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论文范例

消费心理论文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1

(一)消费信贷的概念与内涵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金融公司,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零售商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是消费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贷款来购买消费用品的特殊消费方式。它主要面向个人开展业务,用于购买供个人使用的消费品。并不是向企业发放用于生产和销售的贷款。

(二)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

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出现了以契约为主要方式的消费信贷形式,主要用于购买住宅,进而发展为贷款银行,按照人们居住地不同来发放住房贷款。这种早期形式很快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传开来,在20世纪初期建成了初步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体系。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过后,消费信贷的作用愈发的重要,品种不断增加,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占据了西方消费的主流,消费信贷空前增长。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一)国内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增长速度很快。截至到2012年底,消费信贷余额已从2004年的1.98万亿元增长到10.27万亿元,8年间增长了5倍,消费信贷在信贷资产的比重中由原来的11.25%增长到了16.42%,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在高速发展的状态下,风险控制不足的弊端也日渐凸显出来。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有以下几个特征:

1.消费信贷业务不良率不断攀升

近年来,消费信贷不良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2012年,消费信贷不良率已达到9.35%,有的品种不良率甚至达到约17%,有的银行因为不良率过高为规避风险拒绝再进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2.国内消费信贷风险业务制度僵化

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模式没有真正实现独立化和专业化,多是银行业务主管把持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服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难以保持风险管理平衡,易形成风险。

3.银行业调控力度不大

面对如此高的消费信贷风险预期,中国银行业动作不大,没有及时出台相关措施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发展,这导致了中国除五大国有银行以及部分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很少有金融机构敢于面对如此大的消费信贷风险来发放贷款,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并不活跃,竞争力不足。

(二)国内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消费信贷发展迅速,但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风险控制力不足的问题。而风险控制力度不足是风险管理不当导致的,我国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而导致我国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者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风险

消费信贷的对象是个人,而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认为负债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居民多数没有负债的意识。而且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用评审没有形成体系,客户提供的个人资料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风险度的提升。

2.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消费信贷是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业务,但是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这项业务进行约束,这给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带来了很多不便,当遇到纠纷时银行就会面临难题:为解决纠纷必定会损失部分利益。这也给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3.信用评估系统不够完善

银行在发放贷款前的信用评估主要来自于客户提供的个人信息资料,不能完全确保真实性,银行若没有真实资料,将不能正确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如果出现了还款风险,后果是很严重的。

4.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中,对于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不够严格,没有形成专门的机构对消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即便是设立了机构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权力,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多落在权力机构,无法对风险实行实时监控、实施防范,导致风险控制力不强,效果不佳。总的来看,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众多,若不及早根除将危害到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在国外的应用经验

在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这个课题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谓是开山鼻祖,作为后来者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多借鉴西方的管理和改革经验,加以改进,转化成为我们自己的制度,来管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一)西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面对消费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21世纪初,美国银行业提出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案。这个方案从多个方面说明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可用手段,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树立了标杆。

1.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为了保护客户和银行双方的利益,解决双方的纠纷,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十分重要。美国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对消费信贷进行了约束,使得消费信贷业务体系更加完备高效,解决纠纷更加快速彻底。

2.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银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派出专门人员对风险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在消费信贷业务的每个部门派出风险控制小组进行全面管理。这样就保证了风险调控能够独立高效地进行,防患于未然。

3.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美国银行业普遍认为,风险控制部门和各业务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控制信贷风险,业务部门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是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4.严谨的调查机制

风险来自于客户的信用危机,更加严谨的客户信用调查有利于减少风险。美国银行业因此重新编制了客户信用调查方案来检测客户信用的高低,以此减少较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5.坏账核销机制消费信贷的风险来自于不良贷款,美国银行业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坏账核销办法,对不良贷款进行及时的核销,把握风险,尽可能的减少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

(二)国外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仍然处在消费信贷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的经验对我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从美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中不难看出,政府的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消费者超前的消费观念等都是美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进程中缺失的部分,它制约着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2.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美国的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极为重视,将风险管理分工细致,很强调事前的准备工作,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在事前降到最低。但在现阶段我国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也缺少风险宏观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机制灵活度不高,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3.制定严谨的业务机制

在美国商业银行中,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是极为严谨的,尤其是在事前的信用调查和事后的坏账核销这两项业务中能体现出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学习这种高效严谨的银行业务机制,将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基本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将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的建议

对比西方的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发展经验,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水平还十分有限,弊端有很多已经显现出来。为了应对这些弊端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有一些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在西方的消费信贷改革中,政府作为宏观掌控者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地支持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业务的开展,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也应当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来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这种业务,来确保消费信贷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

1.相关法律的出台有利于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及央行有一定的带头作用,面对风险,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商业银行自己进行管理。这使得政府需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对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约束,对风险进行宏观掌控,这样就会把风险的影响降到低点。

2.相关法律的出台有利于解决纠纷

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不可避免的要产生纠纷,而面对纠纷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进而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对于纠纷就有了完整的解决办法,这样就改善了商业银行在解决纠纷时的不利状况,降低了风险。

(二)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应该意识到消费信贷业务在所有业务中的重要性,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查与审核,完善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业务的系统化,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要建立完善的坏账核销机制,有效地减少因风险带来的损失。

1.加强客户信用评审

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中,因客户信用评估失误而造成的风险的实例不胜枚举,因此加强客户信用评审的力度,就是规避风险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要加强客户信用评审制度,首先就要加强贷款前的客户信用调查,确保贷款放出后客户有还款能力偿还贷款;其次就是加强还款过程中的信用监督,当还款人出现意外事件时有相应的对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还有就是对客户提供的信息仔细核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减少客户贷款欺诈的可能性。这些作为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个人信用管理的办法能有效地提高消费信贷客户的信用质量,大大降低风险。

2.完善消费信贷业务流程

在消费信贷业务所出现的风险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因为消费信贷业务办理人员的失误而带来的风险。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完善消费信贷业务机制,规范消费信贷业务流程,来减少消费信贷业务中出现的因操作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在西方的消费信贷改革中,侧重于对消费信贷业务机制的改革,这是商业银行对自己的一个约束,减少工作人员的失误就会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在业务机制完整的条件下调控风险,这样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银行的损失。

3.建立完善的坏账核销机制

在西方的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改革中,对坏账核销机制的完善也是一个侧重点,他们认为不良贷款是允许存在的,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理就能看出一个银行是否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商业银行在处理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时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坏账核销机制,确保不良贷款的妥善处理,以此减少由于不良贷款而带来的风险。

(三)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在西方的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改革经验中,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是改革的重要环节,这个机构的职能就是调控风险。在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改革中也应该设立这样的一个机构,对风险进行宏观调控,设置专门的人员管理风险机构,并在银行消费信贷部门设置风险调控组,进行全面的风险调控、实时监控,真正做到有效地控制风险,保障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五、结语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的100例肺心病患者,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54岁~82岁,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5%葡萄糖250毫升,加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缓慢静滴。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应用5%葡萄糖100毫升,加丹参冻干粉400毫克静滴。

1.3观察指标

1)左心室射血分数

2)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例

3)新房收缩期肺静血流逆向血流速度

4)心脏等容舒张时间

1.4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8年2月推荐《疾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好转:症状缓解、心功能好转、心衰降低1个分度以上;无效:症状未缓解、心衰降低不到1个分度;恶化:症状加剧、心衰加重。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保险营销;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营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有属于自己的课本及思想,但与其他课本相同,营销心理学课本也有着局限,具体表现为重视理论、忽视践行;重视课本知识、忽视能力的提升等。大部分课本的内容陈旧落后,没有办法跟随着社会销售的变化而变化,虽不乏有创新的课本出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跟着大众以致没有特点。因此在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断地革新教学方式。

二、重视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仅仅是改变教育方式,更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教育的思考。信息化技术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的重点内容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图像、动画或者视频等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并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扩展了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学到了更多知识。

三、创新课堂,运用多种的教学形式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营销心理学教学中最常用形式之一。贴近职场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代入到生动的场景中去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还能够通过分析营销心理,实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快的理解以及掌握所学知识。运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首先需要我们寻找有价值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其次案例必须贴近工作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开展。其次我们要给教师定位。教师身为案例教学以及学生的引领人,要带动学生们积极地讨论,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场景模仿教学

场景模仿教学即由教师或者学生根据课本进程选择模仿内容,从而规定模仿场景。再由营销人员们出演场景中的人物。展开场景模仿教学,进入角色的学生们可以具体了解客户的心理,而在这次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评价,还能够使学生们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下把教师教授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现实营销中。场景模仿教学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参与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

营销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大部分围绕学生开展。它主要是根据课本内容,使学生组成工作小组,再通过运用探讨的方法开展教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项目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乐趣以及潜力发挥出来。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践行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的配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变换为项目,再由学生进行解答,在这个解答的过程中教师也有着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职责,同时让他们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顺应时代的课堂

近年来,与保险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达成长期合作联系,给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的机会。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都能够依据自身专业的进展状况,分别在不同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事物由实训基地职员实行安排。实践完成后,学生根据实习中发现的不足进行总结,完善自身的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四、革新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价

(一)改变考核思想

在传统的考核中,大部分注重对学习者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学者的考核。注重多维度考核,既要对教者进行考核,也要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实行双考双评。这就要求教师从开始授课时就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观察每一个学生,明确考核目标,起到引领作用。在核查过程中实行多元化的点评,要求发掘学生的特征,并从擅长的地方引导学生。

(二)细分多元评价的指标

多元评价可分为两方面,即内容上的以及主体上的。首先把内容多元划分为综合素质、个性表现以及文化水准。综合素质即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任务方面;个性表现即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态度、创作能力;文化水准即考试成果以及具体实践的水平。然后主体上的多元化是指讲解人对学生们的评价、人员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三方面的联合。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对自身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然后针对不足之处再进一步的完善自己。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讲解人再根据学生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为最后的考核成绩打分。另外评价中还存在社会评价,社会评级即提供实践场所的公司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呈现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五方面来进行对保险专业中《营销心理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来进行阐述。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仍有许多改革措施需要不断地推敲。在今后我们仍会继续对保险营销心理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能力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4(12).

[2]吴小苹.《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3]自福贤.《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价值工程,2011(32).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大数据;信用体系;消费者心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使用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而与此同时,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信用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大学生群体具有强迫性消费特点,以及盲目从众和攀比的心理特征,在诸多互联网商家的正向激励面前,大学生容易按照“心理账户”预期,也即内心对于消费品自身价值判断而产生的消费价格预期,做出非理性决策,因此产生更多超支现象和贷款现象。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教育尚有缺乏,征信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极为必要。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

从2010年的“援交门”,到2015年的校园贷,再到2017年的裸贷,媒体的不断曝光将公众一次次拉回对大学生经济行为的讨论中。大学生需要大量金钱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其入不敷出的异常消费行为。在众多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中,主要的理论有从众性消费[1]、炫耀性消费[2]和冲动性消费[3]理论。随着强迫行为的研究深入,强迫性消费[4]因结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成为了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最新观点。强迫性消费[4]被广为认同的观念是,效用产生在消费行为本身而非商品本身。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往往为宣泄某种负面情绪或填补某一缺失需求。在行为经济学研究中,物质主义因具有一定时代特点,对于解释强迫性消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物质主义指以物质享受为生活第一要义,在生活中对于物质需求极端重视。在信息时代,物质主义在各种媒介中广泛传播,客观上影响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21世纪青年。2012年王财玉等人[4]根据经改良的单一构念的强迫性量表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物质主义和强迫性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则会削弱物质主义对强迫性消费的激励作用。这一结果验证了物质主义对于强迫性消费的正向作用,同时反映了社会影响的作用。物质主义思想传播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延伸至人与物,引发了人对消费品的价值认同及情感宣泄。这一延伸也使得心理账户,也即个体对于消费品价值的主观定义,与实际账户之间偏误进一步加大,验证了心理账户影响下的非理性经济行为。2019年王玉洁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心理账户效应反映明显,对于心理账户反映越明显的大学生越具有强迫性消费倾向[5]。这一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商家的正向激励时,其追求物质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心理账户估价也得到获利心理暗示,以至于其容易产生强迫性消费倾向。由于大学生具有强迫性消费倾向,社会支持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帮助和沟通对于解决大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失信受罚的诚信规则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诚信素养和控制大学生异常消费而言有莫大帮助。

二、主流征信渠道以及大学生信用评分

(一)国内主流征信渠道

目前个人征信主流的方向有三种,以银行金融征信、消费工具金融征信和政府社会行为征信[6]。银行届征信以央行征信为主,主要从各大小商业银行的信贷历史和理财状况分析个人信用程度。消费工具征信由2015年支付宝推出的“芝麻信用”和2018年以央行牵头的“百行征信”体系为主,主要从自身软件的使用情况分析消费信用,目前征信分数已应用到公共物品借用、签证和酒店住宿等领域。政府征信由铁道部、法院等部门进行个人履约行为收集,倾向于收集个人行为信用信息,对于“霸座”和“老赖”行为进行整治。

(二)大学生信用评分具体设计

1.大学生信用评分的构成要素。对于大学生而言,可获得征信信息的渠道有两个——学校和支付工具。学校在大学生征信中,主要可以同时充当社会中“政府”和“银行”的角色,提供大学生的遵守规则履约信息和存贮型校园卡的消费信息,大学生常见履约行为如考试作弊情况、论文抄袭情况和图书归还情况等。支付工具可以提供大学生校外消费信息,例如以花呗为主的小额贷款和以淘宝为首的网购消费信息。参照叶湘榕[7]2019年对个人信用评分研究,我们把大学生在学校和支付工具中的信用内容,在征信体系中分别设置为行为分、经济分和消费分。(1)行为分。大学生校内行为分主要依托大学生校规遵守情况和助人为乐情况,数据来源为学校学生表现数据库。主要指标设立例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和图书逾期等负指标,以及例如献血、志愿服务和拾金不昧等正指标。其中正负指标作用的因变量为行为分。学生行为主要由学生主观意愿决定,叶湘榕在其论文中将这一意愿归于“诚信品质”,充分解释了学生行为的内在根源,因此,本文沿用这一概念进行描述。(2)经济分。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由家庭提供,其还贷经济来源主要也来自家庭,因此此处在经济分设定时将家庭人均年收入定为大学生收入水平评价指标。经济分的来源主要为区间型指标,例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和校园卡月消费额。此处区间型定义为收入区间和消费区间,用以界定学生还款能力。经济分数据来源可有学校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库和校园卡消费明细管理部门提供。(3)消费分。大学生消费分主要来源于支付工具,评价对象主要为大学生除日常生活饮食开支外的消费行为和贷款行为,例如逾期还款情况和欠费情况。由于大学生压缩饮食开支以满足其他消费需求的行为属于收入分配内部调节,对于其他个体无影响,因此这里不再将网购等消费占比考虑在消费指标内。2.大学生诚信分构建技术。传统大学生征信采取积分制打分方式,导致信用结果呈现阶梯式和极小区分度的特点。为解决大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可以借鉴近年来专业人士对于个人征信的评级方法。在互联网企业征信系统中,以芝麻信用为例,其借鉴美国FICO模型,使用传统的5C模型。由于阿里巴巴旗下丰富的业务,采集指标点的范围较大,使其具有丰富信用数据来源的优势。芝麻信用的评估体系[8]主要包括个人特征、支付历史、网购偏好、人脉信息以及黑名单。目前学术界主流的信用评估模型有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以及支持向量机等。学者刘广等[8]在2015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信用评级,观察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层次分析因其高可操作性,广泛使用于建模中。但其需要有专家学者构造合理的判断矩阵,对经验和知识的丰富程度要求较高,同时主观性较大,很容易形成不一致的判断矩阵。学者金婷等[9]在2009年等引入FA-BP模型对大学生信贷等级进行评价,实现了评价的智能化和自我优化。学者袁章帅等[10]在2019年实现了改进的离散型萤火虫算法(IGSO),并结合BP神经网络得到协同集成并行算法构建了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模型。神经网络因其很好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在信用评估模型中应用十分普遍,但其容易产生局部极小,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具有过度适应数据的倾向,这样导致新数据无法很好的应用于模型,同时,神经网络输出的结果,很难被解释。学者王明恺等[11]在2005年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在评价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应用时具有一定优越性,并且试探性的建立了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来分析模型,同时指出支持向量机的方法适用于小样本预测回归,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学者刘潇雅等[12]在2019年通过UCI两组公开数据集,使用C4.5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的信息处理方法,研究了个人信用评估的问题,有效的弥补了支持向量机在多数据处理时性能不佳的问题。另外,数据的采集是信用评价体系普遍的一大痛点,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很好的补充了这个空缺,其不可篡改性使上链的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了很好的保证,但目前还未落地实施。

三、大学生信用评级的未来应用

大学生信用评级主要可以使用于校内校外两大方面。在校内,校方可使用大学生诚信品质类分数,用于校内评优等活动,以作为对于大学生诚信行为的正面鼓励和教育。另外,目前学术不端现象频发,诚信分的设置对于督促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打击抄袭作弊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诚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做到对于学业不端正和品质不诚信的“早发现,早杜绝”,让学校和教育部也更直观感受到学生的诚信情况。在校外,信用评级可以过滤掉信用不良的学生,降低不良贷款数和违约率。虽然信用良好的在校大学生贷款需求较低,但其在毕业走向社会时有可能需要银行贷款。这时信用考量便可以运用到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中,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坏账率。同样在背景调查方面,信用分可为公司筛选信用品质良好的人才。为公司增加投资培养人才回报,降低员工跳槽风险。另外创业投资方可根据大学生信用信息决定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租房公司、房东或租户可根据大学生信用情况决定是否租房给大学生,降低拖欠房租和室内盗窃风险。在校内信用评级大环境下,大学生也得到了规则教育,明白了失信无小事的道理。总体大学生信用评分随着校方和社会的重视,将会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对于信用评分使用者而言,大学生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对于其开展各类业务有莫大帮助。

四、结语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价值提升

1客户服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曾提出:企业经营的真谛是获得并留住顾客;只有消费者才是企业的唯一财富来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已经从“产品导向”(产值中心论)演变成“客户导向”(客户满意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客户为中心变得尤为重要。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把握消费者心理需求,深入研究消费者心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以及建立快速响应的客户反馈系统等等。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下,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在进入21世纪前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最早来源于市场营销理论,脱胎于该理论体系中的关系营销理论(上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得到论证和应用,并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虽然有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客户关系管理做过深入的研究,但至今对于其概念和具体实施都未取得一致。下表列举了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定义的理解。根据表1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可知,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认知。从狭义层面来看,客户关系管理是技术,是一种企业对接各个部门及客户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工具和网络技术,使品牌、产品、售后、客户等因素整合为一体并实现效率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从广义层面来看,客户关系管理是战略思想,中心思想是通过和优质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为客户创造价值,核心内容是将消费者看做最重要的企业资产之一,通过有目的性的客户数据分析、提供有针对性并持续性的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确保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两者共同持续增长。

2基于电商环境下的客户价值

什么是价值?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价值最根本的理解是“付出成本”与“获得收益”间的比较。价值是影响购买行为或再次购买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影响和改变消费者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价值就是消费者付出全部成本后得到的全部收益的自我感知与评判以及客观体现。本文认为,客户价值是指客户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判,因此带有一定主观性,但当研究对象变为所有消费者,样本足够大时,客户价值的属性则具备了普遍性和客观性(两者并不矛盾),同时客户价值更强调客户在整个过程中所获得的除物质层次之外的精神层次的价值感受。企业提供给客户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反之客户基于对企业的认同又会回报企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态势。从21世纪初到今天,电子商务的发展已走向成熟,网络客户价值的涵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客户通过网络进行消费产品或服务,同样也会对其有全面感知和综合评价,并产生实际消费体验和情感价值。由于大多数网络消费仍然会从线上到线下,因此网络客户价值不仅体现在线上消费付出与获得的收益之间的比值,还体现在线下通过传统渠道(包装、运输、配送等)完结整个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上的价值,同时,鉴于网络的便捷和快速,消费者可以迅速通过网络反馈,并形成口碑和经验,为其他后来者提供参考,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流量和价值。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传统商业模式还是网络商业环境,客户价值的本质都没变,改变的是商业运行的载体、消费和支付方式,在消费者的感知中,也会增加更多网络体验环节。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客户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客户的价值被最大化,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寻找“痛点”,重新设计整个商业流程,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观,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声誉和口碑,日积月累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之下,转化为更多的流量,再通过种种流量变现,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提升。

3客户服务价值的提升之道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我们知道,企业的价值创造由一系列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既包括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和销售、内外部后勤、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和企业基建等辅助活动。企业所有部门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环环相扣,构建的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称之为价值链。然而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只有部分环节(比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才能真正创造价值。所以,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是由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环节或活动产生,企业价值链的精髓正是源自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经营环节。企业在价值链这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也正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组成一个创造价值的有机体,企业与企业、团体之间也形成价值链,而客户关系则普遍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中。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企业价值链上,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来重新设定企业价值链,并使价值链上的活动实现价值增值。从CRM的涵义角度来分析,CRM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管理机制,也是一种软件和技术。从理念层面来看,CRM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该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将客户视为企业核心资源,因此,企业在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和制度设计上都会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这种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再制定各项企业战略和具体实施计划。从管理机制层面来看,CRM是一种建立企业和客户新型关系的管理机制,渗透于企业各个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不仅要求传统的营销和销售部门以及专业的客服人员做好客户信息的背书,在面对客户时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大限度的在客户服务和销售额之间达到平衡,而且要求企业的非客户接触部门(财务、物流、采购、生产等)也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重心,及时高效的处理各种作业流程,并提高经营效率。从软件和技术层面来看,CRM是一整套的客户解决方案,应用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大数据分析、现代化物流技术、精准营销、自动化销售以及其他现代化信息技术。这些技术的设计和实现有效的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战略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也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客户管理分析方法,CRM软件往往是企业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模块,但所起的作用却远远超出该模块本身,不仅从技术上保证CRM体制得以正常运转,而且与体制层一起确保CRM理念的实现。从客户分类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客户分为内部客户(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传统外部客户)。从内部客户层面来说,京东、阿里、顺丰、谷歌等国内外的一流大型企业已经在内部员工管理方面树立了标杆,不仅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薪酬待遇、晋升奖励、生涯规划和企业文化的强调,更是要求企业真正把员工当做家人和财富,以大家长的身份想员工之所想,解决员工的实际需求,抛弃一纸合同和一叠薪水的冰冷,让员工真正感觉公司更像个大家庭,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励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和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外部客户层面来说,企业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甚至“一对一”的专属服务、专门的客户关怀,挖掘引导和解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新型营销手段,设计更为合理贴心简单的流程,让客户有更好的消费体验,不仅从一般性的服务中为客户创造价值,更要从核心产品扩展到整体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将客户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连为一体,才能互惠互利,从客户本身获得更大价值回报。

4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商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源于电子商务的兴起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更迭。企业的经营思想不再以产品为重心,转变为以客户为核心,以营销过程为重点,客户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成为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因此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上升到战略高度。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活动,是一种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活动,更是贯穿于企业价值链之上的企业活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轨迹和心理预期都一定的规律可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想要获得持续不断的企业竞争力,则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来设计企业产品和经营活动,正确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与客户的信任、沟通和互动,才能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涛.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商业研究,2008/07.

[2]张国安,孙忠.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文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98-100.

[3]何枫,冯宗宪,陈金贤.CRM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的启示[J].决策借鉴,2001,14(2):47-51.

[4](美)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5]叶映兰.基于价值的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9.11:30-6.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产品设计;传统;手工艺;个性

中国民间留存大量的艺术瑰宝,包括木刻、玉雕、石器、竹编、刺绣等。这些艺术门类源自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应用越发普遍,这一发展不仅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密相连,还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使现代产品设计呈现出了别样的艺术风貌。

一、现代产品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产品设计领域中,民间手工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艺术美学上也反映出了深邃的审美层面。第一,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反映出了实用之美。这种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审美观念,反映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最本质的需求,以实用性、工艺性和功能性满足不同受众在不同使用场合的需求,使现代产品设计符合更多人的消费口味。第二,现代产品设计需要贴近“人机协调”的发展理念,通过对现代、传统材料的适度使用,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材料的选择,使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设计之美更加鲜明。第三,通过手工艺器物和现代产品设计的相互融合,体现出民族情感、地域特色和宗教信仰,在造型、颜色、材质等方面,赋予设计产品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现代产品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应用思路

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手工艺发展理念

随着现代产品设计理念的变迁,传统手工艺需要在现代技术和思想的支撑下进行成功的演化。设计者需要结合产品设计中的现代材料和设计理念,将趣味性很强的手工艺生产技术融入其中,使现代产品设计既具备审美价值,又具备实用功能。如,美籍汉学家劳费尔曾经编著《中国篮子》一书,书中以图说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以竹篮备注的各类器物,包括带提花的手篮、科举考生的竹篮、放茶壶的篮盘等。在现在的产品设计中,竹篮、手篮等的运用十分常见,多为食品类产品的包装,包括中秋月饼的竹篮包装、端午粽子的竹制食盒包装等。这些竹篮包装运用了独特的手工艺编制手法,在方圆之中展示出了竹篮编制工艺的精细和巧妙。除了这些常规的手工艺包装设计,在一些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商业产品上,还融入了木材、漆料、金属等材料,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民间手工艺在造型、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文化气韵。

2.融入科技,逐步渗透科学技术设计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科技化的设计方式被人们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的出现,使一些产量低、进程慢的传统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尤其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以智能化融合传统手工艺、以数字化留存传统手工艺、以定制化记录传统手工艺,使设计师做出了一次次大胆的尝试。如,在现代感较强的手机产品中,以陶瓷手工艺制作为灵感的“青花瓷”系列手机,以陶瓷手工艺烧制为灵感的“窑变”手机,都使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手工艺中的精华保留下来,形成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具备艺术情感特征的现代产品设计。

3.加强拓展,继承、传播传统手工艺

创新作为设计的本质需求,需要设计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结合现代技术原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再造。设计师需要本着材料创新、造型创新、功能创新等原则,振兴一些逐渐没落的手工艺。如,设计师可以将常见的产品设计材料塑料、玻璃、金属改变为竹木、棉麻等较为天然的材料,或将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相互结合,更好地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进一步丰富现代产品设计的文化性。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色彩、造型的提取和转化,运用局部重构等设计手法,融合东西方设计理念和现代社会背景,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新型产品。

三、结语

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要想寻求一条更为开阔的商业化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在当今市场中寻求发展机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的措施,将现代产品设计和传统手工艺融为一体,可以使人们的消费心理与精神需求都得到更大的满足,使传统手工艺造福现代产品设计,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文化消费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日)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郭菀琪,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佟冠一.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创意文化产品设计研究.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7

在人对物质世界进行过度掠夺的同时,人的物质欲望却无法得到满足,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更加空虚和萎靡,所以,人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导致了其自身的异化。因此,自从20世纪初期以来,人类对行为的反思逐渐增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概念也就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因为“对自然的内在复杂性的过低估计和对人类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估计,使得传统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文明的根基——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的过程,变成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己家园的毁灭过程。因此,人类必须告别传统的工业文明,构建新的生态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完成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形成既是实践获的理论抽象,更是教育的结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包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所有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不能反自然;地球的自然是有限的,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具备无限改造自然的能力;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统一,对环境的开发必须承担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自由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受自然法则的约束。总之,人类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观,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传播环境危机意识等,通过宣传活动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国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维护生态文明的合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文明消费行为的引导。文明消费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然的赋予、有节制地使用自然提供的物质以满足人的正常需要的消费行为。不文明的消费是指过度消费、炫耀式消费和符号性消费,等等。当前,在消费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以过度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异化,也就是说,消费不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的畸形消费心理、错误的消费取向为目的。在异化了的消费行为中,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被过度浪费,人的劳动也被过度消耗。据统计,中国人用来购买奢侈品的数量和花费的资金已经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奢侈品需求大国。奢侈品消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其他的过度消费行为包括过度包装、严重产能过剩、餐饮浪费等行为。这些消费行为既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消费心理不成熟、社会文明程度滞后的表现。过度消费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对资源的无情掠夺,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养成文明消费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幸福观,引领社会文明消费、合理消费。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挖掘。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需要理论的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处理和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这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与自然的不同,也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生存就要通过人类的劳动与自然实现物质的交换,从而保证人的繁衍和生存。但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和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自然界的危机以及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他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破除了资本的强制和垄断之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比如,提出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思想;邓小平提出的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想;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思想,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文化的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一体”的思想、“仁”的思想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思考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因此,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其政治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人的政治观点的塑造和政治思想的灌输。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提供合法性论证,以及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其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的塑造,使人们形成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形成集体动员的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其生态价值的实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指的是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关系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其含义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要求生态对于人这个主体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价值在于维护生态平衡,纠正生态失衡;生态价值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体是人,是作为主体的人,而不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对生态公民的培养方面。所谓生态公民就是作为公民能够明确自己的生态权利和所承担的生态责任,以生态权利主体的资格积极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政治活动,以自己的参与行动影响有关生态的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只有全体人民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才能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其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的、明确生态权利和义务的合格生态公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包含生态观教育的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主要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主,同时包含了道德观、伦理观、职业道德、婚恋观以及至心理健康教育等。目前,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增加生态观教育的内容。这方面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知识教育:宇宙观教育、自然知识教育、生态系统知识教育、人与自然关系教育、中国生态情况介绍,等等。二是生态道德教育:有学者概括为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五个方面。三是生态法治教育:就是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相应的生态立法,并形成自觉维护生态文明的法治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自觉捍卫者和保护者。四是生态消费观与幸福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是通过科学的引导,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理念,合理使用大自然提供给人们的物质资源,减少过度消费,抵制炫耀式消费。科学的消费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幸福观基础之上的,幸福观教育既侧重物质需要带给人的满足感,又侧重精神生活带给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既侧重个体的幸福体验,也侧重他者的幸福感受;既追求小我的幸福追求,也侧重大我的幸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生态观的教育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个教育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一方面,只有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够正确认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而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辨荣辱、明是非、鉴美丑,从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态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结合生态观教育的特点,可以开展各种内容生动、表现手法多样的绿色生态网站建设、主题策划、公益广告、社区板报等主题活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生态观的教育。从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角度看,可以通过举办签名活动、“三下乡”宣传活动、建立志愿者组织、建立各种环保组织和动物保护协会等开展文明宣传活动,从而把生态文明意识、科学消费理念、保护环境意识、生态法治观念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和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生命体验活动,增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环境链条中的地位。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教育的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和熟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树立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养成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习惯,从而自觉维护生态文明。从目前的角度看,具备生态学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多,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手段、自觉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也比较少。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培训教育者,使他们能够具备相应的生态学的科普知识,具备相应的生态法律知识等,从而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对于具备相应的生物学、植物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辅导员教师也要加强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身原有的学科优势,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消费心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场所精神;西化;社会学;融合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西方各国在经济、贸易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为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的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和了解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方法;国外的规划设计公司也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在建筑、规划、景观各个层面参与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介绍西方景观设计的论文、专著的出现,大量的西方景观作品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传播到国内,使得中国的景观设计出现一定程度的西化趋势。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待更深刻地分析和认识,以更好地捕捉国内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向,引导其合理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1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西化途径

1.1西方景观作品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考察或旅游,发达国家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开始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影响到国内的设计实践。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系列介绍国外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作品的论文在《中国园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同时还有《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欧洲新景观》等一批研究西方现代景观的专著问世。这些论文和专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西方当代的景观设计,让国内景观行业的设计人员、教师和学生对国外的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这对我们设计实践、专业教学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此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最新的设计作品通过期刊、网络源源不断进入中国,这些作品往往成为国内设计人员设计时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1.2西方设计公司的参与

随着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景观设计行业,许多国外的著名规划设计公司如EDAW、SWA、BeltCollins、EDSA等都瞄准国内巨大的市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国内主要城市成立了一系列公司,通过与国内设计单位竞争,全面参与到中国的规划设计领域。这些境外公司先进的设计理念,他们对现代城市空间娴熟的处理手法,都对国内景观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EDAW公司的金鸡湖项目成功后,许多城市的滨水空间都采用了类似的形式,而BeltCollins自由圆滑的曲线形式也成为众多居住小区景观的模板。

1.3海归设计师的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在海外学习的景观设计师回国创业。他们将在国外所学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国内的设计实践,创作出一批对国内景观设计行业产生影响的作品。这些设计师普遍具有高学历背景,其中一些进入国内重点高校任教,他们不仅进行设计实践,而且撰写论文、书籍将自己的作品和理念向社会推广,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俞孔坚教授,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西方景观中简约的几何形式和尊重场地生态过程的思想。例如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中的彩色方盒子(图1)、柱阵,秦皇岛汤河公园里的“红飘带”(图2)都体现了这些特征。

1.4项目决策者的推动

随着国门的逐渐放开,各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开发商有机会出国参观、考察。虽然这种考察通常不会让考察者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国外城市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却能让考察者对那些具有强烈异域风情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形式留下深刻印象[1]。当新一代城市管理者与决策者雄心勃勃地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他们也希望通过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来建立自己的政绩,将西方风格的广场、绿地移植到国内城市恰好是改变城市形象的快捷途径。在居住区景观方面,开发商更是以加州花园、欧陆风情等作为高档楼盘的卖点,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增加楼盘的附加值。这样,从城市的公共空间到居住区内部花园,西方景观的形式逐渐在国内蔓延开来。

2中国景观设计西化的社会学原因分析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西化是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向西方学习,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景观设计行业面对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转变的本能应对。从总体上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转变带来的需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跟风、照搬移植等一些不合理做法。以下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景观设计西化现象加以分析。

2.1社会生活转变带来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处在社会底层,没有或很少有闲暇时间,只有统治阶级、地主富商才享有大量闲暇,同时他们也拥有雄厚的财力,能够修建园林为自己的休闲生活服务。因此,中国传统园林总体上都是为少数人服务,在其设计手法上也体现出这一点。解放后,人民群众虽然在法律上拥有了享受闲暇生活的权利,但是由于长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实际上享受现代意义上休闲生活的机会很有限,加之受极“左”思想影响,也很少有人敢去享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务劳动向社会化发展以及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现代意义的休闲生活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多,有闲暇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公共休闲活动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随着大众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也必然要发生改变。为少数社会精英休闲服务的传统园林形式在新时期越来越难以满足平民化、多元化的社会生活需要,而更强调为公共生活服务的西方现代景观形式则体现了对当代城市社会生活更好的适应性。此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上有所发展,而且在类型上也获得极大的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场、滨水区、道路、商业街区、交通站场等景观设计项目逐渐增多,原来仅仅用来绿化的场地开始需要用设计的手段转变为满足公共生活的开放空间,而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企事业园区、学校校园等空间类型也对环境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社会转型期陡然增多的公共空间类型以及各种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加之设计研究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传统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在此时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传统园林的意境效果也很难得到有效表达。因此,景观设计行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公共空间处理更加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学习借鉴,形成一股时代的潮流。

2.2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爆发

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外国产品便源源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的老百姓在消费洋货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因此,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向往,一直作为历史的种子潜藏在中国社会的心灵深处[2]。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对外交流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政治性的与世隔绝压抑着群众的消费欲,反而使得国外商品变得高贵而神秘。一旦国门打开,长期的消费压抑实际上增强了人们获取外国产品的渴望。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享受到红利的人群开始注重商品和消费背后身份符号的象征,他们希望在自己消费的物品中体现出社会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人对消费方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其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3]。这种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结合其所处社会的消费文化形态,使得每个人产生不同的消费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而消费意识和世俗文化也随之浸入整个社会心理。这样,展示个人品位、社会地位及其它一些符号意义的指示价值开始挑战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4]。这好比近年来以“苹果”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成功地刺激了国内大众的消费心理,很多人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唯恐落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足对更高社会身份的内在渴望。从景观设计行业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景观设计形式上的西化开始在居住景观、市政景观、企业园区等各类景观中普遍出现,而与之相伴的也正是市场放开后大众对国外商品消费的激增。这种消费欲望压抑得越久,爆发的力度也越大,因此在消费领域出现了很多对国外商品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在景观设计领域,由于长期对外交流的缺乏,若干年里国内对国外的设计既陌生又好奇。随着国门再次打开,国外的专业书籍、资料逐渐传入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去国外学习交流,西方近几十年景观设计的成果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人们对这些充满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新景观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与此同时,很多政府领导、开发商纷纷出国考察,西方景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考察者对其极力推崇。除了视觉上的新鲜感,西方景观形式背后蕴含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优越生活方式的符号意义,也成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实现自我社会身份重新定义的重要途径。这一社会心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居住小区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这些小区除了在名称上冠以“普罗旺斯”、“香榭丽舍”等欧式称谓,在风格上也采用欧式的水景、亭廊小品等(图3),往往住宅的售价也比较高。这实际上正是精明的开发商和设计者捕捉到了社会富裕阶层想要满足自我社会身份认同的心理,而采取的营销和设计策略。在城市建设中,当纽约、巴黎、伦敦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国内城市的竞相模仿实质上也是对景观形式背后城市身份地位的一种追求。

2.3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其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支撑起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标准。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或时代,都会有一些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但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观念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冲击着“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市场竞争意识深入人心[5]。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成本、效益、投入、产出成为人们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使得整个社会都被商业思维所包围,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蔓延。在景观设计行业中,原先各设计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有稳定的业务来源,但经过体制改革后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在方案设计时必须要更多考虑委托方的要求,而广大中小民营设计单位则更是如此。项目委托方通常缺乏专业的设计素养,极容易被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西方景观形式所吸引,并把他们的审美口味传达给设计方,而设计方为了尽快完成设计任务获取经济效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外来形式和地域特征的融合,因此往往造成对西方景观形式的直接引用,这也使得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些景观雷同的现象。此外,一些境外公司和海归设计师成功地将国外景观形式移植到国内,并且在国际竞赛中收获奖项,产生了极强的样板效应。例如EDAW的金鸡湖项目成功之后,国内城市纷纷效仿,出现了许多与之风格类似的滨水区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为了让城市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效,直接按照样板来规划设计是既稳妥又能出效果的方法,于是像EDAW的城市设计、BeltCollins的小区设计就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竞相模仿的样板,各设计单位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也极力模仿这些成熟的形式,甚至在方案图纸绘制时也尽量模仿境外公司的风格以迎合甲方的口味,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加速推动了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

3结语

综上所述,从社会学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主要源自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而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爆发以及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也导致了出现盲目跟风、照搬移植等一些负面现象。今天回过头来理性看待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过程,我们一方面应看到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正是由于与外界长期的隔绝,积压已久的学习渴望在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中必然滋生出一些过于激进的做法,这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是难以避免的。如前所述,当社会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相较于以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景观设计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跳出传统园林绿化的窠臼,向西方学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西方的景观设计形式和理念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推动了中国景观的现代化转型。而随着国内对西方景观设计研究的深入,业界和学界已经从形式层面上的学习上升到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研究,西方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等理论已经被逐渐运用于设计实践当中。此外,随着景观设计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大家也在更高的层面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园林艺术与当代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可能。其中,以苏州博物馆庭园、第五园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中式”景观的出现,已经证明在传统中式景观和当代城市环境的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未来,应当在立足于中国城市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更深的层面加强中西方景观设计的融合,从而构筑中国景观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3.

[2]唐敏,茹华杰.“崇洋”消费的原因分析[J].商业研究,1998(6):25-26.

[3]陶海鹰.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设计的现代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5-82.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