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学论文范例

消费学论文

消费学论文范文1

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作品是一个矛盾逻辑的产物,追求的是真实的虚构和冷漠的抒情。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矛盾对撞中产生,在矛盾中发展,故意以麻木冷漠的态度,赤裸裸地向阅读者昭示小说作品纯属虚构。而在后现代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采用反讽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进行含蓄化地表达,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对读者形成了明显的感觉冲击力。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就是通过矛盾对立的统一结合,打破有形与无形的传统界限,将其糅合在一起,在矛盾碰撞与火花激荡中将作者的感情加以宣泄,并将这种感觉和思维模式借助文学的途径传递给读者,传递给世界大众。他们大声地向世界宣示,这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不用文学手段表达的,文学并非清高地独立于世,而应该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真真切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表达的认识,扩大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和范畴,创作的形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美国作家冯尼格在其小说作品《绝佳的早餐》中,直接采用图画这一画面感最强的方式,将作品中难以言表的思想内容进行表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小说家库夫在《临时保姆》中,将小说的要素进行了划分和打乱,108个独立的片段单元使得小说的内容更为抽象,却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片段进行欣赏等等。这就是后现代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在他们心中,艺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们将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更为广泛的阐述和发展。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冷漠孤独的法国新小说和充满嘲讽意味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二、后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消费趋势分析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社会的现代性影响,主要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产物。其鼎盛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受这一思潮影响,在西方当代文学中又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在内的不同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最早兴起于法国,其后扩展到整个欧美;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最早也是始于法国,继而漫延到整个西方文学界;“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源于美国;魔幻现实主义则由拉丁美洲开始,继而影响到整个世界文学;具体诗产生于德语国家和拉美国家,而语言诗则兴于美国;元小说的兴起地域要广得多,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以及阿根廷等欧美国家。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这些形成于欧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很快就影响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并在东西方文学之间形成了相互碰撞、影响和渗透。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将消费对象逐渐锁定于文学的附加值上面。这种消费模式虽然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的使用价值,但却经过包装加工,大大改变了其内在的价值。人们就是借着此种消费方式,来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强调自我或社会地位的确认和证明。当今社会,所有的社会消费或者说经济消费,特别是文学的消费,都有一种欲望性消费的趋势,追求的是没有内涵的,肤浅的快餐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种身体或精神上的暂时性的快感获得和压力释放。

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消费现状的反思

文学对于人类自身来讲何以如此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种解释,文学所具有的基本意识形态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都是无法被抹杀的。文学的后现代性是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文学共生与发展的产物。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整个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产生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首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性,使世界文学呈现出各个流派多元发展的态势,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其次,受高科技发展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必定是利大于弊。虽然网络文学是对精英文学的化解,但网络文学的快捷性和娱乐性可以加快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速度,在当代人快速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网络文学对后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电子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是对纸质图书市场和印刷业的极大冲击,但是,图像式和网络式的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的视觉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力并以更加快捷的传递方式传递给读者和观众。因此,以图像和网络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文学,新颖的表现形式无疑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唯有消费才有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二定理。消费将原本高处不胜寒的,只属于贵族阶层欣赏的文化,向社会底层的文化素养不高的民众展开了双臂。在这里,无论高深还是肤浅,无论庸俗还是高雅,所有的文化、文学内容都被打碎打乱,并重新柔和形成了一种可以被所有阶层都欣赏和喜欢的文化形式。同时,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需要浓厚的文化积累和创作灵感的碰撞,同样,文学的修养也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累加和积淀。但是随着消费趋势的大行其道,直接就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程式化生产,追求的是快速,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以迎合大众,追求庸俗肤浅快感的商业化过程,对于文学的价值提炼和积淀是非常不利的,偏离了健康、积极的方向。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对于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学读者来讲,进行了消费至上,甚至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输出,从而攫取了大量社会财富。

四、结语

消费学论文范文2

(一)网络文化消费已经普及化,但有过度化趋势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大众化的网络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各种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不断复制、传播,网络提供了最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消费观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大学生网民达到3,686.4万人,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应用已经达到普及化的程度。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随处可见的电脑、上网本、手机等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看电影、玩游戏、交流等进行文化消费,网络占据了大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较2012年增加了2.3小时。其中,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长25.1小时,比2012年增加了2.3小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平均每天有3~4个小时的时间上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很多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吃饭、走路、坐车、甚至上课的时候都在上网,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正常的生活和学业受到影响,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呈现出过度化特征。

(二)网络文化消费多样化,以休闲娱乐为主

大学生网络应用主要有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娱乐、商务交易等方面,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通过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微博、个人空间、论坛等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网络音乐、视频、文学作品等实现娱乐消遣;通过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在线预订等进行商务交易。据《报告》统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的普及率高出总体网民的普及率,这说明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消费观的主体。网络文化消费观对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网络应用中,大学生信息搜索、即时通信和网络娱乐功能等都高于总体网民使用率。在网络娱乐中,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3%,高出总体网民17.9%;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81.9%,高出总体网民12.6%;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3.5%,高出总体网民8.8%。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部分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娱乐和交友的工具,沉迷于网络游戏,陶醉于偶像剧和娱乐节目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和休闲化趋势。

(三)网络文化消费呈现个性化,但不够理性

网络文化具有丰富、迅速、广泛、虚拟、个性等鲜明的特点,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开始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文化项目进行消费,可以自主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可以建立体现个性化风格的主页、博客空间,选择个性化的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和原创性的网络词语。互联网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能表够达真正的想法,不再迷信权威。相对于传统消费形式,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强。网络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极其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极具诱惑的网上文化服务,使大学生眼花缭乱;另一方面网络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消费很难限制。面对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受到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选择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一些大学生冲破网络规范和道德限制,在网络上进行不良宣泄、沉迷色情游戏、传播垃圾信息和文化糟粕、披露别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虚假信息等等,网络文化消费不够理性和成熟。

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研究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环境,需要从社会观念导向、政府法律和制度保障、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等三个方面建立起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

(一)社会观念引导

引导大学生认识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各界包括政府、行业、学校、家长等社会观念的引导很重要。首先,要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文化信息的甄别、抵制能力;其次,建设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精神文化,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发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产品,提高网络空间占有率;最后,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以正确的消费观舆论引导大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风尚。

(二)法律和制度保障

我国的网络立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立法比较模糊,对网络主体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督促行业自律,实施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加强网络制度文化建设,规范网络制度管理,使大学生在更加安全的网络制度环境下文明、规范地上网;政府和行业要联合营造健康的中文网络环境,加大对不良中文网站的管理,净化中文网络环境,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等开发建设自己的网站;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行业等都需要共同努力,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在提供丰富的游戏内容的同时,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

(三)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

消费学论文范文3

1.1教育服务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认知情况

对知情权权益了解的消费者人数不到一半,其中大多数家长表示,他们并不清楚法律的明文规定,对于知情权益的具体内容、对象、范围认识不清。由此分析得出,权利主体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不能依法实现教育服务知情权。另外,依据表2对知情权了解主动性分析,绝大多数家长有主动维权的动力和积极性,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加之有效的法律途径,势必能达到有效的维权效果。

1.2教育服务消费者主要关注教育信息公布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家长表示比较关注的教育信息主要有:收费标准与项目、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理念与特色、业余活动的开展、营养餐饮状况、儿童智力开发成效等。而调查中完整公布上述信息的幼儿园极少,其中会主动公开不完整信息的占35%,主要表现为对教学理念和特色、专业课程开展、师资力量等信息的公开;而被动公开、选择性信息公开的办园机构占65%,其中尤以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教学效果评估等信息为甚。同时消费者表示获取信息渠道太单一,主要通过家长到校、教师家访、集体活动等途径获知相关信息,不能形成多元化、开放化信息公布体系。

1.3相关制约因素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造成教育信息不透明、教育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幼儿园义务主体没有依法、自觉履行义务(依上述信息公布情况可知)。这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强,不能形成有效自律;政府监管不力,强制干预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依据欠缺等。其次,消费者没有主动行使知情权,主要在于消费者法律意识的淡薄。另外有关救济机制的缺乏,使得侵权行为得不到有力惩处,信息利益损害得不到及时补偿。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教育服务消费者主要关注教育信息公布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信息公布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服务信息选择性、虚假性公开。如前所述,办园机构为了争取生源,往往对办园优势加以夸大宣传,对于不足往往采取“隐瞒”态度,造成服务信息公开的不完整、不真实。第二,教育服务信息公开平台不够。信息公开主要通过家长到校询问、集体活动、手机收阅等亲自参与的方式进行,没能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如校园网站、校内微信、微博、QQ等新兴媒体进行及时、有效地与交流信息。因此,信息渠道有待扩展。第三,信息公布时效性不强。多数幼儿园不会主动公开信息,在家长提出信息公开申请后,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公布,造成信息公布不及时,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益。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

学前教育知情权保护受制于多方因素,其中政府的监管不力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对于知情权,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有明文规定,但具体到学前教育则没有明确规定。另外,虽然《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但没有明确规定幼儿家长的知情权,对违反信息公开的处罚规定也不多,难免使教育服务消费者的知情权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有关部门在幼儿园创办之初资格审查不严,办园过程中监管不力,对其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助长了侵权行为。

2.3教育消费主体意识淡薄

学前教育信息透明化受阻,教育服务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法律关系主体角度分析,主要原因为:义务主体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有效形成自觉;权利主体意识淡薄,外部他律力量不强。首先,义务主体意识淡薄。学前教育市场化下,更多民办幼儿园兴起,开始走上自我营利道路。受利益驱动及对法律义务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多数幼儿园不会主动、全面、正确公布相关信息,往往采取不主动公布或选择性公布的态度。尤其是对一些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又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信息)更是采取“捂”“瞒”的态度。另外,学前教育信息的专业化,极易造成权利义务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影响消费者做出正确、合理的消费选择。其次,权利主体意识淡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对知情权法律内涵及其重要性不甚了解。例如就有家长明确表示,只要对幼儿成长有利,不会在乎对其财力投入,更不会主动向学校申请收费标准和项目公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众的信息公开权利意识还比较淡薄,不能很好地行使教育服务信息知情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前教育信息的不透明,引起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最后,消费者学前教育服务信息的认知和防范程度决定了教育机构守法的程度。消费者若不主动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对教育消费信息缺少认知,就会丧失有效行使选择权、决定权、监督权的基础,失去对学校盲目营利行为的制约。但若消费者重视知情权,督促幼儿园主动公开相关教育信息,则能促使透明、公开的教育信息环境的形成,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3促进教育信息公布,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建议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当前学前教育知情权法律法规缺乏的现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可以为教育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但是不能有效适应学前教育行业的具体特点。因此,加强学前教育消费者的立法保护,通过具体信息公开内容、方式、渠道以及违法后果的明确、具体规定,才能有效保障学前教育消费者的知情权。

3.2健全奖惩机制,打击侵权行为

知情权的保障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实行,同时也需要激励机制的促进、监管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意识的增强。在此,激励机制能增强义务主体对信息公开价值与效益的认同感,激发幼儿园营业主体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与此相对的惩罚机制,主要通过对违法主体利益的剥夺、限制来引导规范其行为。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通过对行为主体的经济性或非经济性惩罚以及必要责任的承担等途径来实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此外,提高幼儿园从业者遵纪守法还得依靠教育执法部门加强对幼儿园信息公开的监督。

3.3构建多元、开放平台,保障受教者的知情权

平台搭建需要多方主体有力配合。首先,需要执法部门履行职责,加强监管,提供服务。其次,需要办园机构履行义务。办园机构应当主动承担信息公开的责任,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相关信息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信息工作。与此同时,面对家长的咨询、疑惑要热心讲解,充分告知,保证受教者的知情权。第三,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消费者作为服务质量的最终检验者和最后承受者,有权利也有能力对相关服务提供意见与要求,这是构建信息公开平台的动力。家长、孩子们的信息反馈要加以重视,这是检验信息真实性、科学性的有效途径。第四,社会舆论的监督也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信息的透明与完善。此外,网络通讯工具也为幼儿园及时、快捷地公布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QQ等多种交流工具进行信息公布。

3.4加强法治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消费学论文范文4

1.消费趋于多元化和理性化。

网络购物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购物环境、多元化的商品。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最多的是服装,其次为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化妆保养品、生活与体育用品,最后是礼品类、虚拟物品、购票、音像制品。可见,实物商品、风险较小的商品其网络消费比例更高。网络购物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人与人只是通过文字交流、图片传达信息等决定是否购买,中间可以避免商家人员促销、诱惑等。大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大量产品信息,通过综合、理性的分析,最后在大的范围内、丰富的产品中选择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且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2.方便快捷与实惠、实用并存。

大学生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价格低。网络中的商店可以省去传统商场无法省去的一些费用,例如进场费、场地租金、员工的工资、各级销售商的利润等,从而使得网络商品的附加费用比较低,商品的价格通常低于传统商场的商品价格。当今是时间与金钱竞争的社会,所以网购这种节约时间的便捷消费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网上购物能提供购买时间和挑选范围上的便捷,节约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大学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随时购买商品和与商家沟通,获得上门服务和邮寄的商品。

3.更加关注产品个性以及服务质量。

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2.在客户投诉的问题当中,物流配送问题占75%。

商家应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利用第三方经营优势开展网络业务。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体系。

3.施行体验营销。

消费学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中,男51例,女75例,发病年龄6个月~12岁,临床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在春、冬季节为多发季节。

1.2临床表现

该病发作时不易掌控,通常会出现身体发热,体温上升至39摄氏度左右,并带有咳嗽症状,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有少量粘液,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有头痛、咽痛、关节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肺部可闻及痰鸣音和干、湿性罗音,X线表现明显,有斑状小圆点。

1.3辅助检查

通过常规性的血及尿液,对126例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拍片,对部分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结核抗体测定。

1.4小儿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①持续高热不退,伴全身不适,频繁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伴随有胸咽劲的疼痛。②对比之下胸部的症状更加明显。③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患儿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听诊其双肺的音是否较粗,亦能听到干、湿型罗音等情况。④通过检测患儿的白细胞较为正常,亦可能有白细胞增加伴有血沉增快的情况。⑤采取喹诺酮及青链霉素治疗时,均没有任何效果,但运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时效果较好。⑥相比之下,胸部X线片表现更为显著。

1.5用法用量

将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为1.0~2.0mg/ml,然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3h;剂量为10mg/(kg•d)。

2比较

将阿奇霉素作为第二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将其注射到患儿的体内,利用红霉素结构,将Qa位置上的甲基采用氮原子进行重排、扩张和还原等反应,并通过反应逐步取代其生产第一个15元环类抗生素。在对格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中,相比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性,并且其是大环内酯类中对肺炎作用最强的药物,其具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是10~100倍的血药浓度;由于巨噬细胞以及多核细胞内的浓度相较于细胞外浓度要高300倍,并且亦能够通过巨噬细胞将药物传递到感染灶内。使用阿奇霉素时,每日仅需进行1次给药,在结束用药后其仍然能够维持6d之久的抗菌作用,同时由于该药为短程给药而具备较长作用,因此小儿更加容易接受。但若在临床中患儿具有红霉素耐药性,则不能够应用阿奇霉素,需要运用其它类型药物来治疗。阿奇霉素是针对细菌在转肽的过程中实行阻碍,并通过在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时实行抑制,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生存,它的作用率高达百分之百。其的代谢原形有50%通过粪、12%通过尿排泄出,不会对肝肾造成明显损害。

3结果

126例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稀释浓度为1.0~2.0mg/ml;剂量为10mg/(kg•d)。合并其它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炎琥宁、阿昔洛韦等治疗痊愈,疗程缩短。结果126例小儿肺炎经过综合治疗均痊愈。

4讨论

消费学论文范文6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后工业阶段。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并非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中国当代的文化生态正处于转型时期,国内现代商业社会产生并流行的文化类型,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工业化、模式化为生产方式,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以都市消费大众为对象,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消费文化。   一、文化消费时代的特征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文化作为一种“产品”,它的生产已经不是单纯为了文化本身,而是为了迎合、满足社会对文化的消费欲望,消费成了生产的原动力。消费社会关注的是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即如何赋予商品更新奇更丰富的符号与概念。“消费社会的理论展现了社会形态从生产为中心的模式,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转变。”〔1〕伴随这种变化的是人们消费逻辑和消费态度的变化,“个体越来越倾向于这样理解幸福的感觉:主要根据他们的消费水平相对于高消费层次的距离”〔2〕41。当今,消费社会已经从以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消费不再是一种物质的、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消费的文化行为。人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行为不单纯是为了产品的实用,而是关注形式与品牌,品牌因之成了一种经济和声望的象征。文化消费也日益成为一种标志和符号。   多样化的后现代文化需求促进了文化生产的多样性,生产力的发展也实现了文化的批量生产和目的性生产,文化被贴上商品的标签并与身份、地位、品味等联系在一起,这种“商品”的批量生产与迎合的特定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降低了自己的层次,这样,所谓商品附加价值诸如身份、地位、品味等也随之贬值,困境由此产生。“在消费社会里,消费的目的并非以商品为对象,而是消费商品中所蕴涵的符号价值。对商品的符号价值的消费构建了新的文化认同方式,引发了具有消费倾向的文化认同感。”〔3〕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获得物品,而是通过消费实现自我、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意义。换言之,“我们是通过我们购买的东西和我们赋予所获得的商品与服务的意义来定义我们自身的”〔4〕456。“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5〕9。生产本身就是消费,文化的生产需要原料,而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原料已不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所制造的某种物质形态。这时,“文化”已不是特定阶层或少数贵族成员所占有,而是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获得。“批量”的速度性与“迎合”的目的性也加快了消费的步伐,人们往往因此疲于奔命于物质,却又发现自己始终处于文化精神的边缘。文化身份蜕变为消费价值,消费者不知不觉中成为商品消费的牺牲品。后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泛化使文化更加具有多样特征,而经济全球化以及传媒技术、立体音像的飞速发展又使文化面临单一化的挑战。   二、后现代消费时代的文化特征   消费社会是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也是信息社会和高科技社会。消费主体的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后现代文化消费体现为人们的追求和社会理想行为标准不再是工作或劳动本身,而是以消费为衡量尺度的生活方式。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思想却愈加平面化和浅薄。   首先,文化的商品化和人的异化。后现代消费社会将文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文化不再依据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为读者所欣赏,而成为可供消费的商品,文化已同其他商品一样,成为具有可销售性和可展示性的众多商品的一类。正如杰姆逊认为,“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6〕162。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文化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消费品。金钱和消费的逻辑渗透到文化市场的各个角落,充满诱惑的广告就成为世界性的言说方式,主宰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动机,影视广告在编织生活美好图景的同时,也将人们带入心甘情愿的消费时尚和承诺梦想生活的超真实中,整个社会引诱消费者成为“上帝”而顺理成章使金钱和消费变作社会的统治力量,从而演绎了整个社会浓厚的功利主义氛围和拜金逻辑。“消费社会导致了人的本质的歪曲、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动以及文化文本和商品的相互占有。人成了商品消费和无休止的物欲追求的奴隶;在货币和商品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后面是身份、地位、人格、人的尊严和价值方面的等级化。”〔7〕消费文化的拜金主义倾向掩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消费文化使人产生错觉,以为主体与客体、个人与其消费的物之间已经融合无间,这种认同表明个人已完全被物化。消费文化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文化认同的假象,以此掩盖现实中身份的真正缺失。   其次,精神的平面化与感官愉悦。商品拜物教和消费至上的原则导致了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匮乏。   当消费而不是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流,金钱和商品及其附加的符号象征成为人们生活的惟一意义时,价值的混乱就不可避免。极度生产以及资源耗费,强大的消费主义不断刺激消费的欲望,不但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也使人类在当代物质过剩中处于精神的贫乏状态。消费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整个社会文化转向享乐主义。各种娱乐节目、无厘头影片蜂拥而至,张扬着感官的愉悦与欲望,空洞无意义的内容大行其道,层出不穷的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搞噱头、娱乐至上。当“玩”和“乐”成为社会的文化思潮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合法性危机。   再次,文化消费的一元话语。后现代社会消解中心性和秩序性,倡导综合性、无主导的文化。在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各类文化不断走向融合,体现了文化一体化世俗化的倾向。“如今,休闲、娱乐与文化已交织在一起,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不再被完全分离开,同时,商品消费和文化消费也融合在一起,业余时间被视为文化、消费与娱乐合而为一的时间。”〔8〕126传媒的迅速发展造成新的文化霸权,文化消费的一元话语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大众文化不断从价值层面驰入游戏层面,在虚无主义和低俗游戏中消费感性,并甘愿被传媒的一元话语所支配。#p#分页标题#e#   三、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理论话语转型   后现代文化消费甚嚣尘上,文化的商品化,日常生活的片断化,精神领域的贫瘠化,文艺表现力的匮乏,视觉影像造成的冲击都使文学理论的原有价值不断遭遇解构和危机。文艺为了生存而沦为商品,逐渐丧失了批判和否定功能。“边缘”话语的非体系性、反本质性也对文学理论提出新的挑战。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理论话语也经历着选择与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理论的话语选择。处于后现代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理论,其研究范式业已发生变革。   文学理论不仅满足于基于当代文化发展的纯理论建构,已深入到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国内学者运用文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文艺消费的研究进入文化消费尤其是大众文化的研究,运用后现论和文本批评方法对媚俗、身体化、视觉化等消费倾向进行文化解读。文艺学视角的研究从某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挖掘文化消费表象之下的社会文化根源,并较多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精神,明显地表现出对当今文化消费现状的忧思与反省。关于消费时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有学者提出实现知识分子精英立场的合法转变,在意识形态层面消解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集权意识,打破经院文化独尊局面。人文知识分子应该主动进入大众传媒,发掘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价值资源。   实现单一的精英话语向精英、公众话语的渗透、融合、交流与互动〔7〕。这些对消费理论的研究和大众文化的思考展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已走向自觉之路。   其次,文学理论的理性探索。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在反观自身的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文艺实践的动向和问题。在消费主义和商品拜物教的冲击下,原有的文艺体制运转曾失效,纯文学陷入尴尬的困境,文学理论批评界都在探索文学的出路问题。1993年开始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更将消费时代文学去向何方的讨论推向高峰。论争的实质在于,如何面对和评价文化消费时代出现的新现象,以及知识分子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钱中文提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初衷。这一文论始终立足于重建文学艺术的价值和精神,他说:“新理性精神是一种以现代性为指导,以新人文精神为内涵与核心,以交往对话精神确立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包容了感性的理性精神。   这是以我为主导的、一种对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实施兼容并包的、开放的实践理性,是一种文化、文学艺术的价值观。”〔9〕13学者们还对消费社会中传统文学与美学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进行了批判,对消费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激烈抨击,认为“它们‘不断地引发自然、社会和文化上的各种生态灾难’,造成了文学的‘单向性化’。在此情况下,文学应当有对于消费时代的‘切实的生态关怀’,应当实践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统一,为人类营造一个‘绿色的精神家园’”〔10〕。这些争鸣都展现了文学理论工作者重建精神深度意义的情怀与努力,以及试图重塑社会启蒙者的身份追求与理论尝试。   再次,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9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理论界出现了诸多复杂的变化,处于后现代文化消费的文化生态语境中,文学理论界切实地感受到了文化消费的主导地位,在传媒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文化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渐消泯界限。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导致消费主义理念渗透各个方面,表现为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剧。文学理论在此阶段做出了各种理论话语探索,摆脱被边缘化的身份,以融入社会现实的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文学理论界开始广泛关注大众文化的崛起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学者们比较客观地评价大众文化,从单纯地批判大众文化的媚俗性和商业性转向探讨大众文化的走向、如何引导和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流派不断引进的同时,如何摆脱盲目西化的困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文论失语症”一度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由此引出当代文论体系的建设、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以及全球化时代如何建构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理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都表现了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以及学者们对文学理论现状的反思,也显示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的古今、中西、体用等方面的文化冲突。随着90年代后期社会重大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文学理论界进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学者们走出文学文本,文化批评成为展示他们积极应对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文学理论话语的实践化与当代性以及批评功能的增强。   四、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理论前景   后现代消费时代造成的人文精神失落,文化价值失衡,以及欲望化、感官化、无深度的文化生态语境中,文学理论何为?文学理论话语如何发挥其积极的批判价值与意义?在文化荒漠化和媚俗化的洪流中,当代人如何在精神消解的世界上重新建构?如何进行文化精神的启蒙与重建?在后现代文化消费时代,消费活动不再富于人性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活动,而成为被异化了的活动。消费主义正在迅速地改变和塑造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追逐消费的同时,也掉进了消费制造的迷阵。因此,民族的身份与文化认同逐渐被取代,并被全球化及其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理念所占据。文化消费以欲望满足为特征,本身具有虚幻性,导致人们生存意义迷失,从而瓦解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聚合力,使社会个体陷入认同虚无的文化焦虑。“当每个个体在灵肉濒临崩溃、身份焦虑的同时,只能在文明内部冲突的现实压力下寻求妥协的身份。因此,文化寻根就成为现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个体就变成时刻追问自身存在根基的生存者。”〔3〕而所谓“身份焦虑”就是指身份的矛盾和不确定,即主体与他所归属的社会文化传统失去了联系,失去了社会文化的方向定位。   在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中,文学理论界也同样面临着身份焦虑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某种困境,但也表现出文论界渴望突破难关、建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文论话语的迫切与热情。时胜勋从身份的角度探索了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认为文艺学学科反思具体围绕历史路线和学理路线展开,文艺学学科理论反思否认有一成不变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也加以质疑,学科建设经验表现出流动性特征,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引发了文论身份的重组与重构,并为文论身份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问题域〔11〕。朱立元提出“立足现代文论新传统”、“借鉴和吸收中西文论资源”、“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相结合”的文艺学建设与发展方向〔12〕,陶东风提出重建“文艺社会学”,金元浦提出“文化研究”的文艺学构想,曹卫东提出“跨文化维度”的重建文艺学的构想,高小康提出“从文化批判回到学术研究”的文艺学构想,陈晓明提出“理论无国界”即“历史化与批评化相结合”的文艺学构想,杜书瀛提出“发展多形态的文艺学”构想等。#p#分页标题#e#   理论工作者们应审时度势,一方面不因消费时代的流行浪潮以及商品化、欲望化冲击而茫然失措,另一方面则应深入分析文化消费背后的运作模式,展开当代文艺思潮与文化理论批判,进行真诚地反思、分析与批判,指出当代文学面临的困境与危机,从而拓展文学理论的话语,发扬理论工作者见识敏锐,与时俱进的一贯风格,将颓废、充满欲望、无深度的文艺状况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承担起建构时代精神价值的重任。文学理论工作者应考虑如何建构更加活跃、富有人性和创造性的文学理论,从而改变文学理论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   近20多年来。文学理论不断拓展边界,逾越文学的领域,和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相交叉。甚至文学批评的对象,也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与非文学。如今,文学理论界对西化和苏化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开始注重文学理论的本土思想资源,从而开始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文论。从根本上说,文化认同是当代文化的自我重建活动,这种文化的自我重建活动首先要穿越物化的屏障,重建意义的深度模式。当前文学理论如能融合或吸收优秀的西方理论,努力寻找并阐释本土理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运用充沛的理论资源,以历史、实践和当代为基础,成功地建构起自己的理论话语时,主体、自我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实现重建与新生。   如果文学理论仅是泛化的评介国外的理论,缺失自己的声音,还是会如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如果一种理论术语架构比较完善的理论,没有在学术批评或教学实践中发挥真实有效的作用,那还是如纸上谈兵一样,与任何抽象、思辨的理论一样将会成为历史的过去。因此,文学理论研究应实现其实践的品格和科学的精神,积极介入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领域,结合批评主体的自我反思、生存或体验,从而促使接受主体发生转变,这样,理论批评的积极效果才会产生,理论界的现状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同时,文学批评理论的价值也应得以发挥,引导接受主体去思考、体验、相遇,从而创造具有真正人文精神的理性话语。而且,在后现代文化生态语境中,理论存在状态是多元共生、众声喧哗,文学理论批评更需在文化研究和全球化背景中与时俱进,立足本国文化资源,吸收多元文化色彩和特质,从而发挥文学理论特有的审美价值与魅力。

消费学论文范文7

一、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放大学(电大)系统已形成了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比较稳定的办学机构(如继续教育学院等),培养了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项目开发和运作管理人员队伍,开发了几乎囊括所有非学历继续教育种类的教育培训项目。

(1)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机构。由于地方电大办学自主权和政府合并办学等原因,电大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央电大调研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761所地市级电大中,50.2%的电大和当地的高职、师范院校合并,其中35%以上的电大合并后成为新校的内设机构;在被调查的1728所县级电大中,64.7%被合并,其中43.2%成了内设机构。部分电大学校,在被并入后的学校中,竟变成了“电大教育办公室”,编制3人左右,负责处理跟电大有关的一切事务,主要是举办学历教育。目前,除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及其大部分市校、少数县校保留了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处),其他相当一部分市、县校已没有了专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构。

(2)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员状况。经过长期的积累,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处)已培养了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项目管理和运作人员队伍。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员组成不尽合理。人员队伍中多以管理人员为主,女性居多,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如某省级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名正式员工中,管理人员18名,女性员工15名,但本科以上仅7人,高级职称仅2人。

(3)非学历继续教育举办的项目。如上述省级开放大学,自2010年以来,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情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老项目较多、新开发项目较少。近三年来,正常运行的项目有27个。其中,老项目24个,新项目3个,新项目数量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已运行15年以上的老项目还在勉强维持,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不强。第二,自主开发的项目较多,系统项目较少。通过中央电大开发的项目主要是证书教育类3个项目(网络与信息技术、用友会计师、通用管理能力)。由于教育培训项目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属地化管理等问题,省校仅与个别市、县校在极少数项目中存在沟通和拓展,绝大多数的项目为各个学校自主开发。第三,考试项目较多,培训项目较少。证书考试、社会化考试项目较多。特别是社会化考试,由于普通高校扩招后,几乎全部迁到远在市郊的大学城,而开放大学多数还在市区,便利的条件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的社会化考试项目。然而,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的长、短期非学历培训项目少之又少,27个项目中仅有6个。第四,面向社会直接开发的项目较多,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较少。与政府合作的主要有计算机中级考试和外语通用水平等级考试项目(已运行18年)、社会教育项目,与行业合作的项目主要是证书教育(认证、对接、考证)和考试项目,仅与1个企业合作了1个短期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基本是直接面向社会自主开发。第五,强调社会服务较多,经济效益较少。

在与政府及行业、企业合作中,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认可、提升自身形象是合作强调的重点,经济效益往往很少或被忽略。如与省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住建部门等的合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专门网站,并负责管理和运行维护,但项目没有经济目标。

二、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开放大学(电大)办学30多年来,非学历继续教育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问题:

1.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电大,都是主要面向成人的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都应成为其重要的办学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学历继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主业,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多数定位为管理部门,即便定位为教学部门的,也多是按管理部门来管理,基本不设教师岗,没有专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组织科室和教学实施人员。

2.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活

按行政部门来管理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处)是多数电大的传统。目前,开放大学还“没有来得及”做一些改变。非学历继续教育没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明确的办学任务和招生计划。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一种面向培训市场的教育活动,必须向市场谋发展。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遵循市场的各种规则。没有适应市场行为的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没有提供市场运作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制约条件太多,非学历继续教育效果难免会不尽如人意。如笔者所在的开放大学,在十几年前,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曾制定过一些激励措施,也曾取得了令全国电大认可的办学成绩,但是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取消了责任目标和相关激励措施。

3.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不够开放

首先表现在开放大学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足,数字化网上校园和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还在建设和完善阶段,特别是适应非学历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比较滞后。其次是办学方法的不开放,导致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地点的不开放。传统的培训点面授的教学方式使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学习者被拒之门外。再者不开放的办学理念,还表现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缺乏必要的认证沟通机制。非学历教育的技能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和转换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4.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效果欠佳就全国电大系统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具体到特定省、市、县电大个体来看,多数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效果与电大的成人高校性质并不匹配。主要表现在:项目总数少,新项目开发严重不足;承担企事业单位社会化考试较多,技能培训项目偏少;小的短期培训项目多,系统性的、行业性的大型培训项目严重缺乏;强调政府服务,忽视必要的经济效益,即使是社会项目,多数项目的经济收益较差;培训项目质量和学习支持服务欠缺,没有形成特色品牌,社会认可度低等。

三、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针对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形成具体对策:

1.面向市场,深化管理机制改革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竞争,开放大学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应该是主力军),就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及时进行管理机制改革。首先,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应是法人或准法人实体,具有必要的自主权。学校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给予人、财、物的政策支持,在学校的制度框架下,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用人自主、办学自主、财务自主。其次,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内部员工应责权统一。各级员工在履行各自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应拥有与其职责对应的处事决断权。最后,开放大学应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经济目标责任制。按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建立尊重劳动、按绩分配的激励机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员工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激励机制也适用于全校教职工,只要为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作出贡献的,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应根据项目开发、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设立必要的职能部门和相关岗位,诸如:综合管理部、项目开发部、教育培训部、系统拓展部等,以及若干管理岗、教师岗、技术岗等。按照部门协调、项目发展、岗位职责相统一的原则,配置必要的部门员工,并根据项目的需要,对新老员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部门内部治理结构设计。部门负责人应根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等因素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选择采用扁平结构或者锥型结构的管理结构组织形态;应根据本部门的总体战略、外部环境、技术(师资和培训能力)、规模与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组织设计,确立因事设职、因职设人、权责对等、命令统一、项目负责制的组织原则和管理制度;由于继续教育项目的短期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便于人员交流和项目沟通。

3.发扬“三贴”精神,强化项目开发

项目是实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载体,项目开发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领导和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开放大学的宣传,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电大的理解与支持。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应成立并培训专门的项目开发团队,具体负责项目的开发工作。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部门管理者或一般员工都有开发项目的责任。项目开发者应强化项目意识,开放观念,发扬“贴近政府求政策,贴近社会寻商机,贴近企业谋合作”的“三贴”精神,不遗余力地开发项目。开发的重点是大型的、长期的、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对小型的、短期的、有好的社会影响的项目也要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良好的培训质量和服务也会培育新的、潜在的项目。在项目开发的同时,开放大学应建立健全系统的项目推广和经验交流平台,通过项目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实现项目的拓展和共赢。

4.专兼结合,培养名师队伍

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成人。这些学习者多是在职或待职人员,因为工作的压力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或亟须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以便就业之需。开放大学应主要围绕职业技能提升开展市场化的、满足雇主和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因此,开放大学的师资建设应以兼为主、专兼结合,建设一支满足职业技能教育需要的以双师型、专家型、名师型为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校内教师为主,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胜任职业技能教育的一支专任教师队伍;二是,从高职院校或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职称,有开设或拟开设项目的多年从教或从业经验,是原单位的骨干或主管以上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资源储备。

5.依托社区,拓宽非学历继续教育渠道

社区是最基层的居民聚居组织。社区蕴涵着各种各样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人群。由于社区贴近学习者住处,因此其具有组织教育培训的独特的便利条件。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对拓宽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渠道具有重大意义,且在现实中具有完全的可行性。首先,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全民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支持体系是开放大学的办学任务之一。其次,遍布社会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等教育机构多是由开放大学的各级学校创建,或与开放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预见的是,依托社区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将为开放大学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6.集合优势,全面提升品牌形象

品牌是财富,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立足市场,面对竞争,赖以生存的根本。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教育活动,具有企业竞争的基本属性。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打造一个能体现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自身核心价值、信誉和质量的品牌尤为重要。开放大学有着其他高校无法具备的传统优势,诸如30多年主要面向成人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经验、覆盖全国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管理网络)的教学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开放大学应加速探索远程开放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优质网络课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专兼结合的名师队伍、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学分银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以人为本”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继续教育的模式建设。开放大学对通过继承和创新形成的多重优势进行集合,并应用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必将全面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品牌形象。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粗浅思考,有些观点和看法可能失之偏颇。通过本文,希望引起从事开放大学事业的同仁和关心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能对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相信,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开放大学通过认真检视自身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办状况,积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必将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曹永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课程设计及教学以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专业发展需要为目标,坚持职业性、技能性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教学方法突出灵活性

首先,课程的设计要符合非学历教育目的“职业发展”的特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最大不同点是学历教育是系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教育,而非学历教育主要是针对职业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而进行的实用性教育。正如贝恩所言“向成人提供的教学项目必须适于学习者,必须针对学习者要解决的问题和他们所处的环境。”非学历教育是针对从业在职人员,为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成人教育各种项目无不体现出它们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还应该看到,非学历教育的对象往往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水平。上述两方面是我们举办非学历教育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而现实中的高等院校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往往是重知识教育轻技能培养,重系统理论讲授轻实践能力实验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坚守学历教育中的系统知识传授,因为这是高校非学历教育组织者最驾轻就熟、最擅长的最省力气的教育模式。这恰恰是非学历教育难以提高质量的所在。

淮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中,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是抓住了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这一根本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做到了基于学科、师德为先、问题中心、案例载体,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课程选择和安排中,各项目的实践性、实验性、研讨性课程均占有70%以上的比例,有的项目如置换项目所占比例近80%。其次,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课程目标具有针对性。这个要求就是变我教什么你学什么为你学什么、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选择教学内容对教育对象起到补其所缺,获其所用,就其所能,培其所长的作用。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泰勒建议把“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这已成为课程研究者们的共识。它要求我们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分析它们对课程的要求,进而进行价值判断,最终确立课程目标和选定教学内容。淮北师范大学在所进行的培训项目举办之前,先行向即将参与培训者发出征求问题函,广泛征求和询问培训者的基本需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问卷的回收达90%以上。与此同时,项目的组织者利用多种形式征求送训学员主管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意见。

学校把这些外部信息归纳梳理后,合理的建议及诉求在项目的教学内容上都能予以体现。因此,教学课程及内容的安排受到了参训学员的高度赞同,对课程安排的满意率达100%。其三,重视营造适合成人学习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非学历教育的对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讲求速效性,即少投入高回报,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等不适应非学历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淮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项目过程中,走出校门,走出课堂到中小学校教学的实践中去,让受训者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和经验。如置换脱产项目的学员到影子学校,在指导教师影子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直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了提升专业水平,锻炼教学能力的捷径。在学习的方式上,充分注意到学习者已拥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技能,有一定的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因此更多的是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研讨式等方式方法。

教学情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融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非学历教育的特殊要求,营造非学历教育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首先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尊重学员,热爱学员,组织启发式和友爱式的教学活动;其次发挥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提倡教师充满激情教,学员充满情感地学,营造双方时时进行情感交流的课堂气氛;第三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双方在情感、语言、心灵的沟通中,达到教与学的互动。

二、坚持适切性原则,精心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团队

非学历教育的常见形式是分项目培训,其教育对象的灵活性、复杂性、期望值的高效性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显著特点,这就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团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任务更具复杂性。教育对象来自不同的社会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岗位背景等,又有不同的多重的社会角色,对学习的需求、兴趣等也都有一定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需求的复杂性,直接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复杂程度。二是教学工作的灵活性。非学历教育的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工学矛盾非常突出,身体、学识、经历等因素决定了接受知识的能力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安排上,灵活安排时间,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考评方法。三是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但对于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来说创造性的特征更加明显。教师要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创造性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等传授给学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以教师自己创新的积极性来影响学员带动学员。非学历教育教学团队的工作特点及所应承担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这支队伍构成必须是复杂的,素质素养必然是一流的。

开阔视野、灵活选聘教师成为组建教学团队的必经之路。首先是开阔视野、礼贤下士。面向校外,在更广泛的空间里选聘教师,校外、城外,专业以外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选聘对象,他们的受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新的信息,不同的成功经验。淮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项目的过程中,仅省域外的专家就达到了43.4%,这给开拓学员的视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次精心组织各类型的教师,使教学团队保持高度的适切性。合理、协调的教学团队应由全面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信息的名家、长期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专家、本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等三部分组成,也就是由专家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的教师组成。各类人员的比例虽依非学历教育的具体任务、时间长短有所区别,但一线教师、实践型、技能型教师应占较大的比例,这是由非学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所限定的。淮北师范大学在施行《国培计划项目》中,聘请一线教师平均比例为53.1%,最受欢迎、最亮点的往往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他们中的本土教师,常常被称为最能解决问题的教师。

三、坚持实行科学质量观下的督导与评估,保证督导与评估的有效性

当前非学历教育的督导与评估是非学历教育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处于没有章法可循,没有制度约束,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依据的状态。这也是造成非学历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非学历教育往往内容集中、时间较短、督导评估难以展开和实施,因此多数情况下,督导评估无组织、无制度、无动作,没有发挥教学监督与评价的积极作用。改变这种现状是提高非学历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近几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推进,高等院校的非学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在形式上、种类上、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部分重点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舍弃了学历教育,把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战场。但到目前为止,鲜有看到非学历教育教学督导组织的建立和完整的督导制度。相比较高等院校中的学历教育的督导督学制度相对完善,有组织、有章法、有动作、有效果,这是非学历教育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解决了组织和制度还要针对非学历教育的特点解决督什么、怎样督的问题。淮北师范大学实施《国培计划项目》过程中,发挥教学督导走出了新路子。

在成立组织、制定考核体系的前提下,制订了《国培计划教学督导工作实施细则》,规定了督导的内容,从项目的立项评估开始,到项目的结束,对项目进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既有课程设计的建议,又有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也有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更有项目的考核结论,使每个项目的每一个进程都能接受监督和指导,实现了全程导控:即全程跟踪、全程论证、全程评审。其次是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分类标准和考核体系。评价考核是检验评判非学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实行评价和考核一是要做到方法的运用上要符合非学历教育对象“成人”的学习规律,少用量的考核,多采用质的评判。二是评价的内容变终结性为过程性评价,评价是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分析和评估。三是发挥教育对象、学员单位的评价作用。

消费学论文范文8

1.1临床资料

本组中一共有62例患儿,男的33例,女的29例,他们的年龄为3.5月~14岁:3.5月~1岁的有6例,~3岁的有11例,~6岁的有17例,~14岁的有28例。其中出现咳嗽但无发热的有8例,出现发热但无咳嗽的有14例,既发热又咳嗽的有59例;听诊肺部出现湿啰音的有30例,出现干啰音的有15例,呼吸音出现了降低甚至是消失的有6例,在肺门的周围有炎症的有2例,合并肺不张的有3例,双侧肺出现了大片的絮状阴影的有2例,出现合并胸腔积液的有12例。经实验室的检查,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的有13例,降低的有5例,CRP出现升高的有29例,AST或者是ALT出现升高的有2例,血沉增快45例。患儿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持续性的咳嗽并反有发热,尤其是以中度发热为主,其中有5例患儿出现了弛张高热;患儿通常呈刺激性的干咳,有6例患儿在咳嗽的时候伴有黄绿色或者是白色的粘痰,有10例出现了痉咳。经过X线胸片的照射发现有29例的右下侧出现了大片的絮状阴影,有14例在左侧,有59例出现胸腔积液,只有69.8%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是正常的。在本组中有26例患儿有肺外合病症,占全部的42.0%,其中有10例为渗出性的胸膜炎,有9例为少量性的积液,有7例为中等性的积液。血液系统:有3例出现血小板降低,7例出现贫血。有8例患儿的消化系统出现了紊乱,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的AST以及ALT均升高。有9例出现中枢神经问题,通常表现围殴惊厥和高热。有3例患儿的心血系统受到牵连,临床上的表现为心肌炎。心肌酶谱升高,T波出现了变化。4例出现皮肤病变,多表现为丘疹。2例患儿的泌尿系统出现了问题,在镜下检查为蛋白尿或者是血尿。

1.2方法

判断支原体肺炎的标准参照文献[3]。使用颗粒凝集法对血清IgM抗体进行检测,它的低度≤1:40为正常的,出现≥1:160为阳性。本组的62例患儿均检查肝肾功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摄胸片、C反应蛋白,部分的患儿做血沉淀、CT检查、心电图、B超检查、心肌酶谱等检查,以及双份血清MP-IgM抗体测定。本组的62例患儿经过确诊之后均使用25~30mg/(kg•d)的红霉素静脉滴注6~11d之后,再改用口服阿奇霉素3个疗程,其中有的患儿胃肠道对红霉素有不良的反应,可改为使用10mg/(kg•d)的阿奇霉素静脉滴注4~6d,在停药5d之后口服阿奇霉素2~3个疗程。

2结果

2.1本组的62例MP患儿肺炎MP-IgM的检测

MP-IgM≥1:80的共有13例患儿,均进行了双份的血清标本抗体检测,并且抗体的滴度都上升了4倍以上;MP-IgM≥1:160的共有49例患儿。

2.2转归

本组患患儿在通过治疗之后,有42例患儿通过4~6d之后体温下降,咳嗽症状减轻;20例患儿通过8~10d的治疗之后,体温下降至正常值,其他症状也都明显的减轻。本组中有15例患儿出现与别的细菌合并感染,并及时的给予抗生素的治疗,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本组的62例患儿经过10~13d的治疗后对胸片进行复查,待吸收好转之后出院,并且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