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例6篇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选修模块 历史人物评说 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精选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二十二位历史杰出人物,构建了一个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人物选修模块中人物呈现方式与必修模块不同,必修课程虽都涉及了各类历史人物,但历史人物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的某一个视角被提及的,而在选修模块中每课都以一位历史人物的活动贯穿始终。人物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区别于必修教材重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能力的教学,要突出体现其关注历史人物智慧和精神品质的探究,以实现“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标准目标。本文试以人民版《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一课的教学谈谈人物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方法。

一、知:知晓历史人物之生平事迹

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史导论。必修教材中人物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对人物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质体现几乎为零,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无法凸显,进而空洞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结论则更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知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使“评”更具人性和灵性。《华盛顿》一课课标为:“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教学片断一】华盛顿“有为”与“有不为”

请你根据教材提供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制作一份华盛顿年谱。

有位学生设计了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见上表):

此表可以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较为全面、完整地了解、把握了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老师结合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概述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1.领导独立战争;2.解甲归田;3.主持制宪;4.首任总统;5.坚辞总统。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华盛顿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整体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评:评价历史人物之历史贡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已对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做了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要结合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史论结合”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二】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一:“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

问题1:阅读课本,概述华盛顿“有所不为”的行为。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概括:(1)拒当国王,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位;(2)拒任终身总统。

材料二:“He was the first in war ,the first in peace ,the first in the people's hearts of his countryside”――Henry Lee

问题2:为什么说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三:约翰・亚当斯在1785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应该赞颂教育他的国家而不是敬慕华盛顿个人……我深以华盛顿的性格而自豪,因为我知道他仅仅是美国人性格的典范而已。……在庞贝时代,华盛顿可能是恺撒;在查理时代,他可能成为克伦威尔。……但是在美国,他除了退休别无他图。”――马克斯・康力夫《乔治・华盛顿:人和丰碑》

问题3:依据材料三说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这一环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教学素材,配以细节展现与分析,引导学生从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文本解读和历史结论的得出结合起来,从而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贡献及体现的精神品质等形成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

三、感:感悟历史人物之精神品质

价值观教育是人物史教学的归宿点。人物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掌握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基础上,要充分感悟和体会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命运与成就,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向上向善之心。因此人物史的教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

【教学片断三】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们回顾了华盛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剑和犁选择的一生。在剑和犁的选择中,他曾经三进,又三退,走出了三进三退的传奇人生。请同学们谈谈华盛顿“三进三退”人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表,进一步了解华盛顿的“人生选择”。

问题1:在“三进三退”的选择中,无不显示出华盛顿的高贵品质。从三进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哪些优秀品质?从三退中,又可以看出哪些优秀品质?

问题2:在“三进三退”剑和犁的选择中,你认为哪一步最艰难,最能体现英雄本色?也让你最佩服?

问题3:结合下列两则材料思考,华盛顿为什么多次拒绝权力的诱惑?

材料一:“华盛顿不单单是为了独立,而且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而战斗。……他懂得要是他企图取得多于人民慷慨给予的权力,他将失去为之战斗的目标。”――爱德蒙德・摩根

材料二:“华盛顿性格中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他对荣誉的追求高于权力和地位的迷恋;渴求自身道德的‘完善’高于对权术的热情”。――余志森《华盛顿评传》

问题4:“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

如何理解“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华盛顿告别权力有何意义?从华盛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华盛顿人生的“三进三退”彰显了华盛顿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的高风亮节。华盛顿“三进三退”关上一扇专制的门,结束了一段殖民历史,打开了一扇民主之窗,开创了新的未来,让学生从中感悟华盛顿的精神品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华盛顿“三进三退”的细节展开,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帮助学生“走近”历史伟人,“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风貌,体验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追寻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路径与奥妙,从而让历史人物“立”起来、“活”起来。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2

在生物学史例教学中,通过对一些经典的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教材这样的编写目的是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企图使生物学传统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式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同时也达到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精神的目的,为此,教师在生物学史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切不可小看更不可将其视为一累赘的内容。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谈谈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具体价值:

一、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1、可以训练学生整合性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准确无误地写出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6CO2+H2OC6H12O6+6H2O+602。尽管教材中有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具体讲解,学生在书写时常漏写光、叶绿体等。如果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发现”中的史例,可以很容易更准确地理解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各种“细节”,体现科学思维的整合性。具体体现如下:

史例一:1648年海尔蒙特柳树实验。结论: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是空气和雨水相关。

史例二:1771年普里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结论: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

史例三: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汽”实验。结论: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

史例四:1880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结论: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史例五:20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摆出史例,得出结论,学生记不住史例,也记不住结论,如果用光合作用反应总式的正确书写来统领整合上述5个史例,则可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①、正确书写光合作用总反应式;②、记住史例;③、从史例中得出结论。

2、 训练学生全程性的科学思维

如史例“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这部分教材具有知识和方法的双重价值,在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家“从实验观察入手,进行分析推论,并进行设计实验验证,最后构建模型”的科学思维全过程充分揭示出来,使学生从中不仅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学思维的方法。

3、 训练学生巧妙性和发展性的科学思维

如史例“酶的发现”,其实验过程是:金属小笼装肉块放入鹰胃一段时间后取出小笼肉块消失。实验巧妙地运用金属小笼排除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吸收作用,彻底否定了“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有物理性消化作用”的思维定势;得出鸟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作用,还具有化学消化作用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推测:鸟胃液中含有化学性消化的物质。如是科学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证实,最后终于发现了酶。我们利用它对学生教学,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研究永无止境,科学研究前沿进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厚实基础,人类认识世界随时间推移是不断变化和向前发展的”。

4、 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科学思维

如史例“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尽管达尔文的推想运用的是“可能”、“某种物质”,“某种影响”这样的模糊语言,在科学研究没有明确结论和直接证据时,达尔文实验只是推想阶段,运用这样的语言反而是科学思维逻辑性和严密性的需要,是科学思维实事求是的反应。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科学家在“勇于存疑,敢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指导下取得的。科学史的介绍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感染,有效地培养学生不媚权威,勇于挑战传统的科学精神。一项科学发明,科学发现有时需要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例如:史例“促胰液素的发现”,像巴甫洛夫这样的伟人还能说出自己的遗憾:“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坦诚。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史例的教学让学生领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把教材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同样是在讲到温特实验前,我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我提醒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时我引入了温特实验。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领会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

四、提高学生适应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

科学发展观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强调历史辩证法,认为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既要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重视政治、文化、科技以及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科学发展观认为,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就拓宽了发展的内涵,使之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重要的治党治国理念;不是一般的人文关怀,而是事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这就使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广泛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深刻总结实践经验而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腐败严重、社会动荡等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于是提出了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思想。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广泛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强调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改变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和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既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又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时代潮流。

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发展目的更鲜明,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思路更清晰,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方略更完整,在强调科学发展的同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发展要求更具时代性,强调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回答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科学理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或者是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要依靠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

科学发展观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强调历史辩证法,认为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既要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重视政治、文化、科技以及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科学发展观认为,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就拓宽了发展的内涵,使之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重要的治党治国理念;不是一般的人文关怀,而是事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这就使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广泛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深刻总结实践经验而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腐败严重、社会动荡等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于是提出了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思想。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广泛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强调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改变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和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既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又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时代潮流。

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发展目的更鲜明,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思路更清晰,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方略更完整,在强调科学发展的同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发展要求更具时代性,强调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回答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科学理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或者是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要依靠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主导,保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按要求完成以下几点。

一、对自身教学方法反思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将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简单的来说,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成功的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就必 须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因为只有反思才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才能够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合理的运用教学工具。近年来,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要求,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而这种盲目不仅仅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 至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说眼花缭乱得让学生反感等等,所以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慎重的选择教学工具,既要满足教学的需求,又要考 虑到学生的感受;第二,注重教学氛围的建设。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的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氛围的建设,不仅 仅是教学初期的引入教学,更要注意课堂中的氛围带动,因为课堂一旦变得冗长、死寂,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实施的过 程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设沟通、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畅言,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课本,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及其内在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良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学习观,带领学生一起通过课堂的教学,共同探秘历史发展的原因与普遍理念。历史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内容架构,全方位去提高学生探知历史精髓的水平。历史教学内容一般以某个活动为中心,教学构成相对单一,学生更容易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包括历史概念较不清楚,为了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们理顺学习历史的头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关键历史事件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以及对当时乃至后代的影响,带领学生一起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领悟,引导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角度理解历史知识,督促学生再学习,进一步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技巧提升。

三、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改进学习观念

第一,历史教师需要全面准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某些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第二,通过高中历史教程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总结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发展。第三,根据各个历史学习节点的内在内容链接,全面掌握整体历史的发展基本的线索。例如,中国旧民主革命时间历史和对应的世界历史工业革命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和侵略的后果,侵略力量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工业技术大发展、制造能力快速成长,资产主义急需开发更辽阔的超大消费市场,从而侵略更多的原材料产地,美国资本帝国主义等积极实施大棒强硬政策,英国帝国主义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模块基本线索是:国外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前所未有地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第三模块的基本线索是:不满足于利益入侵,英国、法国、美国,试着用清政府扩大内战困境侵略权利,失败后,找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武力强迫清政府屈服于签署一份新的不平等条约,确保实施新的不平等条约,并说它将帮助清政府打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实施全面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奴隶”当时的清王朝,他们采用中外联手勾结的战略,从而残忍地消灭了太平天国起义,至此中华民族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一些具有超前理念的中国有为人士就开始了争斗和探索救国救民的思路,声称要在中国推进资本主义,强调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帮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就是第三模块的中心思想。

三个模块综合分析,从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开始,中国完全陷入了帝国主义的全面侵蚀,中华民族的的反封建,反帝斗争的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中华民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规模和影响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5

关键词:探究;归纳;方法;新课程

学习是有章有法的,但却没有固定的章法,即“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环境下,如何探究优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中要不断地探索、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笔者有以下不成熟的见解,写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章节导言法

教材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导言,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有关章节及相关内容的历史知识,加深对整章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抓住典型特征的能力。通过导言,学生可以掌握某章历史的主要内容及各节次之间的关系。例如,《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导言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期国家统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得到新发展,形成了理学、心学;明清四大思想家的出现,又给儒家思想增添了新的色彩。导言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儒家学说从创立、发展、确立统治地位、出现危机到重兴的发展过程。导言掌握以后,对本章知识就一目了然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

二、历史比较法

比较是最主要的历史研究方法之一。“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运用比较法,就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排是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历史比较法尤其适用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如,《历史必修(Ⅰ)》中第三课,汉朝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时所采取的政策有“削藩策”和“推恩令”,可以对其进行对比得出两种政策的优劣得失。又如,《历史必修(Ⅲ)》中第四课理学和心学的对比等。如果能够运用表格对比分析和记忆,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在高考中,比较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它要求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对比,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概括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形成比较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经常性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自己较好地发掘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隐性关系,归纳其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综合、分析、鉴别能力。

三、评价讨论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试题更具有开放性,学习历史在于使自己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有:个性与共性、形式与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评价历史事物,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理论等。应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跨度大,容量大,知识面广。但每一章节即可作为一个小专题,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在学完每一章节时就可以进行归纳总结。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或问题中心重新组合。这样做,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收到抓纲举目、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学完后可以归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五、目录导引法

教材目录是教材内容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6页)1.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比如,旧版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四、五、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2.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比如,旧版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练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六、比较辨析法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范文6

【关键词】历史图片 影像视频资料 历史事件 学科兴趣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9-01

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就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物、古迹、文字图书,以及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漫画、影视资料、记录资料等,在“展现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征和空间变迁”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历史知识迁移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作用

由于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对历史呈现的直接性与直观性,不仅缩短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制造了非常亲密的空间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较为切实的体验中激发兴趣。

1.1单独历史事件兴趣激发

虽然历史学科以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性,导致学生在了解基本过程后便丧失兴趣。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适时运用,能起到调动、保持与再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显然教材的抽象性与概况性,难以相对长时间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香港、澳门、印度、澳大利亚与非洲等地的殖民史料图片或影像展示出来,能从视觉或影像的立体冲击中,让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在把课本知识直观化的同时,积极地探索课本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兴趣点。如世界上著名的被殖民民族抗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意义等,让把图片或影像视频直接转化为文字性的知识,培养与提高了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然,在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把相关史料的展示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起到对教学的助推或步骤性作用,避免应急性的盲目和造成的主题偏离。

1.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激发

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兴趣,向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历史学习效果的积极积累。尤其,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环节,把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在细化与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具有内驱性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由于时间距离的亲密性,各种史料保存比较齐全,而且关于此类史料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因而,教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革命圣地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各种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这样的史料帮助下,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不仅可以激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也可以指导他们以自己任何可能的方式,去搜集与整理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历史史料,实现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并以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索精神被不断地强化与提升。

2.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办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一般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以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不同的兴趣激发作用。

2.1重难点启发性运用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因为其重要性与难度,就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在教师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冷场与负面情绪的迅速积累。教学中有主要两种运用形式:兴趣再激活性运用。即把相对尴尬或冷场的课堂氛围再度激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继续活跃,为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在教学《收复新疆》时,针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点知识与收复伊利重要性的难点,学生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左宗棠,就陷入了运用新时期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阶段人物的怪圈,依然从封建社会的落后与清王朝的挨打出发,也就不能准确客观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教师在这种时机,可以适当选择纪连海或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对历史人物评论的方法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促成他们客观与全面地开展历史学习。兴趣主题主导性运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稳定性,避免学生的思考或探究出现偏题或跑题现象,教师运用此类史料加以引导。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针对学生在突破中因为网络运用的高频率性,而只针对网络科技展开讨论等,教师要积极地介入展示生物科技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史料,如展示中国的神五到神九的飞天资料,让学生实现全面地兴趣激发与学习。

2.2知识强化性运用

这种目标的运用,主要用在两个环节中:知识小结环节的兴趣激发。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内容的机构,进行不同阶段的知识小结,教师在这样的阶段适当地运用图片或影像视频资料,能起到记忆唤醒意义的知识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准确。如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教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环节,运用明清经济发展的史料展示与资本萌芽的史料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发展内在驱动之间的矛盾,有着更加全面与科学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单纯地依靠文本知识进行绞尽脑汁的思考,实现兴趣激发下的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迎刃而解。复习环节的兴趣激发。历史知识的复习,往往是知识归纳、分类、整理与总结提升性的工作,任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以一个知识点等面目出现,其过程是琐碎的、枯燥的,因而,教师适当地或者直接运用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按照某种规律为学生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复习起到启发作用,也可以潜在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地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视觉与视觉和听觉并在的趣味。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课时顺序为学生展示相关史料,既有宏观的提纲,也有围观的暗示。

结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需要教师继续发挥创造性,挖掘此类史料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高效历史教学。