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效益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消费效益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消费效益论文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1

“机制”具有四重含义:一指机器构造与工作原理;二指有机体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三指某些自然现象物理化学规律;四指一个工作系统组织或部分间相互作用过程与方式,如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等。而狭义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功能。经济机制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机体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因此,它又被称作“经济运行机制”。无疑,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运行包括收入与支出两个方面。学术期刊的收入包括发行收入、版面费收入、广告收入、论文使用权收入、会议收入、政府投入、政府经济政策优惠、民间基金会拨款等;学术期刊的经济支出包括编辑人力成本、办公费用、稿酬支付、固定资产使用与折旧以及印制费用等;同时包括世贸组织(WTO)有关规则约束导致的经济性措施以及开放获取期刊经费筹措等。这一系列环节因素的内在统一,构成了“学术期刊经济机制”的总和。由此可将“学术期刊经济机制”界定为:学术期刊在组稿、审稿、编辑、印刷、发行等出版诸环节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内在统一的经济联系机理。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运行的诸环节、诸因素并没有形成以学术期刊本身的“用来交换的”市场活动,具备的是学术期刊以外的经济活动,并且这种经济活动旨在传播学术成果,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或者唯一目的,因为“经济机制”可以是市场化的也可以是非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学术期刊上述经济行为及其建构的经济机制既不是市场行为,也不能由此形成所谓市场机制。因此,即便是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也往往不具备商品属性。而国内学者经常不经意地将“经济机制”等同于“市场经济机制”。同样,业界不少人常常不假思索地将学术期刊定性为“商品”。事实上,“经济机制”可以是非市场化的。因为学术期刊经济运行的上述诸环节、诸要素并没有形成以学术期刊为交换对象的市场行为,并没有形成像马克思界定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364这一本质属性,没有形成以学术期刊本身为客体的“用来交换”的市场,相反,有的只是学术期刊本身外围的经济活动,并且这种经济活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术成果传播活动。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上述经济行为及其建构的经济机制,就主体而言,既不是市场行为,也不能形成市场机制。与中国一些业界人士的想象迥然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费来源主体也往往是非市场化的“单位”出资、政府拨款、基金资助,等等。杨琦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出版组织有三种形式:政府出版机构、商业出版公司、非营利出版机构。”[2]“三种形式”的其中两种是非市场化的。因此,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运行机制实质上是经济上依赖于全社会无偿资助而得以运行的机制,该机制要求学术期刊尽可能降低出版成本,尽可能借助学术期刊影响力吸附社会商业化广告等途径以达到盈利的机制。这与中国一再强调的出版(尤其是学术出版)事业“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政策宗旨不谋而合。可见,学术期刊出版背后的规律是相同的,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经济运行机制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无疑具有不少启迪作用。

二、学术期刊的自身创收

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自身创收主要包括广告收入、发行收入、版面费收入、论文使用权出售费收入与会议收入等5个方面,形成了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重要收入来源。

(一)广告收入

虽然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广告收入远不及“消费类”的广告收入丰厚,并且并非所有学术期刊都有广告业务。比如美国的大众性消费类期刊《体育画报》2002年的广告收入达6.44亿美元,美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的新闻”大众读物《时代》周刊的广告收入为4.66亿美元[3],而学术期刊广告收入远没有如此丰厚,即使是鼎鼎大名、世界首屈一指的《自然》杂志年广告收入也仅有1亿美元,同样著名的《科学》杂志年广告收入仅为2000万美元,更何况占主体地位的其他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几乎没有广告业务。但是作为知名度很高的西方国家学术期刊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的广告仍值得研究。为容纳更多广告,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往往页码很多,如美国学术期刊广告与正文之比大都为1:1,每页广告收入6万美元80-98。德国学术期刊发行量收入大约占总利润的30%,广告占70%。西方其他主要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从英国的《自然》广告来看,其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0%以上;美国的《科学》年广告收入约2000万美元,占总收入的50%以上;美国的《科学》以及总部设于德国施普林格等地出版的学术期刊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告,广告收入动辄以几千万、数亿、数十亿美元计。再如美国专业学术期刊《化学化工新闻》,其历任主编在广告上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其广告创刊时仅为12页,经过不断做精、做细、做大的过程,通过广告本身的美化达到了美化学术期刊的功效,以此争取了更多的广告业务,实现了更多的广告收入,目前《化学化工新闻》已成为学术期刊界广告收入最多的期刊之一。与广告相应的是,学术期刊的广告页码与正文相差无几,据美国2000年统计,期刊广告页与正文页的比例平均为50.3%:49.7%;英国医学会的《英国医学杂志》正文与广告之比为7:3;日本许多学术期刊广告已达100多页,正文与广告可谓平分秋色。美国一些学术期刊还做封面广告,《学校家长媒体》副总编辑兰德尔坚称:“只要广告主愿意,我们会经常刊登这样的广告。”[9]。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刊登广告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广告在其收入中所占比重也因期刊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大致有以下类型:(1)综合类学术期刊广告;(2)医学类学术期刊广告;(3)快报(Letters)类学术期刊广告;(4)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没有广告业务。在西方并非所有学术期刊都能够或者乐意刊登商业广告。因为很大一部分学术期刊是由高校、学会、协会等非营利性机构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及其他纯学术性期刊,这些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小,这类学术期刊及其刊载成果的出版和是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这些学术期刊大都依靠主办单位拨款、政府拨款、各种基金资助,以及学会、协会的会员会费等维持其运作和生存。

(二)发行收入

西方国家出版物(包括学术期刊)的发行多样、灵活、开放、规律、创新和规范,加拿大是通过邮局发行学术期刊最多的国家,发行渠道有如下主要途径:通过邮局发行,占总发行量一半;出版者自办发行,占总发行量的44%;期刊发行通过国内所有报刊网点零售发行,占发行量的5%;其余约1%通过其他途径发行。即使是在学术期刊邮局发行量最大的加拿大,也仅占总发行量的50%。德国与美国的期刊发行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从总销售公司到中间商最终再到订户;二是从总销售公司到零售商最终到订户;三是从出版公司到中间商最终再到订户;第四是从邮局直接到订户。德美两国期刊的总销售公司是专门为出版公司(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作销售发行的,总公司是邮局发行的强力竞争者。前者采取的销售发行方式具有多样、灵活、开放、有规律、创新强、规范化、快捷等众多优越性。发行收入有一般性发行收入和垄断性收入两种类型;美国是世界学术期刊最西方化的代表,对其发行方式进行个案剖析,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以美国学术期刊为例,其在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各环节普遍实行了“门户开放”政策,往往能够吸收全球学科领域最优秀的学术论文成果,这就决定了其在众多学术领域的首发权;同样,美国学术期刊从版式、栏目、文字、图表等方面,风格别致优美,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与社会认可度,为其发行打下了良好基础。美国学术期刊在不同国别的发行渠道差异很大,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其渠道也多样化,其发行方式的灵活性包括长期订户与大批量订数订户采取特别优惠价格的政策措施,拉大学术期刊全年订户与零售订户之间价格的差距以吸引更多大订户和全年订户,美国学术期刊还依据市场规律调控发行活动,对发行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期刊发行数据的科学管理。制定一系列行业严格的规范、标准,对发行量进行质量认证,其认证机构主要有“国际商业性出版物审计组织”“美国发行量审计局”和“美国标准评价和数据服务公司”等。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在一般性发行收入方面尽可能考虑经济效益,往往通过增加发行量得以实现,当然,同时也间接关心社会效益,因为订阅者越多,其学术、文化影响力越大。如《美国医学会学报》年发行收入在400万美元以上,广告收入约为2000万美元。为了扩大发行量,《美国医学会学报》实行了发行方式、版本和定价的“三三制”,即分为读者订阅、单行本销售和免费赠阅。免费赠阅旨在做潜在广告,以实现对政府官员、世界知名学者、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大学生众多患者进行无缝隙渗透。为方便个人读者、单位订户,《美国医学会学报》在版本上也挖空心思,如出版国际版、普通版、超厚版,等等。为了降低印刷与邮寄成本,国际版采用纸薄、页码少、无广告、印数少的版本。《美国医学会学报》还针对国内数以万计的订户,发行了普通版,印刷精美,广告量大。西方国家读者看重学术质量,而美国国内读者则是广告信息与论文质量兼顾,西方国家大公司则更看重广告内容、广告形式与广告效果。所以,以上三种版本发行定位准确,发行工作行之有效。广告与学术期刊发行一脉相承,更大的发行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学术期刊有了更多广告,才更有能力降低价格,低价格的学术期刊加以更高稿酬吸引最优秀的学术论文稿源,学术期刊质量及其对学术论文、广告吸引力相辅相成,三者相得益彰,三足鼎立。

(三)版面费收入

在西方国家,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早已成为惯例。“版面费”也叫“出版费”“发表费”“投稿费”或“注册费”,等等。学术期刊成本一般通过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等方式来获得消化,这种“版面费”比较复杂,包括各个环节以及作者费用的各个项目收费,具体包括:一般性版面费、超额版面费、图表及图版费、校对清样修改费及其他相关费用等。通过对美国《植物细胞》《农作物科学》等23种知名学术期刊作者版面费情况的调查表明:西方国家有接近一半的学术期刊尤其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都对作者收取各种“版面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版面费”相对少一些。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费用收取透明度很高,上述各种“版面费”都通过学术期刊的《作者指南》予以事先明确规定与声明,而那些可灵活掌握的费用及免收费的文字类型等在《作者指南》中也予以明确告知。如《植物生理杂志》《植物细胞》等杂志的《作者指南》规定:特殊情况下作者可与编辑部协商申请免掉彩图和版面的费用等。其目的是便于作者把握相关学术期刊收费情况,有针对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及支付能力进行综合考虑,有选择地寻找合适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对于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而言,版面费收入主要包括:(1)一般版面费,也叫“发表费”或“出版费”;(2)超版面费,也叫“补充版面费”;(3)图版费,其费用与图版是否彩色有关,彩色图版费高于黑白图版费;(4)校对清样修改费;(5)来自作者的其他费用。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国家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不到50%,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基本不收版面费,极个别商业类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如美国的《商务评论》《美国商学会学报》《金融杂志》等。在西方国家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界,收取版面费的比重较大。完全免费发表的学术期刊一般影响力都很大,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包括众多政府组织、基金会等资助资金来源渠道。

(四)学术期刊的论文使用权出售费收入

“论文使用权”是指在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版权的使用权利,论文使用权可以让渡与出售。学术论文使用权的让渡与出售形成学术期刊的论文使用权出售费收入。学术论文版权受法律保护,往往仅供付费者使用。在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出售已的使用权已成为其收入的稳定来源。德国知识产权法规定非常严格,学术期刊论文的版权任何人不得转用,公司或个人要使用必须从出版者那里购买。例如施普林格“版权部”就是专门负责销售期刊学术论文的机构。为方便与学术论文作者联系,施普林格专门成立了学术交流部门,在作者与编者及使用者之间搭建桥梁。此外,西方国家学术期刊还有部分来自出售抽印本、过刊、期刊缩印本和电子版的经济收入。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2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学术评价单一,学术导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统计(见图1)[2],可见我国作者在SCI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唯SCI、EI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发表过论文作为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甚至“一刀切”式的对发表SCI、EI论文做硬性要求,这就造成大量优秀论文流失和科研经费浪费,威胁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过分依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以影响因子论英雄,评价体系单一,忽略期刊自身学科属性和社会效益,导致大量办刊人忘记办刊初心,把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作为办刊指南,被学术评价机制牵着鼻子走。

1.2大而不强,办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已达5000余种,期刊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是名副其实的期刊大国,但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2008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28;在2007—2017发表国际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共有21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排序,中国仅排在第15位,面临数量多,但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的问题。而且,我国科技期刊多附属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处于本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上不够重视,分散、弱小、实力不强、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是当前的现状。

1.3刊网融合不深入,转型升级有待提升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快捷、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也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了蓬勃的动力。期刊从业者也纷纷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通过期刊+电商、期刊+旅游、期刊+教育、期刊+会展等一系列的“期刊+”模式加入“互联网+”的浪潮,但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浅尝辄止,在内容资源的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互动分享等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融合深度还不够,利用新兴媒体带动期刊转型升级的路还很长。

2提升学术期刊水平途径

2.1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整体实力

我国的科技期刊是随着西学东渐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是西方科技期刊的附属品。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这是总书记的期待,也是人民的期待。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中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整体向好,不断前进。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在不断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把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整体实力,提升我国期刊在国际交流中的参与权、话语权、评价权以及主导权,推动中国期刊传播好中国声音。

2.2注重内容和质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期刊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传播质量。要做好内容质量关键是要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可通过研究行业热点策划专题,采取跟踪基金项目、参加行业学术会议或直接向行业专家约稿等方式约取高水平稿件,同时注重同行评审,不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建立优质品牌,树立良好口碑,从而带动更多、更优秀的稿源;编校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在编辑队伍上,可通过采取树立精品意识、发扬韬奋精神、加强培训和学习等手段来不断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和编校水平。在编校方法上,除采用常规编辑加工和“三校一读”等方法外,还可采用分项校对、量化校对及文字校对软件校对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编校质量;传播质量是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期刊知名度的保证,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期刊采取自建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进行传播,采取自办、与邮局或第三方合作进行发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今天,可继续深化刊网融合,推进期刊融合创新,建构期刊多元传播渠道,不断提质增效。

2.3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建设,不断提高竞争力

集群化是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期刊社绝大多数小且分散,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由于产业化规模不大,导致难以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潜力,且在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争夺优质期刊资源面前缺少竞争力,发展期刊集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刊群在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只有继续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刊分散、弱小、实力不强的问题。通过优化期刊出版配置,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期刊群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培育一批期刊产业的龙头骨干,推动期刊业做大做强,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竞争力。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3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场所精神;西化;社会学;融合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西方各国在经济、贸易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为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的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和了解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方法;国外的规划设计公司也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在建筑、规划、景观各个层面参与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介绍西方景观设计的论文、专著的出现,大量的西方景观作品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传播到国内,使得中国的景观设计出现一定程度的西化趋势。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待更深刻地分析和认识,以更好地捕捉国内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向,引导其合理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1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西化途径

1.1西方景观作品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考察或旅游,发达国家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开始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影响到国内的设计实践。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系列介绍国外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作品的论文在《中国园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同时还有《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欧洲新景观》等一批研究西方现代景观的专著问世。这些论文和专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西方当代的景观设计,让国内景观行业的设计人员、教师和学生对国外的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这对我们设计实践、专业教学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此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最新的设计作品通过期刊、网络源源不断进入中国,这些作品往往成为国内设计人员设计时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1.2西方设计公司的参与

随着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景观设计行业,许多国外的著名规划设计公司如EDAW、SWA、BeltCollins、EDSA等都瞄准国内巨大的市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国内主要城市成立了一系列公司,通过与国内设计单位竞争,全面参与到中国的规划设计领域。这些境外公司先进的设计理念,他们对现代城市空间娴熟的处理手法,都对国内景观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EDAW公司的金鸡湖项目成功后,许多城市的滨水空间都采用了类似的形式,而BeltCollins自由圆滑的曲线形式也成为众多居住小区景观的模板。

1.3海归设计师的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在海外学习的景观设计师回国创业。他们将在国外所学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国内的设计实践,创作出一批对国内景观设计行业产生影响的作品。这些设计师普遍具有高学历背景,其中一些进入国内重点高校任教,他们不仅进行设计实践,而且撰写论文、书籍将自己的作品和理念向社会推广,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俞孔坚教授,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西方景观中简约的几何形式和尊重场地生态过程的思想。例如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中的彩色方盒子(图1)、柱阵,秦皇岛汤河公园里的“红飘带”(图2)都体现了这些特征。

1.4项目决策者的推动

随着国门的逐渐放开,各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开发商有机会出国参观、考察。虽然这种考察通常不会让考察者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国外城市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却能让考察者对那些具有强烈异域风情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形式留下深刻印象[1]。当新一代城市管理者与决策者雄心勃勃地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他们也希望通过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来建立自己的政绩,将西方风格的广场、绿地移植到国内城市恰好是改变城市形象的快捷途径。在居住区景观方面,开发商更是以加州花园、欧陆风情等作为高档楼盘的卖点,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增加楼盘的附加值。这样,从城市的公共空间到居住区内部花园,西方景观的形式逐渐在国内蔓延开来。

2中国景观设计西化的社会学原因分析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西化是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向西方学习,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景观设计行业面对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转变的本能应对。从总体上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转变带来的需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跟风、照搬移植等一些不合理做法。以下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景观设计西化现象加以分析。

2.1社会生活转变带来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处在社会底层,没有或很少有闲暇时间,只有统治阶级、地主富商才享有大量闲暇,同时他们也拥有雄厚的财力,能够修建园林为自己的休闲生活服务。因此,中国传统园林总体上都是为少数人服务,在其设计手法上也体现出这一点。解放后,人民群众虽然在法律上拥有了享受闲暇生活的权利,但是由于长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实际上享受现代意义上休闲生活的机会很有限,加之受极“左”思想影响,也很少有人敢去享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务劳动向社会化发展以及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现代意义的休闲生活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多,有闲暇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公共休闲活动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随着大众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也必然要发生改变。为少数社会精英休闲服务的传统园林形式在新时期越来越难以满足平民化、多元化的社会生活需要,而更强调为公共生活服务的西方现代景观形式则体现了对当代城市社会生活更好的适应性。此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上有所发展,而且在类型上也获得极大的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场、滨水区、道路、商业街区、交通站场等景观设计项目逐渐增多,原来仅仅用来绿化的场地开始需要用设计的手段转变为满足公共生活的开放空间,而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企事业园区、学校校园等空间类型也对环境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社会转型期陡然增多的公共空间类型以及各种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加之设计研究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传统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在此时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传统园林的意境效果也很难得到有效表达。因此,景观设计行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公共空间处理更加成熟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学习借鉴,形成一股时代的潮流。

2.2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爆发

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外国产品便源源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的老百姓在消费洋货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因此,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向往,一直作为历史的种子潜藏在中国社会的心灵深处[2]。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对外交流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政治性的与世隔绝压抑着群众的消费欲,反而使得国外商品变得高贵而神秘。一旦国门打开,长期的消费压抑实际上增强了人们获取外国产品的渴望。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享受到红利的人群开始注重商品和消费背后身份符号的象征,他们希望在自己消费的物品中体现出社会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人对消费方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其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3]。这种对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结合其所处社会的消费文化形态,使得每个人产生不同的消费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而消费意识和世俗文化也随之浸入整个社会心理。这样,展示个人品位、社会地位及其它一些符号意义的指示价值开始挑战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4]。这好比近年来以“苹果”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成功地刺激了国内大众的消费心理,很多人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唯恐落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足对更高社会身份的内在渴望。从景观设计行业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景观设计形式上的西化开始在居住景观、市政景观、企业园区等各类景观中普遍出现,而与之相伴的也正是市场放开后大众对国外商品消费的激增。这种消费欲望压抑得越久,爆发的力度也越大,因此在消费领域出现了很多对国外商品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在景观设计领域,由于长期对外交流的缺乏,若干年里国内对国外的设计既陌生又好奇。随着国门再次打开,国外的专业书籍、资料逐渐传入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去国外学习交流,西方近几十年景观设计的成果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人们对这些充满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新景观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与此同时,很多政府领导、开发商纷纷出国考察,西方景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考察者对其极力推崇。除了视觉上的新鲜感,西方景观形式背后蕴含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优越生活方式的符号意义,也成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实现自我社会身份重新定义的重要途径。这一社会心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居住小区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这些小区除了在名称上冠以“普罗旺斯”、“香榭丽舍”等欧式称谓,在风格上也采用欧式的水景、亭廊小品等(图3),往往住宅的售价也比较高。这实际上正是精明的开发商和设计者捕捉到了社会富裕阶层想要满足自我社会身份认同的心理,而采取的营销和设计策略。在城市建设中,当纽约、巴黎、伦敦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国内城市的竞相模仿实质上也是对景观形式背后城市身份地位的一种追求。

2.3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其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支撑起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标准。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或时代,都会有一些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但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观念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冲击着“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市场竞争意识深入人心[5]。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成本、效益、投入、产出成为人们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使得整个社会都被商业思维所包围,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蔓延。在景观设计行业中,原先各设计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有稳定的业务来源,但经过体制改革后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在方案设计时必须要更多考虑委托方的要求,而广大中小民营设计单位则更是如此。项目委托方通常缺乏专业的设计素养,极容易被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西方景观形式所吸引,并把他们的审美口味传达给设计方,而设计方为了尽快完成设计任务获取经济效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外来形式和地域特征的融合,因此往往造成对西方景观形式的直接引用,这也使得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些景观雷同的现象。此外,一些境外公司和海归设计师成功地将国外景观形式移植到国内,并且在国际竞赛中收获奖项,产生了极强的样板效应。例如EDAW的金鸡湖项目成功之后,国内城市纷纷效仿,出现了许多与之风格类似的滨水区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为了让城市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效,直接按照样板来规划设计是既稳妥又能出效果的方法,于是像EDAW的城市设计、BeltCollins的小区设计就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竞相模仿的样板,各设计单位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也极力模仿这些成熟的形式,甚至在方案图纸绘制时也尽量模仿境外公司的风格以迎合甲方的口味,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加速推动了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

3结语

综上所述,从社会学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主要源自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而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爆发以及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也导致了出现盲目跟风、照搬移植等一些负面现象。今天回过头来理性看待中国景观设计的西化过程,我们一方面应看到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正是由于与外界长期的隔绝,积压已久的学习渴望在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中必然滋生出一些过于激进的做法,这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是难以避免的。如前所述,当社会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相较于以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景观设计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跳出传统园林绿化的窠臼,向西方学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西方的景观设计形式和理念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推动了中国景观的现代化转型。而随着国内对西方景观设计研究的深入,业界和学界已经从形式层面上的学习上升到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研究,西方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等理论已经被逐渐运用于设计实践当中。此外,随着景观设计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大家也在更高的层面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园林艺术与当代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可能。其中,以苏州博物馆庭园、第五园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中式”景观的出现,已经证明在传统中式景观和当代城市环境的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未来,应当在立足于中国城市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更深的层面加强中西方景观设计的融合,从而构筑中国景观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3.

[2]唐敏,茹华杰.“崇洋”消费的原因分析[J].商业研究,1998(6):25-26.

[3]陶海鹰.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设计的现代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5-82.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7-68.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4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学术评价单一,学术导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统计,可见我国作者在SCI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唯SCI、EI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发表过论文作为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甚至“一刀切”式的对发表SCI、EI论文做硬性要求,这就造成大量优秀论文流失和科研经费浪费,威胁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过分依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以影响因子论英雄,评价体系单一,忽略期刊自身学科属性和社会效益,导致大量办刊人忘记办刊初心,把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作为办刊指南,被学术评价机制牵着鼻子走。

1.2大而不强,办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已达5000余种,期刊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是名副其实的期刊大国,但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2008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28;在2007—2017发表国际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共有21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排序,中国仅排在第15位,面临数量多,但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的问题。而且,我国科技期刊多附属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处于本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上不够重视,分散、弱小、实力不强、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是当前的现状。

1.3刊网融合不深入,转型升级有待提升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快捷、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也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了蓬勃的动力。期刊从业者也纷纷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通过期刊+电商、期刊+旅游、期刊+教育、期刊+会展等一系列的“期刊+”模式加入“互联网+”的浪潮,但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浅尝辄止,在内容资源的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互动分享等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融合深度还不够,利用新兴媒体带动期刊转型升级的路还很长。

2提升学术期刊水平途径

2.1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整体实力

我国的科技期刊是随着西学东渐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是西方科技期刊的附属品。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这是总书记的期待,也是人民的期待。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中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整体向好,不断前进。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在不断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把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整体实力,提升我国期刊在国际交流中的参与权、话语权、评价权以及主导权,推动中国期刊传播好中国声音。

2.2注重内容和质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期刊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传播质量。要做好内容质量关键是要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可通过研究行业热点策划专题,采取跟踪基金项目、参加行业学术会议或直接向行业专家约稿等方式约取高水平稿件,同时注重同行评审,不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建立优质品牌,树立良好口碑,从而带动更多、更优秀的稿源;编校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在编辑队伍上,可通过采取树立精品意识、发扬韬奋精神、加强培训和学习等手段来不断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和编校水平。在编校方法上,除采用常规编辑加工和“三校一读”等方法外,还可采用分项校对、量化校对及文字校对软件校对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编校质量;传播质量是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期刊知名度的保证,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期刊采取自建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进行传播,采取自办、与邮局或第三方合作进行发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今天,可继续深化刊网融合,推进期刊融合创新,建构期刊多元传播渠道,不断提质增效。

2.3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建设,不断提高竞争力

集群化是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期刊社绝大多数小且分散,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由于产业化规模不大,导致难以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潜力,且在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争夺优质期刊资源面前缺少竞争力,发展期刊集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刊群在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只有继续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刊分散、弱小、实力不强的问题。通过优化期刊出版配置,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期刊群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培育一批期刊产业的龙头骨干,推动期刊业做大做强,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竞争力。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5

1.1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江苏省科技期刊产品被市场接受

品牌科技期刊对于读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给人以资讯和内容方面的服务,还构建着人们的价值体系、社会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具有自身特性的品牌期刊,在数字化、国际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科技期刊的商标和品牌为期刊的独特性提供了法律保护;②科技期刊品牌化能吸引忠实读者,知名的品牌期刊能获得读者青睐,并建立读者群;③有利于期刊销售者细分市场;④知名科技期刊品牌有助于建立期刊形象和吸引编辑人才。因为良好的科技期刊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待遇、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科技期刊品牌的编辑部有助于降低人才流动率、吸引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期刊品牌的发展。

1.2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江苏省科技期刊企业构造核心竞争力

由于江苏省科技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科技期刊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品的生产周期也愈来愈短。为避免江苏省科技期刊同质竞争现象,各大品牌科技期刊社重构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通路,塑造了独特的科技期刊文化产品和自己的特质,使得品牌营销意义越来越重大。

1.3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江苏省科技期刊企业进行资源重组

江苏省科技期刊业从数量增长型向优质高效型战略转移,意味着科技期刊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科技期刊杂志社须创立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利用品牌优势不断开发后续产品并形成规模,把无形品牌科技期刊资产转化为有形的效益。通过科技期刊社的战略性重组和市场竞争,既可以增强科技期刊自身的抗风险力和竞争力,又能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2江苏省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2.1江苏省科技期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江苏省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缺乏科技期刊品牌意识和竞争观念的问题,甚至有些期刊社忽视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25.1%,的江苏科技期刊有品牌标志,3.0%,的江苏科技期刊实施品牌形象设计,11.8%,的江苏科技期刊曾组织参与国际期刊展会的宣传活动,45.7%,的江苏科技期刊曾参与国内期刊展会的宣传活动。这些数据表明,仍然须要加强江苏省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力度和意识。

2.2江苏省科技期刊品牌国际化程度低

有不少江苏省科技期刊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好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一些科技品牌期刊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江苏省科技期刊尚缺乏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品牌科技期刊。据调查结果显示,国际来稿量仅占江苏省科技期刊年收稿总数的0.26%,,国际合作研究论文仅占江苏省科技期刊年收稿总数的0.24%,。这说明江苏省科技期刊对国际作者未能形成品牌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文化;符号学;情境设计;动漫创意产品

移动互联时代,消费群体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观念认同产生改变,强调公众情感需求、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的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推动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出现新的变化。

一、“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

1.互联网设计思维

“互联网+”文创产品从“以产品为中心,关注于提高产品的性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设计思维”,强调用户驱动产品,通过用户反馈来快速更新和服务模式营利。透过“体验、聚合、互动、分享、迭代、扁平”等关键词,这种思维改变了“设计-生产-销售-传播”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而“互联网+”主导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也由人际传播替换为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大众传播。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促成红色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加速红色文化到红色文化IP的转化。借力“互联网+”,以本土化题材的贴近扩大粉丝群体、影响公众的情感和认知;打通社交平台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在线商店等多样的传播与推广形式,形成注重用户体验的迭代设计新模式,使长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更好地传达,并获得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热点文化元素提取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各种各样的资源形态呈现着红色文化的特质。从红色文化资源来看,长沙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碎片化、海量化的趋势,公众关注的焦点每天都在变化,而把握这一变化的动态规律与趋势是决定创意产品设计成败的关键。面对纷杂的信息与公众偏好差异,借助互联网数据平台的辅助支持,对目标用户行为特征、意向偏好等数据进行挖掘,探寻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取精准的数据分析,进而完成热点红色文化元素的提取。创作团队针对长沙的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进行互联网数据比较和筛选,最终挑选五个研究对象,分别是、刘少奇、雷锋、、任弼时。接下来从互联网搜索数据、在线电商产品以及学术研究文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热度比较。首先,根据百度搜索指数(如图1所示)推理,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无可取代,雷锋则因社会道德建设需求和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而维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其次,对中国知网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统计,截至2019年5月1日的搜索数据显示,的相关论文研究共有131744篇,远超出排名第二的雷锋文章篇数。最后,对网络电商平台上相关衍生产品类别及数量进行比较发现,围绕形象设计的创意产品仍然最受欢迎。互联网搜索数据表明了公众的关注焦点,学术论文研究也代表着社会中坚阶层对于红色文化的敬畏之情,人物衍生产品的数据展示着文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综合三个数据图表可以得出结论:以作为设计对象能获取最大数量的公众接受。

二长沙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1.基于皮尔斯符号三角的创意产品设计

符号学研究基于人们通常的思维规律之上,不仅为意义的传达提供条件,同时也在表达中充当载体,也因思维的深刻和理论的指导性而备受重视。皮尔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前人对于符号学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分别是代表项(符号本身)与对象存在关系,这种关系中又存在解释项,体现着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当符号把某一符形和事物建立特殊的表征关系时,这个符号就获得了关于事物自身的讯息,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文化符号是设计与艺术结合文化元素的应用,设计中的灵感和提取的视觉元素在要达成的目标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在全球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其实已经纳入文化价值体系,所有的“物”具有附加的文化和象征意味,如法国思想家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物体系》中提出,在消费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我们不但消费物,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2.“互联网+”视角下文创产品的价值传播

移动互联网提升了传播的效率,强大的搜索与推送功能使得有着独特创意的优秀产品通过裂变式传播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文化创意产品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外观、功能和价格,而利用更为丰富的内涵及附加价值让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文创产品可分为三个阶段来满足消费需求。第一,让消费者接受产品的呈现方式以及对于作品的印象,形成对产品的感知。第二,每一件创意作品都有着蕴含其中的历史印迹,完成基于产品表面的感知之后,就会转化为对产品背后文化的识别。第三,在资源解构阶段,公众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把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认识理解,移情于文创作品中,完成产品背后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位,而“红色”是文创的灵魂,以设计创意的媒介符号,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从文化内容的元素找出真正的核心价值,萃取文化内容,转化为符合时尚市场需求的创意产品,以寻求以符号对精神层面的满足。

三长沙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1.《登高望远》摆台设计方案

摆台设计承担着传递红色文化的责任,符号本身并不能让人感动,感动人的是情境设计下的符号能快速唤起人们心中的心理感受和精神认同,并将其在主观世界中还原与建构,以其形象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起观者内心的交互感知。基于这种符号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我们将前期调研和互联网数据对比,利用情境设计原理,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中强化红色主题。情境设计是指环境对用户的需求产生影响,并从不同情境发现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情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多论证实践于生活中的家用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的探索较少。美国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情境的系统模型中包含物品、场合、角色以及文化,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在设计学视角下,文化作为设计的指导精神始终影响着其他三个要素的方向掌控。我们在设计中也通过“人-环境-物”进行整体设计把控,把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历史意义赋予作品的物质载体,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作既有互动又满足愉悦的文创产品。摆台设计选择青年跨步攀登的动态,伟人形象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力量,在符号在传播中的情感得到适宜表达。头像和身体的比例适当做更改,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突出人物头像在整个摆台中的比例。台案之上,摆台的造型在我们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全方位的动势,如同有一架摄影机凌空俯瞰,像是电影中常用的镜头语言。造型设计动感十足,姿势结构完美而生动,底座是不规则的山石,伟人身体略微向前倾,迎着风奋勇前行。前后跨越较大幅度的步伐,整个造型成一个钝角三角形,挥舞手臂指点江山的逼人气势,长袍在挺拔英姿下的摆动,让我们感受到迎风攀登,有一种欲乘风破浪姿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美感。摆件造型设计精巧,像是一个置放于苍山之上大型雕塑的缩小版,虽然没有背景,但是万山层染、江河奔流的乱世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感充斥整个空间,让人顿生无限景仰之情(见图2)。情境构建根据消费者设身处地的感知,以伟人的光辉事迹作映衬,使创作的摆台呈现红色文化和地域性特色,在视觉和触觉中调动他们的情感经验参与,感受产品之中蕴含的文化和特色。

2.明信片设计方案

明信片以售价低、传递信息准确而风行全球,并通过车站、客车、博览会、风景名胜等所有住宿、运输和服务业等传播,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首选。明信片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十分多元,涵盖风景照片、艺术作品、人物图像、名人名言、手绘插图等,在旅游区的明信片主要是表现当地相关的图文讯息,以此成为莅临此地的最佳见证。年轻人每天接触各式资讯,他们对于红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希望能以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图像符号出现。经过前期调研和互联网数据做对比,我们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选择不同形式的明信片为载体。为适应不同青年人的喜爱,在明信片的人物造型设计中分别设计传统的写实版和夸张创意的卡通版本两种样式,撷取以以及与长沙有着深度交集的正面历史代表人物为创作元素,并配以经典有广泛影响力的诗句或口号(见图3、图4)。人们的认识形态,是经过“自然形态(经由变形、夸张)——装饰形象(提炼、简化)——抽象形态”的过程,而明信片中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可以引起消费者的熟悉记忆,这些夸张提炼后的图像让年轻人迅速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进行分享。如图3,采用拼接的形式,将青年符号有层次地排列,画面整体饱满而不凌乱。图4节选动画《青春的力量》中的插画,并进行切割排列。作品将已在互联网推广的元素以图案的形式浓缩在这小小的一张卡片之中,同时它又具有信件功能,是和朋友联络感情和传递文化的载体。明信片不同风格的动漫图像以一种奇妙组合的方式呈现,辅以明信片中不同的文字警句,各种视觉符号整合又重组,彼此间相互连接,形状、线条、色彩都暗合红色文化中的教育警示,演变为意有所指的符号,向我们默默诉说着一个个战火硝烟的故事。

四结语

以长沙红色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取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并以动漫手段设计富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对丰富本土旅游纪念品市场、促进长沙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坤杰,肖狄虎,李辉.从传播视角探析湖湘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模型[J].包装工程,2018(8):89-94

[2]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56-57

[3]陈坤杰.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8.

[4]黄晶.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J].河南理工大学,焦作,2018(8).238-244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古代书画;设计;文创产品

一、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艺术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冲击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创产品的诉求,不再是仅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即可,而是要求有文化性、娱乐性、精神性的产品。因此,文创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成为必选的命题。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相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而且顺应时展潮流,有望为中国文创产业的未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时代号召下,故宫博物院走出了崭新的创新路径。在故宫网店销售的文创产品中,中国古代书画元素系列文创产品的销量遥遥领先。这种现象的主要功劳在于故宫文创的设计思想及产品类别,不仅能给予消费者传统美感的熏陶,同时种类丰富、美观实用,满足人们日常所需。当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关键是要实现与受众精神和情感层面的互动,这样才能广泛传播。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一)“文化、流通、互动”三要素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须考虑到:文化、流通和互动。文创产品的设计应在满足欣赏的基础上,努力走到群众生活中去。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主要是文化传播教育,在设计上只有考虑到产品的传播流动性,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文化的“流通”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增长。成功的文创产品不仅是传统文化行走的代言人,也能弘扬与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文创产品要有实用性,也应是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产物。

(二)对IP感与主题系列的应用

创意产业是一门风险产业,当今文创产品的时代性、精神性已经超越过去的时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要更加关注时尚潮流、个人嗜好、传播炒作、社会环境等不可忽略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的播出,故宫文创产品趁着这股传媒热潮,推出了一系列IP合作,并且取得巨大成功。例如:“千里江山系列”“清明上河图系列”等。故宫文创产品设计的主题也根据节庆日分为了“宫里过年”“金榜题名”“九下清凉”等,且都取得了比较可观的社会反响。

三、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在故宫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一)古代中国画元素的应用

故宫文创中的“创意生活”类多为实用型产品,其设计元素不仅涉及世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等,还多选取一些色彩搭配古朴典雅、大气经典且绘画题材寓意吉祥、立意高远的小众传统书画作品。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清王时敏作《杜甫诗意图》册中,一幅绘苍松挺拔,山崖巍峨,一幅绘高山清溪,幽舍掩映,就非常适合用于文人学习用具设计,故宫“艺想丹青”书签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文创系列帆布包的设计取材多选于图案洞明可爱、匠心独运、朴拙有趣的书画精品,譬如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杷山鸟图》《果树来禽图》等。为适应不同年龄及性格的消费者,还应用有祥瑞福寿之意的《桃兔图》,清新淡雅的《荷花图》等。值得一提的是,故宫文创专题推出了“千里江山”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从书签、杯垫到手提袋、镇纸、手机壳等应有尽有,灵感源自中国画中的金碧山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二)故宫文创中的中国书法元素

文创产品一定要使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故宫文创中运用书法篆刻元素进行设计的印章正满足了消费者这个夙愿。篆刻与印章的使用,在中国书法史上历史悠久。历代帝王中,以清代的乾隆皇帝最为嗜印,他酷爱珍藏书画,凡珍藏书画珍品,都要盖上一章。世人常见清宫旧藏书画作品中,乾隆皇帝是无画不衿,无书不盖,乾隆皇帝的印章数量高达1800多枚。故宫文创选取乾隆皇帝的典型印玺,设计出了一套“乾隆的百宝箱”印章组合,以榉木和塑胶为材质,便于携带和保存。购买者不仅可以体会到乾隆皇帝热爱盖章的乐趣,同时也能对书法中的篆刻文化有所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所以文创产品在设计时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性。设计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设计与文创产业的跨界交叉,突破了行业的羁绊,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和活力。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书画元素相结合,兼具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原创性,是未来文创设计取向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2011.11月重印).

消费效益论文范文8

一、学术期刊宏观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不仅要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还要从组成结构、编辑人员专业构成等方面进行宏观层面的改革,只有实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改革的密切配合,消除互相制约的不合理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改革效果。

(一)组成结构改革

1.增加专业性期刊数量,限制综合性期刊数量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格局是以综合性期刊为主。综合性期刊往往涉及几个学科,学科边界模糊,影响了读者信息索取的便捷性与靶向性及期刊品牌建设,继而影响期刊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专业性学术期刊因其专注某一学科,期刊定位更为准确、整体结构更为合理、栏目设置更为细化、选题更为前沿新颖,从而对特定学科学术水平的推进更为有力,更能彰显学术期刊的价值和使命。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大对专业性期刊的审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督促和指导现有综合类学术期刊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变。比如,高校综合性学报,要从为学校办刊向为学科办刊转变,即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影响力积极向专业性期刊转变。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要依托本校安全、管理学科影响力于2018年更名为《安全与管理学报》,成为安全、管理及交叉学科突破性理论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发表阵地。

2.逐步增加英文学术期刊数量

1887年,我国出版发行了第1种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MedicalJournal。截至2018年3月26日,我国共出版了548种英文学术期刊,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6468种)的8.47%。①英文学术期刊更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8版)可见一斑。在报告公布的175种“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英文学术期刊有137种,而中文学术期刊只有38种。②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偏低问题,出台了指导意见与提升计划,如2013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6部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在英语成为“国际语言”的语境下,为加强对外文化理念、意识形态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全球学术生态贡献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加大对英文学术期刊的刊号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出版发行优质的英文版期刊数量,尤其要增加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数量,在增加科技成果传播力的同时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理论动态和学术研究信息,促使“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编辑人员专业组成的结构性改革

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从事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的行为主体,其专业构成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现代出版体系下的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至少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及技术质量等三方面内容,因而编辑人员的专业构成也应与其相互照应,分成学术编辑(由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人员担任,把关学术质量)、文字编辑(由具有编辑出版专业或中文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对选定内容进行行文措辞、内容结构等细致化的整理和修改等,把关编校质量)和数字技术编辑(由具有数字出版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完成网站维护、网上编辑流程的更改、视频修改制作、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编辑和推送等数字化出版工作)三类,并根据期刊实际进行人数比例调整,使编辑人员专业组成更为科学合理,以满足出版质量要求。

二、学术期刊供给形式的结构性改革

(一)继续与中国知网等传播平台合作

截至发稿前,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共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100种,文献总量5300万篇;万方收录中文期刊8000余种;维普中文期刊收录期刊14652万种,文献总量6000余万篇。这三大期刊数据库在资源品种和服务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异,可满足读者差异化需求,是读者进行期刊学术论文数字化阅读的重要获取途径。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继续利用这三大传播平台进行数字化出版。

(二)建设并完善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

期刊网站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呈现本期刊已全文之外,还可以实现在线采编、与作者互动等,从而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现在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采用的是中国知网、三才、玛格泰克三种功能各异的采编系统。没有采用相关采编系统的学术期刊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期刊的系统,以提高采编效率、优化出版流程,从而扩大期刊影响,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和显示度,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升级。已建网站的期刊出版单位应完善开放获取(OA)功能并考虑读者对期刊深阅读与浅阅读的需要和便于国际科技情报机构检索和收录,提供PDF和HTML两种及以上阅读模式,以增强论文显示度,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进而提升引用率和影响力;增设互动交流板块,实现作者、读者的参与互动,使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地联系起来,增强读者黏性和有效供给,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科研传播功能。

(三)开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在社交类移动应用中月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月活跃粉丝数7.97亿,较2016年增长14%。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利用情况不佳。微信公众号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其接口设计、自定义交互菜单、小程序等都为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术期刊要顺应全媒体时展的要求,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按照网络传播特点对论文进行编辑推送,尽可能实现期刊内容数字化传播,扩大期刊传播力。

(四)推进移动有声阅读

《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发展迅猛,达到40.6亿元。为使平面的文字作品更加立体化、个性化和形象化,满足读者个性化、便捷化和“碎片”阅读需求以增强读者黏性和增加利润增长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采取与喜马拉雅等专业音频制作公司合作或独立制作的方式,推进移动有声阅读的建设以提供学术论文数字音频形式的在线收听和下载服务。

(五)推进数字集成出版

相较于纸质期刊,数字期刊更利于出版内容的归类整合。为发挥“集群”优势,提高学术出版力,我国学术期刊应在数字化出版基础上对出版资源进行再整合。对于综合性期刊,可以将过刊中同一学科的论文整合在一起推出专题数字辑刊;对于专业期刊,可以将过刊以年为单位组合成集刊数据库,或加入学科数字期刊群,利用刊群规模化优势来增加期刊所载论文被检索的几率。如条件成熟,在总结按学科进行集群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出版属地、行业或系统进行更大规模的数字化集群。

(六)进行增强出版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①进入数字时代,学术论文与社交网络的联系、与其他数据材料的关联及语义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科学研究过程更注重科研共享、数据重用,但限于出版理念与出版技术,传统论文出版与相关数据材料等之间往往相互独立,较难建立起有效关联。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应做出相应调整,如在出版的论文中提供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及数据库记录等信息以及与论文相关内容的链接,进行增强出版。增强出版以“结构化文本+富数据”形式,以文本、音频、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向读者传播研究成果,具有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等特点,是对传统数字出版形式的优化,能进一步提高知识服务能力和论文传播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通过加入OSID(OpenScienceIdenti-ty),即开放科学计划,②进行增强出版。

三、学术期刊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应根据期刊定位及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栏目结构、优化论文类型占比、增加提高自身影响力的论文构成要素。

(一)期刊栏目的改革

著名编辑家邹韬奋说,没有个性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市场经济时代是品牌效应时代,拥有了品牌效应,才可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期刊的品牌经营,首先是栏目的品牌经营。

1.强化重点栏目

重点栏目最能体现刊物价值、特色和办刊宗旨。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期刊栏目文章篇均下载频次及被引频次等指标判定栏目影响力,根据办刊的宗旨和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栏目,重点栏目放置于栏目首位并增加其文章选编数量,加强编辑力量。

2.开设争鸣栏目并设置差异化争鸣栏目选题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媒介,而争鸣栏目是学者进行学术观点碰撞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没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组织策划争鸣栏目;已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在了解同类期刊争鸣栏目选题现状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策划差异化争鸣选题以避免同质化,并认真实施策划方案,保证争鸣文章的学术质量。

3.减少同质化栏目

对于专业性期刊,改革重点是增加“你无我有”栏目,减少同质化。现在大多同学科学术期刊因报道学科一致性而导致其栏目设置大同小异,雷同化现象严重。对于同学科专业性期刊,要根据栏目空白和实际所需进行差异化栏目设置,强化期刊特色和学术价值。如《商业研究》“会展经济”栏目,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类期刊“会展经济”栏目尚处于空白的实际,为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履行学术传播的使命而策划。

4.增创特色优势栏目

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重点是要增创特色优势栏目。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学科众多,没有优势栏目则不能凸显期刊优势,应利用优势学科和资源增创优势栏目。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等综合类学术期刊,要根据学校学科优势申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以创设特色优势栏目,增强期刊影响力。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学研究”栏目即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增添了期刊特色和影响力。对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可通过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来增强竞争力,如《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民族历史”“蒙古国研究”等栏目独具地域特色,在学界相关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二)刊载论文内容和类型的改革

1.围绕办刊方针选录文章

办刊方针是刊物的灵魂,约束着栏目的设置与文章的内容。为提高自身专业性,我国学术期刊应紧紧围绕办刊方针选录文章。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办刊方针是推动和提高音乐学研究并为音乐教学服务,从创刊起便紧紧围绕办刊方针设计栏目、选录文章,开设了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学等体现办刊方针的栏目,保证并提高了期刊专业性与影响力。

2.均衡论文类型

学术期刊的论文类型大致分为研究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评论型论文三类。研究型论文研究深入,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属于一次文献,结论与观点更易被引用,为增加影响因子,各学术期刊更愿意发表此类型论文,这造成学术氛围的单调,限制了学术期刊的作用。我国学术期刊应逐渐增加综述型论文和评论型论文数量,达到论文类型的均衡,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学术导向与学术交流的作用。

(三)中文学术期刊论文题名、摘要、参考文献及其改革

1.中文学术期刊文章应附有中、英文题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B/T1-2006)》(以下简称《规范》)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应同时附有中、英文题名。而现实情况是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无论其属于哪种类型,英文题名与英文摘要、关键词往往同时附有,而《规范》对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的英文摘要没有做必须附有的硬性规定,导致其或有或无,直接影响到英文题名的或有或无,从而违反了上述规范要求。另外,EICompendex等国际知名检索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都包括论文标题等,为适应国际检索需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英文题名。

2.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

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EICompendex工程索引文献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除包括论文题名外,也包括摘要等。为了方便国际学术交流、加快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步伐、扩大国际影响力,中文学术期刊应调整论文内容组成要求,改变目前英文摘要作为“补白”而可有可无的现状。特别是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要按照《规范》要求,将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必要内容,并认真对其进行编译加工。

3.英文摘要应逐渐向英文梗概过渡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深入,为方便国外读者更完整、准确地了解论文内容,判断论文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经济研究》等中文学术期刊已不满足于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的英文摘要向外国读者介绍论文的做法,要求每篇论文要附有4500英文字符,包含研究背景与意义、主题与思路、方法与理论依据、经验数据及来源、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重要创新与贡献等的英文梗概,此举措使该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连年提升,于2012-2018年连续7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并位列前茅。鉴于此,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应由只介绍论文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向更翔实的英文梗概过渡。

4.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评价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以及科学依据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将参考文献作为论文的构成要素并按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进行编辑规范以保证其著录质量。

5.中文学术期刊应同时著录中、英文参考文献

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6.1中对参考文献著录用文字方面首次做了指导说明:“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用双语著录参考文献时,首先应用信息资源的原语种著录,然后用其他语种著录。”①如上述所论,参考文献对于学术期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术期刊应一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单一导致学术传播能力受限的局面,按此规则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由一种文字著录向双语著录转变。

四、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社会化媒介工具及互联网思维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将一改传统出版单向、封闭的传播性质,越来越注重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与作者进行交互作用,出版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参与者、创造者,推动传统出版模式不断向协作式、开放式、分享式众筹出版转变,即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面向感兴趣的消费群体募集出版项目资金,让消费者参与到出版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进而使出版生产者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出版消费者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最终促进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学术期刊因其公益属性,传统出版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在文化体制改革、期刊出版单位面临转企的背景下,众筹出版拓宽了融资渠道,将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且参与众筹者大都是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众筹把研究兴趣、方向相似的人集中到一起,不仅可以满足投资需求,还可满足学术交流需求,不仅可以筹资,还可以筹智,给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可行性分析

1.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平台完善

众筹出版要具备三要素:项目发起人、众筹平台、参与者。其中,众筹平台是连接项目发起人与参与者的桥梁,对于众筹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众筹平台可以是期刊网站、专业众筹网站或社交网络平台。学术期刊因其公益属性与专业性,相较于大众期刊而言,其社交网络相对狭窄,粉丝数量也相对较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众筹的效果不会很好。笔者认为,建有网站的学术期刊,其众筹平台最好选择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及数字出版技术的成熟,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尤其是核心期刊出版单位为扩大期刊影响力和采编需要积极进行期刊网站建设,这显著提高了期刊和论文的网络显示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浏览期刊网站者大都是期刊的“铁丝”,有较强的忠诚度与黏性,因而以期刊网站为众筹平台靶向性更强,众筹效率会更高。对于没有自己网站的期刊,可以通过众筹出版网站进行众筹,如众筹网“新闻众筹”平台等。

2.学术期刊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资质完备

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要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公信度,这样才能得到参与人的认可与信赖,提高项目成功率。由于学术期刊的专业学术属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与学识水平,尤其是主编或副主编,他们大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学术期刊出版及自己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与影响力,具备了学术期刊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资质。

3.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参与人数量保证

自2011年众筹模式被引入中国以来,众筹出版在图书领域发展迅猛,学术期刊众筹出版也方兴未艾。学术期刊的属性决定了其较图书众筹出版存在更多的困难。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传播形式,其论文作者及读者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大多为各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硕士、博士及在职研究人员等。由于其专业性强,导致其作者及读者范围窄,是小众出版物,这是其劣势。但同时,此特点也造就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力保障了众筹出版的参与人数量。“正是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使它成为一部分人的刚性需求,这既是学术期刊的劣势,也是其优势”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