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心理学范例6篇

声乐艺术心理学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1

在这个初秋,随着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的开幕,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出与绚丽的舞台效果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自豪,无数的细胞为之雀跃。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编成了曲子而已,名族的便是世界的。而从一个民族的艺术出发,民族音乐歌颂民族精神,声乐艺术更是极具代表性。晚会中雷佳的一曲《难忘茉莉花》字正腔圆,不得不说声乐艺术也是在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我认为距离产生不了美,能走进百姓中去的艺术才是接地气的艺术。美声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都是出自各类歌剧,几个世纪前的作曲家们就是为了广大老百姓而创作的歌剧,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讲述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故事,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真实的讲述了俄国社会年轻贵族与普通农村姑娘的感情故事,也是丰富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文化。

当今大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性的学习需求,另一种是调节与抒发心理的需求。特别赞同一个观点,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当今社会,随着音乐的普及,它已成为了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也是一座最易沟通的桥梁。然而,声乐艺术更是一门用音乐语言来表达的特殊形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这个乐器,一个长在自己身上的乐器,一个制造歌唱的乐器。它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体现。对于当今大学生恢复本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深入人心。

一、声乐艺术专业化学习对恢复学生本真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个摸爬滚打的过程,是人声音调在音乐发展中的直接领域,属直觉艺术。它是通过人体自身发出的声音所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结合的艺术。以本人在乌克兰攻读硕士期间所学所感为例,浅谈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几个观点如下:首先,在乌克兰的声乐教育中,忌讳模仿二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本真音色和嗓音条件。因此,在乌克兰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很少给学生范唱,也从来不让学生旁听。比如男低音演唱的时候是禁止女高音旁听,为了避免音色要求不同的情况下造成没必要的干扰因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指导沟通。其次,在乌克兰的声乐学习过程中,科学自然的发声至关重要。老师提倡学生唱出来。意思是,学生需要把自己最本真的声音用最自然的方式唱出来,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和延伸。并且,他们强调咬字清晰、声音自然统一、注重各肌肉群体的强化训练。

我认为,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舒适,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回到自然是歌唱学习训练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其三,歌唱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歌唱中心灵的感应来自想象,嗓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心理的支配。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心情艺术,受知觉、感觉、意识、情感、想象、气质、思维等因素影响。其中,人的个性、情绪和意识对歌唱心理有极大影响。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进行声乐学习,并且拥有正确的歌唱心理在声乐艺术专业化学习的过程中对恢复学生本真音色和本真心理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声乐艺术如何恢复年轻学生本真心理

首先,从声乐艺术发声形态中谈恢复年轻学生本真音色的问题。在声乐艺术学习中最主要强调的是声区的统一、呼吸以及气息的运用。从声音上来划分,一般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但从唱法上来归纳,只有一个声区,那就是混声区。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成的。任何健康的用声方法都是真假声恰当的混合使用。若要达到一种平衡统一的状态,就必须要认清它的不统一性,让统一变成一种结果。因此,声区的统一是声乐学习中找到本真音色的重要途径之一。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西欧声乐艺术;中国民族声乐;中国化

1、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研究的理论缺失

上世纪之初,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在其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声乐艺术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在碰撞中进行着融合,并使我国传统声乐在体裁、演绎形式、演唱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与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声乐理论与实践的繁荣。在实践领域,学界深入研究了中西声乐艺术的异同,在两种声乐艺术呼气的深浅、喉头的高低、咽腔的大小,尤其是用气的方式、气的走动、共鸣的运用以及单音节和多音节的语言差别所造成的语气、声调、语势的处理和声音的调配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探索,滋生了民族声乐不同于西欧声乐艺术演绎形式的诸多个性风格。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纵观以往的研究可知,声乐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却相对薄弱,呈现出系统性搁浅状况。众所周知,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对实践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提升容易导致实践的迷茫,也会使研究走向误区。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失衡已成为制约声乐艺术发展的瓶颈。因此,梳理百年来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状况,探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有机契合,有利于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开辟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是对具有中国特色西欧声乐艺术新形态的肯定与深入解读。

2、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的阐释

西欧声乐艺术在其概念层面是纯粹西方化的艺术,它秉承西欧声乐的文化风格。但在其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本土价值理念根深蒂固,致使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尤其表现在人们对西欧声乐艺术的理解与认同方面。在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音乐学界通过对西欧声乐艺术相关学术资料的翻译、分析、理解,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继承与发展上把纯正的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使其成为“中国化了的西欧声乐艺术”。但在传统文明历史悠久、价值观念牢固的中国土壤里,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不会仅停留于声乐艺术研究的概念和现象层面,它将孕育出对西欧声乐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本质的研究。这种深层次的理解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对艺术的认识与判断,成为对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深入考究的前提;更本质的研究则是基于对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现象层面的归纳和总结来揭示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的规律,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也是建构我国赋有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声乐艺术体系的必然选择。如蔡远鸿教授所言:“中国”作为一个限定词,内在地决定了“中国的声乐”的内容。它既不能撇开中国传统声乐,也必然包括中西声乐碰撞中催生的一切声乐形式。[1]无论是“中国化了的西欧声乐艺术”,还是西欧声乐艺术的体裁中用,都是中西声乐艺术在文化视域中的汲取与补充,都具有碰撞与融合、继承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兼承的艺术品性,都是异域声乐艺术文化形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的渗透与借鉴,属于二度融合与创生的空间领域,其核心价值追求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科学化发展,使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协同并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作用

在社会形态、政治形势、群众导向、审美价值取向变化的大背景下,纵观百年来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历史变迁,中国人民在封建的文化批判中觉醒,逐渐对西欧声乐艺术予以认同,使西欧声乐艺术与中国声乐艺术有机结合,促使中国声乐艺术在交错与斗争中充满活力,形成了富有嬗变与内容丰富的时代风格,并以新生的形势与状态存在。在这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受西欧声乐艺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其艺术体裁、主题、演绎形式、价值取向都映衬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并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表达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时展的主题,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这一发展历程主要包含六个时期:

3.1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黄自、吕骥等为代表的声乐艺术研究者,率先将西方音乐的先进思想引入中国,掀起了中国音乐的空前改革。这些思想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行了融合,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形成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丰富了我国声乐艺术形式和演绎方式,使中国声乐艺术改变了其原有面貌,并出现了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受西欧声乐艺术影响的中国民族声乐)。[2]学堂乐歌应资产阶级的要求,号召中华民族的觉醒,充分表达并肯定了爱国主义思想,一时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如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沈心工先生创作的《黄河》一曲,受欧洲音乐思想和曲调的影响,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反应出独特的时代特征、浓厚的民族精神以及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3.2 “五四”精神影响下“新音乐”的发展时期

受西欧音乐文化的影响,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指导下,于1927年,派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博士赴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历史阶段。此期间,我国声乐艺术界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并积极投身于西方音乐艺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的研究之中。作曲家们致力于把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起来,开展了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曲创作工作,不同体裁的作品相继问世,使“新音乐”(“五四”以后,萧友梅先生将“新音乐”理解为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之后创作的音乐,主要针对“旧乐”而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此时的“新音乐”突出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的时代心声。

3.3 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音乐成熟时期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殊死搏斗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此期间,音乐创作与表达的重心转向了抗日战争,大批以抗日为题材的声乐作品问世。“新音乐”也融入了民族救亡的歌咏运动。如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饱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此曲一出便在中国大地上被广泛传唱,有利的推动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冼星海先生在国外留学多年,深知外国声乐艺术对中国声乐的重要性,并将其所学发挥到极致。其作品感情强烈、语言通俗、节奏起伏、感慨悲壮,表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与斗争精神。

3.4 建国后中国音乐的蓬勃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夕,“文联”大会的胜利召开与“中国音协”的正式成立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与组织上的保障,使我国声乐艺术体系的研究走向系统化,成功推进了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进程,开创了我国音乐文化建设的新纪元。伴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的到来,我国声乐艺术研究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音乐事业取得了多元化与开放性建设,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归根结底离不开西欧声乐艺术与中国民族声乐的交流与融合。在音乐创作与演绎上,总体表现出简明、欢快、热情、奔放的特点,反映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

3.5 “”十年的特殊时期

在“”十年里,中国的音乐事业停滞不前,西欧的声乐艺术中国化进程受到阻碍,遭破坏程度空前。社会的动荡使音乐艺术活动也陷入了“瘫痪”状态,以贺绿汀、吕骥为代表的音乐家遭到抨击,萧友梅等人主张的“学院派”被彻底否定。为满足政治需要,音乐家在适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淡化了艺术趣味,试图与文化专制做斗争。在此期间,声乐的体裁以对领袖的歌颂和赞扬为主,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追求。这也使知识青年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与无助。西欧声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作用甚微,可谓遗憾。

3.6 改革开放后的音乐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音乐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前期受压抑的声乐艺术得以全面复苏。音乐工作者通过梳理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反思历史步入的误区、经历的错误,以史为鉴,摸索出了具有本土特色、融入西欧声乐艺术的音乐艺术体系。基于此,人们对音乐艺术领域的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中国音乐事业逐渐走向一片欣欣向荣的壮丽景象。这为日后音乐事业的发展建设填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民族声乐艺术深深融入每个人的心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问题与反思

百年来的动荡使近现代中、西声乐艺术取得了更好的融合与借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化了的西欧声乐艺术对中国声乐体系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富有明显成效。中国声乐艺术也因西欧声乐艺术的影响而逐渐走向科学、取得完善。但中西声乐艺术的融合,却远不止于二者的表面。[3]声乐艺术的国际化是以其民族特质为基础的,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核和文化血脉,近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样是在立足本土特征和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吸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历经百年,人民群众对西欧声乐艺术的理解依然存在误区。在多年的错误导向下,西欧声乐艺术是否对中国民族声乐有负面影响?是否对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当有效?中西声乐艺术的地域性与文化差异性是否已经在实践的探索与具体操作过程中中被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因此,依据理论的探索来改变西欧声乐艺术中国化进程中的消极作用已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质。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才会越走越远,中国音乐文化事业才会更好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蔡远鸿.当代中国声乐学派的研究视域[J].人民音乐,2007(8):36-38.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 声乐艺术审美 情感 声音 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中的一种,它包括了演唱、表演、台词等众多元素于一体,它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艺术种类,通行于世界引起各国人民的喜爱。声乐艺术作为美学种类的一种,只有在美学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美的要求。演唱者想要表现声乐艺术的美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意识。因而,培养良好的声乐艺术审美意识对于学习声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我们广大声乐学习者的高度注意。

1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声音

声乐艺术有着其特有的传播途径以及独特的表演性所以要完全凭借人的嗓音来进行歌唱,“音乐表演(唱奏)生产在社会音乐生产中是一项举足轻重的音乐生产活动。它是人们根据创作生产的‘音像蓝图’所规定除了艺术表现轨迹而从事的一种只凭人的嗓音或者人对乐器的驾驳的演唱、演奏行为。”声音是声乐艺术审美要素之一,好的声音是进行声乐表演最基本的要求,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好的声音才能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

1.1歌唱的呼吸及用气

从物理学上说因为震动所以发声,那么运用到声乐当中也是一样的,人要发声就必须依靠呼吸使得声带振动。“人类的发声过程是由呼出的空气促使闭合或者不完全闭合的声带振动,再通过喉、咽、口、鼻的调节,促进某些可取的泛音,抑制某些不可取的泛音而达到发出各种音响的目的。”歌唱中的呼吸以及用气是声乐表演中声音的基石并且在歌唱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1.2歌唱的共鸣和发声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作为乐器,身体作为音响设备的一门音乐艺术,其发声体就在人的身体内部,演唱者可通过调节自身的设备来调整乐器的声音。共鸣也叫共振或者谐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其中的一个发生振动时,另一个被引起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2声乐艺术审美要素――情感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就曾经说过,没有感情的演员根本不能够称为一个艺术家,仅仅只是一个歌唱的工匠。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好的声音,与此同时表达歌曲的情感更应当引起重视。情感是声乐艺术中除了声音之外的又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歌唱要真正地成为艺术品就必须声音和情感同时具备,情感的表达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也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情感的展现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2.1声乐作品本身的情感

一部声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创作,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与形式,了解作品本身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等都是了解作品本身的情感。这些情感不是想象而,它是作品在具体范围内特有的表达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的情感,歌者了解作品内容的真实情感然后在进行特殊的具体化――表演,这就是作品本身情感的表现。

2.2声乐演唱者本身的情感

2.2.1作品的二度创作

“音乐表演自从与音乐创作相分离,作为对第一度创造的成果――音乐作品的表演,从而获得它的独立品格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作第二度创作,或再创作。”任何音乐作品从创作出来以后就有属于作品本身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风格类型,不论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歌者要进行演唱就必须展现作品的真实性,这是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

2.2.2二度创作后的情感

表演者在了解音乐的情感之后通过自己挖掘,因为表演者并非作者本人的缘故,所以要积极地去挖掘自身生活中直接感受到和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大致地按照乐谱的方向和范围,在进行情感的加工和创作使得表演更加地丰满,内容更加丰富,以表现一度创作的成果也通过二度创作体现了表演者自身的个性。

3声乐艺术审美要素――舞台表演

3.1舞台表演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也是一种需要表演的艺术,它是用活生生的、真实的声音、将作品的艺术思想传达给听众的特殊艺术形式”。舞台表演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对演唱者才能和综合艺术涵养的检验和鉴定,也是对演唱者自身声乐学习成果的一种判别方式。声乐艺术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并且是一种科学理论。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角度看来,声乐有着塑造艺术形象的实践过程,所以有其特有地表现手段――舞台表现。

3.2影响演唱者舞台表演的因素

表演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一切的表演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完成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够促使表演的成功,反之消极不利的心理因素也会阻碍表演的进行。“心理因素就是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一种可以作用与表演本身的心理活动,如果要从声乐表演活动中复杂而细微的心理过程加入探讨,我们就能看到很多能影响的因素,其中主要就是中枢神经积极参与活动而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例如感觉、知觉、感情和想象,这些都是可以影响声乐表演效果的心理因素。”外部的客观因素也是通过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影响舞台表演。

4结语

周小燕先生曾经在一次讲学当中表示,有着符合审美标注的耳朵和敏锐的判断力是对于声乐学生和教师的基本要求。审美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对于声乐艺术审美要素有了准确的认识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更好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分别培养了声乐艺术审美要素才能确保更好的将三者进行结合。提高了对于声乐艺术审美的水平才能更好的促进声乐艺术的学习和创作。

参考文献

[1] 王佳.西方音乐表演观念史[M].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4

(一)专业声乐教学心理表象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声乐教师来源于国内外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声乐专业人才,或从事艺术实践的歌唱演员。他们自身经过所谓专业的声乐培训,学习阶段受到的声乐教育是我国主流声乐文化的教育。因此,他们已有的声乐知识与经验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经典的艺术唱段。他们的歌唱心理是崇拜“声乐大师”,理想的是经常欣赏阳春白雪的“抚琴弄唱”。这种长期形成的专业声乐学习经验必然会内化成为他们进行声乐教学实践的专业声乐教学心理。我们把这种教学心理叫做声乐学科本位教学心理。这种心理有几个突出表现。首先,从音乐心理学看,人类的音乐行为往往可细化为出于本能反应的音乐行为、无意学习得来的音乐行为和有意识学习来的音乐行为。专业声乐教师在担任教师之前的无论是通过本能反应、无意学习还是有意识学习来的声乐技能与声乐专业知识结构。都是他(她)们成为专业声乐教师之后教学行为实施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他们会把原有的声乐知识经验来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其次,专业声乐教学都会谈到一个专业术语“正确的声音形象”,正确的声音形象是指通过所谓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所谓“对的声音”,它的本质在于声乐教学行为中往往通过音乐记忆首先在声乐学课堂上让学生记住一个正确的音乐声音记忆,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寻找大脑中的音乐记忆“正确的声音形象”来调整练习。因此,声乐教师们往往都有一个所谓正确的声音形象,这个形象很大程度受个人音乐记忆、音乐喜好、音乐经验、甚至是个人演唱声部的制约。比如男高音歌唱家也许就钟爱于男高音的音乐声音形象。声音形象在他们的教学行为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学中相反会成为制约因素。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声音往往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如果声乐教师们禁锢于原有的“正确的声音形象”来训练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错位。

(二)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表象从少数民族学生角度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艺术专业学习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教育。统计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处偏远、环境比较艰苦,音乐师资短缺情况很普遍。即便是有汉族音乐专业毕业生到这些地方执教,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一方面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习惯使用本民族母语,对汉语教学存在接受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主流音乐学科学习持不支持态度。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艺术专业学习之前受本民族传统音乐影响很深。

(三)心理差别问题表象在这样情况下,会造成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笔者教过部分声乐表演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深切地感到,这样的声乐学科教与学的心理认同问题严重存在。如果不能很好的加以解决,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大多回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往大了说,他们的肩上担负着提高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振兴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育教学的重任。而他们掌握专业技术时间就是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他们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他们将来成为教师过后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中不乏艺术天赋高,有发展空间的优秀的音乐人才,如果因为在大学期间受到客观存在的专业声乐教学与歌唱心理认同问题的制约,使得他们降低甚至是丧失对声乐演唱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合格的。造成专业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认同问题原因从宏观来看,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沿袭西方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一套所谓科学、完整教学模式下的内容。声乐学科概念在我国形成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最初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是引进西欧的先进声乐理论。教学内容一部分是演唱西方固有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另一部分是认同西方音乐理论的音乐人运用西方作曲理论创作的艺术歌曲与歌剧。虽然通过几代中国音乐人的努力,我国声乐教学水平、歌唱水平、创作能力都已经与世界接轨,但是一直沿用的还是这套教学模式。我们把它称为主流艺术文化教学。同时,我国幅源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少数民族众多。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而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往往存在较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客观上受到主流艺术文化的辐射较少。从具体看,这些比较偏远地区形成的文化,很多具有自身比较稳固的系统与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入侵。

二、处理好专业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演唱心理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意义在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对教育系统有着深刻影响力。政体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机制。而政纲会包含明确的教育条款,规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措施及物质保证等。教育系统要保证政纲中相关教育条款的贯彻实施,并要为实现政治纲领服务。经济是教育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程度,因此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师受制于经济。社会文化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是具体的,它直接决定着教育内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政治、道德、信仰、艺术等观点,以及非意识形态中的科学技术、语言、历史等,都会成为教育内容选择的方向。反过来,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反作用。长远看,政治化是人的政治化,而实现人的政治化根本是人,人的培养必须依赖教育来完成。同时教育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了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成分———生产力。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正是体现在它可以提高社会劳动者接受文化、科学技术的水平与能力。而教育也是社会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一面实施着现有社会文化的传递;同时通过传递与传承,培养出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的人才。推动社会文化以至于整个社会系统向前发展。从此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不能粗浅地看做是一门学科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关系着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大事。每一位专业声乐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建立起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逐步实现缩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经济地区教育差距的宏伟社会目标的教育观。研究出现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差异问题根源。从而切实可行地消除这种心理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负面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都有着影响力,而具体到音乐学科来看,它对艺术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就音乐声乐学科教育的社会艺术文化功能而言,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具有延续社会艺术文化的功能;具有选择、整理、创造、更新社会艺术文化的功能。人类社会从愚昧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艺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社会艺术文化教化的前提是社会艺术文化的传递,音乐声乐学科教育通过对社会艺术文化延续与传递,并把它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对社会艺术文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对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音乐声乐学科教育的社会艺术文化选择主要体现在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对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与自觉规范,音乐声乐学科教育的社会艺术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社会艺术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音乐声乐学科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成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社会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社会艺术文化活动,而且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好的美好的社会艺术文化成果。

(二)声乐学科建设意义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差异问题暴露出我国声乐学科建设不完善或有所欠缺的本质问题。前面已经提及的我国声乐学科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发展状况是重要原因。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也是主要的根源。那么,就学科建设层面来讲,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存在。从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本源入手,对声乐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以适应我国教育地区性不平衡发展现状。

(三)传承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意义主流艺术教育与传承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已经在艺术理论界获得广泛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根据调查,民族地区大量缺乏“合格”的音乐教师,这里说的“合格”是指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有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专职的音乐教学人员。追根溯源来看,这些合格的民族地区音乐教师培养依靠高校教育,声乐学科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它的教学实施情况对于整个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专业教师们不能忽视对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

三、消除两种心理认同问题的措施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情感 声乐 歌唱艺术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元素于一体, 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最终反映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声乐要求声音自身包含艺术上的美,但仅仅声音上的美是不能代表声乐中需要表达的全部艺术含义的。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为了追求发声和气息的准确而忽视了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达美和情感,最终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声乐的真实意义所在。

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因此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是需要相一致的,至少也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动。因此,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并且恰当表现出人们各种层次的共通的情感思想。成语“对牛弹琴”指的就是思想感情基础不一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技能技巧,通过声音的调节,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表现中去。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尽管科学的歌唱使声音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我们审美的意识和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美的艺术价值,但歌唱情感表现的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经验是更重要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曾利用异质同构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阿恩海姆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主要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异质同构),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声乐演唱也是如此。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艺术式样)时,通过欣赏旋律(力的式样),仿佛看到了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到了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组织活动)。演唱时优美的歌声,饱含深情的发声(内在情感),仿佛能把自己和听者置于白雪的世界中,这样的音乐作品,净化了彼此的心灵,培养了高尚的情操,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异质同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在审美经验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试图从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声乐中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握和运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

一、 以情为本,情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就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之观点,表明了有情才能有声,人为情所动、声为情所发的道理。“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是我国传统唱法中重要的美学思想,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西方历史上,感情论音乐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数法国的黑格尔,他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及情感的表现,认为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哲学上讲的情感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情感表现的两个方面是基本情绪和精神特征,前者是外在表现,后者是内涵。在演唱实践中,演唱者是表演者、创造者,这就要求歌者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对情感要有准确的把握。而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对作品中传达的情景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唤起生活体验,使情感表现的精神特征激发出来,渗透到优美的声音中去,这就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

二、真情实感是情感表现的重要依据

明代张琦说:“如果以为情而情止矣,如果之情以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这说明了情感的真实性在歌唱表现中的重要地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上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先,这里的真指真情、真美、真心。”真情实感不是虚情假意,是不能装腔作势的。歌者应从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寻找情感基调,表现内在的喜、怒、哀、乐。在演唱过程中,用真情去体验情感,从而点燃听者内心的情感火花,使其产生共鸣。这和演唱者的气质、个性、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同时要求演唱者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修养等这些产生真情实感的可靠依据。

三、丰富的想象力是情感表现的心理基础

歌唱者的情感不只是来源于对作品表面的理解,渗透在声乐作品中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心理要素之一。想象的来源是生活的体验,歌唱者要不断扩大并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各种生动的自然景色的生活内涵,捕捉记忆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场面,以便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唱情感中的作用。

想象是歌唱深化表现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帮助演唱者理解发声的生理机能及心理活动状态,找到正确的发声感觉。如果演唱者在演唱之前没有美好的声音音响的想象,就不会创造出美好的声音。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想象比语言的讲述更有感情的理解价值。歌唱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创造过程,一般情况下,思想上的声音形象总是指挥并协调着发声器官的肌肉活动,通过想象形式的内在听觉,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发声、呼吸、声音的吐发。要处理一个音,歌者必须首先对那个要唱的音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想象,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简单化的、准确的声音形象对歌唱是极其重要的。

想象还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歌唱艺术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转化为艺术。想象是演唱者头脑中,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出歌曲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想象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流动,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感受歌曲需要表现的情感。

四、文化艺术修养是情感表现的文化基础

所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声乐在内,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同时还要丰富和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地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能较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结合艺术实践的磨练,才能在演唱中通过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容,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借助自己的丰富经验与艺术修养来演绎作品,实现艺术的二度创作。

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声乐美学;声乐艺术;推动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声乐美学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对大部分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声乐美学创新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空洞的艺术呈现,让声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更加符合人们的声乐审美标准,突出了声乐艺术服务于生活的特点。同时,声乐美学在内容上对声乐艺术进行补充和丰富,清晰明确地展示声乐艺术的内涵,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呈现和发展。

一、美学丰富艺术内容

优美的声乐作品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性,与观众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促进观众思想的变化和声乐艺术的表现程度。美学从哲学角度来看,以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主导作用,在声乐美学中是让人们从自身的思想观念对声乐进行分析和审美,所以声乐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人们的精神需求出发,不断丰富声乐艺术的内容,加深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知,进而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比如,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声乐艺术的内容进行创新和补充,让声乐艺术更加贴合于生活,而不是一种高高在上、不可欣赏的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人们具有热情向上、积极的思想特征,在声乐艺术的内容上表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符合时展的特征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和艺术形式流传到国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追求于精神需求,人们对声乐的审美观点发生了一定变化,进而在声乐艺术的内容上突出个性,根据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丰富声乐艺术的内容,推动各种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开始发展,整体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促进多元化的声乐艺术发展。

二、美学阐述艺术意义

声乐美学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不同角度的分支,其中释义学是重要的分支之一,在现代声乐美学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释义学对声乐艺术的背景和内涵进行阐述,提高人们对声乐艺术意义的认知,便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接受和理解。美学中释义学的初衷是将历史还原,对历史发生的过程进行整体性、客观性的评价,在刚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应用到声乐艺术的分析中,随着释义学的不断拓展和扩大,著名的音乐家将其应用到声乐作品的创作和分析,与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的风气相结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原因,释义学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本质进行探究,直至20世纪初期对声乐作品深层次的分析和总结,得出声乐艺术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风格的结论,应用释义学将声乐作品的内涵与人们的见解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发扬。另外,在声乐艺术呈现的过程中,重视对声乐美学的分析,将声乐艺术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断增加声乐作品表演中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让表演者将自身独特的风格融入其中,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声乐艺术。

三、美学推动艺术呈现

在声乐艺术呈现的过程中,现象学声乐美学促进其深层次的发展,释义学声乐美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从声乐美学中汲取相应的动力,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呈现。声乐艺术的呈现效果并不只局限于内容,而且声乐作品中的内涵和寓意具有相应的影响。声乐艺术呈现的内容一方面包括表演者本身对声乐作品的认知和情感;另一方面包含观众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从释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表演者将声乐作品创作人的心情和其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完美呈现,同时将自身对声乐作品的认知融入其中,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造,提升声乐艺术呈现的效果。另外,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从现象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明确研究对象的意向性,不断清晰声乐艺术发展的方向,逐渐深化声乐艺术实现深层次的发展。在具体的呈现中,对表演者声乐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声乐基础知识进行详细掌握,同时对声乐发展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文化素养,以及在声乐作品表演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对声乐作品的认知,将自身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完美融入其中,对声乐作品进行再次加工,为观众献上一场视听盛宴,整体提升声乐艺术的呈现效果。总而言之,声乐艺术在声乐美学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从不同方向进行发展,形成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表演舞台,便于人们从本质上了解和认知声乐艺术的内涵,逐渐体会声乐艺术的魅力,同时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声乐作品进行适当改变,更加贴近于生活,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