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论文范例6篇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探索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评价指标内容众多,并且其中一些评价指标还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述,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评价方法。即理论分析法、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公选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特征,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影响条件和针对性强的指标;其次教育学论文,采用频率统计法对目前有关公选课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进行频率统计,选择高频指标;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教学态度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

1.1备课认真,精心组织

2.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3.1课堂互动

4.1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1.2教学热情,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2创新能力培养

3.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4.2获得治学风气的教育

1.3遵守教学纪律,不无故迟到、停课、调课

2.3 语言表达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 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 以鼓励教师多开课, 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 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 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 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 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 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 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 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 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三)加强选课指导, 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 或者修而不学, 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 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 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严肃了选课秩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 沟通文理, 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 我校规定“ 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 , 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 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2009版),2009.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3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面临困境;改进措施

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近年来西安外事学院在为学生开好、上好公共选修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目前,已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体育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提高类、医学医疗技术和医学美容等学科的选修课程共计65门,对于开拓学生知识面、拓展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学生好评。但也存在教学管理跟不上、课程开发及教学效果等亟需不断提高等问题。

一、公共选修课面临的困境

1、学生选课而不上课

学生选课更多考虑的是“好不好拿学分”,并不是站立在如何提高、充实自己的方面选择课程,选课的目的仅仅是凑学分;二是对所选科目不了解。面对一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学科,不是去深入了解,而是仅从课程名称上对其所教内容进行判断,盲目选课,学生应付差事。

2、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

受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数量过少。西安外事学院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也仅有65门,而且课程仅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为主,智能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科技等新兴学科较少,更缺少一些与时代相聚的前沿性的课程,同时所开选修课的质量也不高,真正受到学生喜欢的课程还是较少。

3、教师上课难

一是教师缺乏上好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经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和效果;二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理念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理论讲授;三是在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传统的模式发卷抄写比较普遍,没有体现出选修课应更多的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觉得与专业课没多大区别,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4、教学监管不到位,效果难以保证

一是对选修课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使学生不能及时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二是课程缺少明显的主题性,课程体系缺乏整体力量。各类课程能够承担什么任务、完成什么目标、怎样组合内容才能完成目标等问题没有进入到公共选修课程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去。“无意识”组合使得课程内容庞杂,课程之间在内容上、课程价值追求上没有分工和协作,课程整体架构比较粗旷,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很难实现。

以上这些困境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课、上课及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就难以达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及课程教学价值。因此,结合实际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过程监控的改革,就十分迫切。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及质量的应对措施

1、开展多学科课程,扩大课程结构

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增加自然科学、电子技术、体育竞技、艺术欣赏、外国文学欣赏、美容、预防保健及动手强化实践类课程。如园艺、美工、美学、时尚、音乐、现代舞、书画欣赏类的课程,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2、制订选课指导书,多角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

组织完成课程介绍、教师介绍,制订“学生选课指导书”,各二级学院组织各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和引导。授课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做成课程简介手册,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多方面帮助学生选课,避免学生盲目性选课。例如,学外语语言的学生,可以选择销售、美容、文学欣赏、音乐、舞蹈类课程,不但可以补充知识面,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引进安排外籍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

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外籍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感受来自不同文化教师的思想、思维方式、教学风格,从中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具有很大的益处。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是公共选修课顺利实施的保障。在制度的导向下,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和上课教师的职责,明确任务。要针对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如何设置课程,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如何选课,选什么样的课程,对公共选修课如何进行管理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要明确和规范。

一是课程管理。将公共选修课纳入到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的依据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督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能把选修课的重要性真正凸显出来。

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对于专业、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首先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抱着一颗爱心去讲课。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语言类课程可采用情境法。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课文引申法。营销课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活动类课程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等。

三是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卷”制模式。例如做案例分析、做小论文、完成实践作品、角色表演、写评析或团队互评等多种灵活的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选修课的乐趣、兴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知识领域,让学生有种不但能顺利获得选修课的学分,同时也能达到上选修课预期的收获。

5、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核心在于建设和提高。一是建立课程选课评价机制,学生喜欢选择上的课程自然保留并不断完善,学生选择人数减少的课程给予一学期的改进时间,而后学生选择人数仍然较少的课程将被取消。二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生、专家互相听、评课,并将结果通知授课教师,让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其课程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建议不断改进提高。

总结了近几年西安外事学院实施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同时借鉴了其他兄弟民办院校选修课开展情况,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期望能对其他民办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更好开展起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out writer’s own opinions on the orientation, offerta formativa and control of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public opt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course to center on boosting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in society, follow closely the trend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tart with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ublic optional course completely.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定位;教学质量控制

Key words: public optional;course orientation;control of 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73-01

0引言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普遍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各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来看,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却让人不能十分乐观:部分公共选修课到课率低,学生混学分的情况比较严重,这让设置公共选修课的初衷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高校公共选修课重新定位。

1公共选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公共选修课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些目的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是,仅仅把公共选修课的功能定位在这一单一方面,是不够的。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是为了在大学中学到一身安身立命的本事,将来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当然,不排除有的学生抱着追求真理的崇高愿望进大学学习的,这本身很值得我们敬佩和仰视,但是,如果大学教育不能赋予学生一身货真价实的谋生本领,那么这样的大学究竟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钱费力地来上,结果应该没有争议。除了少数贵族和富人子弟,大多数的人都需要靠劳动谋生活,因此,大学所提供的服务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个需求,培养能够靠自己所学在社会上立足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大学中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不应该例外。

必修课的安排,可以把重点放在那些理论性较强,比较稳定的课程上,而对于那些变化快速,但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可以开设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即让公共选修课担负起应对社会需要的一部分责任。这样,高校公共选修课就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二是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2如何做好公共选修课的管理

确定了公共选修课的定位之后,还要做好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杜绝或者减少老师应付讲课混课时,学生混学分的现象,真正提高公共选修课的含金量。

2.1 要做好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工作为了让公共选修课真正能在提高学生工作技能上有所作为,可以鼓励老师组成团队来设置某个公共选修课模块,一个模块中包含几门相互关联的课程,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某项工作技能。例如,可以面向计算机专业(也可以吸收其他专业的学生)设置网页制作模块,该模块中包括dreamweaver网页设计,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制作,html超文本语言等课程,一个老师讲授这些课程可能有些困难,而几个老师组成团队来分别讲授就能做到。学生在选修这个模块之后,如果通过考试,可以让学校发给一个网页设计师证书,证明该学生具有网页制作方面的技能。也可以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合作,开设一些考试辅导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如司法考试辅导模块。再比如,可以针对文学系的学生开设“记者技能”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模块,开设“速记、摄影、摄像”等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奠定一些基础。

2.2 要鼓励老师采用多种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来讲课目前,教师们采用的最多的方式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掌握,也比较简单易行,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被灌输,积极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而另外一些授课方式却能克服这种缺点:观摩式、讨论式和边学边练式。观摩式授课,是通过观摩视频或者实际操作来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和认识所要研究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该学的东西;讨论式授课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可以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密切关注讨论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学边练式则特别适合那些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掌握的课程,如电脑软件的安装、使用,摄像机的操作,画画等等,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创造适当的物质条件,如电脑、摄像机等必要的设备,一边讲一边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让老师根据具体的课程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除了要为老师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外,还应该对那些教学效果好,学生反应热烈的老师给予及时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2.3 要改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还得从学生这个角度去加强管理要让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真正感兴趣,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认真上课学习,首要的一点是开设与学生的前途命运攸关的公共选修课,这在上面的一段已经讲过了。除此之外,要真正把住考试这一关。考试试题要能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考场纪律要严格,不能让那些没学到什么技能的学生通过考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校发的证书也好,出的成绩单也好,真正具有公信力和含金量。

3结语

要真正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公选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途径之一,就要深入挖掘校内老师的潜力,开出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走向社会的需求的课程,不断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使本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当前高校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徐云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探究." 科技创新导报,2007,(34):230-232.

[2]蔡首生,刘初生."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各环节管理的探索."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6):200-202.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配合学分制的实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高质量的选修课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教学管理不到位、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评价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

影响高职课程质量的因素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等各因素,影响公共选修课的因素也不例外。[1]在这些因素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质量保障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设置本应由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管理部门从人才培养的全局考虑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据此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规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开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设置原则,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确定课程内容,并能够解释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管理不到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因此,要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从课程设置管理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

一、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开设数量相对不足

自公共选修课开设以来,教学管理部门就一直积极动员、鼓励广大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的门数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全院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在实际选课中,只有教务系统选课平台开放后立即选课,学生才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否则,公共选修课最后也成了“必选课”,因为“别无选择”。正是由于公共选修课开出的门数太少,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极大地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开设课程随意性大,且缺乏稳定性

国家对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各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公共选修课审核机构,院级公共选修课从申请到开设都比较随意。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有着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自由度。[2]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设置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或教务处简单审核后便开设了,缺乏更高层次的专家委员会或者机构审核把关。[3]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申报时只需提交开课申请表即可,并无其他严格规定。正是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准入门槛低,导致了开出的课程随意性大,形成不了课程体系,还出现了“因人设课”的局面。

与公共选修课开设随意相伴生的问题是课程缺乏稳定性。据调查,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一是授课工作量不满的专任教师,这类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动机是为了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一旦授课学时达到工作量就不再开设;二是行政兼课教师,这类教师是否开设公共选修课会受到其行政工作影响,也不稳定。

(三)缺乏总体规划,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管理集中在教务处,教务处更多地是向各院、系(部)发出通知,要求他们开设课程,至于开设什么课程、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等没有详细的要求,更没有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4]在这种情况下,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完全由各院系(部)教师提交的课程组成。这种无规划的课程设置方式导致公共选修课门类不均衡,特色不鲜明,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四)课程内容理论化,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实训课程

由于教务处对开设公共选修课没有设定设置原则,对开发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对开设公共选修课没有积极性。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无论是教学工作量不足的专任教师还是行政兼课教师,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与专业课程区别的粗浅认识,至于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面对不同知识背景的跨专业选修的学生应该如何组合课程内容更适合公共选修课等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过。结果是,提交到教务处的公共选修课程是专业痕迹很浓的理论课程,如有些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过去就有教师开设过像《电子商务概论》这样的课程。

二、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

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

探讨课程设置之前,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公共选修课的作用与价值不是站在某一专业立场上能够确定的,而应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因此,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该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工作中急需的文化素养、礼仪、财经管理、实用综合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5]除此之外,公共选修课还可以设置一些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

(一)采取教师个人自愿申报与院系(部)推荐相结合的课程申报方式

高职院校自开设公共选修课以来,一直在解决开设数量不足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选选修课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避免公共选修课变成“必选课”的现象,给学生选课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必须保证每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数量。笔者所在学院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尽管教务处进行了广泛的动员,积极宣传,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但仍然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设数量还是相对不足。为此,学院采取了教师个人自愿申报与院、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的问题。具体做法为:鼓励教师个人申报,同时规定各院、系(部)每个教学单位必须推荐一到两门有本部门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各教学单位推荐的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任课教师由各教学单位安排。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缺乏稳定性的问题;另一方面,院、系(部)开发课程,并安排教师轮流任课,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保证了课程的设计质量和教学质量。如公共管理系推荐的《礼仪与修 养》《普通话表达训练》,心理健康教研室推荐的《积极心理学》《情商》等课程,虽然每学期任课教师不同,但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实践表明,要体现公共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加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体系。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计管理,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及未来就业需要,学院委托专家委员会遴选一批突出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如笔者所在学院形成了财经管理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工艺美术、应用工程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为此,开设了《投资与理财》《证券投资》《电子商务》《网上创业》《税收普及》《会计认知》等财经管理类公共选修课课程;《服装款式搭配》《风生水起话家居》等工艺美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食全食美话健康》《环保与健康生活》等应用工程类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都很好地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对于学生增加经济知识以减少未来自身的生存成本很有裨益。

(三)开设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加强学生管理能力实战训练

开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课程,一直是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遇到的困境,如何能够开设出既能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一体,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又能培养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战技能课程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学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学院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工商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面向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向非经济管理类学生传授协同管理知识,培养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管理能力等,使全院学生都具有“经管”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借鉴模拟军事演习的设计思路,以生产制造业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动作业务链相互交织,构成了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仿真综合运作内容体系。[6]设置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工商局、招投标中心、模拟工商银行、模拟交通银行、制造企业、贸易公司、国际货贷公司、物流公司、新闻媒体中心等组织机构,在仿真的、动态的商业社会环境及部门机构环境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模拟、高仿真的办公设备及文档资料等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又与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及未来就业相结合,具有时代性,很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黄进.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2]黄莉莉.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实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1(8).

[3]杨青.高职公共选修课开设标准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