的石柱为2 45773元,相当于重庆平均水平的855%;最低的酉阳仅为2 03098元,仅仅相当于重庆平均水平的707%,见表2。这表明该地区居民低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方面的必要消费,而对生活消费之外的弹性消费品需求很少,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讲,要繁荣该地区农村经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加快提高该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土家族消费文化的影响

尽管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但其边际消费倾向普遍较高,部分甚至高达09以上,相当于每增加一元收入,生活消费就会相应增加09元以上,这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倒u”型关系假说不符合[16](即中产阶级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也与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徘徊在07-08之间存在很大差别[17],何况上述的分析还没有考虑生活消费以外的消费情况,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单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很难找到答案,笔者认为土家族的饮食文化深深影响边际消费倾向。

土家族居民尽管并不富裕,但是其食风十分豪放,平日土家族人普遍喜欢用大大的土碗吃饭喝酒。如果饭碗太小,就觉得吃的不舒服;酒碗太小,就觉得喝的不爽快。这种豪放的食风在接待客人的筵席上,更是得到了十足的体现。一般说来,客人临门,夏天要先请客人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则先请客人吃一碗开水泡团馓,再待以酒菜。土家人待客还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土家族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装。土家族有吃社饭的传统风俗,社日期间,家家请,户户接,社宴散时,主人还要让赴宴者带一些社饭回去,对于因故未来者,主人还往往派人把社饭送到府上去[6]。吃了别人家的社饭,要还席,因此社日期间土家族人互相邀请吃社饭,形成吃转转席的饮食格局。喝咂酒是土家族的另一风俗,凡客至家,必以酒招待;婚丧喜庆,必设酒宴。同时,土家族是一个节日频率极高的民族,除了农历的十月外,几乎每月都有节日,有的甚至一个月里有几个节日。过年过节往往杀猪宰羊,排场很大。

因此,笔者认为土家族豪放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注定了土家族居民的生活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渝东南土家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保持很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的“怪圈”。

四、结论

文章以渝东南土家族为例,运用消费理论基本原理对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不适合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而相对消费理论比较吻合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土家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和上期的消费水平,而且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明显高于重庆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这是该地区居民收入不高,贫困的表现;同时也是土家族居民独特的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及淳朴的好客习俗的体现。它给予我们的政策导向主要有三点:一是促进土家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商品意识,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挖掘土家族文化产业,培育土家族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大有潜力可挖;三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提高土家族居民的收入水平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陈浩.国土家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1):57.

[2]张琦.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11):150.

[3]吕学芳.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湘鄂渝黔边区农村消费市场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8.

[4]彭林绪.土家族居住及饮食文化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

[5]姚伟钧.鄂西土家族原生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7.

[6]姚伟钧,刘朴兵.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3.

[7]余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建立与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86.

[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魏损,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83-102.

[9]胡乃武,张海峰,张琅.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6):32-35.

[10]汪浩瀚.微观基础、不确定性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拓展[j].经济评论,2006(2):57.

[11]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0-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2]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132.

[14]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5):50-60.

[15]刘长庚,吕志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5,8(24):44-47.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5

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其过程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解为数量、结构与质量效应,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1990-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测度居民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结果表明,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相对有效,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相对无效,二者呈现“U”型,即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受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消费的偏好、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可有效地缓解失业压力,尤其是结构性的失业压力,为更好地以消费促进就业提供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居民消费;就业效应;超效率DEA;效率分析

消费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使得其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徐敏,2015)。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使得各个行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十分严峻的时期。当前中国的就业市场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供求失衡,结构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尤其以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较为严重。就业问题不但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分析我国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及其如何以消费促进就业是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和就业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消费方面: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得到了快速增长,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人均消费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48.48%,2014年这一数值为35.1%。从消费的结构来看从衣食转化为住行。就业方面: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从1978年的41.71%上升到2014年的56.8%。这一比例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总人数中比重的上升。本文以消费可以促进就业唯理论前提,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成质量效应、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从有效性的视角研究消费对就业促进作用的效率。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关于以消费促进就业的理论关系研究主要有凯恩斯理论、消费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凯恩斯理论认为,总需求总是低于总供给,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造成了供需不均衡。消费与产业发展理论建立了“消费——产业——就业”的路径机制,阐述三者的互动机制,其中以库茨涅茨的理论被广泛接受。舒尔茨、贝克尔以及名赛尔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做出了论证,其结果表明通过教育的消费,可以增加就业的机会,并且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综上可知,可以看出可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成三部分即数量效应、质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行分析。实证分析方面,Randolph(2014)采用DEA研究表明每一百万美元的消费可促进整个经济增加24个就业机会;Kristian(2015)建立面板模型分析教育消费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也对消费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魏浩(2012)运用15个国家的25个行业数据分析得出消费的就业效应很低,甚至出现负向影响;林锦国(2015)研究指出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需求动力结构的调整具有反向冲击效应;秦珑(2015)研究指出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整体上不断提升。本文借鉴消费就业效应理论分析时将其分解为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质量效应。选取超效率DEA的实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效率的大小,并进行排序,可以更好地说明消费就业效应的趋势和程度。

(二)理论分析消费需求的上升,可以促使企业增加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投入,或进行新的投资,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流通部门与生产部门的调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一是在原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生产,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二是进行新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这也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基于总需求的消费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1.居民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萨缪尔森指出,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关键因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人员增加;当经济正处于高涨状态时,居民收入增长,推动投资,从而增加人力资本的需求,促进就业(彭军华,2015)。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居民消费的增长会对经济的发展和非农就业人数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2.居民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居民消费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生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技术、新产业对劳动者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影响到劳动力需求结构(孙中刚,2014)。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在变化的同时,会使人们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发生改变,造成供给结构的变化(王蔚,2014)。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居民消费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行业结构,会对就业的相应结构产生影响。3.居民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就业质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体面劳动”概念,共包括就业机会、收入、工作、社会保障、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是衡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我国政府工作当中长期而紧迫的一项任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对就业质量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金延梅,2015)。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投入的增加会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二、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居民消费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取和变量设定1.模型选取。本文在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的过程中,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为:消费就业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与质量效应。在分析这样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问题时,若采用传统的黑盒DEA分析法,只能将其分为有效的决策单元和无效的决策单元,难以对其内部进行排序,不能更好地分析其效率程度与趋势,因此本文选取超效率DEA进行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Cooper在1978年共同提出的基于相对效率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法。但是黑盒的DEA模型无法判断各个DMU的效率大小,无法按照效率大小进行排序,难以进一步区分有效的DMU的顺序。针对这一情况,Banker等(1989)首次提出在测算时将有效DMU从参考效率前沿面分离出去,在CC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DEA模型,最终1993年Anderson提出了DEA的扩展模型超效率模型。假设有s个部门或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这s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生产要素)和n种类型的“输出”(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2.变量设定。本文在数量方面,选用居民消费支出和人均消费指数作为输入指标,总量意义上的指标和排除了价格因素干扰的指数指标相互结合,能够更准确地来描述居民消费数量上的变化;相关输出指标选用了非农就业人数作为输出指标,这主要是因为受统计方法、居民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并不能准确衡量我国的就业情况,相比之下非农就业人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就业情况,此外,按照前文的分析,人均GDP和劳动参与率受到消费的影响,且是与就业相关的重要方面,因此这两项指标也被列入数量类输出指标。在结构方面,选用消费与就业第三产业比例、城镇消费与就业比例,以及制造业消费与就业人员比例来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指标,以此为代表来衡量消费与就业的结构。在质量方面,由于恩格尔系数、居民教育支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劳动者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且是衡量消费与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将这四项按照消费与就业,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指标。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数据来源。本文消费与就业的数据主要来自我国1990-2014年国家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九年的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网站只公布了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本文以这九年中的每一年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考察我国居民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2.数据处理。为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对上述得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F检验,并使用Levene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其分析的基本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上述的结果显示,所有的数据信度值都大于临界值0.7,所有的数据效度值都大于临界值0.7,所以可以认为上述数据都是有效的。并且所有的数据F检验的P值都小于临界值0.05,所以可以认为上述数据都是显著的,可以进行下述的模型估计。

(三)模型估计首先,对消费就业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质量效应的上述输入输出指标进行超效率DEA分析,可以得到各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和其排序值。进行了效率评价和有效性分析,接下来将对每一年度的就业效应进行综合的效率评价,得出各DMU综合效率,按照其效率进行排序,并观察其中的变化趋势。首先确定3个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本文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作者向五所高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宏观经济与就业方面的10位专家发出邀请,对其进行咨询打分。通过设计指标评分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向各位专家进行咨询。经分析,10份调查问卷中,有1份不合格,共获得9份有效问卷。根据各位专家的评分,构造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指标(U1)、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指标(U2)、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指标(U3)在目标层下的判断矩阵bij。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wi,再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主要的参考指标λmax=3.0005,CI=0.0002,RI=0.5180,CR=0.0004,说明专家间的打分是一致的。根据表2各个指标的相对效率hij(i为第i个一级指标,j为第j个决策单元),再依据AHP所确定的权重对其进行加权计算,可以计算出各DMU的整体效率值。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所示结果,可以得出这九年间综合效率值,以及三种就业效应的效率变化图,如图2所示。

(四)结果分析从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来看,一些年的消费指标处于DEA有效前沿面上,即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具有较高的效率,而其他年份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未合理利用问题;从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来看,大多数年份的消费结构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善;从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来看多数年份则存在着无效的情况,且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未达到相对有效,因此导致了总体效率相对偏低。总体而言,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在这九年间呈现出小幅波动的态势;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质量效应的效率值变化情况,则与综合效率变化趋势类似,均呈现出“U”型,效率先下降后上升。导致我国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相对无效的原因是因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而影响技术和规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居民消费倾向、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等。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本文从数量、结构、质量三方面运用超效率DEA探讨居民消费对就业促进作用的效率,结论如下: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方面,居民消费的扩大能够使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但这一过程的效率偏低,呈现“U”型变化趋势。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方面,消费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某一产业或行业消费比重的增加会对该领域内人员的就业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消费的就业质量方面,居民消费的改善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从而促进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工资收入的增加,但这一效应的效率偏低。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SPSS,应用软件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各地区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与比较,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提高我国各地区消费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的分析方法

1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毕业论文怎么写,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由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1]]:

其中:,,,…,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为m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其中:F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在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为特殊因子;F 与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对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2 实证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主要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

在各种消费指标中,消费结构指标最能够体现出各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本文引用我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将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8个部分,相应的指标分别用X1~X8表示 。其中X1(食品)、X2(衣着)、X3(居住)、X4(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X5(医疗保健)、X6(交通和通讯)、X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X8(其他商品与服务),单位:元

2.1 因子分析

2.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取自各地区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具体表格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2因子分析的过程

由于多个变量使用的量纲可能各不相同或者变量间的数值大小相差很大,因此, 首先将初始变量标准化,把原变量数列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数列。标准化后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将上述X1~X8八项支出指标作为变量,得到原始数据阵。首先判断数据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算出样本相关系数阵为:

表1:样本相关系数阵

由上述矩阵发现8个消费要素间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均大于0.3,适合做因子分析。

再进行KMO统计检验,作为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数学定义为,其中是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是变量与变量在控制了剩余变量下的偏相关系数。

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 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

计算结果如下:

表2

并且通过巴特利特球体检验(P=0.000<0.05),表明说明原有的8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它们反映的消费要素有很大重叠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做因子分析。

利用SPSS计算后得到主成分的碎石图,分析发现提取2个主因子比较合适。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2个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简化,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下表),它代表变量和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3

由表1 载荷矩阵可得出以下结论:

(1)第1 主成分,为主要消费因子,在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其他商品与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即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6个方面的变动趋势。 因此第1 主因子可以视为代表各地区城市居民在这6个方面的消费指标,可命名为生活必需型因素。

(2)第2 主成分,为次要消费因子,在衣着、医疗保健有较大的载荷,所以第2 主因子可视为各地区城市居民在这2方面的消费指标,可命名为生存型因素。如受此影响的地区多为北方省市,可分析为气候因素的影响。

从二维的旋转空间的成分图可以明显的看到各个消费要素间的类属关系,可以看到主消费因子和次消费因子非常靠近两个因子的坐标轴,表明用两个因子刻画消费要素效果非常好,信息丢失较少,达到了我们综合消费要素,减少解释变量的目的,使得提前的因子含义清晰,有利于我们对消费要素进行归类进行分析解释:

表4

2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分别为5.640(70.494 %),1.155(14.440 %),因此这2个主因子能说明总情况的84.935%。8个变量标准化后(不受各变量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最后各变量X1~X8相对应的共性值之和分别为0.916,0.854,0.744,0.783,0.843,0.892,0.926,0.835,除居住外均大于0.75,所以这些变量对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根据标准化数据,分别计算各地区城市主要、次要消费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并排名,表中因子得分情况及其正负仅表示该省市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并不说明该省市的居民消费发展水平为负。

综合评价排名V=0.704 * F1+0.144 * F2

2.1.2.1我国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排序及解释(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只列取前10位)

表5:全国各省市居民消费因子得分及排名表

 

地区

F得分

F1排名

F2得分

F2排名

综合得分

综合排名

上海

3.34231

1

0.44751

7

2.42

1

 

广东

2.23941

2

-0.75061

9

1.47

2

 

北京

1.32859

4

2.06475

1

1.23

3

 

浙江

1.35439

3

0.58846

6

1.04

4

 

福建

1.13345

5

-0.98121

10

0.66

5

 

天津

0.69190

6

1.05934

2

0.64

6

 

江苏

0.59168

7

-0.05948

8

0.41

7

 

辽宁

-0.02806

8

0.61654

5

0.07

8

 

山东

-0.17779

9

0.84007

4

0.00

9

 

重庆

-0.19444

10

0.88520

3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